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偉序 香港的社會保障製度仍然保留在社會救濟的色彩,尚未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投資與風險分擔的製度。社會保障的改革必須對癥下藥,透過共識而建立社會契約。
過去幾年香港人對貧窮問題、財富再分配等議題有更多及更深入的討論,特彆是在剛過去的退休保障諮詢,退休保障改革成為瞭社會上最重要的社會政策議題。然而,討論雖多,卻不見得這些討論都有助市民真正認清問題,促進彼此理解。
有一種論者立場模糊,其實並非真正支持或反對某一社會保障改革方案,隻是因應一時社會氣氛、政治形勢而提齣意見。到日後形勢齣現變化,他們的意見卻可以徹底逆轉。
第二種論者則相反,他們往往過於執著於某一特定社會保障改革方案,卻忘記改革的目的,結果忽略瞭以其他方案解決同一問題的可能性。有時為瞭堅持方案,會無視對自己不利的客觀證據,輕信有利於自己的流言。例如在討論綜援改革上堅持「大部分領取綜援都是新移民」,在討論退休保障改革時,也有不少人硬説「希臘因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製度導緻破産」,都是忽略瞭客觀的證據。
這兩種論者都隻會使討論變得更混亂,意見變得更極端,卻無助建立共識。
筆者與本書的作──達初與和平認識多年,兩者長期參與社會保障的研究及倡議工作。本書難得之處,是作者既有清晰立場,亦能在分析中做到客觀持平,更重要的是對不同觀點,都保持開放態度。在現時撕裂的社會氣氛中,實屬可貴。
本書名為「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要完成這未完成的使命,需要社會對此議題有更多討論,更需要有更多有理有節的討論。
誠意推薦參與社會保障政策討論的持份者閱讀此書。
蔡海偉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行政總裁
自序二 我常常想寫一本有關退休保障的書。
想寫書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真知灼見,而是隻想把話説清楚。近年退休保障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議題的討論中,或因為個人利益,或因為策略考慮,或因為要避免得失某些人,或因為要取悅某些人,總有不少人故意把道理説得含混不清,結果真理有時倒反愈辯愈亂。
2016年因為要推動退休保障的民間諮詢,我差不多每天都與不同團體、市民、社會服務使用者討論退休保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論市民支持或是反對某一退休保障製度,他們對於退休保障核心理念,包括財富轉移、風險分擔效應,可持續性等問題,其實都掌握得十分準確。當然,一般市民很少會説齣準確統計數字,或説齣隨收隨支、固定提撥等專有名詞,但從他們對不同製度直觀的評議中,已反映他們其實對各種理念的實際掌握不會差於任何專傢學者。因此筆者相信討論退休保障的能力,不應隻由少數專傢所壟斷,我們所需要的,是用一套共同語言,把大傢的真實想法説清楚。
把話説清楚的目標看似簡單,但筆者能力所限,書寫時仍覺力有不逮,我隻能保證本書所寫的,都是源於我的真實所想,還希望本書能對香港社會保障的改善帶來一些貢獻。
本書篇幅甚短,序更不宜長篇大論,但仍希望藉此機會感謝一些人。
感謝羅金義博士找我與達初撰寫此書,對於一再脫稿感到非常抱歉。我與達初相識於大學時期,他對運動上的委身常使小弟深感汗顔,是真正做到「左而不膠」。老實説,我對社會保障議題的立場有改良主義傾嚮(從某角度説就是不太進步吧),感謝達初仍對我不失信任,找我閤撰此書。
感謝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一眾同事,筆者對退休保障及社會保障的大部分觀點,都是過去十年間與機搆同事一同硏究及反覆討論下成型的。
感謝爭取全民退休保障運動上的一眾團體朋友,特彆是聯席的朋友,他們是在過去十多年養老保障改革運動的中流砥柱。他們有理有節的堅持,我深信是使香港退休保障製度能得到改善的最大動力。盡管書中部分論點未必與他們完全一緻,但我相信在大原則上彼此仍是殊途同歸。
最後,必須感謝我的妻子。筆者在本書負貴的部分都由她先作校對。事實上,過於進入退休保障與社會保障的倡議及硏究工作,常使我對社會大眾如何理解這些議題失去瞭敏感性,因此筆者近年每一篇撰寫的文章,包括本書,都必會先給她評閱,她往往能把我漂浮至外太空的視角,重新帶迴地球。
黃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