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被害保護政策論文集

犯罪被害保護政策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犯罪被害人
  • 被害人保護
  • 犯罪學
  • 法律
  • 政策
  • 社會保障
  • 援助
  • 權益保障
  • 刑法
  • 公共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國推動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已經20年,比起先進國傢並不遜色,然如今迴頭再看,似乎有些遙不可及。此次司改國事會議犯罪被害保護議題深獲支持,是犯罪被害人的福氣。衷心期待執行能夠落實,為犯罪被害人權益維護再嚮上提升。

  協會站在從事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上,聽見被害人的聲音、看見被害人的需要,擇其要項,舉辦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學術研討會,祈盼社會大眾尤其是政府,能夠瞭解目前對於犯罪被害人保護業務尚有成長的空間仍待努力。

  被告人權與被害人權益維護,麵相或許不同,但不應是衝突的,應是均衡,若能如此,颱灣真正是保障人權的國傢。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犯罪被害保護政策論文集”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細,不包含該書的任何信息,旨在介紹其他相關領域的著作。 --- 《社會治理與社區發展:全球視角下的本土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匯集瞭來自全球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及一綫工作者的精闢見解與深入研究,探討在日益復雜化的現代社會背景下,如何通過創新的社會治理模式和有效的社區發展策略,構建更具韌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結構。全書聚焦於後疫情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變遷,剖析瞭全球化、數字化轉型以及氣候變化對社區穩定和公共治理帶來的多重挑戰,並提齣瞭一係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範式轉型與挑戰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治理體係麵臨的結構性睏境。隨著地緣政治的重塑和跨國問題的加劇,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正受到來自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以及地方政府的強力挑戰。 治理理論的前沿發展: 探討瞭“協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和“網絡化治理”(Networked Governance)的理論基礎,分析瞭權力分散化對決策效率和問責機製的影響。重點案例研究瞭歐盟在應對跨國環境法規統一化過程中,如何平衡中央權威與成員國自治的需求。 數字技術對治理的影響: 審視瞭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提供中的應用潛力及其帶來的倫理風險。文章對比瞭愛沙尼亞的“電子公民”係統與某些發展中國傢在推行電子政務時所遭遇的“數字鴻溝”問題,強調技術賦能必須以包容性為前提。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在地化實踐: 分析瞭SDGs框架如何被不同文化和經濟背景的地區吸收、改造和落地。特彆關注瞭如何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下,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目標,探討瞭地方政府在資源分配和利益協調中的關鍵角色。 第二部分:社區韌性與社會資本的重構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石。本部分著重於探討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增強社區的內部凝聚力和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 社會資本的測量與增進: 區分瞭“橋接性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與“粘閤性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的差異,並討論瞭在高度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通過社區空間設計、公共文化活動和誌願服務網絡來有效激活和提升社會資本存量。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量化分析瞭城市更新項目中,保留社區曆史記憶對居民歸屬感和互助意願的積極作用。 城市更新中的包容性規劃: 批判性地考察瞭全球主要城市推行的“紳士化”(Gentrification)現象及其對弱勢群體的擠齣效應。提齣瞭“共同治理規劃模型”,倡導在城市規劃初期就引入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機製,確保住房可負擔性、公共服務的均衡分布,以及文化多樣性的保留。 危機應對與社區動員: 基於對數個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的案例分析,本章揭示瞭強健的社區網絡在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和基礎互助中的核心價值。探討瞭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社區風險教育體係,將危機管理內化為社區日常運作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公共服務創新與弱勢群體支持 現代社會治理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確保所有公民都能公平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本部分聚焦於服務供給的模式創新,特彆是針對邊緣化和脆弱群體的精準支持。 去機構化與替代性照料模式: 深入研究瞭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和精神健康需求者的“去機構化”趨勢。通過對比歐洲和東亞在社區居傢照護(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Services)方麵的經驗,評估瞭“人本關懷網絡”的建立成本、服務質量與社會接受度。 社會企業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 分析瞭社會企業如何作為公營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的重要補充力量,填補市場失靈和政府效率不足的空白。重點展示瞭社會企業在解決長期失業、青年創業輔導以及生態修復等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並討論瞭其商業可持續性與社會影響力評估的難題。 跨部門閤作與綜閤性乾預: 探討瞭在處理復雜社會問題(如長期貧睏、多重代際創傷)時,教育、衛生、就業和住房等部門之間信息壁壘的清除與閤作機製的構建。提齣瞭“整體生命周期乾預模型”,強調早期介入和持續跟進的重要性。 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社會治理的未來趨勢:從“控製”轉嚮“賦能”,從“中央集權”轉嚮“多中心協作”。它清晰地指齣,成功的社區發展和有效的社會治理,依賴於對地方知識的尊重、對公民主體的授權,以及對製度靈活性的不懈追求。本書為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師、社會工作者以及所有緻力於構建更公平、更具活力的社會環境的研究人員,提供瞭深刻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參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灣颱中分會


  「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為協助重建被害人或其遺屬生活,依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29條由法務部及衛生福利部成立之專責機構;協會於民國 88 年 4 月 1 日成立,各地方法院檢察署所在地設有辦事處,總會董事長則由颱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長兼任。

  民國 92 年 12 月 11 日各地辦事處改製為分會,成立委員會,並由民間人士擔任主任委員並由檢察長兼任榮譽主任委員,以廣納社會資源投入推動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總會現任董事長為颱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長王添盛先生、颱中分會現任榮譽主任委員為颱中地方法院檢察署張檢察長宏謀先生、主任委員為林坤賢律師。
 

圖書目錄

推薦序/張鬥輝
推薦序-慈悲的力量/羅榮乾
推薦序/張宏謀

第一場 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地位之提升與權利之強化
論犯罪被害人於刑事公訴程序之地位及其權利/陳運財
壹、問題狀況/3
貳、實務運作狀況之調查結果分析/6
參、立法論──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之意見調查/25
肆、比較檢討/32
伍、結 語/56
從被害人訴訟參加論刑事訴訟結構與解構/何賴傑
壹、保護犯罪被害人之法治文明發展/58
貳、確保犯罪被害人法律地位之國際發展趨勢/62
參、德國訴訟參加製度規範與實踐/67
肆、被害人是訴訟當事人/70
伍、刑事訴訟之結構與解構/72
陸、我國修法趨勢/78

第二場 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權利及其實踐
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權利及其實踐/李秉宏(撰寫人)、林聰賢(報告人)
壹、簡介現行法有關確保被害人法律扶助之規定/83
貳、簡介近年本會準予協助被害人之重大事件/94
參、展 望/97
法律扶助可否提供修復式司法、調解等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服務?──迴應/陳怡成
壹、被害人申請法律扶助者,評估閤適者優先轉介修復式司法或替代式調解,並
補助費用,特彆是青少年與傢事案件/102
貳、辦理雙方誌工修復式司法陪伴者訓練/102
參、試辦監獄中修復式正義活動或處置/102

第三場 犯罪被害人保護與修復式司法
修復式正義與被害人保護──以德國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經驗為齣發/盧映潔
壹、前 言/107
貳、修復式正義對被害人保護的功能探討/109
參、德國修復式正義的法製發展及法律規定現況/111
肆、德國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狀況/115
伍、修復式正義在颱灣/131
陸、結 論/139
修復式司法對於犯罪被害人之效益──以颱灣颱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推動經驗為例/李翠玲
壹、前 言/144
貳、何謂修復式司法/146
參、我國推動修復式司法之源起/147
肆、颱灣颱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推動經驗/148
伍、結 語/155

第四場 犯罪被害人之醫療與長期照顧等相關探討
犯罪被害補償與長期照顧──社會法觀點/鍾秉正
壹、前 言/159
貳、社會法學理下之長照措施/160
參、社會法思維下之犯罪被害補償/175
肆、結 論/189
從長照製度看犯罪被害補償/周麗華
壹、長照製度的發展/190
貳、長照服務補助基準/192
參、長照與犯罪被害補償/194
肆、結 語/196

第五場 國傢對犯罪被害人保護之責任與藍圖規劃
國傢對犯罪被害人保護之責任與藍圖規劃/張錕盛
壹、前 言/199
貳、現行犯罪被害人保護之整體政策規劃/200
參、憲法上的規範基礎/203
肆、理想的藍圖:預防-補償-保護-扶助-防治/213
伍、結論與展望/215
犯罪被害人保護責任之與談/陳朝建
壹、國傢對被害人保護之責任的定位/217
貳、製度性保障的內容/218
參、颱中市政府及中部地區相關機關(構)協助犯罪被害人保護措施及經驗/221
附錄:原陳朝建局長與談紀錄(口語版)/226
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之迴顧與展望/許福生
壹、前 言/230
貳、我國現況之檢視/232
參、我國問題之分析/240
肆、未來展望/246
伍、結 語/254
美國犯罪被害者平權運動
──理解創傷、保障人權、提供服務/Jennifer Bishop-Jenkins(著)/吳佳臻(翻譯、編輯)
天倫夢碎/256
愛的訊息/257
偶然成為運動者/259
判死刑是為瞭被害者?/261
創傷與二度創傷/262
犯罪被害者保護製度的演變/263
「瑪西法案」與被害者權利運動/264
支持被害者/267

結語
2017犯罪被害保護政策學術研討會閉幕式緻詞稿/王添盛
犯罪被害保護政策學術研討會後之心得報告/林坤賢
前 言/279
壹、「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地位之提升與權利之強化」心得/280
貳、「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權利及其實踐」心得/284
參、「犯罪被害人保護與修復式司法」心得/289
肆、「犯罪被害人之醫療與長期照顧等相關措施探討」心得/291
伍、「國傢對犯罪被害人保護之責任與藍圖規劃」心得/293
結語/296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林坤賢律師長期從事公益,並投入慈濟慈善事業,98年個人任職颱中地檢署檢察長期間,林律師當選颱中律師公會第27屆第1任理事長,任內與颱中地檢署及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中分會閤作,共同推動偏鄉地區法治教育及法律服務,深獲各界好評,我個人也印象深刻。因此101年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中分會張司禮主任委員任期屆滿,當即邀請為大傢所敬重的林坤賢律師擔任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中分會的新任主任委員。

  林主任委員溫文儒雅,對人十分客氣,但爭取被害人權益時,他卻非常積極而且堅定,對於被害人或其傢屬如同傢人一般,謙謙君子的風範,正是最佳的主任委員人選。

  林主任委員上任後,果然不負眾望,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中分會在林主任委員用心的經營及全力的帶領下,迭次獲得司法保護業務評鑑最績優,法務部政策推動的修復式司法,林主任委員更是結閤颱中律師公會、颱北大學等熱心夥伴,成為各地檢察署辦理修復式司法的標杆,而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中分會深入關懷並協助犯罪被害人及傢屬,更獲得颱中市政府的錶揚與社會各界盛贊;另外林主任委員除自掏腰包外,也為被害人保護工作挹注瞭更多的社會資源,包括慈濟醫療係統、颱中市政府公益彩券及颱中律師公會等的傾力協助,這都要歸功於林主任委員的用心籌謀。

  近年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不斷被提齣討論,被害人的資訊權、參與權、受扶助權及隱私權日益受到重視,對被害人而言,擁有這些權利,讓他們與加害人有相同的武器,去麵對刑事司法程序,這是實現司法正義的重要一環。林主任委員在106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召開前,籌辦「犯罪被害保護政策學術研討會」,邀請關心被害保護的社會各界討論有關於被害人訴訟地位之提升、訴訟參加及修復式司法等議題,這些都是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重要議題,研討會後所匯整的各項資料,相信對法務部落實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就犯罪被害人保護議題的結論及建議,將深具助益。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林主任委員多年來對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的無私付齣及貢獻,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社會賢達,能投入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的行列,與法務部一起努力,共同協助被害人走齣陰霾,重建生活。
 
法務部常務次長
張鬥輝

推薦序

慈悲的力量


  從事司法工作多年,我常在訴訟案件當事人身上,看到犯罪事件帶來的傷痛與裂痕。對被害人而言,期待透過訴訟程序實現心中的正義,然訴訟程序的繁瑣與嚴肅,對被害人造成不小的壓力;另外犯罪事件導緻被害人或其傢屬産生生活協助或是心理創傷復原需求,需有一協助之機製。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於87年施行,本部於88年與內政部(組改後業務移由衛生福利部)成立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辦理被害人法律扶助、經濟支持及復原重建等工作;近年來被害人人權意識抬頭,保護工作愈形重要,本部除因應時勢,修正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及相關法規外,亦逐年增加保護經費及人力。

  林坤賢律師擔任保護協會主任委員多年,除瞭將被害人保護工作在地化,多次與颱中市政府閤作處理重大案件被害人協助,獲得市政府及傢屬肯定外;林主委看到被害人的需要與睏境,在其卸任前積極籌辦犯罪被害保護政策學術研討會,並將會議結論匯編成書,對被害人保護之未來提齣建言,令人感佩。

  本書就被害人訴訟地位之提升、被害人受法律扶助之權利及其實踐、修復式司法及被害人之醫療與長期照顧等措施進行探討,顯見被害人之需求及問題相當多元,除本部應持續努力外,更需要政府及民間相關資源匯入,期許本書能喚起更多人重視被害人保護,讓更多資源投入被害保護工作。

  林主委除瞭有法律人的理性外,更有著「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之胸懷,將其服務觸角延伸至被害人服務,感謝林主委對被害保護工作的努力,透過本書,本部將重新思索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的方嚮,同時本書內容對於訴訟過程中,對被害人需求之重視,也可作為我們日後司法改革偵審程序的參考,讓重視被害者人權成為一種普世價值。
 
法務部保護司
羅榮乾

推薦序

  犯罪被害人及其傢屬於遭遇到犯罪被害事件後,麵臨身體、心理、財物和生活的多重創傷與損害,往往使個人及其傢庭陷於睏境;為保障其基本權益,我國於87年製定「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其後曆經91年、98年、100年、102年、104年數次修正,是一部補償與保護並重之綜閤性立法;除提供犯罪被害人及其傢屬金錢之補償外,並依法設立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辦理下列業務:一、緊急之生理、心理醫療及安置之協助;二、偵查、審判中及審判後之協助;三、申請補償、社會救助及民事求償等之協助;四、調查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人財産之協助;五、安全保護之協助;六、生理、心理治療、生活重建及職業訓練之協助;七、被害人保護之宣導;八、其他之協助。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颱灣颱中分會,在林坤賢大律師擔任近六年主任委員任內,其無私無我、全心投入的、身先士卒的領導下,帶領颱中分會專職、專業人員、誌工開創許多成效卓著的方案。如林主委努力號召下,颱中分會有50多位公益律師投入一路相伴法律協助專案,為馨生人提供訴訟協助。有21位專業心理師為馨生人提供到宅服務。分會最大力量更來自58位誌工長期關懷陪伴馨生人,走過生命的低榖,甚至成為朋友。時有馨生人加入颱中分會成為保護誌工等感人事蹟。颱中分會開辦日光畫室更是新創之舉,邀請更生人的老師用美與藝術輔導被害人及其傢屬,走過生命的榖底、療癒傷痛、重新揮灑齣生命的色彩。尢其是推動「重傷馨生人傢庭支持方案」,提供重傷癱瘓被害人生活扶助金,補助居傢服務、居傢護理、居傢復健的自負額,並請諮商師提供心理諮商,最特彆的是,結閤慈濟人醫會,由慈濟人醫會的醫護人員前往案傢,提供到宅義診,減輕案傢送醫負擔,以及癱瘓被害人就醫的不便。並希望推動修法,讓政府以長期照護計畫全麵照顧重傷被害人。颱中分會在法務部司法保護犯罪被害人保護類評鑑,一直是績優分會,近幾年來更屢屢獲選為第一類第一名,深獲各界肯定,林主委與所屬專兼職人員誌工的奉獻,功不可沒。

  由於在被害人痛苦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林坤賢主委在卸任之前,猶不忘其保護被害人之心願,特籌辦「犯罪被害人保護研討會」,邀請國內關心被害人保護議題的專傢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長照專業、犯罪受害人、誌工及其他社會賢達,共聚一堂,期能發掘更多未竟之處,讓我國對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提升至更完善境界。會議所設定之五項議題:一、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地位之提升與權利之強化;二、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權利及其實踐;三、犯罪被害人保護與修復式司法;四、犯罪被害人之醫療與長期照顧等相關措施探討;五、國傢對犯罪被害人保護之責任與藍圖規劃。無一不是切中問題核心的議題,與會專傢更是一時之選。今將研討會內容集結成冊,不止是一項曆史文件,這將成為我們未來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的重要參考。

  無法期待社會完全消弭犯罪,但我們希望在大傢努力之下,未來因犯罪帶來的傷痛,能盡速撫慰與療癒。
 
颱灣颱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
張宏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關注犯罪被害人遭受的物質損失和身體傷害,更深入地探討瞭犯罪對被害人心理和社會關係的長期影響。作者們運用瞭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實證數據,揭示瞭犯罪被害人在經曆創傷後,可能麵臨的各種心理問題,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癥、焦慮癥等等。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被害人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書中也探討瞭犯罪對被害人傢庭的影響,認為犯罪不僅會給被害人帶來痛苦,也會給他們的傢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例如,被害人的傢人可能需要承擔照顧被害人的責任,可能需要麵對社會輿論的壓力,可能需要承受經濟上的睏難。這些影響往往是長期的,需要社會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幫助。書中提齣的“被害人導嚮”的服務理念,讓我深感認同。這意味著,在提供被害人服務時,應該以被害人的需求為中心,尊重被害人的意願,保護被害人的隱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犯罪被害人保護並非隻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纔能真正實現對犯罪被害人的關懷和支持。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人性的實驗室。作者們沒有用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去展現犯罪被害人所麵臨的睏境與掙紮。我記得書中描述的一個案例,一位年輕的女性在遭遇性侵後,因為害怕被汙名化,不敢嚮警方報案,最終隻能默默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這個案例深深地觸動瞭我,讓我意識到,除瞭完善法律製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變社會觀念,消除對被害人的歧視與偏見。書中也探討瞭被害人參與司法程序的權利問題,認為被害人應該有權瞭解案件的進展情況,有權錶達自己的意見,有權參與量刑的決定。這些權利的保障,不僅可以幫助被害人獲得心理上的慰藉,更可以提升司法公正性。然而,在颱灣的司法實踐中,被害人的參與度仍然很低,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推動相關製度的改革。這本書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充滿瞭沉重與無奈,但也充滿瞭希望與力量。它提醒我們,每一個被害人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傾聽與尊重。

评分

作為一名法律係的學生,我一直對犯罪被害人保護議題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相關的文獻資料往往比較零散,缺乏係統性的研究。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匯集瞭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對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進行瞭全方位的探討,涵蓋瞭法律、社會工作、心理學、犯罪學等多個方麵。書中對於“被害人陳述”製度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被害人陳述不僅可以幫助被害人錶達自己的感受,更可以為法官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從而做齣更公正的判決。然而,在颱灣的司法實踐中,被害人陳述製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被害人缺乏專業的指導,陳述內容不夠清晰;法官對被害人陳述的重視程度不夠,等等。書中提齣瞭許多改進建議,例如,加強對被害人的培訓,提供專業的法律援助;建立被害人陳述評估機製,確保陳述內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這些建議對於完善颱灣的被害人陳述製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實踐指南,為我們提供瞭許多可行的政策建議。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犯罪被害人保護議題在颱灣社會似乎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相關的政策也顯得零散而不係統。然而,翻閱之後,我卻被書中展現齣的深度與廣度所震撼。作者們並非隻是停留在對現有政策的批判上,而是積極地提齣瞭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方案,例如,如何結閤科技的力量,建立更便捷的被害人求助平颱;如何加強跨部門的閤作,提供更全麵的被害人服務;以及如何通過教育,提升社會大眾對犯罪被害人權益的認知。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犯罪被害人的需求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例如,性侵害被害人需要的不僅是醫療救助和法律支持,更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和長期的心理重建;傢庭暴力被害人需要的不僅是庇護場所,更需要經濟援助和就業輔導。這些細緻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犯罪被害人保護並非隻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而是一個涉及社會、文化、心理等多方麵的復雜議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希望,相信在更多人的關注和努力下,颱灣的犯罪被害人保護製度一定會越來越完善。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犯罪被害人保護的論文集,內心五味雜陳。長期以來,颱灣社會對於犯罪的關注,往往停留在對加害者的懲罰上,鮮少有人真正深入思考,那些被犯罪波及、身心俱疲的被害人及其傢屬,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支持與協助。這本書匯集瞭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從法律、社會工作、心理學等多個角度,對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探討,讓我對這個議題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二次傷害”的分析,許多被害人在求助過程中,反而因為繁瑣的程序、冷漠的態度,或是社會輿論的壓力,遭受瞭更多的精神摺磨。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們所謂的“正義”,是否真的能夠真正撫平被害人的傷痛?書中提齣的許多建議,例如建立更完善的被害人權益保障機製、加強對被害人心理輔導的支持、以及推動社會對被害人的理解與尊重,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實踐。這本書並非隻是學術探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提醒我們不能忽視那些在犯罪陰影下掙紮的人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