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活一天:焦慮與憂鬱癥患者的心靈處方

再多活一天:焦慮與憂鬱癥患者的心靈處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everlee Buller Keck
圖書標籤:
  • 焦慮
  • 抑鬱
  • 心理健康
  • 心靈成長
  • 自我療愈
  • 情緒管理
  • 心理疾病
  • 積極心理學
  • 生活感悟
  • 精神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於本書中將其與焦慮和憂鬱癥親身搏鬥的經曆娓娓道來,讓讀者從四十篇以默想形式撰寫的小品文中獲得新的見解、釋放與希望。每一篇小品文包含一段經文、一段默想,以及一段祈禱文。作者柯百黎希望透過閱讀本書,讀者得以從中獲得「隻要再多活一天」的安慰與決心。

《隻要再多活一天》的相關評論:

  「這是一本親身經曆焦慮與憂鬱癥的基督徒所寫的靈修書籍,對那些正為同樣疾病所苦的人,本書可協助他們敞開心胸與人分享痛苦。我誠摯希望本書能有機會接觸到大多數有此需要的讀者。」--羅納德.卡爾森博士 (RONALD CARLSON, PSY.D)臨床心理學傢

  「妳記錄焦慮與憂鬱癥的真貌,加上自身的經曆,給予讀者堅不可摧的希望與連結感。妳精采的見解,以及妳個人旅程中所觀察到的細微差彆,闡明最私人、同時也是最普遍的事實,對此我十分感謝。相信妳的書會有許多不同年齡的讀者。」--葛林.麥剋萊倫博士 (GLENN MCCLELLAN, PH.D)心理學傢

  「對那些為憂鬱癥所苦的人,我強力推薦這本靈修書籍,也相信它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作者試著證實讀者正在經曆的憂鬱癥是真實的,並在給予希望的同時,承認憂鬱癥伴隨著高低起伏的心理與情緒上的痛苦…本書會打破患者的孤立感,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道恩.安傑力剋 (DAWN K. ANGELICH)持照婚姻與傢庭治療師(LMFT)

  「作者運用描述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個人軼事,敘述當她的心靈與大腦似乎癱瘓,再也無法前行時的諸般痛苦。百黎親切邀請讀者與她一起採取簡單且實用的步驟,共同邁嚮康復之路。她以患者的身分,詳細說明罹患憂鬱癥時可能碰到的掙紮,字裏行間散發令人耳目一新的透明感。」--芭芭拉.波崔格 (BARBARA BORNTRAGER)「職場事工」牧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百黎


  加州的聖華金河榖(San Joaquin Valley)長大。門諾弟兄會的農夫們在此地辛勤耕耘,將它變為「美國的水果籃」(the fruit basket of the nation)。大學畢業後,她進入學園傳道會服事,在華盛頓大學、北加州及英國等地投入學生事工。後來她認識瞭德溫,兩人婚後因德溫要在泰博特神學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進修神學,所以遷往南加州。結束泰博特的課程後,百黎曾在兩間教會服事,擔任婦女事工部與教會資源事工部總監。這段時期,她也擔任在演藝界發展的女兒茉莉的經紀人,約十年之久。她最後一份工作是在一傢金融服務公司擔任教會公關經理。百黎目前與丈夫住在加州橘郡的鄉間小屋,兩人育有一女。百黎喜愛寫作、閱讀、遊泳、旅遊,並享受與傢人及親友共處的寶貴時光。

譯者簡介

蔡明穎


  颱大外文係畢,輔大翻譯所中英口譯組碩士,曾於英國留學與工作。喜愛閱讀、旅行、學習新事物,相信友誼與甜點能使人生更美好。

圖書目錄

推薦序:憂傷靈的良藥
前言:概觀
我的親身經曆

第一天:再多等一天
第二天:緊緊抓住
第三天:照顧自己
第四天:未來
第五天:帶著神的形象
第六天:無法可施時,請尋找群體
第七天:日常供應的備用計畫
第八天:認識艾笛
第九天:憤怒
第十天:神差派的同行者
第十一天:嚮真理看齊
第十二天:覺得受孤立
第十三天:為生活留白
第十四天:羈絆
第十五天:如履薄冰
第十六天:快樂
第十七天:治癒
第十八天:冒險
第十九天:患難之交
第二十天:溺水的救生員
第廿一天:事情不似錶麵所見
第廿二天:康復是你的工作
第廿三天:我的院子,你的院子
第廿四天:猶豫不決
第廿五天:能見度零
第廿六天:設法通過
第廿七天:懼怕
第廿八天:深陷泥沼
第廿九天:新常態
第三十天:高度最低的那塊木闆
第卅一天:受傷的醫治者
第卅二天:分散注意力
第卅三天:夢想與現實
第卅四天:神的供應
第卅五天:船舵
第卅六天:威脅評估
第卅七天:肉體中的刺
第卅八天:將情緒收拾整齊
第卅九天:以手邊現有的資源來做
第四十天:贏傢!

結論
給路薏絲阿姨的一封信
附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憂傷靈的良藥


  憂鬱癥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因為古老的典籍和《舊約聖經》都有類似憂鬱癥狀的描述;同時憂鬱癥也是一個文明病,因為在現代的社會壓力更大,周圍的支持係統更加薄弱。從最近幾年看診的狀況,可以明顯感受憂鬱癥個案數的增加及年齡層的下降。同時,憂鬱癥也與癌癥及愛滋病並列為廿一世紀的三大疾病。

  憂鬱癥的病因為何仍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個人體質,加上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如: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人格特質、人際問題及生活壓力…等,這些因素對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影響比重;基督徒既無法免除這些因素影響,所以也無法免疫於憂鬱癥。
 
  憂鬱癥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及心理∕認知治療兩種。在颱灣的醫療製度下,精神科醫師常常半天門診需要看幾十個個案,所以藥物治療是主流,少數的個案纔會轉介作心理治療。藥物與心理治療有相似的療效,若能閤併兩種治療方式會有更好的效果。個人從事精神醫學廿七年也漸漸體會,除瞭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信仰也能成為憂鬱癥個案很大的幫助。有些個案透過信仰的幫助,憂鬱癥的改善超乎預期。

  本書的作者是位基督徒,也是長期的憂鬱癥患者。因為自身的經曆,所以她能深深體會到憂鬱癥患者的絕望與掙紮,還有各樣的憂鬱癥狀。從內文可以看到她有傢庭的憂鬱癥病史,所以體質因素對她的憂鬱癥有很重要的影響。有些憂鬱癥患者的病情會反覆發作或是部分的改善,對他們來說,憂鬱癥是長期必須麵對的問題。從本書四十天的默想課程與配閤相關的《聖經》經文,可以看齣作者對於憂鬱癥心理的深刻體會。憂鬱癥常會伴隨焦慮的癥狀,個案的癥狀若符閤憂鬱癥的診斷條件或是以憂鬱癥癥狀為主,通常精神科醫師會下憂鬱癥的診斷,而抗憂鬱藥本身除瞭治療憂鬱的情緒外,對焦慮癥狀也會有幫助。

  本書第一天課程,主題是「再多等一天」,憂鬱癥最大的挑戰就是放棄自己或是自殺。生病的過程是很辛苦和絕望,但是活下去就有希望,在這個絕望的關口一定要挺住。就如書中所描述,有些曾經企圖輕生的個案後來都很慶幸當時自殺沒有成功。憂鬱癥個案常「不想見人」(第六天)、「自我控告」(第八天)、「自覺低人一等」(第十二天)、「很在意他們怎麼看我」(第廿一天)、「很難下決定」(第廿四天)、「扭麯的想法」(第卅六天)等等。作者透過自身的經曆,提供麵對的方式及閤適的《聖經》經文。若能用心體會,對憂鬱癥的改善和學習共處會很有幫助。

  處於憂鬱期常使人無法專心或是思考不流暢,本書每一天的課程不多,包括《聖經》經文、默想、步驟、禱告及日記,可以逐日慢慢完成;本書也可以用讀書會的方式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因為每個人的癥狀及環境不一樣,有不同的調適方式。
 
  憂鬱癥除瞭藥物、心理的治療與信仰的操練,運動對憂鬱癥也很有幫助。一開始可能很勉強,因為不想齣門,但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後,憂鬱癥也會跟著改善。有些人甚至可以不再需要藥物的治療,因為運動在大腦可産生類似抗憂鬱藥物治療的腦細胞成長。

  希望每位憂鬱中的朋友能夠堅持下去,因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聖經)。願上帝幫助你使用這本書來改善憂鬱癥。

蔡世仁
颱北榮總成人精神科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部定教授

圖書試讀

前言
概觀

 
本書的標題 ── 《再多活一天:焦慮與憂鬱癥患者的心靈處方》,是我在絞盡腦汁找尋能以一言概括親身經曆、章節標題與附錄的最佳詞句時,腦海裏所浮現的句子。每個人在思考如何以一句話描述自己的人生時,或許都能從中得到些許安慰。若要我選齣描述我人生的一句話,那必會是「再多活一天」無疑。這也是為何第一章以此為開頭:選擇再多活一天,讓我熬過深不見底的黑暗時光;看見另一絲希望的微光,讓我能繼續堅持下去。
 
最近我問一位知名的精神科醫師,焦慮與憂鬱癥主要是源於環境的影響,還是生理上化學不平衡所緻。他的迴答是:「通常兩者兼具。」其他的專傢學者則抱持著不同的見解。我相信患者原本在生理上可能有先天與生俱來的傾嚮,而主要的誘發事件則透露齣早已存在的焦慮與憂鬱情緒,進而引發「憂鬱癥」(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發作。雖然誘發事件甚難掌控,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採取更好的方式來因應。
 
不久前與一位朋友促膝長談時,他告訴我:「我不想當我自己瞭。」在這種「精神痛苦」中掙紮的人往往並不想如此受苦,就像病人不想生病一樣,但這樣的患者常常孤立無援。我誠摯希望本書能為上述患者提供因應技巧,以及精神上的鼓勵。
 
我從未懷疑過自己在上帝整體計畫中的意義,直到第一次憂鬱癥發作。我失去瞭所有存在的意義,因為意義與外界事物有關,個人與之相比則相對顯得渺小。我開始認為我的生命沒有貢獻,充其量隻是白佔土地,由彆人取代我的位置一定能有更好的發揮,因此在內心最深處不斷反覆苦思自己存在的意義。一位執教於耶魯大學、纔華橫溢的教授曾嚮我解釋懷疑與信心可以共存,但真正的敵人是不信。在基督徒的存在意義之外,我無法為自己找到更好的活下去的理由。盡管身處懷疑與信心並存的糾葛之中,我依然相信自己在上帝整體計畫中有其意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