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諾貝爾文學奬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諾貝爾文學奬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圖書標籤:
  • 諾貝爾文學奬
  • 捷剋文學
  • 哈維爾
  • 鋅皮娃娃兵
  • 死亡
  • 政治寓言
  • 反烏托邦
  • 簽名版
  • 限量版
  • 文學經典
  • 現代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那些母親,在墓地裏講述自己孩子的故事,彷彿他們還活著,而不是被鋅皮棺材送迴的屍體.......

  華文世界唯一完整版
  依據最新版本補譯六萬字

  2015諾貝爾文學奬係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奬
  作品授權52個國傢,翻譯成47種語言
  颱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從那場沒有人需要的戰爭活下來,將來會怎樣。請不要提到我的名字。我什麼也不怕,但我不願意被留在這段曆史裏。」

  她的文字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亞曆塞維奇童年生活的村莊中沒有任何成年男性,隻有女人和孩童,因為男人都在戰場上犧牲瞭。從那時起,她就習慣傾聽,傾聽那些婦女述說的故事,傾聽關於死亡的聲音,她將這些故事轉化成文字。因為她相信如果沒有人記錄,很快就會被忘記,而這世界上需要有人為人類的情感曆史留下紀錄,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本書她即時記錄一場失敗的戰爭,一場被人民否定的戰事,並在戰爭結束後兩年內立即齣版,為的就是不讓世人遺忘。

  為何人類永遠無法自戰爭脫身?

  二戰之後,不過三十年,蘇聯在1979年投入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當時數萬年輕人受政府鼓舞、欺騙投入戰場,最終落得「鋅皮裹屍」的下場。母親隻能看著裝在鋅皮棺材中的孩子,無法相信她生命中的「小太陽」就此消逝。

  這些年紀大多不到二十歲的大兵,即便自戰場上生還,也幾乎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他們習慣用槍桿子解決問題,不順己意,那就把人一槍斃掉。戰場生活影響瞭他們的行為,改變他們心性,他們卻隻能延續來自戰場的恐懼……

  當戰爭的正義被質疑,沉痛的母親無法相信被稱為英雄的兒子竟然是在前綫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為國傢、為革命獻身戰場,為何如今得引來指責,不過是履行人民的義務罷瞭,不是嗎?軍人身份讓這些退役大兵遭受鄙視,招來臭名。在這場長達十年,卻無人需要的戰爭裏,誰是應該負責的人?

  █繁中版特彆收錄「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

  原書齣版後三年,作者亞曆塞維奇遭到控告,一些人站齣來指責她的書歪麯事實。針對這些控訴,當時有人認為是再次興起的共産勢力操縱人心的結果。颱灣版特彆收錄這段法庭紀錄和社論、媒體投書等各方立場言論,有指責有支持,集閤當時各種的聲音。使人不僅看到戰爭中不同的麵嚮,更讓人看見當時人如何麵對戰爭責任、怎麼麵對記憶傷痛,是逃避或是勇於承認,他們的選擇依據利益、名聲、自我欺騙或是……

好評推薦

  亞曆塞維奇讓世人看到瞭記者的良心,看到瞭寫作的能量,她在媒體日漸商業化、庸俗化的年代,點起一盞溫暖的燈!──蔡詩萍/颱北之音颱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亞曆塞維奇寫實地記錄這不到三十年間俄羅斯民眾曆史記憶的轉變,很真實,也令人感到荒謬與噓唏。——莊德仁/颱灣師大曆史博士、建國中學曆史教師

  她真實且長期記錄那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剋蘭等同胞的生活經曆,用莊重大氣的文筆,清晰傳達齣他們的激情與悲傷。──德國書商和平奬頒奬詞

  正如本書所描述的,不管在什麼地方,戰爭的本質都一樣:殘忍、醜惡,摧毀人性,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親,尤其是當他們被裝到鋅皮棺材運迴傢時,母親在墓地裏講述孩子的事,彷彿他們還活著。──齣版人週刊

  她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那些士兵麵對的戰爭是何種模樣,揭露瞭強加人民頭上、扭麯人性的暴行。──圖書館雜誌

  用宏篇巨幅展現瞭二十世紀人類曆史中的細節。──紐約每日新聞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毫無冷場。──德國國傢廣播電颱

  亞曆塞維奇為曆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復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瞭一座紀念碑。──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1948年生,記者齣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傢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傢。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奬從未齣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齣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瞭2015年諾貝爾文學奬與1999年赫爾得奬,其作品獲奬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奬、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奬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奬、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奬。《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奬──法國梅迪奇奬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奬。

譯者簡介

高莽


  1926年生,黑龍江人,畢業於美國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學校,中國翻譯傢、肖像畫畫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名譽博士。2004年,獲得中國翻譯協會「資深翻譯傢」榮譽稱號。2013年,以《安魂麯》一書獲得俄羅斯新世紀最佳中文翻譯奬。

陳翠娥

  國立政治大學俄文係學士、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語言係文學碩士。譯作有:《雪舞者》、《初戀:屠格涅夫戀愛經典新譯》、《把我埋在牆腳下》、《諜影圍城:土耳其戰地迷情事件》。

  (翻譯最新增訂版「序幕」到「墓誌銘」增補部分)

魏岑芳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係畢,曾取得教育部辦理赴俄羅斯交換奬學金至國立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交換一年,返國工作兩年後,秉持著對俄文的喜愛,重返母校斯拉夫語文學係攻讀碩士,於二〇一六年取得碩士學位,現為兼職譯者,從事俄文筆譯、口譯。

  (翻譯最新增訂版「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前半)

陳誌豪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係及廣告學係雙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係碩士。曾參與閤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九年三月份《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九捲第一期《知識和權力的畛域:俄蘇東方學與捷剋漢學研究初介》專輯期刊文章〈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維護學術名義暨國傢利益〉,以及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颱灣分會會刊專業文章。

  (翻譯最新增訂版「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後半)

圖書目錄

總導讀
導讀

序幕
摘自記事本(戰場記事)
第一天 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
第二天 另一個人心情沉重地死去……
第三天 不要去求招魂者,也不要去找神仙……
墓誌銘
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曆史文獻)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勝者為王敗者寇:《鋅皮娃娃兵》的悲劇


  在這網路橫行的時代,「記者」行業已不再像過去沒有網路的日子那般受人尊敬。不久前,我看到一則網路笑話。一位媽媽嚴厲地對著自己的孩子說:「如果你現在不好好唸書,將來就去當記者。」不知為何,光這句話足以讓我和身邊的朋友笑瞭很久。近年來颱灣平麵新聞記者與播報人員的專業水準普遍下降甚钜, 經常隨意擷取網路上三人成虎的消息,未經查證就直接播報,或是錯彆字錯得十分離譜,或者訪談時提齣令人傻眼的問題,上述問題比比皆是,不但令人無法信任,有時更讓人啼笑皆非。

  2015 年鞦天,當瑞典皇傢學會宣布當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為斯維拉娜˙亞曆珊德羅夫娜˙阿列剋謝耶維奇(Светла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Алексиевич, 1948-) 時,著實「攪亂」瞭俄國文壇一池春水。阿列剋謝耶維奇的創作慣以新聞文體和紀實報導形式呈現,文本常用第一人稱敘述者陳述,用字遣詞往往以口語為錶達形式,擅用強烈情緒的修辭色彩,故事情節緊貼著重大曆史與政治事件,在傳統已至當代的俄國文壇與發展中既非主流,亦不為當今的俄語讀者熟知。為此,2016 年 7 月當代著名的俄國女作傢托爾斯塔雅(Татьяна Никитична Толстая, 1951-) 在自己的新書發錶會上甚是吃味地批評諾貝爾奬,認為現在這個奬項玩著政論題材的遊戲,得奬的首要考量是政治與政論體裁,而且是大聲者贏,全然忘瞭有文學這麼一迴事。她更批判阿列剋謝耶維奇所寫的形式與內容,純粹是使人(受訪者與讀者)擠齣眼淚,而不是文學,如此創作甚至連藝術都沾不上邊。然而讀者須知,托爾斯塔雅是蘇聯著名作傢亞曆塞伊˙托爾斯泰(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83-1945)的孫女,父親又是獲史達林奬而名滿蘇聯的物理學傢,她誕生在一個捍衛蘇聯政權的知識分子傢庭中,與阿列剋謝耶維奇的政治立場兩極對立。

  不可否認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六位以俄語創作的諾貝爾文學得奬主,除瞭蕭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 1905-1984),以及敢寫卻不敢離開蘇聯的巴斯特納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 1890-1960)之外,當中就有四位是膽敢公開站在政權與官方對立麵的作傢,包括阿列剋謝耶維奇,但她是這六位中的唯一女性。對於托爾斯塔雅這樣成名甚早且始終受到體製眷顧的文壇寵兒而言,較難明白當一個人決定要在震耳欲聾的權威聲音中以一枝孤獨的筆對抗集體的強權需要多大的勇氣,及其背後的價值意義何在。所謂「文學」,並非僅是俄蘇學術圈內,雄霸的形式主義文藝所贊揚的創作而已,也不是隻有語言符號編織而成的、華麗宏偉又纔氣縱橫的藝術境界。在後結構、後殖民、後共産與後女性主義一再被提及的二十一世紀,天花亂墜的語言、眼花繚亂的符號與五花八門的理論,隻有更多沒有減少。此時,阿列剋謝耶維奇的作品字裏行間再度透露著最基本的人文精神與傳統人道主義,似乎相當不閤時宜。同時,她在作品中強調為下一代追求真相與探索真理(правда)的「信念」,在普丁主政下的俄羅斯風雲再起之際,顯得愚笨,既逆勢逆耳又格格不入,套用托爾斯塔雅的話語:「阿列剋謝耶維奇以一種粗糙不精緻的方法創作,猶如殺雞使用牛刀(как серпом по яйцам,直譯應為「用鐮刀切蛋」)。」追查過去的真相並教育下一代真理的信念對當今的俄羅斯並不重要,因為它被認為導緻瞭蘇聯的滅亡。重要的是,俄羅斯現在因為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而再度團結起來這一事實。更何況五連任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Александ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Лукашенко, 1954-)是普丁的重要政治夥伴,亦是俄羅斯企圖迴到蘇聯時期強盛的重要憑恃。因此,可以想見,以華麗詞藻、用字遣詞精雕細琢聞名,聰明又纔氣縱橫的托爾斯塔雅纔是官方力捧的俄羅斯文學主流。

  然而,追求最精緻的語言往往因為雕琢過度,失去原本人類本/該有的情感溫度。初見阿列剋謝耶維奇創作的讀者,往往受限於自身的閱讀習慣與文化,對以一手口述資料說故事的形式是否真具有文學性産生懷疑。然而,如果我們能耐心地坐下來,靜靜地閱讀,甚至是聆聽阿列剋謝耶維奇的作品中每一位「我」的自白、告白與祈求,他們的聲音在過去強者撰寫的曆史上隻屬於空白。在「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蘇維埃強權之下,弱者與失敗者不被同情,所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嚴峻的氣候與政治環境,與內亂、外患不斷,戰爭頻仍的國傢裏, 不啻是斯拉夫民族生活的金科鐵律,更是生存法則。在蘇維埃傢庭教養與國傢教育體製內,這個曾經打敗拿破崙與希特勒的偉大民族是無法示弱和承認失敗的。他們崇尚陽剛,渴望強權,這是他們賴以為生、保傢衛國的方式。《鋅皮娃娃兵》一書,細數這些教養與教育下的蘇聯男孩子,因為集體地過度輕信國傢與民族自尊心無限膨脹,而毫不猶豫地投入阿富汗的戰場。為國捐軀者,獲得一具外殼鍍鋅的棺材,故被作者稱為「鋅皮娃娃兵」,但那些少瞭雙腿或胳膊的,縱使在世, 也因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1989)的失敗而無法獲得社會廣大群眾的尊敬,成為瞭瀋默、無助又抬不起頭的一群弱勢團體。

  阿列剋謝耶維奇為這些社會弱勢與失敗者記錄,讓他們的聲音能為世上其他人,甚至是下一代人聽見。即使這些第一人稱敘述者的口語使用的語言有多麼平凡,而髒話與詛咒頻繁地掛在嘴中,但是這些聲音內含諸多情緒,需要他人理解, 更待世人共感。同時,這些口述紀實或嘲笑、或控訴、或迴憶、或懺悔等,《鋅皮娃娃兵》揭露瞭戰爭的殘酷,死亡的恐懼,真相的無情,以及社會的涼薄。閱讀與觀看蘇聯曆史、文學、紀錄片與政治電影時,在官方鼓吹的激昂戰鼓聲中,我們容易震懾於偉大的善惡兩極,是戰爭與和平的起因。然而,若能安靜傾聽阿列剋謝耶維奇作品中每位、甚至是一弱者的懇求與禱告,這些聲音一開始會細微地鑽入我們的腦海中,然後久久縈繞不去。接著猶如擴大機一般,這些細微的聲音在心中不斷放大而産生瞭不停質疑的聲音。對於戰爭前因後果的思索與人性的探究,對於人道-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超人或神人-的理解,在於我們有共通的感情,但是對於「感情」的細緻討論,卻是蘇維埃教育中較為缺乏的。然而, 正是這種共通情感透過阿列剋謝耶維奇的紀錄文字激發瞭我們的良心,摺磨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不能輕易地放過自己,將戰爭的一切簡化為僅僅是善與惡、勝與敗、王與寇的對立與對決,然後假裝看不見就將曆史這一頁掀開過去,最後失去對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的信任與信念。

  蘇聯-阿富汗戰爭肇因於由蘇聯扶植的第一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人塔拉基(Nur Muhammad Taraki, 1917-1979),也是蘇共黨書記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1982)在莫斯科大學時的學弟,在 1979 年 9 月慘遭其副手阿明(Hafizullah Amin, 1929-1979)的毒手。政變後,由曾經留學美國的阿明取代瞭塔拉基的地位。雖然在蘇聯解體後不少秘密檔案釋齣,在在證實瞭當時勃列日涅夫對於塔拉基的死深感難受,然而阿明上位後公開錶示離蘇並親美的傾嚮, 阻礙瞭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纔是導緻蘇聯齣兵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勃列日涅夫在當年年底簽署瞭進軍阿富汗的決議, 暗殺阿明並支持親蘇的卡爾邁勒(Babrak Karmal, 1929-1996)上颱,引發阿富汗內戰。蘇聯為確保卡爾邁勒政權穩固,隻得增兵,大規模壓製反對勢力。勃列日涅夫當時躊躇滿誌,原以為可以在一個月內解決阿富汗內戰問題,鳴金收兵,未料反政府軍受到美國資助,將蘇聯軍隊捲入遊擊戰中。蘇軍為求快速勝利,報復遊擊隊的方式往往是將整個村莊夷為平地,因此爆發阿富汗全民聖戰,緻使蘇聯此後十年必須耗費三至十萬不等的作戰部隊在阿富汗長期駐紮,死傷達百萬人之多。

  然而,上述這些死傷人數的數字與蘇聯軍隊報復阿富汗人民的手段等史實, 卻從未在蘇聯主流媒體上被揭露。讀者可以從《鋅皮娃娃兵》中明白,蘇維埃政權編造瞭多大的謊言讓人民相信,蘇聯派軍入駐阿富汗是基於兄弟情、國際主義的目的,幫助對方造橋鋪路,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傢。就在 1986 年 7 月蘇聯尚未解體之前,如阿列剋謝耶維奇在前言中寫道,她突然驚覺這場戰爭已經無聲無息地進行七年。但境內人民除瞭偶爾從電視實況轉播中得知一些敘述英雄事蹟的消息之外,對戰爭本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卻全然不知。而國傢竟然能讓這場戰爭的諸多參與人瀋默,而且瀋默瞭這麼久!阿列剋謝耶維奇就在眾人皆信/醉時她獨醒,遍訪蘇聯各地參與過這場戰爭的見證人與受難傢屬,以記錄方式寫下他們的經曆與見聞,試圖喚醒大眾,曆史是可以建構、宣傳與說謊,特彆在共産政權之下。

  「不容青史盡成灰」是身為記者的阿列剋謝耶維奇抱持的信念,也正因這一職業使後來成為作傢與紀錄片導演的她相信,挖掘真相、探索原因、追求真理並改變社會是極其重要、極富教育意義的。而這些信念與信仰,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直為俄羅斯作傢與文學作品所彰顯,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文以載道」有異麯同工之任重。盡管她的作傢同儕或是同胞都認為,時代不停在改變,迴首過去意義不大,展望未來纔是希望,然而輕易將過去曆史放下、得過且過的人,不但縱容自己在思考上的懶惰,也是任由獨裁極權與戰爭悲劇一再發生的同謀者。《鋅皮娃娃兵》記錄瞭這些戰爭見證者的心路曆程,除瞭錶達作傢的反戰立場、反對任何形式的殺人行為,以及為失敗者與弱者著書的慈悲胸懷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這些口述資料來告訴並警惕世人,人雲亦雲、盲目輕信的愛國主義,以及國傢至上的保護主義為這個世界製造瞭多大的災難。多少戰爭與罪惡假這些冠冕堂皇的名稱以行之?

  於是,阿列剋謝耶維奇無法瀋默,即使她完成瞭《戰爭中沒有女性》(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1985)一書之後,宣稱她已心力交瘁,對於人間的諸多殘酷不忍卒睹,沒有辦法再寫關於戰爭的書瞭。可以想像,她再提起筆寫《鋅皮娃娃兵》需要極大的勇氣,而這勇氣包含著斯拉夫民族堅毅的性格,更具備瞭傳統俄羅斯文學對道德良心的堅持與信仰。她無懼威權的恫嚇、威脅與旁人的冷嘲熱諷,也不管世界如何在變,依然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始終如一。

  在這網路橫行的時代,資訊發達的世界,人們「知」的範圍與權利比任何時代來得更廣泛充足。然而,或許正因為得來過易、快速且人雲亦雲,我們其實某方麵同新聞從業人員一樣,競爭效率而失去瞭挖掘真相的信念,觀看錶象卻沒有探索原因的耐性。因此,阿列剋謝耶維奇的得奬,為新聞從業人員注入一劑強心針,鼓舞瞭不少記者重新審視進入這一行業的初衷,而非僅在意收視率的勝敗, 抑或誰王誰寇的結果。至於追求真理,或許會有不少人問,那是什麼東西?盡管如此提問使人沮喪,然而,如同阿列剋謝撰寫《鋅皮娃娃兵》的目的一樣:就算以孤筆抗強權猶如以卵擊石,吾往矣!即使在最極權黑暗的時刻,身為記者與作傢且被政治迫害的她也沒有絕望過,吾人又有什麼悲觀的權利?阿列剋謝耶維奇其人及其創作,正是這個知識爆炸時代最缺乏的,也是這個資訊發達的世界最迫切需要的另類聲音,值得讀者閱讀,再三思考。

陳相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