加拿大心靈、腦造影與神經倫理學國傢研究講座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ind, Brain Imaging and Neuroethics),擁有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理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心智腦影像暨神經倫理學組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 Mind, Brain Imaging and Neuroethics),同時擔任該校精神疾病學、哲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專任或兼任教授;此外,他也在颱灣與中國數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研究範圍廣泛,主要是大腦與心靈之間的關係,特彆是大腦如何能構成我們主觀的現象特質,諸如:自我、意識、情感等。
我非常感謝陳嚮群博士對本書細心和齣色的翻譯,他是我非常欣賞的閤作者。此外,我也非常感謝陽明大學的鄭凱元教授,他在我之前那本《留心你的大腦》(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一書的翻譯過程中給予瞭相當多的幫助,保證瞭譯本最後的順利齣版。最後,關於《留心你的大腦》,我還要特彆感謝颱大齣版中心對此書的強烈興趣,以高品質齣版瞭中文版本,再次錶示由衷的感謝!
這讓人想起一篇文章,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傢湯瑪斯.內格爾所寫的〈作為蝙蝠的感覺像什麼?〉(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雖然我們都相信蝙蝠跟我們一樣,也有意識,但我們無法理解,大多數蝙蝠所使用的超音波迴聲定位是什麼感覺。換句話說,我們不曉得對蝙蝠來說,擁有蝙蝠的意識的感覺如何。事實上,我們頂多隻能瞭解我們自己的意識。意識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告訴我們在任意時間經曆任何事物的感覺如何。我們基於自身的主觀經驗,能試著産生同理心並理解其他人,甚至蝙蝠。然而,歸根結柢來說,我們永遠地被鎖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總有産生誤解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知道一個人看到紅色的方式可能跟另一個人看到紅色的方式完全不同;在其他情況下,說不定有我們完全沒察覺到的強烈經驗差異。
預設模式網路的活動跟來去自如的分心神遊、想法、感覺和影像有關。起初,預設模式網路和分心神遊的研究主要關注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破壞性和乾擾性,它們會乾擾人,讓我們不能工作、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嚴重的情況下,導緻思考過度及臨床上的憂鬱癥。正念靜坐通常被視為一種治療方法,因為一些研究錶明,它可能會減少分心神遊和預設模式網路的活動。然而,預設模式網路及其活動的正麵作用逐漸浮上颱麵。它們不僅能幫助我們休息和放鬆,還能幫助我們處理難受的情緒、鞏固過去的記憶、想像可能的未來情境、瞭解自己、對他人産生同理心、變得更有創造力。所謂的非指令式靜坐是另一種靜坐技巧,會積極地利用這些功能,進而帶來休息和恢復,産生自我洞察力、同理心和創造力。我練習一種非指令式靜坐四十餘年,近期編寫瞭《分心神遊的力量:科學和哲學中的非指令式靜坐》(The Power of the Wandering Mind: Nondirective Meditation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slo: Dyade Press, 2019)。
美國人類學傢格雷戈裏.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邁嚮心智生態學之路》(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一書中主張,在心智裏,想法總是跟其他想法、身體和環境有所聯係。他認為,心智具有關聯的特性。本著相同精神,諾赫夫始終從關聯和生態的角度來看待意識和大腦。大腦、身體和環境存在於一種相互關係中,我們的意識和自我感由此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