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

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ögyamTrungpa Rinpoche
圖書標籤:
  • 正念
  • 禪修
  • 自我關懷
  • 內在平靜
  • 情緒調節
  • 覺知
  • 身心健康
  • 壓力管理
  • 人際關係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榮獲美國亞馬遜書店(Amazon)五星評價。
★改變你對禪的印像,重新認識禪,走嚮「正念人生」的道路。


  你真的認識你自已瞭嗎?
  放下原本的「自我」、接納「他人」

  禪修難,不難。禪修可以很簡單、很單純。將禪修融入生活中,讓禪修變成生活中的一份子,一張椅子、一張墊子、一顆恭維謙卑的心就可以瞭。在禪修時,你會注意到自已的心靈深處,開始跟「我」做朋友,當你真正認識自已之後若能欣賞自己,就會瞭解我們不需要感到悲慘不堪或受人譴責,也不需要佯裝自大。你會發現自己的基本尊嚴將隨著溫柔到來。

  而正念又是什麼?正念即透過自我的禪修,發現內心的世界。唯一能瞭解我們是誰的方式就隻有去觀看,如是看著自己。你可能會討厭自己所看見的,也許會愛死瞭,但又怎麼樣呢?它就是如此,那就是你。唯有包容自我,纔能接納他人,

  禪修與正念的關係,就像是要做麵包一樣,必須先將麵粉與水混閤成麵團。禪修好比是水,而你每日的正念和覺知,或在行動中所保持的正念,則如麵粉。要做成麵團,則必須將這兩者混閤。與自己為友是禪修的基礎,也是目標。禪修幫助我們發展正念與覺知,讓我們進入另一個層麵來瞭解自己,進而讓我們與自己和世界成為更好的朋友。

  你準備好一張椅子或是一張墊子瞭嗎?
  你準備要認識真實的內心自我瞭嗎?

  跟隨著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禪修智慧,跟自已當朋友吧!

名人推薦

  在正念之道上放光
  正念禪修能夠釋放壓力、增長注意力、感覺幸福。的確,但這隻是剛開始的甜頭。《動中正念》會讓你一生受用正念,助你有效迎接生活中種種挑戰!增長你感受生命、實踐生命的視野和活力,為它們釋放創造力。
  本書經由禪修培養你的正念覺知,不隻是引你入門,更是讓你深入瞭解修行的過程中將遭遇的課題。這是一位當代偉大上師的內在菁華,既是入門的階石,也是正念之旅不可缺的伴侶。
  點亮這條直達內觀的正念之道,再沒人能像邱陽創巴仁波切有如此善巧方便。-佩瑪丘卓(PemaChödrön)——《當生命陷落時》、《彆上鈎》作者

  給你以勇氣
  以簡潔又溫情的智慧,邱陽創巴仁波切引你發掘你自己正念的莊嚴和臨在。這些不拘小節又深奧的禪修引導,將會為你帶來勇氣。鼓舞你跨越你沾滿習氣的自我,發現寬廣的醒覺和體現慈悲之境。-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踏上心靈幽徑》作者

  智慧在舞動
  以清新和開放的實踐,開敋我們的內外在世界。這是來自一位永遠的偉大靈性老師的正念禪修書,有著心理學的深度、幽默風趣的禪修導引。最重要的是,明見的智慧在每一頁舞動。-塔拉‧巴許博士(Tara Brach, PhD.)——《與自己停戰的26個練習》作者

  全麵的減壓建言
  《動中正念》是我讀過最好的正念導引書中的一部。它好讀、清新,為你將正念和溫柔帶入繁忙、滿是壓力的日常中,提供切閤實際生活的建言。它能全麵周到的降低生活中的焦慮。-美國俄亥俄州民主黨眾議員,提姆萊恩(Congressman Tim Ryan)

  正念的最佳饋贈
  閱讀本書,就像是和一位好朋並肩而坐。溫柔善良又有想法的話語、有料又廣泛的討論,對所有各傳統的新進者和經驗豐富的老參,都是一份可人的饋贈。-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作者

  你將明白這不是一件事
  本書中,修行經驗豐富的禪修導師,以絕妙又直接的言語和意像,讓我們明白正念不是「一件事」,而是終其一生的發現之旅,一趟顯露的旅程。本書將日益成長的眾多正念書籍再提升一層。-貝瑞‧博宜斯(Barry Boyce)——《正念》、《正念革命》雜誌主編

  隻是簡單的坐著
  邱陽創巴仁波切在這裏告訴我們:隻是簡單靜靜的坐著,我們就能和我們作為人的溫厚、明亮智慧重新接上綫。不論你是正念禪修的新人,還是經驗豐富的實修者,本書是你醒覺到廣大美好的日常中不可或缺的。-麥可.凱洛爾(Michael Carroll)——《在工作中悟道》作者

  再想不齣有比它更棒的瞭
  1973年,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佛濛特引我進入正念之門,以切題又令人驚奇的方式。在二十多年後,讓我以引導教育、商業、法律、環境、科學和行動主義著的領導人士正念禪修,從中讓他們意識到仁波切所謂美國的「超級大問題」。本書中,他令人摺服的風采躍然紙上:他犀利的智慧、誠實又富有愛情的同情,他的幽默嚴而不厲,還有他對美國思潮的種種省察。此刻,我再想不齣有比它更棒的書瞭。-米拉拜‧布許(Mirabai Bush)——《高等教育中的冥思實踐》(Contemplative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作者
 
擁抱內在的寜靜:一份深度探索心靈休憩與自我和解的指南 引言:在喧囂中尋覓安寜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外界的聲響似乎從未停歇,它們不斷叩擊著我們的心門,使我們難以聽清內心深處的聲音。許多人發現,盡管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內心的焦躁、迷茫和對未知的焦慮卻日益加劇。我們習慣於嚮外尋求解決之道,追逐下一個目標、下一份成就,卻鮮少停下來,與那個最需要被關懷的“自我”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立竿見影的“快速修復”方案,而是一次真誠的邀請——邀請您放下對“完美生活”的執念,轉而探索一種更深沉、更具韌性的內在力量。它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跌宕起伏中,培養起一種持續的、溫暖的自我接納和內在盟友關係。 第一部分:覺察的開端——理解“內在的他人” 在我們試圖與自己和解之前,首先需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內在並非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很多時候,我們內在存在著一個“批判者”,一個聲音尖銳、要求苛刻的“法官”,以及一個被其壓抑、時常感到羞愧和不足的“被審判者”。 本書將首先深入剖析這種內在的分裂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將探討童年經曆、社會期望以及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高標準的“內在審查機製”。這一機製在早期可能被誤認為是“上進心”或“責任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往往演變為一種慢性自我攻擊的源頭,使我們始終處於一種“不夠好”的默認狀態。 我們不會停留在批判這個機製的層麵,而是會引導讀者去觀察這個“法官”背後的恐懼。恐懼的內核往往是對失控、被遺棄或失敗的焦慮。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讀者將開始認識到:這個聲音雖然刺耳,但其初衷或許是源於一種保護欲——一種笨拙的、過時的自我保護方式。 第二部分:構建信任的橋梁——從審判到慈悲 真正的內在和平,並非消滅那個批判的聲音,而是改變我們與它的互動模式。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不是軟弱,而是最強大的生存策略。 我們將詳細介紹一係列實踐方法,旨在幫助讀者將“審判者”轉化為“支持者”。這包括: 1. 命名與分離(Naming and Distancing): 學會為那些負麵的內心對話貼上標簽,將其視為“一個想法”、“一種情緒的錶達”,而不是“事實的全部”。這為個體騰齣瞭寶貴的空間,使其能夠從自動反應中抽離齣來。 2. 共情性傾聽(Empathetic Listening): 學習如何像對待一位深受痛苦的朋友那樣,去傾聽自己內心的抱怨、憤怒或悲傷。這要求暫停自動的反駁和辯解,僅僅是停留於感受的錶麵,確認其存在性。 3. 識彆核心需求(Identifying Core Needs): 每一個負麵情緒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核心需求——可能是對安全感、被理解、被認可或自主權的需求。本書提供工具,幫助讀者穿透情緒的迷霧,直達被壓抑的需求本身。 第三部分:日常的微觀實踐——將友誼植入生活肌理 “與自己為友”不是一個宏大的哲學宣言,而是一係列在具體生活場景中可以被反復練習的微小行動。本書拒絕倡導脫離現實的遁世修行,而是將焦點放在“在泥土中開花”的可能性上。 我們將探討如何將這種內在的友好關係,應用到以下日常場景: 麵對錯誤與挫摺時: 當工作齣現失誤或人際關係産生摩擦時,傳統的反應往往是自我懲罰。本書將引導讀者實踐“二次迴應”——在初始的失望感過去後,主動進行一次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內心對話,例如:“這確實很難,但我已經盡力瞭,下一步我能學到什麼?” 處理身體的信號: 許多人與自己的身體是疏離的,將它視為一個需要被不斷塑形或壓榨的工具。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溫和的身體掃描和覺知練習,重新建立起對身體信號(疲勞、疼痛、愉悅)的尊重和信任,將身體視為忠實的夥伴而非需要控製的機器。 在人際互動中的自我維係: 友好的關係意味著清晰的界限。本書會幫助讀者理解,說“不”不是拒絕他人,而是保護自己內在的能量和承諾。這種清晰的界限感,是內在友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體現瞭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第四部分:友誼的深度——接納復雜性與不完美 真正的友誼,並非建立在一方永遠光鮮亮麗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彼此全部麵貌的接納之上,包括那些“陰暗麵”、不一緻和矛盾之處。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接納:接納自身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一個人可以同時感到焦慮又充滿希望;可以同時愛著某人卻又對他們感到沮喪。這些看似矛盾的情緒,共同構成瞭完整的人性。 我們將探討如何擁抱“尚在進行中”的狀態——認識到自我完善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而不是一個可以“完成”的終點。這份友誼意味著: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迷失方嚮,並相信自己總有能力重新找到內在的指南針。它是一種持久的、無條件的、對自身存在的肯定與支持。 結語:你已是你的傢園 這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不再將“自我接納”視為一個需要努力達成的遙遠目標,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迴歸自身存在狀態的方式。當你學會瞭以友善、好奇和堅定的態度對待內在的每一個聲音時,你便不再需要依賴外界的掌聲或認同來確定自己的價值。你攜帶的,將是一個穩定、可靠、永遠在你身邊的盟友——你自己。這份內在的寜靜與力量,是你最堅實的行囊,足以陪伴你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個季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陽創巴仁波切


  齣生在西藏東部,一歲時被認證為轉世祖古,是嘎舉和寜瑪兩派傳承的持有者。1959年後,創巴仁波切率眾遷徙至印度,被達賴喇嘛尊者指派為「青年喇嘛學校」的精神導師。70年代並將佛法帶入西方,傳授金剛乘佛法17餘年,是一位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學者和藝術傢,同時也是美國那洛巴佛學院與香巴拉研習所的創辦者。

  相關著作:
  已中譯齣版的有《動中修行》(眾生文化齣版社)、《東方大日》(西藏民族齣版社)、《藏密度亡經:中陰聞教大解脫》(颱灣明名文化)、《心如野馬:轉化煩惱的修心七要》(颱灣明名文化)、《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眾生文化、橡樹林齣版社)、《自由的迷思》(眾生文化齣版社)和《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橡樹林齣版社)數十本關於佛法、禪修、藝術、詩歌等書。

  此外,尚有《邱陽創巴仁波切法教要義匯集》(The Essential ChögyamTrungpa)、《法海: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生活智慧》(Ocean of Dharma: The Everyday Wisdom of ChögyamTrungpa,暫譯)、《我們本具之明智:佛教心理學探討》(The Sanity We Are Born With: A Buddhist Approach to Psychology,暫譯)、《對恐懼微笑──覺醒勇敢的真實心》(Smile at Fear: Awakening the True Heart of Bravery,依「香巴拉的覺悟世界」中文網暫譯)、《真實覺受──法藝之道》(True Perception: The Path of Dharma Art,依「香巴拉的覺悟世界」中文網暫譯)、《工作、性、金錢──在正念之道上的現實生活》(Work, Sex, Money: Real Life on the Path of Mindfulness)等期待與中文世界會麵的著作。以上書名皆為暫譯,大都依「香巴拉的覺悟世界」中文網而得。

譯者簡介

陳慧梅


  畢業於加拿大雷基納大學,主修法文。自2003年起追隨索甲仁波切至今,期間持續協助索甲仁波切法教的中文翻譯,包括目前之『智慧寶藏──廣遍修道』網站的教法翻譯。現定居紐西蘭,從事教學工作。
 

圖書目錄

英文主編序言:讓生命得喜悅…

第一篇、與自己為友…13

第一章、禪修──與自己的親密關係…14
觸及真實的自己…15
單純即是入手處…16
霍然放下的寜靜…18
開始與自己為友…19

第二章、發掘愛的能力…21
我纔是對的?…22
說,我願意!…23
真誠為上策…24
告訴我,誰是世上最美的人?…25

第三章、如何禪修…27
呼吸是一份禮物…27
調身…28
調息…33
覺知…35
在你我他之間…38

第四章、如泰迪熊般的呼吸…41
給心一個玩具…42
少瞭玩樂,多瞭敏銳…43
正念不會批評你…44

第五章、冷性的無聊…46
禪修有冷場?…46
光影與黑暗同一味…48
清涼提神的冷場…49

第六章、溫柔…51
果凍與水母…51
這裏沒有打擊練習…53
省省吧!那些頭暈目眩…54

第七章、犀牛與鸚鵡…56
其實我想說的是…57
我來,正如我走瞭…58
說大話也逃不瞭…59

第八章、當下…61
原來視而不見…61
進入四度空間?…63
沒有可以打掃的對象…65
彆成為百萬富翁…67

第九章、慈悲的橋梁…69
動中正念的來源…70
慈悲優格…72
你就是慈悲…73

第二篇、正念的基礎…75

第十章、初念…76
在念頭的頓號處…77
初念纔是最美…78
我上加我…80
裝腔作勢的我…82
嚮自己揭露自己…84

第十一章、欣賞感恩…86
你在修持,這就夠瞭…87
不用鏡子看自己…88
當下,生命來自體驗…89
欣賞就是最好的…91

第十二章、生命力…93
身體喚醒覺性…93
不必刻意,隻是正念…95
與實相不斷綫…96
感受生命力…98
如果你燙瞭舌頭…99

第十三章、自發的紀律…102
沒規矩,你就遜瞭…102
從讓自己齣糗開始…104
因為路障纔有路…105
精進,讓自己處於當下…107
對自己坦承為上策…108
讓寂寞成為慰藉…109

第十四章、觸及心的錶麵…111
其實隻有一件事…112
越努力找尋,越失去整體…113
讓它存在…115

第十五章、憶念…118
隻是在生活中覺察…119
把握心靈快門…120
讓覺知自然發揮…122

第三篇、動中的正念…125

第十六章、輕觸即放…126
態度…126
輕觸即放…127
處理情緒…127
運用呼吸…129
標示念頭…130
行禪…131
共修…133

第十七章、禪修與第四時…136
麻煩是「自」找的…136
老實說,我真的不想為它取名字…138
生命在修練你…140
洞見和縈繞不去的感覺…141
那不可掌控預期的…142

第十八章、心中的那把劍…145
是誰讓我看不見?…146
原來一切都是場騙局?…147
寶劍為何不齣鞘?…149
這裏沒有神奇的微波爐…152

第十九章、星係與塵沙…153
弄瞭套盔甲來…153
那塊發黴藍乳酪…155
祂們原來全都在這裏…156
摸黑造我傢…158
說穿瞭,隻是標簽與命名…159
塵沙與沙丘…160

第二十章、情緒的邊緣…164
自導自演…164
當下正念…166
看透情緒…168
塑膠花與真花…170

第二十一章、情緒的核心…173
與情緒閤而為一…174
原來你不相信自己…175
直搗問題核心…176
再也不想錯過任何瞬間…178

第二十二章、正念的社會…181
治療世界一流的精神衰弱癥…181
彆想隻逛不買…183
隻是不再自我本位…184
夠瞭,彆再弄髒這裏…185
穿透自我欺騙…186
捨棄憑證,共創正念社會…188

附錄…192
英文主編後記…193
緻謝與感恩…215
資料來源…221
邱陽創巴仁波切簡傳…223
 

圖書序言

前言

讓生命得喜悅


  正當我們認為生活已不能再更有隔閡或更加快速時,不同的科技、不同的世界觀轉變,又驅策著我們要更急速地投入未來。我們經常覺得自己既無法跟上潮流,也無法放慢速度,但我們也知道:必須找到一個能與世界連結的方法。矛盾的是,我們不斷透過各種裝置、社交媒體來連結,但在這一切互動之後,許多人卻錶示自己更寂寞、更疏離,缺乏一種社群共同體的感受。因此,我們需要用彆的方法來與自己及世界相連。我們需要一種能讓自己感覺更踏實的連結。

  許多人發現,與自己連結,正念是一個實在而立即的方式。就如本書所描述的那樣,隻要單純接受,與自己為友。同時,正念也是一個開啓創造力與慈悲的法門。禪修是發展正念的一種有效技術,有助於發掘那真實、寬鬆與柔和的生活方式;再者,禪修也提供瞭重新體驗和檢視我們所處之世界,以及發展更敏銳覺知和處理情緒的方法。

  誠如《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書名所描述的,這是一本關於正念和我們一生如何應用正念的書。本書的重點在於將禪修作為開展正念的工具,並探索正念與覺知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本書適閤那些想要透過禪修來發掘正念,並在生活中應用禪修洞見的人,其內容包括關於禪修的指導,以及對於正念之原則的深入檢視。

  目前在西方,已有成韆上萬的人規律地修習各種形式的禪修與正念,以及其他冥想性質的身心訓練。在許多的學校、醫院、軍隊及工作場所,皆可看見正念技巧的應用成效。本書並非針對特定職業、問題或社會部門來談正念的應用,而是可用於許多場閤的正念與覺知之根本體驗。

  正念社會:你可以預約的美好未來

  本書中所介紹的禪修技巧相當獨特,卻同時與其他正念禪修方法密切相關。這種禪修形式強調要對所處的世界保持開放與投入,由於它著重當下感、單純性,以及寜靜和平的開展,並提到如何在個人修持和日常生活中培養洞見(insight)與明見(clear seeing),因此這種正念禪修技巧也能與其他方法相容並存。盡管本書作者邀請大傢嘗試他的方法,但書中所提供的洞見適用於你所採用的任何正念禪修法門。

  本書第一篇略加詳細地介紹禪修,連接起禪修和對此心的領會感受,還有對溫柔(gentleness)、清明(clarity)、孤獨的正麵體驗,以及發掘慈悲。在第二篇中,作者帶領我們更進一步認識正念的基礎,這裏所指的基礎,是讓禪修更有深度、更為鮮活,以及將修持與日常體驗做連結的策略。第三篇中附帶瞭特定的禪修指導,討論情緒的處理、行禪(walking meditation),與如何在共修閉關的情境中運用覺知,同時探索禪修何以能讓我們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並對所處的世界更為開放、更有助益。本書最後幾個章節則著重於如何在修持(座上)和日常生活中(座下)處理情緒,並略微觸及在未來建立一個正念社會之令人神往的可能性。

  動中有正念,生命得喜悅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是一位來自西藏的禪修導師,他於1960、1970和1980年代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以英文進行密集教學,當時鮮少有亞洲上師能這麼做。他曾嚮成韆上萬的大眾介紹禪修。敝人之所以會擔任本書的編纂與校訂,正是因為深受他為包括我在內的幾韆位聽眾所分享的法教而受到啓發,也就是:正念和禪修能以根本而轉化的方式來與自己為友,進而讓我們一輩子保持「動中正念」(mindfulness in action),從而加深我們對自己的瞭解,增強我們麵對生命挑戰的能力,並且讓我們仁慈待人。

  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教授方式極為真摯,且至今仍可與我們的情境相應。他讓我們瞭解到禪修不僅是有力而啓發人心的訓練,它同時亦又如此單純、有效且平易近人。他嚮我們展現瞭正念和禪修的價值與成效。禪修對我們既管用也具影響力,它讓我們更能觸及自己或他人。這個修持是嚴苛的、或具有挑戰性,它為我們展現自己的真實樣貌,而那一切都屬於人類生命之美的一部分。

  現有數韆本關於正念和禪修的書籍,早年即是由邱陽創巴仁波切和其他先驅者播下種子,纔能在這個時代如此開花結果。於此所熱切獻上的《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也將如這些書籍一般,能幫助我們在這急速、椎心與睏惑的人生中,覓得一條真實與喜悅的道路。

  希望讀者能在各篇章中發覺某些特彆之處,也希望本書能對您有所助益與啓發。我知道本書作者一定會希望他對於正念的這些詳盡、完整的講解,能夠一如既往地幫助並啓迪大眾。

卡洛琳‧蘿絲‧吉米安(Carolyn Rose Gimian)寫於2013年11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對“與自己為友”這個概念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們好像都習慣瞭對外建立各種關係,朋友圈、同事、傢人,但卻常常忽略瞭最重要的一段關係——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太嚴苛瞭,一點小錯就過度自責,一點不完美就放大焦慮。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走嚮那個一直渴望的方嚮。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學會如何停止內耗,停止那些不必要的自我批評,而是用一種更包容、更理解的態度來接納真實的自己,包括我的優點和缺點。我很好奇,書裏麵會提到哪些關於自我對話的技巧?如何纔能讓那個常常挑剔、指責的內在聲音,轉變成一個溫柔、支持的朋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幫助我識彆並轉化那些負麵的思維模式,讓我能夠真正地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擁抱那個不完美的、但卻獨一無二的自己。尤其是在經曆一些挫摺或不如意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力量,讓我知道即使在低榖,我也不是孤單的,至少還有“自己”這個朋友在身邊。

评分

最近一直被各種信息轟炸,社交媒體、新聞、工作郵件,感覺腦袋瓜每天都在超負荷運轉。經常會有那種“空虛感”,明明在忙,卻感覺什麼都沒抓住,內心深處有一種莫名的失落和不安。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時,我當下就覺得,這也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常常覺得,我們太習慣嚮外尋求快樂和慰藉,卻忽略瞭嚮內探索。這本書提齣的“與自己為友”的概念,非常打動我。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禪修這種古老智慧,轉化成一種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可以隨時實踐的“日常覺知”。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從那種被外界信息裹挾、不斷消耗的狀態中抽離齣來,重新找迴內心的掌控感。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處理那些讓人分心、焦慮的念頭,以及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為自己創造一些“留白”的空間,讓心靈得以喘息和修復。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見,原來真正的平靜,並不需要逃離生活,而是可以在生活本身中,找到與自己和諧共處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對正念和禪修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說實話,每次嘗試靜坐,都感覺自己像個“坐不住”的猴子,腦子裏思緒萬韆,根本無法集中。更彆提所謂的“覺知”,感覺離我太遙遠瞭。所以,「動中正念」這個概念對我來說,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動”,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絕對的靜止狀態。所以,如果能學會如何在“動”中找到那份寜靜和覺知,那纔是真正的生活智慧。我特彆期待書中會如何解釋“動”與“正念”的結閤,它會提齣哪些不同於傳統禪修的練習方式?比如,我一直很好奇,在走路、吃飯、甚至是在工作處理郵件的時候,我們到底可以如何保持正念?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可以即學即用的技巧,讓我們不必專門騰齣大量時間去“禪修”,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就能悄悄地滋養自己的內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打破“正念是件很玄很難的事”的刻闆印象,讓我覺得原來每個人,無論多忙碌,都可以輕易地將正念融入生活,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益處。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像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生活節奏這麼快的時代。「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光是這名字就讓我覺得,啊,終於有人懂瞭!我們好像總是被要求「靜下來」纔能找到內心的平靜,但說實話,對我這種一整天忙得團團轉的人來說,那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本書的齣發點就不一樣,它直接告訴我,即使在“動”的狀態下,我們也能找到和自己連接的方式。這讓我充滿期待,想知道作者是怎麼將禪修那種看似寜靜的練習,融入到我們 everyday life 的各種動態活動中。是不是可以一邊通勤一邊練習?一邊做傢務一邊保持覺知?這聽起來就太實用瞭!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不容易靜心的人,腦子裏總是有太多想法在打轉,很難真正地“活在當下”。但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如何在忙碌中保持一份覺知,不被情緒牽著走,甚至能更溫柔地對待自己,那簡直是太棒瞭。我非常好奇它會提供哪些具體的工具和方法,是像我以前瞭解的那種盤腿打坐,還是有更靈活、更貼近生活的技巧?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齣那種“我必須先放下一切纔能獲得平靜”的誤區,讓我明白,平靜和自我關懷,其實就在生活本身的流動裏。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動中正念”真是太抓人瞭!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所謂的“禪修”似乎就是要求人靜止不動,盤腿而坐,這對於我這種天生好動、腦子也停不下來的人來說,簡直是件痛苦的事。但“動中正念”就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原來,我們不一定非要追求那種絕對的靜止,纔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闡釋“動”與“正念”之間的關係,並且提供哪些具體的練習方式,讓我們可以在日常的各種活動中,比如散步、做飯、甚至是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都能保持一份覺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簡單易學的技巧,讓我們不必刻意安排時間去“禪修”,而是能夠順應自然,在生活的洪流中,找到那份安穩的力量。我期待它能教會我如何不再被那些外界的乾擾所左右,而是能夠更加清晰地看見自己當下的感受,並且能夠以一種更加溫和、友善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即使是在麵對挑戰和睏難的時候。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與自己為友”是可以如此觸手可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