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第二版)

常用中藥(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藥
  • 中醫藥
  • 藥學
  • 本草
  • 常用中藥
  • 臨床用藥
  • 中藥學
  • 醫學
  • 第二版
  • 藥物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版次以效能為分類準則,自補虛藥至驅蟲藥分十八章,逐章編撰。

  〈總論〉,概述中醫藥基本理論;〈個論〉的每一章節均附前言,簡述所含中藥的效能與特色。

  每一品項的編寫如下,
  .基原
  .産地
  .使用部位
  .性味、歸經
  .功用主治
  .成分
  .藥理研究
  .炮製
  .用法用量
  .禁忌
  .配伍
  .運用方劑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藥用植物圖鑒:華北地區常見品種識彆與應用》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藥用植物圖鑒:華北地區常見品種識彆與應用》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係統性、圖文並茂的藥用植物專著,專注於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濛古部分地區)自然生境下生長的常見、重要藥用植物的詳盡記錄與科學介紹。全書旨在為中醫藥研究者、植物分類學愛好者、藥學專業學生以及基層醫療工作者提供一本權威、實用的野外識彆工具書和基礎知識參考手冊。 本書嚴格遵循現代植物分類學的最新成果,結閤傳統中醫藥的用藥經驗,對收錄的每一種藥用植物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述和精準的圖像呈現。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羅列藥材,更是要構建一座連接“活的植物”與“炮製後的藥材”之間的橋梁。 核心內容模塊劃分 全書內容結構清晰,分為總論、專論(分類係統介紹)和附錄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總論——中藥資源基礎知識 本部分首先概述瞭華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及其對藥用植物資源形成的重要影響。詳細闡述瞭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的意義、可持續采收原則以及傳統中藥飲片炮製的基本概念。 藥用植物資源概覽: 介紹華北地區藥用植物資源在全國的地位、主要優勢物種和麵臨的資源挑戰。 植物形態學基礎: 為讀者提供一套標準的植物形態描述術語,包括葉序、花序、果實類型等,確保讀者能夠理解後續物種描述中的專業術語。 采藥與鑒定基礎: 強調野外采藥的規範操作、適時采收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圖譜進行初步鑒定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專論——華北常見藥用植物係統圖鑒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收錄瞭在華北地區分布廣泛、應用曆史悠久或具有重要開發潛力的約400種藥用植物。每種植物均按照植物分類係統(以剋朗奎斯特係統或APG係統為基礎)進行科學排列,確保邏輯性和一緻性。 每種植物的條目設計,力求全麵且實用,具體包含以下要素: 1. 中文名與拉丁學名: 采用國傢標準規範的中文名稱,並附帶國際通用的拉丁學名,確保學術準確性。 2. 地方俗名: 收集並列齣當地民間流傳的彆名,方便基層人員識彆和交流。 3. 形態特徵詳述(野外識彆要點): 這是本書的精髓所在。描述重點突齣植物的外部特徵,包括植株高度、莖的類型、葉片的形態、花朵的顔色和結構,以及成熟果實的特徵。特彆標注齣易混淆的近緣種區彆特徵。 4. 生態習性與生境: 記錄其適宜的生長環境(如土壤類型、光照條件、海拔範圍),以及其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5. 藥用部位與傳統功效: 明確指齣采收的藥用部位(根、莖、葉、花、果實等),並簡述其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及現代中醫藥理論中的傳統主治功用。 6. 現代研究概況(精簡): 簡要提及現代藥理學對該植物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進展,如主要有效成分的類型。 7. 質量標準提示(炮製前): 簡要提醒采收後如何初步處理,以保證藥材質量。 8. 高清彩色圖譜: 每種植物均配有三至四幅高清彩色照片或專業手繪圖,包括: 全貌圖: 展示植物的整體形態和生長環境。 關鍵部位特寫: 重點展示花、果或葉片等用於鑒彆的關鍵特徵。 藥材對比圖(部分): 展現原植物與炮製後藥材形態的初步對比。 特色收錄物種示例: 本書特彆關注瞭華北地區特有的或資源日益稀缺的物種,例如:特定種類的黃芪屬植物的形態區分、沙生或高山環境下的特有藥用資源等。 第三部分:附錄與索引 1. 藥用部位檢索錶: 讀者可根據所需藥用部位(如“根類藥材”)快速查找到對應的物種條目。 2. 拉丁學名索引: 方便專業人士按國際通用命名法檢索。 3. 常用植物拉丁科名錄: 簡要介紹華北地區藥用植物的主要科屬。 4. 術語解釋: 對書中使用的專業植物學術語進行通俗解釋。 本書的獨特價值 《藥用植物圖鑒:華北地區常見品種識彆與應用》的價值在於其高度的現場實用性和嚴謹的學術基礎的結閤。它剋服瞭傳統圖譜往往側重於藥材成品而忽略活體植株形態描述的缺陷。對於野外調查人員而言,本書是進行資源普查和物種鑒定的可靠夥伴;對於藥學教育而言,它是理解“道地藥材”形成根源的直觀教材。全書注重形態學細節的精準捕捉,輔以高質量的視覺材料,確保讀者在復雜的野外環境中,能夠準確無誤地辨識齣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避免誤采和資源浪費。 ---

著者信息

編監簡介

李水盛
  
  
颱灣大學藥學係

主編者簡介

賴慧真


  颱灣大學藥學係

徐鳳麟

  颱北醫學大學藥學院

邱泰惠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係

陳益昇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

圖書目錄

總論

第一章  中藥使用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採集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目的與方法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 性味歸經
第二節 升降浮沉
第三節 有毒與無毒

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
第一節 配伍
第二節 用藥禁忌
第三節 劑量與服法

個論

【第一章  補虛藥】

第一節 補氣藥
1. 人參(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2. 西洋參(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3. 黨參(Codonopsis Radix)
4. 黃耆(Astragali Radix)
5. 山藥(Dioscoreae Rhizoma)
6. 白扁豆(Lablab Album Semen)
7. 大棗(Jujubae Fructus)
8.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第二節 補血藥
1. 當歸(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2. 地黃(Rehmanniae Radix)
3. 白芍(Paeoniae Alba Radix)
4. 何首烏(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5. 阿膠(Asini Corii Colla)
第三節 補陰藥
1. 枸杞子(Lycii Fructus)
2. 麥門鼕(Ophiopogonis Radix)
3. 天門鼕(Asparagi Radix)
4. 知母(Anemarrhenae Rhizoma)
5. 石斛(Dendrobii Caulis)
6. 女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
7. 黃精(Polygonati Rhizoma)
8. 百閤(Lilii Bulbus)
9. 龜闆(Testudinis Carapax)
10. 楮實子(Broussonetiae Fructus)
第四節 補陽藥
1. 巴戟天(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
2. 肉蓯蓉(Cistanches Herba)
3. 淫羊藿(Epimedii Herba)
4. 沙苑蒺藜(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
5. 杜仲(Eucommiae Cortex)
6. 鎖陽(Cynomorii Herba)
7. 續斷(Dipsaci Radix)
8. 補骨脂(Psoraleae Fructus)
9. 菟絲子(Cuscutae Semen)
10. 鼕蟲夏草(Cordyceps)
11. 鹿茸(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第二章  溫裏藥】
1. 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2. 肉桂(Cinnamomi Cortex)
3. 吳茱萸(Euodiae Fructus)
4. 小茴香(Foeniculi Fructus)
5. 細辛(Asari Radix)
6. 丁香(Caryophylli Flos)
7. 高良薑(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
8. 炮薑(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第三章  理氣藥 】
1. 烏藥(Linderae Radix)
2. 香附(Cyperi Rhizoma)
3. 枳殼(Citri Immaturus Fructus)
4. 枳實(Aurantii Immaturus Fructus)
5. 沉香(Aquilariae Resinatum Lignum)
6. 陳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

【第四章  平肝息風藥 】
1. 鈎藤(Uncariae Ramulus cum Unci)
2. 天麻(Gastrodiae Rhizoma)
3. 白殭蠶(Bombyx Batryticatus)

【第五章  安神藥】
1. 酸棗仁(Zizyphi Spinosae Semen)
2. 柏子仁(Platycladi Semen)
3. 遠誌(Polygalae Radix)

【第六章  收澀藥 】
1. 蓮子(Nelumbinis Semen)
2. 芡實(Euryale Semen)
3. 五味子(Schisandrae Fructus)
4. 山茱萸(Corni Fructus)
5. 訶子(Chebulae Fructus)
6. 覆盆子(Rubi Fructus)

【第七章  解錶藥 】
第一節 辛溫解錶藥
1. 麻黃(Ephedrae Herba)
2. 辛夷(Magnoliae Flos)
3. 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4. 蒼耳子(Xanthii Fructus)
5. 防風(Saposhnikoviae Radix)
6. 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7. 荊芥(Nepetae Herba)
8. 紫蘇葉(Perillae Folium)
9. 生薑(Zingiberis Rhizoma)
10. 蔥白(Allii Fistulosi Bulbus)
第二節 辛涼解錶藥
1. 柴鬍(Bupleuri Radix)
2. 葛根(Puerariae Radix)
3. 菊花(Chrysanthemi Flos)
4. 薄荷(Menthae Herba)
5. 牛蒡子(Arctii Fructus)
6. 蔓荊子(Viticis Fructus)
7. 升麻(Cimicifugae Rhizoma)
8. 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

【第八章  化痰 止咳平喘藥 】
第一節 化痰藥
1. 半夏(Pinelliae Rhizoma)
2. 貝母(Fritillariae Bulbus)
3. 桔梗(Platycodonis Radix)
4. 皂莢(Gleditsiae Fructus);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
5. 鏇覆花(Inulae Flos)
6. 萊菔子(Raphani Semen)
7. 前鬍(Peucedani Radix)
8. 竹茹(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9. 胖大海(Sterculiae Lychnophorae Semen)
10. 昆布(Laminariae Thallus)(Eckloniae Thallus)
第二節 止咳平喘藥
1. 白果(Ginkgo Semen)
2. 杏仁(Armeniacae Semen)
3. 桑白皮(Mori Radicis Cortex)
4. 枇杷葉(Eriobotryae Folium)
5. 紫菀(Asteris Radix et Rhizoma)
6. 百部(Stemonae Radix)

【第九章  利水滲濕藥 】
1. 茯苓(Poria)
2. 豬苓(Polyporus)
3. 白朮(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4. 車前子(Plantaginis Semen)
5. 木通(Akebiae Caulis)
6. (粉)萆薢(Dioscoreae Hypoglaucae Rhizoma)
7. 萹蓄(Polygoni Avicularis Herba)
8. 澤瀉(Alismatis Rhizoma)
9. 燈心草(Junci Medulla)
10. 瞿麥(Dianthi Herba)

【第十章  芳香化濕藥 】
1. 蒼朮(Atractylodis Rhizoma)
2. 厚樸(Magnoliae Cortex)
3. 廣藿香(Pogostemonis Herba)
4. 砂仁(Amomi Fructus)

【第十一章  祛風濕藥】
1. 威靈仙(Clematidis Radix et Rhizoma)
2. 桑寄生(Taxilli Herba)
3. 獨活(Angelicae Pubescentis Radix)
4. 秦艽(Gentianae Macrophyllae Radix)
5. 五加皮(Acanthopanacis Radicis Cortex)

【第十二章  消食藥 】
1. 山楂(Crataegi Fructus)
2. 神麴(Massa Medicata Fermentata)
3. 麥芽(Hordei Fructus Germinatus)
4. 榖芽(Oryzae Fructus Germinatus)

【第十三章  瀉下藥】
第一節 攻下藥
1. 大黃
2. 蘆薈(Aloe)
第二節 潤下藥
火麻仁(Cannabis Fructus)

【第十四章  活血祛瘀藥】
1. 丹參(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2. 桃仁(Persicae Semen)
3. 紅花(Carthami Flos)
4. 延鬍索(Corydalis Rhizoma)
5. 蘇木(Sappan Lignum)
6. 川芎(Chuanxiong Rhizoma)
7. 薑黃(Curcumae Longae Rhizoma)
8. 益母草(Leonuri Herba)
9. 牛膝(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
10. 乳香(Olibanum)
11. 血竭(Draconis Sanguis)
12. 水蛭(Hirudo)

【第十五章  止血藥】
1. 白及(Bletillae Rhizoma)
2. 艾葉(Artemisiae Argyi Folium)
3. 槐花(Sophorae Flos et Immaturus Flos)
4. 側柏葉(Platycladi Cacumen)
5. 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第十六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解毒藥
1. 金銀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2. 連翹(Forsythiae Fructus)
3. 蒲公英(Taraxaci Herba)
4. 北闆藍根(Isatidis Radix)
5. 山豆根(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
6. 敗醬草(Patriniae Herba)
7. 射乾(Belamcandae Rhizoma)
第二節 清熱瀉火藥
1. 梔子(Gardeniae Fructus)
2. 夏枯草(Prunellae Spica)
3. 栝樓根(Trichosanthis Radix)
4. 蘆根(Phragmitis Rhizoma)
5. 淡竹葉(Lophatheri Herba)
第三節 清熱燥濕藥
1. 黃連(Coptidis Rhizoma)
2. 黃芩(Scutellariae Radix)
3. 黃柏(Phellodendri Cortex)
4. 龍膽(Gentianae Radix et Rhizoma)
5. 苦參(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1. 玄參(Scrophulariae Radix)
2. 牡丹皮(Moutan Radicis Cortex)
3. 紫草(Lithospermi Radix;Arnebiae Radix)
4. 赤芍(Paeoniae Rubra Radix)
第五節 清虛熱藥
1. 地骨皮(Lycii Radicis Cortex)
2. 青蒿(Artemisiae Annuae Herba)

【第十七章  外用藥】
蛇床子(Cnidii Fructus)

【第十八章  驅蟲藥 】
檳榔(Arecae Semen)

參考文獻
參考網站
中藥材索引
化閤物與藥材拉丁名索引
常用方劑120種
中藥藥材彩色圖
 

圖書序言

第一版前言

  中藥曆經數韆年的萃煉,博大精深,實為醫療保健之寶藏。時下世界各國正興起另類療法,愈益關注中醫藥在治療疾病、康復養生中獨具的特色和優勢。麵對國際及國內日益增長的中藥需求,加強中藥知識為藥師養成教育不可或缺之一環。

  在客觀環境之要求下,各方建議在藥師高等考試內容中加考中藥,考選部遂規定在生藥學科目中加入中藥試題,同時要求各校提供參考書籍以為命題之依據。有鑑於此,颱灣藥學會委請颱灣大學藥學係李水盛教授召集國內七校相關教師,研商編輯《常用中藥》專書之事宜。現今登載之中藥資源種類已由《神農本草經》之三百六十五品擴充至萬餘種,此龐大資訊非初學者所能吸納。為提供準藥師之基本中藥科學知識,遂自颱灣地區最常使用的二百種中藥中挑選常用中藥約百餘種,依中藥之基原、産地、使用部位、性味、成分、藥效及備註等項目編撰。

  在章節安排方麵,本書係以化學分類法為依據進行編寫,為方便讀者查閱亦以其效能索引。由於中藥有效成分往往不甚明確,加上科技進步,成分資料添增快速,因而以參考之資料利用化學分類法歸類中藥時,或有顧慮不周而産生爭議之處;此外,中藥藥效之研究亦有類似情形。之前在編輯本書時,藥效仍採傳統用途,在方劑方麵亦以舉例為之。

  隨著近代藥理及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傳統中藥的藥效已能較明確的揭櫫。為增添現代藥理研究章節,本版次特邀請各醫學院藥理教師協助撰寫,並經共同討論後定稿。唯仍有少數藥材較缺乏明確的研究,因而尚無增修。同時為使學員能更切身的瞭解常用中藥的實際應用,舉例之方劑均盡量採自中醫藥委員會公佈的200個基準方。其他內容方麵,藥材圖鑑亦已重新勘誤。為便利讀者查閱,本版另闢化閤物英文索引及藥材中、英文索引。

  期望藉由本版的增修,使《常用中藥》一書更加符閤實際應用的需求。倘若讀者在閱覽時仍有發現錯誤,亦請不吝賜知,俾使本書內容更臻完善。
 
《常用中藥》編輯委員群
謹識

第二版前言

  為瞭強化中藥教育,本新版內容較第一版增加瞭58個常用中藥品項;除此之外,在生藥學教科書《生藥暨藥物生技學》記載的22種中藥於第一版僅列品名,在本版次中亦完整編寫。也就是說本版次新編撰瞭80種中藥品項,因而第二版的份量(共162個品項)約為原版次(實際82個品項)兩倍。

  原版次以化學分類法分章節,鑒於中藥藥效成分相當復雜,難以單一類成分來代錶,在本版次遂改以效能為分類準則,自補虛藥至驅蟲藥分十八章,逐章編撰。除瞭這個改變外,本版次加入〈總論〉,概述中醫藥基本理論;〈個論〉的每一章節均附前言,簡述所含中藥的效能與特色;每一品項的編寫方麵,將「炮製」、「用法用量」、「禁忌」、「配伍」及「運用方劑」正式列為標題,而非原版次之置於「備註」或「其他」項下;此外,「運用方劑」之中藥材組成及君藥,亦在附錄中完整呈現,俾使讀者獲得更完整的知識。

  本版次之增修主由全國各藥學係生藥學授課教師負責編寫,〈總論〉及〈個論〉章節簡述與「炮製」至「運用方劑」之整理編撰由賴慧真中醫師負責,邱泰惠教授主校;中藥品項之拉丁名及「基原」由陳益昇教授總校;「性味、歸經」之資料係根據《中華藥典》中醫臨床小組之討論結果;〈中藥藥材彩色圖〉則由郭昭麟教授拍攝及提供。在經過四位主編及齣版社之勘校,本版次終於順利齣版,期望本書對充實讀者中藥知識更有助益。

  本書編寫曆經二年,編輯群已盡最大努力,期使本書達到簡明、實用的目的。再嚴謹的校對總難免有疏漏之處,尚祈請讀者不吝賜告,以利再版更正。
 
編輯總監
李水盛
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體現在它對傳統中醫理論的現代化解讀上。對於那些擔心現代科學無法解釋中醫理論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視角。它在介紹中藥功效時,不僅援引瞭大量的傳統文獻和臨床經驗,還積極引入瞭現代藥理學和臨床研究的成果,將中藥的療效與現代醫學的認識進行對照和融閤。比如,在講解一些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中藥時,它會列舉相關的研究數據和機理,這讓我對中藥的認識更加全麵和科學。此外,書中還特彆關注瞭一些具有時效性的內容,比如一些新發現的藥用價值,或者在特定時期(如季節性疾病、流行性疾病)中,某些中藥的應用建議。這些都體現瞭編者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充實和更新知識。書中的一些細節處理也十分用心,比如在藥材的鑒彆部分,不僅有清晰的彩色圖片,還附帶瞭詳細的文字描述,幫助我們辨彆真僞,避免買到劣質藥材。對於我這樣一個經常需要為傢人調理身體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指導意義非凡,讓我能夠更自信、更安全地使用中藥。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常用中藥(第二版)》時,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總覺得這類書籍內容大同小異。然而,當我翻開後,就被它彆具一格的敘事風格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這本書在介紹每味藥時,都融入瞭作者深厚的臨床功底和紮實的理論研究。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將藥材功效生硬地劃分到“清熱”、“解毒”等大類,而是更注重從藥物的整體作用、細微之處去闡釋。例如,對於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它會細緻地分析其在不同瘀滯類型(如血瘀、氣滯血瘀)下的應用差異,以及與其它藥物的協同增效原理。書裏還穿插瞭許多關於中藥炮製方法的原理和應用,這一點非常難得,因為炮製是中藥發揮其獨特療效的關鍵環節,很多讀者對此知之甚少。它會詳細解釋為何有些藥需要炒製,有些需要蒸製,以及這些炮製過程如何改變瞭藥物的性能。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中藥的神奇之處。此外,書中關於中藥的毒副作用和應用禁忌也描述得相當詳細,這對於我們普通傢庭在日常使用中藥時,提供瞭寶貴的安全指南。這本書的每一個字,都透著嚴謹和用心,絕對不是一本應付瞭事的教材。

评分

這本《常用中藥(第二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藥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在細細跟你講每一味藥的故事。我尤其欣賞它在藥材性味歸經的描述上,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融入瞭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解讀,讓你能深刻理解為什麼某種藥會有這樣的功效。比如,對於我們傢常備的生薑,它不再隻是簡單的“辛溫,發汗解錶”,而是詳細解釋瞭它如何在寒邪襲錶時,通過“走而不守”的特性,迅速將體內的寒氣驅散,還補充瞭炮製方式不同(如薑炭)在應用上的細微差彆,這對於傢庭用藥來說,簡直是太實用瞭。還有像白術,書裏不僅僅介紹瞭它健脾益氣的功效,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炒白術、土炒白術、炙白術在脾虛濕盛、食少便溏等不同證型下的運用側重,讓我這個對中醫略知一二的門外漢也能窺見其中的門道。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藥材的藥理研究進展和現代臨床應用案例,讓古老的中醫藥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也打消瞭我一些過去對中藥療效的疑慮。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沒有深厚的中醫背景,也能從中受益匪淺。它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非常齣色,既有基礎的藥性分析,又不乏進階的臨床指導,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案頭好書。

评分

我拿到這本《常用中藥(第二版)》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氣”。很多市麵上關於中藥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泛泛而談,讀起來味同嚼蠟。但這本書不同,它非常貼閤普通人的實際需求,那些我們平時最常接觸、最容易用到的中藥,比如枸杞、菊花、紅棗、山楂等等,在這裏都有詳細、生動的介紹。它會告訴你,枸杞不僅僅是泡水喝的,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搭配不同的食材,纔能發揮它“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最佳效果。像我就曾經因為加班熬夜,眼睛乾澀不適,按照書裏的方法,用枸杞搭配決明子泡水喝,確實緩解瞭不少癥狀。這本書在講解藥材時,非常注重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和協同作用,這對於避免誤用、錯用中藥至關重要。比如,它會清晰地指齣,哪些中藥不宜與哪些食物同食,以及在使用某些補益類中藥時需要注意的身體狀況。這種細緻入微的提醒,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保駕護航。而且,書中對每味藥的圖文並茂的展示,也極大地幫助我辨識瞭許多藥材,避免瞭購買時的混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真正為讀者考慮的書,用最實用的方式,把復雜的中藥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醫理論頗有興趣,但又苦於無從下手的大齡學習者,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係統性介紹中藥,又能讓我感受到中醫智慧的書。《常用中藥(第二版)》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它在闡述中藥的藥性、功效時,並沒有枯燥地列齣條條框框,而是用一種敘事性的語言,將每味藥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比如,對於一些溫熱藥,它會詳細解釋為何它們能“溫通陽氣”,從而達到散寒、迴陽的目的,而不是簡單地說“性溫,能散寒”。這種解釋方式,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中藥的藥理機製,而不是死記硬背。書中對於一些名貴中藥的産地、采收、炮製過程的介紹,也讓我對這些“寶貝”有瞭更深的敬畏之心,也瞭解到不同産地和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有多麼巨大。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紹一些常見疾病的治療思路時,會巧妙地將幾味藥串聯起來,展現齣中醫“辨證施治”的精妙之處。雖然我離真正學會用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醫魅力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獨特之處。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藥典,而是一部引導人們認識生命、理解健康的智慧之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