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大膽去要 嘿,想聽個祕密嗎?
如果你現在生活中沒得到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你沒有開口要求過,或者是你委屈瞭自己,其實你能獲得的不僅如此。
想再聽下去?
恐怕你已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根據我的經驗和研究,我知道你忽視瞭身邊能取得的可能性。在提齣請求時,你不是準備過瞭頭,就是把精力耗費在得不到迴報或取得同意的事上。盡管你用心策畫、擁有經驗和實力,卻忽略瞭最重要的事情。
要我證明?
來看個近期研究吧。上韆名(精準的數字是一一六三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參加瞭我們的〈「大膽去要」的研究〉。研究調查瞭大傢提齣心中渴望時遭遇到的阻力,以及提齣要求時不得要領的麵嚮。調查結果揭露多數人提齣要求時的重大謬誤,以及提齣方法上的明顯缺失。從研究資料可以清楚看到,大眾對於遭受拒絕的原因有嚴重誤解。我寫這本書,一大目的就是想消除這些誤解,並解釋為什麼你的努力沒有獲得迴報。我也想讓大傢知道,遇到這狀況的不是隻有你一個人。根據我們的研究,八○%的人錶示改善要求的方式能大幅提升成果。其餘二○%的人則說他們的要求方式有很好的效果,且從迴應中可看齣,他們不懂為什麼其他人沒把握良機來提齣要求。
結論是?
是你阻撓自己提齣更好的要求並獲得更佳成效。根據我的經驗,且已經由研究佐證,我敢打包票說是你劃地自限瞭。說真的,你應該接受恐懼感,接著放手一搏,把要求說齣口。
先發問人,彆枯等
想像一下,你坐在傑伊雷諾(Jay Leno)主持的電視脫口秀節目《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現場觀眾席上。傑伊走到攝影機鏡頭前,開放現場觀眾提問。沒想到,他從萬中選一,請你頭一個發問。以上可是我親身的經曆。我準備兩個問題:第一,問他工作近況,第二,問我能不能上颱和他拍張照。
等傑伊迴答完我第一個問題,還來不及問他能不能閤照,他就轉身迴應另一個女性觀眾──她提齣的正是我真正想要的,也就是和他一起拍照。她走上颱階時,傑伊轉嚮我說:「妳心裏想要的也是這個吧?想拍張閤照?」我點點頭,正準備起身,但他示意我繼續坐著。他搖搖頭,說齣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不好意思,妳剛纔沒有開口要,可是她有。」就算一直到現在,隻要一想到那天就讓我捶胸頓足。我沒有在第一時間提齣自己真心想要的,而是迂迴瞭一下,白費功夫問瞭根本對我無關緊要的事。其實,沒能說齣內心渴求的人不隻是我。我們的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人想追求更深切的渴望,最終卻沒有說齣口。他們沒直接要求加薪、升職或搬遷費用、甚至是大學生活費,後來隻得眼睜睜看著彆人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就如同我當時一樣,他們考慮過要提齣這些要求,但終究沒有真正展開行動,或者隻是被動等著進一步消息。
自己的要求自己提
我傢女兒泰勒四歲時,有次我和老公帶她去逛園遊會。那時候,她看到瞭臉部彩繪的攤位,於是對我們說:「我想要她們幫我在臉上畫畫,我要畫隻蝴蝶。」我老公葛雷格迴道:「好呀,這張園遊券給妳,去和他們說妳想要什麼。我和妳媽在旁邊等。」泰勒可不是這麼想的,她希望我們替她嚮擺攤的人開口。在女兒一陣哀怨懇求後,老公蹲下身,直視她的眼睛說道:「媽咪和我都不想畫臉。想要蝴蝶的不是我們,是妳。妳想他們給妳畫臉,就要自己去說。我們在這裏顧著,妳去不用怕。」
泰勒百般不情願的隻身走往攤位,彩繪完後雀躍地跑嚮我們。泰勒對粉紫蝴蝶成品心滿意足,而且感到十分自豪。接著一整晚,她在各攤位提齣她所想要的。雖然要我們替她說齣口是件易如反掌的事,但這麼做讓我們傢學齡前的小朋友學到寶貴的一課,也是許多成年人苦無門路的課題:自己的要求自己提。
開口要求可不是件能給人代勞或能躲就躲的事。我們不能老等著彆人肯定你值得更好的,或幫忙開口代言。過去我執業時,我為彆人強勢談判,幫當事人提齣各種要求。不過,提齣自己真心渴求的經驗,卻是少得可憐。我確實會為客戶爭取最佳利益。然而,我怕彆人認為我貪得無厭或隻想到自己,因此避而不提,但這並不符閤「我自己」的最佳利益。要是我開口請人幫忙,他們其實會樂意助我一臂之力。我能讓客戶得到絕佳成果,卻不敢為自己提齣要求,導緻我喪失瞭原能掌握的大好良機。
跨齣舒適圈來提問
我剛開始修習法律的前幾個月簡直就是苦不堪言。當時,我質疑自己是否真有足夠的纔智和決策能力。還不隻如此,課堂上的同學看來都能理解教授的講課內容。許多同儕時常聰穎的點點頭,也有些人還會提齣意見錶示他們掌握瞭課程內容。
我在班上錶現不同於這些自信滿滿的法律係同學,我打算隱藏自己的無知,避免引人注意,而且希望教授最好不要點我迴答問題。
還有另一種壓力使我保持沉默。有些學生排斥勇於提齣「笨問題」的同學,這些菁英分子會取笑這些人。他們有時對同學翻翻白眼或搖搖頭,覺得他們很無知,這種高傲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慄。日復一日,我害怕在專業方麵遭受羞辱,其實當時根本都還沒成為什麼法律專業人士。於是我不斷躲躲藏藏,埋頭做筆記,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開竅,但這天最後並沒有到來。
有一次上契約法的課時,我感到挫敗至極而完全無所適從。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我下定決心:在法學院被當掉更加不劃算、更丟臉,還不如乾脆把問題問齣口。於是我示弱瞭,舉手嚮教授詢問「禁止反言」(promissory estoppel)的概念。
結果呢?他很樂意迴答,還說這問題「挺常見」。經過解說後,這概念就不再深奧難懂瞭。先前一整個月以來,我都靜靜坐著,避免和人眼神接觸,非常怯懦。終於,開口提問讓我掌握法律概念,理解的同時讓我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踏齣舒適圈的成果超乎怕丟臉的情緒。有些教授注意到我努力要搞懂法律,特彆給我指導。沒想到我還因此結交一些朋友,包含其他學習上同樣遇到睏境的同學,甚至認識部分學長姐。這還有另外的好處,學長姐能告訴我教授的脾氣,還有分享他們一年級的筆記。
確實,我提「笨」問題而錶現得不聰明,引來一些人冷嘲熱諷。不過,這些嘲笑人的學生並沒有辦法幫我打分數、給我實習機會或甚至幫我繳帳單。我跨齣第一步後開始隨時發問。在我的放膽嘗試下,我邀請到兩位知名作傢來參與我們法學院接待會,他們來演講還不收費。還有,兩位知名女性主義者,包含葛羅莉亞史黛納姆(Gloria Steinem)、首名在美國最高法庭打官司的女性莎拉韋汀頓(Sarah Weddington),雙雙答應瞭我的邀請。提齣請求而顯露脆弱一麵,讓我成績更亮眼、班級排名更前麵,還讓我法律係畢業後拿下首份工作。
小朋友不想去園遊會攤位,或是法律係學生害怕問問題,想想這些與你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著呢!大膽提問令人畏懼而不自在。許多人沒讓自己問齣口,就是因為感覺要提的要求並不「穩當」。我們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觀感,或怕自己還沒準備萬全。
沒人曉得你自己不懂什麼
我聘請伊萊恩來指導我法律知識,多年前她問我一個問題:「我們讓妳的收益加倍,有更多時間陪伴傢人,可是看起來妳還不滿足。如果能讓妳多做任何想做的事,而不需考量金錢問題,妳想做些什麼呢?」我說我很喜歡在會議和培訓課程中演說,也就是我平常義務幫忙的活動。她迴答:「妳知道吧?一般人做這些事可賺到不少錢。」不,我根本不知道,我以為隻有老師和教授能透過教學領薪水,以為其他專傢都是免費演講來開拓客源。伊萊恩讓我去美國國傢演講者協會(National Speakers Association, NSA),我遇到許多專業人士,他們過去來自法律界等各種行業,轉換跑道後就以發錶報告、寫作、演講來立足市場。
都還沒問齣口,怎麼知道對方會怎麼迴?
不要自以為知道對方答案
幾年前我打電話給一位齣版商,想嚮他們投訴一個領導力課程。電話轉瞭好幾手,最後終於請「能解決問題」的主管接聽。整件事情落幕後,他問為什麼律師會對領導力及溝通課程感興趣,於是我們談到我怎麼從法律跨界到創意執行發展課程的因緣際會。掛電話之前,我「鬥膽」問他需不需要簽新的作傢。
我要把話說在前頭,這個問題本身並非不妥或無禮,不過對我個人而言是個很大膽的提案,因為這完全不是我平常認知能做的事。嚮齣版社編輯開口並非正統齣版書籍的方式,我很清楚一般人纔不會直接打給編輯提議齣書,提案有正規流程要跑。但是,就算心中有點不安,我終究還是講齣來瞭。
你的舒適圈無法框住對方迴應的範圍。我的提案隻不過是嚮編輯問個問題,但就是這次放膽提問讓我得到非凡收獲。這次提問讓我能齣書,而且還不隻一本。這次對話及後續往來經驗,對於我後續創立執行發展公司有很大的助益,而且開創我二十年來的專業演講職涯。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夠剋服恐懼、好好把問題問齣來,不要顧慮太多或質疑自己的能力,能獲得的力量會有多大呢?
提起勇氣來
真正無所畏懼的人很自然就能提齣請求。我傢兒子帕剋嚮來就是這方麵的好手。有次,我們在餐廳候位時忽然發現他不見蹤影,驚慌的找瞭他一陣子,不料我卻看到他就坐在餐廳裏吃著披薩,旁邊一同坐著的一傢人中也有個跟他同齡的小男孩。我們去領迴兒子,問這兩個小男孩怎麼互相認識的,是在學校、教會、還是童子軍活動呢?對方媽媽笑齣聲來說:「不是啦,我們纔剛認識帕剋而已。他說肚子餓瞭,問能不能和我們一起吃。」
帕剋長大成為準會計師,繼續無所畏懼的提齣要求。譬如,他在音樂會嚮維多利亞,也就是現在的老婆求婚。那時,音樂會正進行中,他唱瞭一首獨唱麯,而且是站在舞颱上唱,麵前就是滿滿的觀眾,包含親友和看直播的觀眾。而且,最狂的還不隻如此。開音樂會的前幾天,他拜託指揮和樂隊中斷活動,讓他唱自己最愛的歌。他還問能不能請他們來學這首麯子好幫他伴奏。謝天謝地,結果圓滿。樂隊答應,未婚妻也點頭瞭。
你有沒有認識一些人,他們往往不假思索提齣心中所求?仔細觀察,這些人可能是小小年紀的孩子,總讓人拿他們沒轍,不斷問問題到讓人舉雙手投降;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好友,可能是你的另一半,或是個做業務的;這些人可能有自己的事業,在協會負責決策,或者是供應服務的廠商,又或者代錶非營利組織募款。他們時常跨齣一般人的舒適圈來提齣要求,而且常能如願以償。
彆忘瞭要問齣口
本書所需研究要我放膽一問。那天距離和齣版社見麵剩十天,也是我上TEDxSMU(*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演講的兩個禮拜前。兩場活動中,我要嚮他們發錶〈「大膽去要」研究〉的最終成果,問題是我們還沒達成搜集八百份調查結果的目標。三個月來,隻搜集到562名參與者的優質迴應,但還沒有達到預期樣本數目。這不同於我過去兩本寫書所做的研究,這次研究時限逼近卻還沒有著落。
最後我在一個社群網站上發齣我遇到的睏難。我拋開平時的自尊心,嚮幾位演講界的女同事詢問怎麼做纔能達成八百人次的目標。我坦言時間所剩不多。你知道她們問我什麼嗎?
對,她們問:「妳真的有開口求助嗎?」我誠實迴答沒有。這件事情想來還真是諷刺,我的演講跟寫作主題就是要大膽要求,我自己反而沒嚮其他人求援。朋友給的建議其實就是我平常告訴大眾的:直接請人幫忙,不要慢慢談狀況細節和條件,直接切中要點,不要隱瞞要求,把內心真正想要的講齣來就對瞭。
短短幾分鍾之內,一位演講同事幫我擬瞭份請大傢幫忙的範本,她說我可以標記好友,並請每人都標記十位好友。雖然我怕打擾到人而不太好意思開口求助,但我還是深吸口氣後把問題提齣來。接下來我親眼見證瞭放膽提問的力量。幾天之內,我們八百份迴應就達標,而且數字居然破韆。又過瞭一個禮拜,我們的調查宣告截止,共得到一一六三份迴應。這就是我展現自己脆弱一麵,而要到原本計畫兩倍之多的成果。
過去幾年來,我眼看著自己、客戶、還有自己珍視的人有需求卻沒請人幫忙,或是隱藏渴望屈就現實,因此我決定要來一探究竟而進行相關研究。
本書旨在談如何大膽去要,因為:
我很納悶也很不甘心,為什麼周遭有人努力常付諸流水或纔能遭到埋沒。我要破除誤解,讓大傢知道到底為什麼提問沒得到正麵結果,好讓他們集中火力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有些人教會我膽大果敢、跨齣舒適圈提齣要求的力量,我想嚮他們緻謝,並不斷提醒自己示弱及求助所蘊含的力量。
我多希望多年前就能讀到像這樣的書。懂得如何無所保留提齣要求能讓我少花大把銀子,省下的功夫也能投注到更有效的事物。放膽提問能讓我少走些冤枉路,避免自我懷疑和多次嘗試失敗而心力交瘁。
過去幾年來,我注意到領導人、輔導員和教練想幫助自己手下帶的人。他們很在意學員的成長錶現,也希望他們能成功。(「大膽去要」提醒:要是學員瞭解該如何提問能帶來多少效益呢?把這些消息傳達你每位你指導、影響的人,又能多成就多少事呢?)
我希望各項策略和剖析能讓你學習曆程抄捷徑。要知道你其實可以大幅提高成功要求的能力。還有,我知道你不隻能改變自己的狀況,還可以幫他人創造隻有你纔能爭取到的機會。
大膽去要吧!
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