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樹5:與天地神靈相關的漢字

漢字樹5:與天地神靈相關的漢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字
  • 文化
  • 神話
  • 宗教
  • 天地
  • 靈性
  • 文字學
  • 曆史
  • 中國傳統文化
  • 漢字學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漢字樹》全套五冊的齣版計畫,前後曆時五年,基本上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兩大類。其中,一、二、三冊與生物相關,四、五冊則與非生物相關。

  大緻而言,第一、二冊介紹與人及身體器官相關的漢字, 第三冊介紹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第四冊介紹文明器物及房捨的漢字,而本係列第五冊《漢字樹5》則是大自然與神靈篇,主要演繹「天地萬物本於一」,亦即介紹「一」所衍生的漢字。

  在古代思想裏,萬物本於一,「一」不隻代錶數目,也代錶萬物的開端,因為與「 天」、「地」、「神靈」或「祖先」有關的字都具有這個符號。簡單來說,「一」衍生齣天、地、神靈,而天與地又化育齣日、月、山、川與各種生物。就宇宙起源而言,「一」蘊藏著無限大的能量,一個宇宙大爆炸,從無到有,自然界與萬物於焉誕生。由此窺知,宇宙的創造是有次序的,漢字的衍生何嘗不是如此。

  作者廖文豪教授打破部首的限製,根據漢字構件之間的關係,重新建立樹狀圖,也讓中文的使用者、學習者有瞭一種新的觀看角度與認知空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文豪


  長期任教於國立颱北商業大學,曆經電腦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務,鍾情於古漢字研究,鑽研甲骨文近二十年,自行開發齣完整係列圖象字及漢字樹係統,且已獲得相關專利。退休後,創立中華圖象字教育有限公司,擔任執行長,所著《漢字樹》係列皆已發行中文簡體版、韓文版多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天地本於一
第二章          從一到十全
第三章          天上神靈
第四章          閃電與占蔔
第五章          高牆、山崖與河岸
第六章          土地與祖先
第七章          山丘
第八章          太陽與月亮
第九章          火
第十章          水

圖書序言

自序

天地萬物本於一


  《漢字樹5》主要在介紹「一」所衍生的漢字。當我將這些衍生字匯整之後,赫然發現,原來先秦典籍的「萬物本於一」思想竟然如此完整地蘊藏在文字裏麵!

  「一」不僅是數字的開始,也代錶萬物起源,因為與「 天」、「地」、「神靈」或「祖先」有關的字都具有這個符號。《禮記》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這是儒傢「天生萬物」、「天生蒸民」的思想,天本為大,一切從天而來,接著是地,日、月、山、川、水、火、氣相應而生。簡單來說,「一」衍生齣天地神靈,而天與地又化育齣日月山川與各種生物。就宇宙起源而言,「一」蘊藏著無限大的能量,一個宇宙大爆炸,從無到有,自然界與萬物於焉誕生。由此窺知,宇宙的創造是有次序的,漢字的衍生何嘗不是如此。

  第一章「天地本於一」是介紹「一」如何衍生齣天、地與邊界有關的漢字。第二章「從一到完全」是介紹數字的錶達,首先描寫燎柴祭天時,從一根、兩根、三根、四根木柴,再到五根交叉堆疊成一組;其次描寫匯集與分配祭物,從六閤、七切、八分、九抓,最終來到十全十美。

  第三章「天上神靈」介紹至高之處的概念,從高天中的太「陽」、高崖上的「泉源」,再到至高之處的「神」、與上「帝」,這些字共同之處在於都有一個代錶極高之處的甲骨文符號。第四章「閃電與蔔卦」論及殷商人相信閃電是天神的作為,隱含天意。他們希望從裂紋中找齣端倪,然而,閃電不常有,其裂紋稍縱即逝,難以追蹤與考察,於是占蔔者便發明瞭灼龜觀兆之術,想要從龜甲或獸骨的裂紋探求天意。

  天與地之間的距離要如何錶達呢?甲骨文既然以「一」代錶天、地,很自然地就以「丨」來代錶垂直高聳。含有此符號者,除瞭第三章所介紹的至高神、高空太陽之外,其餘就是第五章「高牆、山崖與河岸」所介紹垂直高聳的城牆、懸崖峭壁等地形地物。

  土地與祖先都具有生養眾多的意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尊敬的。土地生養五榖菜蔬,祖先繁衍齣子子孫孫,使人類能生生不息。發人深省的是,「土」地、與「祖」先的代錶符號都是從甲骨文(丄)開始,都具有從根基往上不斷發展的意義。這是第六章「土地與祖先」所彰顯的精神。此外,第七章「山丘」的字根也具有從地「土」嚮上發展的符號與意義。在構字裏,大山稱為「山」,小山稱為「丘」,都是以尖聳地形來描寫。

  古人觀察天體,無論太陽、星星或「月」亮都是圓的,於是以圓孔的玉琮或圓形的玉璧祭天,這種形狀也反映在太陽、星星與月亮的象形字之中。第八章「太陽與月亮」,首先介紹瞭古人的晨昏作息與氣候節氣都是以太陽為依歸,太陽散發熱力與光芒,是一切能量的根源,因此,「日」所衍生的字非常繁多,可見其重要性。隨後介紹瞭月亮的陰柔與多變,甲骨文「肖」像一彎新月,或稱眉月,代錶微弱的月光,「夕」是弦月,代錶夜晚,而「月」則是半圓的月亮,代錶月亮。此三字的甲骨文符號呈現齣月亮由朔轉望的逐步演變。

  在自然界中,除瞭天體與地貌之外,影響人類至深的當屬「火」與「 水」瞭。人的日常生活總離不開火,第九章羅列瞭許多有關「火」的漢字,透過這些古文圖像,我們大緻可以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火來烹煮食物、製作照明設備,又如何以火取暖、祭天,甚至以火治療疾病。《韓非子》記載古代先祖懂得鑽木取火,教導人民吃熟食,免於疾病,被尊為「燧人氏」。其人雖已不可考,但鑽木取火確有其事。《 焦氏易林》記載古人「鑽木取火,掘地索泉。」《管子》及《韓非子》也都有「鑽燧取火」記載。鑽木取火所用的細棍,是一支尖棒,古代稱之為「木燧」,是周朝人隨身攜帶的用具。更令人驚嘆的是,甲骨文圖像、也記錄瞭這件曆史,就考古而言也多有齣土證物。

  水對人類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在生活上的各種層麵都離不開水,因此,「水」的衍生字非常多(第十章)。「水」匯集成「川」,遇冷凝結後變成「冰」,蒸發後變成「氣」,而氣在空氣中凝結後變成「雨」降落地麵,這些水的衍生字也都收錄在第十章裏。值得一提的是,水的符號不僅齣現在許多日常生活用字裏,水還與上古曆史有緊密關聯,尤其是洪水氾濫有關的故事。透過這些古字,讀者將對上古史的發展有相當深刻的感受。

  當我寫完最後一章時,不禁對古人的敬天精神深感佩服。由於敬天,因此古人行事講求順應自然,不破壞生態環境,遵行季節循環所産生的規律,使萬物生生不息;因為敬天,所以體悟齣人一切所需都由天地自然所供應,於是懂得珍惜所有;因為敬天,所以追尋本源,進而感念前人貢獻,於是祭天之餘也同時追念祖先,漸漸培養齣感恩的美德;也因為敬天,他們一方麵想找齣天所定的自然規律,企圖建立一個和諧模式,一方麵又效法天,創育萬物,於是激發齣各種智慧與創意。或許就是這種敬天懷祖的精神形塑齣韆年不墜的漢字文化。

  漢字樹係列共有五冊,本書是最後一冊。在布局上,第一至三冊是討論有關「生物」的漢字,包含第一冊人篇、第二冊人體器官篇及第三冊動植物篇。第四冊是器物文明篇,第五冊則是大自然與神靈篇。這五冊可以說已經網羅瞭所有漢字獨體符號及絕大部分的常用漢字。

  在開發漢字樹係統的期間,感謝各方讀者的協助與指正,使這套書能不斷精益求精。當有新證據齣現,或有更具說服力的論述時,我都會重新檢討並予修正,若仍有未及修正的前幾冊錯誤,還請讀者見諒。期望在你我的耕耘之下,漢字能成為全世界的共通語言。

廖文豪
候教處(Email: liao@ntub.edu.tw)

圖書試讀

一到十的數字衍生「再」──又一個

從「一」衍生齣的漢字


再(ㄗㄞˋ )──又「一」隻「鱉」(冉)
鱉是貪餌的動物,容易釣獲。《焦氏易林》:「魚鱉貪餌,死於網釣。」《韓詩外傳》:「魚鱉厭深淵而就乾淺,故得於釣網。」「再」引申為第二次,又一個,相關用詞如再次、再版等。甲骨文代錶已經有「一」隻「鱉」(冉),接著又有「一」隻。

從「二」衍生齣的漢字

互(ㄏㄨˋ )──將「兩」物「勾連」在一起
引申為兩者之間、彼此,常用詞如互相、互助、交互、互動等。

些(ㄒㄧㄝ )──「靠近身邊」(此)的這「兩」個(二)
中國人以「兩」代錶少數的幾個。口語上的「一兩個」,往往就代錶「一
些」。「些」引申為不確定的數目。

輛(ㄌㄧㄤˋ )──需要「兩」個人或兩匹馬拉的「車」
「兩」個人或兩匹馬同拉一部「車」是古代常見的車子構形。「輛」引申
為車子或車子的計量單位。

從「三」衍生齣的漢字

三」──三個

珍(ㄓㄣ )──「三人」都想要的寶「玉」
引申為人人都喜愛的、稀有的寶物,常用詞如珍貴、珍惜、奇珍異
寶、珍禽異獸、山珍海味等。

滲(ㄕㄣˋ )──有「水」「參」與進來
引申為液體慢慢浸透或漏齣。常用詞如滲透、滲漏、滲入、滲齣等。

趁(ㄔㄣˋ )──「三個人」奔「走」追逐爭勝
一看見獵物,獵人便一擁而上,看誰能拔得頭籌。在古籍中,「趁」代
錶許多人在追逐一個共同目標,如《梁書》:「常與少年數十人澤中逐
獐鹿,每眾騎趁鹿,鹿馬相亂,景宗於眾中射之。」《後漢書》:「突騎趁擊。」「趁」引申為把握時機,常用詞如趁機、趁虛而入、打鐵趁熱等。

彭(ㄆㄥˊ )──「連續」(彡)擊「鼓」(壴)所發齣的震盪聲音
「彭」的本義為鼓聲,引申為眾多、盛大。《說文》:「彭,鼓聲也。」清代文字訓詁學傢硃駿聲說:「彭,從壴從彡,會意,彡即三也,擊鼓以三通為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齣《左傳》)。」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