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 與失智癥共處 在全球尚未有藥物可治癒失智癥時,先進國傢的最佳對策是:「與它共處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提供一友善生活環境,讓失智癥患者與傢人同住在社區中,此刻,如何與失智癥溝通是人人必修的一門課。
高齡化社會急速發展,每個傢庭都可能齣現一位、甚至兩位失智癥患者,右馬埜節子所著《麵對失智者的零距離溝通術》,正提供認識因逐漸失去認知功能的失智癥患者,是如何生活在他們的減法世界中,我們如何以同理心去瞭解他們,進而透過溝通的技巧,來支持、鼓勵他們生活自立(Enablement),使他們能持續活齣自我、活的有尊嚴。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癥整閤照護專傢 伊佳奇
推薦序2
身為失智癥傢屬的我,很能將心比心 我父親已經失智19年瞭,曆經從健忘、焦躁、自己跑齣去、幻想、認不得傢人到現在腦齣血中風臥床,這些過程當然也讓親朋好友對他的關心與日俱增,如果往好處想,爸爸不管遇到什麼事,例如跌倒送醫院縫瞭幾針,他總是很快就忘瞭。開個玩笑,有時候還蠻羨慕他的「無憂無慮」,但是相對的,照顧者的辛苦就不一定會引起旁人的擔心和關心瞭!
有不少人就是因為找不到和失智者相處的要訣而倒下,例如,爸爸曾經在同一天問我八百次今天星期幾?也曾經在10分鍾內問我媽媽(他太太)去哪裏瞭?(其實已過世好幾年),如果你是用符閤事實的正確答案迴覆他,就隻會造成他的重復創傷和自己的不耐煩,所以陪他「演戲」很重要。很高興這本書可以寫齣很多的重點,讓未來失智癥越來越多的情形下,能夠懂得相處之道,更衷心期盼能夠早日找到醫治失智癥的根本解決之道。最後,也要跟照顧失智癥的傢人們說聲:「辛苦瞭!」
節目主持人 侯昌明
推薦序3
練習與失智傢人玩「伴傢傢酒」 麵對孩子韆百個「為什麼?」「為什麼?」,父母再怎麼疲纍,大多都能忍著煩躁,耐心以對!當父母年邁,記憶力、行動力不如從前,甚至失智。子女常在不耐責罵後,又後悔自責;又忍不住煩躁責罵,又後悔自責……總在這樣的情緒裏反覆,痛苦不堪!
跟大傢分享我傢的小故事。父親失智後,常常突然關注某件事,不停反覆追問。有一天,他忽然沮喪起來,一直嘟嚷著他被騙瞭!母親問他煩些什麼?他說同事騙瞭他一個月薪水不說,連車錢都沒留給他,害他走瞭幾個小時纔迴到宿捨,雲雲!
我迴傢探望雙親,母親拉著我,說她也不清楚那段往事,因為發生在結婚前,但父親已經煩擾瞭兩天,心情很不好。父親見到我,又開始訴說自己被騙的淒慘。我等他說完,就進房間躲一會兒!然後,拿瞭六百塊錢交給父親(是的,父親未婚前是民國四十幾年,薪水六百元)。並跟老爸說:那個騙他錢的同事被警察抓到,關起來瞭,六百塊薪水也追迴瞭。他心滿意足地收下六百元,開心的錶示,追迴來就好瞭,還吩咐我跟警察說,放瞭他同事,彆關瞭!
書中提到「減法」、「善意的謊言」等等的溝通技巧,恰巧和我傢與父親相處溝通的方式相近。照顧失智傢人,不妨把他們當成「傢傢酒」的玩伴,像書中所言,仔細觀察、多加練習,或引導、或「誘騙」。隻要氣氛融洽,失智傢人不喪誌憂鬱,照護者不憤懣、自責,就沒有隔閡距離。
春河劇團教學暨藝術總監 郎祖筠
推薦序4
共同進入失智癥者的「小劇場」 我們的0800-507272傢庭照顧者關懷專綫,不時會接到失智癥照顧者的來電,一是尚在失智癥初期或覺得被照顧者「怪怪的」階段,傢人大多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對被照顧者反常的行為覺得傷腦筋卻又莫可奈何。另一種情況則是失智癥已經確診,被照顧者一天到晚齣狀況,傢人生活變調、疲於奔命,身心都産生極大壓力。曾有傢庭照顧者這樣形容,「地獄也差不多是這樣吧」。
因為缺乏有效的藥物與解決對策,討論到失智癥照護的書籍,大多讓人覺得沉重。但這本《麵對失智者的零距離溝通術》非常不同,除瞭纍積逾兩韆個失智癥照護個案經驗,從中淬取齣失智癥者「減法世界」的邏輯,提供許多實用的「照顧話術」,而作者擅長與失智癥者「演對手戲」與幽默的性格,也讓這本書很療癒、很陽光,對於傢庭照顧者或專業工作者,都有極大助益。
本書鼓勵我們拋開「加法世界」不斷學習纍積、說服的思維,進入失智癥者不斷遺忘的「減法世界」,練習「鬥智不鬥氣」、「求輸不求贏」,甚至「說謊」都沒關係的溝通話術。例如一位居傢服務員為瞭進入案傢打掃,先和強烈拒絕的失智癥者閑聊鬆懈心防後,要求入戶「藉用廁所」,然後用「打掃以錶達感謝」順理成章完成工作。還有過去經營大公司的失智癥者不願到日照中心,就用「接您去開會」為理由順利接送。過去擔任公務員的失智癥者,利用「簽公文」而停止躁動。
書中一個個故事,呈現失智癥者內心的「小劇場」,專業工作者與傢屬就像偵探柯南必須抽絲剝繭,透過對失智癥者過去生命經驗的研究、理解、洞察與不斷嘗試,找齣失智癥者行為模式的原因,以及因應的溝通對策與話術,最後還要做好角色扮演,共同演好每一齣戲。
關於傢庭照顧者,作者直言不諱「反對辭職迴傢照顧」,因為在工作時可以忘記照護,跟同事吐苦水,心靈上有餘裕,返傢後反而可以對失智癥者更溫柔。這跟我們近來倡議「不辭職照顧」、「工作就是喘息」有相同理念。作者也發現傢屬將被照顧者「留傢裏或送機構」的兩難,他呼籲無論是哪一種照護都一定會有結束的一天,都有其應該「利用設施的考量」,必須從傢庭照顧者的身心負荷思考需求。
隨著高齡化,失智癥將是更為普遍的疾病,照顧不是一傢的事,而是大傢的事,傢庭、專業機構與社區鄰裏必須共同閤作。目前除瞭失智癥照護相關團體,本會也提供傢庭照顧者電話諮詢、紓壓活動、傢屬支持團體與心理協談等服務,「照顧不孤單」,建議傢庭善用社會資源,減輕照顧壓力。
中華民國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陳景寜
前 言
彆讓失智成為你們溝通的睏境 我是從1993年開始從事照護的工作,當時是在東京都中野區公所的高齡社會福利課,擔任兼職性的失智癥專業諮詢人員。2000年日本實施照護保險後,我便轉換跑道,來到民間的照護機構任職照護經理人。2003年,我創立瞭專門提供失智癥患者日間照護服務的「日間照護中心」。
之後承接瞭許多來自我們公司以外的照護工作者、傢人的諮詢,於是就在2004年,於「日間照護中心」組織下設立瞭「失智癥諮詢中心」。我現在也負責諮詢師的職務,服務的對象不限於設籍在中野區的民眾,對那些照顧失智癥患者有疑惑的人伸齣援手,就是我的工作。
由於處理過的案件實在太多,甚至多到無法計算齣一個正確的數字,不過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定超過兩韆件。這本書正是從為數眾多的案例中誕生,寫瞭很多平復失智癥患者情緒的說話藝術、對應方法,提供大傢做為參考。
我們是生活在「加法世界」中,記憶會根據知識和經驗持續纍積。相對地,失智癥患者因為生病的緣故,會逐漸忘記知識和體驗,因此是住在「減法世界」裏。
在這個「減法世界」裏,所謂的常識和道理都不適用,必須配閤失智癥患者選擇使用的詞句,纔會比較容易溝通。我把「以減法的概念發展齣來的對應方法」,稱之為「減法運算」,而以此方法說齣的話語,稱之為「減法話術」。在本書中,我會盡量嚮大傢介紹應用在許多不同狀況下的「減法話術」。
盡管日本照護保險製度的導入已經過瞭15年,然而為失智癥所苦惱的人卻是不減反增。無論是一個人獨自煩惱「好像哪裏有點怪」的銀發族、負責照顧患者感到疲憊不堪的傢屬、站在第一綫被失智癥患者所做的無法理解的行為搞得團團轉的專業照護人員等等,都不是現在纔有的光景。
為生病所苦是自然的,那麼為何這種被耍得團團轉的狀況會一直持續呢?我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大傢具有「失智癥就是會失去智商的疾病、是一種很羞恥的病」這樣的誤解。而大多數人都是在帶有誤解的情況下,去接觸失智癥患者,纔會産生問題。
雖然這種對失智癥的錯誤觀念,已經遭到許多以失智癥為主題的相關書籍徹底推翻,但是,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失智癥纔好呢?現階段還沒有在任何書籍中找到可以馬上應用在照護現場的好解答。
大傢本就認為,照護失智癥患者「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沒有好的手段」,到現在仍舊這麼認為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在照護現場,隻能邊看邊學前輩的做法,充斥瞭很多「有樣學樣」、「直覺」、「習慣」等靠著不明所以的原因纍積而成的應對方式。例如:對著在傢裏錯把女兒當「自己母親」的父親、或者明明待在自己傢卻嚷著要「迴傢」的母親,隻是反覆勸說「她不是您的『母親』而是女兒啦」、「這裏不就是您的傢嗎」等話。無論是患者本人還是傢屬都會因此纍積過多壓力,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過去曾經有人把失智癥患者比喻為「外星人」。確實,從無法溝通、行為舉止以常人角度來看感到莫名其妙這點來說,這個比喻或許沒錯。此外,盡管很多病癥都統稱為「失智癥」,不過其癥狀可說是韆奇百怪,還沒有齣現一種對任何人都有效的「特效藥」。
可是,隻要我們著眼於每個人的個性,就會比較容易瞭解該如何和那個人打交道。書中介紹的方法,便是能夠幫助各位把「不明確」的應對化為「明確」的技巧。
為瞭讓不太瞭解失智癥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本書內容加入瞭漫畫和插圖。另外,也收錄很多具體且簡單明瞭的案例。介紹的方法,具有「無論是在傢照護、白天在日間照護機構、入住在照護機構等情況,都可以直接套用」的特徵。無論是傢屬或是照護工作者,即使立場有所不同,期盼「失智癥患者能安穩生活」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在這層意義上,和照護有關係的任何人隻要閱讀這本書,一定會派上用場。
雖然我現在已能對他人提供照護指導,但不代錶打從一開始我就可以和失智癥患者處得很好。本書所寫的內容,都是失智癥患者和他們的傢屬所教導我的一切,我想把來自那些「教訓」的收獲,再迴饋給社會。希望我從過去至今的經驗,可以對各位在今後的照護上有所幫助,這便是我提筆寫下這樣一本書的初衷。
右馬埜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