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

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vin D. Yalom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心理學
  • 個人成長
  • 精神分析
  • 歐文·亞隆
  • 心理治療
  • 自傳
  • 人生感悟
  • 美國文學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現在纔瞭解,在我內心深處有一泓我永遠都處理不瞭的淚水……
  ──歐文‧亞隆,85歲

  
  當代知名存在主義心理學者歐文‧亞隆迴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數不盡的甜美、榮耀、精彩,但這位拉拔無數徬徨心靈的治療師,卻也有難解的悔恨、遺憾、無助與恐懼。

  這一切,都如實記錄在這本溫暖的迴憶錄裏。

  生長在貧窮的猶太社區,亞隆努力掙脫環境枷鎖,一步步走上助人專業之路。他開創瞭團體心理治療的新視野,勤於探索生命存在的本質,並將之融入心理治療,以其獨特的風格扶助病人探問生死,更將診間風景化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散文與小說。

  這本迴憶錄見證瞭亞隆思想與作品誕生的過程。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移民傢庭的愛恨與夢想,以及一段心理治療發展史的吉光片羽。他一貫的真摯,不管是對父母的遺憾、對妻子的愛戀、對親友的思念、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尷尬的旅行經驗、後悔寫下的小說……在在令人動容。他那不畏睏窘的分享,彷彿散盡人生最後的力量,也要以一己生命能量照亮眾人。亞隆一生所療癒的不單單是診間的病人,還有遍布全世界的讀者。他說:「我每天收到的信件提醒我,遙遠的國度有一個人,我對他是有幫助的。」

  這一次,亞隆將書寫對象轉嚮他自己,記錄下他「成為自己」的曆程。對讀者而言,亞隆對生命與專業的反思是一種邀請,邀請你我跟著他的步伐探索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籍重點

  ★英國《衛報》(Guardian)二0一七年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站五顆星評價!已售齣25國版權!
  ★存在主義治療巨匠歐文‧亞隆,晚年最真誠的自我迴顧。
  ★領略大師的人生,見證一門思想的誕生,以及一部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創作曆程!

感動推薦──
  
  丁興祥 輔仁大學心理係教授
  王浩威 作傢、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李維倫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教授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鬍因夢 身心靈導師
  張達人 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
  張宏俊 桃園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德中 颱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登義 颱中仁愛之傢附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曹中瑋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資深督導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助理教授
  黃龍傑 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
  楊 蓓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
  趙可式 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係名譽教授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專業督導
  蔡昌雄 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鍾明勛 嘉南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蘇偉貞 作傢
  
  「歐文‧亞隆的作品深思內省,說服力十足,喜歡他的讀者一定會愛上這本書:深入記錄瞭他的人生、感情,以及開啓充實人生的鑰匙。」── Kirkus評論(Kirkus Reviews)
  
  「一如所有的讀者,我也常感到好奇,作者不僅能把工作與生活照顧得麵麵俱到,優遊其中,還能文思泉湧,著作等身,這樣一身神奇的本事究竟是如何練就的。終於,答案揭曉瞭。《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一書齣版,其多采多姿、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作者的一生及他走過的年代盡在其中。絕佳好書!」──亞伯拉罕‧佛吉斯,醫學教授、暢銷作傢,《雙生石》作者(Abraham Verghese, auther of Cutting For Stone)
  
  「在《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的壓軸篇章,歐文‧亞隆宣稱自己是個「新手老人」,對於這一點,我有話要說:「拜託喔!──無論哪一方麵,你無不在行,這方麵的錶現同樣精彩。」說到人類心靈的探索,無論重要性或成就,舉世首推歐文‧亞隆,好一本無話不說、發人深省的迴憶錄!」──丹尼爾‧梅納剋爾,小說傢,電影《治療》原著作者(Daniel Menaker, author of The Treatment)
  
  「歐文‧亞隆,一個精神科醫師,其思有如哲學傢,其文有如傑齣的小說傢。《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不僅具體呈現瞭一位齣類拔萃人物精彩的一生,同時也閃耀著人生及生活智慧的光芒。」──蕾貝卡‧高德斯坦,作傢、哲學傢,《柏拉圖上Google:為何哲學總是在》作者(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author of Plato at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
  
  「身為歐文‧亞隆多年來的大粉絲,我尤愛《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這本書,他深入自己的人生走瞭一趟……記錄瞭他的和我們的時代,我們期待好久瞭,值得一讀再讀。」──傑伊‧帕裏尼,詩人與小說傢,電影《為愛起程》原著作者(Jay Parini, author of The Last Station)
  
  「人生時時刻刻皆可為轉機。這本書娓娓道來,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段往事、一些人際交往、一些人生的感悟及選擇,形塑瞭這本迴憶錄,也成就瞭亞隆的一生。」──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係教授
  
  「對我來說,歐文‧亞隆的這一本迴憶錄其實是在寫著他如何麵對自己的死亡。」──王浩威,作傢、精神科醫師
  
  「八十六高齡仍然看病、讀書、寫作的精神科醫師迴顧其多采多姿的一生,其纔華、智慧、達觀、不凡的際遇與成就,令人驚艷!難怪他瀟灑豪邁地說『這樣的人生何妨再來一趟!』」──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讀者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於遲暮之年寫就的這本自傳中,除瞭能看見他一貫坦誠與深度的特質外,也可以從他對自身重要關係的反思中,學習正視個人生命的存在課題。」──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所助理教授
  
  「在《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一書亞隆教我們如何成為治療師,在這本書他教我們如何成為不平凡的治療師。」──張宏俊,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
探索心靈的迷宮:關於存在、意義與人際連接的深度思考 人類存在的本質,是永恒的追問。我們如何在一個浩瀚而冷漠的宇宙中,為自己尋得一個立足之地?生命的意義究竟藏於何處?當我們直麵死亡的必然性時,又該如何構建一個充實而無憾的當下? 這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位特定人物的迴憶錄,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貫穿人類經驗的核心議題。它是一次對生存焦慮的審視,一次對自由意誌與責任的辯證,以及一次對人際關係深度的探索。 第一部分:存在的基石——直麵虛無與追尋真實 1. 死亡的陰影與生命的張力: 生命與死亡,是人類經驗中無法迴避的兩極。我們如何與“終有一死”的事實共存?本書將探討,正因為生命的有限性,纔賦予瞭選擇的迫切性和行動的價值。它不是一本宣揚悲觀的書,而是倡導一種“帶著死亡意識生活”的積極態度。通過對不同文化和哲學流派如何處理死亡的考察,我們試圖構建一套強大的內心框架,使我們在清晰地認識到生命終點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日常之中。 2. 自由的重負與選擇的重塑: 人是注定要自由的。然而,這種絕對的自由往往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選擇的責任。本書細緻剖析瞭“選擇的悖論”:當所有可能性都嚮我們敞開時,我們如何確定哪條道路纔是“對的”?我們考察瞭存在主義思想傢們如何看待這種沉重的自由,以及這種自由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認同。這包括對“非本真狀態”(living inauthentically)的批判,即我們如何傾嚮於躲進社會規範和他人期望的保護殼中,以逃避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痛苦。 3. 意義的構建:從宇宙的冷漠中汲取溫度: 如果宇宙本身不提供預設的意義,那麼意義從何而來?本書主張,意義並非一個等待被發現的客觀真理,而是需要被主動創造和實現的動態過程。它探討瞭創造意義的幾種主要途徑: 工作的投入(Creation): 通過有目的的創造性勞動,將內心世界投射到外部現實中。 體驗的深度(Experience): 對美的、愛與痛苦的深刻感受,將瞬間轉化為永恒的印記。 態度的堅守(Attitude): 在無法改變的睏境中,選擇我們麵對逆境的態度,這本身就是一種意義的勝利。 第二部分:人性的交織——愛、孤獨與連接的張力 人類的命運,始終與他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然而,我們又是個體,被“內在的壁壘”所孤立。 4. 孤獨的本質:個體空間的必要性: 孤獨並非簡單的“沒有陪伴”,而是一種深刻的、本體論上的狀態——我們隻能獨自麵對自己的體驗和死亡。本書區分瞭“獨處”(solitude,一種有益的自我沉澱)和“孤立”(isolation,一種痛苦的分離感)。我們探究瞭,健康的親密關係如何建立在兩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基礎之上,而非互相填補對方的空洞。 5. 親密關係的試煉場:超越依附與控製: 愛,是人類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也是最容易産生痛苦的根源。我們審視瞭親密關係中的常見陷阱: 投射與理想化: 將未滿足的需求投射到伴侶身上,期望對方成為救贖者。 邊界的模糊與吞噬: 缺乏明確的個體邊界,導緻關係中的權力失衡與自我喪失。 真正的連接,要求雙方既能深切地共享生命體驗,又能堅定地維護彼此的獨立空間。 6. 同理心與連接的藝術: 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真正“看見”他人。這不僅是理解他人的想法,更是嘗試體驗他人的存在狀態。我們考察瞭深度傾聽和無評判性接納在建立信任和治愈創傷中的關鍵作用。人與人之間建立的橋梁,是抵抗存在性孤獨的最有力武器。 第三部分:走嚮成熟——自我接納與生命的整閤 7. 對抗內心的“批評傢”:自我同情的力量: 許多人一生都在與自己的不完美、過失和局限性作鬥爭。本書鼓勵讀者從自我批判轉嚮自我接納。接納並非放棄進步,而是停止與“本應如此”的幻想作無謂的抗爭,轉而與“此刻的自我”和解。這種和解是通往內心平靜的必經之路。 8. 整閤陰影與生命周期的接受: 人生旅程中充滿失望、失敗和未竟的渴望。如何整閤生命中的負麵經驗,而不是壓抑它們?本書強調,一個成熟的生命,是能夠將痛苦、遺憾和失落納入自身敘事,並從中提煉齣智慧和力量的生命。它關乎如何擁抱生命的整體性,包括光明與黑暗,成功與挫摺,將所有碎片整閤為一個連貫而有力的“我”。 本書旨在成為一本思想的引路者,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或快捷的療法,而是邀請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內省之旅,重新審視他們對生活、愛與死亡的根本假設,最終,在混亂的世界中,錨定住一個堅實而真實的自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


  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傢。他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開創瞭風格獨特、也啓發無數人的治療思想。

  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執業。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其中《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存在心理治療》為心理治療的經典教科書,而一部部散文與小說,包括《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凝視太陽》、《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一日浮生》等,均是全球暢銷之作。

  亞隆的太太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也是知名作傢,著有《乳房的曆史》、《太太的曆史》等書。兩人育有四名子女,定居加州。

譯者簡介

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奬附設鬍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奬,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麯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日浮生》、《寫,在燦爛的春天》(心靈工坊)等作品。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一日浮生,生活點滴皆轉機/丁興祥
推薦序2 如何走嚮死?/王浩威
推薦序3 亞隆醫師的四十段微電影/黃龍傑

1 同理心的誕生
2 尋找明師
3 我希望她走
4 繞迴原點
5 圖書館,A—Z
6 宗教戰爭
7 賭博少年
8 憤怒之於我
9 紅色桌子
10 認識瑪莉蓮
11 大學歲月
12 結婚
13 我的第一個精神科病人
14 實習醫師:神祕的黑木醫師
15 約翰‧霍普金斯歲月
16 派駐樂園
17 上岸
18 倫敦一年
19 會心團體鏇風
20 維也納小住
21 日漸親近
22 牛津‧史菲卡先生施瞭魔法的錢幣
23 存在治療
24 與羅洛‧梅麵對死亡
25 死亡、自由、孤獨與意義
26 住院病人團體‧巴黎
27 穿越印度
28 日本、中國、峇裏島‧愛情劊子手
29 當尼采哭泣
30 診療椅上的謊言
31 媽媽和生命的意義
32 快要成為希臘人瞭
33 生命的禮物
34 與叔本華兩年
35 凝視太陽
36 最後的作品
37簡訊治療,唉呀!
38 我的團體生活
39 正派人士
40 新手老人

緻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一日浮生,生活點滴皆轉機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係教授


  人生無常,瞭然見性

  人生無常,意義是人賦予的,選擇意義有失有得,這就是自由。生活的點點滴滴,省思感悟,抉擇行動,即是存在的開顯。

  人生時時刻刻皆可為轉機。《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迴憶錄》娓娓道來,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段往事、一些人際交往、一些人生的感悟及選擇,形塑瞭這本迴憶錄,也成就瞭亞隆的一生。誠如亞隆在文中所述,記憶(迴憶)並非如實的「真相」,往往是想像的重構。早年生活,真相雲雲,其本質不僅脆弱且變動不居。生命故事、迴憶錄、自我敘說,所追溯的往事,常是選擇性的。記憶也就是這麼一迴事,其不真確遠遠超齣我們的想像。然而,這正是我們惦念的世界,記得某事、某人,用「故事」賦予其意義,「故事」便不是如實的。這所謂的不如實,卻使生命有瞭更為豐富的廣度及深度,進而使生命也有瞭溫度。讀亞隆的這本迴憶錄,不僅使人感到曆曆在目、心有戚戚焉,而且熱淚盈框。

  亞隆如此說故事

  讀一本傳記或迴憶錄,不隻是去看他說瞭「什麼」,也更可進一步看他是「如何」說齣這個故事的。往事並不如煙,透過記憶及迴憶,「過去」的事得以「再現」。然而這種「再現」,是經過當事人選擇的,透過某種「視角」,經由某種「詮釋」而成的。因此,傳記是一種詮釋之後的故事。迴首當年,選擇性說齣某些事,經由情節安排,建構瞭自己的「傳記」,也同時建構瞭「自我」。那麼亞隆是「如何」說齣自己的故事的?

  亞隆的迴憶錄不同於傳統編年式安排事件的形式,而是由四十篇散文組成。大緻依時間順序,描述一個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貧窮、動盪的移民社區雜貨店的小男孩,一路從孤獨、格格不入、在圖書館勤奮自學,進而一步步求學走上專業生涯,又經由自身之抉擇,走嚮存在治療,逐漸成為舉世知名的學者,其描述多以事件人物感懷為主,揭露生命中一段段的往事。

  自傳文本中最先齣現描述的一段迴憶,往往是關鍵的。早年的迴憶,揭示瞭當事人生活中的主要關懷,一個人一生風格最令人滿意的指標,往往與在自傳或迴憶錄中最先呈現的早期記憶有關。而這本迴憶錄,最先齣現的迴憶是亞隆在十歲左右,對一位鄰傢女孩衝著她喊道:「哈囉,麻疹。」接著被這位女孩的父親抓住訓瞭一頓,等到父親訓完,那女孩卻細聲細氣對亞隆說:「要不要一起來玩?」亞隆迴答:「還是不要吧……」,落荒而走。這段故事,到瞭八十五歲,還讓亞隆在惡夢中醒來,希望女孩能原諒他。穿過記憶的長廊,這件事影響瞭亞隆,他後悔於自己「未能從彆人觀點」體認這個世界。這與亞隆後來走上精神醫療,進而走嚮存在治療,可能有相當的關連。

  除瞭早期的迴憶之外,迴憶錄的結尾往往會顯示齣當事人對一生的評價。八十五歲的亞隆,仍然認為自己是「新手老人」,仍退而不休,在看病人。看著牆上展示一九四○年代──他童年時代的華盛頓特區的傢族留影、艾利斯島的難民照片,他想像那個不開心的小男孩、難民的眼睛……,亞隆經由一生的探索、分析、重建自己,而內心深處卻永遠都有處理不瞭的淚水和痛苦。如今迴首,覺得自己沒有悔憾,這也是他經常要求病人去探索的議題。而自己覺得「如此人生?再來何妨!」彷彿在說人生雖然有苦有淚,波浪摺摺,在因緣際會下不斷的選擇、放棄,但最後無悔。

  生命中的心靈頓悟

  亞隆的一生,看似平順,其中仍有不少的重大轉捩點。人生經曆的意義通常齣現在遇到睏境時,陷入睏境會齣現「心靈頓悟」(Epiphany)。丹津(Norman K. Denzin)認為個人遇到問題及睏境,並顯露齣性格特徵的這一刻,常常錶明人生活中的重大轉摺點,有些重大的「心靈頓悟」現象。丹津稱之為「主顯節」或「心靈頓悟」。

  迴顧亞隆的一生,依其自述,在十四歲搬傢後有瞭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以及在十五歲遇到瞭瑪莉蓮(未來的妻子)等,這些「關鍵事件」的確改變瞭亞隆的一生。

  但亞隆成為精神科醫師後,為何會轉嚮?尤其是學術方嚮的改變?而亞隆怎樣從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學者,走入人群成為一位作傢?這個轉嚮,可以說是亞隆後半生重要的關鍵事件,也是他的「心靈頓悟」時刻。

  亞隆自述:「人生走到某個時候,我的寫作從研究取嚮的學術論文與書籍,轉移到為一般讀者所寫的心理治療文章,追索此一轉變,要從一本內容十分不同,書名異乎尋常的書說起,那是《日漸親近 》(Every Day Gets a Little Closer)。在這本書裏,我拋棄量化的調查語言,嘗試把自己當成一個說故事的人,學習那些我一生都在讀的書。當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透過四本小說和三本故事集,教授心理治療。」自此之後,亞隆成瞭「說故事」的人。

  說故事的心理治療

  身處學院中的教師往往為瞭升等或獲得終身教職,受到學院的要求而不能自主,還為此投入相當的精力。在這種「外在」的要求下,也忘瞭「自己」的存在。亞隆之所以能擺脫這種桎梏,與他在六○年代後期已獲得史丹佛大學的終身教職有關,而他自己渴望成為作傢的願望也再度甦醒。這時的亞隆已四十歲,正值「中年轉換期」,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成就及選擇,希望能「重新設定」。《日漸親近》這本書是與一位患者閤作,彼此交換療癒後的心得筆記,最後是以小說形式齣版。在這本書,亞隆開始瞭不一樣的治療方式。他寫日記,隻朗讀給自己聽。去他的資料、事實、數據,此時隻有文思流轉。這一段治療經驗行將「走入讀者的心靈」,而不是埋沒於無人聞問的病曆單或錄音帶,亞隆認為,這一切都值得瞭。這是專業方嚮的抉擇,也是人生的「心靈頓悟」。他追尋到更為詩意的聲音──自己的聲音,也將自己的關注轉移到人生「無常」的現象,將自己治療焦點導嚮瞭「存在」的世界觀,建構瞭另一種專業的認定──存在心理治療,成為瞭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歐文‧亞隆。

  自我迴憶錄宛如生命詩學

  亞隆以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迴憶,片片斷斷地以散文隨筆方式書寫著自己的生命故事,經由書寫(重構),尋常的事件也會變得較為詩意,是一種創作。
    
  迴憶錄或自我敘說是自己對自身生命的探索。透過生命書寫的過程,給齣瞭一個生命的「新」形式,這種新的形式是一種創造的,一種詩意的建構,一種再說或寫故事的過程,而「自我」從中形塑。這即是一種「自我詩學」,也就是對個人生命的過去,給齣一種形式,以及意義的、建構的及想像的過程。
    
  自我的生命故事,不隻是「自我詩學」,也是人類生命的建構,可以是一種「生命詩學」。兩者是相通的。而「詩」是透過作傢(自身)的想像與意念而産生的,這便與想像力有關。哲學傢方東美曾言:「藉著創造的幻想,發為燦溢的美感以錶現人生的,就是詩。」「詩」可以興,「詩」較「曆史」更具普遍性及可能性。「詩」彷彿提示瞭「更高的真實」。「詩」可以用來錶達生命的「夢想」,生命經由自身的創造及書寫結閤成美的詩篇。
  
  亞隆透過聽故事、說故事及寫故事,完成瞭他一生的「夢想」。開啓瞭「存在」的心理學,在這本書中,亞隆在生命書寫中訴說著自己的「生命感悟」,讀者也可以透過自身的想像與之對話。「詩」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讀者可在這本傑作中獲取自己的「心靈頓悟」,讀本書可以用一種「互為主體」式的讀法,一種對話式的閱讀。可以「無限親近」(日日更接近),但又「幾乎當下」(當下交會/頓悟)。自身之靈魂(故事)在傑作(作者的故事)中冒險,或可瞭然見性。

圖書試讀

02.尋找明師
 
麥可,六十五歲,物理學傢,是我最新收的一個病人。二十年前,我治療過他,為時大約兩年,之後便音訊全無,直到幾天前,他寄瞭一封電子郵件來,說:「我需要見你,附上的文章撩起瞭不少往事,有好的,也有壞的。」並連結到《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說他最近榮獲瞭一項國際科學大奬。
 
等他在我的診療室裏坐定,我搶先開口。
 
「麥可,你求助的訊息我收到瞭。你心裏有壓力,我很抱歉,但還是要說,見到你真好,而且很高興知道你獲奬。我常在想,不知你都在做些什麼。」
 
「謝謝你,你真是周到。」麥可環視診療室──整個人精瘦、機警,頭近乎全禿,約一百八十公分高,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散發能乾及自信的光芒。「診療室,你重新整理過?這些椅子以前是在那一邊?沒錯吧?」
 
「對,每隔四分之一世紀,我重新裝潢一次。」
 
輕笑兩聲。他說:「啊,文章你看過瞭?」
 
我點頭。
 
「至於我,接下來呢?你猜都猜得到;一陣得意,但轉眼就過,然後,擋不住的自我質疑,一波接著一波。都是些老問題──我無法自拔,太遜瞭。」
 
「說齣來,麵對它。」
 
剩下來的看診時間,我們檢視陳年舊事,包括他沒念過書的愛爾蘭移民父母、他在紐約住政府齣租公寓的日子、他窮苦的小學教育,碰不到一個賞識他的好老師。又說,他是如何如何羨慕那些有大人牽著手,噓寒問暖的孩子,但他卻要不斷地力爭上遊,拚命爭取最高的名次,隻為瞭贏得注意。他必須靠自己齣頭。
 
「沒錯。」我說:「靠自己齣頭可以建立自尊心,但也會造成一種無根的感覺。我認識不少移民的孩子,個個絕頂聰明,但都覺得自己像是長在沼澤裏的百閤──花開得極美,但紮根不深。」
 
他說,他記得多年前我也曾這樣講過,並說,他很開心今天又再度提起。我們約好再見麵,做兩個療程。他說,他覺得好多瞭。
 
我和麥可一嚮閤作愉快。第一次會麵後就保持聯係,他甚至當麵說,他覺得我是唯一真正瞭解他的人。治療的第一年,他談瞭不少自我認同上的睏惑。他真的是人人望塵莫及的模範生?或者,根本就是遊手好閑,空閑時間全都耗在彈子房或吹牛打屁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歐文‧亞隆博士用他真摯的筆觸,描繪瞭生命中那些普遍存在的睏境和挑戰。他坦誠地分享瞭自己作為一個人,在麵對衰老、疾病、失去親友時的痛苦和無助,同時也展現瞭他如何從中汲取力量,並找到繼續前行的意義。我特彆欣賞他對“存在性焦慮”的描述,那種根植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對死亡、孤獨、自由和無意義的恐懼,他將其描繪得如此真實,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虛假的慰藉,而是以一種非常現實和深刻的方式,引導我去麵對生命中的那些艱難時刻。他關於“意義的創造”的觀點,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並非被賦予,而是需要我們主動去建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也讓我更加勇敢地去麵對那些曾經讓我感到恐懼的事物。

评分

我一直對心理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充滿瞭好奇,而歐文‧亞隆博士無疑是這個領域的巨匠。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迴憶錄,不如說是一部關於生命智慧的哲學隨筆。他以一種非常個人的方式,講述瞭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備受尊敬的心理治療師,以及他在這條道路上所經曆的思考和探索。我被他對待生命的態度所深深吸引,他對待痛苦、麵對無意義感,以及追尋生命意義的勇氣,都讓我由衷地欽佩。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思考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自我認知的問題。他將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學理論,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人生故事中,使得這些理論不再是枯燥的學術詞匯,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考。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任何“捷徑”,但它卻給瞭我一種力量,一種去探索、去理解、去成長的力量。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一股溫暖而沉靜的力量包裹。它不是那種跌宕起伏、情節抓人的故事,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關於人生的探索、關於心靈的成長。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深入自我的對話,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被日常瑣碎遮蔽的真實感受。亞隆博士以其一貫的深刻洞察力,將那些關於存在、關於孤獨、關於愛與死亡的哲學思辨,融入瞭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中。我特彆喜歡他描述自己與傢人、朋友、病患之間的互動,那些細膩的情感描繪,那些在睏境中尋求意義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他毫不避諱地袒露自己的脆弱與睏惑,這反而讓我覺得他更加真實可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成為自己,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不斷、需要勇氣和智慧去實踐的過程。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走嚮更深層的思考,去探索屬於我自己的生命答案。讀完之後,心裏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平靜,一種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接納。

评分

這是一本讓人沉思的書,它不像那些娛樂性的讀物,能夠提供短暫的愉悅,但它卻能在你的內心深處播下種子,讓你在日後的生活中,不斷地去發酵和思考。歐文‧亞隆博士以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深刻的哲學思考,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廣闊和深邃的人生視野。他對於“關係”的理解,對於“愛”的探討,對於“死亡”的直麵,都讓我受益匪淺。我特彆喜歡他描述自己與病患之間的互動,那些在治療過程中,共同探索生命意義的經曆,讓我看到瞭人性中最真實、最脆弱,也最堅韌的一麵。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變得完美,而是教會我如何更加真實地麵對自己,如何更加勇敢地去愛,如何更加從容地去麵對生命的終點。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到一種內心的平靜,一種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這是一場關於存在主義的奇妙旅行,作者以其獨特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如此鮮活和觸手可及。我從來沒有想過,關於生命終極問題的探討,可以如此引人入勝。他通過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曆,那些與死亡的擦肩而過,那些在親人離世時的悲痛,以及他在治療過程中麵對的無數生離死彆,讓我深刻地理解瞭“存在”本身的重量。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壓抑的恐懼和渴望。他關於“活在當下”、“與死亡和解”的觀點,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基於他真切的人生體驗。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自由”和“責任”的解讀,他告訴我,真正的自由,是敢於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而不是沉溺於抱怨和推諉。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讓我不再畏懼那些未知和挑戰,而是勇敢地去擁抱生命的全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