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

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勵馨基金會
  • 公益
  • 社會工作
  • 女性權益
  • 兒童保護
  • 傢庭暴力
  • 心理輔導
  • 香港
  • 社會發展
  • 三十周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黑暗過後,盼望與光明終將到來
這些令人痛心的故事、這些暗室裏的女人們,真真切切存在於颱灣的角落
翻開紙頁,你將聽見那微弱的呼聲,理解那永難磨滅的痛楚
請與她們並肩同行,成為照亮陰暗的那道光!
 
  被賣到妓院的少女一天至少要接二十個客人。繳不齣二十支牌,初犯挨罵,再犯就要拖到地窖受到殘暴的體罰,有的會被吊起來打,有的則是被迫脫光衣服挨打,甚至還有生吞蟑螂的不人道處罰……
 
  十五歲的時候,爸爸對我性侵害,我懷疑十四歲就自殺獲救的姊姊也一樣。這件事持續五年,他每天都要。後來我住校,但隻要一迴去,他就要……
 
  我那時候是高中生,一大早齣門搭公車去上學,我沒有化妝,而且戴著眼鏡,那天很冷,我還穿著厚厚的衣服,突然就被人拿刀抵住,被強押到地下室性侵……
 
  施暴的丈夫不僅用腳踢打她的身體,還用沉重的機車鎖猛力敲擊她的頭顱,導緻頭殼破裂齣血,住院縫瞭好多針。可是她猶然期待,施暴的先生有機會改變……
 
  這些故事或許隻是新聞上的一分鍾畫麵、報紙上的一小格篇幅,但卻是她們,一輩子的陰影。三十年來,勵馨基金會從一個小小的據點,成長為十七個事務所的全颱在地服務,始終站在弱勢婦幼的身邊。

  從陪伴庇護、倡議立法到監督施政,勵馨起念於一個能為不幸少女遮風避雨的中途之傢,然而,在這些臨床服務中,他們看見僅止於保護服務是不夠的,必須從防堵犯罪的前端著手。於是成功倡議瞭保護兒少的專法《兒少性剝削防製條例》,也帶動國際間對童妓問題的重視。倡議修正和製定「防暴三法」,讓受暴婦幼的人身安全獲得公權力保護……

  這本書記錄瞭勵馨這一路披荊斬棘走過的足跡,也匯聚瞭許多人性故事,有陰暗亦有光明。但願掩捲嘆息之餘,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受苦之人的那道光。

【本書特色】
  ★勵馨基金會為雛妓、被傢暴少女及婦女發聲,永遠站在關懷的第一綫。本書不僅是其三十年來披荊斬棘的心路曆程,更是颱灣社會運動的完整紀錄。
 
動容推薦——
  ▍導演 吳念真
  ▍中華民國第十、十一任副總統 呂秀蓮
  ▍律師 瀋美真
  ▍主播 林益如
  ▍律師 林永頌
  ▍監察委員 高鳳仙
  ▍主播 陳雅琳
  ▍奧運國手 張嘉哲
  ▍鄭南榕基金會終身誌工/總統府資政 葉菊蘭
  ▍颱灣大學社工學係副教授 劉淑瓊
  ▍律師 賴芳玉
  ▍颱灣大學暨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 蕭新煌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瞿海源
  ▍性彆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蘇芊玲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一份關於“暗室裡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這本書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完全不涉及原書的實際內容,旨在提供一個豐富、引人入勝的背景描述,同時保持自然流暢的書麵風格。 書籍名稱:失落的星軌與浮世繪捲:一趟穿越時空的文化尋蹤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探尋與重構”的非虛構著作,它帶領讀者跳脫既有的時空框架,潛入人類文明長河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試圖從碎片化的遺跡中,拼湊齣一個宏大而又微妙的“失落世界”的全貌。本書的核心在於對“邊緣敘事”的執著挖掘,聚焦於那些未能被主流曆史牢牢記載,卻對社會結構與文化基因産生深遠影響的群體、事件與技藝。 第一部分:時間褶皺中的低語 本書的開篇,我們聚焦於公元前一個世紀,一個在歐亞大陸交界處悄然興起的神秘貿易網絡——“琥珀之路的影子”。這條商道不像絲綢之路那樣被高調書寫,它更像是一個由秘密契約、季節性遷徙和地方方言編織成的復雜迷宮。作者通過對殘存的陶器銘文、地方祭祀手冊的殘頁以及口述史詩的交叉比對,重建瞭活躍於這條道路上的手工藝人、長途跋涉的信使以及那些負責“記憶保鮮”的行吟詩人的生活圖景。 重點描繪瞭一個被稱為“織光者”的群體。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紡織工匠,而是掌握瞭一種特殊的植物染色技術,能夠利用稀有礦物與特定光照條件,創造齣在不同時間段會呈現齣不同色彩的絲綢。這種技術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權力交接時的無聲契約。書中詳盡分析瞭“織光者”的技藝失傳過程,探討瞭帝國更迭、氣候變化以及知識壟斷如何共同導緻瞭這項精妙工藝的徹底湮滅,留下瞭一段關於“美學消失”的沉重挽歌。 第二部分:城市肌理下的隱形架構 敘事視角轉嚮近代早期,探究那些宏偉都市背後,支撐其日常運轉的“無名工程師”與“地下規劃者”。我們不再關注宏偉的建築本身,而是深入到排水係統、通風廊道以及早期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過程。本書揭示瞭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幾個主要港口城市,城市管理者們如何秘密試驗基於自然流體力學的“非對稱管道設計”,以應對快速膨脹的人口密度帶來的衛生危機。 其中,一個關鍵的案例是“巴斯提爾水道的沉默革命”。作者通過解密市政檔案中的工程藍圖與工人安全記錄,發現瞭一群由女性主導的測量師團體。她們因性彆身份不被官方認可,卻巧妙地利用民間信仰和季節性節日,將關鍵測量點僞裝成聖壇或祭祀井,從而完成瞭對城市地下水係的精準測繪。她們的貢獻,直到兩百年後纔被偶然發現,那份精確度超越瞭當時官方宣稱的頂尖水利專傢的成果。本書詳述瞭她們如何與官僚體係周鏇,以及她們留下的符號語言是如何嵌入到城市紋理中,成為今日解讀城市曆史的“盲文”。 第三部分:媒介變遷中的聲音迴響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投嚮二十世紀初至中葉,探討信息傳播技術劇變時期,那些被主流媒介審查或忽略的“非標準聲音”。這部分著重分析瞭早期無綫電廣播的社會滲透力,以及它如何無意中成為邊緣社群的秘密聯絡工具。 書中細緻考察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偏遠地區的民間電颱。這些電颱並非政府機構,它們依靠業餘愛好者和流亡知識分子運作,其播放內容五花八門——從被禁的哲學辯論、地方方言詩歌朗誦,到關於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實用知識。作者深入分析瞭這些“灰色波段”如何形成瞭臨時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虛擬共同體”,並在社會動蕩中扮演瞭信息孤島的角色。 一個令人震撼的章節,描述瞭“曼徹斯特的迴音室實驗”。一群對機械美學有著深刻理解的藝術傢和工程師,他們利用廢棄的電報設備,嘗試創造一種可以捕捉和播放“環境噪音殘響”的裝置。他們相信,特定的地理位置會保留下過去重要對話或音樂的微弱振動。雖然實驗最終因設備過熱和資金斷裂而中止,但作者成功復原瞭他們留下的部分“噪音譜圖”,這些圖譜揭示瞭那個時代街巷中真實的情緒頻譜,遠比官方記錄的要復雜和多維。 結語:重塑當下的維度 《失落的星軌與浮世繪捲》不是一本懷舊的書,而是一張邀請函,邀請讀者帶著批判性的好奇心,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結構。通過追溯這些被“加密”的曆史層次,我們得以理解: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必然”和“常態”,往往是無數次偶然、抗爭與被遺忘的努力共同塑成的偶然結果。這本書試圖揭示的,是隱藏在已知曆史地圖邊緣的廣闊領域,那裏充滿瞭尚未被命名、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智慧與生存之道。 本書適閤對社會學史、文化人類學、技術考古學以及非主流曆史敘事感興趣的讀者。它以嚴謹的考證和富有文學性的筆觸,構建瞭一個既遙遠又極其貼近我們當下的文化迷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慧琳

 
  一九六四年生,颱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擔任聯閤報攝影與文字記者、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專任研究員,於二○○○年開始嶄露頭角,陸續榮獲瞭第十五、十六、十八屆吳舜文新聞奬,用深具人文關懷的筆法、仔細的觀察,分彆以〈文化傢園重建係列報導〉〈新興的潮流:國民美術係列報導〉以及〈另類西施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係列報導〉獲得文化專題報導奬。


  二○○七到二○一八年,由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寫作計畫,已完成〈大肚城歸來的祖靈〉〈番仔寮追想麯〉,預計於二○一八年年底完成〈太陽的城市〉。著有《有我照你:埔基愚人們的在地化長照故事》《大肚城,歸來》等書。
 
總策畫/勵馨基金會
 

  成立於一九八八年,本著基督精神,以追求公義與愛的決心和勇氣,預防及消弭性侵害、性剝削及傢庭暴力對婦女與兒少的傷害,並緻力於社會改造,創造對婦女及兒少的友善環境。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在颱灣有一條名之為「勵馨」的河 賴芳玉
推薦序 照亮暗室的光 蕭新煌
各界推薦
自序 走過三十年—勵馨的性彆公義之路 紀惠容

第一章 吶喊自由
1. 高愛琪和梁望惠
2. 彩虹專案
3. 我的姊妹妳在哪裏?
4. 鍾聲響起時

第二章 勵馨園
1. 從分進到閤擊:普世閤一的平信徒運動
2. HOME
3. 李媽媽的女兒齣嫁瞭

第三章 華西街慢跑
1. 六萬雛妓等待救援
2. 紀姊
3. 反雛妓的社會運動策略再思考
4. 風聲鶴唳華西街

第四章 反雛妓立法
1. 修法或立法之辯
2. 聚焦「兒童人權」的反雛妓立法論述
3. 立院實戰
4. 處罰嫖客是罪有應得還是情緒性報復主義?
5. 亞洲第一個關注不幸少女法案

第五章 立法之後
1. 持續監督,努力不懈
2. 緻使人口販運走嚮末路窮途
3. 服務和倡議同行:勵馨網絡服務時代的來臨
4. 從性交易到性剝削的正名之路
5. 新興NGO的催生

第六章 從庇護到安置
1. 路得記
2. 雛形初具的三階段安置
3. 勵馨兒少及婦女網絡服務的持續挑戰
4. 獨立宿捨的突破再齣發
5. 女性外勞庇護所

第七章 性侵
1. 蒲公英:脫掉羞恥的衣服
2. 勵馨娃娃
3. 受害者、倖存者、倡議者
4. 宗教性侵:勵馨行動介入唐颱生案
5. 恐龍法官和白玫瑰運動

第八章 城市非行少年
1. 青少年外展服務:取經香港
2. ㄋㄧㄠ車
3. 泡沫紅茶店、撞球間、河堤公園的籃球場
4. 女性風險不斷的一生
5. 葛珞思,Girls!

第九章 婦女防暴
1. 防暴三法
2. 龍山十年(一九九八~二○○七)
3. 修法大戰
4. 象爸爸著火瞭:目睹暴力兒少的創新服務
5. 新移民婦女受暴的最早關注

第十章 性彆意識翻轉中的受暴婦女新世代
1. 傢暴立法二十年
2. 受暴婦女新世代
3. 從《陰道獨白》到《拾蒂》三部麯
4. 麵對暴力根源:性彆不平等

第十一章 國際勵馨
1. 國際連結:反人口販運
2. 國際連結:聯閤國周邊NGO平行會議的持續參與
3. 全球服務:從北美紐約、東南亞柬埔寨,到非洲的南非和肯亞
4. 國際連結:少女充權
5. 國際連結:婦女庇護、終止婦女受暴

第十二章 性彆勵馨
1. 邁嚮性彆公義之路
2. 從少女保護到少女充權
3. 女性自主發聲
4. 性平議題的未來挑戰
5. 持續為性彆公義而戰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在颱灣有一條名之為「勵馨」的河
賴芳玉

 
  勵馨基金會以都市社會運動為斧,在颱灣鑿齣一條以人為本、性彆平等價值與文化的河流。

  一九九三年,我剛來到颱北這個大都市擔任執業律師。我對颱北印象最深的就是華西街,或許因為殺蛇和紅燈區的獨特性,讓華西街總披著禁忌和神祕的麵紗。

  那一年,我透過電視媒體看到勵馨基金會(以下簡稱勵馨)發起反雛妓運動,命名為「反雛妓華西街萬人慢跑活動」。那個場麵相當驚人,展現的是一種柔性、健康、陽光的街頭運動模式,吹散瞭華西街原有陰暗、血腥的味道。

  一九八七年颱灣解嚴後,全颱展現蓬勃的社會力。義大利社會運動學者梅盧西(Melucci)是新社會運動頗具代錶性的人物,他在一九八九年提齣,社會運動或集體行動本身就是訊息,運動過程涉及網絡建立,及另類、替代性價值和生活方式的齣現,它們支持、反映和促進社會的結構性轉變。社會運動是符號生産過程,並塑造齣特定的詮釋架構。

  學者王誌宏在他的國科會專題計畫「都市社會運動與文化治理:一九九○年代迄今的颱北經驗」部分研究成果(2009)提到梅盧西的理論,「詮釋架構是一種詮釋藍圖,讓個人能定位、認知、辨識和標誌發生於生活空間和外在世界的事情。」

  在我記憶與認知,這場華西街的運動是勵馨的分水嶺,她本多從事第一綫個案服務,例如中途之傢等,但這場街頭運動把勵馨推嚮兼具都市社會運動體質的公民團體。在這場符號生産過程,將反對兒童從事性交易及保護兒童等價值作為運動的主要訊息,把颱灣社會底層販賣、剝削弱勢女童,迫使她們從事性交易的結構翻齣來,重新界定、辨識,再透過公共政策擬定法案。

  那時我還栽在血腥難辨真僞的社會案件,壓抑著不舒服,埋首於驗屍照,也為瞭土地開發案踩著高跟鞋到山坡地勘驗,既周鏇在財團或黑道間,也深入市井小名的竊盜案或互助會倒債案。

  不過我沒有忽略勵馨這條河,正自颱灣北部蜿蜒流動著,或許因我在颱北執業,所以耳邊還經常傳來她的潺潺流水聲。

  執業幾年後,我對擔任律師的價值發生嚴重牴觸,那是一種宛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在黑森林,閃著紅紅的眼睛,戰慄的望嚮森林深處隱藏的邪惡,等待下一次的奔走。我自問:黑森林裏可有小白兔嚮往的綠草如茵?

  直到一九九七年,我一頭栽進性侵害防治的個案工作,也由於性侵害被害者多為女性,對於女性集體經驗與社會結構的關聯性,我有瞭更深,也更近距離的觀察。因此我突然大量遊走於勵馨及其他婦女團體。

  那是一種找到價值歸屬的感受,我從律師的單打獨鬥,找到跨專業領域的夥伴關係,在社會運動曆程對自己和群體重新認識及定位。簡單說,我經曆著認同的過程,認同並非一開始就自然的存在,而是藉由過程認識自己,也體悟自己是更大團體的一份子,那是一種價值的定位到歸屬的過程。社會運動讓自己的體驗和生命曆程賦予新的意義。於是,對於律師的價值,我重新賦予瞭它的意義與價值。

  一九九九年《傢庭暴力防治法》全麵實施,勵馨在華西街附近駐點,協助婦女保護工作,之後也展開受暴婦女的庇護所服務。當時我固定到勵馨駐點提供義務律師的諮詢工作,並共同參與傢庭暴力防治的倡議與監督(數個婦女組織成傢暴防治聯盟,之後法人化為颱灣防暴聯盟)。因此我的價值隨著傢暴防治的機緣匯入瞭勵馨這條河,雖不在河的上遊,卻在中下遊,偶有我踩入或交集的軌跡。

  近年,都市社會運動的麵貌有瞭些許變化,肇因於世代與科技逐漸改變社會結構。加上颱灣於二○○五年左右開始積極推動「性彆主流化」的工作,以性彆統計、性彆預算、性彆影響評估、性彆分析、性彆意識培力、性彆平等專案小組運作為主要推動工具,並為協助各部會分階段逐步落實性彆主流化政策;二○一二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國內法化。

  於是從婦女到性彆,從保護到平權,颱灣婦女團體在都市社會運動的命名、定位、標簽都有瞭些許的調整。從原先濟弱扶傾的保護性工作,轉變到強調獨立、自主、平等、反歧視的運動,也從原來的女性主義擴及為性彆平等運動,尤其近年婚姻平權運動相當蓬勃,甚至在二○一七年促成大法官會議七四八號解釋,宣示民法關於婚姻製度未納入同性婚姻為違憲,並促立法機關於二年內完成修法。

  勵馨並未放棄被害者保護的工作,但在性彆運動的過程中,也是持認同並且積極參與的態度,甚至在許多涉及非性彆卻為重要人權議題,足以影響颱灣公共政策時,都可見到勵馨的身影。勵馨的河在這數十載的歲月中,已然從女性議題綿延到更寬廣的人權議題,唯一不變的是,她與政府的河並行,總在彼岸盯著彼岸。

  不可否認的,三十年的勵馨已然標註在颱灣地圖裏,至今,川流不息。

(本文作者為律師)
 
推薦序
 
照亮暗室的光
蕭新煌

 
  幾年前,我邀請勵馨參加我的《書寫颱灣第三部門史》(二○一四~二○一五)寫作齣版計畫,在那套書裏的「勵馨故事」就讓很多讀者深深感動和感佩,那篇專章也讓勵馨基金會的二二七年發展史,接觸到更多的學術界人士,效果頗好。

  一晃幾年,勵馨已走進三十年歲月,我有幸被邀先睹為快這本《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新書,更讓我瞭解勵馨三十年來對颱灣的點滴貢獻。

  一言以蔽之,勵馨是一個典型的颱灣公民社會NGO。它有以下幾個特色:1.純民間,不靠政府、不附庸任何政黨;2.都市專業新中産階級的組織性格濃厚,所以重論述和遊說,但在一開始也不忘情在街頭為受害的雛妓吶喊求救;3.從倡議到立法,再到服務,具有三閤一的組織目標、策略和作為,為一個難得的三功能完美結閤的NGO。

  勵馨是颱灣公民社會第三部門的典範組織之一,它與眾多的同類異界NGO閤譜瞭一九八○年代以來,近四十年颱灣第三部門奮鬦史的高昂樂章,也編織瞭颱灣NGO的完整光譜。

  除瞭以上的特色和典範定位之外,我讀完這本新書之後,更能清楚隨著勵馨NGO曆程看到它的奉獻史。從一九八七年的上街救雛妓開始,勵馨就轉嚮立法的推動,如一九九五年倡議立法《雛妓防治法》、一九九七年的《犯罪性侵害防治法》,到一九九八年《傢庭暴力防治法》和二○○五年《性騷擾防治法》的立法。足見勵馨有著一流的組織動員和遊說工夫。

  除瞭倡議和立法之外,勵馨的社工性格也展現無遺,不忘直接服務那些需要被協助的受害個案,如協商專綫、輔導中心、中途之傢等。所以我纔會稱贊勵馨是一個三閤一的典範NGO。

  我對本書第十一章的「國際勵馨」也特彆感到興趣。勵馨進行國際連結,投入國際反人口販運,參與UN周邊NGO平行會議,訴說颱灣心力;到東南亞的柬埔寨和非洲的南非和肯亞服務,並自二○一三年頒發「亞洲女孩人權奬」,以上都足見勵馨已將颱灣的第三部門帶進世界。

  勵馨走過三十年,也留下從「救援不幸個人」到「實踐理想的集體目標」的組織足跡。我相信,勵馨這個深刻的足跡永遠不會被沖刷、被磨滅,隻會吸引更多更有誌於第三部門NGO事業的年輕人去追隨。

  勵馨謙虛的說自己是「暗室裏微弱的光」,但我要說,勵馨是道道地地已「照亮暗室的光」,也讓颱灣的社會多瞭很多值得珍惜的亮光。

(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大學暨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
 
自序

走過三十年—勵馨的性彆公義之路
紀惠容

 
  勵馨走過三十年,迴想三十年來陪伴過的女孩、婦女朋友們,我仍然很心痛。

  一九八三年,勵馨基金會創辦人高愛琪、梁望惠在颱北廣慈博愛院擔任英文教師義工,那兒收容瞭許多被迫從娼的不幸少女。一開始,她們為女孩的遭遇感到悲傷,但也慶幸隻要齣瞭廣慈,孩子就會有新的生活。但是,幾年過去瞭,當初說要迴來的少女沒有一個履行承諾。直到有一天,她們在颱北街頭偶遇其中一位女孩,很震驚的發現她重迴火坑,女孩說:「我沒有傢,沒有地方可去。」

  少女從娼問題就像是一條河,有人在下遊搜救,但是上遊還是不斷漂來不幸少女,有的被撈起,更多的就這麼漂過去,然後消失瞭……

  曾經有一對因亂倫受害的小姊妹花剛到勵馨時,仿若冰封下的女孩。既不會笑,單薄衣衫下的身體對刺骨寒風也沒有反應,她們以「不感覺」來迴應痛苦的創傷。性侵害是一個巨大的創傷,颱灣每年發生的性侵案件超過一萬件,平均每三十五分鍾就發生一宗性侵案。她們就像是沒有嘴巴的人,說不齣創傷與感覺。

  颱灣的傢暴案件更嚴重,曆年來,平均每年通報超過十萬件,幾乎每四.五分鍾就發生一宗傢暴案。有一位七十歲的阿嬤長期受到傢暴,幾乎完全喪失自我,來到勵馨中途之傢接受諮商重建後,她說:「有勵馨真好,我終於知道不用被打的感覺瞭。」「不用被打」本應是天生自然的權利,但阿嬤卻到七十歲纔「終於有機會」恢復上帝的榮美,並找到力量的齣口,實在令人心酸。

  勵馨在一九八八年正式成立,創辦宗旨開宗明義即寫著:「勵馨本著基督精神,以追求公義與愛的決心和勇氣,預防及消弭性侵害、性剝削及傢庭暴力對婦女與兒少的傷害,並緻力於社會改造,創造對婦女及兒少的友善環境。」

  迴顧三十年、展望未來,在公平正義未完全實現前,支持我們走下去的無非就是上帝的愛與公義,以及颱灣社會的鼓勵和支持。

  三十年來,勵馨堅持服務與倡議同行,陪伴瞭無數的受傷女性。從教育宣導、立法、個案服務一直到國際串連的發聲,女性的需要漸漸被看見,颱灣社會也越來越願意重視性彆議題, 但是我們仍在通往性彆公義的路途中,一刻也不能懈怠。

  檢視勵馨的核心價值,包括:
 
  一、以信仰反省與實踐的非營利組織

  從設立中途之傢、反雛妓運動、少女保護的行動者、充權少女與婦女,到共創性彆公義的社會。勵馨在不同階段的角色扮演,除迴應設立宗旨的目標,也不斷從信仰反省與實踐中,找齣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所應扮演的角色,成為勵馨經營的核心思考。
 
  二、以服務為基礎的社會倡議

  迴顧勵馨走過的足跡,我們與一般社福團體最大的差異點在勵馨的社會倡議是以服務為基礎,不論各式社會行銷和隱性勸募活動,包括反雛妓華西街慢跑、立法遊說、兒少保護法通過、重要他人理念推廣、少女保護網絡籌建,乃至於蒲公英中心的成立及承接各地的婦女服務中心,都不隻是婦女運動理論,而是從服務中看見少女、婦女的需求,而齣發的倡議。秉持這個理念,結閤政府及民間的力量,讓勵馨的服務在地方落實生根,幫助更多的少女與婦女。
 
  三、以性彆充權的服務與倡議

  作為第三權的非營利組織,同時以關心女性為主要議題,我們強調從性彆的角度與結構性的問題,關照弱勢女性族群的問題。同時就機構角色與願景的規畫,勵馨也從過去上對下的角色扮演轉變為平行、陪伴,幫助女性找到自我、啓動女性自我意識、開展女性價值協助者的角色。勵馨認為這是全球性的趨勢,也是社會未來的走嚮。
 
  四、以案主為主體的發聲,到經濟獨立

  勵馨的倡議與服務以案主為主體,包括定期「儀典」,如勵馨日(紀念勵馨的創始日)、聖誕慶祝會、女孩畢業聚會、勵馨女兒迴娘傢,這些聚會都從一九八八年傳承至今。另外,創辦個案自主發聲的方案,如光腳愛麗絲劇團、葛洛斯女孩劇團、橄欖石少女工坊、甜心巧剋力工坊、愛馨物資分享中心、琉璃珠愛馨工坊、V-shop等,到更進一步協助有就業需求之婦女與少女進入就業市場,達到經濟獨立自主,進而得以獨立生活,讓她們從原本社會定義的負産值,扭轉而成正産值的人口。

  三十年來,勵馨的服務對象從被賣、被剝削、無傢可歸的少女,到被性侵、青少女懷孕,還有媒體報導的檳榔西施、鋼管女郎,以及承受傢暴的婦女朋友。勵馨感受到這些暴力深深傷害女人的靈魂,那麼到底暴力的根源在哪裏?

  檢視颱灣一些約定成俗的語言,就可以知道答案瞭。像是「破麻」「賤內」「厭食女」「援交妹」「恐龍妹」「玻璃天花闆」「豬不肥肥到狗」「賠錢貨」「老處女」「剩女」「敗犬」「貞節牌坊」「恰查某」……感受到這些語言的傷害瞭嗎?其實,這些性彆刻闆框架、父權體製思維,深深鑲進社會文化裏,這纔是暴力的根源。它宰製瞭男人與女人,卻也壓迫瞭女人,讓女性成為第二性,甚至被言語、行為暴力、性侵所對待,缺乏自信也缺少社會支持去對抗。若我們不改變社會文化與結構,再多的服務也隻是補破網而已。

  勵馨本著基督精神,堅持服務與倡議同行,除瞭陪伴受傷女性,也很自然的雙軌並行,走上倡議之路。從中途之傢到反雛妓運動,從保護少女到充權女性,到現在進入終極目標「終止性暴力,共創性彆公義的社會」。不僅隨著服務對象的需求進行服務創新,更要改變社會問題的結構性因素,過程中我們麵對瞭各式各樣的權勢挑戰。若說勵馨在颱灣書寫曆史,毋寜說勵馨在颱灣這塊土地上,學習實踐基督的精神。

  最後,勵馨自我期許,我們重視同工權益,培育有能量的幸福同工。我們承諾,繼續往終止性/性彆暴力的路上努力,在颱灣共創性彆公義社會,建立和諧互助的夥伴關係,讓每一種性彆都被善待,每人都享有美善生活。

(本文作者為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圖書試讀

3.李媽媽的女兒齣嫁瞭
 
第二少女中途之傢
 
一九九○年八月,因應案主緊急庇護需求,名為「勵馨之傢」的第二少女中途之傢開辦。一九九一年間,北市社會局轉介一個急迫需要安置的個案。勵馨社工員玥好前往評估,發現那是傢內性侵,所以女孩的傢已不再安全,這位女孩亟需一個替代性的溫暖傢園。
 
「我們第一次評估這種類型個案,對於傢內性侵議題也不熟悉。那位女孩對父親有情感轉移的問題,把自己當作父親的小情人。那時候的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有能力服務這種類型個案。我也擔心這個個案和雛妓的案型很不同,兩者混在一起不知道會不會有負麵的結果?」最後玥好並沒有接下這個亂倫案的轉介安置。
 
勵馨園的工作人員必須審慎思考,不同類型的個案適不適閤混居安置。又由於營運前兩年,主要從事不幸少女的第二階段後送安置。所以還得評估,一旦納入短期安置,讓緊急庇護個案住進來,會不會影響到原來服務對象的團體動力?不過玥好仍嚮勵馨董事會積極反映,這種新興個案的急迫安置需求。
 
勵馨董事會經過討論後決定另闢場所,開辦短期安置的勵馨之傢。同時,讓打算入住勵馨園的少女先在勵馨之傢適應一段期間,經過社工評估閤適長期安置,纔搬進勵馨園。當時兩處的房捨都是租用的,偶爾也會擔心房東不肯齣租,或鄰居不願少女在社區進齣。
 
從一開始,勵馨的主管機構及閤作的政府單位都是颱北市社會局,每位收容的少女也都是其委託安置的,社會局僅提供每位少女一些生活費用,中途之傢的運作經費則由勵馨募款補足。在籌畫開辦短期安置中心「勵馨之傢」的那段期間,梁望惠發現,內政部也有「加強推展社會福利奬助作業要點」可以補助民間團體購置房捨,於是開始寫計畫打算申請補助。時任立委的母親梁許春菊問她,人傢有答應要補助你們嗎?當然是沒有!但是梁望惠認為,既然勵馨的條件閤乎規定,就不妨申請看看。結果,原先隻打算申請補助購置一個房捨,到最後內政部竟然批準瞭「勵馨園」與「勵馨之傢」兩個房捨的補助款。當然,勵馨也要自籌三分之一,不過這筆經費已經幫瞭很大的忙。「當時我們的口袋中並沒有多少錢。」梁望惠認為,這是上帝成就的大事,遠超過人的期望和想像。

用户评价

评分

“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史詩感,仿佛在預示著一段波瀾壯闊的徵程。三十年,一個甲子的近半,足以沉澱下歲月的厚重,也足以見證無數的變遷。而“暗室裏的光”這一意象,更是引人遐想,它不僅僅是一個比喻,更可能是一種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一種對生命力量的贊頌。我想,這本書或許描繪瞭“勵馨”在成立之初,麵對的種種睏難與挑戰,那些如同“暗室”般的睏境,可能是社會環境的製約,可能是資源的匱乏,也可能是人們認知的局限。然而,正是有瞭那束“光”,纔使得“勵馨”能夠一路披荊斬棘,走到今天。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我能夠跟隨“勵馨”的腳步,去瞭解它如何凝聚力量,如何點亮希望,如何在逆境中綻放光彩。它或許不是一本輕鬆的書,但一定是一本能引發深度思考、觸及靈魂的書。

评分

《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文藝氣息,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在寂靜中蓄勢待發的力量。三十年的歲月,對於任何一個團體而言,都是一段漫長而寶貴的曆程,在這段曆程中,必然經曆瞭無數的起伏與蛻變。而“暗室裏的光”這個意象,則極具象徵意義,它暗示著一種在睏境中尋求突破、在黑暗中尋找希望的過程。我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數據,而更傾嚮於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勵馨”三十年發展的軌跡,以及它所代錶的社會價值。它可能描繪瞭在某個特定時期,社會上存在的陰暗麵,以及“勵馨”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點亮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們溫暖和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細膩而深刻的筆觸,刻畫齣那些默默奉獻的身影,記錄下那些令人動容的瞬間,讓讀者感受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性的光輝也從未熄滅。

评分

讀到“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這個書名,就仿佛被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所吸引。三十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而又充滿故事的數字,而“勵馨”,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鼓勵與馨香,讓人不禁好奇,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究竟發生瞭怎樣跌宕起伏的故事,又有什麼樣的光芒,能夠驅散暗室裏的陰霾,照亮前行的道路。書名本身就像一首詩,言簡意賅,卻又意蘊深長。它不直接揭示內容,而是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讓人渴望一探究竟。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機構成長的記錄,更可能是一部關於生命力量、關於人道關懷、關於社會進步的史詩。三十年的風雨兼程,必定伴隨著無數次的挑戰與抉擇,每一次的堅持,每一次的突破,都可能凝聚成一束耀眼的光芒,溫暖著那些曾經在暗夜裏徘徊的靈魂。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世界,讓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總有不滅的光在閃耀。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叫做《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帶著一種神秘感和希望感。三十年,對於一個組織來說,是沉澱、是成長、是蛻變。而“暗室裏的光”,更是點明瞭主題,它暗示著曾經有過艱難、有過睏境,但最終,光明戰勝瞭黑暗。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報告文學,也不是流水賬式的迴憶錄,而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集。在過去的三十年裏,一定有無數個感人的瞬間,有無數個堅韌不拔的身影,有無數次絕望中的救贖。我很好奇,這些“暗室”究竟是什麼樣的?是社會上的不公?是個人遭遇的不幸?又是什麼樣的“光”,能夠穿透重重阻礙,給予人們力量和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這種光芒的來源,可能是善良的人們,可能是溫暖的社區,也可能是內心深處永不熄滅的希望。這本書,我想一定能觸動人心,引發我們對生命、對社會的深刻思考。

评分

初見《暗室裏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便湧現齣無數的畫麵。三十年的時光,足以讓一個新生事物成長壯大,也足以讓一個夢想落地生根。而“暗室裏的光”,恰恰點齣瞭這份成長的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付齣。它像是一盞穿越黑暗的燈塔,指引著迷失的方嚮;又像是一縷穿透迷霧的陽光,帶來生命的希望。我相信,這本書絕非是簡單的編年史,它更可能是一部充滿瞭人文關懷的敘事作品。它或許記錄瞭“勵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麵對的種種挑戰,以及如何憑藉著堅韌的意誌和創新的理念,一次次地剋服睏難,最終綻放齣璀璨的光芒。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那些在平凡崗位上不懈努力的奮鬥者,能夠聽到那些從絕境中重獲新生的聲音,能夠感受到,一個組織的力量,如何能夠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暖流,溫暖整個社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