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掌握媒體就要負更多的道義責任 三年前,這本書的第一版付梓,而後為瞭讓本書更貼近法規倫理實務,是以從去年開始就進行瞭改版工程,如今本書第二版正式齣版,完成瞭團隊的期許。其實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協調瞭十位相關領域內的專傢學者,囊括瞭法律、新聞、廣告等各方麵的重要議題,提齣瞭遠景期盼及建議,主要就是因為傳播倫理與法規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傳播倫理與法規為何會在現今社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因為在新聞報導中,大傢常會看到相關廣告資訊的置入,不論是政府機關或是企業産品訊息,幾乎分不清楚哪些纔是真正的新聞;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更有節目的主持人及來賓,講得口沫橫飛地要消費者去買一堆他原本根本不必要、也不會産生所宣稱之效果的産品。看廣告時,常會看到一些走灰色地帶,不論是用性暗示或是被質疑可能「教壞囝仔大小」的方式,企圖炒作成爭議話題的廣告商品。此外,消費者亦多有可能買到虛僞不實的産品,除瞭花冤枉錢傷心之外,更可能會傷身、引起副作用。從以上這些例子來看,不僅是消費者或閱聽人;也包括傳播領域相關的專業人員,不論是新聞採編播人員、廣告代理、公關專業,或許對傳播倫理與法規的認識,都應該愈有其急迫性。畢竟掌握媒體,就要負更多的道義責任。
本書從四大麵嚮來聚焦與傳播倫理法規之相關議題。首先,在總論部分,先將我國傳播法規體係作一鳥瞰,同時介紹有綫電視係統經營之法規與現況;第二部分是著墨新聞倫理與法規,內容包括傳播倫理與媒介第四權,電視新聞報導法規與倫理,傳播誹謗與隱私保護,網路時代的新聞報導與著作權,情色資訊、兒少保護與錶意自由。廣告倫理與法規是本書置焦的第三部分,內容除瞭先陳述廣告代理與公關業之倫理外,進而說明廣告自律、虛僞不實廣告與吹牛廣告之相關內容,接下來則分彆敘述食品、化|妨~、競選與藥物廣告之倫理與法規。在結論部分,本書亦將兩岸傳播交流法規作瞭歸納分析,現今社會中之傳播現象與媒體素養的重要性也是值得關心的議題。在討論完這些主題後,良知與實踐:傳播倫理與法規的重構,除瞭作為本書的總結外,亦期待能夠激起社會對相關議題之正麵反思。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擔任中央廣播電颱總颱長的颱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係賴祥蔚教授及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主任秘書何吉森。賴教授協助我邀請領域內專業先進撰寫篇章內容及格式規劃,同時將頗受社會關注的情色資訊、兒少保護與錶意自由做瞭深入的分析,而在本書的結論篇中,賴教授亦針對現今的傳播現象作瞭說明,並期待閱聽大眾之媒體素養能夠更進一步地強化。何主秘協助本書進行相關法規之細部校閱,並於第一章中清楚地介紹瞭我國傳播法規的體係建構,在後續的章節中亦點齣瞭傳播誹謗與隱私保護值得注意之處。有兩位先進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進行規劃校閱,纔能使本書在最短的時間內付梓。
深諳傳播政策與教授傳播法規多年的颱灣藝術大學邱啓明教授與許北鬥老師,協助我們更進一步地釐清瞭傳播倫理和媒介第四權的互動關係,透過篇章也讓有綫電視係統經營的法規與現況變得更加淺顯易懂。文化大學新聞係莊伯仲副教授依其專業,將電視新聞報導之專業意理及原則作瞭更細膩的剖析,對於導正現今媒體報導新聞太過於淺碟的問題,必定有其正麵效果。
具有十餘年以上新聞媒體、廣告代理與公共關係跨領域深厚經驗,熟悉大眾傳播、社會議題、公共政策現況的實踐大學張美慧副教授以本身廣告、公關實務,結閤瞭相關理論策略,不僅為廣告代理與公關業之倫理作瞭最好的詮釋,也透過實際的案例讓讀者能更快速地掌握其中的意義與精髓。於淡江大傳係任教、同時也是國際廣告協會颱北分會理事、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總編輯的黃振傢副教授,除瞭說明廣告自律的規範原則外,亦將美國、日本及我國等重要國傢的廣告自律體係做瞭深刻的描繪。
輔大廣告傳播學係張佩娟老師以其法學與廣告之專業素養,帶領我們更進一步地瞭解公平交易法中虛僞不實廣告的類型及樣態,亦說明瞭不實廣告的判定原則及其應該負的責任;除瞭深刻地期許瞭專業廣告從業人員應該注意的原則外,也提供瞭消費者非常實用的相關資訊。文化新聞係羅彥傑助理教授則置焦於網路時代,從新聞報導及著作權著手,進行瞭深刻的分析與說明,期待能進一步增加與強化閱聽人對網路時代互動過程中應該注意之處。佛光大學蔣安國副教授則為我們開闢瞭另一個視野,就是兩岸傳播交流的法規,畢竟在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相關傳播法規自然成為瞭值得特彆關注的顯學;而蔣老師為本書所作的結論─良知與實踐:傳播倫理與法規的重構,除瞭作為本書的總結外,亦期待能夠激起社會對相關議題之正麵思考,讓掌握媒體之專業人士,能夠更重視自己在社會上應負的責任。
最後,本書的完成還是要感謝非常辛苦的揚智專業齣版團隊,沒有他們日以繼夜的趕工,或許傳播領域的同學們還沒有一本篇章結構頗為完整、且由傳播科係教授學者所撰寫的傳播倫理法規領域的專書。本書仍有不足之處,要努力的地方也還有很多,但相信本書可作為傳播倫理法規專業領域進一步研究的一個關鍵點。
鈕則勛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