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仍然濛著神秘的麵紗,難以睹其奧秘。對此,我們又該如何運用現代醫學,來瞭解其中的精粹呢??中西醫結閤?是必經之路,作者從西醫走入中醫,近二十年的中西醫臨床經驗,深切感受到,有許多人本想接觸與瞭解中醫,卻礙於艱澀難懂的中醫名詞,不得其門而入,在門口徘徊躑躅,於是裹足不前,因而難窺堂奧之美,實在令人感到遺憾!本書即是中西醫匯通的橋梁,開啓中醫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從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齣發,用西方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觀點來討論,深入淺齣,對中醫名詞加以詮釋,把獨到而專業的見解,用簡明易懂的語言來闡述,引領大傢進入博大精深的中醫世界,並與西醫的世界相互接軌,以期能跟上時代的脈動。
作者簡介
田安然
學曆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係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碩士
經曆
中華民國傢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中西醫整閤醫學會專科醫師
超音波醫學會會員
曾任
颱北市立中醫醫院主任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傢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大成中醫醫院院長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
現任
田安然中醫診所院長
颱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第一章 中醫藏象實質初探
第一節 心實質初探
第二節 肝實質初探
一、肝之生理
二、肝的病理
第三節 腎實質初探
一、腎與下視丘的關係
二?腎與心、肝、命門藏象的關係
三、從中醫補腎觀點看如何補腦
四、從中醫的角度看西醫的腎髒
五、結論
六、從中醫藏象實質探討《本經》用藥機轉
第四節 命門實質初探
一、命門一詞之涵義
二、《難經》中對命門作用之論述
三、命門餘議
四、溫補腎陽中藥作用機理之假設
第五節 脾胃實質初探
一、脾和精神意識思維的關係
二、脾和免疫係統的關係
第六節 肺實質初探
一?肺主氣、司呼吸
二、宣散衛氣
第七節 三焦實質初探
一、水液說
二、命門三焦原氣係統
三、命門三焦相火係統
四、結論
五、三焦他論
六、三焦的病理(腫脹)
七、溫病係統中和三焦相關的說法
第八節 膽實質初探
一、儲存和排泄膽汁
二、主決斷
第九節 胃實質初探
一?主受納、腐熟水榖
二、主通降
第十節 小腸實質初探
第十一節 大腸實質初探
第十二節 膀胱實質初探
第二章 氣、血、津液實質初探
第一節 氣實質初探
一、「氣」的觀念
二、從分子生物學的觀點探討氣的實質
第二節 血實質初探
一、血的生理
二、「血」的病理錶現
三、中醫精神養生
第三節 津液實質初探
一、津液的概念與組成
二、津液的生成與輸布及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
第三章 火實質初探
第一節 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的概念
第二節 生理之火
第三節 病理之火
一、何謂火氣大
第四節 相火實質初探
一、相火學說的創始
二、硃丹溪的「相火論」
三、病理相火的論述
四、溫補學派對相火的論述
五、結論
六、君火與相火
第五節 龍雷之火芻議
一、腎陽虛的龍雷之火
二、腎陰虛的龍雷之火
三、龍雷之火他論
四、結論
第四章 陰虛實質初探
第一節 陽有餘陰不足析論
一、陰氣之不足與其造成的原因
二、陰不足的病機
三、陰陽的概念
四、陰不足的進一步錶現「真陰不足」
五、結論
第二節 陰虛再探
一、陰虛實質再探
二、陰虛相關之癥狀與用藥
第三節 血虛與陰虛
一?血虛、陰虛相關之癥狀
二?痙病的中心病機為血虛、陰虛
第四節 六味地黃湯治陰虛芻議
一、津液不足造成的陰虛
二、血液不足造成的陰虛
三、腎精虧損造成的陰虛
四、陰虛的層次與用藥
五、實火與虛火
六、六味地黃湯使用的時機
七、六味地黃湯使用澤瀉的說明
第五節 從壓力機轉看待陰虛
一、壓力機轉的再描述
二、以低血糖癥(hypoglycemia)為例
三、以發熱為例
四、以泛焦慮癥為例
五、以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為例
六、以慢性疲勞癥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為例
七、結論
第六節 《本經疏證》陰虛用藥機理之探討與舉例
一、補陰藥物
二、補血藥物
第五章 虛實質初探
第一節 正氣虛與氣虛的不同
一、「正氣虛」即維持體內環境?定的功能低下
二、「正氣虛」之發病與體質有關
三、「正氣虛」之發病與病邪有關
四、「氣虛」的錶現與發病機理
第二節 虛勞初探
一、虛勞之因
二、虛勞的治療
第六章 水濕痰飲初探
第一節 水腫的觀念及治療
一、中醫治水的機理及觀念
二、西醫治水的機理
第二節 濕邪的觀念及治療
一、濕的特性
二、濕熱和滲齣性發炎之關係
三、濕與熱互化的關係
四、濕溫疾病之描述
五、腎炎濕熱病機的形成及演變
第三節 中醫痰證實質初探
一、有形之痰
二、無形之痰
三、討論
四、結論
第四節 「飲」實質初探
一、痰飲
二、懸飲
三、溢飲
四、支飲
五、飲邪的脈
第五節 從嘔吐及口渴中樞探討半夏、生薑、茯苓作用機轉
第六節 從現代醫學探討經方使用的機轉
一、苓桂輩及四逆輩用藥現代機理的假設
二、傷寒方證用藥的假設
第七章 寒證初探
第一節 寒證的分類
一、錶寒
二、實寒
三、虛寒
第二節 寒證的變化
第三節 寒證的方藥
第八章 中醫所稱外感風邪與六淫的現代觀
第一節 風邪六淫緻病的特性
一、風邪緻病之特點與臨床錶現
二、六淫緻病之特性與季節錶現
三、風邪緻病的實質
第二節 從現代醫學生理機轉探討風邪特性兼論傷寒與溫病差異
一、衛分證與氣分證實質的初探
二、從發熱機轉探討麻黃湯與桂枝湯之作用
第九章 鬱證的觀念
第一節 廣義之鬱
一、鬱之病機與病癥
二、鬱證治法
第二節 七情之鬱
第三節 火鬱發之
一、外感之火鬱
二、內傷之火鬱
三、《傷寒論》怫鬱的觀念
第十章 《傷寒論》體質觀
第一節 摘要
第二節 關鍵詞
第三節 《傷寒論》體質觀
一?「發於陽」、「發於陰」析微(與體質關係密切)
二、三陽病的轉歸
三、三陰病的轉歸
第四節 討論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一章 中醫治療腎病癥候群患者三年迴顧
一、前言
二、臨床資料
三、療效評估結果
四、小結
五、治療前各種證型之患者數
六、治療後各種證型之患者數
七、結果評估
八、健保住院患者的療效評估
九、討論
第十二章 睡眠的中西醫觀
第一節 中醫睡眠的生理與病理
一、中醫睡眠生理的說明
二、中醫睡眠病理的說明
第二節 西醫睡眠的生理與病理
一、睡眠生理與腦波的關係
二、睡眠與神經解剖的關係
三、睡眠生理時鍾調控中樞的說明
四、睡眠與神經化學傳導物質的關係
五、嗜睡癥(Narcolepsy)的說明
六、失眠的初步定義與分類和原因
七、睡眠異常(Parasomnia)
八、睡眠生物時鍾紊亂
第三節 與睡眠相關之中西醫理論結閤的探討
一、褪黑激素與中醫睡眠生理的相關性
二、褪黑激素與中醫醒覺生理的相關性
三、中醫喚醒機轉與西醫的相關性
四、衛氣入陰循行的現代觀
五、季節變換與睡眠週期關聯性的中西醫觀
六、老年人睡眠的中西醫觀
七、多寐的中西醫觀
八、睡不著的中西醫觀
第十三章 暈厥與休剋的中西醫觀
第一節 暈厥的中西醫觀
一、血管張力或血容量的異常
二、心血管疾病所導緻的暈厥
三、腦血管疾病所導緻的暈厥
第二節 休剋的中西醫觀
一、休剋的階段分期
二、低血容休剋 齣血性休剋
三、敗血性休剋
中西醫名詞對照的差異,從基礎到臨床,自民國以來,即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從基礎名詞的探討,例如心、肝、腎、肺、脾、命門等,西醫如何觀之,到臨床上的許多西醫病名,如現代中醫師麵對的心髒病、肝炎、腎炎、肺炎、胃炎、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等,古中醫並沒有相同病名對稱之。以上問題若不加以解決,對於中西醫的結閤,將有其窒礙難行的一麵。
關於基礎名詞的對應性,如中醫所稱之五藏六府,本書第一章有著一定的著墨,尤其對三焦、命門的現代觀,更是做齣瞭詳細的解說與探討,並且對於藥物作用機理的現代假設,亦有一定說明。對於氣、血、津液之現代相應性,則論述於第二章。火與陰虛、氣虛、寒、風實質,則見於第三、四、五、七、八章,對於處方用藥的現代機理,亦作齣瞭說明與假設。水濕痰飲的現代觀,則見於第六章,對此四者病理現象分述之,並於本章第五節之後,根據仲景方,以壓力或脫水機轉,對單味藥物的作用機理,亦有一定之假設說明。第九章及第十章則對中醫所稱的鬱證與體質觀,結閤西醫觀念,有著一定的結論。
對於臨床的現代病名,若有癥狀相對應者,則可以八綱辨證為中心;但許多疾病並沒有癥狀,僅證之以八綱辨證,則對疾病的瞭解與治療有其一定之侷限性,此時若能輔以藏府、經絡、氣血、營衛觀念為參考,則更完善之。
本書由陳理事長旺全醫師指導下,方得以竟書,有些關鍵爭議的地方,經陳理事長指點之後,豁然開朗,若非陳理事長提供寶貴之意見,則難有本書之成稿。
本書仍有許多地方,有待增補之處,期待先進後學,能指正加強不足之所,使中西醫結閤更臻完善。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對它到底講瞭什麼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隻是因為它的題目聽起來很有深度,加上我最近剛好有接觸到一些相關的話題,所以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拿到書後,我首先被它的章節劃分所吸引。每一章的標題都起得相當有學問,而且看起來相互之間有很強的邏輯聯係。我試著翻瞭幾頁,發現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非常嚴謹,沒有太多花哨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時候,我會因為一個詞語或者一個錶述方式而停下來反復琢磨,感覺作者在試圖傳達一種非常精煉的觀點。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似乎包含瞭一些非常核心的“原則性”的探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思維模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怎麼說呢?很有“學術”的質感,紙張厚實,印刷清晰,那種深邃的藍色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不是那種街邊小店裏隨便能買到的速成讀物。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本古籍,讓人忍不住就想翻開細細品味。書的裝幀也很考究,鎖綫裝訂,翻頁的時候不會輕易散架,即使經常翻閱也能保持完整。我當時是在一傢專門的書店裏看到的,被它沉靜而又富有內涵的外觀吸引,店員也極力推薦,說這本是非常經典的入門讀物,對於想要係統瞭解某個領域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我當時就覺得,這絕對是能陪伴我度過一段漫長學習時光的良伴,光是擺在書架上,就已經賞心悅目瞭。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書,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某些領域的固有認知。我之前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比較片麵的層麵,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更宏觀、更全麵的視角。作者似乎有一種獨特的洞察力,能夠抓住事物本質的聯係,並將它們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思想流派”的比較和梳理,它沒有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之間的異同,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讓我學會瞭從多個維度去審視問題,而不是局限於單一的框架。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大大拓寬瞭,對整個學科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我是一位非常注重實用性學習的讀者,對於那些純粹的理論堆砌的書籍往往提不起興趣。然而,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給我帶來瞭驚喜。盡管書名聽起來偏嚮理論,但內容中卻滲透著一股強烈的實踐導嚮。作者在論述某個理論時,常常會立刻聯係到實際應用場景,並給齣具體的“操作指南”。我記得有一段關於“問題解決”的章節,作者列舉瞭好幾種不同的應對策略,並且詳細分析瞭每種策略的優劣勢,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最有效。這種“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做法,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因為它直接解決瞭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睏難。我甚至已經在腦海裏勾勒齣瞭如何將書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我自己的工作中的藍圖。
评分我一直對某種特定學科的淵源和發展脈絡很感興趣,但市麵上相關的書籍往往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嘗輒止,難以找到一本既能深入講解又能啓發思考的。偶然的機會,我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它在某個方麵的梳理做得非常細緻。拿到書後,我被它的結構深深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的概念層層剝離,再以清晰的邏輯重新構建。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理論基礎”的部分,作者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步步迴溯,從最根本的哲學思想談起,再逐漸引申到具體的學科分支。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像是被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領著,一點點撥開迷霧。而且,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妙,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形象,我能想象到,如果我深入研究其中的某個方嚮,這本書肯定會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