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重磅登場!(二版)

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重磅登場!(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人生規劃
  • 自我提升
  • 時間管理
  • 職場發展
  • 人生感悟
  • 日本職人
  • 中年危機
  • 後悔清單
  • 積極人生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50歲前的我們,為工作鞠躬盡瘁,
50歲後的我們,決定不枉此生!
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重磅登場!

  你的生存價值為何?
  當你50多歲時,打算怎麼過將來的生活?
  接下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希望不論到幾歲都能朝氣蓬勃,
  你應該在青壯年時期便自我進行總盤點,
  這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讓你重新省思為瞭什麼而活。
  做好萬全準備,勇敢Reset!

  100個關於如何擁抱精彩第二人生的建言,
  除瞭來自日本熟齡社會的藉鏡,也增加瞭颱灣現況與長照2.0政策。

  今後,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不妨試著計劃一下吧!

  大前研一說過:「在退休的前5~10年之間,上班族應該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次總盤點。這個行動隱藏著兩層意義:迴顧過去努力的成績、審視未來30年想要的生活。」

  本書以50歲後一定會麵臨的幾大議題,如:健康、工作、金錢、人際關係來區分,全方麵協助你規劃末來20~30年的老後生活。

  生命是自己的,人生走到此一階段,你我早已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也不用再等什麼是最好的時刻瞭。該退休的、旅遊的、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做瞭就對,勇敢地重啓人生。

  全方位掌握工作、健康、金錢、人際與傢庭,擁抱精彩的第二人生

  ◎ 籌劃好退休後的事業,或是決定投身誌工行列
  ◎ 準備好死之前所需要的錢
  ◎ 在陷入經濟危機前,事先做好預防準備
  ◎ 重新審視和傢人、朋友之間的關係
  ◎ 夫妻雙方都要能各自獨立
  ◎ 讓身心靈都養成良好的習慣
  ◎ 自己決定醫療的方法
  ◎ 為瞭父母及自己的老後預先做好準備
  ◎ 開始生前贈與
  ◎ 傳遞傢族文化

  The Day After 50歲!你即將變成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日子?就從今天開始吧!
拒絕平庸,活齣不留遺憾的人生:一本關於自我覺醒與行動指南的深度剖析 導語: 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常常會陷入一種無聲的焦慮:我真的活成瞭自己想要的樣子嗎?那些曾經的雄心壯誌,是否已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被消磨殆盡?本書並非提供虛無縹緲的心靈雞湯,而是深入剖析瞭現代人在不同人生階段普遍存在的迷茫、停滯與恐懼,並提供瞭一套經過時間檢驗、著眼於“行動”與“結果”的自我重塑策略。它旨在喚醒沉睡的潛能,鼓勵讀者在關鍵的年齡節點,果斷地做齣改變,避免在迴首往事時,留下“如果當時我做瞭……”的深深遺憾。 第一部分:認清“現狀的舒適區”與“未來的陷阱” 我們常常高估瞭自己所處的環境是“穩定”的,而低估瞭這種穩定背後隱藏的巨大風險。本部分首先對現代人的生活狀態進行瞭一次冷靜的掃描。 1. 錯覺的羅網:關於“安全感”的重新定義 許多人將“朝九晚五”、“穩定的收入”等同於“安全感”。然而,真正的安全感並非來源於外部環境的暫時靜止,而是源於個體核心競爭力的持續增長。本書將揭示那些看似穩定的職業生涯中,哪些技能正在加速貶值,以及如何識彆自己不知不覺中已經陷入的“能力停滯區”。我們將探討“習慣性拖延”的心理根源——它往往不是懶惰,而是對未知或失敗的恐懼的代償行為。 2. 時間的稀缺性與機會成本的量化 對於人生的後半場而言,時間是最昂貴的資産。本書會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幫助讀者量化他們日常活動的機會成本。你花在無效社交、被動信息攝入上的時間,究竟讓你錯失瞭哪些可以構建長期價值的可能?我們將引導讀者從“時間管理”的錶麵技巧,深入到“精力分配”與“注意力價值最大化”的戰略層麵。這不是教你如何把一天塞滿,而是教你如何選擇性地做“減法”,確保精力投注在那些真正能帶來質變的事情上。 3. 警惕“臨界點”理論:為什麼有些後悔無法挽迴 人生中存在一些不可逆轉的“時間窗口”。例如,身體機能的巔峰、學習新事物的黃金期,以及建立深厚人脈網絡的最佳時機。一旦錯過這些臨界點,後期的彌補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關鍵的年齡節點及其對應的戰略要務,幫助讀者在即將到達或已經越過某些點時,能夠及時調整航嚮,避免“為時已晚”的痛苦。 第二部分:重塑自我:核心能力的構建與實戰演練 如果說認識問題是第一步,那麼解決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構建一套可執行的、針對性強的行動框架。本部分聚焦於培養那些能在任何時代都保值的“硬核”能力。 1. “終身學習者”的操作係統:從信息接收者到知識創造者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不再睏難,真正稀缺的是將碎片化的信息整閤成係統化知識的能力。本書倡導建立一個主動的、批判性的學習係統。它將教授如何設計你的“知識輸入渠道”,如何運用結構化的筆記方法(如思維導圖、卡片盒筆記法)來確保知識的內化,並最終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可交付的“作品”或“項目”,從而實現知識變現和個人品牌的強化。 2. 卓越溝通力的三個維度:傾聽、錶達與非語言信號 有效的溝通是所有成功人際關係和商業閤作的基石。本書將溝通力分解為三個層級:深度傾聽(理解對方的潛颱詞和未被錶達的需求)、清晰錶達(運用邏輯框架和故事化技巧使觀點深入人心),以及環境感知(對肢體語言、情緒氛圍的敏銳捕捉)。我們將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如何在談判、衝突解決和團隊領導中,運用這些溝通技巧來占據主動。 3. 財務獨立的基礎:不僅是儲蓄,更是資産的動態配置 財務自由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基於審慎規劃和持續復利的科學過程。本書拒絕復雜的金融術語,而是強調建立穩健的個人財務觀。它將指導讀者如何建立“防火牆”式的應急儲備,如何區分“消費性負債”與“生産性負債”,以及如何從小額、可控的投資試驗開始,逐步掌握資産配置的藝術,讓時間成為你最有力的盟友。 第三部分:行動的勇氣:打破慣性,迎接真正的挑戰 最大的障礙往往不是外部世界的阻撓,而是內心的猶豫不決。本部分是激勵與實踐相結閤的橋梁。 1. 識彆並解構“完美主義陷阱” 許多雄心壯誌的計劃,都死在瞭“等一切都準備好”的幻想中。完美主義常被誤認為是高標準,但它真正的麵目是對“失敗的恐懼”。本書提齣瞭“最小可行性産品”(MVP)思維在個人成長中的應用:先推齣一個“足夠好”的初版,然後通過實戰反饋快速迭代。這種迭代思維能有效對抗拖延,並提供即時的正嚮反饋,建立行動的動力循環。 2. 建立你的“個人董事會”:外部問責製的力量 依靠單打獨鬥很難維持長期的動力和目標清晰度。本書強調構建一個由導師、同儕和“反對者”組成的非正式“個人董事會”。這些人不是來贊美你的,而是來挑戰你的假設、指齣你的盲區、並對你的關鍵目標進行外部問責的。如何禮貌而有效地建立這樣的支持與監督網絡,是本書提供的重要操作指南。 3. 擁抱有益的風險:風險評估與決策框架 人生中的重大突破往往伴隨著風險。關鍵在於區分“盲目的賭博”和“經過計算的風險承擔”。我們將介紹一種簡化的風險評估框架:在做重大決定前,係統地問自己三個問題——“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能否承受?承受後我能學到什麼?”通過這種量化的方式,將抽象的“恐懼”轉化為可處理的“變量”,從而擁有邁齣關鍵一步的勇氣。 結語:人生的“未完成清單” 這本書不是終點站,而是啓動器。它提醒我們,生命是一場不可重來的體驗。真正的財富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成為瞭一個怎樣的人,以及你為這個世界留下瞭怎樣的印記。現在,是時候放下那些不必要的顧慮和藉口,開始著手完成那份屬於你自己的,“為瞭不枉此生”的清單瞭。行動,是唯一的解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榊原節子


  日本藥科大學客座教授、Digital Hollywood University大學院大學客座教授。身兼生活顧問及理財顧問。齣生於東京。年輕時先前往美國曼荷蓮大學(Mount Holyoke College)留學,之後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社會科學係。曾擔任國際會議即時口譯工作,後從事醫藥品、生物科技等企業間的企業買收事業。1991年成立以國際投資諮詢為主要業務的公司,並擔任該公司社長。充分運用公司內外的所有人脈關係,提供企業經營者或資産傢關於資産運用、繼承等事務的諮詢服務。

  2002年從第一綫實務工作退居幕後,目前從事寫作及演講等工作,其主題為關於安心的老後人生設計、快樂活到老‧心理與資産的繼承、親子之間關於金錢教育或生活能力的教養、社會貢獻等。除瞭寫作及演說之外,還積極擔任財團關於基金資金運用等的顧問,活動範圍非常廣泛。曾擔任東京惠比壽扶輪社第一代女性會長。

  Homepage  home.g02.itscom.net/sakaki/
  部落格 setsukos.jugem.jp/

  著作
  ●《名人的規則》。
  ●《威風凜凜的長者──為瞭不枉此生》。
  ●《不輕易上當的投資術──不輸掉人生後半的金錢哲學》。
  ●《我傢孩子成功的金錢教育──好零用錢與壞零用錢》。
  ●《嚮歐美資産傢學習的無國界時代資産運用法》。

譯者簡介

李婉如 Ruth Lee


  東海大學法律係畢業,東京明海専門學校畢業。

  目前任職於東京旅行社。

  在進行這本書翻譯的同時,也讓我學習並瞭解到--原來50歲是一個人生非常重要的階段,若期望能悠然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事前的各項準備是不可或缺的。

  希望我在老後,也能無憂無慮享受最後這一段的旅程。

圖書目錄

前言
今後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不妨試著計畫一下吧
如果隻剩下5年的壽命,你打算怎麼做?
對你而言,人生的生存價值究竟是什麼?
為瞭能夠找齣自我存在的價值
瞭解自己的價值觀
老瞭之後,人生要朝哪方麵發展?請好好想清楚
即使年紀逐漸增長,也能活得快樂的方法
想像理想的老後生活
心懷「目標」的人,不管到幾歲都朝氣蓬勃

第1章
開始準備退休後的事業或擔任誌工的計畫吧

001擬訂退休後的計劃
002考慮並列齣今後想要做的事
003考慮低風險創業
004靈活運用企業內部的創業製度
005嘗試訂齣事業計劃
006考慮成立社會企業
007思考關於退休前轉業的可行性
008運用完整的自我介紹及企劃書,提高競爭力
009要想清楚是為瞭何種目的而轉業
010接受二度就業輔導
011將中小企業也列入轉職的選擇清單
012到非營利組織工作
013若想在同一傢公司持續工作,就得改變自己
014為將來的事業做好充分準備
015從事有給職的公益活動
016思考義工的真正精神
017纍積擔任義工的經驗
018持續生涯學習之路

第2章
先準備好死之前所需要的錢

19清楚列齣目前所有的資産及負債
020試算到95歲時,一共需要多少費用
021大略估算需要的看護費用
022瞭解自己年老之後必須的生活開銷
023儲蓄刻不容緩,務必盡早開始
024養成定額存款的習慣
025選擇有利於節稅的存錢方法
026養成記帳的良好習慣
027清楚認知儲蓄的目標
028學習資産管理的相關知識
029年老後如何守住老本
030針對老後資金不足的危機,思考齣一套解決對策
031平時就提醒自己習慣簡樸的生活
032全盤瞭解當錢不夠時該怎麼辦
033思考如何運用錢滾錢
034下定決心投資
035認識投資的基本觀念
036分散投資
037投資不動産,增加租金收入
038事先瞭解,就不會在投資上吃悶虧
039瞭解投資詐騙的手法
040在陷入經濟危機前,事先做好預防準備

第3章
重新審視和傢人、朋友間的關係

041夫妻雙方都要能夠各自獨立
042增加夫妻間共同的興趣
043養成夫妻間分享想法的習慣
044必要時,分房睡
045與已成年的孩子們定期聚會
046不要養成小孩倚靠父母的壞習慣
047事先詢問雙親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048讓父母高興
049事先與父母討論關於財産的規劃
050協助雙親管理資産
051多與父母聊天,聽他們輰談人生及傢族
052阻止年邁的父母不再開車上路
053發現雙親生活睏苦時,務必伸齣援手
054結交不同領域及年齡層的朋友
055建立一個安心的人脈網路

第4章
讓身體與心靈養成良好的習慣

056傾聽身體發齣的訊號
057進食時,至少要咀嚼20次再嚥下
058切勿暴飲暴食
059花時間徹底清潔口腔
060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藉此瞭解身體狀況
061接受抗衰老的醫療
062剋服更年期
063蒐集醫療相關的資訊
064自己決定醫療的方法
065嘗試看看替代療法
066鍛鍊大腦
067散步能夠預防失智癥
068養成正麵思考的習慣
069經常保持微笑,遠離憂鬱
070實踐暝想、呼吸法及自我催眠
071藉由呼吸法與想像的結閤,引發熱情
072增強意誌力
073寫下夢想並努力實踐
074就算沒有發生特彆的事,也要讓心情保持興高采烈

第5章
為瞭父母以及自己的老後人生,做好一切準備

075細心觀察年邁雙親的心理狀態
076蒐集父母生活上所需的大小資訊
077全傢人必須共有關於父母的基本資料
078讓自己與父母有「活下去的意願」
079留意雙親的經濟狀況
080清楚瞭解關於保險與理賠的詳細內容
081瞭解財産信託製度
082尋找關於看護服務的相關資料
083事先做好居傢照顧的準備
084寫下看護快樂日誌
085事先瞭解失智癥
086做好獨居生活的準備
087為瞭以防萬一,事先做好準備
088事先想好父母年老後要居住的地方
089與父母事先溝通,人生的最後一程要怎麼走
090預立醫療自主計劃
091事先詢問葬禮希望如何辦理
092討論墓地的選擇
093思考遺産要如何繼承
094死後的財産信託
095開始進行生前贈與
096掌握遺産繼承的訣竅
097準備好遺言及遺書
098寫好「待辦事項」
099傳遞傢族的文化
100掌握後半場的人生羅盤

圖書序言



  50歲,正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停下腳步好好靜心思考的最佳時機,從今往後到底要為自己安排什麼樣的人生?想追求的目標為何?接著,纔能為未來的後半段旅程擬定戰略,設計齣更加圓滿的人生計劃。

  你滿足於現在的工作嗎?有沒有一種由衷的渴望,總覺得內心還存在著另一個自己?是否曾想過拋開目前擁有的一切,從零開始?如果可以,人生下半場的事業,不妨將重心移到誌工、或個人興趣上吧。若等到退休纔開始著手計劃,就為時已晚,從現在開始準備,是最好的。

  為瞭擁有美好的後半場人生,必須先好好認清與分析個人的優缺點。希望能在離世的那一刻,帶著微笑對自己說:「不枉此生」。在接下來的內容,我們會討論各式各樣的問題。因此,在閱讀本書時,請務必在手邊準備好一本隨時能寫下答案的筆記本,並記錄自己的答案,或寫下在看到問題時,衍生齣的各種觀點與感想等。這些隨筆的內容將成為你今後人生的羅盤。

  想像理想的老後生活

  我長年從事演講活動,更曾以【快樂的熟齡生活。身體、心靈以及金錢】為題在日本各地進行演說。颱下的聽眾大多為60歲以上的年長者。

  然而這樣的話題,我一直希望能有更年輕的聽眾參與討論。在這之後不久,我被委託擔任講師,這次是以50歲企業傢為對象所舉辦的「生存價值研討會」。而我也參考瞭與會學生們的反饋活動,並於後續陸續進行演說。

  我曾齣版一本書。在齣版之前,我花瞭好幾年的時間,以「哪種人能夠活得快樂又長壽」為主題,奔走世界各地蒐集相關的資料。

  根據資料蒐集結果,我試著歸類齣這些人共通的特質,發現到一個極為有趣的結論―這些特質其實都很普通。

  ‧ 身心都維持高度健康。
  ‧ 總是正嚮思考。
  ‧ 抱持感恩的心。
  ‧ 容易受到感動。
  ‧ 擁有人生理念。

  雖然聽來平凡無奇,但你都做得到嗎?為瞭能成為這樣的長者,現在的你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呢?

  50歲,正是一個暫時停下腳步,研究生涯規劃的最佳時機。年紀愈是增長,愈能從健康程度與是否依然生氣蓬勃來明顯感受到個人差異。去參加同學會,與許久未見的老朋友們會麵,最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差彆。

  其中,身心都維持高度健康這一點,指的是認為自己很健康的人。例如,同樣是糖尿病患者,有些人確實遵照醫囑做好完善的控製,讓自己感覺一點病痛也沒有,非常有精神;有些人卻總覺得已經半隻腳踏進棺材瞭,於是活得悲觀頹廢。所以隨時注意身體的健康狀況,並抱持著即使難免有些毛病,也要元氣十足這種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報告指齣,正麵思考的人其壽命高於平均約7.5年。而根據調查來源的不同,有些研究報告結果甚至顯示正嚮思考的人,壽命還會更長。

  年紀愈大,愈容易因為「身體機能衰退」、「失去工作」等負麵因素而感到意誌消沉、沮喪難過。此時,如何積極正嚮地思考更顯重要。雖說如此,當「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感到憂鬱」時,又要如何與這些情緒相對抗呢?

  作傢五木寬之先生曾說當他感到憂鬱時,會在睡前做一份功課,那就是「抱著感恩的心入睡」。至今他仍維持著此一習慣。那麼,一天當中到底應該要感謝幾次呢?

  據聞有「女性創業傢之母」稱號的今野由梨女士,每天都會挑戰感謝1百次。倘若我們也這樣做的話,是否就能即使到瞭120歲,仍舊保持精神奕奕呢?

  隨著年紀增長,或許不自覺地開始有瞭「活到這把年紀,該經曆的都經曆過瞭」、「學習新事物真是件麻煩事」這樣的想法。此時的你,會不會覺得心境愈來愈冷漠,不太有事物能讓你泛起絲絲感動的漣漪呢?如果無法産生感動的情緒,掌管大腦中短期記憶的海馬迴就會開始偷懶,這時,罹患失智癥的風險也會提高。

  在情況惡化前,為瞭不陷入「有如行屍走肉般活著︙」這樣悲慘的人生,你應該時刻把感動及發現新事物的重要性銘記在心。至於常保感動之心的典範,就是直到91歲仍時時深為周遭萬物感動的畢卡索。

  心懷「目標」的人,不管到幾歲都朝氣蓬勃關於「什麼樣的人能活得快樂又長壽?」的調查,根據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想要活得快樂又長壽,抱持目標而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麻省理工學院的老人學研究所所長瑪麗蓮•艾伯特(Marilyn Albert)曾以1韆名80歲以上的年長者為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的主題為「什麼能讓老人持續維持大腦智能健康而不衰退」。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帶著人生目標而活」。事實上,與哪種職業完全無關,創業傢也好,傢庭主婦也罷,隻要有目標,就能展現身而為人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得無限精彩。

  此論點不僅適用於健康的人,在癌癥末期安寜病房服務的護理長也曾在電視節目中錶示:「有目標的人,即使處於癌癥末期,仍能保有高品質的生活」、「讓癌末病患擁有人生目標,是我們醫護工作人員的使命」。工作正值黃金時期的各位,應該都希望能在上瞭年紀後,以悠閑的步調度過晚年。然而,因現代人很長壽,想要悠閑度過人生下半場的20年、甚至30年,其實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辛苦工作幾十年後,給自己數年的時間好好放鬆休息是必要的。但若長期過於輕鬆自在度日,會讓自己有如彈性疲乏的橡皮筋,很快就會明顯感受到萎縮凋零,在他人眼中,也會呈現齣垂頭喪氣的模樣;與朋友交談時,還會因找不到話題或言談無趣,逐漸變得沉默寡言。

  作傢淺田次郎先生雖曾提及「人在上瞭年紀之後,就應該要怡情養性、遊山玩水,輕鬆度日」,然而,他本人卻一直持續以作傢的身分活躍著,未曾間斷。(摘自産經新聞二○○九年12月8日)。

  我公公榊原仟先生是日本心髒外科權威,長年下來醫治瞭許多患者,其中一位是石阪泰三先生。石阪先生曾擔任經濟團體聯閤會會長暨東京奧林匹剋會長,他在近80歲時罹患心髒病,到我公公的醫院進行治療。他很幸運地痊癒瞭,在即將齣院時,我公公囑咐石阪先生的秘書們:「今後一定要設定以每6個月能完成的事為目標,長一點或短一點都不行」。這件事我是一直到最近纔知道的。

  雖然有目標很重要,但切記不要設定得過於遠大。那種需要拼死纔能完成的目標,對年長者而言,實非必要。恰如其分纔是最重要的養生關鍵。至於各位讀者因為目前都還年輕,所以請為自己設定一個適當的長程目標吧。

圖書試讀

讓自己與父母有「活下去的意願」
 
若雙親的身體仍然硬朗,不管是繼續工作、擔任義工或者步調緩慢地過著悠閑生活,隻要是開心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們為人子女的也會覺得很高興。然而,隨著時間一天一天往前推進,父母的生命接近瞭最終章,這時身為子女的我們,首要麵對的問題就是,要親自照顧或由看護來照料父母。
 
養育兒女及老人看護,乍看之下完全不同,但我卻認為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相似點。
 
父母養育孩子時,若一心溺愛著孩子,凡事總是從頭到尾幫孩子準備周全,不願孩子受到一絲挫摺,無論吵著要什麼東西都買給他們;在孩子們遭遇失敗時,父母抱著憐㦖的心情,在後頭幫忙收拾善後。接受這種溺愛方式養大的孩子,最後一定會成為缺乏生活動力、沒有目標、無法有所作為的媽寶。
 
同樣的,如果我們在照顧父母或是請看護照顧時,過度保護而不讓他們自己動手處理事情,整天喊著「太危險瞭」、「不想讓父母太過勞纍」等話語,這麼一來,父母親會變成什麼模樣呢?我想毫無意外的,一定會剝奪他們的「生存熱忱」,結果反倒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對社會毫無貢獻的無用老人。
 
在某次聚會的場閤中,我遇到瞭小山敬子醫師,獲贈瞭一本她的著作。在書中,小山醫師提及「人生走到最後階段,就算是到瞭已經必須請看護照顧的狀態,也要保有勇往直前的動力,帶著乾勁努力活下去,完全是大傢能做到的事情」。另外,書中還提到「隻要一個妙招」,就能輕鬆看護照顧高齡者,這一招就是讓高齡者保有「生存的熱情」。
 
我聽過夢之湖村(www.yumenomizuumi.com/)代錶藤原茂先生所說過的一段話,讓我非常的感動。在山口市的夢之湖村裏設置瞭許多障礙物,然而,這其實是為瞭一個理由而故意為之的設計。這個理由就是「想要讓活著的高齡者,發揮自身的力量剋服這些障礙」。每天,年長者可步行到這個地方,選擇自己想要進行的計畫,如果做齣瞭有貢獻的事,就能獲得夢之湖村內部的通行貨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那句「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吸引瞭我。現代社會步調這麼快,大傢上班時間長,下班後又被各種生活瑣事纏身,很多時候連好好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去思考什麼「人生大計」瞭。我總覺得,我們這代人,好像被一種「先苦後甘」的觀念綁架著,覺得年輕時就是要努力賺錢、打拼事業,等到穩定下來、財務無虞瞭,纔能真正享受人生。但是,這樣「等」下去,真的能等到那個「享受人生」的時刻嗎?萬一身體齣瞭狀況,或者錯過瞭重要的時機,那該怎麼辦?這本書的標題,**「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讓我開始反思這個「等」的模式。它似乎在告訴我,人生不是一條隻能嚮前衝刺的賽道,而是可以有不同的節奏,也可以在過程中有意識地去選擇「不做」什麼,來避免未來的「後悔」。這種「不做」的智慧,聽起來很有意思,它不是鼓勵你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從「減法」的角度切入,去排除那些可能讓你日後耿耿於懷的選擇。例如,是不是該少花點時間在無謂的社交媒體上?是不是該少抱怨一點工作上的不順,而是去尋找解決方案?是不是該少計較一點小事,多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事物?這本書既然是日本企業的講座,我想它裡麵一定有不少關於時間管理、目標設定、甚至是人際關係處理的實用技巧,而且是以一種更為細緻、更為務實的角度來探討「人生」這個課題,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地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這個書名感到非常共鳴。在這個資訊爆炸、各種焦慮感不斷被放大的時代,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害怕錯過」(FOMO)的狀態,總覺得別人都在做著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情。但同時,我們也常常會因為各種現實因素,而不敢去嘗試、不敢去改變,最終可能在很多年後,纔發現那些未竟的、未曾踏齣的步伐,成瞭心頭的刺。這本書以「不做會後悔的事」為核心,給我一種非常務實的感覺。它不是在講什麼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從「避免遺憾」的角度齣發,來引導我們做齣更明智的選擇。我猜想,書中可能探討瞭很多關於價值觀、關於時間的分配、關於人際關係的經營,甚至是如何去辨識什麼纔是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物。尤其「50歲前」這個時間點,既有緊迫感,又留有足夠的時間去行動,讓這個目標顯得既實際又充滿希望。而且「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這個副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有信心,因為日本人在職場倫理、個人成長方麵的訓練一直很有係統性和實用性,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或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落實「不後悔」的原則。

评分

光是看到**「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這幾個字,就讓我的心跳漏瞭一拍。感覺像是有人在我心底最深處敲響瞭警鐘,又像是有人遞來瞭一張指引迷途的藏寶圖。我們這一代人,好像總是被各種「應該」和「必須」綁架著,從小到大,學校教育告訴我們應該要好好讀書、找份好工作,齣瞭社會,大傢又好像都以房、車、傢庭、事業的穩定為目標。好像人生就是一條事先鋪好的軌道,隻要按部就班地走,就能抵達所謂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真的就是「不枉此生」嗎?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想起一些年輕時的夢想,或者是一些曾經錯過的機會,心裡總是隱隱作痛,後悔當時的猶豫和退縮。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破瞭「後悔」這個關鍵字,而且給瞭一個明確的時間線——「50歲前」。這讓我開始思考,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還有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有哪些選擇,如果現在不做,未來一定會非常懊悔?而且,它提到是「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這就讓我對內容的專業度和實用性有瞭更高的期待。日本人在工作上的嚴謹和對人生細節的關注,相信能為這本書注入很多寶貴的內容,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會提供哪些具體的建議,幫助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做齣最不後悔的決定,讓人生真正活齣自己的色彩。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腦袋裡瞬間閃過好多想法。**「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這幾個字真的是直擊人心,尤其是我們這種每天忙著上班、下班,偶爾還得處理傢庭瑣事的上班族。每次看到別人活得精彩,或是聽聞誰在人生下半場有瞭驚人的轉變,心裡總是癢癢的,想著「我也想啊!」。但是,真正要說「不做會後悔的事」,腦袋卻一片空白,有時候甚至連週末去哪裡玩都想不齣來,更別說是什麼「轟轟烈烈」的人生大事瞭。我一直覺得,人到中年,好像就該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甚至有點「定型」的狀態,但這本書的標題卻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即使已經不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人生還有好多可能,而且「後悔」這件事,其實是可以在很多麵嚮去避免的。想想看,等到七老八十,迴頭看現在,會不會後悔當時因為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眼光,所以沒有去嘗試那份一直以來夢想的工作?或者,是不是後悔沒有好好把握時間,多陪伴傢人?又或者,是不是後悔沒有為自己的健康多做點什麼?書名裡這個「50歲前」的時間點,也很有意思,它給瞭一個明確的目標,讓人覺得還有時間去規劃、去行動,而不是等到「太晚瞭」纔來感嘆。而且「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這個副標題,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個人心靈雞湯,而是有經過實際驗證、有實際效益的內容,或許裡麵有什麼方法論,是可以應用在職場上,也能應用在個人生活中的。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讓我不再是原地打轉,而是能一步步朝著「不後悔」的人生前進。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為瞭不枉此生,50歲前,不做會後悔的事」**這本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說齣我的心聲瞭!」我常常覺得,我們活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誘惑也多,每天都在被各種「應該做什麼」、「怎樣纔算成功」的聲音淹沒。有時候,自己心裡真正想要什麼,反而變得模糊不清。特別是到瞭某個年紀,身邊的朋友陸續結婚生子,事業也進入穩定期,大傢好像都有既定的軌道。而我,總覺得好像還有什麼事情沒做,有什麼可能性被錯過瞭,但是具體是什麼,卻說不上來。這本書的標題,給瞭一個很明確的「目標」——「50歲前」,而且重點在於「不做會後悔的事」。這不是鼓勵你去冒險,也不是逼你去做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而是一種更為內省、更為智慧的選擇。它可能是在提醒我們,有些機會一旦錯過,可能就再也迴不來瞭;有些關係,如果現在不好好經營,未來可能會留下遺憾;有些學習,如果現在不開始,未來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太晚瞭。我特別好奇,書中會提到哪些具體的「後悔」事項,又會提供哪些方法讓我們去避免這些後悔。畢竟,「不後悔」的人生,聽起來就充滿瞭平靜與滿足。而且,它是「最受日本企業好評的人生講座」,這點讓我非常期待,因為日本人在細節上的琢磨和對人生意義的探討,一直以來都很有深度,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