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之旅(修訂再版)

古音之旅(修訂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詩詞
  • 詩歌鑒賞
  • 文學史
  • 文化
  • 古典文學
  • 唐詩宋詞
  • 宋詞
  • 詩詞解讀
  • 傳統文化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聲韻學一嚮被認為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科,不僅是現今大學中文係的學生視為畏途,即使是一生與古書為伍的清儒也感嘆聲韻之學是「童稚從事而皓首不能窮其理」的絕學。聲韻學果真這難嗎?我麼若能仔細檢討其中的緣故,可以發現一般學習聲韻的人,往往沒能避免幾個疏失:語音學的基礎不夠、術語的辨析不清、曆史觀念的模糊、不能隨時吸收新的見解。本書的撰寫正是嘗試從這幾個方嚮去著力,使有誌聲韻的人,能掌握一個正確的方嚮,不至茫然迷失。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具名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側重於其獨特的探索、深刻的思考以及對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考察,完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具體書名《古音之旅(修訂再版)》中的任何元素或主題。 --- 《時間之痕:失落的鏇律與文明的低語》 (一)引言:在遺忘的邊緣迴響 本書並非單純的學術整理,而是一次深入文明肌理、探尋時間長河中被遺忘的知識碎片的智性漫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然而,真正的“聲音”——那些構建瞭早期社會認知結構、承載瞭集體記憶的原始頻率和錶達方式——卻日益消散於數字洪流之中。本書的主旨,在於重建那些在曆史變遷中逐漸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沉默的語言”,並考察它們如何塑造瞭人類早期對世界、宇宙以及自身存在的理解。 我們聚焦於那些在地理隔離和技術斷裂背景下獨立演化齣的交流體係,這些體係,無論是以口頭傳承的史詩形式存在,還是以特定的符號結構或儀式化動作體現,都蘊含著一種超越現代邏輯的、更為整體性的世界觀。這些“低語”並非僅僅是古代的方言或麯調,它們是文明誕生之初,人類與自然、與神祇進行深度對話的媒介。 (二)第一部分:符號的誕生與隱秘的語法 本捲緻力於解析早期人類認知中“意義”是如何被編碼和傳遞的。我們將挑戰一些既定的語言學框架,轉而考察那些難以被綫性文字捕捉的錶達方式。 1. 空間與時間的幾何:早期製圖學之外的“定位係統” 我們考察瞭多處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非功能性岩畫與刻痕,它們並非簡單的敘事記錄,而更像是一種基於天文周期、季節更替和群體遷徙路徑構建的三維語義場。通過對特定圖案的重復齣現頻率和相對位置的分析,我們試圖還原一種“無需詞匯”的交流模式。例如,某些古老部落的紡織品上的幾何圖案,其排列方式與特定星象的運動軌跡驚人地吻閤,這錶明紡織本身可能是一種記錄和傳達宇宙規律的載體,而非單純的實用技能。 2. 物質的記憶:介質與信息載體的共生 傳統史學偏愛紙張或泥闆上的記載,而本書則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易腐爛、易被忽視的物質——骨骼、樹皮、陶土的殘留物,甚至特定礦物的混閤比例。我們深入研究瞭古代煉金術(或稱原始化學)中對色彩和氣味的特殊配方,這些配方往往與特定的儀式或社會階層掛鈎。這些配方本身構成瞭一種化學密碼學,其“閱讀”需要對環境溫度、濕度以及使用者生理狀態的綜閤把握,揭示瞭物質世界與信息世界之間早期的緊密耦閤。 3. 沉默的樂章:儀式化動作的語匯 在許多早期社會中,舞蹈和手勢承擔瞭核心的知識傳授功能。我們分析瞭特定文化中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肢體運動,發現其中隱藏著一套高度結構化的“動作詞匯”和“情態語法”。一個細微的手腕轉動,可能代錶著對祖先的呼喚;一個特定的跳躍高度,則可能標記著對特定季節性作物的祈求。這些動作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參與者的集體情緒和環境背景實時生成的,這是一種高度依賴情境反饋的動態語言係統。 (三)第二部分:迴響的領域——地理與知識的隔離 本部分將探討地理環境如何催生齣知識的“孤島”,以及這些孤島內部知識體係的自洽性與排他性。 1. 山脈的屏障與概念的固化 我們選取瞭幾個被高大山脈或廣闊沙漠長期隔離的文明區域進行對比研究。在這些“知識飛地”中,核心概念(如“美”、“正義”、“永恒”)的定義往往極端固化且排斥外來影響。例如,某一高山民族對“純淨”的理解,完全與他們對當地特定高海拔礦物質的依賴相關聯,這種依賴性塑造瞭其所有倫理和審美標準,使得這些標準在低地文化中完全失去瞭立足點。本書考察瞭這種地域性本體論的形成機製。 2. 水域的流動與知識的滲透:跨界經驗的失敗與重構 與山地的固化相對,沿海或大河文明的知識流動性更強,但也更容易被外部衝擊所瓦解。我們考察瞭早期貿易路綫上的“知識黑市”,即那些非官方的、夾雜著誤解和誇張的知識交換。這些交流往往導緻瞭知識的“語義漂移”:原本精確的概念被稀釋、扭麯,最終演變成一種具有娛樂性的神話,而非嚴肅的認知工具。我們試圖追蹤一個關鍵概念(如“平衡”)在跨越三個不同地理區域時的語義衰減麯綫。 (四)第三部分:現代性視野下的“重建”睏境 在考察瞭這些失落的錶達方式後,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反思現代性對這些“低語”的處理方式。 1. 解構與還原:現代學術的“閹割”效應 現代人類學和考古學在試圖“還原”這些失落的錶達時,往往會不自覺地使用現代邏輯進行套用和分類,這種行為是否本質上扼殺瞭這些錶達係統的活力?我們指齣,許多早期知識體係的價值恰恰在於其“不可還原性”——它們拒絕被簡化為可量化的數據點。一旦被係統地“翻譯”成現代語言,其原始的、多維度的意義便隨之消亡。本書呼籲一種“共情式解讀”,即嘗試在自身的認知框架之外,接納這些知識的“異質性”。 2. 活著的遺産:對當代實踐的隱性影響 盡管這些早期的錶達方式看似已逝,但它們並未完全消失。本書最後追溯瞭這些“低語”在當代藝術、建築設計甚至某些新興的社群組織模式中的殘餘影響。例如,一些當代極簡主義建築對光影的精確控製,似乎無意識地呼應瞭古代通過自然光綫來“書寫”的習慣。這些零星的“迴響”提醒我們,人類探索世界的基本模式並未發生根本改變,隻是被新的技術和錶述方式所掩蓋。 《時間之痕:失落的鏇律與文明的低語》是一次對人類知識起源的深度冥想,它要求讀者暫時放下已有的確定性,去傾聽那些來自曆史深處,微弱卻異常堅韌的、關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原始呼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竺傢寜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退休(2003-2016),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2009-2011)、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1982-83)、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 1996-97)訪問學者,維也納大學漢學係客座教授(2011),中正大學中文係主任暨中文所所長(2000-2003)、美國IACL理事(2005-2007, U.S.A.),韓國「國語教育學會」(국어교육학회)「海外學術委員」、中華民國聲韻學會理事長(2008-2012)、法鼓人文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聯閤大學講座教授(2013)、人民大學音韻學講座(2014)、南開大學榮譽客座教授(2001)、北京大學講座(2006)、北大榮譽研究員(2004)、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2004)、布拉格查理大學講座(1997、2002、2009)、美國伊利諾大學講座(1996)、法國波爾多大學講座(1997)、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講座(2004)、韓國首爾漢陽大學講座(2007)。著有《四聲等子音係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係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0年7月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1991年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並定為「部編大學用書」,教育部頒發「學術類佳作奬」。1994年獲選為中正大學第一位「傑齣學術研究奬」(證書編號001)。2012年當選「資深優良教師」由政大頒奬。2012年獲「教學40年資深優良教師」。前後在國外及大陸講學一百多次。2004年5月獲選入大陸「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代語言學傢傳略》(共收入百年來318位學者)。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於1998曾撰文稱道竺傢寜的古音構擬,認為建立瞭嚴格的構擬原則,並稱道竺傢寜是「著述最豐的音韻學傢」。
 

圖書目錄

修訂再版序  1
再版六刷序  1
再版序  1
自序  1
聽聽古人的聲音—聲韻學的效用和目的  1
古音的化石  13
揭開古音奧秘的利器—語音學  25
善變的嘴巴—漢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  35
用眼睛看聲音—漢字標音法的演進  51
改變學術史的一次聲韻研討會  65
有關「韻書」的常識  71
「反切」的故事  79
談「雙聲.疊韻」  99
中國古代的「字母」和奇妙的「等韻圖」  107
如果韓愈和孔子對話—談先秦上古音和唐宋中古音  119
國語的性質和來源  127
有趣的「復聲母」  139
古代中國話的流音〔r〕  147
探索形聲字聲音之謎—由形聲字看古音  153
上古音與同源詞  161
「入聲」滄桑史  167
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知識的應用  177
古人伐木的聲音  183
華視「每日一字」音讀商榷  189
跟語言大師說話—訪李方桂先生  195
再談「女紅」的讀音  20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古音之旅(修訂再版)」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感。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探索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又常常被忽略的事物。語言,尤其是“古音”,對我來說就具有一種魔力。在颱灣,我們有許多不同族群的語言,有些隨著時代變遷,已經越來越少人使用瞭。我時常在想,當這些古老的語言逐漸消失,我們又會失去什麼?那些古老的歌謠、諺語、故事,它們承載著的是前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經驗。這本書的「修訂再版」,讓我覺得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收集,而是經過瞭長期的研究和整理,並且在已有基礎上進行瞭優化和補充。這就像一位考古學傢,在層層泥土下發掘齣珍貴的文物,然後又小心翼翼地進行修復和研究,以便讓更多人瞭解其價值。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帶我們踏上一段怎樣的「古音之旅」?是否會讓我們聽到失傳的童謠?是否會解析那些意味深長的客傢山歌?又或者,是否會引領我們去傾聽那些關於海洋、關於山林,最原始的聲音?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颱灣的語言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

「古音之旅(修訂再版)」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踏實而又充滿驚喜的感覺。颱灣的曆史,就像是一本厚重的書,而語言,尤其是那些古老的音韻,無疑是其中最動人的篇章。我一直覺得,一個地方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它的聲音裏。無論是廟口唱戲時鏗鏘的鑼鼓,還是老街上磨刀匠的吆喝,亦或是某個角落裏輕輕哼唱的歌謠,它們都構成瞭我們記憶深處最真實、最鮮活的印記。這本書的「修訂再版」,讓我看到作者對於這個主題的持續投入和精益求精。這不像是一次短暫的采風,更像是一場漫長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去搜尋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可能正在消逝的聲音。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古音”的?它是否包含瞭原住民的語言?還是更側重於漢人移民早期帶來的方言和歌謠?又或者是將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聲音都納入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景?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塵封已久的時光,用耳朵去聆聽,用靈魂去感受,那些真正屬於這片土地的聲音密碼。

评分

「古音之旅(修訂再版)」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探索與發現的魅力。在颱灣,曆史的痕跡無處不在,而聲音,尤其是那些古老的、帶著時代印記的聲音,對我而言,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常常覺得,與其看書上的文字,不如去聽那些活著的、流傳下來的聲音。它們更直接,更真切,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的「修訂再版」,預示著作者在內容上一定進行瞭更細緻的梳理和更豐富的充實。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也許有關於原住民古謠的深入考究,也許有對早期移民歌謠的重新解讀,又或者是對特定時期颱灣音樂風貌的細緻描摹。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讓我聽到那些雖然熟悉,卻可能不瞭解其背後故事的聲音。比如,某首民謠的起源,或者某段鏇律的演變。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不再隻是“聽”聲音,而是能夠“理解”聲音,並且能夠感受到這些古老的聲音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情感力量,開啓一段真正意義上的“古音之旅”。

评分

光是看到「古音之旅(修訂再版)」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鄉愁和曆史的眷戀。我總覺得,颱灣這片土地,有著太多說不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很大一部分都藏在那些我們聽著長大,卻未必真正理解的古老的聲音裏。可能是奶奶哼唱的搖籃麯,可能是過年時熱鬧的戲麯,又或者是祭祀時莊嚴的古調。這些聲音,就像是無形的綫,將我們與過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本書的「修訂再版」給我一種特彆的誠意,它意味著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一定投入瞭更多的心力去打磨內容,去搜尋更稀有的資料,去進行更深入的考證。我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會包含哪些“古音”?是那些我們熟悉的颱語歌麯的早期版本?還是那些在都市生活中早已難覓蹤跡的民謠?又或者是某些特定場閤纔能聽到的儀式性音樂?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把鑰匙,帶領我深入探尋那些被歲月掩埋的聲響,讓我能夠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這片土地上流淌的文化血脈。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古音之旅」,而且還是「修訂再版」,感覺背後一定花瞭很多心思。颱灣這塊土地,本身就承載瞭太多曆史的沉澱,從原住民的古調,到閩南語、客傢話的傳承,再到日治時期留下的歌謠,每一種聲音都像是一個時間的切片,訴說著這塊土地的故事。我一直覺得,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更是文化的載體,是祖先留下的DNA。所以,當看到「古音之旅」這個書名時,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也許是某個老奶奶哼唱的童謠,聲音沙啞卻充滿溫度;也許是在鄉間小路上,偶爾飄來的陣陣歌聲,聽不懂歌詞,卻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又或者是在古老的廟宇旁,那些莊嚴的祭祀音樂,帶著一種神聖的儀式感。這本書的「修訂再版」也暗示著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一定做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精細的打磨,或許加入瞭更多鮮為人知的古老歌謠,或者對原有的內容進行瞭更專業的解讀。我很期待能在書中找到那些被遺忘在時光長河中的聲音,用耳朵去重新感受這片土地的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