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

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中國近世
  • 經世緻用
  • 安身立命
  • 文化史
  • 知識分子
  • 社會思潮
  • 近代中國
  • 學術史
  • 思想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經世需要安身,安身常為瞭經世。經世與安身,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但是,安身究竟如何經世?經世又怎麼反映安身的狀況?本書的論文,即是希望藉由具體史例,來分析這個重要問題。

  劉芝慶,生長於花蓮玉裏。關注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史,其中又以宋明理學以及先秦諸子、明清近代學術思想史用功最多,發錶論文也多分布在這些部分。最感興趣的兩大核心主題,一是古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二是「達則兼善天下」(孟子語)如何可能;前者為如何修身,後者為如何經世,兩者時而獨立,又時而交疊,而兩大主題也貫穿瞭至今的全部研究成果。
 
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 本書簡介 《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近世(明清至民國初期)思想變遷與核心關懷的學術力作。本書並未直接聚焦於“經世”與“安身”這兩個概念的字麵義,而是以其所代錶的兩種根本性的人類追求——即對社會秩序、政治倫理的關切(經世),與對個體生命意義、精神慰藉的探尋(安身)——為經緯,勾勒齣這一曆史階段知識分子在麵對劇烈社會動蕩與西方衝擊時,思想圖景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全書結構嚴謹,按主題和時間脈絡劃分為若乾關鍵論域,旨在揭示思想的內在邏輯及其與時代環境的互動關係。它摒棄瞭傳統上將近世思想簡單綫性化、或割裂為“舊學”與“新學”對立的敘事方式,轉而采納一種多維度、網狀的分析路徑。 第一部分:士人身份的重塑與知識的邊界 本部分著眼於明代中後期士人階層在國傢權力結構變化下麵臨的身份睏境。重點考察瞭晚明時期,以心學復興、陽明學分支的演化為代錶,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在維護儒傢傳統價值的同時,探索個體精神自由的可能性。不同於關注宏大政治實踐的敘事,此部分細緻剖析瞭地方精英如何通過構建社群、編纂地方誌、從事園林藝術等“非正式”領域,來實踐其“安身立命”的理想。 隨後,文章深入探討瞭清初的“復古思潮”與“漢學興起”之間的內在張力。清初的士人麵對政權更迭,一方麵需以“忠君”之名尋求“安身”之所,另一方麵,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和對先秦兩漢經典的重新發掘,實際上構成瞭一種對思想根基的重新“經世”嘗試。這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知識分子在新的政治現實下,試圖重建知識權威和倫理秩序的努力。本書細緻對比瞭考據學派的知識生産方式與傳統義理學的區彆,指齣考據的嚴謹性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可靠性的追求,是“安身”於確鑿文獻的努力,亦是對脫離實際的空談的一種“經世”的規勸。 第二部分:天人關係的反思與生活哲學的構建 本部分將目光轉嚮個體麵對死亡、疾病和日常勞作時的精神應對機製。近世思想中,關於“性命之學”的探討並未隨著程硃理學的成熟而終結,反而齣現瞭更為細密化的趨勢。本書特彆關注瞭道教、民間宗教以及特定地域性信仰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産生的影響。它不再將這些視為邊緣現象,而是視為主流知識分子在“安身”層麵尋求實際療愈的途徑。例如,對特定醫案、養生方術與哲學思辨相結閤的文本進行梳理,展示瞭“學問”如何嚮下紮根,進入身體與日常經驗的層麵。 此外,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時期,麵對西方科學與醫學的衝擊,中國傳統知識體係內部如何自我調適。這種調適並非全盤拋棄,而是對“格物緻知”的再詮釋。它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嘗試在傳統“格物”的框架下,納入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以此來為傳統的知識體係“續命”,這是一種在“經世”層麵試圖迴應外部挑戰的嘗試,同時也是在“安身”層麵維護本土知識尊嚴的努力。 第三部分:啓濛的歧路與現代性的張力 本書的下半部分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民國初年的思想激變。重點分析瞭“中體西用”的理論睏境,以及知識分子如何理解並試圖改造國傢機器。作者強調,這一時期的“經世”嘗試,其核心焦慮在於如何快速建立一個能夠抵抗外侮的現代國傢,這導緻瞭對工具理性前所未有的重視。 然而,本書並未停留於政治改革的層麵,而是追溯瞭這種“經世”熱潮對“安身”領域的反噬。當知識分子的價值中心完全轉嚮“救亡圖存”時,傳統的個體倫理、傢庭責任和精神生活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擠壓。對個體價值的重新討論,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並非僅僅是西方觀念的移植,更是對傳統“安身”邏輯在現代社會無法維係的一種內在反抗。 本書通過對比不同流派知識分子對“國民性改造”的論述,揭示瞭“經世”與“安身”之間深刻的矛盾:為瞭實現一個強大的國傢(經世),是否必然要犧牲個體的精神圓滿(安身)?這種矛盾在“五四”前後的知識界産生瞭巨大的思想渦流,塑造瞭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精神底色。 總結論 《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中國近世思想史的細緻考察,展現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內在僵化與外在劇變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韌性與悲劇性。它試圖證明,無論是對宏大社會秩序的構建衝動,還是對微小個體安寜的執著追求,都是同一個曆史脈絡下,對“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持續追問。本書的論述風格力求樸實而富有洞察力,避免宏大敘事,專注於思想概念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細微流變,旨在為理解中國思想的現代轉型提供一個更為精微和立體的框架。全書注重文本細讀與曆史語境的結閤,力求呈現一個充滿張力、而非綫性發展的思想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芝慶


  一九八○年生於颱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颱灣大學曆史所碩士,輔仁大學曆史係學士。

  二○一五年九月到武漢的湖北經濟學院中文係任教。文學是我的職業,史學是我的誌業,哲學是我的專業,喜歡閱讀、寫作,無太多特長。沒事寫詩,有事讀詩,有事沒事,就在發文。更多時候,身處有無之間,無用之用,常常有用,所以我們思考、教學,做研究。
 

圖書目錄

郭序  1
林序  1
北宋理學「天人之道」溯源:以唐中葉「氣、天、易」為綫索  1
一 前言  1
二 氣化而成的世界  3
三 天人之間—自我的存在與認識  16
四 易理、哲理與教理  27
五 北宋理學「天人之道」 38
六 結論  49
心學經世陸象山  51
一 前言  51
二 象山的經世誌業  54
三 心學如何經世?  67
四 結論  79
陳亮經學述義  83
一 學者眼中的陳亮  83
二 以經通史,因史求變—上溯王通之學  85
三 權歸於正,正起於心—重探硃陳之辨  96
四 結論  108
歸寂如何經世
—聶豹論良知  111
一 儒者經世問題的開展  111
二 良知之「歸寂」  112
三 經世之「歸寂」  120
四 迴歸政治的初衷  127
學儒乃能知佛:袁宗道生死觀的信仰分析  129
一 前言  129
二 道緣漸熟俗緣輕:伯修的學道曆程  133
三 良知的真實,因緣的虛妄  135
四 學儒乃能知佛:伯修生死觀的信仰問題  152
理禮雙彰
—鄭齊鬥的經世之學  155
一 前言  155
二 「心即理」的良知與生理  159
三 「理者,即禮也」—鄭齊鬥的經世思想  168
四 結論  179
「文章要有本領」
—方東樹論漢宋之爭  183
一 前言  183
二 文是道的自然流齣  185
三 不懂文章的漢學傢  193
四 結論  207
論康有為與廖平二人學術思想的關係
—從《廣藝舟雙楫》談起  211
一 前言  211
二 各傢學者對此公案之討論  212
三 康有為的思想變化  221
四 勿以攻新莽為好名—羊城之會  252
五 託新王以改製—《孔子改製考》與《知聖篇》  262
六 結論  272
廖平的經學與道教  275
一 三變到六變—道教影響下的儒傢經學  275
二 以經學經世—廖平的醫術、道術與學術  277
三 求道者之路—中西會通,以孔子為宗  287
附錄
一 重探歐陽建「言盡意論」 • 293
一 從言不盡意到言盡意  293
二 言如何盡意?  296
三 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302
二 林希逸莊子學發微  305
一 林希逸的二 此書不可不讀,亦最難讀—如何解《莊子》  307
三 人生睏境,處世實難—文與道俱的《莊子》  318
四 結論—《莊子》之文,句句生活  33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書名,便被其深邃的意蘊所吸引。腦海中浮現齣中國近世社會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宏大圖景。作者在“經世”與“安身”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相互交織的命題下,試圖梳理近世中國思想的脈絡,探究其演變的邏輯。我期待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親曆那個思想傢們如何 grappling with 時代挑戰,如何在 turbulent 的社會洪流中尋求精神的錨點。究竟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催生瞭這些思想?又是哪些核心議題,例如國傢治理、社會改良、個人價值實現等等,成為瞭近世思想傢們孜孜以求的目標?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經世”的宏大敘事與“安身”的個體關懷之間的張力的。是將其視為一種辯證統一,還是揭示其間的矛盾與衝突?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近世思想傢們在麵對現實睏境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思想進路?例如,是傾嚮於激進的變革,還是保守的漸進?是注重物質層麵的富強,還是精神層麵的涵養?我渴望在字裏行間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從而對中國近世思想有一個更為立體和 nuanced 的認識。

评分

對於《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這本書,我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它提齣的“經世”與“安身”這兩個概念。我理解“經世”大概是指如何治理國傢、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更安定繁榮,而“安身”則更多地指嚮個人的精神安頓、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在近世中國這樣一個劇烈轉型的時期,外患內憂接踵而至,傳統的秩序被打破,新的思想觀念層齣不窮,思想傢們無疑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既要擘畫宏偉的“經世”藍圖,又要解決個人的“安身”問題?這本書是否提供瞭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對某一思想傢的思想體係進行解剖,分析其“經世”主張的實踐性,以及其“安身”立說的哲學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文獻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們能夠觸摸到思想傢的溫度,理解他們的睏惑與追求。我更期待的是,本書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梳理,還能引發讀者對於當下社會和個體生存的思考。在今天這個同樣充滿變動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經世”與“安身”?

评分

《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這個書名,讓我感覺非常具有啓發性。我一直對中國近世思想的發展軌跡深感興趣,而“經世”與“安身”這兩個關鍵詞,似乎精準地抓住瞭那個時代思想傢們最核心的睏境與追求。我猜想,本書會深入剖析在西方文明的衝擊和中國自身危機四伏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們是如何一方麵懷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另一方麵又要在個人生存與精神世界中找到安寜。“經世”可能意味著對國傢製度、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的宏觀思考,是對如何讓中國走齣睏境的方案設計;而“安身”則更側重於個體層麵,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如何在價值體係崩塌的情況下重新構建精神傢園。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例證,比如某位思想傢是如何在“經世”的實踐中尋求“安身”的慰藉,或者反過來,是如何通過“安身”的體悟來升華其“經世”的抱負。這種內在的張力與連接,想必是這本書最值得探究的地方。

评分

我最近偶然看到瞭《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這本書,書名就讓我眼前一亮。我想,這本書一定是在深入探討中國近世時期思想傢們的核心關切。“經世”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略,是那些大人物們如何思考國傢的前途命運,如何應對內憂外患,如何構建新的社會秩序。而“安身”二字,則更像是聚焦於個體層麵,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思想和精神上找到立足之地,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有彆卻又緊密聯係的命題串聯起來的。這本書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思想傢個案,來展現他們是如何在“經世”的抱負與“安身”的需求之間進行權衡和選擇的?又或者,他們的“安身”之道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經世”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中國近世思想並非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充滿生命力的實踐。

评分

《經世與安身:中國近世思想史論衡》這個書名,在我的腦海裏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個人對中國近世史,尤其是思想史部分,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恰恰觸及瞭思想史的核心議題——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安頓自我,又如何參與和改造現實世界。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探討近世思想傢們在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內部政治的腐敗以及社會結構的動蕩時,是如何進行思想上的反思與創新的。“經世”大概會涉及對國傢齣路的探索,對政治製度的批判與設計,對經濟發展的設想,甚至是對教育和軍事的革新;而“安身”則可能觸及倫理道德的重塑,對個人價值的再定義,對精神寄托的尋求,以及在動蕩年代中的生存智慧。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不同學派、不同思想傢在這兩個維度上的異同?他們之間是如何對話、爭論,又是如何彼此影響的?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看到對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模糊不清的思想光輝的重新發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