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

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ie Bartlett
圖書標籤:
  • 黑暗網絡
  • 匿名
  • 網絡犯罪
  • 黑客
  • 調查
  • 臥底
  • 數字犯罪
  • 互聯網
  • 隱私
  • 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第一本以專業角度探討暗網以及網路非法社群次文化等的書籍
.亞馬遜好評4.3顆星、美國國傢公共廣播電颱(NPR)2015年度最佳好書、華盛頓郵報非文學重點選書
.深入又生動的質化研究訪談為主體,作者深入黑暗網路世界,大量的第一手訪查資料,兼具議題性、趣味性與專業度。
.華盛頓郵報、衛報、觀察者、泰晤士報等均為本書刊載書評;New Scientist、Sciencebase等科技相關媒體,以及英國金融時報、倫敦政經學院等經濟媒體亦專文評論。


  創新、顛覆、激進、恣肆
  在匿名提供的安全網之下,一切狂想與慾望都成為可能


  在莎拉按下確定、把一張不太過分的半裸照片送上網路之前,她不知道接下來將是一連串侵襲身邊所有人的風暴。隨著更露骨的照片上傳,她的真實姓名、住址、傢人和朋友的身分全都一一曝光,親友也被迫看見她令人難堪的照片和數不清的譏諷、調戲和威脅。莎拉不曉得散播惡意的許多網友是誰,對他們來說,看見彆人犯下悲慘的錯誤似乎就是最大的樂趣。莎拉的案例並不罕見,許多匿名討論闆都發生過類似的狀況,而在「暗網」的世界中,更慘痛而驚悚的事件更不時發生。

  暗網,又稱深網,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是彷彿都市傳說,恐怖神秘又吸引人的存在。暗網隻能透過特定方式進入,其中關鍵是洋蔥路由器提供的隱匿服務,不會被一般搜尋引擎找到,因此更添神祕感。正因為暗網具備高度隱密性與自由度,它讓我們得以看見人性的極端化,有時良善美好,有時邪惡放縱、甚至駭人聽聞,例如「暗殺市場」、「絲路」和數不清的兒童色情網。

  本書從暗網這個擁有最大匿名性與自由彈性的國度起始,逐步探討在網路世界(不隻暗網,亦包含錶層網路世界)幾無法紀的數個角落中,特彆遊走在法律邊緣、或者已越界的行為。內容包括網路小白的引戰招數、人肉搜尋與騷擾文化;種族/民族主義者的組織與反法西斯團體之間的攻防與互相滲透;比特幣與無政府主義者、密碼叛客的長久淵源;包含「絲路」在內的販毒網站如何改變現實世界的毒品市場……種種主題,作者巴特利特進入暗網和眾多匿名討論區,親口訪問處在第一綫、帶著讓人不安氣息的使用者,他甚至做齣犯法行為以收集材料。紮實深入的資料在巴特利特精闢卻又帶著人性溫暖的筆下,將黑暗網路顯露齣最危險,卻也因此最絢爛迷人的光彩。

國內推薦

  人渣文本|專欄作傢
  名為變態的神父|《Yo,這位Brother》作者、PTT八卦版資深鄉民
  吳齊殷|颱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劉寶傑|《關鍵時刻》主持人
  蘇碩斌|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真心推薦

國際好評


  一場令人著迷又不安的旅程,直入網路最深幽之處。傑米.巴特利特可說是專業嚮導……為讀者在一個嚮來晦暗的世界難得的點亮一角。──伊恩.貝瑞爾(Ian Burrell)/《獨立報》專欄作傢

  極齣色的傑作……一定要購入閱讀。──雨果.瑞夫金(Hugo Rifkind)/《時代雜誌》專欄作傢

  巴特利特解構網路常見的嚇人角色,並證實這群人確實存在。隻要對網路以及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感興趣,《黑暗網路》就是必備讀物……有如漆黑地窖中的一道光束。──麥可.拜獲特(Michael Bywater)/《觀察傢雜誌》作傢

  一次迷人又驚心的探險,一窺網路以及人類心智的邊陲地帶。──喬許.柯恩(Josh Cohen)

  針對網路生活異常色情、叛逆、又罪惡的一麵,詳實而盡責的研究與書寫。──布萊恩.阿普爾亞德(Bryan Appleyard)/《週日泰晤士報》專欄作傢

  值得信賴且見識多廣的嚮導……巴特利特親自訪談隱身於網路活動幕後的人群,而這些人物因此更加人性化。──道格拉斯.海文(Douglas Heaven)/《新科學傢》雜誌主編

  《黑暗網路》可說是一則機智又發人深省的報導,展現數位文化扭麯的一麵,並結閤平實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探討科技如何放大人性最好與最壞的特質。若讀者想要擺脫媒體歇斯底裏,麵對二十一世紀最驚心駭人的復雜情節,絕對不可錯過本書。──湯姆.查特菲爾德(Tom Chatfield)

  精彩描繪齣綫上世界幽暗的一麵。──安德魯.安東尼(Andrew Anthony)/《每日郵報》專欄作傢

  以不批判的眼光一探網路小白和其他惡劣行為的心理機製。──《新政治傢》雜誌,年度好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米.巴特利特


  智庫「德莫斯」(Demos)旗下的社群媒體分析中心(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總監,專業領域為綫上社群活動以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他也為《每日電訊報》撰寫科技主題文章,並長期寫作探討網路世界中的極端主義、言論自由、與社群媒體潮流。現居倫敦。

譯者簡介

廖亭雲


  目前就讀於颱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正在朝專職譯者的人生目標邁進。聯絡信箱:tingcloudyy@gmail.com 。
 

圖書目錄

作者序

序章:自由抑或死亡
第一章:揭開網路小白的麵具
第二章:孤狼
第三章:潛入高爾特峽榖
第四章:隻需點三下
第五章:踏上絲路
第六章:燈光、網路攝影機、開拍
第七章:維特效應
結語:佐爾丹與哲忍之爭

尾註
延伸閱讀
謝辭

 

圖書序言

序章

自由抑或死亡


  我曾聽過關於這個網站的傳言,但一直無法相信這種網站真的存在。我眼前的頁麵應該是一份暗殺名單,我可以辨認齣其中的人物相片,大多數是知名政治人物,而每一張相片旁都標有價碼。網站創建者使用的化名是「桑畑三十郎」(Kuwabatake Sanjuro),他認為如果可以買兇謀殺某人而不被發現──這裏指的是完全不會被發現──絕對有人會這麼做,而這正是他創立網站「暗殺市場」(Assassination Market)的原因。網站首頁列有四項簡單的指示:
  .在清單上新增姓名
  .在姓名旁新增下注金額
  .預測此人何時會死亡
  .預測正確者可贏得賭注總額

  「暗殺市場」並不會齣現在Google搜尋結果,而是隱身於加密網路世界,一直到近期,都僅能透過瀏覽器「Onion Router」(亦稱為「Tor」)進入網站。Tor的前身是一項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計畫,不過目前是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營運,部分資金來自美國政府以及多個民權團體,全球數百萬人因此得以匿名且安全的瀏覽網路。(註:二〇一〇年Tor獲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頒發社會公益企劃奬(Award for Projects of Social Benefit),獲奬部分原因是提供服務予吹哨者、人權運動團體、以及異議人士。)簡而言之,Tor會對電腦活動進行多重加密,並且透過數個網路節點選路(routing),亦即所謂的「洋蔥路由器」(onion routers),如此一來便可以隱藏電腦活動的來源、目的地、以及內容。一般人不僅無法追蹤Tor的使用者,也無法搜尋到採用Tor隱匿服務的網站、論壇、以及部落格,這種服務同樣採用流量加密係統隱藏網路位置。

  盡管「暗殺市場」架設在網路中鮮為人知之處,卻不難搜尋,隻要利用正確的方式即可。必備工具就隻有一種簡單(且免費)的套裝軟體,接著登錄網站、完成指示、再等待便大功告成。雖然無法確實得知究竟有多少人正在參與「暗殺市場」的活動,不過在我寫作本書的同時,如果我正確預測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班.柏南剋的死期,大約可獲得五萬六韆美元的賭金。

  在一般人眼裏,這可能是毫無意義的賭注,畢竟要猜對特定人物的死期非常睏難,因此「暗殺市場」有第五項指示:
  .可選擇任何方式讓自己的預測成真

  暗網

  「暗殺市場」是網路行為的極端實例,在眾人熟悉的Google、Hotmail以及亞馬遜之外,網路還有另一種麵貌:暗網。

  對部分人而言,暗網是由Tor隱匿服務構成的加密網路世界,在此使用者既不會受追蹤、身分也不會曝光。其他人則將暗網定義為不在傳統搜尋引擎搜尋範圍內的網站:這個未知領域包含受密碼保護的網頁、無連結的網站、以及僅有知情者可存取的隱藏內容,有時也以「深層網路」為人所知。此外,暗網也成為包山包海的代名詞,泛指無數令人震驚、不快、且極具爭議的網路角落,那是屬於想像中的罪犯和各種各樣的掠食者的國度。

  就某個程度看來,暗網的確如上述所言,然而我認為暗網並不隻是個特殊領域:與眾人聚集的網路完全相異又緊緊相連的地下世界;完全自由且匿名的世界;在此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的發言、行動,不受審查、不受管理、更沒有社會規範約束。暗網之所以晦暗,是因為一般人鮮少親眼見到:暗網既隱密、不為人所知、又行事低調。本書的主題並不是Tor隱匿服務,反而多是在探討讀者已十分熟悉的網路領域──社群媒體網站、普通網頁、論壇、聊天室──不過本書的重點在於一探特定的文化和社群,對於不是其中一分子的人而言,這些社群文化不僅黑暗更危機四伏,值得研究的原因並非其代錶普遍的網路行為,而是因為這些族群一般最常遭到誤解、也最乏被理解的機會。

  暗網經常成為新聞題材,內容不齣以下幾類:年輕人散布自製色情影片、網路霸淩事件以及在網路對陌生人惡意攻訐、激進政治分子宣傳思想、非法商品及藥物流通、以及機密文件僅一鍵之差就要登上頭版,這類事件幾乎天天上演,然而整體來看,暗網依舊是個未經發掘且鮮為人知的世界。在現實中,幾乎無人曾冒險深入網路的黑暗深幽之處,以仔細研究其中的網站。

  我從二〇〇七年開始研究激進社會/政治活動,費時兩年追蹤歐洲及北美地區的激進伊斯蘭極端分子,試圖拼湊齣一個四散又極為淩亂的現實世界人際網絡:由認同蓋達組織意識形態的年輕人組成。二〇一〇年當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時,世界似乎已經大不相同;我眼前的每一種新型社會或政治現象──無論是陰謀論者、極右派分子、或是毒品文化──在網路上的據點與活躍程度皆日益增加。我通常會訪問相同的對象兩次,一次透過網路、一次則是麵對麵訪談,而且總是會覺得自己彷彿訪問瞭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我所探尋的平行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規則、行為模式、以及核心人物,每當我認為自己觸及特定網路文化的邊界時,就會發現另一個與之連結、未經探索的祕密領域。有些領域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能力纔能進入,有些則幾乎毫無進入門檻,盡管這些網路空間對許多人的生活與身分益加重要,大多數仍隱身於綫上世界中:無法進入、也無法看見。於是我決定主動開始搜索。

  我的旅途引領我走進全新的領域,無論是網路或現實世界中皆是如此。我加入惡名昭彰、在網路惹事生非的團體,並成為其中的版麵管理員;我花費數星期潛伏在專門討論如何自殘、絕食或自殺的論壇;我在Tor隱匿服務構成的迷宮世界中探險,尋找毒品和研究兒童色情圖片網;我親眼觀察新納粹分子和反法西斯團體在熱門社群媒體網站掀起論戰;我也登錄成為新興色情管道的會員,試圖瞭解自製色情影片的最新潮流。我拜訪巴塞隆納的一處空屋,支持無政府主義的比特幣程式設計師佔此地為王;我造訪由疲憊不堪的藍領男性組成的俱樂部,訪問極端民族主義者;我也走進三名女子淩亂的臥房,觀察她們如何在相機前做齣性感挑逗的動作,由此吸引數韆名觀眾並賺進一小筆財富。在探索和比較這些新世界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夠迴答一個難解的問題:「匿名」與「連結」這兩項特性是否釋放瞭人性的黑暗麵?若真是如此,原因何在?

  《黑暗網路》的目的不在於評估網路的優、缺點。使「暗殺市場」得以運作的匿名特性,也同樣能讓吹哨者、人權活動團體、以及社運人士活躍於網路,就我所知,有多少破壞性次文化存在於網路,就有多少正嚮、有益、有建設性的網路文化。

  由於網路已經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緊緊交織,我們對匿名、隱私、自由、以及審查的認知也因此麵臨挑戰,網路催生齣一個尚待解答的難題:我們是否應該擁有在網路上完全匿名的權利?我們的「數位身分」是否與「真實身分」有所區彆,而這又意味著什麼?當我們隱身在電腦螢幕後,是否有做齣特定行為的傾嚮?而在各種想法充斥於滑鼠點擊之間的世界,言論自由的極限又在何處?

  當今網路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引發諸多激辯與討論,而上述問題正是爭論的核心,隨著網路生活的比重日益增加,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也會隨之大增。我並不會在書中提齣任何簡單的答案或解決方式,我也不認為這一切有簡單的解答,本書並非意在點燃論戰,而是以更中性溫和的方式,描繪齣這些問題如何在社會邊緣萌生,至於其背後所代錶的意涵,就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連結

  如眾人所知,網路誕生於一九六〇年代後期,原本是一項小型科學計畫,由美軍旗下的研發機構「高等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齣資並營運。美國國防部希望建立一套「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Arpanet)連結多颱電腦,以便美國頂尖學者共享資料集和珍貴的電腦空間。一九六九年加州的兩颱電腦首次完成網路連接,不過網路的發展十分緩慢。

  一九七三年七月,倫敦大學學院有位年輕的電腦科學教授彼得.剋斯汀(Peter Kirstein),透過大西洋海床的電話綫從英國連上Arpanet,於是剋斯汀成為全英國第一位連綫上網的人物。剋斯汀嚮我錶示:「我完全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們這一群科學傢和學者,一心隻想嘗試建立和維護一套可以快速、簡單分享資料的係統。」Arpanet以及取而代之的網際網路,都是以提升學者共同工作的效率為原則建立:一個開放、分散、易於使用、且毫無審查製度的網路。這些概念恰好闡明瞭網路的定義:一個充滿無數使用者、資訊、以及想法的世界。

  一九七八年,電子佈告欄係統(Bulletin Board Systems,BBS)問世,而在一九七九至八〇年間,互聯網交流係統「Usenet」也隨之登場,網路生活從此跨入新的世代。Usenet與BBS不同於與世隔絕的Arpanet,可說是聊天室與論壇的先驅,任何擁有數據機和個人電腦的使用者都可以進入。雖然以現在的標準看來,兩者都又小、又慢、又簡陋,在當時卻吸引瞭數韆名對虛擬新世界感到好奇的使用者。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提姆.柏納李發明瞭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網路世界就此脫胎換骨:從電腦愛好者與學者經常造訪的小眾地下場所,搖身一變成為熱門去處,使用者則是數百萬名躍躍欲試的網路新手。(註:一九九三年九月,網路服務供應商美國綫上(America On-Line)開始為訂閱人提供Usenet服務,網友稱之為「永恆九月」(the eternal September),以茲紀念大批新手登入網路。)

  根據英國公開大學大眾認知與科技教授約翰.勞頓(John Naughton)的看法,網路空間在此時的意義不僅止於多部電腦形成的網絡,使用者認為網路是擁有獨特文化、身分、以及規則的「新型態空間」。數百萬名「普通人」來到網路世界,不禁令人又恐懼又好奇,這種新的溝通形式會對大眾造成什麼影響。許多科技進步論者如雜誌《Wired》和《Mondo 2000》,大聲歡呼網路革命的到來,這派人士相信網路空間象徵學習和啓濛的新曙光,甚至有可能消弭國界。這一派最具代錶性的著作,是美國網路自由主義散文傢約翰.佩裏.巴洛(John Perry Barlow)於一九九六年發錶的《網絡空間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文中聲明:「現實世界中關於財産、言論、身分、社運、以及脈絡的法律概念,皆不適用於網路空間……網路使用者的身分不具實體,因此,不同於現實世界的公民,我等不因人身遭到脅迫而屈服於任何指令。」巴洛認為網路錶麵上具備的無審查以及匿名特性,有助於培養齣更加自由、開放的社會,因為眾人可以拋開現實世界中固有身分的束縛,並且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的說法更言簡意賅:「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當時的頂尖心理學傢對於網路生活如何影響大眾經營自我身分的不同麵嚮,抱持保守但歡迎的態度,例如雪莉.透剋(Sherry Turkle)於一九九五年發錶極具影響力的網路身分研究《螢幕生活》(Life on the Screen)。

  然而另一派人士憂心如果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父母則擔心受怕孩子染上「數據機熱」。透剋提齣研究結果不久之後,另一位心理學傢約翰.蘇勒爾(John Suler)便投入早期聊天室使用者行為的研究,他發現聊天室使用者在綫上的態度,傾嚮較具攻擊性也較為憤怒,在現實生活中的態度則較溫和。蘇勒爾認為原因是在電腦螢幕的保護之下,網路使用者會覺得現實世界的社會限製、責任、與規範不再適用;蘇勒爾也指齣,無論是完全匿名或被視為匿名(感知匿名)的情形,都會促使網路使用者探索自我身分,但也可能導緻使用者因不必憂心承擔後果而做齣不當行為(二〇〇一年他將這個現象稱為「網路去抑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確實如此,打從一開始,許多BBS和Usenet訂閱人就將網路空間視為充斥著各式行為的領域,不論是奇異、有創意、無禮或非法的行為。在Usenet的「Alternative」(簡寫為Alt.)分類層級中,任何人都可以設立討論群組,也可以自訂主題,史上第一個討論群組是食譜論壇「alt.gourmand」,之後性愛論壇「alt.sex」、藥品論壇「alt.drugs」、搖滾論壇「alt.rock-n-roll」也迅速接連登場,而「Alt.」群組的知名度竄升後,便立即成為Usenet係統中最熱門的空間。除瞭目的明確、較為正經的群組,如文學、電腦、或科學論壇等,Usenet和BBS還有更多以網路霸淩、駭客攻擊、以及色情影片為主題的論壇。

  不自由,毋寜死

  在一片瀋重氣氛之中,激進自由意誌主義論者金.貝爾(Jim Bell)率先以保障網路匿名為基礎,提齣令人不寒而慄的推論。一九九二年後期,加州齣現一個名為「密碼龐剋」(cypherpunks)的激進自由意誌主義團體(譯註:其理念為倡使用強大密碼演算法與隱私增強技術,以促進社會或政治改革),透過電子郵件清單的形式提案並討論,可以如何利用網路空間確保個人自由、隱私、以及匿名性。貝爾就是清單中的一員,他深信如果公民能利用網路發送隱匿加密訊息,也能使用無法追蹤的貨幣進行交易,就有可能針對任何一種商品打造運作良好的市場。一九九五年,貝爾在〈暗殺政治〉(Assassination Politics)一文中闡述自身想法,並將文章透過電子郵件清單傳送,而即使是死忠的自由意誌主義論者也為之膽顫心驚。

  貝爾提齣,可以建立一個特殊組織,要求參與者針對特定公眾人物匿名捐贈數位現金後,集結成一份總奬金,而任何能夠正確預測特定人物死期的參與者,則可以獲得這份總奬金。貝爾認為這種行為並沒有違法,僅是另一種形式的賭博,但其中的狡詐之處在於:如果有足夠的群眾對特定個人的不滿達到一定程度──每人隻需匿名貢獻幾塊錢──總奬金就會豐厚到足以誘使部分人加入預測的行列,並且親手實現自己的預言,進而贏得大量總奬金。加密訊息和不可追蹤的支付係統就是在此時發揮作用,群眾集資、且無法追蹤的謀殺行動會循以下模式展開:首先,準刺客透過加密訊息發送自己的預言,隻有發送人本人纔知道開啓訊息的數位密碼。接著刺客在行兇之後,將密碼寄送給主辦組織,讓組織解鎖他的(正確)預測結果。一旦組織確認預測無誤(八成是透過新聞得知),以捐贈數位貨幣形式纍積而成的總奬金,便會採加密檔案的方式公布於網路上,同樣的,這份檔案僅能由做齣預測的本人製作齣「金鑰」並解鎖開啓。在所有參與者都對彼此身分一無所知的情形下,該組織還是可以驗證預言的正確性,並且頒奬給精準預測的贏傢。

  貝爾認為,整個活動中最大的優點就是網路提供的匿名特性,可以保障參與各方的權益,除瞭殺手本人(以及受害者)也許要負擔一定風險之外。即使警方調查齣貢獻暗殺名單奬金的參與者,這些贊助人也可以誠實以對,說明自己從未直接錶達期望特定人物死亡;主辦暗殺市場的組織對警方也同樣愛莫能助,因為組織既不知道誰是贊助人,也不知道誰做齣預測,更不知道誰解鎖開啓瞭檔案。然而,貝爾的構想重點不在於擺脫謀殺罪,他認為這套製度足以施加民意壓力,促使民意代錶有良好錶現,民意代錶的錶現越差勁,就越容易激怒選民,也就越容易纍積大量的暗殺總奬金,並且對潛在暗殺兇手形成誘因。(貝爾堅信如果過去有這類市場存在,史達林、希特勒、以及墨索裏尼都會遭到暗殺身亡。)在理想情形下,沒有人會因此身亡,貝爾希望這類市場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嚇阻所有人投入選戰,他在文中指齣:「徹底匿名、徹底保密、徹底安全……隻要集資過程容易又安全,就會使得濫用職權的公職,成為風險極高的選項。最有可能的狀況是,任何職位高於縣市長的政治人物,都不願意承擔繼續在職背後的風險。」

  一九九五年,貝爾寫下〈暗殺政治〉一文時,這一切都隻是假設情況,盡管貝爾認為這類市場最終會導緻全球所有的政府垮颱,現實世界卻尚未跟上他的想像。將近二十年之後,隨著比特幣這類數位貨幣、Tor一類的匿名瀏覽器、以及值得信賴的加密係統一一問世,貝爾的預言終於成真。三十郎於二〇一三年夏季創辦「暗殺市場」時寫下:

  不過,科技發展必然會走到這一步……如果有人利用法律對付你,而且/或是侵害你的生命、自由、財産、貿易、或追求幸福的權利,現在你可以選擇報復,隻要舒服的坐在客廳、用安全的方式,就能減少對方的壽命。

  目前「暗殺市場」列有至少六個人名,雖然網站宗旨很嚇人,但就我所知,至今尚未有人遭到暗殺。「暗殺市場」的重要性不在於發揮暗殺功能,而是網站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義。這種創意與創新就是暗網最典型的特徵:這個空間毫無限製、挑戰陳規、思想不須經過審查,無論是何種興趣和欲望都可以在此公開。暗網展現的全是人性中最危險、迷人、且獨特的一麵。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感,深邃的黑色背景下,隱約可見一些交錯的綫條和代碼的碎片,仿佛通往一個未知的領域。光是看到封麵,就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互聯網光鮮亮麗錶象之下的陰暗角落很感興趣,尤其是“暗網”這個概念,它總是伴隨著各種驚悚和不可思議的故事。作者聲稱這是一次“第一手臥底調查”,這幾個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想象一下,一個人是如何潛入那個被認為是無法涉足的匿名地下社會的?他需要具備怎樣的勇氣、智慧和僞裝技巧?這本書是否會像一部諜戰片一樣,充滿瞭緊張刺激的滲透過程、驚心動魄的身份暴露危機,以及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那個信息極度不透明、風險極高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並收集到第一手資料的。書中是否會揭露那些我們普通人聞所未聞的交易、活動,甚至是犯罪?它又將如何描繪那個由匿名身份構築起來的獨特社會生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更能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曆,讓我們感受到那種置身險境的真實體驗,仿佛我們也能隨之一起經曆這場深入黑暗的探險。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互聯網認知的一扇新大門。之前對暗網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影視作品和零散的網絡傳聞中,總覺得它是一個遙遠且模糊的概念。但作者的“臥底調查”,讓這個概念變得無比具體和生動。我能感受到他在調查過程中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承受的巨大壓力。那些潛伏在暗網深處的交易,那些難以想象的非法活動,在作者的描述下,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鮮活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去直麵那些我們可能選擇不去看的現實。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在那個充滿瞭欺騙和陷阱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綫,並且最終能夠將真相揭露齣來的。他筆下的那些人物,無論是賣傢、買傢,還是那些試圖維持秩序(或混亂)的力量,都顯得如此真實,仿佛就在我眼前。這本書讓我明白,匿名性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保護那些需要自由錶達的人,也可能滋生最黑暗的欲望和犯罪。它引發瞭我對網絡監管、信息倫理以及個人身份在數字時代如何被定義和保護的深刻思考。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震撼”。作者以一種極其坦誠且毫不避諱的方式,將我們這些身處光明世界的人們,直接推入瞭那個充斥著欲望、危險和規則迥異的暗網深處。這不是那種道聽途說的傳聞,也不是憑空想象的臆測,而是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身體去親身驗證的真實記錄。從他筆下,我們看到瞭一個與我們日常所見的互聯網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建立在匿名基礎上的地下王國,它有自己的運作模式、語言體係,甚至道德標準(雖然這些標準與我們主流社會大相徑庭)。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以及在麵對那些潛在的威脅時,他又是如何保持冷靜並全身而退的。書中對於某些令人不安的交易活動的描述,雖然令人不適,但也正是這種真實的力量,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互聯網另一麵存在的現實。這本書不僅是關於“暗網”本身,更是關於人性在極端匿名環境下的復雜展現,以及信息傳播和權力運作在數字時代的新形態。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互聯網的邊界,也對信息的安全和個人的隱私有瞭更深的擔憂。

评分

這是一次令人驚嘆的深入探索,作者仿佛是一位勇敢的探險傢,深入我們這個時代最神秘、最難以捉摸的領域之一。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細節,反而用一種近乎紀錄片式的冷靜和客觀,將暗網的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對暗網運作機製的細緻描繪所吸引,從加密通訊到虛擬貨幣,再到各種隱秘的交易平颱,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這個復雜係統的運作邏輯。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為我們展現瞭這個匿名地下社會中的真實人性,那些在極端匿名環境下暴露齣的貪婪、恐懼、甚至一絲微弱的良知。我很好奇他在調查過程中,是如何剋服心理上的恐懼和生理上的疲憊,並且始終保持警惕的。這本書不僅是對暗網的揭露,更是對信息時代下人性睏境的深刻洞察,它讓我們思考,當匿名成為一種常態,社會秩序和個體安全將麵臨怎樣的挑戰。

评分

我之前對“暗網”的理解非常片麵,總覺得那是一個與我生活絕緣的神秘地帶。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沉浸式的敘述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探索、關於勇氣、關於真相的故事。我非常欣賞他那種不畏艱險、深入虎穴的決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數次感到心跳加速,想象著作者獨自一人在那個信息洪流和潛在危險中穿梭的場景。書中對暗網中各種非法活動的描述,雖然令人不適,但卻極具警示意義,讓我們看到瞭網絡匿名性可能帶來的極端後果。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做到在那個信息不對稱、規則模糊的環境中,準確地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並且如何保護自己的身份不被泄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臥底調查的記錄,更是一堂關於網絡安全、信息倫理以及人性在極端環境下掙紮的生動課程。它讓我更加警惕網絡世界的潛在風險,也更加珍視信息真實性和個人安全的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