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

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拉丁美洲
  • 旅行文學
  • 文化觀察
  • 社會紀實
  • 曆史
  • 風土人情
  • 深度遊
  • 異域文化
  • 紀實文學
  • 遊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拉丁美洲 被上帝遺忘的天堂  
最遠的抵達 最近的他方

  本書收錄10則拉丁美洲旅行紀實,深入當地人文,感性書寫所見所聞,發掘其自然與人情之美。從阿根廷啓程,沿路抵達巴西、祕魯、古巴等地,最後降落在墨西哥。

  讀者可依序按圖索驥,並依照所規畫之旅遊途徑,看見一個美洲新大陸的真實樣貌、一個旅人在異地生活的姿態,關照拉丁美洲在曆史發展脈絡中的軌跡。

  全書提供一個全新視角,藉由認識拉美,進而瞭解世界更多的起端,看見一個不同於我們認知、想像的國度。

本書特色

  拉丁美洲,一個據說是被上帝遺忘的地方,原來也是一座逆著光的地下天堂。

  ◎本書收錄10則旅人在拉丁美洲所看見、經曆的故事,從阿根廷啓程,沿路抵達巴西、祕魯、古巴等地,最後降落在墨西哥。讀者可以索覽閱讀,並依照所規畫之旅遊途徑,走過真正的拉丁美洲。

  ◎本書攝影呈現拉丁美洲自然與人文之美,以及在鏡頭下的百轉人生,使讀者在圖文中彷若親臨走過此地,並對拉丁美洲,有更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不僅是描述異地的生活,一個美洲新大陸的樣貌。當薩依德的東方主義走到二十一世紀,人們該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觀看並理解世界,本書透過一個旅人的足跡,呈現瞭拉丁美洲在曆史發展脈絡中的軌跡,看見一個不同於我們想像的國度。
 
《星辰的低語:探尋失落文明的古老迴響》 (圖書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數韆年的史詩旅程,深入失落的瑪雅文明腹地,追溯他們輝煌的興衰,解開那些至今仍睏擾著考古學傢的未解之謎。這不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一場浸入式的文化考古探險,聚焦於中美洲叢林深處那些被遺忘的智慧與信仰。 第一部分:迷霧中的神祇與王權 我們的故事始於雨林邊緣,在蒂卡爾(Tikal)的巨大金字塔陰影下。我們將詳細剖析瑪雅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從擁有神權的“神聖國王”(K'uhul Ajaw)到精通曆法、天文的祭司階層,再到支撐整個文明的農耕者。 重點將放在瑪雅宇宙觀的構建上。書中將細緻描繪他們如何理解時間——不是綫性的,而是周期性的、充滿重生的循環。我們會深入探討“創世之書”《波波爾·烏》(Popol Vuh)中的核心敘事,理解創世神話中雙子英雄的冒險,以及他們如何與自然界的元素進行對話。我們不會迴避權力鬥爭的殘酷性,會通過對帕倫剋(Palenque)統治者巴加爾大帝(K'inich Janaab' Pakal)陵墓的考古發現進行深度解析,揭示隱藏在精美石刻背後的政治策略與血脈傳承的執著。 第二部分:文字、數字與星空下的智慧 瑪雅文明最令人稱奇的成就之一,是他們獨立發展齣的復雜書寫係統。本部分將詳細介紹象形文字的結構,以及現代學者如何通過解讀碑文、陶器上的銘文,重建瞭失落的王朝曆史。我們將展示瑪雅抄本(Codices)中保存下來的罕見知識,特彆是關於醫學實踐、植物學知識的記錄。 數字係統是理解瑪雅天文學的鑰匙。本書將詳盡介紹他們使用的二十進製係統,以及“零”這一概念的獨立發現和運用。隨後,我們將進入他們對星空的觀測。瑪雅的觀星颱不僅僅是研究工具,更是宗教儀式的延伸。通過對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的“埃爾卡斯蒂略”(El Castillo,庫庫爾坎金字塔)的精確測量,讀者將親眼見證人類如何僅憑肉眼和幾何學,構建齣比歐洲同時期更為精準的曆法體係——包括卓爾金曆(Tzolkin)和長紀曆(Long Count)的精妙結閤。我們會特彆關注著名的“卡特琳娜周期”(Katun Cycles),探討這些周期性預言對瑪雅社會心理的影響。 第三部分:古典期的崩塌與最後的餘燼 是什麼導緻瞭如此先進的文明在公元九世紀左右,在低地地區迅速衰落?本書將綜閤環境科學、考古地質學和曆史記錄,探討“古典期崩潰”(Classic Maya Collapse)的多種可能性。 我們不會滿足於單一的解釋,而是呈現一個多因素的復雜圖景:長期的乾旱、資源過度開發導緻的生態壓力、不斷升級的城邦戰爭,以及可能引發的社會內部動蕩。通過對考古挖掘齣的廢棄定居點進行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分析,讀者可以直觀感受到文明衰退的緊迫感。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瞭崩潰後的餘暉。西班牙徵服者到來之前,在尤卡坦半島北部興起的後古典期(Post-Classic)文明,如埃剋納(Ek' Balam)和瑪雅潘(Mayapan)的殘存結構,揭示瞭文化韌性與適應性。我們會詳細描述殘酷的徵服過程,以及殖民時期對瑪雅文化和宗教的係統性破壞,包括焚毀大部分手稿的悲劇。 結語:活著的遺産 本書的終點並非廢墟,而是現代仍活躍著的數百萬瑪雅後裔。我們將探索當代瑪雅社群如何努力在現代世界中,重新發掘、保護和實踐他們古老的語言、傳統編織藝術和地方性知識。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一種持續存在、不斷演化的智慧體係的緻敬。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在麵對環境變遷與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不屈力量。 《星辰的低語》是一部關於時間、信仰、科學與遺忘的史詩,它邀請每一位讀者,走進那片被遺忘的綠寶石叢林,傾聽那些石牆低語齣的古老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碧君


  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在旅行中在乎山水,也在乎偶然相逢的人情。藉由文字揉閤曆史、風土、藝術及政治等,並重組遠方故事。文章散見於《明報》、《人間福報》及各大網路媒體。

  Facebook:《對倒香港隨筆》
  www.facebook.com/deberesdelviaje/
 

圖書目錄

推薦序/對倒拉美 李時雍  
自序/告訴我,你的故事

Stop 1 政治左右動盪,資源豐厚又如何 阿根廷 Argentina
Stop 2 麵孔各異,但我們都以巴西人為榮 巴西 Brasil
Stop 3 在異國,五味雜陳的中華味道 玻利維亞 Bolivia
Stop 4 車毀人亡,走不齣來的國度 委內瑞拉 Venezuela
Stop 5 今日印加子民,迷失大勢洪流裏 祕魯 Perú
Stop 6 掛上笑臉,迎接黑暗盡頭之光 哥倫比亞 Colombia
Stop 7 度假勝地支離破碎,天堂非我所有 牙買加 Jamaica
Stop 8 與世隔絕,是逼迫還是選擇? 古巴 Cuba
Stop 9 隱世小島,寜靜的海龜保育體驗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Stop 10 身不由己,隻因離美國太近? 墨西哥 México

後記/最後一夜,我看瞭場鬥牛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對倒拉美
李時雍(作傢)
 
  年輕時的壯遊,一滴雨降下,都成為海洋。
 
  二十五歲前夕,我因為一部電影,在鞦颱預報下,執意搭上南下的列車,隻身一人,鉛錘般地沿島嶼縱貫墜落。目標是陸路的邊境,當時心裏浮現這樣的念頭,我想到最遠的地方望望。
 
  巴士下站在平日好寂寥的小鎮,站牌邊隨租颱機車,套件輕便雨衣,遂沿道路標示繼續駛行。返望是漸劇的風雨,沿著雲層幽暗的邊緣進逼身後。空氣漸潮,耳裏盡是海風呼嘯和雨衣摩娑的「沙沙沙」聲音。
 
  當穿過驟雨滂沱的草地來到燈塔,孤寂無人的牆前,柵門重重鎖掩,我看著水流像瀑布自塔頂傾洩而下,而身後便是海,心裏忽然湧現起電影中男人的難過。那天我二十五歲,我對自己許下心願,十年後的今天,要到世界的盡頭看看。
 
  人們說「世界的盡頭」就在阿根廷火地島上的小城烏斯懷亞,而那部王傢衛《春光乍洩》的最終竟隻有張震曾抵達。失閤的伴侶,各自擱淺在布宜諾斯的旅捨、酒館、探戈舞與街巷孩子的球戲之間。
 
  碧君在《逆光天堂》的起始寫到,其所齣生度日的彌敦道與阿根廷的鬍鬍伊,若穿過地心,恰在地球對蹠的兩極,一日一夜、一正一倒,她藉小說傢劉以鬯隱喻現代香港的郵票術語形容,像似「對倒」,而她的旅行,就從對倒開始。二○一三年底,辭掉瞭大學畢業後四年的工作,將全部生活換成肩背上二十八公斤的行囊,為瞭模模糊糊的心願,以一年餘時間,穿行前此不曾踏足的拉丁美洲,陸續造訪瞭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委內瑞拉,漫漫迂行的地圖,往遙遠的傢的北嚮迴返,越過瞭赤道,終至接壤著北美的墨西哥止,收錄書裏的十篇文章和攝影便是那些在路上的記載。
 
  我最早是在副刊上讀到第一篇祕魯篇的。碧君從酒吧圍觀足球賽的祕魯青年喧嘩裏淡寫輕描,這曾為古老文明的印加帝國領地,後來捲入歐洲殖民史而與鄰國復雜的地界糾紛,以緻今日錯綜的情感認同現狀。旅人在異地嘗試學習著西班牙語,在市街尋找住民的日常;但眼底所見、能見,卻都是城市現代化、資本化下的商品景觀,尤其因沃土豐厚的天然礦源,吸引歐美跨國企業進駐下,劇烈改變的在地文化:符閤觀光視綫的刻闆印加圖樣、被西班牙語淘汰的方言剋丘亞語、兜售魚乾和紀念品的婦孺,在碧君眼裏,「看著小女孩水汪汪但失焦的眼神,似乎是今天印加後裔的寫照。」
 
  茫然的迴視,竟也成為縱貫拉美大陸最感傷的目光。《逆光天堂》來自一位旅行者所記載、卻不僅僅是一部旅行或報導文學的作品。這些文字思緒的片段,最初發錶在作者所經營的「對倒香港: 遊南美隨筆」網站,名之為隨筆,所以更能容納、結晶瞭路上的時光,跨體例的書寫、觀察,浮想和抒情。進而梳理成篇,先是在香港《明報》,後每月在颱灣《人間福報》副刊上連載。當中所述及的遠方,對於亞洲讀者如我已然是陌生非常的。唯透過碧君智識的步履,引領我們深入理解每個當地生活的政治社會細節,她筆下的阿根廷不在足球和探戈,而是第一夫人艾娃香消玉殞後逐露腐敗的軍政府作為,是為無聲者獻唱而流亡的民謠歌手梅賽德斯,是五月廣場上為被政府擄去的嬰孩而悲戚的母親們;她走過的巴西不隻森巴,而是容納百年來移民而繽紛的族群,是暗潮魅惑又充滿危險的嘉年華狂歡會,是建築師尼邁耶為城市生活擘畫齣的「麯綫的追尋」。
 
  專欄進行時,我有時也期待讀到碧君前往,譬如有切.格瓦拉的革命古巴,或有芙烈達.卡蘿的藍屋子花園。在墨西哥篇中,她便以卡蘿的《破碎的脊柱》自畫像,為存在著二○一四年抗議政府教育改革而無故失蹤的四十三名大學生,或對抗官方而在馬可斯領導下成立的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為鄰近美國而深受傷害等漫長曆史破碎的國度作結。
 
  小說傢施叔青曾在其《兩個芙烈達.卡蘿》援引瞭另一幅畫,她以烏拉圭藝術傢托雷斯.賈西亞(Joaquín Torres García)將南北美洲倒置的《錯覺的地圖》(Inverted America),詰問從西方觀念下的世界圖像,拉美在藝術傢的地圖裏居中像胸口的心髒。薩伊德藉以思考帝國殖民主義的「雙重視野」總在小說傢以至碧君的書寫中,成為瞭「對倒的視野」,反反覆覆地,在南美與亞洲之間比讀徘徊。旅人終有其視野所限。但帶著智識目光的旅行者令人最動容的或許是她心係的傢,一年多的時間,愈深入當地,愈得以比照齣天涯與我城間對蹠的近似性,族群的根源、被殖民的曆史、失衡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威權政治的現況。做為書名的「逆光天堂」,在此必須提醒讀者們的便是,其中更呈現瞭拉美與亞洲的辯證與互喻性。例如碧君為玻利維亞留下的故事,竟是結識的香港餐館老闆或更多華人移民工,文中彌漫的鄉愁既遠又近,是定居者、也是旅行之人的。
 
  逐篇跟讀碧君的足跡,終令我憶起瞭許久不曾想起的心願。那夜曆經風雨,隔天早晨,晴朗無雲。再一次迴到無人的燈塔,復沿崖壁,像勾勒島嶼般的行走,有什麼內在的輪廓就此漸漸清晰。碧君說:「旅行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現今所處之地的樣貌,也呈現我行走的反嚮。」
 
  自邊境離去時,曠野的上空掛滿瞭無數的彩虹。晃眼已是八年前的往事。卻在此時因為這一本書,我的心像迎光的蝴蝶蠢蠢欲動。
 
自序
 
告訴我,你的故事
 
  清晨七點鍾,陣陣冷風吹過祕魯(Perú)庫斯科(Cusco)的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印地安人金雕像竪立廣場中央,在沒有人的大街,顯得特彆落寞。
 
  雕像下的鮮綠長木椅,有一個大約十四、十五歲的男孩,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穿祕魯時下最流行的印彩外套,靜靜坐著,埋首閱讀。他手上拿著亮橘書封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吸引瞭我的目光。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個追隨夢想的故事。此刻男孩的夢,又是什麼?
 
  至於我的夢,由浪漫的想像開始:前往離當下最遙遠的國度。
 
  這念頭彷彿蠱惑瞭我,催促我要起行瞭。
 
  我的故事,由對倒開始      
 
  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說:「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周遭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我想趁年輕,感受何謂真正生活,前往離傢鄉一萬七韆公裏遠的拉丁美洲。
 
  如果從香港鑽一個洞,嚮地心齣發,一直往下直綫伸延,穿過地殼、地幔、地核,最後返迴地麵,據說是阿根廷的鬍鬍伊省(Jujuy),那裏便是香港的對蹠點。
 
  香港跟鬍鬍伊,是地球直徑的兩端;拉丁美洲,是我們最遙遠的距離。
 
  當我站立在教人喘不過氣來的香港彌敦道,隔著整個地球同一時間,有另一個人緊貼我的腳底,在色彩斑斕的鬍鬍伊七色山漫步。我的竪立,是他的倒立;我的白天,是他的黑夜。將生活完全顛覆,也許我們的體會就不再平庸而死寂。
 
  那麼遠這麼近
 
  我靠近男孩,他抬起頭,嚮我靦腆一笑。他的身旁放著一張紙闆,上麵寫著:「Tell me your story, I'll listen.」(告訴我你的故事,我會傾聽)。不知為何,這句話對我産生瞭無形的誘惑,我愈走愈近,直至在他旁邊靜靜坐下。
 
  我決定前往拉美的瞬間,念頭就像現在這一刻,帶著滿腹的好奇往男孩的方嚮前進。
 
  最初,我對拉美的認識,隻停留在香港媒體傳達的刻闆印象:危險、貧窮、賊多為患,一街毒犯,夜晚不可外齣等一麵倒的負評。因為想多瞭解一點,這個對倒的世界,齣發前特意閱讀加萊亞諾(Eduardo Hughes Galeano,1940—2015)《拉丁美洲:被切開血管》,惡補知識。
 
  加萊亞諾是烏拉圭人,書寫自己國土曆史與苦難。前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1954—2013)於二○○九年第五屆美洲國傢高峰會議,還將此書贈予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可見這書備受當地左翼推崇,甚至代錶拉美被剝削者的聲音。
 
  雖然行前囫圇吞棗,匆匆閱讀拉美資料,但是我對拉美印象仍然模糊陌生。直至親身踏足這片國土,纔赫然發現拉美跟我們關係韆絲萬縷。在宏都拉斯(Honduras)的科潘遺址(Copán Ruinas),本以為馬雅文明跟我們毫不相乾,誰想到原來我們的祖先,竟來自同一闆塊。
 
  眼前的帝王全身雕塑,頭上頂著刻有飛鳥走獸等圖案的大冠,雙手放在胸前微彎,眉宇間竟有幾分熟悉。細長的丹鳳眼,上揚的眼角,暗藏曆史淵源故事,據說馬雅祖先,是由亞洲濛古跨越白令海峽,遠渡至美洲定居。
 
  從前以為那麼遠的國度,原來這麼近。
 
  看著看著,總覺得拉丁美洲原住民的輪廓,跟颱灣原住民有幾分相似,在更迭的殖民者下,慢慢失去自身聲音。
 
  遊伴是颱灣人,她說,無論是颱灣還是拉美,原住民似乎都是這樣:懶惰,不事生産,有錢就買酒,喝到醉醺醺。與其說原住民被社會嫌棄,倒不如說他們放棄自己。
 
  真的是這樣嗎?原住民本為土地主人,因為外來強權入侵,原住民被迫淪為下等奴隸。今日局麵,便是承襲自長期的不公對待,但是,他們得全單接收這樣的罪名,是否有欠公允?
 
  豐厚資源這個詛咒
 
  「你現在收集多少故事瞭?」我問小男生。他低下頭,雙手不安的扭動著,隻見毛綫帽斑斕花紋大剌剌盛放。沉默幾秒後,他小聲迴答:「還沒開始……今天是我第一天收集故事。」
 
  「真的假的?所以我是你第一個,萍水相逢的故事瞭?」我問。他輕輕點點頭,然後望著我。
 
  他在等待我的故事嗎?就像我也在等待著拉丁美洲的故事那樣嗎?等到我踏上這塊偌大的土地後,我想看看,西方的上帝,是否真的忘記給予這片天空一絲陽光?
 
  拉丁美洲天然資源豐富,蘊含金、銀、銅、鐵、石油,連海鳥糞便都特彆有價值。不過,豐厚資源是個詛咒,土地愈富饒,災難愈不堪。
 
  在學校課堂的知識,由西方角度撰寫的曆史教科書都說,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0—1506)是大航海時代的英雄,發現新大陸,打開曆史新的一頁。哥倫布誤打誤撞,以為新大陸是他所嚮往的印度及中國,誰知原來是另一種不為人知的精緻文明。
 
  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這個意外,替這片土地冠上「印第安」的名字,拉丁美洲的命運自此改寫,西方文明地理的大發現,卻是拉丁美洲苦難的開始。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葡萄牙為開端,隨後整個歐洲陷入殖民擴張熱潮,工業革命後日益強盛的英國、美國,稱霸世界兩個世紀,一直到現今的中國,以銀彈與市場兩大武器,打開拉丁美洲「新大陸」的門戶。
 
  當年歐洲帶著細菌、槍炮、鋼鐵,加上齷齪手段,瘋狂搜括拉美天然資源,令原住民人財兩失,然後再以極低微薪水,要求他們效忠殖民母國。
 
  的確,世界財富變多,帳目翻倍之多難以估計,但人民所得差距愈來愈懸殊,形成新的社會問題。拉美的人和地,不分晝夜且嘔心瀝血的替歐美製造花不完的財富,直到現在快乾涸瞭,殖民母國仍不肯放手。當地人為瞭一點溫飽,不得不鋌而走險。偷、拐、搶、騙,為瞭生存,這個地方因而變得危險。
 
  旅人與鏡子
 
  小男孩說:「廣場裏行人每天來來往往,他們背後有什麼經曆?會組成什麼故事?如果我開啓話題,與他們對話,也許我們就不再是陌生人。過路人的故事形形色色,或許我會從中領悟到什麼東西。」
 
  最初我以為,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會直接領悟到什麼。後來纔逐漸明白,我自身的淵源,正不知不覺引領我的角度:旅行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現今所處之地的樣貌,也呈現我行走的方嚮。
 
  說起不公義,何嘗隻齣現在拉美?不論是本地政府對人民的欺壓,或是跨國強權對發展中國傢,弱肉強食的剝削,無論何時何地,本質大同小異。
 
  二○一四年九月,墨西哥政府官員涉嫌謀殺四十三名師範大學學生,引發人民上街遊行抗議,遙遙呼應颱灣及香港的學生起義—太陽花事件及雨傘運動,大傢麵對政府高牆,企圖撼動施政者的勢力。
 
  另一方麵,麵對世界經濟洪流,牙買加和祕魯的自身優勢,正在一點一滴流逝;而颱灣、香港同樣迷失於盲目的經濟發展,文化被沖淡,小店、曆史建築慢慢消失,窮得滿城隻剩下一座座富麗堂皇,卻空洞無情的購物廣場。
 
  想要改善經濟嗎?不如依附強權鄰居吧!
 
  墨西哥總是感慨,為何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而這何嘗不是香港和颱灣兩座島嶼的處境?麵臨中國強權的祿山之爪,要我們在大把大把金錢利益前卑躬屈膝,軍事與經濟實力的雙重恫嚇,直至我們毫無招架之力。
 
  如不跟隨洪流對抗強權,走齣自己道路又該如何?也許,古巴和委內瑞拉能成為我們的藉鏡,強悍的小國,卻是鄰近大國的眼中釘。古巴國傢的教育和醫療成就,似乎狠狠摑瞭美國一記耳光。但即便如此,亮麗數字背後韆瘡百孔,總是隱憂重重。難怪古巴總統勞爾(Raúl Modesto Castro Ruz,1931—)要接上歐巴馬的友誼之手。
 
  二○○五年,兩國破冰,尋找彼此新的發展可能。在另一方麵,領袖強人查維茲一死,委內瑞拉的隱藏問題隨即引爆,國傢陷入動盪與爭議中。他們的遭遇似乎嘲笑我們,想要自主獨立,談何容易。
 
  與其說憐憫拉丁美洲,不如說我們在可憐自己,因為地球兩端的際遇,竟如此相似,根本是一麵鏡子,深深反照自己國土命運。那獻給苦難大地的哀悼鮮花,也暗暗藏瞭一束給自己。
 
  讓我們並肩站在他們身旁
 
  我終於明白這股引力,是來自我們相同的理念。原來,我們都在拾掇故事,拼湊故事。拉丁美洲,請告訴我你的故事。我會傾聽,我會記憶。
 
  我這普通遊客,以記錄者的姿態,背上二十八公斤的大包,用著名景點為主綫,計畫路程,追尋來自土地的聲音,然後隨意記下所見所聞,留下一頁又一頁的故事。
 
  雖然旅途上的美景動人,但是當中的人事,使我念念不忘。可嘆的是,這些故事,總離不開苦與難的經曆,他們不若煙鬥上的煙,那樣雲淡風輕。普通過客如我,沒有轟轟烈烈、血肉橫飛的苦難體驗,隻有當地人跟我訴說的小故事,是他們麵對生活諸多不順和不公時,需要剋服和忍受的苦衷與睏難。
 
  一年多的日子裏,常常在路上遇到有緣的旅人及當地結識的友人,一邊遊走、一邊攀談,也許隻是相遇幾分鍾,也許以後不再相見,但我們已是朋友,看待事物角度,好應同一陣綫,從同理心齣發。我們文化背景縱然不相同,但所麵臨的睏境,換過時間地點人物,骨子裏並非完全相異。
 
  如果你喜歡看浪漫情節,充滿正能量的勵誌遊記,這本書恐怕讓你失望瞭。但如果你想認識有血有肉的拉丁美洲,我懇請你翻開內文,讓我們並肩站在他們身旁,感受拉美的哀與愁。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新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一直以來,我對拉丁美洲的印象,都是充滿熱帶風情、熱情洋溢,以及一些既定的文化符號。然而,我總覺得,這些標簽化的認知,並不能完全代錶一個如此廣闊而復雜的地區。我渴望能夠深入瞭解,在這片土地上,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曆史故事,孕育著怎樣獨特的人文精神,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圖景是怎樣的。這本書的標題“逆光天堂”,就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想象空間。“逆光”可能象徵著曆史的陰影,社會的挑戰,或是個人在睏境中的掙紮;而“天堂”,則代錶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希望的寄托,甚至是在逆境中尋找到的片刻寜靜與幸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我“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拉丁美洲,去發掘那些在“逆光”下依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故事,去感受那片土地上,人們是如何努力地構建和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堂”。

评分

剛收到《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新書,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片遙遠土地的好奇。一直以來,我對拉丁美洲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熱情奔放的桑巴舞、神秘古老的瑪雅文明,以及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裏。然而,我總覺得,這些標簽化的認知,並不能真正觸及這個多元而復雜的地區。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束光,照亮瞭我視綫之外的角落,讓我有機會去“看見”那些我曾經“不知道”的拉丁美洲。在翻閱它的第一頁時,我便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獨到的視角所吸引。與其說這是一本旅遊指南,不如說這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描繪那些光鮮亮麗的景點,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視的角落,那些在日常點滴中閃耀的人性光輝。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是否能展現齣拉丁美洲在藝術、音樂、哲學等領域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這些精神氣質是如何塑造瞭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被“逆光”所籠罩的場景,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又能在怎樣的“天堂”裏找到屬於它們的位置。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探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的世界,而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透過這扇窗,去感受那片土地的呼吸和脈搏。

评分

我剛拿到《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期待已久的書,內心充滿瞭激動。一直以來,我對拉丁美洲這片充滿神秘與活力的土地都懷有濃厚的興趣。然而,我的認知,如同許多颱灣讀者一樣,很大程度上是被大眾媒體和一些經典文學作品所塑造的,充斥著熱情、色彩、以及一些略顯浮誇的浪漫想象。我渴望能超越這些錶麵化的認知,去深入瞭解拉丁美洲的真實麵貌,它復雜的曆史脈絡,多元的文化交融,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的標題“逆光天堂”就給我帶來瞭強烈的共鳴。我理解的“逆光”,可能代錶著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挑戰,甚至是曆史的創傷;而“天堂”,則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希望的追尋,以及在睏境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憑藉其獨到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去“看見”那些我們從未留意過的拉丁美洲,去發現隱藏在“逆光”背後的,那些令人動容的故事和風景。

评分

《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哲學意味。“逆光”和“天堂”這兩個詞的碰撞,讓我立刻聯想到許多意象。我總覺得,人生的許多精彩,往往齣現在最不經意,甚至是最艱難的時刻。就像攝影中的逆光,雖然會帶來陰影,卻能勾勒齣更清晰的輪廓,甚至創造齣意想不到的光影效果。我一直對拉丁美洲充滿好奇,但我的認知往往被好萊塢電影和大眾媒體所塑造,充滿瞭刻闆印象。我渴望去瞭解,那些隱藏在這些印象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文化、曆史和人文景觀。這本書的副標題“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更是直擊我的痛點。它暗示瞭,我們所熟知的,也許隻是拉丁美洲的皮毛。我期待作者能夠帶我深入那些被“逆光”籠罩的區域,去發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事件,去傾聽那些在角落裏沉默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普通人在逆境中的堅韌和希望。我想看看,那些在看似艱難的環境中,人們是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堂”,又是如何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充滿生命力的。

评分

《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書,從書名就散發齣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我一直覺得,“逆光”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故事性,它可能象徵著希望、堅韌,或者是在黯淡中尋找光明。而“天堂”,則是每個人心中對美好與寜靜的嚮往。我常常反思,我們對於遙遠國度的認識,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被標簽化的符號所取代。拉丁美洲,對我而言,就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謎團。我熟悉它的足球明星,聽過它的桑巴音樂,讀過它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但這些似乎都停留在文化的錶層。這本書的副標題“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更是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預示著,這本書將帶我進入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深刻的拉丁美洲。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去描繪那片土地,去展現那些在“逆光”下依然存在的,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喜悅,他們的憂傷,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找到瞭屬於自己的“天堂”。

评分

《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我心生漣漪。“逆光”二字,常常讓人聯想到一種朦朧的美感,一種在陰影中尋找光明的力量,抑或是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卻依舊存在的真實。而“天堂”,更是每個人心中對美好與希望的憧憬。我對於拉丁美洲,一直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一方麵,我被它奔放的熱情、濃鬱的色彩、以及充滿想象力的藝術所吸引;另一方麵,我也知道,這片土地並非隻有光鮮亮麗的一麵,它同樣承載著沉重的曆史,麵臨著現實的挑戰。這本書的副標題“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更是直接觸動瞭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它暗示著,我們現有的認知,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他的筆觸,帶領我走進那些被“逆光”所籠罩的角落,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事件,去感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閃耀的人性光輝,去理解那些在睏境中依然堅守希望的人們,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天堂”裏,活齣自己的色彩。

评分

這本《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的裝幀設計就頗為考究,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美感,讓我在尚未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它的外在往往能傳遞齣內在的某種氣息,而這本書,無疑是做到瞭這一點。我常常覺得,我們對許多地方的認識,都過於片麵和刻闆,尤其是一些距離我們遙遠,文化差異又很大的地區。拉丁美洲,在我眼中,就像一個被浪漫化和神話化的集閤體,充滿瞭各種符號化的想象。然而,我更渴望去瞭解它真實的麵貌,那些隱藏在華麗辭藻之下的,更為真實,也更為動人的生活圖景。這本書的副標題——“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恰恰點中瞭我的心坎。它暗示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可能隻是冰山一角,在這之下,還存在著一個更為廣闊、更為豐富的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夠帶我進入那些被“逆光”遮蔽的區域,去發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去聆聽那些在喧囂之外的低語。我想看到的是,那些平凡的人物,如何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書寫著屬於他們的生命傳奇,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是如何構築起一個又一個“天堂”的模樣。

评分

《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激發人的無限遐想。我喜歡“逆光”這個詞,它本身就帶著一種故事感,似乎在訴說著那些不那麼容易被看見,卻又真實存在的美好。而“天堂”,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一直認為,對一個地方的瞭解,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符號和標簽上。拉丁美洲,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充滿瞭神秘魅力的目的地,但我的認知,確實也如書名所暗示的,有很多“不知道”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他獨特的視角,帶我穿越那些大眾媒體塑造的刻闆印象,去深入瞭解拉丁美洲的真實肌理。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描繪那些在“逆光”下閃耀的人性光輝,那些普通人在麵對生活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以及他們如何在看似不完美的世界裏,尋找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堂”。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评分

拿到《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書名就極具吸引力。“逆光天堂”,這是一個多麼富有詩意又充滿想象力的組閤,它瞬間勾起瞭我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我一直對拉丁美洲抱有一種莫名的情懷,總覺得那片土地上有著無數的故事等待被講述,有無數的美麗等待被發現。然而,現實卻是,我們對拉丁美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標簽化的信息上,比如激情的足球、熱辣的舞蹈、或是某些著名作傢筆下的魔幻現實主義。我常常思考,在這層層疊疊的符號化認知之下,拉丁美洲真實的社會肌理是什麼?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又是怎樣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索這些問題的契機。我尤其好奇,“逆光”這個詞,在書中會以何種形式呈現?它可能代錶著曆史的陰影,社會的挑戰,或是個人奮鬥中的艱難時刻?而“天堂”,又是否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抑或是精神層麵的寜靜與滿足?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帶領我們穿透錶象,去看見那些被忽視的、卻又真實存在的拉丁美洲。

评分

剛收到《逆光天堂: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這本新書,就被它極具詩意的書名所吸引。“逆光”和“天堂”,這兩個詞的組閤,仿佛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希望與挑戰,關於在艱難中尋找美好的故事。我一直對拉丁美洲這片土地充滿好奇,但我所瞭解的,多半是通過電影、音樂和一些零散的文化符號。我常常覺得,這些信息並不能完全觸及到拉丁美洲真實的麵貌,它背後一定還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刻的故事。這本書的副標題“看見你不知道的拉丁美洲”,正是直擊我內心的渴望。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這片大陸的認識,可能還存在著很多盲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我深入瞭解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人文風情,以及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故事。我想看到,在那些被“逆光”所籠罩的地區,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夢想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努力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堂”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