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閩南語更有「吃飯皇帝大」一說,「吃」的確是民眾最在乎的一件事。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觀念逐漸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吃得巧」,如今更強調要「吃得健康」。然而,近年來發生瞭一連串的食安事件,不肖商人捨棄良知,為瞭牟取暴利,使用非法的製程或原料來生産食品,危害消費者健康甚钜。這樣的行為嚴重地傷害瞭消費者與商傢彼此之間的信任,也讓享譽全球的颱灣美食濛上一層陰影。
連續數則食安事件的發生,讓食品業者的背書不值一哂,以往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似乎也不再是安全的保障。在政府檢討法規、徹查食安問題之餘,我們作為消費者,似乎隻能自立自強,從食品包裝上標示的成分、來源來判斷選擇。那麼,您是否曾注意到一部分産品上有著「含基因改造」的標語呢?您在選擇時是否曾有一絲遲疑,或認為「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兩者並無太大差異,無須在意?
我在研究歐洲經濟與貿易的時候,發現美國、歐盟兩方對於「基因改造」産品具有迥然不同的審視原則,導緻雙方在貿易上一直以來都有相當大的衝突,引起瞭我的好奇心。在進一步瞭解基因改造技術與美、歐兩方的見解之後,我驚覺:民眾具有選擇産品的權利。我們可以透過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企業、政府的作為。可是現今政府的法規與執行實有不足之處,消費者的「選擇」其實並不完全,加上坊間仍有不少民眾尚未理解其重要性,故在購買産品時往往沒有多想,無形中放棄自己的權益,故興起瞭撰寫本書的念頭。
在本書的前三章中,我們會先概略地認識何謂基因,簡述基因改造的曆史與技術,並說明「支持基因改造」與「反對基因改造」論戰中的立場及觀點。第四章則從消費者知的權利——基因改造標示切入,說明作為生産者陣營龍頭的美國,對基因改造産品標示的立場,再探討基因改造種子專利權對農民及農業的影響,最後我們會提齣新科技與公共利益角力的最新發展現況。除瞭分彆闡述促進基因改造新科技的立場,與站在維護公共利益的相抗衡立場外,我們還要把角力戰場綜觀至基因改造産品所引起的國際貿易爭端。
在全球化下,代錶促進基改新科技的美國在拓展基改産品國際貿易市場時,受阻於歐盟市場,因而訴諸於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貿易爭端解決機製,作為取消貿易障礙為宗旨的WTO,如何判決此一基因改造産品爭端,眾所矚目。此外,歐盟在現實麵,又必須麵對目前(2016年7月)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談判《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基因改造爭端議題的燙手山芋,又無可避免地浮上談判桌。對同樣是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的颱灣,在積極想加入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談判TPP的政策下(TPP雖遭美國川普總統以簽署行政命令退齣而前景未定,但繼之而來的美國貿易政策,轉嚮由多邊轉雙邊的貿易談判,例如《颱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更使颱灣要麵對美國農産品市場開放的重大議題,屆時寄望颱灣的整體公共利益也可以納入考量。
第五與第六章概要地分析瞭世界主要經濟體(最支持基因産品的生産國美國與最反對的歐洲國傢,加上緊臨颱灣的中國及日本)以及颱灣目前對於基因改造産品管製的政策方針,並介紹世界貿易組織是如何裁決基因改造引起的重要歐美貿易爭端案例。颱灣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國,我們有必要清楚知道贊成與反對基因改造雙方秉持的理由。
為瞭讓讀者更加瞭解「選擇權」,第七章以基因改造産品及有機産品的市場發展作為主軸,希望讀者能從其他國傢的例子中,感受到何為「知的權利」,進而透過消費行為——甚或凝聚民意來改善颱灣社會。
本書的完成曆經兩年餘,因涉及技術麵與法律議題甚多,為力求正確客觀,除多方研讀文獻求證外,更就教相關專業人士,如技術麵嚮颱灣大學郭華仁博士多次請益,也對本書編輯吳育燐的專業經驗仰賴甚多。在撰寫過程多虧東吳法律係高材生李珮瑾小姐的仔細校對與意見交流,他們是本書的重要推手。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撰寫本書,常感覺力有未逮,正因不斷修改,撰稿過程萌生中途放棄意念之時,在礁溪巧遇一對年輕的咖啡達人,他們在國內偏鄉用最天然的有機方式種植咖啡豆,雙手親力親為,現已纍積一番成果,談到他們的計畫,他們錶示接下來將用一年的時間,自費去巴西學習咖啡的烘培手法,在追求更好的咖啡品質之餘,主要目的則是為瞭讓土地休養生息。看著他們充滿溫柔的決心,我被深深震懾、感動,也攜著他們對待環境的嚴謹態度完成此書。時至此刻,我仍惦記著他們堅定地說:「為瞭颱灣這塊土地。」
推薦序
基改作物科技與應用的糾葛 近代農業科技從十九世紀開始,而以1960年代的高産品種集其大成,稱為「綠色革命」。在化學肥料、農藥與單一化栽培技術配閤下,高産品種錶現亮眼,是糧食增産之所賴,有研究者因研發此類品種而獲1970年諾貝爾和平奬!那些攸關綠色革命品種的育成,是公立研究人員利用傳統育種技術創造齣來的。
另一方麵,DNA雙螺鏇結構在1952年提齣,揭開遺傳學分子秘密,學者因此得到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分子遺傳學的進展,在1983年首次將外源基因轉殖到菸草,乃是基改作物品種育成這項新科技的先驅。此發展讓化工公司孟山都敢於涉足農業生物科技,先是1980年代併購生技公司取得技術上的優勢,1990年代更買入多傢公司,轉型成為世界最大的種子生産銷售者,因而能夠掌握種子市場,領先其他農藥公司,於1996年推齣基改種子進行商業生産。
基改作物在五大跨國農藥生技公司的推展下,全球栽培麵積一路攀升,2016年已達1.85億公頃,占全球耕地麵積的一成多,「基因革命」可以說是繼綠色革命後近代農業科學再次的成就,也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即使如此,種植基改作物的國傢至今仍不到三十,而且91%的麵積集中五國,禁止種植的國傢更不在少數。我國迄今尚未開放基改作物的商業生産,然而目前已大量進口基改黃豆與玉米榖粒,主要作為飼料用,但也有不少進入食品鏈。
科學發展是一迴事,科學應用又是另外一迴事。科學方法經常採用化約的方式,簡化研究環境,以利提齣學理解釋自然現象。不過這樣的學理在應用時,經常因製造者目的不同而有截然相反的後果。原子物理學的學理用來開發核磁共振儀,造福許多患者,可是拿去製造原子彈,大災難就很難避免。綠色革命一方麵提升單一作物産量,但是用在廣大的農地,對環境、對人體健康,以及對農村社會的影響早已浮現,慣行農法廣被批評,認為無法永續經營。
基改作物科技研發者的認知是,隻要轉殖一兩個基因,就可以解決復雜的農業與營養問題,可說是化約論的極緻,而在其實際應用推齣的前後,立刻就有不少學者提齣具有風險的警告,這在之前的科學應用上是很少見的。二十年來的實際生産,的確許多方麵已然呈現缺失,印證瞭先前學者的憂慮,包括基改食品健康風險的科學疑慮至今未能釐清、種植基改作物的環境風險已然齣現、若乾國傢農村社會因基改作物的推廣而受害等。
基改作物科技以及應用,除瞭遺傳工程這樣艱澀的科技外,還有相當復雜的農學,更牽涉到國際法、國際貿易、商業壟斷、智財權、農民權等龐大的政治經濟學,是引人入勝卻又讓人卻步的課題。吳又茗博士在研究、撰寫論文時,花瞭很大的心力。現在又將所學以較為淺顯的文字加以介紹,寫成《基改世代》一書,提供各方全盤理解之憑藉,個人相當佩服,故為文。
郭華仁(颱大農藝係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