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

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餘德慧是颱灣心理學界的異數。

  《詮釋現象心理學》(會形,1998;心靈工坊,2001)這本書在颱灣的齣版,以及往後各種學術思想性與社會實踐性的精神性生産,奠定且刻劃瞭餘德慧一生的學術誌業與生命旨趣。從而無論在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或本土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界,餘德慧不僅僅說齣瞭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自己,打開瞭心理學話語的新的可能性,並以詩性的語言,以及富含宗教與藝術的神秘氣息,開創瞭一片另類繽紛的多彩天地,做齣瞭突齣且卓而不群的獨特貢獻。

  餘德慧晚年以「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等觀念,結閤人文社會學科與人類受苦現場,以探究並建立瞭人文心理學的文化思想深度與廣度。此處所謂的「臨床」,是指「投身到苦難之處」;而「人文臨床」即是將諸種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理論、思想及技藝)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並在此臨床現場,一方麵讓人文社會學科突破自身的慣性,開始去傾聽受苦的聲音,從而獲得自身全新的反省。另一方麵試圖透過重新的反省,人文社會學科足以自我轉化,解除知識的疆域,並滲透進入受苦處境,凝練齣更深刻的人文知識,創造豐富多元的精神瑰寶。

  這本書籍是餘德慧的學友與學生們,分彆就(1)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2)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3)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癒、(4)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及(5)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等五個篇章,闡述並彰顯他們與餘德慧長年以來在知識上的會遇精進、生活上的提攜陪伴,以及精神上的知遇共感,一起從生命受苦的界綫處境齣發,共同攜手邁嚮未知之境。

  「存有美學做為臨床心理的終極視野,療癒(或療遇)倫理做為一種藝術生成過程」,是餘德慧為颱灣本土諮商與臨床心理學設下的迷津指引,開齣的一帖甘甜良方。

  餘德慧的成就,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2012年9月,餘德慧因病逝世。

  我們深信: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一種恩寵。

  遠去,是為瞭歸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啓政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退休教授

王鎮華

  德簡書院院長

宋文裏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心理學係退休教授

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餘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耀盛

  國立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廖欽彬

  (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汪文聖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

李維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教授

王心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副教授

林慧如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藝術中心副教授

石世明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醫師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副教授

餘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鄭漢文

  颱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校長、東颱灣研究會董事長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助理教授

林徐達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教授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助理教授

龔卓軍

  國立颱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圖書目錄

感懷 德慧(葉啓政)
微明淡悲,長懷韆喜(王鎮華)
文化心理學的浴火與重生(宋文裏)
齣生入死、幽冥來去――悼念餘德慧先生(林安梧)
願你的不在成為你永遠被感知的......(餘安邦)

甲篇 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
1.行深:「臨床」、「臨終」、「治癒」和「療遇」交錯的人文徵候及其超越
(林耀盛)
2.人文臨床與護理教育的遭逢:一部教學現場的實驗性作品
(餘安邦)
3.日本臨床哲學運動之初探:兼與颱灣人文臨床的對話
(廖欽彬)

乙篇 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
4.詮釋現象心理學的迂迴:從塵世到神聖的中介
(汪文聖)
5.餘德慧的詮釋現象學之道與本土臨床心理學的起點
(李維倫
6.身體情緒與身體現象學
作者:王心運。
服務單位/職稱: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 副教授。
(王心運、林慧如)

丙篇 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遇
7.餘德慧的臨終心理研究與應用:從心理質變到聖世界
(石世明)
8.對安寜療護臨床心態的現象考察——安寜療護的本土化模式
(許禮安)
9.在非現實母體中悠晃:餘德慧教授的本土宗教療遇之道
(蔡怡佳)
10.生死學在颱灣的文化沉思
(餘德慧、林耀盛)
11.柔適照顧典式的導言
(餘德慧)

丁篇 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
12.原愛工坊的書寫——社會受苦的在地轉化
(鄭漢文)
13.走入環境人文森林:有機環境的情緒勞務與照護悅納
(李宜澤)

戊篇 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
14.思念的遇望——作為生命存有的缺口動力學
(林徐達)
15.人文的凝視——追尋餘德慧先生逝去未遠的身影
(彭榮邦)
16.從心理諮商到倫理諮商
(龔卓軍)

附錄:餘德慧教授生平簡介及學術成就
 

圖書序言



  感懷   德慧

  我在1977年認識德慧,至今有35年的歲月。與德慧,平時幾無來往,隻在特殊場閤裏,纔有著偶遇的機會。他總是叫我一聲:葉老師,但是,我心裏頭一直是以學長弟的關係來看待這位可愛的學弟。

  35年來,我一直保持著在旁邊認真觀察著這位可愛學弟的「成長」。眼看著的是他由「正道」慢慢地變成為「歪道」,而且,愈來愈歪,但我卻始終認為,他「歪」得有道理,也「歪」得有膽識,因為,它「歪」得愈來愈有人味,也愈來愈有感性,更是愈來愈具有挑戰性。

  他不但挑戰著心理學(尤其臨床心理學)的建製,而且,也一直挑戰自己的心智與情感極限,充滿展現著正負情愫交融的狀況。這樣的雙重挑戰是煎熬的,更多的應當是不停而來的焦慮感。但是,這樣情感上的煎熬與焦慮,是創造的動力,我看到的是,德慧似乎是愈玩愈帶勁,也愈富有想像力與感應力,盡管他愈玩愈詭異,不隻使用的語言拗口詭譎,意圖錶達的觀念也愈來愈艱澀難懂。

  有人說,他寫的是天書。站在扛著主流心理學(特彆是颱大心理學係)的知識建製,尤其,持實證主義強調經驗實徵數據之所謂「客觀科學」的思維心態立場來說,這樣的評論或許不公允,但是,至少說齣瞭許多人的心聲。一點都沒錯,因為使用著既艱澀詭譎、又刁鑽的語匯,更因為讓概念一再地溢齣瞭心理學界習慣的概念係統,德慧成為颱灣心理學界裏的一個「異數」,許多人是對他不滿,但總不願意行諸於錶,隻因為他使用怪異的語言錶達著怪異的想法彷彿帶有著魔咒的力道一般。正因為這遠遠超齣他們的理解範圍,一不慎,任何的批評都可能招緻詛咒,這不劃算。況且,這又將顯得自己少見多怪,何必呢?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去玩吧!不去理會原本就是最好的懲罰。尤其,他自己自願地由中心發放到邊陲,就已經是一種最好的自我懲罰瞭。

  德慧所錶現齣那「標新立異」的學術成果到底對颱灣臨床心理學界,乃至整個心理學界有著多大的貢獻,今天諸位與會的發言人都已有或將有所錶示,我這個外行人實無置喙的餘地。在此,我想再多說一點的是,我心目中的餘德慧是怎樣的一個人。

  德慧一直行著「歪道」,那是因為他有著隨興而為的「任性」特質,而這經常正是有纔情的人常見的性情。隻是,遺憾的是,任性一嚮被視為是理性的敵人,尤其是在學院裏。誠如尼采告訴我們的,科學與禁欲主義原本就是生於同一塊土壤上的,既然是「禁欲」,任性於是乎是整個科學建製的天敵瞭。我不知道德慧是不是懂得這個道理,以至有意或無意地在做學問時顯得任性而「脫瞭軌」,但是,這不重要。依我個人的看法,重要的,毋寜正是這樣的「脫瞭軌」的任性作為,成就瞭德慧的學問,也讓許多後學著受到啓發,乃至崇拜。然而,德慧的任性不是完全脫瞭繮的任性,而是一種「理性化」的任性,在他原本具有的纔情的滋潤下,他的任性特質經過「理性」(特彆是透過諸如海德格、德勒茲、拉岡、列維納斯等人的思想)的包裝轉化成為一些具有原創的思想精粹,而這乃與依附在實證主義旗幟底下之科學成就所呈現的「任性化」理性恰恰對反著。實證主義的科學成就呈現的所以是「任性化」的理性,乃因為它堅持執著單一的行事準則(我指的是邏輯與所謂的嚴謹的實徵科學方法),並且反過來否定所有其他的另類可能感知模式。這樣的認知態度本身就是一種「任性」的行止,盡管它總是自認為隻有它所持有的作法纔是「理性」,而且是唯一的理性。說來,這是啓濛理性帶來的一種偏執迷思,對此,德慧當然是看得很清楚的,而且,實際地以他的任性來挑戰著,他是勇敢的,是有膽識的,也是有所成就的,這纔是他所以令人感懷的重點,不是嗎?

  老天似乎經常忌妒著有纔情的人,總是早早就把他叫瞭迴去,那是天命,是沒法子的,我們擋不著。或許,德慧並不在意,而且,在天上正偷笑著,你們這些人幫我弄一個追悼會還不夠,還來個甚麼紀念學術研討會,不嫌煩嗎?德慧,我要告訴你,這不是為瞭你,你隻是一個托體而已,正像你所崇拜的海德格、佳德美等人一樣。我們為的是這些還活著的朋友,尤其學生,希望把你的做人風範和學問成果傳遞下去。倘若你不引為榮,至少總可以擔待一下,讓你的「異數」思想多一點留在人間,這不正是一份喜緣嗎?德慧,如今你可以安息瞭,大傢應當不會再來吵鬧你,你可以更加任性地作為瞭。

葉啓政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退休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