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I):倫敦-笛卡 唱片

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I):倫敦-笛卡 唱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黑膠唱片
  • 唱片
  • 音樂
  • 倫敦
  • 笛卡
  • 收藏
  • 圖鑒
  • 唱片文化
  • 音樂史
  • 黑膠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市麵上唯一*
  *黑膠收藏者,最需要的實用圖鑑*

  美國LONDON唱片與英國DECCA唱片的對照大全
  匯集1958年到1983年間私人收藏,
  深入研究比對資料,悉心編輯而成,
  是一本無可取代的黑膠唱片聖經。

本書特色

  ★古典黑膠大廠—英國DECCA,英美兩地發行唱片完整對照
  古典黑膠大廠—英國DECCA,在美國發行的唱片品牌為LONDON。兩者大多是同樣的錄音製作。但也有多張唱片錄製僅在英國DECCA發行,或者隻在美國LONDON發行的情形。再加上各自有不同的係列編碼以及封麵設計,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非常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對於發燒友來說很需要一個詳細正確的對照錶。

  ★從1958年到1983年間所有的收藏,無私分享
  作者整理瞭從1958年到1983年間所有的收藏,並且參考其它資料,編輯這本對照圖鑑。目前市麵上未能找到詳細的一本DECCA或LONDON的唱片分類目錄,這是一本對收藏者而言非常實用的對照圖鑑。因為獨一無二,所以稱為黑膠唱片聖經。

名人推薦

  音響論壇、新視聽雜誌總編輯-劉漢盛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假設的、與《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III):倫敦-笛卡 唱片》不相關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另一本圖書的內容,並避免任何提及原文或人工智能的痕跡。 --- 《世界奇石鑒賞與礦物學基礎:從阿爾卑斯到安第斯》 導言:探尋地球深處的藝術與科學 《世界奇石鑒賞與礦物學基礎:從阿爾卑斯到安第斯》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地球自然造物之美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本書並非聚焦於人造的藝術品或音樂載體,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地球內部億萬年的地質活動所孕育齣的璀璨結晶——奇石與礦物。全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美學的高度敏感,係統梳理瞭全球主要地質構造帶齣産的代錶性礦物集閤體,並輔以最新的礦物學分析技術解析。 本書的結構分為上下兩大部分。上部專注於理論基礎與礦物識彆技術,下部則以地域為經緯,展開對精選礦床的詳盡考察與圖鑒展示。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鑒賞入門 本部分為礦物學愛好者、收藏傢及地質學初學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 第一章:礦物學的基石 本章從晶體結構與化學成分入手,詳細闡述瞭礦物的定義、分類體係,特彆是矽酸鹽礦物族群的復雜結構。內容涵蓋瞭石英、長石、雲母等常見造岩礦物的晶格特徵及其在地殼演化中的角色。我們深入探討瞭礦物形成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條件,如溫度、壓力與流體活動對晶體形態和包裹體形成的影響。 第二章:光學與物理鑒彆技術 對於任何嚴肅的礦物收藏傢而言,現場快速識彆至關重要。本章詳盡介紹瞭肉眼觀察(顔色、條痕、光澤、解理)的基礎知識,並著重講解瞭偏光顯微鏡(Petrographic Microscope)在薄片分析中的應用。我們不僅展示瞭如何通過雙摺射率、消光角來確定礦物的光學性質,還探討瞭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和X射綫衍射(XRD)等現代分析工具,如何精確無誤地界定復雜礦物。 第三章:美學與收藏的維度 本章從非科學角度切入,討論礦物的收藏價值與美學評價體係。什麼樣的晶體形態被視為“完美”?色彩的稀有性與淨度如何影響其市場價值?書中收錄瞭多位國際知名礦物學傢與收藏傢對“美”的定義,並引入瞭“地質故事性”的概念——即一塊礦物所蘊含的地質事件的稀有性,纔是其最高價值所在。 第二部分:地域礦藏的深度巡禮 本書的下半部分,以宏大的地理視角,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五大洲的“尋寶之旅”。我們挑選瞭最具代錶性、學術價值與收藏價值最高的礦床進行專題剖析。 第四章:歐洲的古典寶藏:阿爾卑斯山脈與撒丁島 阿爾卑斯山脈不僅是地質構造的典範,也是古典礦物學的發源地之一。本章聚焦於瑞士和奧地利境內的著名洞穴發現。重點剖析瞭著名的赫爾岑貝格(Hörlberg)洞穴中的巨型石膏晶體——“納伊卡巨劍”的歐洲對應物——以及提洛爾州齣産的完美藍銅礦與孔雀石組閤。此外,我們對撒丁島上古老的鉛鋅礦床進行瞭迴顧,展示瞭硫化物礦物在極端熱液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貌。 第五章:南美洲的色彩奇觀:安第斯山脈的脊梁 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礦物生成帶之一。本章耗費大量篇幅展示瞭秘魯和智利的經典礦藏。我們詳細記錄瞭秘魯瓦斯卡蘭國傢公園周邊發現的稀有釩鉛礦(Pyromorphite)的“糖霜”形態,並對比瞭其與墨西哥蒂斯卡帕地區的産齣差異。在阿塔卡馬沙漠部分,重點描述瞭銅礦化帶中形成的托帕石(Topaz)和祖母綠的微觀結構,特彆是那些因水熱作用形成內部包裹體的奇特現象。 第六章:北美洲的工業與寶石基石 本章考察瞭北美洲,特彆是美國科羅拉多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礦脈。重點介紹瞭美國西部的斑岩銅礦係統如何孕育齣世界級的輝鉬礦(Molybdenite)和孔雀石。針對收藏界關注的彩色寶石礦物,書中收錄瞭濛大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齣産的星光紅寶石和藍寶石的形成背景,並提供瞭大量高分辨率的微距照片,解析瞭這些寶石中獨特的金紅石(Rutile)或雲母針狀包裹體的排列規律。 第七章:亞洲的深邃礦脈:喜馬拉雅與帕米爾高原 本章將目光投嚮亞洲,聚焦於高原地區的復雜地質構造。詳細考察瞭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發現的高壓變質礦物,如帶有獨特藍色的藍寶石(Sapphirine)和高鎂鐵橄欖石(Forsterite)。書中還收錄瞭中國西藏地區發現的巨型螢石(Fluorite)晶簇,分析瞭其在低溫高壓下的快速結晶過程,以及由此産生的罕見色帶效應。 結語:永恒的地球遺産 《世界奇石鑒賞與礦物學基礎》的完成,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視覺震撼的礦物世界導覽。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頌揚地球億萬年地質史詩的畫冊。書中收錄的數百張高清攝影作品,每一張都凝結瞭礦物學傢與攝影師對自然之美的極緻追求。我們相信,通過本書,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凝固的地球時間,並以全新的視角去珍視和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産。 --- 本書特色亮點: 覆蓋三大洲,聚焦六個核心地質帶。 結閤傳統礦物學與現代光譜分析技術。 收錄超過500張專業級微距攝影作品。 詳細分析瞭“包裹體”與“晶體形態”的美學價值。 附錄:全球主要礦物博物館與地質遺址導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輝舟


  華裔奧地利維也納人,1952年生於颱灣桃園,雙子座。

  經典的黑膠唱片收藏有,DECCA和LONDON唱片齣版的全部立體聲類比錄音;全套的LYRITA和MERCURY唱片的SRCS及SR係列版本;全部的EVEREST唱片採用35mm母帶的錄音以及RCA唱片Living Stereo (LSC和LDS)係列,從編號LSC 1806到LSC 3045,影子狗與白狗版本的錄音;另外未係列收藏的許多選擇性名傢錄音約一萬多張。

  旅奧期間曾創辦奧地利綠茵高爾夫球隊,也曾經營開設維也納147斯諾剋撞球俱樂部(147 Snooker Club);Casa Bella義大利餐館;東風、東來順、曰本燒烤餐廳及德語係美食雜誌列入Haube推薦的第一傢中國餐廳-皇園餐廳。1988年之前也從事維也納中文專業導遊工作,之後,為順應當時時局,開展瞭早期颱灣人赴東歐與俄羅斯的旅遊簽證管道,而成立瞭「東歐旅遊中心」,且開闢瞭之後的旅遊行程與觀光市場,直到現在發展為經營全歐精緻旅遊的「歐洲之星旅遊公司」並擔任總裁。

  簡曆:
  1970年新竹中學畢業,閤唱團團員,受教於蘇森墉老師。

  1974年中國文化大學勞工係畢業,華岡閤唱團團員兼助理指揮。

  1976年中國文化大學勞工係研究所

  1977年9月移居奧地利維也納

  1978-1982年就讀於維也納商業大學及維也納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此間創辦旅奧同學會及颱灣留學生刊物<多瑙河>,負責  散文及詩歌寫作,開始黑膠唱片的收藏。

  1992年擔任“維也納颱北室內樂團”團長,指揮傢呂紹嘉為創辦人及音樂總監。

  1999年擔任旅奧中國人協會理事長

  2011年起擔任奧地利颱商會會長

  2015-16年擔任歐洲颱商會聯閤總會總會長

  2016之後擔任歐洲颱商會聯閤總會名譽總會長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 III
自序⋯⋯⋯⋯⋯⋯⋯⋯⋯⋯⋯⋯⋯⋯⋯⋯⋯⋯⋯⋯⋯⋯ ⋯⋯⋯⋯⋯⋯⋯⋯V
推薦序⋯⋯⋯⋯⋯⋯⋯⋯⋯⋯⋯⋯⋯⋯⋯⋯⋯⋯⋯⋯⋯⋯⋯⋯⋯⋯⋯⋯⋯XII
前言⋯⋯⋯⋯⋯⋯⋯⋯⋯⋯⋯⋯⋯⋯⋯⋯⋯⋯⋯⋯⋯⋯⋯⋯⋯⋯⋯⋯⋯⋯XVI
英文縮寫⋯⋯⋯⋯⋯⋯⋯⋯⋯⋯⋯⋯⋯⋯⋯⋯⋯⋯⋯⋯⋯⋯⋯⋯⋯⋯XXVII
LONDON RECORDS 封麵與內標 ⋯⋯⋯⋯⋯⋯⋯⋯⋯⋯⋯⋯⋯003-015
LONDON - DECCA RECORDS (倫敦-笛卡)黑膠唱片同樣錄音版本的目錄對照圖 ⋯⋯⋯⋯⋯ ⋯⋯⋯⋯⋯⋯⋯⋯⋯⋯⋯⋯⋯⋯⋯⋯018-341
LONDON CS SERIES CS 6001 – CS 7258 ⋯⋯⋯⋯⋯⋯⋯⋯⋯⋯024-186
LONDON CSA SERIES CSA 2101 - CSA 2501 ⋯⋯⋯⋯⋯⋯⋯188-204
LONDON OS SERIES OS 25005 - OS 26669 ⋯⋯⋯⋯⋯⋯⋯⋯206-278
LONDON OSA SERIESOSA 1101 - OSA 13136 ⋯⋯⋯⋯⋯⋯⋯280-332
LONDON OTHERS ⋯⋯⋯⋯⋯⋯⋯⋯⋯⋯⋯⋯⋯⋯⋯⋯⋯⋯⋯⋯334-341
索引 ⋯⋯⋯⋯⋯⋯⋯⋯⋯⋯⋯⋯⋯⋯⋯⋯⋯⋯⋯⋯⋯⋯⋯⋯⋯⋯⋯342-364
參考用書⋯⋯⋯⋯⋯⋯⋯⋯⋯⋯⋯⋯⋯⋯⋯⋯⋯⋯⋯⋯⋯⋯⋯⋯⋯⋯⋯⋯365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生活中的追求,充滿著感性與理性好惡的選擇,透過更多的知識與智慧的增長,我們纔能將許多費心與期許的收藏,轉化成生命中永恆的愉悅 !

  在上一本收藏圖鑑中,我已介紹瞭許多上一世紀的收藏名盤,包括美國絕對音響雜誌(TAS)已故主編(哈利.皮爾森)多年來推薦的全部新舊發燒黑膠天碟榜單以及TAS 雜誌的許多優良推薦、Sid Marks 專欄的優良評點,其中包含水星(MERCURY)唱片的最佳40 張音效名盤,另外一節附上TAS 雜誌Mark Lehman 及Johnathan Valin 推薦的20 世紀古典音樂100 張最佳榜單,含黑膠唱片及CD 的編號與圖鑑;在第三章中特彆編列James Mitchell 的書,「RCA 唱片之黃金年代」中最值得收藏的唱片;第四章則是大傢熟知的英國留聲機雜誌古典百大唱片,含新舊榜單目錄,黑膠及CD 的編號與圖鑑;最後第五、六章,附上最早採用35mm磁帶錄製唱片的EVEREST 公司全部經典名盤以及筆者所收藏的全部立體聲版DECCA-LYRITA 唱片的所有目錄與圖鑑。齣版後,美國賓州的讀者Gerry Cross 先生,花瞭兩年的時間,幫我找到瞭一張,在TAS 榜單上很難買到的私人錄音唱片(Penn State Glee Club, AJC8),讓我非常感動!另外,非常感謝音響論壇總編劉漢盛先生在他的雜誌第288 期以及美國 Bruce Kinch 先生在他的"Primyl Vinyl Exchange(PVX)Positive Feedback" 第66 期中的推薦,還有荷蘭 Rudolf A. Bruil 在他的音樂網站 http://www.soundfountain.com 中熱心的評論,加上許多黑膠唱片收藏傢的鼓勵,促使我更加用心的去編輯並完成此圖鑑!

  唱片的收藏與個人的喜好和經驗有著相當的關係,音樂欣賞與生活美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經常在音響室裏麵欣賞張張喜愛的唱片,美好的音樂帶領我們進入演奏現場的時空,這種音色美感的喜悅,促使我們不斷地去尋找更多的名盤,去收藏更多優秀的錄音!有時在陽颱上,手提式舊唱機,播放一張78 轉帶著雜音的義大利歌麯,古老的音色加上一杯小酒或咖啡,或有佳人作伴,一根蠟燭,一碟小點,這又是怎麼樣的一種情趣啊! 同樣是音樂,一張古老唱片的錄音與一支手機上的YouTube,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此,主客觀的收藏美學,産生瞭很多追求的角度,有人喜歡古老的音色;有人要求亮麗的音效;有人隻收藏稀有的錄音;也有少部分人隻是收藏唱片封麵的設計(特彆是唱片封套改良的始祖Alex Steinweiss,早期為Columbia, Remington, Westminster, Everest, Decca 還有London 等唱片公司,所設計的多采多姿的唱片封麵),但是客觀來說,具有優良的錄音與製作,加上被行傢公認為經典演奏的唱片,纔是大傢主要收藏的對象。

  20 世紀50 年代之前,許多有名的音樂與演奏傢例如:卡魯索(Enrico Caruso), 吉利(Benjamino Gigli), Albert Spalding, Ossy Renardy, 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老剋萊巴(Erich Kleiber) , 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等人,因為在發行立體聲錄音唱片之前已過世,沒有留下能被現在  Hi-End 音響重現的美聲唱片,我們隻能從 Columbia, Deutsche Grammophon, DECCA,LONDON, EMI, RCA, Remington 或 Westminster 等唱片公司,去尋找翻製較佳或者後期製作較好的單聲道錄音來收藏。

  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立體聲錄音有著日新月異的發展,本圖鑑所編纂的英國 DECCA 唱片公司,是黑膠唱片黃金時期中世界三大音樂集團之一,因為擁有瞭比彆人先進的  FFRR(全頻段録音)技術和Decca Tree 麥剋風錄音係統,加上多位高水準的製作人以及優秀的錄音工程師,所以它發行的唱片,至今也還廣受收藏傢的喜愛。

  DECCA 在美國發行的唱片品牌叫 [LONDON],從1958 年齣版立體聲唱片開始,都以FFSS(全頻段的立體聲)作為商標特色來推廣市場,1964 年LONDON 的ED2 齣版,有溝紋的內標改成小寫的London ffrr, 中間FULL FREQUENCY STEREO SOUND 字樣改成STEROPHONIC 之後,FFSS 成為英國DECCA 的商標,FFRR 則為美版LONDON 的商標,最受歡迎的迪卡唱片立體聲係列,在英國發行的DECCA SXL、SET 係列唱片與在美國發行的LONDON CS、OS、OSA 係列唱片,大多是同樣的錄音製作,但是有多張錄製卻隻在英國DECCA 發行,同樣的情況,也有多張錄製也隻在美國LONDON發行,加上他們有自己不同的係列編碼以及封麵設計, 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非常容易造成混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詳細正確的對照錶。

  感謝Phil Rees 在他的 "Audiophile Record Collector’s Handbook" 中,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在許多唱片網站如 Discogs 也有許多資料,可惜都有些不完全;在 Robert Moon 和 Michael Gray 的 "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 一書中,也隻是整理到早期的發行,筆者未能找到詳細的一本 DECCA 或 LONDON 的唱片分類目錄。因此,我將所有的收藏整理並且參考其它資料,編輯這本對照圖鑑,也在 Remark & Rating 中標註版本資訊及一些重要的評價,讀者可以從係列資料中,查齣齣版年份與版本先後,避免混淆與錯誤。

  例如:卡欽 (Julius Katchen)錄製的布拉姆斯鋼琴作品  1-8 全集, SXL 係列編號為  SXL 6105, 6118, 6129, 6160, 6217, 6219, 6218, 6228;而  LONDON CS 係列對等編號為  CS 6396, 6404, 6410, 6444, 6473, 6477, 6474, 6482,我的收藏以  DECCA 係列為主,少瞭一張  SXL 6218(Volume 7),因為許多資料都介紹  LONDON CS 6158 的對等編號在 DECCA 為 SXL 6218,而我已經有瞭此張 1960 年齣版的唱片  LONDON CS 6158 首版,就沒有去買 DECCA SXL 6218,其實這張並非同樣的錄音( CS 6158 無 SXL 的發行,參見本書) , DECCA SXL 6218 的 LONDON 首版是 ED2的 CS 6474, 威爾金森 (Kenneth Wilkinson) 在 1962 年的錄音, 1965 年齣版,我在編寫此書時纔發現,十年後纔再補買上此張布拉姆斯鋼琴作品 Volume 7 的唱片。因為篇幅有限,筆者隻能整理從1958 年到1983 年間,與上述係列有關的所有類比錄音對照資料,依係列編號順序編輯,上冊是DECCA 對照LONDON 唱片,下冊則是LONDON 對照DECCA 唱片。另外也將德國Speakers Corner 唱片公司,後來陸續復刻的多張唱片,在原始序號後加上星號來錶示,以便讀者參考,其中若有遺誤,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收藏本書中 DECCA 及 LONDON 全部的唱片,所有的音樂錄音 ( 除瞭莎士比亞戲劇及語音的錄音之外 ),費時 15 年,需要用心地去尋找其中稀有的唱片,例如非常稀有的 DECCA SXL 2100 德國音樂傢 Kurt Leimer 的 "Piano Concerto No.4",十多年來在 Ebay 網站上隻齣現兩三次,我是很辛苦地在柏林的一傢唱片行找到, DECCA SXL 6078,奧地利鋼琴傢 Herbert Halm 的 "After The Opera",一張不起眼的唱片卻也難找,一開始我隻買到單聲道的錄音,後來卻在韓國網站找到,隻好托韓國朋友買,再寄迴奧地利, DECCA SXL 6031 瑞典管風琴傢 Åke Levén 的 "Organ recital",德國壓片在瑞典發行,也是最後在英國的Ebay上買到,目前隻剩一張唱片未能尋獲,是西班牙哥倫比亞公司採用笛卡的錄音設備錄製的唱片,由 Ataulfo Argenta 指揮 Tomás Bretón 的西班牙輕歌劇,LONDON 唱片 OSA 1102,此張唱片隻在美國 LONDON 唱片公司發行,非常稀有,我隻好去買西班牙哥倫比亞公司齣版的唱片,可惜封套上隻有西班牙文,無英文解說。因為 DECCA SXL 2000 係列的 BB 首版,價格昂貴也比較稀有,同樣的錄音,我的收藏一開始則以 LONDON BB 首版為優先,之後則交差選購,最近幾年也加購二、三十張德國 Speakers Corner 復刻的版本,非常感謝英國 Classicalvinyl 公司 Dave Parsons 先生,幫忙提供此書中 DECCA SXL 2000 係列中我缺少的封麵照片,他也提供所有英國哥倫比亞公司 SAX 2000 係列以及 EMI ASD xxx 係列的封麵照片,可是非常抱歉與遺憾,我沒有時間能夠完成所答應的圖鑑編纂。特彆感謝我的妻子張春娟女士對編纂此書的支持,我的傢人吳嚮穎先生與林佩霈女士的英文翻譯與校訂!同樣的情況,筆者也曾計劃將我所 RCA 唱片的收藏,立體聲係列從 LSC 1806 到 LSC 3050 的所有影子狗版及白狗版 ( 包括 LDS 係列 ),另外加上 VICS 係列的對照,編纂圖鑑與讀者分享,然而精力實在有限,希望以後的生活有著更多的空間,能讓這些理想來幫我的時間把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的《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III):倫敦-笛卡 唱片》,我抱著一種非常期待又帶著些許忐忑的心情翻閱。期待是因為笛卡公司在黑膠唱片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在早期的立體聲錄音領域,他們的一些作品堪稱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那些被譽為“Decca sound”的獨特魅力究竟是如何煉成的,是錄音師的精湛技藝?是錄音室的獨特性?還是當時器材的先進性?這本書的“倫敦”這個地域限定,也讓我對可能涉及到的曆史場景和當時的音樂氛圍充滿瞭好奇。倫敦,作為世界音樂的中心之一,在黑膠唱片的發展過程中扮演瞭什麼角色?與笛卡的結閤又會擦齣怎樣的火花?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一些標誌性錄音的詳盡解讀,比如那些由指揮巨匠演繹的 Wagner 的歌劇錄音,或者 Solti 早期在 Decca 留下的那些充滿力量和感染力的作品。圖鑒的形式,也意味著我希望能看到大量精美的唱片封麵照片,以及關於不同版本,例如“深藍色”和“紅色”標簽的辨析,這些都是決定一張唱片收藏價值的重要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詳盡的樂譜,每一頁都充滿信息,讓我能夠更專業、更深入地審視我的收藏,並從中獲得更多樂趣。

评分

拿到《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III):倫敦-笛卡 唱片》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一種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笛卡(Decca)唱片,在我心中一直是品質的保證,尤其是其在那個黃金年代,在倫敦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裏,留下瞭無數不可磨滅的音樂瑰寶。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挖掘那些標誌性錄音背後的故事,比如那些與著名的“Decca Tree”錄音技術相關的細節,它到底是如何塑造瞭那種寬廣、深邃、富有空氣感的“Decca Sound”?這本書的“倫敦”這個地域背景,也讓我對那些錄音發生的具體地點,以及當時倫敦的音樂文化氛圍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想知道,那些在傳奇錄音室裏,藝術傢和工程師是如何閤作,纔能將音樂的精髓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齣來。作為一本“收藏圖鑒”,我更是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盡的版本信息,從唱片封麵設計、印刷細節、到唱片本身的標簽樣式、甚至唱片內圈的衝壓標記,都能有清晰的辨析和介紹,這對於每一位黑膠收藏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寶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心繪製的地圖,為我指引在浩瀚的笛卡黑膠世界中,發現那些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寶藏”,並從中獲得深厚的文化滋養和精神享受。

评分

《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III):倫敦-笛卡 唱片》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單單是一本關於黑膠唱片的圖錄,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聲音世界的時光之門。我對笛卡(Decca)唱片,尤其是在那個輝煌年代,那些以倫敦為中心孕育齣的經典錄音,一直懷有深厚的情感。我想知道,那些被譽為“Decca Sound”的標誌性音質,是如何在當時的錄音技術和藝術傢的配閤下誕生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影響深遠的錄音會議,比如指揮傢 Ernest Ansermet 在倫敦的那些卓越的錄音?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不同版本唱片的詳細介紹,例如“First Pressing”的識彆特徵,以及那些因為細微印刷變化或錄音差異而具有收藏價值的“變體版本”。想象一下,能夠看到那些絕版唱片的原始封麵,並且瞭解它們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曆史背景,這無疑會大大提升我對這些黑膠唱片的理解和欣賞水平。此外,我對書中是否能包含一些關於“Decca Tree”之外的早期立體聲錄音技術的研究,或者倫敦在黑膠唱片産業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影響,也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沉寂在黑膠唱片中的曆史迴響,讓我對我的收藏不再僅僅停留在“聽”的層麵,更能“看”齣其中的故事與價值。

评分

拿到這本《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III):倫敦-笛卡 唱片》真是太驚喜瞭!我一直對老唱片,特彆是那些具有曆史厚重感的發行版情有獨鍾,而笛卡(Decca)這個名字,在我心中簡直就是古典音樂黃金時代的代名詞。翻開這本圖鑒,撲麵而來的仿佛就是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的氣息。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挖掘笛卡那些傳奇錄音背後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傳奇的“Decca Tree”錄音技術下誕生的驚世之作,它們是如何定義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古典音樂音響美學的。想象一下,能看到當年錄音現場的罕見照片,或是聽聞那些叱吒風雲的指揮傢、演奏傢與錄音工程師之間充滿智慧的碰撞,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而且,作為一本“收藏圖鑒”,我更關注那些版本細節的呈現,比如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發行的唱片,其封麵設計、唱片內頁的印刷、甚至唱針紋路的細微差異,都能傳遞齣不同的信息和價值。這些微小的細節,往往是資深玩傢們孜孜以求的寶藏,也是理解一張唱片曆史和稀有度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尋每一張笛卡唱片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符號和藝術價值,讓我對我的黑膠收藏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评分

我對於《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III):倫敦-笛卡 唱片》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其“聖經”二字所蘊含的權威性和指導意義。在我看來,一本真正的“聖經”,不應僅僅是圖片和文字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和對收藏者的價值引導。笛卡唱片,特彆是其在英國時期的錄音,擁有著極為豐富的曆史和藝術價值,它們是古典音樂發展曆程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尤其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Decca Tree”錄音技術及其在倫敦錄音棚的實踐進行細緻的剖析。這種錄音方式造就的獨特音響效果,是如何影響瞭那個時代乃至今天的音樂監聽和欣賞標準?此外,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呈現一些極為罕見的、甚至是從未公開過的笛卡唱片相關的曆史資料,比如早期錄音的母帶信息、錄音師的手稿、甚至是與音樂傢們交流的軼事。這些“幕後故事”往往比唱片本身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收藏者感受到收藏的意義所在。作為一本收藏圖鑒,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唱片版本進行嚴謹的考證和分類,包括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的印刷工藝、封套材質、甚至唱片內圈的編號和標記,這些都是區分真僞、判斷稀有度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深入探索笛卡唱片世界的“燈塔”,指引我走嚮更廣闊的收藏領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