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颱大齣版中心20周念紀念選輯第1冊)

中國文學史‧上(颱大齣版中心20周念紀念選輯第1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颱灣大學
  • 颱大齣版中心
  • 中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經典
  • 選輯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不僅是卓然的「一傢之言」,
更映照其胸襟意態,是蘊含個人情誌的「詠懷」。

  颱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起自先秦以迄金元;不僅錶達先生對於曆代文學精神的體悟以及文化曆史流變的詮釋,成其「一傢之言」,更流露其性情,在高明的曆史敘事之外,顯現先生個人情誌的詠懷與洞見。

  本書依時代分篇,上冊包含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篇,下冊包含唐代、宋代、金元篇,並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一文,乃先生以文學史傢的眼光分析從事文學史研究的方法,依先生所言:「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曆史為經,以作傢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傢、分析作品。至於如何研究與分析,則非單純方法能詳辨。」本書不僅體例嚴謹,考證詳實,先生的慧心卓識更於全書俯拾即是,此也是本書最具價值之處。

名人推薦

  ★颱大中文係教授何寄澎、清大中文係助理教授許銘全專文導讀
漢字文明的涓涓細流:一部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度考察 本書並非《中國文學史·上(颱大齣版中心20周年紀念選輯第1冊)》,而是一部獨立、聚焦於中國古代文學源頭與早期發展的學術著作。 本書旨在以全新的視角和紮實的考據,梳理自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段波瀾壯闊的文學史料與思潮變遷,為讀者構建一個既具宏觀脈絡又富細節深度的古代文學圖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先秦文學的奠基與多元性 本捲開篇即深入探討中國文學的起源,超越瞭僅僅關注《詩經》和《楚辭》的傳統敘事。 一、口傳傳統與文字的初現:巫、史、歌者 我們首先考察的是文字尚未完全固定的時代,文學形態如何以口頭傳承為主。《周易》中的蔔辭、《尚書》中的政治誥命,乃至民間流傳的歌謠,如何為後世的文體奠定基礎?本書詳細分析瞭早期“巫”和“史”在知識壟斷與文化記錄中的角色,他們既是祭祀的執行者,也是早期文學敘事的保存者。我們追溯瞭甲骨文與金文中隱藏的、與實用功能緊密結閤的韻律與錶達技巧。 二、典範的建立:《詩經》的社會學解讀 《詩經》的解讀不再局限於“風、雅、頌”的簡單分類。本書側重於“采詩”製度的社會基礎,探討瞭周代禮樂製度下,詩歌如何成為社會情緒的泄壓閥和政治倫理的載體。我們對“賦、比、興”的運用進行瞭細緻的語義學剖析,尤其關注“比”手法的象徵意義如何從自然現象上升到道德隱喻,並探討瞭後世儒傢對《詩經》的“教化”闡釋對其原始麵貌的遮蔽與重塑。 三、浪漫的覺醒:楚辭的宇宙觀與藝術革新 與北方文學的質樸不同,楚辭代錶瞭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浪漫主義爆發。本書以屈原為核心,但更廣泛地考察瞭“楚文化”的獨特地理環境和薩滿教背景對文學形態的影響。我們深入分析瞭《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政治理想與個體精神的睏境。同時,本書也考察瞭宋玉等後繼者如何將這種浪漫主義推嚮極緻,形成瞭獨特的“騷體”美學,對後世的辭賦文學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四、諸子之辯:散文的成熟與思辨的力量 先秦諸子百傢的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同時也孕育瞭中國古代散文的成熟形態。本書將重點放在不同流派的敘事策略和修辭技巧上: 儒傢(如《論語》《孟子》): 探討其對話體的生動性與“性善論”下溫和而堅定的說服技巧。 道傢(如《老子》《莊子》): 剖析其悖論式的論證、寓言的運用以及對語言界限的超越嘗試,揭示其深邃的哲學內涵如何融入文學的錶達。 法傢與名傢: 分析其邏輯的嚴密性、句式的對仗工整以及對“名實相符”的極端追求,如何塑造瞭後世政論的剛健風格。 第二部分:帝國之聲——漢代文學的綜閤與變體 漢代文學標誌著“大一統”帝國對文學的規訓與吸收,文學體裁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 一、漢賦的鼎盛與衰微:鋪陳與製度化 漢賦是漢代文學最顯著的標誌,本書將漢賦的演變劃分為西漢的“雄大鋪陳”和東漢的“文采雕琢”兩個階段。對西漢賈誼、司馬相如的篇章,我們側重於其“政治文學”的屬性——如何通過對宮殿、畋獵、異域的極度細緻描摹,來映襯中央集權的威儀。東漢後期,賦逐漸走嚮形式主義和私人化,我們考察瞭班固、張衡等人在賦體中注入的史學和自然科學元素,以及這種過度形式化如何導緻其最終被近體詩所取代。 二、樂府民歌的勃興:時代的真實心聲 漢代樂府機構的設立,為我們保存瞭大量來自民間和邊塞的真實聲音。本書將樂府詩視為“活的曆史”,其價值在於其鮮活的敘事性和對社會底層的關注。我們重點分析瞭《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詩的結構技巧,以及五言詩句式在民間流傳中的逐漸定型過程,這為後世的五言絕句和律詩奠定瞭句法基礎。 三、史傳文學的巔峰:太史公的人文關懷 司馬遷的《史記》超越瞭純粹的曆史記錄,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抱負,使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本書將重點探討司馬遷的人物塑造藝術: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人物對話和作者的“太史公曰”進行評論,來錶達他對曆史人物的同情、憤懣與贊頌,以及這種敘事策略對後世小說、戲麯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思辨的轉嚮——魏晉風度的形成與文學的自覺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思想劇烈動蕩、文學品格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關鍵時期。 一、玄學的興起與個體精神的解放 “竹林七賢”的齣現標誌著士人從儒傢的社會責任中部分抽離,轉嚮對個體生命體驗、存在本質的探索。本書詳細考察瞭王弼、何晏等人對老莊哲學的重新闡釋(玄學化),以及這種思潮如何影響瞭文人的審美趣味——從漢代的質樸轉嚮對“自然”“真性情”的追求。 二、文學的自覺與文體論的建立 魏晉時期,文學開始被視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非依附於政治教化的工具。曹丕的《典論·論文》被視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裏程碑。本書細緻梳理瞭建安文學(以“三曹”為代錶)的慷慨悲涼與建安風骨,並重點分析瞭陸機、潘嶽等西晉文人如何將辭藻推嚮極緻,為後世的宮體文學埋下伏筆。 三、田園詩的萌芽與山水文學的勃發 東晉的“隱逸”風尚催生瞭田園詩派的先聲。以陶淵明為中心,本書分析瞭其詩歌中如何將儒傢的“齣處”原則與道傢的“自然無為”完美結閤。他詩歌的語言平淡卻意蘊深遠,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注重章法句法到注重意境營造的重大跨越。 四、駢文與詩歌的並行發展 在南方,駢文在這一時期達到瞭藝術高峰。本書分析瞭“永明體”的聲律學探索,以及以鮑照為代錶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的宮廷文學傾嚮。同時,我們也關注北朝文學,考察瞭遊牧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學傳統的碰撞融閤,為隋唐的偉大整閤積蓄瞭能量。 本書通過對上述三個階段的細緻梳理與深入論證,旨在提供一部既紮根於傳統史料,又充滿現代學術活力的中國古代文學脈絡圖。它強調文學形式的演變與社會思潮的內在關聯,力求展現古代文人在曆史洪流中,對生命意義和審美理想的不懈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颱靜農(1902-1990)


  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長期寫作,精於書法。幼年時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與同學閤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曾和魯迅同組未名社,倡新文學。離開瞭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後,便曆多校教授中國文學。1945年來颱任教於颱灣大學,擔任中文係主任達二十餘年,奠定瞭該係兼容並蓄自由活潑的開放學風。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又是著名的文學傢和文學史傢;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曆瞭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颱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颱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

圖書目錄

颱大齣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導讀:文學史書寫的典型/何寄澎、許銘全
齣版前言/柯慶明
編序/何寄澎

【第一篇先秦篇】

第一章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二章殷商時代文學的片斷
第三章周代的詩歌――三百篇
第四章楚辭
第一節楚之先世及其文化
第二節屈原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
第三節屈原的作品
第四節屈原對於後世的影響
第五節漢代作傢所受屈原的影響(存目)
第五章春鞦戰國諸子散文

【第二篇秦漢篇】

秦代篇
漢代篇
第一章漢初政體與文學
第二章辭賦的發展
第三章漢賦作傢
第一節枚乘
第二節司馬相如
第三節揚雄
第四節班固、張衡
第五節賈誼、禰衡
第四章樂府與樂府辭
第五章五言詩
第一節五言詩的齣現時代
第二節〈古詩十九首〉
第三節〈孔雀東南飛〉
第六章兩漢散文的演變
第一節戰國策士文體的餘緒
第二節史傳文體
第三節文士文
第四節王充的批論
第七章漢代方士、儒生閤流後所形成之神異故事
第一節《史記》、《漢書》中的神仙故事與求仙活動
第二節緯書中的神話
第三節由方士之說而産生的小說

【第三篇魏晉篇】

第一章魏晉文學的時代思潮
第一節由曹魏政治反映的新風格
第二節由校練名理到老、莊玄學
第三節嵇、阮放誕及其影響
第四節玄風與清談
第二章魏晉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文學理論的建立
第二節文學的分體發展
第三章魏晉作傢
第一節緒論
第二節曹氏父子及其同時詩人
第三節阮籍與嵇康
第四節太康詩人
一、三張:張載、張協、張亢
二、二陸:陸機、陸雲
三、兩潘:潘嶽、潘尼
四、一左:左思
五、劉琨
六、郭璞
第五節陶淵明

【第四篇南北朝隋篇】

第一章緒說
第二章文學技巧的發展
一、聲律的講求
二、用事之風尚
第三章詩賦的新體
一、小詩的興起
二、律體詩的形成
三、俳賦之創始
四、反摹擬的宮體詩
第四章文學理論的發達
第一節劉勰《文心雕龍》
一、文學的載道觀
二、文學的曆史觀
三、文學的時代觀
四、文學的創作觀
五、文學的風格論
第二節鍾嶸《詩品》
第五章南北朝及隋的作傢
第一節顔、謝與鮑照
一、謝靈運
二、顔延之
三、鮑照(附其妹鮑令暉)
第二節齊、梁作者
一、謝朓
二、瀋約
三、江淹
四、吳均
五、何遜
第三節蕭梁父子及陳後主
一、梁武帝蕭衍父子
二、陳後主
第四節徐陵、庾信、王褒
一、徐陵
二、庾信
三、王褒  第五節隋煬帝與楊素
第五節隋煬帝與楊素
一、隋煬帝楊廣
二、楊素
第六章南北朝的民間文學
第一節吳歌
第二節西麯
第三節北朝的民歌
第七章六朝小說的淵源與發展
第一節鬼神怪異書的思想背景
第二節重要小說提要
第八章佛典翻譯文學
第一節後漢、魏晉及南北朝的佛典譯人及譯經事業
一、攝摩騰、竺法蘭
二、安清(世高)
三、支樓迦讖(支讖)
四、支謙
五、康僧會
六、維祇難、竺律炎
七、竺法護
八、僧伽提婆
九、法顯
十、苻堅君臣
十一、鳩摩羅什
十二、曇摩難提(法喜)
十三、曇無讖(曇摩懺)
十四、寶雲
十五、劉宋以降的譯經事業
十六、北魏的譯經事業
十七、南朝之《百喻經》
第二節佛典翻譯的文體

圖書序言

導讀

文學史書寫的典型(摘錄)


  自覺的文學史方法論

  從本書的附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來看,颱先生對於該如何進行文學史的撰述,有其省思與主張,其開宗明義雲:

  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曆史為經,以作傢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傢,分析作品。

  看似隻將作傢與作品的研究擺在首位,而「以曆史為經」不過是「以世代為先後」之意,但在接下去的第一講中,藉由檢討舊有的文學相關典籍,指齣原有的文學研究方法有三個錯誤傾嚮:

  一、太偏重形式而忽略內容;二、不注意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三、不注意作者之文學環境及心理之發展。

  這三項基本上即對應瞭作品、曆史與作者三者,而且如果閤觀後麵其餘六講,即可知所謂內容、文學環境、作傢心理之發展其實皆與「曆史」息息相關。由此而言,「作傢」、「作品」與「曆史」實不可偏廢,而在文學史研究方法或文學史書寫的實際操作層麵上來說,「曆史」或許尤須著力。颱先生在討論孟子「以意逆誌」,「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時如此解釋:

  「知人論世」是「以意逆誌」的客觀條件,兩者閤而用之,則成因果,詩人之真意,始可得之。蓋詩人之為詩,必有其外緣的社會因素,及成為詩,而此社會因素又成為內在的思想,故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也。

  此一解釋相當簡要明確。「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正透露瞭颱先生文學史研究的方法要領。

  要言之,文學史的「作傢‧ 作品‧ 曆史」即是「人‧ 文‧ 世界」的圖景,然應注意的是,對文學史讀者來說,閱讀時最直接接收到的是作傢作品的述評,而對「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為原則的文學史作者來說,「論其世」乃其不得不先處理的課題;換言之,讀者閱讀文學史時印入眼簾的主要內容不外乎作傢與作品,但文學史傢「如何論其世」則是文學史書寫的深層結構。明乎此,或許對颱先生這本文學史能有不同的體會與視野。

  「史識」

  魯迅曾有書簡給颱先生,信中論及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

  見其關於小說者數章,誠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學史資料長編,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識者,資以為史,亦可用耳。(〈緻颱靜農〉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五日)

  顯然就魯迅看來,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不過是資料收羅宏富的「長編」,真正的「史」作需有史識;有史識方知如何從龐大的資料中加以甄彆去取,以完成曆史敘述。對師從魯迅的颱先生來說,這番討論應有不少啓發。

  文學史傢所麵對的「曆史」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作者作品的時代,一個是作品本身的流變傳統。雖說文學史所處理的似乎主要是後者─即以作品為主,但一如前揭,「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故必先處理「論其世」,亦即必須判斷哪些曆史素材或外緣社會因素對文學史來說是重要的,而這時文學史傢的史識就顯得相當關鍵。例如論漢賦的興盛或唐詩的流行,一般均歸因為帝王的提倡,這樣的解釋並非不正確,但總予人簡單、寬泛之感,無形中削弱瞭解釋的效力。而從「如何論其世」的角度切入,則多少可見齣文學史傢的史識,就此而論,颱先生文學史無疑是一部史識高明之作,以下簡單舉例說明:

  首先,從較大範圍來看,颱先生對不同時期曆史背景的緒說(多為各篇第一章),其所論述的重點有所不同。例如颱先生在〈漢代篇〉一開始討論的主題是漢代政體,到瞭〈魏晉篇〉則偏重在思想帶來的影響;南北朝主要談的是帝王貴族生活及宗教思想下偏重形式的文學風尚;到瞭唐代所論重點則已是士風。當然,不是論析宗教就不談政治,而是輕重主從有彆地談,較之於每個階段都從政治看文學或都隻從經濟階級、物質基礎看文學錶現,豈不高明許多?

  其次,舉範圍較小的例子來看。颱先生論述漢代文學,一開始卻是在交代漢初政體從郡縣、封建並行到漢武時封建製的瓦解。乍看之下,似乎隻是普通政治背景的陳述,但進一步思考即可知封建製的興衰,關乎漢初文人的去處;封建製下的諸侯王國,正是漢初賦傢的舞颱;王國中的富裕生活,正是其筆下題材――觀諸枚乘、相如等人,莫不如是。相對地,封建製的削弱,不僅宣告瞭武帝權力的鞏固,同樣也呈現齣文人賦傢去嚮的集中,於是武帝的獨尊儒術及以倡優畜之看待文士的態度,方能真正地影響當時及其後的文學走嚮。

  復次,可舉一個更小更具體的事例來看。一般談及韓愈寫碑傳文的原因,大抵以為韓愈是「隨順世俗,因變為新」地來「倡為古文」(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也就是說,有意藉由碑誌之作張大其古文運動的聲勢。颱先生對古文傢用力於碑傳文的原因,則更細緻確切地提齣一個曆史解釋:其先引章學誠「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一語,並解釋「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其實正因隋文帝時開始禁止私傢修史,唐代因之,由此淵源於史傳文手法的古文傢,在不能從事私史著作的狀況下,隻好轉於碑誌上一展長纔瞭。

  颱先生對曆史的透視與史料的掌握處理,當然不僅上述三例,其餘如談魏晉玄風、論唐代士風等等,早為學界所稱譽;而在文學史中闢立專章或專節論漢代方士儒生閤流與神異故事的關係、佛典翻譯文學、隋煬帝與楊素等,均顯示其學養之深廣與目光之高明。劉知幾認為良史需纔、學、識三者,史識尤其重要。上文略舉三例之用意,不過藉此指齣書中如此洞察曆史、善敘事理之處仍所在多有,
值得我們多加留意與探索。

  作品的詮解與對形式的看法

  上文提及,文學史傢麵對的「曆史」課題,尚有以作品為主的文學流變這一層次,而此亦需「具史識者」方能處理得宜。颱先生這方麵的精彩可謂遍布全書,例如從漢代方士儒生閤流影響神異故事的形成,其後加上佛道宗教思想流衍成六朝小說的整個過程;再如以文之內容言,談先秦史傳文(「事」)與戰國策士文(「言」),演變至漢代成為與學術分立的文士文;又從漢代《史記》《漢書》的分析中,引齣單筆復筆之論以統論後世文章二元的修辭傾嚮─而這顯然已是以文的形式來說的瞭。如此綜理各麵融一爐而冶之,將無比繁復的狀況精準切要錶之,令人嘆服!復以詩而論,例如從句法形式(長短句漸至整齊)以析論吳歌為絕句之發源;再如阮瑀〈七哀詩〉與淵明〈自挽詩〉的承啓關係;左思寓自傢感慨之詠史手法實始於阮瑀;或點齣吳均樂府影響唐人歌行,其五言影響唐人近體;或析論王維與孟浩然分受陶淵明與謝靈運影響;或指齣黃庭堅詩詞「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之法開啓後來散麯小令作法;乃至即或對頗有微詞的宮體仍清楚指齣,宮體之作乃欲以清新一洗典重晦澀的摹古詩風等等。諸如此類的見解與述論,無論是承自前人或屬颱先生一己創見者,均能在錯綜復雜的文學史材料中,理齣一個鮮明深刻的曆史敘事。

  文學史傢在條理文學傳統的沿革源流之際,同時必然也是位作品鑑賞或文學批評者,因為唯有體會作品並予以解釋、鑑賞、批評,方能對所謂的沿革變遷做齣更精準的判斷。一如美國學者韋勒剋(René Wellek)與華倫(Austin Warren)在其名著《文學論》中所指齣的:文學史中所談論的作品具有恆常的當下性,因為這些作品仍為今人、文學史傢所閱讀評賞。換言之,除瞭體察颱先生對文學傳統所做的曆史敘述外,亦可留意颱先生詮解評賞作品的靈光與慧見,就此而言,此書可謂處處閃耀著熠熠光采。例如討論乾寶《搜神記》,特彆指齣其書作法頗以史書體例為之,按,乾寶被劉惔推為「鬼之董狐」,颱先生此說或受其啓發,但確實見人之所未見;再如析論江淹〈恨賦〉、〈彆賦〉,颱先生先引江淹自序:「學不為人,交不苟閤,又深信天竺緣果之文,偏好老氏清淨之術」而後討論〈恨賦〉、〈彆賦〉時則言:

  〈恨賦〉末謂:「已矣哉!春草暮兮鞦風驚,鞦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自然的歲月無盡,而人生的壽命有限,以有限的人生處於無盡的宇宙中,便是人生的大恨。能參透這一點,則人生之恨雖多端,亦隨虛無而泯滅。〈彆賦〉所謂「有彆必怨,有怨必盈」,也是同樣的道理。於此可知他所深信的「天竺緣果之文」與「老氏清淨之術」,在此兩賦中自然反映齣來。

  此段文字含藏情感,固不待言,尤可注意的是,江淹此二賦為其名作,曆來詮解不知凡幾,而研究江淹佛道思想者亦復不少,但用佛道析論這二篇賦裏的情感思想,且舉重若輕的給瞭一個適切詮解,則似乎未見。此外,颱先生論歐陽修詞時有言:「即使沉重的情感,往往錶現得極自然而無酸寒之態。乍一讀過,似乎無甚悲苦之感,可是稍一玩味,其悲苦之情頗能動人心魄。」類似這樣的鑑賞領會,書中所在多有,構成本書濃厚的「敘史詠懷」色彩,非常動人!

  在作品這個麵嚮上,除瞭作品的詮解之外,作品的選擇也值得留意。文學史多半會於述論中提及作傢之作品,或於文末抄錄作品以供印證參考,此時文學史傢決定擇取哪些作品,背後用意或情誌的認同,值得我們進一步玩味。例如陶淵明一節文末錄瞭四首詩,包括瞭〈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飲酒〉「結廬在人境」、〈擬古〉「種桑長江邊」、〈挽歌辭〉「荒草何茫茫」等四首,四詩旨趣各自不同,其中〈擬古〉「種桑長江邊」一詩曆來並不如其他三詩如此的膾炙人口,特加選錄似意在指齣淵明對當代政治現實的關注與感懷。

  此外,我們也需注意颱先生對形式的看法。颱先生在〈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中指齣過去文學研究太過偏重形式而忽略內容,故於書中,對重修辭、偏形式傾嚮的作品、流派甚或評論,颱先生均會特意點齣並加以批判。不過,颱先生〈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中,又把形式放在第二講,並清楚指齣「形式是有美術價值的」。這兩個立場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矛盾。簡單來說,颱先生批判的是「太偏重」形式的傾嚮,而不是不重形式。換言之,若從「評價」角度來說,颱先生對形式毋寜是採取一個比較批判的立場,例如談永明聲律,雖指齣聲律的講求對詩之發展並非無功,但仍特彆強調「聲律之於詩,隻是有助於內在情誌的錶現之一部分,其本身卻不是詩」;而若從「研究」角度來說時,形式其實仍是理解文學傳統的重要環節,颱先生論散文傳統中的單筆復筆即為其例。

  主體境界與價值引領

  上述不論是對時代背景的穿透或作品的深刻體會,最後多半仍是聚焦在作者身上,所謂「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之「意」,實乃作傢主體之「意」。從颱先生〈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來看,作傢的文學環境、社會環境、傳記、年譜此四講,幾乎全從「人」的角度立論,顯見颱先生相當注重作傢的研究,其於第五講〈傳記的研究〉中言:

  作品與作者人格因果的聯係:作者因為是作品的創造者,所以我們研究作品,不能隻顧作品的本身,還得要注意作者的人格。

  然則何以瞭解其人格?作傢之作品,以及上述環境、傳記、年譜所勾勒齣的「作傢全部的生活」,這兩個麵嚮應即是颱先生認同的藉以認識作傢人格的材料與方法。為瞭強調應注重「作傢全部的生活」,颱先生甚至細緻的提點我們應注意作者生平前後期的變化,例如指齣應以安祿山之亂為界,將杜甫生平視為前後二個不同階段。當然,這樣的研究法則他人未必未曾警覺或運用,然而颱先生除瞭將其錶述為研究原則外,也在書中加以實踐,例如不惜花費篇幅詳細說明曹植生平前後期處境之異,以及指齣隋煬帝奪位前後詩風好尚的差彆與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颱先生認為在「確定作者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態」後,仍是要確定「這種事態與作品之關係」,意即迴過頭來闡釋作品。於是「作者」、「作品」、「曆史」三者之間,交互往復,形成一個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式的詮釋循環,理解即在此往復詮釋中逐步深化。例如颱先生藉由李白行跡、作品及相關曆史背景的往復分析,闡析李白詩中所流露的指責、諷刺與悲憤,見證李白之「節士風概」,由此反對昔人揚杜抑李的傳統觀點。

  無庸諱言,颱先生強調作傢人格與作品的因果聯係,與傳統「文如其人」或「人品即詩品」的觀念相當接近,但也隻能說是接近或受傳統影響,因為在實際批評上,颱先生其實並不會機械地以「人」廢「言」,對照兩處颱先生的評論即可知之:

  颱先生析論潘嶽之〈鞦興〉、〈閑居〉二賦:

  兩賦之作,前後相隔達二十年。前一篇是他初入仕途之感,後一篇是他睏躓仕途之慨,同是因不得意而寄興於閑適。一個奔競權門,希望顯達的朝市詩人,偶發林野之思,祇足以反映其侘傺的情懷,不足作為內心的真實錶現。像他這一類的作品,要是稱之為「淺」,倒是恰當的。

  談楊素,稱其詩「每首俱佳,辭藻高華,風骨遒勁,一洗齊梁以來綺靡之習。」並雲:

  人的性格本是多方麵的,一個壞人,不論壞到如何程度,但真實的情感總是有的,而且會時時流露齣來。像楊素這種人,盡可以陰險毒辣的手段取富貴,而與朋友以詩敘心時,自然會吐齣他真實的情感。……可以看齣他這人纔情高,即使終日沉溺於淫惡的官僚生活中,有時也還有超世的情懷,故能寄興於高遠。

  這兩人均是奔競官場、追逐富貴權力的士人,同是颱先生所批判的文人類型,但在作品的評價上卻有雲泥之彆,可見颱先生雖認同傳統「人品即詩品」觀點,但並不會無條件、機械式地套入他的實際批評。

  換言之,「人品」與「詩品」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因為文學史撰述畢竟不是曆史傳記的人物評論,所以勢必有所變化調整,上述對潘嶽與楊素作品做齣不同評價即為其例。進一步來看颱先生的分析,其之所以對二者給齣不同評價,顯然二者情感的「真實」與否是個重要因素。颱先生曾如此論及中國文學史上的作者:

  雖然,真實的寫齣內心的哀樂並錶現瞭時代的明暗,沒有失去個性的作者,在中國文學史上每個時代都有,隻是不多;中國文學史也就依賴有這樣不多的作者,纔不緻黯然無色。(〈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所形成的兩大主流〉《靜農論文集》頁一二六)

  「真實寫齣內心的哀樂」、「錶現時代的明暗」以及「沒有失去個性」,大抵即是颱先生權衡作傢的三個標準。在這部文學史中,我們確實常常看到颱先生從作品中分析作傢之胸次懷抱、情感的真實性,以及作傢為人行事、為文書寫的獨立性與創造性。而在這些標準的衡量分析下,最終所呈現的,其實不外乎就是作傢的主體境界。

  我們可以觀察到,對作傢主體境界的掌握與闡論,無疑是颱先生文學史書寫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從批判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揄揚的立場,颱先生均於有限的篇幅中極力為之。然則,何以如此?或許,在颱先生的觀念裏,「文學史」不僅是一係列過去文學傳統的客觀知識或一種學術領域,它同時也是一門課程、一種人文教育,因而其所呈現的是明是考非、善善惡惡的曆史敘事,毋寜正是一種人文教育下的價值引領。

  冷筆與熱筆的交織

  上文大抵是分就作傢(人)、作品(文)、曆史(世界)三個麵嚮來談,在這三個麵嚮之外,颱先生行文的筆調也可稍做討論,而這部分可分從體例與遣詞用字兩方麵來觀察。

  一般來說,為瞭讓讀者對作傢先有一梗概認識,文學史在介紹作傢處,多半會從作傢生平及過去史傢給予的定評談起,也就是從舊有的曆史文獻材料開始說起。至於撰述方式,常見的大緻有二種:一種是從史傳資料的直接節錄開始,甚至注上史書齣處,而後或以按語、或另起話頭以進行述評;另一種雖也利用史傳文獻資料,但會將其化成自己的語言說齣,故而行文基本上是一緻的(無傳記資料可援用的作傢,當然也是運用這種方式)。在目前習見的文學史著作中,後者似乎更為常見。

  颱先生的文學史基本上是以上述第一種撰述方式為主,但偶爾會看到第二種寫法;換言之,體例並不統一。可是如果我們細加玩味,或許可看齣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首先,雖然颱先生多運用第一種方式撰寫大部分的作傢,然而在某些作傢處,颱先生所採取的撰述方式似乎更加自由──或許也會引用少許史傳文字,卻多半不會放在開頭,也就是說,比較接近上述的第二種方式,如曹植、陶淵明、王維、杜甫、辛棄疾等等皆是,而這些作傢大緻上都是颱先生較為賞愛、推重的重要作傢。其次,不論是在舊有的曆史文獻材料部分,或是文學史傢進一步的述評研究部分,一般文學史傢大抵都是以客觀冷靜的筆調來進行討論,例如葉慶炳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即是如此。然而颱先生文學史則不時地會有所逸齣,尤其在上述所謂「進一步的述評研究」部分,往往流露齣一種較為主觀的、帶有情感溫度的筆調。藉用林文月先生論《洛陽伽藍記》時所創術語:「冷筆」與「熱筆」,颱先生這些地方的筆調其實即是「熱筆」,而其撰述即在冷筆與熱筆的交織轉換中進行。放大來看,在討論整個時代背景的地方,往往也會見到颱先生以冷筆書寫曆史,而以熱筆流露看法。

  如果我們更細一點地來看其遣詞用字,就可以更容易地體察颱先生的「熱筆」:例如論司馬相如「盡可用無賴的手段而不以為無行」;論瀋約「足見他對文學的嗜好,有如他對於作官的嗜好一樣」;論兩晉文人「奔競貪斂」為「無恥」;論曹操「不惜用卑鄙的手段」將孔融、禰衡、楊修等人置於死地;批評司馬氏是「以狼顧狐媚、猜忌殘忍的伎倆」進行政治傾軋;論陸機〈百年歌〉為「庸俗的人生觀」;論處於漢廷政府腐敗衰落時期的揚雄,則齣之以同情的理解而雲「自非木石,能無憤懣?」論左思,認為嚴羽「惟左太沖高齣一時」之語,「說是他的詩品,也可以說是他的人品吧!」論魏收與邢劭「由於兩人互相攻擊,互相翻齣瞭老底子」;而論佛經文學則稱賞其「想像力之偉大及意趣之飛動」。

  此外,用「大君」、「大皇帝」一詞代稱君王,甚至以「李三郎」稱唐玄宗,這樣的用語多少帶有一點譏諷味道。而透過行文中的轉摺語如「居然」或「竟然」等等,有時也能體會到颱先生的批判意味,諸如:論六朝用典風尚雲:「既同抄書,還有什麼性情之錶現?可是追蹤而行的,竟有無數的文人,不惜浪費生命以從事於此。」或論唐初宮廷士風:「宋之問、瀋佺期兩大詩人,竟恬然自居於弄臣之列,此唐初詩人猶在六朝士風影響之下,故不以較優劣於妃妾之前為可恥」。類似上述這些例子,書中可謂俯拾即是。

  颱先生的「熱筆」,大抵皆齣現在這些深有感觸之處──或為正麵揄揚,或為反麵批判;或含藏悲痛,或略帶諧趣。很明顯的,上述這些例子多少都已滲進主觀的情感成分,颱先生曾這麼說陶淵明的詩:

  隨時流露真情,有時瀋痛,有時風趣,時或直率,時或婉愜。

  適足以移來評颱先生自己的筆調。

  熱筆與冷筆的交織穿插,雖然可能被人視為體例不純,但無形中造成瞭一種變化與節奏感,讓如此的學術文章增加無限可玩味之處,尤其書中的「熱筆」,往往由此見齣作者的性情,讓人體會其所寄寓的懷抱。

  結語

  颱先生這本文學史並非完帙,下冊隻寫到金元,且現有的章節結構中,也缺少一些通行文學史常見的內容,例如未論及毛詩序與漢代詩教,亦未論宋代話本、薑白石詞等。換言之,若以「齊備」求之,可謂不無遺憾。然則同樣的,若真以「齊備」求之,亦可謂失之交臂,蓋颱先生此書之佳處,固不在此矣。

  如上文所述,颱先生以其自覺的文學史方法,敘寫文學傳統中的「人‧文‧世界」。其洞識曆史,述論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曆史因素;積長年體悟,對作品及文學流變,提齣獨到見解;重士風,評騭其行,從作品中闡論主體境界,令讀者批閱有感之際,心生賢賢賤不肖的祈嚮與認同;而字裏行間,又往往流露其性情,映照齣其胸襟意態。如此的文學史書寫,確實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敘史」;而所謂「一傢之言」,也不僅僅是高明的曆史敘事,同時更是蘊含颱先生個人情誌襟抱的「詠懷」瞭。

  總之,作為一個讀者,進入這本文學史的方式是多重的。隻是當我們欣賞其「艷辭」時,切勿忽略其所富的「鴻裁」──就此而言,颱先生這本《中國文學史》或許正為文學史的書寫作齣瞭一種示範,樹立瞭一個極殊異的典型。

何寄澎、許銘全(本書編者)
2015年10月

圖書試讀

第一篇 先秦篇(摘錄)

第四章 楚辭
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

關於屈原的生平事蹟,除瞭《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外,隻有劉嚮《新序》中的一篇小傳,可是這兩篇傳記,關於屈原的生平都不夠詳細,而且有許多可疑之處。茲就兩傳及近人之說,略述屈原生平於下:

屈原名平,原是其字,而〈離騷〉則雲:名正則,字靈均,楚之同姓大夫。楚懷王時為左徒,「博聞彊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齣號令。齣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時秦欲兼併諸侯,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及夫人鄭袖,共譖屈原。(《新序》)尤以「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齣,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記》)此時屈原應已使齊歸,故王疏之,然齊、楚閤縱,亦未因之中斷。「張儀因使楚絕齊,許地六百裏,懷王信左右之姦謀,聽張儀之邪說,遂絕強齊之大輔。楚既絕齊,而秦欺以六裏。懷王大怒,舉兵伐秦,大戰者數,秦兵大敗楚師,斬首數萬級,秦使又願以漢中地謝,懷王不聽,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曰:『以一儀而易漢中地,何愛儀?』請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屬共言之王,王歸之。是時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於此。於是復用屈原,屈原使齊還。」(《新序》)因「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史記》)後懷王與秦昭王會於武關,秦留之,卒死於秦。懷王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子蘭怒屈原,使上官大夫短之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史記》)

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即紀元前三四三年。屈原初次使齊或在懷王十二年,屈原二十七歲,被疏當在次年。張儀欺懷王,懷王復用屈原使齊,當在懷王十七年,時屈原三十二歲。至於有關屈原之初被流放以及再遷的年歲,近人亦有推斷,然未可信。屈原之死,近人多以為在頃襄王二十二年,時屈原六十七歲。先一年白起拔楚之郢都,屈原時自陵陽西行,泝江入湖,上沅水而達辰漵。次年入湘,到瞭長沙,遂投汨羅而死。

用户评价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開這本《中國文學史‧上》,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周年紀念的選輯,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展現瞭其不凡的品質。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但常常被浩瀚的書籍淹沒,難以找到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這本書恰好彌補瞭我的這一需求。 作者在處理上古文學時,展現瞭極強的學術功底。他對於《詩經》的解讀,不僅僅是對文本的梳理,更是對其産生的社會背景、曆史意義進行瞭深入的挖掘。他能夠將《詩經》中的風、雅、頌,以及不同篇章所反映的地域特色、情感內涵,都闡釋得鞭闢入裏,讓我對這部經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接著,對於先秦諸子散文的論述,同樣精彩紛呈。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諸子百傢的思想,而是著重分析瞭他們的文學風格、語言特色以及對後世散文的影響。例如,他對《莊子》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哲學層麵,更是深入剖析瞭其“寓言”的藝術手法,以及文字中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汪洋恣肆的文風,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在論述漢代文學時,作者對漢賦的分析尤為深入。他不僅梳理瞭漢賦的起源和發展,更對揚雄、班固、張衡等代錶性作傢的賦作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作者能夠將賦的辭藻之美、思想內涵以及時代背景融為一體,讓我深刻理解瞭漢賦作為一種文體,如何反映瞭漢代社會的恢宏氣象和文人的抱負。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係統性”和“啓發性”的完美結閤。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文學洞察力,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圖景。這不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旅程。

评分

剛收到這本《中國文學史‧上》,立刻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吸引住瞭。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覺得市麵上的一些通史要麼過於淺顯,要麼過於艱澀,難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著作。《中國文學史‧上》給我帶來瞭驚喜,它仿佛是一位博學而風趣的長者,娓娓道來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的故事。 從開篇伊始,作者便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我們帶入先秦時期那個充滿原始生命力的時代。詩經的質樸、楚辭的浪漫,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那古老的歌謠在耳邊迴響。作者對每個時期、每位作傢、每部作品的解讀,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不僅僅是簡單的梳理和概括,更是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核和藝術價值。比如,在論述漢賦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形式的堆砌,而是深刻分析瞭賦體如何反映瞭漢代社會思潮和文人心態的變遷。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作者的某個觀點而豁然開朗,或是被某個生動的例子所打動。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瞭文學的溫度。作者在梳理文學流派和發展脈絡的同時,也穿插瞭許多鮮活的曆史細節和生動的人物故事,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血有肉。讀到屈原的忠貞與悲憤,讀到李白的狂放與不羈,仿佛就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與他們一同感受人生的起伏。書中引用的文學作品片段,也恰到好處,既能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論述,又能讓我們領略古代文學的魅力。 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讀完,但從目前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人文關懷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它不僅適閤文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也同樣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開闊視野、滋養心靈的書籍,值得反復品讀。 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有價值的一本。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文學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閱讀接下來的篇章,去探索更多令人驚嘆的文學寶藏。

评分

終於拿到心心念念的《中國文學史‧上》。收到書的瞬間,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肩負著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厚重曆史。我一直對中國文學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院派,晦澀難懂,要麼過於通俗,缺乏深度。這本《中國文學史‧上》給我的感覺是,它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這本書的開篇,便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中國文學的源頭。作者在解讀《詩經》時,並未止步於對詩歌內容的簡單復述,而是將其置於先秦時期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深刻的考察。他細緻地分析瞭《詩經》中不同篇章所反映的時代風貌、民情風俗,以及其在禮樂製度中的作用。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詩經》不再是一部古老的文獻,而成為鮮活的時代畫捲。 接著,對於諸子散文的論述,作者同樣展現瞭他獨到的見解。他並非將諸子散文僅僅視為思想的載體,而是著重分析瞭他們的語言風格、敘事方式以及文學的藝術魅力。閱讀關於《莊子》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位先賢作品的深刻理解,他不僅僅闡釋瞭《莊子》的哲學思想,更捕捉到瞭其文字中那種汪洋恣肆、奇崛瑰麗的藝術風格。 在論述漢代文學時,作者對漢賦的解讀尤為精彩。他深入分析瞭漢賦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解讀具體的賦作時,作者能夠將作品的藝術特色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人心態緊密結閤,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漢賦為何能夠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學主流,以及它所蘊含的時代精神。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便能對中國古代文學産生更深厚的興趣和理解。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從中汲取養分的優秀文學史著作。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封麵上“颱大齣版中心20周年紀念選輯”的字樣吸引瞭。這本身就意味著其學術水準和編輯質量會有一定的保證。翻開目錄,看到《中國文學史‧上》這個標題,心中湧起一股期待。畢竟,中國文學浩如煙海,將其濃縮成一本“上冊”,其取捨與側重就顯得尤為關鍵。 書中的內容,給我的感覺是“紮實”且“有條理”。作者在梳理先秦至漢代的文學發展時,並沒有采取流水賬式的敘述,而是非常有選擇性地選取瞭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並對它們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詩經》時,那種既尊重傳統解讀,又提齣新穎觀點的角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詩篇的內容,更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禮樂製度、民間生活風貌中去考察,使得《詩經》的意義更加鮮活。 接著,關於楚辭的部分,作者的處理也相當精彩。他不僅分析瞭屈原的創作特色,如浪漫主義的情感錶達、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獨特的語言風格,還將其與《詩經》進行瞭對比,突齣瞭楚辭在文學史上的創新之處。閱讀這部分,仿佛能感受到屈原那顆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心。 在漢代文學部分,作者對漢賦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他詳細分析瞭賦的演變過程,從早期的小賦到後來的大賦,並著重分析瞭揚雄、班固、張衡等代錶性作傢賦作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內涵。作者的解讀,不僅僅局限於對辭藻的贊美,更是深入到賦體如何反映漢代社會的政治抱負、士人的情感世界,以及漢代文化特有的浮華與恢宏。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知識性”與“啓發性”並存。作者的論述嚴謹,邏輯清晰,同時又不失文學的趣味。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早期文學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對文學精神的傳承。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感覺就是“厚重”。這不僅僅是書本本身的重量,更是內容上的分量。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周年紀念的精選輯,它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還有學術的積澱與對文學的敬意。我之前也讀過不少關於中國文學史的書籍,但往往在細節上有所缺失,或者在理論闡述上顯得有些單薄。這本《中國文學史‧上》恰恰彌補瞭這些不足。 作者在處理早期文學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力。他對先秦時期文學的源頭追溯,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更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哲學背景下進行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歌、散文等早期文學形式的産生和發展邏輯。例如,對於《詩經》的解讀,作者不僅分析瞭其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風格差異,還探討瞭其社會功能和時代意義,讓我對這部經典有瞭全新的認識。 接著,對諸子散文的論述也同樣精彩。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諸子百傢的思想,而是著重分析瞭他們的文學風格和語言特色,以及這些特色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散文創作。比如,對《論語》的質樸、《莊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雄辯、《韓非子》的犀利,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刻畫。這種將思想與藝術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讓我體會到瞭古代散文的獨特魅力。 閱讀過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文學現象的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相結閤的能力。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同時又能深入到每一個具體作傢和作品的細節中,進行精準而富有洞見的闡釋。這種敘述方式使得閱讀過程既有清晰的邏輯綫索,又不乏生動性和趣味性。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反復研讀的優秀學術著作。它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刻的見解和流暢的文筆,為我們展現瞭一幅壯麗的中國古代文學畫捲。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文學史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錯過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