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禪意:不是有、亦非無;沒有界限,隻有放鬆與覺知……

禪心禪意:不是有、亦非無;沒有界限,隻有放鬆與覺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正念
  • 覺知
  • 放鬆
  • 哲學
  • 生活
  • 心靈
  • 佛教
  • 冥想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開悟,不過是見到我們原來的本質,

見到真實的情況,見到真相。

你到瞭那兒,你明白瞭。無!

 

詩序推薦◎繼程法師

專文推薦◎國際知名導演 蔡明亮

 

 全書從果峻法師跟著鬆年長老學書法說起。果峻法師在磨墨、洗筆、裁紙之中,領受其師「無為而為」的教導;爾後他也在嚮大師求道與帶領學生之間,堅定對禪法的信心;在與一切人事物交會互動之時,練習放鬆、把心打開,去感應萬物,而不隻是反應自我;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之間,體驗生活纔是真正的道場,快樂的、憂傷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隻要用心體會,都是開悟禪機。
 

 書中有意趣深遠的禪宗故事,也有作者的生活逸事與修行體會,在其生動詼諧、富有詩意且充滿洞見的筆觸中,帶著讀者進入諸如懺悔、呼吸、安忍、自立……等主題,進一步領略「禪」的本質。
 

 閱讀此書的同時,就像在果峻法師引領之下展開瞭一場場「禪修」,幫助我們練習身心一緻、當下覺知,能夠靈活而有彈性地因應每時每刻,全心全意地生活!無論是已熟悉禪法的人,或對「禪」好奇有興趣者,又或者對生活現況感到無奈者,本書皆是值得一看的智慧之作!

塵世微瀾:探尋生活中的寜靜與流動 本書並非探討虛無縹緲的禪宗概念,也無意闡述任何關於“有”與“無”的哲學辯證,更不涉及任何形式的界限劃分或刻意追求的放鬆狀態。它是一本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具體場景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真實而鮮活的體驗的指南。它關注的焦點,是人類感知力的細微波動,是心靈與周遭環境互動時産生的真實迴響。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由無數個不期而遇的瞬間構成的。這些瞬間,有的如同清晨薄霧中的第一縷陽光,帶著微涼的濕意和清晰的輪廓;有的則像午後突至的陣雨,猛烈而短暫,瞬間衝刷掉錶麵的塵埃。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將注意力從宏大的敘事和僵硬的框架中抽離齣來,沉浸到這些具體的、可觸摸的“微瀾”之中。 第一部:感官的拓寬——從“看”到“觀”的轉變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眼睛習慣於掃描、識彆、分類,卻鮮少真正地“看”。“看”是功利性的,它服務於目的——找到鑰匙、識彆麵孔、閱讀屏幕。而“觀”,則是一種更深層的接收過程,它要求我們放下預設的判斷,允許事物以其本來的麵貌進入我們的感知場域。 本書的開篇,將帶我們進行一係列感官練習,但這些練習絕非僵硬的冥想指令。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在烹飪一頓簡單的晚餐時,捕捉到橄欖油在熱鍋中發齣“噝噝”聲時,那細微的、由溫度決定的音調變化;是如何在觸摸一塊未經打磨的原木時,感受到縴維結構在指尖下産生的微妙阻力與迴饋。這不是為瞭達到某種“放鬆”,而是為瞭清晰地記錄這些感官輸入,如同精密儀器記錄數據一般,不加美化,不作評判。 例如,在描述“聆聽雨聲”這一章節,我們不會談論雨水象徵著洗滌心靈。相反,我們會細緻解構不同材質錶麵(金屬屋頂、泥土、闊葉)對雨滴撞擊聲的頻譜影響,以及在不同濕度下,這些聲音的衰減與共鳴特性。這種深入的觀察,使我們從對雨的抽象理解中,迴到瞭雨本身的物理存在。 第二部:時間的碎片化與整閤 現代生活將時間切成瞭無數個標準化的單位:會議、截止日期、日程錶。這種切割,往往使我們喪失瞭對時間流逝本身的感知。我們不是在“度過”時間,而是在“管理”時間。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如何重新激活我們對時間流動的直覺。我們考察瞭那些“非標準”的時間體驗:等待一封重要郵件時的焦灼的慢速感,與在與老友暢談時感覺到的瞬間即逝的快速感。我們不試圖“拉長”或“縮短”時間,而是研究大腦如何基於投入程度和預期反饋來扭麯時間感。 其中一個有趣的章節探討瞭“重復勞動中的心流邊緣”。例如,在整理堆積如山的舊文件時,當機械性的動作占據瞭主要精力,意識便開始在“專注”與“遊離”之間擺蕩。這種擺蕩不是迷失,而是一種潛意識的整理過程。我們分析瞭如何識彆並利用這種狀態,不是為瞭提高效率,而是為瞭更全麵地記錄下思維在重復性任務中的自然軌跡。 第三部:人際交往中的“無意圖”互動 人際關係,往往充滿瞭意圖:說服、安慰、爭取認同、建立聯係。本書的第三部分,則將目光投嚮那些“無意圖”的、純粹的互動片段。這些片段常常是人與人之間最真實、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層麵。 我們研究瞭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人們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微錶情,這些錶情往往比精心準備的言辭更能揭示當下的情緒基調。我們分析瞭在一次商務會議結束後,雙方在電梯裏短暫的、關於天氣或交通的寒暄,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對話,實則是在重新校準彼此的社交距離和當前心境的微調過程。 重點在於“覺察”到這些瞬間,而非“利用”它們。當我們停止試圖從每一次互動中獲取某種明確的結果時,我們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人和自己的“當前狀態”——一種不帶目的性的存在展示。這不是提倡冷漠,而是提倡一種更高分辨率的觀察視角,不將他人視為實現我方目的的工具。 第四部:物件的敘事與物質的沉思 我們被物質世界包圍,但大多時候,我們隻將物品視為功能性的載體:椅子是用來坐的,杯子是用來盛水的。本書鼓勵我們與這些日常物品建立一種更具細微層次的聯係。 我們詳細考察瞭一件使用瞭多年的皮具,其上的磨損、褪色和細微的裂紋,如何共同敘述著一個關於使用者的、無聲的故事。這並非要賦予物品生命,而是承認它們在特定環境中與人類活動持續交互所産生的“物質記憶”。 我們討論瞭“物質的熵變”在傢庭環境中的體現。一本書被翻閱後,書頁會自然彎麯,標記可能留在不經意的位置。這些“不完美”的痕跡,記錄瞭閱讀發生時的情境,如背景噪音、當時的光綫強度,甚至翻頁時的力度。本書倡導的,是對這些細節的捕捉和尊重,將它們視為我們生命軌跡的客觀物證。 結語:對“存在”本身的迴響 本書的最終目的,不是提供任何解決方案,也不是引導讀者進入某種“境界”。它僅僅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放下所有關於“應該如何感受”或“應該如何理解”的既有設定。它倡導的是一種對當下瞬間的忠實記錄,一種對周遭環境、時間流逝、他人行為以及手中物件的高精度感知。 在這些細微的、不加修飾的觀察與記錄中,生活本身便呈現齣其豐富的紋理。這是一種對生命“正在發生”這一事實的迴歸,如同聆聽遠處傳來的一陣風,我們隻是靜靜地捕捉它的方嚮和強度,不去追問它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這份對“此時此地”的專注,便構成瞭我們最真實的體驗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果峻
 果峻法師1974年齣生於新加坡,依止新加坡菩提閣鬆年長老座下剃度齣傢,曾潛心研讀修習佛教各傳承,包括南傳、北傳和藏傳佛教。法師曾依止颱灣法鼓山聖嚴長老座下禪修,後得聖嚴長老印可並獲傳法為中華禪法鼓宗法嗣,並曾跟隨颱灣福慧寺欽因長老座下學習,獲傳法為賢首宗兼慈恩宗法嗣,同時曾依止颱灣青龍山不動寺惟勵長老座下學習,獲傳法為真言宗密教法嗣。
法師畢業於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生物科技係,齣傢後就讀颱灣福嚴佛學院,並於澳洲濛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取得心理學學士、和社會研究學學士學位,以及澳洲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佛學碩士學位。

 法師通曉中文、英文和韓語,於世界各地指導禪修,曾於2005至2008年擔任紐約法鼓山象岡禪修中心住持,也是加拿大Chan Community Canada和印尼Dharmajala禪修團體的指導老師。

 他的英文著作包括《Essential Chan Buddhism》和《Chan Heart, Chan Mind》。《Essential Chan Buddhism》已被翻譯為中文、印尼文和法文,中文版譯名《愛,從呼吸開始吧!》,於2015年由橡樹林齣版社齣版。

相關著作:《愛,從呼吸開始吧!迴到當下、讓心輕安的禪修之道》

譯者簡介

瀋麗文
記者,譯者,作者。
修道上永遠的學生。

圖書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我的禪
推薦序二 一個夢

一、磨墨
1、磨墨
2、不是「沒有」,是「非」
3、執取
4、「什麼是無?」
5、身體隻是身體
6、相爭
7、我呼吸,故我在
8、無為而為,無門之門

二、步道
9、「是什麼?」
10、快樂vs.欲樂
11、第一個考驗
12、超越
13、處理疾病
14、安忍
15、信心與修行
16、自性

三、禪心,禪意
17、輕言細語
18、身心閤一
19、超越自我
20、勇氣(二)
21、自立
22、不立文字
23、佛的舌頭
24、懺悔
25、忠誠
26、視為理所當然
27、為自己取暖!
28、時刻長相左右
29、天空之心(二)

四、入世
30、魔軍
31、開放的心胸
32、反應/感應
33、賦予生命意義
34、你已得到它!
35、學著去感受
36、擁抱僧人
37、入世

緻謝詞
英文版編輯附錄
 

圖書序言

一個夢/國際知名導演 蔡明亮

  某處,盡管很遠,你老是去,那是因為跟此處有緣。

    我老是去威尼斯,盡管那麼不喜歡搭飛機。

    一九九四年,我的電影《愛情萬歲》入圍瞭威尼斯電影節競賽,這是極富盛名,也是世上最古老的電影節,我那時年輕,纔拍瞭第二部電影就被選上,簡直像做夢一樣,很期待得奬,什麼奬都好,又覺得渺茫。

    電影放映後,聽到掌聲,也聽到耳語,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很爭議啊,被安排瞭很多訪問,也四處遊玩,水都很美,稍稍撫慰著得失的忐忑。

    影展閉幕前夜,我做瞭夢,觀世音菩薩對著我唱歌,就是平常看見的觀音模樣,歌聲與鏇律美得讓我淚流不止;我醒來那一剎那,觀音一隻手輕撫我額頭,隨即飄遠,聽見有人喚我:「阿亮,你怎麼瞭?」我滿臉淚水,望著同房的小康說:「我們要得奬瞭。」

    第二天,我上颱領瞭金獅。

    多年以後,我受邀擔任瑞士盧卡諾電影節的評委,一位義大利金發女評審團經理,每天領著我們看片、開會、用餐,我現在記不起她名字瞭。

    某晚,我們喝酒聊天,她說:「蔡,有一年在威尼斯電影節,我也在做同樣的工作,那時有九位評委為瞭你的《愛情萬歲》起瞭劇烈爭執,有四位愛死你的電影,要給你大奬,另四位恨死瞭,甚至有人揚言,若你得奬,他就退齣,兩方吵得不可開交。」我問:「不是有九個人嗎?」「哦,那位不知道在想什麼,不錶意見,最後他們還是決定給你一個小奬,金獅銀獅是彆人,你是一張奬狀,然後大傢就去參加派對,影展主席熱烈抱著一位大導演,咬耳朵恭喜。」

    這真是天大的內幕,我瞠目結舌。

    「大傢喝瞭一堆酒,迴去睡覺,一大早主席被電話吵醒瞭。」她繼續說:「我猜他還在酒醉呢,但他接起瞭電話,傳來年輕的美國女演員烏瑪・舒曼(Uma Thurman)的聲音,她也是評委之一。她問主席簽字沒有,主席迴她那份獲奬名單還在辦公桌上,一會就要簽。『你先彆簽。』烏瑪・舒曼說,『你讓我們再開一次會,我要翻案。』」

    我喊瞭齣來:「那個晚上,我做瞭一個夢⋯⋯」

    又過瞭好多年,法鼓山的桃園齋明彆苑請我去分享創作,之後,我跟法鼓山有較多接觸。一天,助理轉告,有一位果峻法師的新書想請我寫序。我嚇一跳,這果峻是哪號高僧,何方神聖,怎會點名我?雖平時也愛看看有關佛學的書、唸唸經,始終霧裏雲裏、濛濛懂懂,要我為佛書作序,彆鬧瞭吧!又不好一口拒絕,就說先看瞭稿再說,沒想一看就被吸引瞭。

    怎麼會有一個新加坡的齣傢人,跑到韓國的荒山古寺去苦修,日復一日,除瞭泡菜還是泡菜,高麗人又特彆強悍,老和尚更是兇得要死,真是阿彌陀佛,果峻竟然還搞笑地把修禪比成母雞孵蛋,就是老母雞時時刻刻坐在一堆蛋上麵,何時孵齣小雞?你問牠,牠問誰。那書名《愛,從呼吸開始吧!》,問佛陀生命長短,佛陀答:「一呼一吸間。」果峻說,如果沒有愛,呼吸做什麼?

    讀著讀著,就愛上瞭這個性格獨特的修行人,讀瞭兩遍,鬥膽寫瞭序。過瞭一陣子,收到新書,書裏有兩篇序,一篇我的,另外是一篇譯文,原來果峻法師在歐美國傢都是用英語弘法,此書先齣瞭英文版,現在翻成中文,連同那個序。我看著那名字有點眼熟:勞勃・舒曼(Robert Thurman),不就是著名的美國籍佛學大師嗎?一查纔知,他還有一位齣名的女兒,就是烏瑪・舒曼。

    我想起當年的威尼斯影展,我在旅館大廳撞見烏瑪・舒曼,她就從我身邊經過,被一群媒體簇擁著;小康也遇見她,在電梯裏,她對著小康微笑;我也想起我做的那個夢,原來烏瑪・舒曼就是我的觀音,更妙的是,我跟她的父親勞勃・舒曼竟在果峻法師的一本書上相逢。

    雖然替果峻法師的書作瞭序,卻沒見過他本人,隻知他住持在新加坡,也是到處飛來飛去,而我卻漸漸不太飛瞭,身體長期積勞成病,搬到人少的山區住下來,而小康偏又舊疾復發,脖子忽然不聽使喚歪嚮一邊,如同二十年前那樣查無原因,我成天陪他看醫生,工作或邀約大多都推辭瞭,遠門也不齣瞭。

    朋友介紹認識瞭香港著名中醫莫伍球大夫,他獨特的針灸,令小康的脖子開始有瞭鬆緩。「筋脈之疾,急不得。」他說。莫大夫住香港,每年總會飛颱北幾次,為法鼓山的齣傢眾義診;我們相識之後,他跟夫人每迴來颱,變成要上兩個山:法鼓山、我傢的新店山,醫小康,順便醫我,不肯收錢,莫夫人說:「我們上來喝咖啡的。」

    二0一六年,法鼓文理學院校慶,邀瞭我的舞颱劇《玄奘》上山錶演,小康演玄奘,但脖子還是歪的,莫大夫就在山上的診療室為他針灸,鬆筋調氣後纔讓他上場。傍晚開演,天空飄起瞭如絲的細雨,三四百位僧人與信眾,或坐或站,團團圍著一方巨大如荒漠的白紙上,那是《玄奘》的舞颱,小康慢走其上,微微顫抖的頭部,努力地控製著身體的平衡,舉步維艱、一心一念,一隻鳥在半空盤鏇,不停啁啾,天漸暗,鳥飛去,眾如如。最終,小康走齣白紙,一步一步,穿過人群;一步一步,上颱階,眾跟其後;一步一步,踏入水池,那是觀音殿前的大方池,眾圍四周,看他緩步涉水;一步一步,終來到燈火通明的殿前,跪嚮觀音,眾亦跪,那時我已淚流滿麵。

    有一天,莫大夫又來看我們,不經意聊到一個名字:「果峻法師到香港都會找我給他診治,你識他嗎?」果峻法師這法號怎麼這麼耳熟?「住在新加坡的那位果峻法師?」「就是他。」「我給他的書寫瞭序,但卻沒見過麵。」「那好,下迴他在颱灣,我帶他找你。」

    因為莫大夫,我跟果峻法師終於見麵,如見故人,彷彿是《愛,從呼吸開始吧!》書中,走齣來那位古怪又調皮的苦行僧:愛自討苦吃,吃苦如吃補,有點傻,又像在裝傻,頭好壯壯又目光如炬,哪裏像是要看醫生的人?卻又將佛法講得那麼簡單易懂,又妙趣橫生。我把威尼斯做的夢告訴他,他笑瞭,說原來觀音菩薩也會化身成電影明星,又感慨地說,佛教一路來,是不是太嚴肅瞭?如果我們有一位佛教徒,像美國流行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那樣該有多好,又或者像你,是世界有名的導演。「你可以迴答我一個問題嗎?」果峻法師問,「佛陀的故事,可以演成百老匯的《獅子王》嗎?」

    今年,我的作品《你的臉》入選瞭威尼斯電影節,同時果峻法師又託人寄來瞭一本書稿,我帶著那本厚厚的《禪心禪意》上飛機,當然,還帶瞭《金剛經》。可能是年齡和身體的關係,我越來越害怕搭飛機,更不要說是長途飛行,總覺得整個人被掛在空中,動彈不得,隻有不停讀佛經,纔覺得心安。在曼榖轉機的時候,我的後座來瞭兩位頗有年紀的泰國僧人,我嚮他們請安,覺得他們好像我此趟飛行的護法,也是果峻這本書的護法,頓時整顆心就安靜下來。

 我翻開瞭《禪心禪意》,看到年輕的果峻,從幫他的剃度師鬆年長老磨墨開始,我又被深深地吸引進去。

 飛機平平穩穩地,飛嚮瞭威尼斯。

蔡明亮 二0一八年九月十四日於新店
 

圖書試讀

1.磨墨
 
我的剃度師父鬆年長老以書畫聞名,在新加坡被視為國寶。
 
有人說,人如其字。人們認為鬆年長老的書法沒有火氣,筆觸清洌流暢,這對於當年還是個年輕沙彌的我來說,實在難以理解,因為他經常不留情麵地羞辱責備我。我隻能揣測,也許啊,透過藝術這扇窗,可以窺見他內在不為我知的一麵吧。
 
鬆年長老齣生於中國大陸的書香門第,一九四九年共産黨取得政權後,被迫離鄉背井,流亡颱灣、香港和馬來西亞,最終落腳新加坡。
 
我住進他那間不算大的寺院「菩提閣」時,纔二十一歲,而他已八十好幾,病痛纏身。當時寺內的齣傢眾隻有另外四位比丘尼,她們暗自竊喜,因為我年紀最輕,而且剛住進來,理應擔任老和尚的侍者,當他發脾氣時的齣氣筒。
 
菩提閣到處擺放著藝術珍品和古董,由於寺裏財務很緊,我猜想師父是以他的字畫換得這些珍貴文物。寺裏有許多清奇秀麗的盆栽,像是文人的書房,最明顯的莫過於他客堂內的大木桌,他就在那兒練字畫。
 
有一天,師父發現我在看他寫書法。
 
「你想學嗎?」他問我,口氣有點詭異。每當他用這種口氣說話,準沒好事,但我的確想學書法,特彆是嚮這樣一位大師。
 
「師父,謝謝您!」我迫不及待地迴答,並躬身行禮。「師父」是敬稱,我在跟他講話之前,都必須先稱呼「師父」。
 
師父闆著臉,手一揮要我退下。隔天,他書房門沒關,我正想從門口溜過去就被他叫住;他沒說話,隻是盯著我看。他一雙濃眉,尾端嚮下捲麯,幾乎碰到眼角,看起來像個凶猛的老貓頭鷹。
 
我畢恭畢敬地走進去,他不耐煩的勾著手指示意我站到身邊。
 
「磨墨!」他說,同時在一方直徑約六吋的黑色圓硯颱中注水。我拿起墨條。
 
墨條,古有鬆煙墨和油煙墨。鬆煙墨是先燃枝以取得煙,再調和膠並加入配料,包括麝香、冰片等藥草香料,以及金箔和珍珠粉等,以增加光澤和香氣;曆經數十年,書畫中依然能透齣這墨色。墨條的品質,端看質地是否細緻、有無雜質。
 
師父握住我的手,用墨條在硯颱中心畫圈開始磨墨。這舉動親切得讓我驚訝。
 
他做完示範,就叫我離開瞭。你可能會以為磨墨很容易、也很快,但真的沒這麼簡單,你得不停地磨磨磨,太用力,手掌和手臂最後會纍得磨不下去;太輕瞭,又磨不齣好墨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禪心禪意》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留白加上淡淡的暈染,一下就抓住我目光瞭。拿到書的時候,感覺挺沉甸甸的,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紙張,翻開來,字裏行間一股清流,不是說教,也不是高深的哲學,更像是老朋友在泡茶聊天,娓娓道來。我最喜歡它探討“放下”的部分,不是那種強製性的,而是用很多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一個人在擁擠的捷運上,麵對著各種不順心,這本書告訴你,其實那個不順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給加的戲。它沒有叫你去變成一個超脫世俗的人,而是讓你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人情世故裏,找到一點喘息的空間。那種感覺,就像在颱北的巷弄裏,拐進一傢不起眼的小店,裏麵卻有你想不到的寜靜和美味,讓人忍不住想多停留一會兒。書中的很多比喻都特彆貼切,有時候讀著讀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某個執念就被點醒瞭,但又不會覺得尷尬,反而有種豁然開朗的釋然。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心靈雞湯,讀完就忘,這本書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會在你心裏留下淡淡的痕跡,時不時地提醒你,要柔軟,要看清。

评分

我一直是個很喜歡思考的人,但有時候越想越亂,像在迷宮裏打轉。收到《禪心禪意》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些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本的生活體驗入手,一點點地引導讀者去探索內心的世界。最打動我的是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我以前很容易被壞情緒控製,覺得情緒來瞭就隻能被它淹沒。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情緒隻是暫時的客人,它會來,也會走,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麵對它,如何不去把它當成自己。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比如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先停下來,深呼吸,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而不是立刻做齣反應。這種“暫停”的技巧,在我最近一次和朋友爭執的時候,真的派上瞭用場,讓我避免瞭說齣一些後悔的話。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耐心地教導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明。它不是一本看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可以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領悟。

评分

說實話,我以前對這類“禪”的書籍一直有點抗拒,覺得離我的生活太遙遠,充滿瞭各種我理解不瞭的術語。但《禪心禪意》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晦澀的語言,也沒有空洞的道理,而是把很多深刻的禪宗思想,用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講的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它沒有教你如何去戰勝彆人,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對方,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我以前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就和傢人朋友鬧矛盾,看完這段,我纔意識到,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對方,而在於我自己的心。書裏有很多關於“覺察”的引導,就是讓你去留意自己的念頭和情緒,而不是被它們牽著鼻子走。這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它沒有承諾會讓你一夜之間變成聖人,但它確實給瞭我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式,讓我懂得如何與自己的內心和平相處。

评分

最近生活壓力有點大,每天都在追趕deadline,感覺整個人都快要綳斷瞭。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當時就被它“不是有、亦非無”這句話吸引瞭。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腦,心想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但翻開後,我發現它不像我想象中那麼玄乎。它講瞭很多關於“當下”的智慧,而且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比如,它會聊到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陷入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焦慮,但實際上,真正能把握的,隻有眼前這一刻。它用瞭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說我們的思緒就像一匹野馬,總是不受控製地奔騰,這本書就是要教我們如何慢慢地給這匹野馬套上繮繩,不是讓它停止,而是讓它朝著更健康的方嚮奔跑。我特彆喜歡它關於“接受”的部分,它不是讓你去逆來順受,而是讓你明白,很多事情是不可控的,與其徒勞地掙紮,不如學會與它們共處。讀完之後,感覺心裏好像被一塊大石頭壓著,慢慢地被挪開瞭,那種輕鬆感,真的隻有自己體會過纔懂。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在”。以前總覺得人生就是要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完美,但越追求,越覺得疲憊,也越容易迷失。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泉,洗滌瞭我內心的焦躁。它沒有叫你去放棄追求,而是讓你明白,真正的“不執著”不是放棄,而是不強求。它用瞭很多關於“放下”的例子,比如當你手裏緊緊抓住沙子,反而會從指縫中溜走,但如果你伸齣手,讓它自然落下,那纔是真正的擁有。這種哲學,用在生活裏,就是讓你學會放下不屬於你的東西,包括那些不愉快的經曆,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它也講到“接納”,那種發自內心的接納,不帶評判,不帶批判,隻是單純地看著事物本來的樣子。我發現,當我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反而比以前更快樂,更從容瞭。它讓我想起瞭在颱灣海邊,看著海浪一遍遍地拍打礁石,那種自然而然,又充滿力量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