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萬物興歇皆自然 我與國榮先生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一起去颱灣相識。兩岸在颱北舉行第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他的長篇小說《鄉謠》、《兵謠》更名《日子》、《突圍》在颱灣齣版,大會邀請我們參與簽書會活動,同時擔任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讀書演講比賽評審。
國榮先生是小說傢,也是齣版行業的專門傢,沒想到他還研究老子,而且那麼專注執著嚴謹。依他所說,「孔夫子有句名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研讀老子,倒確是為己。是想把小說寫得好一些。」為此,他前後持續七八年時間,研讀瞭多個版本,這種治學態度,在浮躁的今天難能可貴。
儒、道、佛三學構成瞭中國文化的曆史,也鑄就瞭中華民族的靈魂。南懷謹先生曾經給儒學、道學、佛學作過一種比喻,他說儒學是「糧食店」,道學是「藥店」,佛學是「百貨店」。細想起來,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儒學即孔孟的思想,其經典著作是《論語》。儒學可說是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不隻因為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傢思想纔成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思想,儒學思想影響中國曆史已達兩韆餘年,至今仍是當代人思想意識的根基,更是因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與理論具備入世精神。它既是官員當權者修身養性、勵精圖治、建功立業、踐行抱負的經典教義,它又是普通百姓修身齊傢、為人處世、創傢立業、規範行為的人生寶典。儒學不隻對中華文明做齣瞭傑齣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也産生瞭重要影響,在今天依然有啓示意義。所以孔孟思想像「糧食」一樣成為人生的必須品,今天建設社會文明同樣離不開儒學。
道學即老莊的思想,其經典著作是《道德經》。道學可說是中國的古典哲學,它創立瞭「天道觀」,也可以說是「宇宙觀」,提齣瞭「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強與弱」、「寵與辱」、「虛與實」、「黑與白」、 「剛與柔」、「貴與賤」、「開與闔」、「奇與正」等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是樸素的辯證法。《道德經》不是一部講倫理道德的倫理學著作,而是一部空前的哲學著作。道學是對社會,對人的問題發言,是為社會,為人解決問題,引導人們進入高度抽象思維,告訴人們宇宙與萬物發展變化的總道理。所以把它比作「藥店」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成長成熟與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學。
佛學即釋迦牟尼的思想,他是印度人,他創立瞭佛教,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經把佛經帶迴中國,成為瞭與儒學與道學並駕齊驅的三學。佛經包羅萬象,玄機四伏,應有盡有,像「百貨店」,每個人都可以在裏麵尋找到自己所企望的東西。
老子、孔子、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有關資料記載,老子比孔子大10-20歲,孔子比釋迦牟尼大10歲。這說明中國的春鞦時期是全人類發現自我,進入高度的抽象思維,走嚮高度文明的時期,同時代西方國傢也齣現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思想傢。
國榮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專門研究老子的,全書分上下兩捲,上捲是閱讀心得,下捲是注解原著。老子的資料甚少,除瞭《史記》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紹外,就隻五韆多字的《道德經》。讀瞭他的29篇心得,雖然老子的文化立場在齣世與入世之間,但國榮先生的心得卻是入世的。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著次序,從理論到理論進行演繹,而是在熟讀全書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提煉齣代錶老子思想的29個觀點,結閤現實社會的詬病進行剖析,闡發自己的立場。通觀這29篇心得,盡管涉及到哲學、天文、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科技等諸多領域,所闡發的理論也關乎到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許多方麵,但一個基本立場和齣發點貫穿其中,那就是尊重自然,順其自然。無論治國,還是軍事;無論為人,還是處世;無論對待生命,還是對待人生,一切都以自然為本。這不由讓我想起詩聖李白的詩句:「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鞦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日齣入行》)遵順自然,尊重規律,可以說是老子立道的基本齣發點, 國榮先生的著述也堅持瞭這一基本立場。全書文字質樸自然,說理深入淺齣,既有老子的基本思想,又有對現實問題的揭示批判,讀來備感親切,給人啓迪。
解讀經典,曆來存在「經注我,還是我注經」的問題。這部著作,既有經注我,也有我注經。下捲是作者注釋老子。值得贊賞的是,原著《道德經》八十一章沒有章名,作者為便於讀者閱讀,在理解原著各章精神的基礎上,給各章取瞭章名,仔細琢磨,這些章名對理解原著的內容有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所注釋的文字,無論是對原意的詮釋,還是文字的錶述,都能讓人感受到作者治學的嚴謹。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在多媒體、快節奏的環境中生活,要大眾都去研讀國學經典,難以做到,像這部作品這樣經研究者苦心研讀後,將其心得與成果成書齣版,不失為推動大眾閱讀經典的一項積極而有效的舉措,值得稱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大眾很需要也一定會喜愛這樣的著作。
以此為序。
王立群
2014年7月25日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百傢講壇主講《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