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要義(七版)

行政法要義(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行政法
  • 法學
  • 教材
  • 七版
  • 要義
  • 法條
  • 案例
  • 理論
  • 公法
  • 法學概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般行政法的內容,約分為行政法基本原理、行政組織法、行政作用法、行政救濟(爭訟)法及行政責任法五大領域,各領域有其不同的法理及適用法則。

  在行政法基本原理中,本書特彆針對於一般法原則,有較多的介紹與闡釋;行政組織法涉及公務員的權利義務;在行政作用法中,以行政程序法作為論述主軸,包括行政程序、行政處分、行政契約、行政命令、行政計畫、行政指導、行政罰、行政執行等;在行政救濟法方麵,就整體行政訴訟之法理作總體性的介紹,但就訴願法及行政訴訟法僅作較為入門式地架構說明;行政責任法則頗為詳細介紹行政補償與國傢賠償法製。
權力與規範的交織:現代國傢治理的基石 本書並非介紹《行政法要義(七版)》的具體內容,而是旨在構建一個獨立於該特定教材之外的、關於現代行政法原理與實踐的宏大圖景。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現代國傢機器的運作邏輯、權力邊界的劃定,以及公民權利在公權力行使中所處的地位。它聚焦於行政法作為一門活的法科學,如何迴應社會變遷、技術發展以及公民對高效與公正治理的共同期待。 第一部分:行政權力的溯源與理論基礎 本部分將追溯行政權力的曆史演進,探討其在國傢三權分立結構中的獨特地位。我們將審視啓濛運動以來,國傢職能的擴張如何催生瞭行政法的必要性,並從古典的行政法理論(如法國的“國傢行政權”概念和德國的“行政行為”理論)齣發,過渡到當代強調“法治國傢”和“行政謙抑”的現代視角。 1.1 國傢的能動性與行政的內涵界定: 行政不再僅僅是“執行法律”的消極活動,而是涵蓋瞭計劃、提供公共服務、規製市場行為乃至參與國際事務的復雜過程。本書將詳細辨析“行政行為”、“行政措施”和“事實行為”的界限,並討論在信息時代,行政主體如何通過“軟法”(如指南、備忘錄)實施影響和規製。 1.2 法治國傢的基石:法律保留原則的精微解析: 我們深入探討何謂“法治國傢”(Rechtsstaat)的核心要求,特彆是法律保留原則在不同領域(如基本權利乾預領域、財政授權領域)的適用強度。通過一係列經典案例分析,闡明瞭即使是授予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也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和界限設定,防止權力濫用。 1.3 比例原則的實踐操作與限製: 比例原則是約束行政自由裁量的核心工具。本書將超越教科書式的定義,探討如何將這一原則應用於復雜的情境中,例如環境規製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安全措施的緊急啓動,以及在涉及經濟利益平衡時的具體衡量標準。我們將考察法院如何審查行政機關的“衡量瑕疵”,以及對“明顯過度”的認定標準。 第二部分:行政程序的公正性與透明度 程序的正義是實體正義的保障。本部分集中於行政決策過程的規範化,確保公民在麵對國傢權力時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2.1 現代行政程序的結構與階段: 本書係統梳理瞭典型的行政程序(如許可、處罰、宣告程序)的啓動、調查、審議和終結的各個環節。重點分析瞭“告知義務”、“陳述意見權”等程序性權利在實踐中如何落地,並考察瞭“一事不再理”原則在行政處罰中的特殊適用。 2.2 聽證與公眾參與機製的有效性: 麵對復雜技術性議題(如能源政策、城市規劃),傳統的“一對一”聽證模式往往不足。我們探討瞭如何設計更具包容性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協商機製”(Multi-stakeholder Consultation),評估其在提升決策質量和構建社會共識方麵的作用與局限。 2.3 電子政務與程序義務的適應性: 隨著數字化進程加速,行政程序麵臨電子化轉型。本書討論瞭電子簽名、在綫申辦在程序效力上的認定,以及數據驅動的行政決策對傳統告知和送達義務帶來的挑戰與對策。 第三部分:行政行為的效力、救濟與行政責任 當行政行為作齣後,其效力如何維持?公民的權益受損後如何獲得有效救濟?本部分關注行政法的動態約束機製。 3.1 行政行為的形成要件與瑕疵類型: 詳細剖析瞭形式要件(程序閤法性)、實體要件(內容閤法性)和外部要件(送達有效性)。重點分析瞭不同類型瑕疵(自始無效、可撤銷)對行政行為效力的不同影響,以及在“信賴保護原則”下,對瑕疵行為的追溯和糾正限製。 3.2 救濟途徑的體係化構建: 本書全麵梳理瞭行政爭議的解決體係,包括行政復議(作為前置程序或替代程序)、行政訴訟(撤銷之訴、給付之訴、確認之訴)以及特彆救濟程序(如緊急禁令)。我們將重點比較不同司法體係中,行政法院對行政自由裁量空間的審查尺度和深度,強調“司法能動性”與“司法剋製”之間的微妙平衡。 3.3 公法責任的形態與歸責邏輯: 除瞭傳統的國傢賠償責任(基於違法或在部分法域基於無過錯)外,本書探討瞭新興的“替代責任”和“信賴賠償”在現代行政法中的地位。分析瞭在公共服務外包、PPP項目等新型治理模式下,如何確定政府的最終責任承擔主體和依據。 第四部分:行政法應對當代治理挑戰 現代社會充滿瞭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快速變化,對傳統行政法框架提齣瞭嚴峻考驗。 4.1 規製經濟與産業政策的邊界: 在應對氣候變化、金融風險、信息壟斷等全球性挑戰時,行政機關需要更強的乾預能力。本書考察瞭規製經濟法(如反壟斷、消費者保護)中行政機構的“準立法權”與“準司法權”的行使規範,並探討瞭如何通過“工具箱式規製”實現有效治理,同時避免對市場活力的過度抑製。 4.2 公共資源的私營化與閤作治理中的法律關係: 隨著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政府與私營部門的閤作日益緊密。本書著重分析瞭“公私夥伴關係”(PPP)中的法律地位認定,閤同法與行政法如何交叉適用,以及如何確保在私營部門執行公共職能時,公民的基本權利仍能得到充分保障。 4.3 風險治理與預防性原則的適用: 在科學認知存在不確定性的領域(如基因技術、人工智能),行政決策必須采納“預防性原則”。本書分析瞭這一原則在環境法和公共衛生法中的具體操作,以及在決策中如何平衡科學預測的模糊性與立即采取行動的必要性。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注重實踐操作的分析工具,幫助法律專業人士、政府官員及關注國傢治理的讀者,理解和運用現代行政法的原理,以構建一個既有效率又符閤法治精神的公共權力體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惠宗


  現 職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兼任教授
  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班兼任教授
  考試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颱中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司法院法官評鑑委員會委員

  學 曆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係畢業
  國立颱灣大學法研所碩士
  教育部公費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考試經曆
  高考公證人第一名及格
  律師高考及格

  著 作
  中華民國憲法——憲法生活的新思維
  憲法要義
  行政罰法之理論與案例
  行政法要義
  教育行政法要義
  案例式法學方法論

圖書目錄

翁 序
第七版序言
初版自序
本書引用簡語

第一篇 行政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 行政之概念/1
  第一節 行政的意義/1
  第二節 行政的特性/3
  第三節 行政之種類/5
 第二章 行政法之概念/13
  第一節 行政法的發展/13
  第二節 行政法種類/15
  第三節 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關係/16
  第四節 行政法之特質/19
  第五節 行政法之效力/21
 第三章 我國行政法基本原理/27
  第一節 立憲主義的要求/27
  第二節 權力分立原則/28
  第三節 法治國傢原理/29
  第四節 民主主義原理/45
  第五節 民生法治國傢原理/47
  第六節 司法國傢原理──兼論司法審查的層級與密度/49
 第四章 行政程序法序論/55
  第一節 行政程序法製定的時代意義/56
  第二節 行政程序法之性質/58
  第三節 行政程序法之目標/58
  第四節 行政程序法適用之範圍/79
  第五節 行使公權力之主體/79
  第六節 行政程序法之排除適用/86
  第七節 行政機關的注意義務/93
 第五章 行政法法源與行政法一般原則/95
  第一節 行政法法源/96
  第二節 行政法一般原則/108
 第六章 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判斷/151
  第一節 法律適用三段論法的基本模式/152
  第二節 行政裁量/153
  第三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判斷/164
  第四節 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之異同/173

第二篇 行政組織法
 第七章 行政組織法序論/177
  第一節 序 說/177
  第二節 行政組織之基本原則/182
  第三節 行政組織法與行政作用之關係/186
 第八章 公務員法/189
  第一節 序 說/191
  第二節 公務員關係的成立與消滅/192
  第三節 公務員之種類/194
  第四節 公務員與國傢之關係/196
  第五節 公務員之權利/198
  第六節 公務員之義務/206
  第七節 公務員之責任/218
  第八節 公務員之保障/222
 第九章 公物法/241
  第一節 公物之概念/241
  第二節 公物之特性/243
  第三節 公物之成立及消滅/245
  第四節 公物利用之法律關係/248
 第十章 公營造物法/257
  第一節 公營造物的概念/258
  第二節 公營造物之種類/259
  第三節 公營造物之成立與消滅/260
  第四節 公營造物權力/261
  第五節 公營造物利用關係/262

第三篇 行政作用法
 第十一章 行政程序法之一般規定/267
  第一節 管 轄/270
  第二節 行政程序上之當事人/281
  第三節 迴 避/288
  第四節 行政程序之開始/291
  第五節 調查事實及證據/292
  第六節 資訊公開/310
  第七節 期日與期間/323
  第八節 費 用/326
  第九節 聽證程序/327
  第十節 送 達/332
  第十一節 陳 情/340
 第十二章 行政處分/341
  第一節 建構行政處分意義之功能/344
  第二節 行政處分之意義/345
  第三節 行政處分與其他概念之區辨/356
  第四節 行政處分之種類/359
  第五節 行政處分之成立/369
  第六節 對行政處分之陳述意見及聽證/372
  第七節 行政處分之效力/375
  第八節 行政處分之附款/379
  第九節 行政處分之違法/386
  第十節 無效之行政處分/400
  第十一節 違法行政處分之治療/404
  第十二節 行政處分之撤銷/406
  第十三節 行政處分之廢止/411
  第十四節 行政處分之重新進行/415
  第十五節 公法上之消滅時效/419
 第十三章 行政契約/429
  第一節 行政契約的概念/430
  第二節 行政契約之意義/431
  第三節 行政契約功能及其界限/434
  第四節 行政契約的類型/435
  第五節 行政契約之成立要件/443
  第六節 行政契約之效力障礙/445
  第七節 行政契約之調整與終止/447
  第八節 行政契約之效力/448
 第十四章 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453
  第一節 行政命令之概念/454
  第二節 行政命令之種類/455
  第三節 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之製定/467
  第四節 行政命令之監督/475
 第十五章 行政計畫/477
  第一節 行政計畫的概念/478
  第二節 行政計畫的意義與種類/478
  第三節 行政計畫之法律性質/480
  第四節 確定行政計畫之程序/482
  第五節 確定計畫裁決之效力及實施/485
  第六節 行政計畫之法律效果及其救濟/486
 第十六章 行政指導/487
  第一節 前 言/487
  第二節 行政指導之意義/488
  第三節 行政指導之性質/489
  第四節 行政指導之功能及其問題/491
  第五節 行政指導之原則/492
  第六節 行政指導之種類/492
  第七節 行政指導之方式及其效果之擔保/494
  第八節 行政指導之法律效果/495
 第十七章 行政罰論/497
  第一節 行政罰的概念/499
  第二節 行政責任的類型/505
  第三節 行政罰之種類/510
  第四節 狹義行政罰之種類/519
  第五節 行政罰法適用上之原則/527
  第六節 行政共犯/540
  第七節 行政犯之未遂/543
  第八節 行政罰裁處權之消滅時效/544
  第九節 阻卻違法事由/548
  第十節 行政罰之執行/550
  第十一節 一行為不二罰原則/551
  第十二節 行政罰之管轄/564
 第十八章 行政執行論/567
  第一節 行政執行之概念/569
  第二節 行政執行之原則/570
  第三節 行政執行之機關/575
  第四節 行政執行之程序/576
  第五節 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之執行/584
  第六節 行為或不行為義務之執行/594
  第七節 即時強製/602

第四篇 行政救濟法
 第十九章 行政救濟法序論/609
  第一節 行政救濟之概念/609
  第二節 行政訴訟製度之源起/610
  第三節 行政救濟權的概念/612
  第四節 行政爭訟之本質及製度結構/614
  第五節 我國現行行政救濟法之特性/618
 第二十章 訴願製度/623
  第一節 訴願製度的概念/624
  第二節 訴願之先行程序/625
  第三節 訴願之要件/627
  第四節 訴願管轄機關/639
  第五節 訴願審理程序/641
  第六節 訴願決定/643
 第二十一章 行政訴訟/647
  第一節 行政訴訟之概念/648
  第二節 行政訴訟之審判機關/653
  第三節 行政訴訟之基本原則/655
  第四節 行政訴訟之種類/658
  第五節 行政訴訟之裁判/672
  第六節 判決之效力/675

第五篇 行政責任法
 第二十二章 行政責任法序論/679
  第一節 人民與國傢之法律關係/679
  第二節 行政責任之基礎理論/680
  第三節 行政責任法的體係及其關係/682
 第二十三章 行政補償/685
  第一節 序 論/686
  第二節 基於特彆犧牲之補償/686
  第三節 基於信賴關係的損失補償/699
  第四節 社會衡平之補償/700
  第五節 基於特彆行政目的之補償/702
  第六節 公法上危險責任/704
 第二十四章 國傢賠償/711
  第一節 國傢賠償責任之本質/711
  第二節 我國國傢賠償責任之類型/718
  第三節 國傢賠償責任之競閤/737
  第四節 國傢賠償之方法與範圍/737
  第五節 請求國傢賠償之程序/738

本國基本參考文獻/741
事項索引/745

錶目錄
 錶3-1  司法審查層級與密度錶/54
 錶6-1  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與行政裁量之異同/176
 錶12-1 行政命令與行政處分之區彆/357
 錶13-1 行政契約類型錶/442
 錶14-1 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之區彆/466
 錶17-1 執行罰與行政罰之區彆/516
 錶17-2 過失程度錶/536
 錶19-1 訴訟目的對訴訟運作的影響說明錶/617
 錶20-1 對地方自治團體行為之監督方式/635
 錶23-1 準徵收之侵害、具徵收效力侵害與強要犧牲侵害補償比較錶/698
 錶24-1 代位責任說與自己責任說區彆錶/716

圖目錄
 圖13-1 行政契約圖/431

圖書序言

第七版序言

  本書之齣版,基本上以「本土化的行政法」自許,畢竟學術終究仍須貢獻斯土。從2010年開始,颱灣行政法的發展,愈見蓬勃,不但有專書、實例解說書籍的齣版,有更多本土的行政法或行政訴訟法的教科書,共同促進行政法製的發展。本書的改版,亦予參考納入。

  作為一本入門的教科書,本書一直控製著篇幅,故在參考文獻引註方麵,盡可以簡稱呈現。另本版最重要的改變,是加入「邊碼」的設計,並以編碼作為索引之依據,各號碼基本上以一個重要論點為依據,號碼有先後順序,但不連續,以備日後增修。另在編排方麵,如果引用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法條或判決內容若超過一行半以上者,原則上即以「引文格式」(退縮二字,行距縮減,10#楷書)呈現,以資區彆。讀者即可明確判斷齣引文與內文的區彆。

  本書盡可能將最近我國發生的案例列入討論,並將最新的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納入。對於實務上有重要影響的行政法院判決,特彆是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及庭長法官聯席會議之決議,本書亦盡可能納入,並予適度評論。

  本版之校對,承中興大學法律係科碩班研究生謝穎昇、謝怡均、彭瑜景、羅婉秦揮汗校對,備極辛勞,特錶謝意。惟舛誤之處仍應由作者負責。
 
2016. 8. 8.
於靜觀書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行政法教材,感覺就像經曆瞭一場漫長的馬拉鬆,但終點綫卻有些模糊。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相當傳統,概念的堆砌多於邏輯的梳理,對於初學者來說,很容易陷入“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睏境。作者在闡述法條時,往往直接引用,缺乏對法條背後的立法意旨和實踐應用的深入探討。舉例來說,對於“行政裁量權”的討論,停留在形式上的界定,卻沒有結閤具體的行政案例,分析裁量權的邊界和濫用情形。更令人遺憾的是,書中對於颱灣行政法的特殊性,例如行政訴訟製度與大陸的差異、颱灣特有的行政救濟途徑等,著墨不多,這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實用性大打摺扣。雖然書中收錄瞭大量的判例,但這些判例的選取和分析,缺乏批判性思維,僅僅停留在對事實的羅列和法律條文的對應,未能深入挖掘判例背後的法律原則和價值取嚮。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法條的注釋,而非一部能夠啓發思考的行政法教材,對於希望深入理解行政法精髓的讀者來說,恐怕需要另尋他書。

评分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試圖將行政法知識體係化,並對重要的行政法概念進行瞭梳理。然而,這種體係化的呈現方式,卻顯得過於僵化和教條,缺乏靈活性和批判性。作者似乎認為,行政法是一門精確的科學,可以被完全地歸納和總結。然而,行政法畢竟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存在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更讓我感到失望的是,書中對於行政法的價值判斷,缺乏明確的立場。例如,在討論“行政裁量權”時,作者沒有明確指齣行政裁量權應該如何被運用,纔能更好地實現公共利益和保護公民權利。此外,書中對於颱灣的行政文化,缺乏深入的分析。颱灣的行政文化深受日本殖民時期和威權統治的影響,具有其獨特的特點。然而,這本書卻很少提及這些曆史因素,這使得它對颱灣行政法的理解不夠全麵。如果作者能夠更加注重行政法的實踐性和批判性,這本書的價值將會大大提升。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當“學院派”,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冗長的句子。對於沒有行政法基礎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簡直是一場噩夢。作者似乎認為,隻有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纔能體現學術的嚴謹性。然而,這種做法卻適得其反,反而阻礙瞭讀者對行政法概念的理解。舉個例子,在解釋“行政行為”時,作者使用瞭“行政機關依公法所為之單方行政作用”這樣復雜的錶述,對於初學者來說,很難理解其含義。更令人頭疼的是,書中對於概念的解釋,缺乏清晰的邏輯和層級關係,導緻讀者難以把握行政法知識的整體框架。此外,書中對於颱灣的行政實踐,缺乏足夠的關注。例如,在討論“行政補償”時,作者沒有提及颱灣的行政賠償製度,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與颱灣的實際情況脫節。總而言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內容呈現方式,都缺乏對讀者的友好性,對於希望輕鬆入門行政法的讀者來說,恐怕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评分

這本書的編者顯然對行政法有著深刻的理解,但這種理解卻未能有效地傳遞給讀者。書中對於行政法理論的探討,過於抽象和形而上,缺乏與現實生活的聯係。例如,在討論“公共利益”時,作者隻是泛泛地談論公共利益的定義和特徵,卻沒有結閤具體的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利益如何在行政決策中被權衡和考量。更令人遺憾的是,書中對於颱灣的行政爭議,缺乏深入的剖析。颱灣的行政爭議往往涉及復雜的政治和社會議題,例如土地徵收、環保政策、勞工權益等。然而,這本書卻很少提及這些爭議,這使得它對颱灣行政法的理解不夠深入。此外,書中對於行政法學的最新發展趨勢,缺乏足夠的關注。行政法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新的理論和觀點層齣不窮。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顯得有些陳舊,未能反映行政法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總而言之,這本書雖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對於希望瞭解颱灣行政法實踐的讀者來說,恐怕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评分

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坦白說,有點像大學課堂上老師的講義直接拿來印刷成書。排版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讓人感到壓迫,缺乏必要的圖錶和案例分析來輔助理解。內容方麵,雖然涵蓋瞭行政法的主要領域,但深度不夠,很多重要的議題隻是蜻蜓點水般地帶過。例如,在討論“行政程序法”時,對於程序正義原則的內涵和具體應用,缺乏深入的探討,僅僅停留在對程序規定的簡單羅列。更讓我感到不滿的是,書中對於行政法與人權保障的關係,缺乏足夠的重視。在現代社會,行政權力的擴張往往伴隨著對公民權利的侵犯,行政法理應扮演著保護人權的重要角色。然而,這本書卻很少從人權的角度來分析行政法的製度和原則,這無疑是一種缺失。此外,書中對於新興的行政法議題,例如信息公開、環境保護、數據治理等,幾乎沒有涉及,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顯得有些過時。如果作者能夠更加注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並結閤颱灣的實際情況,這本書的價值將會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