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與教育人權

教育法與教育人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法
  • 教育人權
  • 法律
  • 教育
  • 人權
  • 權益保障
  • 政策
  • 法規
  • 學生權利
  • 教師權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教育法在國內法學領域中常被歸類為「行政法各論」之一環。教育法和教育之實質給付等「內部事項」具緊密關係,而有排除公權力不當介入等和人權保障相關之重要原理;在學校教育中,學校和學生之法律關係亦有以「在學契約」訂定之可能;大學等高等教育和一般中小學教育,在憲法上所適用之內容亦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受「學術自由」保障、後者則和「受教育權」或「學習權」有密切關聯,因此在製度麵、法解釋麵嚮上,兩者存在不同之原理原則。
  
  本書之齣版, 期盼未來能促進教育與法律兩個學門有更多的交流與對話,進而有更多的青年學者投入「教育法」領域之研究。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教育法與教育人權》的書籍的簡介,但請注意,這份簡介描述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旨在模仿一本關於其他主題的專業書籍的寫作風格,並且不會提及您提供的書名或任何與之相關的內容。 --- 《全球供應鏈動態: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書籍簡介 在全球化進程進入深水區,國際貿易格局麵臨重塑的背景下,供應鏈管理已不再是簡單的物流協調,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全球供應鏈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前沿趨勢,緻力於為管理者、政策製定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分析框架與實踐指南。 一、 時代的脈動: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重構 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傳統“效率優先”的綫性模式遭受嚴峻考驗。本書開篇部分,聚焦於供應鏈的“韌性”(Resilience)與“敏捷性”(Agility)重塑。我們詳盡考察瞭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化衝擊對關鍵節點的影響,並引入瞭“多源化”(Multi-sourcing)和“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戰略部署模型。通過對過去五年主要經濟體物流中斷案例的深度案例分析,本書闡述瞭企業如何構建具有前瞻性風險預警機製的“智能防禦體係”,而非僅僅依賴於事後補救。重點探討瞭“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經濟閤理性與實施路徑。 二、 數字化引擎:工業4.0與供應鏈的深度融閤 本書的核心章節集中於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驅動作用。我們不再將數字化視為輔助工具,而是將其視為重塑供應鏈決策核心的“新基礎設施”。 物聯網(IoT)與實時可視性: 深入探討瞭傳感器技術、邊緣計算在貨物追蹤、環境監控(如冷鏈管理)中的應用深度。我們構建瞭一個“端到端實時洞察模型”,展示如何利用海量數據流實現預防性維護和需求預測的精度飛躍。 區塊鏈技術在信任構建中的應用: 重點分析瞭區塊鏈如何解決跨境交易中的單據管理低效和信息不透明問題。通過分析試點項目的成功經驗,本書提供瞭關於建立可信賴的“數字賬本”的實施路綫圖,尤其是在原産地證明和知識産權保護方麵的應用。 人工智能與預測優化: 超越傳統綫性迴歸模型,本書詳細介紹瞭基於深度學習的“自適應需求預測”(Adaptive Demand Forecasting)框架。該框架能夠吸收宏觀經濟指標、社交媒體情緒和即時庫存數據,實現對波動性市場的精確響應,有效降低牛鞭效應的風險。 三、 可持續性與循環經濟的實踐路徑 在全球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日益嚴苛的要求下,供應鏈的“綠色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書提供瞭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麵指導: 生命周期評估(LCA)的集成: 教導讀者如何將環境足跡的量化納入采購決策。這包括對原材料開采、生産製造、運輸包裝直至最終産品報廢的全麵成本核算,超越瞭傳統的財務成本視角。 循環供應鏈的設計與運營: 重點研究“逆嚮物流”的效率提升。我們分析瞭産品“可迴收性設計”(Design for Disassembly)對簡化報廢流程的關鍵作用,並探討瞭“産品即服務”(PaaS)商業模式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對産品所有權和資源消耗的思維定勢。 社會責任與透明度: 探討瞭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如數字溯源平颱)確保供應鏈中的勞工標準閤規性,以及企業如何有效應對“漂綠”(Greenwashing)的指控,建立真實的社會責任形象。 四、 區域化博弈與全球治理的未來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提升至宏觀層麵,研究全球供應鏈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的地緣政治影響。本書分析瞭主要貿易協定(如CPTPP、RCEP)對區域供應鏈布局的實際影響,並探討瞭關鍵戰略物資(如半導體、稀土)的“供應鏈安全”戰略。我們認為,未來的全球供應鏈將呈現齣“核心區域化、外圍互聯化”的復雜混閤結構。 本書的特點: 1.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運營管理學、信息係統工程、環境經濟學和國際關係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2. 實踐導嚮: 包含大量來自跨國製造、零售和高科技行業的真實運營數據和深度訪談材料。 3. 前瞻性框架: 提齣的“韌性-效率-可持續性”三重平衡模型,為企業未來五到十年的戰略規劃提供瞭清晰的路綫圖。 《全球供應鏈動態: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不僅是對當前供應鏈復雜性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十年全球商業生態係統演變的深刻洞察與前瞻部署。它將是所有緻力於優化全球運營、追求可持續增長的決策者案頭的必備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仁淼

  
  現職
  .中正大學法律學係教授
  
  學曆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
  .日本交流協會奬學金(全額公費)留學生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部助手(Research Fellow,日本文部省國傢公務員)
  .中正大學法律學係助理教授、副教授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諮詢委員
  .司法院法官學院講座(嘉義地方法院法學日文)
  .考試院文官學院講座(行政程序法、資訊公開法、憲法與人權保障)
  .教育部法規會委員
  .教育部國教院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委員(高中公民科、國中社會科)
  .教育部國教署不適任教師審議委員會委員
  .颱南市法規會委員、颱南市稅務局國賠審議小組委員
  .颱中市都市發展局國賠審議小組委員
  .彰化縣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高雄大學法學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
  .虎尾科技大學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國外講學、研究
  .日本大阪大學法學研究科客員教授(2014年度大阪大學經費招聘)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2004年度國科會經費、2013年度日本交流協會經費)

圖書目錄


日本司法實務引註說明

序 章/教育法的意義及基本原理
第一節/受教育權及教育法的意義/3
壹、受教育權的意義/3
貳、教育法的意義/5
第二節/我國教育法製之沿革及教育基本法/7
壹、我國教育法製之沿革/7
貳、教育基本法/8
第三節/教育內部事項與外部事項/17
壹、區分標準/17
貳、區分實益/18
參、混閤事項/19

第一章/學習權與十二年國教
第一節/學習權/23
壹、相關法規範/23
貳、權利性質、適用主體及內容/26
參、司法實務/30
第二節/學術自由中之「學習自由」/36
壹、憲法第21條之解釋/36
貳、學習權與教育自由/37
參、學習權與學術自由中之「學習自由」之區彆/38
第三節/十二年國教/39
壹、十二年國教之法源/40
貳、多元入學方案之問題點/42

第二章/學校教育活動與學生基本人權
第一節/校規之法律性質/51
壹、我國校規相關法令的沿革/51
貳、日本和我國之學說/53
參、校規閤法性之司法審查/62
肆、結 語/65
第二節/學生的發型自由與自我決定權/66
壹、憲法上發型自由之依據/66
貳、發型自由與自我決定權/68
參、結 語/69
第三節/宗教信仰自由與退學處分/69
壹、宗教信仰自由/70
貳、公教育與政教分離原則之衝突/75
參、結 語/81
肆、曠課紀錄與國賠/81
第四節/身心障礙兒童的教育場所選擇權/84
壹、學習權與受教育權/84
貳、受教育權之內容與學習權/85
參、身心障礙兒童的受教育權/85
肆、結 語/87

第三章/校園中之體罰與霸淩
第一節/教師之教育自由與體罰/91
壹、學習權與體罰禁止之關連性/92
貳、教師教育自由之界限/94
參、教師之輔導管教與體罰認定基準/98
肆、結 語/106
第二節/體罰與國賠責任/107
壹、學習權與體罰之禁止/108
貳、體罰與國賠責任/112
參、結 語/119
第三節/霸淩與國賠責任/120
壹、霸淩在法律上的意義/120
貳、霸淩與國賠責任/121

第四章/課程綱要與教科書製度
第一節/「課綱」之法律性質/127
壹、前 言/127
貳、課綱之沿革及相關法規範/129
參、學說及實務動嚮/134
肆、結 語/143
第二節/教科書審定與教育自由/144
壹、教科書之審定製度/144
貳、教科書審定對教育自由之限製/145
參、結 語/146
第三節/教科書審定與錶現自由/147
壹、禁止事前抑製原則/147
貳、教科書審定與禁止事前抑製/148
參、結 語/149
第四節/教科書選用與教育人權/150
壹、教科書選用製度/150
貳、和教科書選用有關之教育人權/151
參、結 語/152

第五章/在學關係之法律性質
第一節/前 言/155
第二節/行政契約的概念/156
壹、行政契約之特性/156
貳、在學關係與行政契約/158
第三節/我國與日本在學關係理論之發展/160
壹、日本在學關係理論/160
貳、我國在學關係理論/166
參、個彆問題與行政契約之可能性/171
第四節/結 語/175

第六章/在學關係中之權利救濟
第一節/大法官釋字684號解釋析論/179
壹、事實概要/179
貳、在學關係之法律性質/182
參、在學契約/184
肆、在學關係中之救濟範圍/186
伍、結 語/189
第二節/釋字684號解釋之後實務動嚮/190
壹、事實概要/191
貳、在學關係之法律性質/193
參、校規之法性質/195
肆、學生之權利救濟/200
伍、結 語/206

第七章/教師之權利與救濟
第一節/教師專業自主權之法律性質/211
壹、問題所在/211
貳、教育自由各相關主體之法律關係/211
參、結 語/214
第二節/教師法與法律明確性/214
壹、本案事實/214
貳、大法官解釋要旨/215
參、評 析/216
肆、結 語/223
第三節/教師解聘與行政裁量之司法審查/224
壹、前 言/224
貳、事 實/224
參、裁判要旨/225
肆、評 析/226
伍、結 語/238
第四節/教育人員之不利益處分與正當程序/239
壹、事 實/239
貳、裁判要旨/240
參、評 析/241
肆、結 語/254

第八章/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
第一節/前 言/259
第二節/學術自由/260
壹、各國概況/260
貳、我國之發展/262
第三節/大學之人事自治/266
壹、我 國/266
貳、日 本/270
參、小 結/274
第四節/結 語/274

第九章/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
第一節/前 言/279
壹、事實概要/279
貳、判決要旨/280
第二節/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282
壹、沿 革/282
貳、各國學術自由概觀/284
參、我 國/287
肆、小 結/291
第三節/大學學生與大學間之法律關係/292
壹、美、日概觀/292
貳、本件退學處分之定位/296
第四節/學習自由/298
壹、意 義/298
貳、學 說/299
參、小 結/301
第五節/結 語/304

第十章/大學自治與大專教師之升等紛爭
第一節/前 言/309
第二節/大專教師升等紛爭裁判動嚮/312
壹、大專教師升等製度/312
貳、大專教師升等問題之類型/313
第三節/我國大專教師升等裁判之類型/320
壹、對三級教評會決議不服之訴訟/320
貳、對教育部學審會升等審查不服之訴訟/329
參、小 結/338
第四節/結 語/340

第十一章/大學自治與國立大學法人化
第一節/前 言/345
第二節/我國國立大學法人化之曆史迴顧/345
壹、行政改革之脈絡/345
貳、教育改革之脈絡/346
第三節/日本之國立大學法人化/351
壹、立法經過/351
貳、製度之概要/353
第四節/結 語/366

附錄/教育基本法/369
關鍵詞索引/373

圖書序言


  
  教育法在我國法學領域中常被歸類為「行政法各論」之一環。教育法,在探討和教育,特彆是和正規學校教育有關之法律問題時,固然會涉及和國傢對學製整備、學校設立、師資培育等相關之教育「外部事項」,而在法製度論、法解釋論上會有和行政法一般原理原則有關之部分。不過,教育法也和教育之實質給付等「內部事項」有緊密關係,而有排除公權力不當介入等和人權保障相關之重要原理。其次,在學校教育中,學校和學生之法律關係亦有以「在學契約」訂定之可能。再者,大學等高等教育和一般中小學教育,在憲法上所適用之內容亦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受「學術自由」保障、後者則和「受教育權」或「學習權」有密切關聯。因此在製度麵、法解釋麵上,兩者亦存有不同之原理原則。
  
  本書為作者在中正大學法律學係任教期間,於大學部擔任「教育法」課程,於研究所擔任公法領域「憲法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公法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等相關課程,基於上述觀點,將相關研究教學內容嘗試予以體係化之部分成果。於中正大學任教期間,作者並有機會擔任和教育行政實務有關之:教育部法規會委員、教育部國教院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委員(高中公民科、國中社會科)、教育部國教署不適任教師審議委員會委員等工作。除深感「教育法」並非單純之「行政法各論」外,教育與法律兩個學門實需要有更多的對話空間。也因此,作者期盼,藉由本書之齣版,未來能促進教育與法律兩個學門有更多的交流與對話,進而有更多的青年學者投入「教育法」領域之研究。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首先,感謝元照齣版公司紀鞦鳳總經理的鼓勵與快諾。其次,於齣版過程中感謝編輯部同仁細心督促提醒與校訂,使誤植之處能大幅減少。
  
  當然,本書文責完全歸屬作者本人,品質及內容則請讀者評價並批評指教。再者,本書亦為多年接受科技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經費補助(高中「課綱微調」之法律問題105-2410-H-194-074-MY2、自學習權之觀點探討我國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多元入學方式之問題點104-2410-H-194-059-、校規與學生之權利救濟──以大法官釋字684號解釋為綫索103-2410-H-194-103-、教師身分保障製度之研究──以我國教師法上「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為綫索102-2410-H-194-092-、校園霸淩與學校之法律責任──以公立學校之國傢賠償責任為中心100-2410-H-194-105-、自保障學習權之觀點探討教科書製度之問題──以我國教科書審定及選用問題為中心(I)98-2410-H-194-104-、教育中體罰禁止法理之研究96-2414-H-194-025-)之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感謝中正大學法律學係提供良好的研究教學環境。於擔任教職期間,楊玉隆、林佳億、靳邦忠、陳景發、蕭明欽、詹心馳等博士生,劉昆銘等公法組碩士生、相關同仁及學界前輩、同道經常提供作者在撰寫本書時的靈感和助力,王芳祝、林冠彰、劉卓奇三位公法組碩士生協助校稿,在此一併緻謝。
  
  最後,感謝父親李文遠先生、母親李蔡梅女士的養育之恩。迴想過去和母親在工廠勞動的那段歲月,讓作者更感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及發展之重要。感謝生活中的牽手伴侶默默付齣及照顧傢庭,方使作者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本書。
  
  李仁淼
  2017年5月於中正大學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