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係統且分門彆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象錶達抽象的概念,若能瞭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瞭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戰爭是人類文明得以提升的一個關鍵因素。戰爭促進武器的改良,改善工具、提高生産力,更改變社會的麵貌。軍事的管理,更加嚴密的管控人們,因而建立龐大組織的中央統製王權。戰爭不但是古代國傢最重要的事務,也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古人創造瞭很多相關的錶意文字,透過這些與戰爭有關的錶意字,能幫助我們掌握更多古代社會的細節。
《戰爭與刑罰篇》內容包含: ☉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
☉ 防護裝備
☉ 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
☉ 刑罰、五刑與法治
☉ 政府的管理者
本係列特色 ※附超展開古文字形錶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傢的殷墟筆記】係列共有五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製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五冊中分彆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及「器物製造」有關的字,全係列閤計有超過五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傢的殷墟筆記 係列1-5冊
01 動物篇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四靈)
一般動物(鳥類與其他)
傢畜
0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
防護裝備
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
刑罰、五刑與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
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烹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遊牧與農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居住的演進、建築的形式,房間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車輿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製造篇
聖人造物
各類工藝
材料:玉石漆木皮革金屬陶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颱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啓方
暨全颱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颱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颱灣大學中文係主任)、林啓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係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洪淑苓(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係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謝佩芬(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傢) 聯名推薦
【各界推薦】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傢)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産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齣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颱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瞭一個麵嚮:《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閤,從「文字群」中架構齣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閤,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嘆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閤,讓文字學沾染齣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齣。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綫,《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瞭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瞭。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係列,全新和讀者見麵。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隻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齣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隻在古捲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蔔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 的造字靈感是「齣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 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髒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裏(所以纔引申齣「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裏,每一個字都羅列齣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龏」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瞭──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係列堪稱是一座「麵嚮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有趣又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
徐孝育(世新大學中文係講師、世新大學中文係博士生、資深書法教師) 從事書法和讀寫教育推廣至今二十多年,在設計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書法課程設計時,除瞭使用字帖教材之外,最需要一套能深入淺齣、雅俗共賞、教學自學都好用的古文字教材,卻始終尋尋覓覓而不可得。
直到我在世新大學博士班選修瞭許進雄教授的甲骨文專題、古文字專題、中國古代社會等課程,深感這些課程內容不但令我受益匪淺,也對我從事書法教學大有助益,隻可惜中小學教師和社會大眾卻無緣接觸這些有趣又實用的文化知識。直到今年,許教授最新力作、有係統又有趣味的大眾文字叢書《字字有來頭》,終於在盼望中應世瞭。
我在翻閱之後如獲至寶,立刻將《字字有來頭》的動物篇首先編入我在坊間所開設的語文學班的教材,同時也編入育幼院的閱讀書寫課程之中,讓這些國小到高中的孩子們,能從中學習到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古文字的知識。我更嘗試將之編入書法課程,讓學生透過文字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故事,字字都有來頭的習字課程,吸收古文字的背景知識,寫起書法更有樂趣!
孩子們在學習寫古文字時,一麵口中念念有詞:「『為』就是一隻手牽著大象的鼻子……「『虣』就是用一把戈,麵對著老虎搏鬥……」大一點的孩子還能將內容畫成自己的心智圖呢!
對於一個非古文字專業的書法和讀寫推廣者而言,這部書除瞭在備課時能輕鬆上手,將之編成數位化教材更能適閤大班級的講授。最重要的是,不必擔心教材的專業度,也能安心使用,不怕用錯教材、講錯字。如果學生是更高程度的孩子或成人,也不用煩惱教材的延展度,因為許進雄教授還有相關的學術著作和大學用書可以參考,備課時可將更專業的資料加入補充教材中,增加教材內容的深度及廣度。這部書,確實是非常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而且,它極專業卻淺顯好讀,最是可貴。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傢的殷墟筆記02:戰爭與刑罰篇》圖書簡介 內容提要 本書是繼《文字學傢的殷墟筆記》係列之後,深度聚焦於商代社會生活兩大核心議題——戰爭與刑罰的學術力作。通過對海量甲骨文蔔辭的精微解讀,本書以文字為載體,還原瞭三韆多年前中原腹地所經曆的殘酷與秩序。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字學的研究專著,更是一部通過古老契文,重構商王權力的運作機製、軍事策略的演變路徑以及刑罰製度的實踐圖景的社會史畫捲。本書旨在為曆史學、考古學、宗教學及漢語言文字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份基於第一手資料的、極具洞察力的參照係。 導論:殷墟文字的“戰爭基因”與“刑罰脈絡” 商王朝的統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戰爭資源的掌控和對社會秩序的強製維護之上。殷墟甲骨文,作為商王室最直接的記錄媒介,其內容絕大多數與祭祀、農業收成以及最重要的——戰爭和刑罰緊密相關。本書的開篇,將係統闡述如何從甲骨文的字形、詞匯和語境中,捕捉到商代人對“戰爭”與“刑罰”的認知範疇。我們探討瞭“貞問”的結構如何預示著軍事行動的必然性,以及“刑”的觀念如何從簡單的懲戒演變為國傢權力的象徵性展示。文字本身,成為瞭權力意誌的投射。 第一部分:武力與祭祀——商代戰爭的文字學透視 商代的戰爭,並非純粹的軍事衝突,它深深根植於神權政治的土壤之中。 一、戰事動員與兆辭分析:本書詳細梳理瞭甲骨文中記錄的數百次戰爭相關貞問。我們不再滿足於簡單地羅列“伐X邦”、“獲俘Y眾”,而是深入到蔔辭的結構內部,分析商王在齣徵前所關注的核心要素:敵方的兵力數量(“眾”、“人”、“眾馬”)、戰場的地理方位(如“東土”、“南鄙”),以及最重要的——戰勝的概率(“吉”與“凶”的判斷)。 二、兵器與戰陣的文字錶徵:通過對“戈”、“矛”、“鉞”、“矢”等兵器類文字的字形演變和用法考察,揭示瞭商代兵器在實際戰爭中的功能差異。例如,“戈”在蔔辭中往往代錶主體攻擊力量,而“鉞”則常與祭祀受俘者一同齣現,暗示其更側重於象徵性的處決權。我們還嘗試重建蔔辭中對戰陣的簡略描述,如“率眾入”與“圍”等詞匯所暗示的初步軍事部署。 三、俘虜的文字歸宿:祭祀與役用:戰爭的最大成果之一是獲取俘虜。本書重點分析瞭與俘虜相關的詞匯:“俘”、“虜”、“獲”。這些字在不同的蔔辭中,其後文指嚮瞭完全不同的命運:被用於“燎祭”、“醢祭”的,其文字意義是作為獻給神靈的祭品;而被用於“役”、“作”、“耕”的,則標誌著其被納入商王朝的勞動力體係。這種文字選擇的差異,直觀反映瞭商代對“人”的功用性評估標準。 第二部分:刑罰的儀式化與文字的威懾力 商代的刑罰,是維護社會等級與王室權威的最後一道防綫。甲骨文中的刑罰記錄,往往比直接的法律條文更具震撼力,因為它揭示瞭懲罰背後的神學邏輯。 一、核心刑罰詞匯的字源考辨:本書對“劓(鼻)、刖(足)、宮(閹)、殺(口)、墨(黥)”等五刑的基本字形及其在商代的確切含義進行瞭考證。我們發現,許多字形在甲骨文中保留瞭更為原始的象形意味,使我們得以直觀理解刑罰的物理形態。例如,“刖”字的形體,清晰地展現瞭截斷足部的動作。 二、“闢”與“殹”:國傢權力的執行終端:商代國傢權力的執行者——“闢”(可能指典獄或執法官員),在蔔辭中的齣現頻率,與重大案件的審判直接相關。本書分析瞭涉及“闢”的貞問,探究其裁決的依據是“天命”還是“人情”。同時,對錶示死亡的詞匯如“殹”(病死、非正常死亡)與“殺”的區彆考察,幫助我們區分自然災害導緻的死亡與國傢強製執行的死亡之間的界限。 三、族群與刑罰的關聯性:在商代的刑罰實踐中,不同族群(如羌人、方國之人)的犯罪,往往受到比商民更為嚴厲的對待。本書通過比對不同對象遭受刑罰的頻率,論證瞭刑罰在商代具有明顯的“身份歧視”色彩。文字記錄瞭這種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即將對異族的懲罰,往往直接導嚮祭祀,強化瞭商王朝的自我中心主義。 結語:文字中的三韆年前的秩序與暴力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傢的殷墟筆記02:戰爭與刑罰篇》最終匯聚成一幅復雜而真實的商代社會圖景。戰爭與刑罰,是維持一個青銅時代王權穩定的兩大支柱。甲骨文,作為記錄這兩大支柱運作的媒介,其詞匯的精妙選擇、語境的固定模式,無不透露齣商代統治者如何運用“神諭”和“暴力”的組閤拳,來確保其對中原地區的絕對控製。本書試圖通過最嚴謹的文字學方法,揭示隱藏在這些古老刻痕背後的,是關於權力、秩序與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它邀請讀者,跨越三韆年的時空,親身體驗文字如何成為曆史的最冷峻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