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花園

新生命花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是浩瀚宇宙裡渺小的生命,所面臨的挑戰就是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
我們相信這個意義存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中、人與人的連結和交流中。

  你是否也曾隱約覺得自己不太對勁,
  有時還會有種莫名的迷失感,
  不知身心應安放於何處?

  本書是大幅改寫一九九二年與一九九八年出版之《生命花園》(A Manual for Life)的二○一三年全新版,儘管想法與模式與前書相同,但絕非僅是舊書的增修版。

  作者融合四十多年來工作上的理論與實踐,教導人們如何藉由有方法的溝通模式,在關係裡建立連結與親密感,進而與內在的本質重新連結,深切體會生命的完整與圓滿,找到安身立命的信心。

本書特色

  本書是大幅改寫一九九二年與一九九八年出版之《生命花園》(A Manual for Life)的二○一三年全新版,儘管想法與模式與前書相同,但絕非僅是舊書的增修版。

  作者融合四十多年來工作上的理論與實踐,教導人們如何藉由有方法的溝通模式,在關係裡建立連結與親密感,進而與內在的本質重新連結,深切體會生命的完整與圓滿,找到安身立命的信心。

名人推薦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李聖潔(種籽對話空間創辦人)
  呂旭亞(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心理分析師)
  金樹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客座教授)
  陳文玲(政大廣告學系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陳登義(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陶曉清(牽手之聲網路電台台長)

  誠摯推薦 (謹依姓氏筆畫排序)

  我相信,儘管有關「生命」、「關係」、「界限」、「自我價值感」、「(內在)力量 vs(外在)權能」、「物化(成客體)到(互為主體的)包容」、「療癒」等等議題,將永遠有空間不斷被討論和探索下去,但Ben & Jock 所走過的路將很難有人能再走過,當然它們不會是唯一的路,卻可能是最觸動人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路。——陳登義(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基卓(Jock McKeen,1946~)


  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及針灸師,曾在英國牛津的中國針灸學苑研習針灸,並獲有英國頒發的針灸開業執照。

黃煥祥(Bennet Wong,1930~2013)

  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加拿大內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在梅寧哲精神醫學院(The Menninger School of Psychiatry)接受精神醫學訓練。歷經非常豐富的一生,於2013年過世,享壽八十三歲。

  在四十多年專業合作的職涯中,他們於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他們旅遊、講學,足跡遍及亞洲和歐洲各地,以及俄國、非洲和南美洲,因而能夠自如地將不同文化的進路融入工作。而身為許多機構、企業和團體的顧問,也讓他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

  他們在專業上所採取的進路,主要是根據他們對兩人關係的認真探究,以及他們協助案主的經驗。他們獨特、平易近人的方法營造出一種親密、信任的氛圍,使得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轉化。

  2004年海文基金會成立,它是加拿大國家認可的非營利慈善機構。作者和他們的三個兒子將海文學院*的所有權轉讓給海文基金會,以便海文學院的設施與工作得以永續經營發展。2012年,兩位作者榮獲溫哥華島大學(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 海文學院(The Haven)是一個非營利的慈善機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美麗的蓋佩歐拉島(Gabriola Island)。2013年為慶祝成立三十週年,海文學院舉辦了各種個人、關係連結、專業成長團體課程,學員們在課程結束時都能習得擁有充實的人生、健康的關係及有效溝通的能力。

譯者簡介

傅馨芳


  從事翻譯多年,譯作有《快樂女人從自主開始》、《走出宮殿的女科學家》(再版:《情緒分子的奇幻世界》)、《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初版)、《星星的孩子:自閉天才的圖像思考》、《存乎一心》、《生命如此美麗:在逆境中安頓身心》、《當我老去:迎接平靜覺醒的晚年》、《信念的力量》(十週年紀念版)、《與家庭共舞:象徵與經驗取向的家族治療》、《午夜冥思:家族治療大師華特克回憶錄》。
 

圖書目錄

推薦序 Ben & Jock,The Haven,深藏我心  陳登義
2013年版序  黃煥祥、麥基卓
1992/98年版前言  蓋利.弗斯特
作者序 在車站等候 黃煥祥

PART Ⅰ 發現力量
1 成敗之間:自我憎恨與自我疼惜
2 外在權力—內在力量連續體
3 再談外在權力與內在力量導向的區別
4 自我價值感、鏡映與自我疼惜
5 理所當然

PART Ⅱ 面對焦慮
6 存在焦慮:人生在世的挑戰
7 定位:在時空中找到自由
8 從物化到包含:架橋

PART Ⅲ 親密關係
9 親密
10 溝通模式
11 憤怒:負責任地分享感受

PART Ⅳ 健康與療癒
12 在病症與健康中學習
13 過敏症與畏懼症:關於自我界定的問題
14 多發性硬化症:我們的進路
15 擺脫憂鬱
16 能量觀與健康

PART Ⅴ 問題與機會
17 改變與轉化:做自己的風險
18 超越治療:助人關係中的發現與成長
19 從求生到發現:走出受虐陰影
20 受虐記憶:需要一個持平的觀點
21 信守無謂的「真理」
22 靈性、宗教與意義

後記
附錄:註釋
出版者致謝
 

圖書序言

1
成敗之間:自我憎恨與自我疼惜


從多年來的助人工作上,我們覺察到一個十分普遍的困境。我們遇到的人多半都隱約覺得自己不大對勁,我們自己也有過這種經驗。它不見得會出現在意識的前景,然而每當我們向內探尋時,就會發現這種莫名的迷失感,或者「身心不安頓」的感覺,生命似乎出了什麼差錯。許多人也表述過類似的經驗,這促使我們開始探究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人們也常覺得自己沒有完成該完成的事,也許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出了問題。我們發現這跟我們與自己較深的本質失聯,以及那伴隨而來驅使我們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動力有關。

本章所提出的思想架構,探究的就是這個現象。它是我們過去四十多年來工作上的基石,也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基石。這個架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看自身處境的視角,以及一個跟他們已經步上的某些道路的不同選擇。簡言之,我們相信在力圖達到理想的自我形象卻未能如願的過程中,人們脫離了他們真實的本質,困在自我憎恨的循環裡,為自己帶來種種且往往是悲慘的後果。深諳成功之道的人,往往也是備受敬重、被推崇為楷模的人,但這些成功者的內心裡,卻常因為寂寞、對內在本質的渴望和無孔不入的自我憎恨,而飽受煎熬。

我們認為人們可以選擇去運用他們自我疼惜的能力,去開創不同的人生。這些是我們根據凱倫.霍尼(Karen Horney)、西奧多.魯賓(Theodore Rubin),和其他人的論述,經過多年探究所建立的想法。我們很欣慰已有許多人因實際應用這些概念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真實我、理想我和現實我

我們稱這個思想架構為三「我」:真實我(Authentic Self)、理想我(Ideal Self)和現實我(Actual Self)。不過要聲明的是,這些「我」並不是分離、個別的實體,而是一個過程的情意叢(constellations)。你或可把它們想成是一個人的不同面向,或是一個歷程的不同元素;然而,它們並非是靜止的「東西」。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