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抒情傳統」四論(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4冊)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4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現代詩歌
  • 抒情傳統
  • 颱灣文學
  • 詩論
  • 文學批評
  • 颱大齣版中心
  • 選集
  • 20周年紀念
  • 現代主義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抒情」如何成就其「傳統」?又如何走嚮「現代」?
本書提齣瞭極具突破性與啓發性的論述。
 
  對於中國文學研究者而言,「抒情」是十分熟悉的語詞。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者開始參照西方文論反身重探傳統,並試圖以自身特質與西方文學對話,「中國抒情傳統」,正可視為此一過程中的「發明」。但究竟何謂「抒情」?「抒情」如何成為傳統?又如何走嚮「現代」?相關研究已纍積豐富的成果,王德威教授所撰本書正是其中非常具有突破性與啓發性的論述。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討論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洞見與不見;亦分彆以江文也、颱靜農、鬍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颱灣研究的關聯性。全書強調抒情的「傳統」不應僅見諸文本和文論;在曆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更耐人迴味。

  ★颱大中文係特聘教授梅傢玲專文導讀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4冊)圖書簡介 本冊精選集收錄瞭四篇重量級的學術論文,匯集瞭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對於“抒情傳統”這一核心議題的深刻洞察與創新性解讀。這些論述不僅梳理瞭抒情文學自古以來的演變脈絡,更聚焦於現代語境下,抒情如何作為一種重要的審美範式和文化實踐,持續地影響著我們的文學想象與情感錶達。全書的視野開闊,論證嚴謹,是研究現代文學史、詩歌理論及文化批評的不可多得的參考佳作。 第一部分:抒情的古典根源與現代轉嚮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抒情傳統在西方和東方文學譜係中的初始形態及其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的結構性轉變。作者首先追溯瞭從古希臘的抒情詩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核心特徵——即個體主體性的凸顯、情感的直接錶達以及與自然和社群的內在關聯。重點分析瞭在啓濛運動和工業革命的雙重塑造下,傳統抒情模式所遭遇的內在危機:麵對日益碎片化和異化的現代生活,純粹的、一以貫之的“抒情我”如何難以維係。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章引入瞭對“意象派”與“現代主義”運動中抒情形態的考察。不再滿足於直抒胸臆的錶達,現代主義傾嚮於將情感內化於精密的意象和晦澀的語言結構之中。這並非是對抒情的拋棄,而是一種更高程度的自我審視與技術重構。文章細緻對比瞭不同時代抒情聲音的“音色”變化,論證瞭抒情傳統並未消亡,而是以更加隱蔽、更具批判性的方式潛入瞭現代詩歌的肌理之中,成為對抗現代性壓力的隱秘武器。 第二部分:抒情、曆史與政治的張力 本書的第二篇論述將目光投嚮瞭抒情文學與宏大曆史敘事之間的復雜關係。傳統上,抒情常被視為一種內嚮的、脫離政治現實的個人情感錶達,然而,作者挑戰瞭這一二元對立的簡單劃分。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冷戰時期及後殖民地語境下)重要詩人的文本分析,揭示瞭抒情如何成為一種反抗強權、保存記憶、乃至構建“非官方曆史”的重要載體。 本章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論證瞭“政治的抒情”的可能性。這裏的“政治”並非指口號式的宣傳,而是指個體對公共領域的敏感、對集體創傷的體認,以及在壓抑環境下對語言自由的堅守。例如,在麵對國傢機器的過度乾預時,細微的自然景象或個人化的哀悼反而能積蓄起強大的情感力量,構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微妙抵製。這種對曆史張力的捕捉,使得抒情不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成為曆史的見證者和抵抗者。 第三部分:抒情與身體、感官的重塑 在當代文化理論的背景下,第三部分的討論極具前沿性。它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從身體經驗和感官世界重塑抒情的定義。隨著後結構主義和現象學思潮的深入,文學研究開始關注語言如何觸及和模擬非理性的、本能的經驗。本書的這一部分認為,現代抒情的活力往往來源於對身體的“在場感”的重新捕捉。 文章探討瞭諸如疼痛、欲望、疲憊等身體經驗在抒情詩中的錶現方式。相較於古典抒情對完美形式的追求,現代抒情更青睞那些具有磨損感、流變性甚至“醜陋”的身體細節。通過細緻解讀當代詩歌中對氣息、觸感、氣味等非視覺感官的調動,作者展示瞭抒情如何從純粹的“心靈活動”轉嚮一種“存在性的感知實踐”。這種轉嚮不僅豐富瞭抒情文學的錶達範圍,也為我們理解個體在信息爆炸時代的身體睏境提供瞭新的審美參照。 第四部分:媒介變遷中的抒情未來 作為結語性的部分,本章將討論延伸至媒介技術對抒情傳統的衝擊與重構。在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和碎片化趨勢對需要沉思和精煉的抒情錶達構成瞭嚴峻挑戰。本部分並沒有簡單地預言抒情的衰亡,而是探討瞭在新媒介環境下,抒情如何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和傳播形態。 研究人員考察瞭網絡文學、社交媒體上的“微詩歌”以及多媒體藝術中的抒情元素。他們發現,雖然舊有的詩歌體式受到衝擊,但人類對情感連接和審美體驗的需求並未消失。在新的平颱上,抒情可能以更具互動性、更即時迴應現實事件的方式齣現,盡管其深度和持久性有待觀察。本章以開放的姿態,審視瞭數字時代下,個體如何在新技術界麵上重構其“抒情主體性”,並預示瞭未來文學批評需要關注的幾個關鍵研究方嚮,例如“屏幕抒情”的特點與倫理問題。 總體評價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是一部結構嚴謹、議題飽滿的學術論文集。它不僅是對既有研究成果的係統性迴顧,更是在理論層麵進行瞭富有成效的推進。通過對古典與現代、個體與曆史、身體與技術等一係列關鍵對立麵的深入剖析,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復雜而精妙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抒情這一文學範疇在現代社會中的韌性、嬗變與潛力。無論是文學專業研究者,還是對現代文化思潮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〇與八〇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颱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傢》、《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曆史與怪獸:曆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傢文學》、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

圖書目錄

颱大齣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導讀 抒情的能量──閱讀《現代「抒情傳統」四論》/梅傢玲
序/王德威
 
第一章 「有情」的曆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
一、前言
二、「有情」的曆史
三、「抒情」與「史詩」的辯證:比較文學的觀點
四、「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五、現代性下的「抒情傳統」
六、結語
 
第二章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
一、前言
二、從「殖民的國際都會主義」到「想像的鄉愁」
三、孔樂的政治
四、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五、尾聲
 
第三章 國傢不幸書傢幸──颱靜農的書法與文學
一、前言
二、史亡而後詩作
三、國傢不幸書傢幸
四、尾聲
 
第四章 抒情與背叛──鬍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
一、前言
二、〈給青年〉――不要「吶喊」
三、「興」的詩學與政治
四、詩與欺騙
五、情之「誠」,情之「正」,情之「變」
六、尾聲
 
引用書目

圖書序言

導讀

抒情的能量──閱讀《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梅傢玲(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特聘教授)
 
  對於中國文學研究者而言,「抒情」應是十分熟悉的語詞。早在屈原《九章.惜誦》寫下「發憤以抒情」開始,無論是詩詞歌賦,詩話文論,都不乏「抒情」一詞齣現。但究竟何謂「抒情」?「抒情」如何成其為「傳統」?如何介入文學與藝術研究?又如何由「傳統」走嚮「現代」?近年來,已有不少海內外學者就這些論題進行研究,並積纍齣相當豐碩的成果。王德威教授的《現代「抒情傳統」四論》,正是其中相當具有突破性與啓發性的論述。對它的閱讀,至少可以從三個麵嚮來把握:一是中西文學對話所帶齣的「迴映」觀,二是「抒情」本身所內蘊的「流注」特質;三是現代性的批判觀點。
 
  近世以來,從西學東漸到中體西用;從啓濛自強到民族國傢意識萌興,多方麵地促成瞭中國的現代轉型,「文學」當然不能自外於此。無論是學科建立、知識框架形構抑是書寫實踐,大抵都在中外文化相互激盪之中逐步開展。中國文學研究者一方麵參照西方文論反身重探傳統,另一方麵,也試圖以自身特質與西方文學不斷對話,以期為「中國文學」尋求定位。而「中國抒情傳統」,正可視為此一過程中的「發明」。
 
  就語源語義考掘,「發憤以抒情」的「抒」字或作「杼」,或作「舒」或「紓」。「舒」或「紓」,大抵解作宣泄、流注;「杼」則具有「梳理」之義。因此,「抒情」一詞,每每意謂原本內蘊於個人主體的「情」,基於某種原因往身外流注,而它又必得曆經作者將其「形式化」的過程。放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脈絡中勘察,詩賦以情誌為本質,雖是長久以來普遍的共識,但「抒情傳統」一詞的齣現,卻是現代産物,其間所關涉的,實則是一個「中西比較文學」的交涉過程:一九七一年,旅美學者陳世驤受美國亞洲研究學會之邀,在「比較文學」小組發錶〈論中國抒情傳統〉一文,明確指齣:「中國文學傳統從整體而言就是一個抒情傳統」。――而這正是「抒情傳統」一詞最初的來源。
 
  陳世驤之說,明顯是基於中西「文學傳統」的相互參照:相對於歐洲文學中源遠流長的「史詩」與「戲劇」,中國文學固不著力於此,因為它的「榮耀彆有所在」,那就是「抒情詩」。然而,中國古典文學中素無「抒情詩」之體類,「抒情詩」(lyric),以及因之而衍生齣的「抒情性」(lyricality)、「抒情精神」(lyricism)等語詞,同樣是中西文學交涉協商的産物。其中,西方的「lyric」源齣於與樂器相關的「歌」,其音樂之流動感在轉為文字書寫品之後,往往被詮釋為情感的流動。而也就在這一層麵上,它不僅與中國「抒情」語義中的「流注」說有所匯通,並且使得「抒情精神」與「抒情傳統」之所涵蓋,並不局限於「詩」之體類,而可以轉化為「詩性精神」,進而流注、延擴至其他的藝術文化。爾後高友工教授論述〈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所言不僅止於文學,更擴及音樂、書法、繪畫等不同藝術門類,即應著眼於此。
 
  另一方麵,「抒情」一詞既源於楚騷之「發憤以抒情」,這就使得作為中國文學傳統的「抒情」論述,從一開始就內蘊著重重的憂患意識與離散經驗。它形諸個人的詠物言誌,其底蘊實齣自對時局政治的迴應。(個人的)「詩」與(群體的)「史」,從來就互為錶裏。唐代「詩史」觀念齣現,所謂「觸事興詠,猶所鍾情」,更點明抒情與曆史之間的綿密關聯。韆百年來,小自個人遭逢,大至時代命運、曆史興亡,種種憂思憤悶,莫不經由「抒情」之詩性流注,形諸文學,並及各類藝術。然而,隨著時光推移,近代以來,文學的書寫體式,早已曆經瞭從文言到白話的轉摺;傳統的藝術文化,也經由不斷的中外互動,展開不同麵嚮的現代轉型。處身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不免要問:抒情的「傳統」是否仍然綿延於今?它是否足以體現駁雜萬變的現代經驗?而「抒情」除瞭作為經驗形式、文類風格或是政治姿態之外,我們是否還能將它視為「現代」的批評概念與介麵,去開展其間思辨與批判的能量?
 
  顯然,這都不是容易迴答的問題,卻正是《現代「抒情傳統」四論》一書的用心所在。近年學界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曾因引進「抒情傳統」之論述框架而精彩紛陳;但所論一則多集中於文學,再則並不及於現代;現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則又多局限於五四以來「革命」、「啓濛」的論述框架,視「抒情」為小道,不曾將其納入觀照視野。此一現象,意謂著文學之「現代」與「古典」若有鴻溝在焉,「抒情」與「革命」似不兼容,若非研究者具有深厚的學養及識見,匯通誠屬不易。王德威教授颱大外文係畢業後,隨即赴美獲得比較文學研究博士。他的學術研究以五四之後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起點,進而逐步開展。多年來,不但在時代上前溯晚清,體類上更跨越文學,旁及音樂書法電影等藝術,並同時關注其間的曆史與政治論題。他在中西比較文學方麵的學術積纍、由現代上溯古典的研究取徑,以及個人於曆史政治論題的關懷,都使《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具備瞭得以就前述提問進行層層思辨的可能。
 
  《四論》凡四章,以〈「有情」的曆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開篇,繼之論江文也的音樂、颱靜農的書法,以及鬍蘭成的詩學與政治,做法上,乃是以二十世紀中期的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個案為切入點,展開「抒情傳統」與「文學現代性」之間的論辨。首先,作為全書導論的〈「有情」的曆史〉,以瀋從文、陳世驤與捷剋漢學傢普實剋為座標,深入處理三個最根本的問題:一是傳統與現代能否匯通?它涉及瞭中國文學之現代性追求過程中,「抒情傳統」是否仍然賡續及其産生的語境如何等議題。二是中西文學如何對話?我們能否循由比較文學的脈絡,探勘「抒情」與「史詩」的辯證,並將中國與西方之於「抒情」的論述迴映互參,檢視各自的洞見與不見?三是迴到現代文學研究,探問「抒情傳統」將可以為此一領域開發齣哪些新興的研究論題?
 
  循此,該章指齣,在革命啓濛之外,「抒情」實為中國文學之現代性主體建構的另一重要麵嚮。二十世紀戰亂頻仍,無論是國傢民族至上的呼聲,抑是階級群眾掛帥的籲求,都使得文學儼然進入唯群體是尚的「史詩」時代。但即或如此,「抒情」聲音依然不絕如縷。甚至於,正因為此一政治裂變、時局動盪的「現代經驗」有彆於既往,由有心人所召喚齣的「抒情傳統」,便也在上承「發憤以抒情」之固有內涵的同時,被賦予瞭現代精神。〈「有情」的曆史〉以陳世驤和普實剋對中國現代抒情與史詩傾嚮的研究為座標,梳理瞭二十世紀前期到中期以來,西方學者們在「詩」與「史」之間所作的種種調適或辯證;同時,也檢視自晚清以降,中國學者由「情」而轉嚮「抒情」論述的旨趣走嚮。經由比較文學的視野,我們看到自魯迅、王國維以迄於郭沫若、硃光潛、硃自清、聞一多、梁宗岱、瀋從文等,如何與西方浪漫主義的「抒情」論進行對話。中西迴映參照之餘,〈「有情」的曆史〉於是進一步為現代文學研究提齣三項有待深化的研究課題,分彆是:「興與怨」、「情與物」、「史與詩」。
 
  事實上,這三項論題原都是中國古典文論關切的重點,如今轉置於中西文學對話的現代語境,其意涵當然也隨之因革變化。因此,其後關於江文也、颱靜農與鬍蘭成之文學藝術的抒情現代性討論,便是以具體個案為例,既分就音樂、書法、詩學政治之抒情現代性問題各彆深論,也就此三項課題進行闡析,並各有側重。
 
  其中,〈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結閤瞭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歌和理論文章,論證他的現代感性如何突顯瞭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他在戰爭期對於儒傢音樂及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論之間帶來對話,以及個人之「抒情」視野如何因為「曆史」機遇而同時受到激發與局限。江文也的個案,具體落實瞭「史與詩」的辯證:「史」,在此並不僅止於「曆史」之現實,也不同於傳統詩論中的「詩史」,而是源自於西方文論的「史詩性」,也就是如普實剋所指稱的,集體的政治呼嘯;「詩」,則為個人的詩意錶達。普實剋在觀察現代中國的文化和曆史進程時,曾以「抒情性」相對於「史詩性」來予以界定;江文也的一生,恰恰見證瞭普實剋對於中國現代性這兩種聲音母題的觀察。而另一方麵,當然也初步迴應瞭前述的問題:抒情的「傳統」不但仍然綿延於今,並且流注於音聲樂麯,適以體現齣駁雜萬變的現代經驗。
 
  繼〈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之後,〈國傢不幸書傢幸──颱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藉由颱靜農的文學書寫與書法美學,闡明三項議題: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以及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值得注意的是,其小說與舊體詩的寫作,固然是古典詩學之「興與怨」的現代實踐;而隱現於其書法翰墨之中的,其實是對於「情與物」之課題的現代闡發。
 
  「緣情感物」曾是魏晉以來文論的重心,無論是陸機的「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劉勰的「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誌,莫非自然」,抑是鍾嶸的「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在在都揭示情物之交感,是為文學書寫的內在驅力,這也就是所謂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隻是其時所「感」之「物」,莫不來自於四時推移、自然物色,並不及於人為的文物藝品。然而先前瀋從文之寄情於古代文物研究,已為我們演示瞭抒情現代性的另一嚮度:他的「抽象的抒情」,其實兼括瞭「情」與「物質文明」的交會交感。颱靜農早年曾參與圓颱印社,藉治印摩挲古代文字形貌;抗戰時期「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弄毫墨以自排遣」。至此,「情」與「物」之於颱靜農,遂不僅止於觀摩先人碑帖之後的「應物斯感」,而是進一步託情於物,經由筆墨紙硯,揮灑齣抒情的書藝――亦即進一步參與瞭「物」的生成創製,並從中銘記一個時代的喪亂、創傷,與失落。「情與物」的課題,於是在現代情境中翻轉開展,産生瞭彆開生麵的交融共感,相生相成。
 
  最後,〈抒情與背叛──鬍蘭成戰爭與戰後的詩學政治〉,則是以鬍蘭成在戰爭與戰後期間的作品與行止,探討其詩學政治,闡明「詩」與「史」的另一現代詮解,及其與「興」義之間的彼此生成關係。這是「現代抒情傳統」最特殊的一章,原因是鬍蘭成對於「情」的論述及其言行實踐,在在充滿瞭機巧的悖論。他在戰爭期間以充滿抒情風格的文字為自己的背叛、通敵與濫情自圓其說,動搖瞭「抒情」一嚮作為「誠於中形於外」的錶述形式,形成一種文字的叛/變術;他高度推崇「情」的意義,以為「革命」是齣於「情」的驅動,看似匯通瞭史與詩、集體與個人,但真正的革命與真正的情,總是內蘊瞭對於既有體製的反叛,這似乎又為他種種的「背叛」行徑找到閤理化的理論依據,並因之形塑齣中國現代性中的另一新型主體:「蕩子」。更有甚者,他發展抒情傳統中「興」的「上舉歡舞」之義,以之詳參曆史,統攝宇宙,並且通過它,將民間的迎神賽會與「革命」及群眾暴力相連結,推衍齣「中國的革命是興」、「中國的革命原來是迎神賽會,……有喜氣」。於是,「興」非但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力來源,也是民間歡慶的如花佳節,更成為革命暴力的內在源頭。至此,鬍蘭成為「抒情」論述所做齣的種種演繹,便也不僅是以他的「善變」,成為抒情傳統的現代「變」調,並且極其奇詭地呼應瞭「現代性」的核心要義:過渡、短暫、偶然。
 
  由瀋從文、陳世驤、普實剋,以迄於鬍蘭成,《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已為「抒情傳統」與「現代性」開展齣多麵嚮的論辯。它以比較文學的視野,進行中西文學傳統的迴映參照,也以「抒情」所內蘊的「流注」特質,匯通瞭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文化,在在演示齣「抒情」作為現代學術研究之介麵的豐沛能量。但除此之外,本書另一重要意義,應是揭示瞭現代性的「批判」精神:經由不斷詰問並辯證「抒情」的可能與不可能,去深化思辨的嚮度。一開始,〈有情的曆史〉便指齣:二十世紀以降,是一個崇尚「史詩」的時代,在不可能抒情、難以抒情的時候,我們要如何談論它?「抒情」如何與現代經驗中的「革命」、「戰爭」、「暴力」、「殖民」、「叛變」對話?又如何從中開展它的動能?因此,無論是江文也、颱靜農,抑是鬍蘭成,各篇所論述的「抒情」,都不唯是「傳統」的綿延,而是以其各人的現代體驗,迴應並豐富瞭「抒情」的內涵。就學術研究而言,此一思路所揭示的問題意識及其論證過程,對於學界的啓發性,將可能更甚於「現代抒情傳統」本身的研究。
 
  王德威教授對於「抒情傳統」的研究涵蓋深廣,本書所收錄者,隻是其中與「颱灣」相關的部分而已。2015年初,他的英文專著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齣版,所探討的論題,除本書的「四論」之外,還包括瀋從文的三次啓悟、馮至與何其芳的詩歌、林風眠的繪畫、費穆的電影藝術等。2011年,王教授將《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先行交付颱大齣版中心,作為《颱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的啓動之作,除卻它的「颱灣研究」麵嚮之外,其實另有深意:1958年陳世驤教授受邀在颱大文學院進行四次學術演講,由此開啓瞭颱灣學者對於「抒情傳統」的關注;1978年高友工教授自美返颱於颱大客座講學,又從不同進路,深化、擴大瞭「抒情傳統」對學界的影響。爾後,中國古典文學之「抒情傳統」的研究者,多與颱大深有淵源。可以說,颱灣的「抒情傳統」研究,原就是發軔於颱大。而今,《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將研究的論域擴展至現代,既是「抒情傳統」之研究論題的現代推展,也再次凸顯此一研究與颱大,乃至颱灣學界的在地淵源;它嚮前輩學者緻敬,也召喚著新一代學者持續就此深耕細耘,日新又新。
 
2016年1月

作者序

王德威
 
  「抒情」在現代文論裏是一個常被忽視的文學觀念。一般看法多以抒情者,小道也。作為一種詩歌或敘事修辭模式,抒情不外輕吟淺唱;作為一種情感符號,抒情無非感事傷時。五四以來中國的文學論述以啓濛、革命是尚,一九四九年之後,宏大敘事更主導一切。在史詩般的國族號召下,抒情顯得如此個人主義、小資情懷,自然無足輕重。
 
  然而隻要我們迴顧中國文學的流變,就會理解從《詩經》、《楚辭》以來,抒情一直是文學想像和實踐裏的重要課題之一。《楚辭.九章》〈惜誦〉有謂「惜誦以緻湣兮,發憤以抒情」;時至二十世紀初魯迅寫〈文化偏至論〉,則稱「鶩外者漸轉而趣內,淵思冥想之風作,自省抒情之意蘇,去現實物質與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靈之域。」這裏抒情的用法和喻義當然極為不同,但惟其如此,纔更顯現這一詞匯的活力豐富,韆百年來未嘗或已。
 
  抒情的「情」字帶齣中國古典和現代文學對主體的特殊觀照。從內爍到外緣,從官能到形上,從感物到感悟,從壯懷激烈到纏綿悱惻,情為何物一直觸動作傢的文思;情與誌、情與性、情與理、情與不情等觀念的辯證則豐富瞭文學論述。
 
  而「抒」情的抒字,不但有抒發、解散的含義,也可與傳統「杼」字互訓,因而帶齣編織、閤成的意思。這說明「抒情」既有興發自然的嚮往,也有形式勞作的訴求。一收一放之間,文學動人的力量於焉而起。後之來者談中國主體情性,如果隻能在佛洛伊德加拉崗,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或情感論(affect theory)這些西學中打轉,未免是買櫝還珠之舉。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對抒情的理解深受西方浪漫、現代主義的影響。拜倫和雪萊,或波特萊爾和艾略特成為新的靈感對象。然而傳統資源的傳承不絕如縷。魯迅、王國維等人不論,魯迅眼中「中國最傑齣的抒情詩人」馮至同時接受杜甫和理爾剋(Rainer Maria Rilke)的影響;何其芳的抒情追求從唯美的瓦雷裏(Paul Valéry)轉到唯物的馬雅剋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卻總不能或忘晚唐的溫李;瞿鞦白就義前想到的不是馬剋思,而是《詩經》名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撇開人雲亦雲的偏見,我們乃知現代文人學者—甚至革命者—摺衝在不同的抒情淵源、條件和效果之間,早已為這一文學觀念開發齣更多對話空間。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1912-1971)發錶〈中國抒情傳統〉,指齣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認為中國早期文學「詩意創造衝動的流露,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含蘊上看來都是抒情的」,即使明清的小說戲麯也難以自外這一傳統。陳先生的立論對海外古典中國學界帶來深遠影響,至今颱、港、新加坡等地相與呼應者大有人在。美國的高友工教授日後另闢蹊徑,談論「抒情美典」,也間接延續瞭「抒情傳統」的魅力。
 
  陳先生的文章言簡意賅,其實頗有可以大加發揮的餘地。他談的是抒情「傳統」,卻深深立足在現代語境裏。三〇年代陳負笈北大外語係,與京派文人往還,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和理論知之甚詳。一九四一年陳赴美國,開始轉嚮古典文學研究。而去國三十年後,在中國動盪不安的年月裏,他潛心抒情傳統,更不能不讓我們聯想蘊積在他心中的塊壘。
 
  承續以上觀察,這本論集是我個人對抒情傳統與現代性所作的初步研究。收錄的四篇文章中,〈「有情」的曆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洞見與不見,並提齣一己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傢不幸書傢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彆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1910-1983)、颱靜農(1902-1990)、鬍蘭成(1906-1981)──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我認為抒情的「傳統」不應僅見諸文本和文論而已,也應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曆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纔更加耐人迴味。
 
  第一章〈「有情」的曆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
 
  本章提議在革命、啓濛之外,「抒情」代錶中國文學現代性──尤其是現代主體建構──的又一麵嚮。一般論述對「抒情」早有成見,或視為無關宏旨的遐想,或歸諸主觀情緒的耽溺;左翼傳統裏,「抒情」更帶齣唯心走資等聯想。論者對「抒情」的輕視固然顯示對國族、政教大敘述不敢須臾稍離,也同時暴露一己的無知:他們多半仍不脫簡化瞭的西方浪漫主義說法,外加晚明「情教」論以來的泛泛之辭。但誠如學者已指齣,西方定義下的「抒情」(lyricism)與極端個人主義掛鈎,其實是晚近的、浪漫主義的錶徵一端而已。而將問題放迴中國文學傳統的語境,我們更可理解「抒情」一義來源既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瞭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麵貌。
 
  本章以二十世紀中期為切入點,試圖為中國抒情傳統與現代性的對話作進一步的描述。一般皆謂二十世紀中期是個「史詩」的時代,但恰恰是在這樣的時代裏,少數有心人反其道而行,召喚「抒情傳統」,纔顯得意義非凡。這一召喚的本身已經饒富政治意義。更重要的,它顯現瞭「抒情」作為一種文類,一種「情感結構」,一種史觀的嚮往,充滿瞭辯證的潛力。
 
  本章的討論將以瀋從文(1902-1988)、陳世驤,以及捷剋漢學傢普實剋(Jaroslav Průšek, 1906-1980)為坐標。這三人立場、國籍不同,發言的位置有異,但他們不約而同,都企圖在現代語境裏重新認識抒情傳統。他們的洞見讓我們理解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問題不能由革命、啓濛的話語一以蔽之;而他們的不見顯示抒情「傳統」與現代性交會下,有待繼續思辨釐清的盲點。而本文建議陳、瀋、普的論述為我們示範瞭三項課題:「興與怨」、「情與物」、「詩與史」。
 
  本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瀋從文、普實剋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迴到陳、瀋、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齣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
 
  江文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原創力的颱灣作麯傢兼詩人。江文也早年赴日,深受西方現代派音樂的洗禮,一九三六年以管弦樂麯《颱灣舞麯》在柏林奧林匹剋音樂比賽中獲奬。一九三八年江文也迴到北平任教,緻力重譜中國雅樂。影響他的關鍵人物是亞曆山大.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 1899-1977),一位熱切崇尚東方音樂的俄國作麯傢。江文也與中國音樂的邂逅或許給我們留下一個極其浪漫的印象。然而隻要仔細迴顧他的曆程,我們就會理解其中的麯摺。他的前衛、跨國姿態總也不能擺脫殖民地颱灣之子的陰影;他所醉心的西方現代主義必須經由日本的中介纔能有所得;而讓他生死相許的中國情懷其實來自一位俄國導師的啓發。江文也在不同文化和地緣政治的闆塊間來迴遊走,代錶瞭一代颱灣藝術傢如何努力調整自己的身分,迴應從殖民主義到帝國主義,從民族主義到國際都會主義(cosmopolitanism)等各種挑戰。
 
  當江文也一九三八年抵達北京時,中國已經陷入抗日戰爭的漩渦中。然而江文也的藝術生涯卻在淪陷的北京蓬勃發展,並在四〇年代初達到高潮。他試圖以交響樂《孔廟大晟樂章》(1939)和中日文的詩歌重新定義中國音樂和文字的精髓—儒傢禮樂精神。他的音樂和詩歌融閤瞭過去與現在,在「想像的鄉愁」形式下,他進行著大膽創新。
 
  已故的捷剋漢學傢普實剋在觀察現代中國的文化和曆史進程時,曾以「抒情性」相對於「史詩性」──或個人的詩意錶達相對於集體的政治呼嘯──來界定。江文也一生見證瞭普實剋對中國現代性這兩種聲音母題的觀察;它顯示瞭現代中國對「新聲」的追求如何總落入或緘默、或爭辯、或陰鬱、或狂熱的循環。
 
  本章將討論江文也在他生涯的轉摺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齣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他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瞭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他在戰爭時代對儒傢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瞭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曆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瞭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傢不幸書傢幸──颱靜農的書法與文學〉
 
  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裏,颱靜農先生的經曆可謂傳奇。一九二〇年代颱靜農在北京嶄露頭角,以鄉土文學和革命立場見知文壇,深受魯迅器重。颱並因為左翼關聯,三次被捕入獄。抗戰期間,颱避難四川,雖然仍寫作古典詩歌和曆史小說,卻另在書法中發現寄託。一九四六年颱因緣際會,赴颱灣任教,從此放棄文學,專攻書法,竟因此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書法大傢之一。
 
  本章討論颱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〇年代的蛻變。麵對傢國動亂,颱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他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錶麵文章」。颱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他的書法纔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他的書法更必須置於韆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曆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纔更見深意。
 
  二十世紀中期颱靜農的「書法轉嚮」或齣於政治考量,或齣於離散心境,曆來眾說紛紜。本章則認為颱靜農此時對曆史經驗和藝術呈現的觀照,因書法而有瞭重要轉摺。書法未必是對傳統文人藝術的迴歸,也可能是反思現代性得失的關鍵。現代文學的啓濛、革命號召有時而窮;是「書寫」傳統形式的韆變萬化,反而激發層層有關曆史、傢國,以及身分認同的空間想像。準此,本章將就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鬍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
 
  鬍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傢之一。他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閤關係,和他與張愛玲(1920-1995)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他的形象一直充滿負麵色彩。另一方麵,他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颱灣文學的影響,又使他成為一位傳奇人物。本章以鬍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鬍的詩學和政治、曆史觀點如何形成復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本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鬍蘭成早期生平和戰爭期間的文字。鬍自命為真正的革命傢,他的思維脫離五四以來以西方國傢主義、啓濛精神、工具理性是尚的主流,相對的,他強調革命和「情」息息相關。但鬍的「革命即抒情」觀已經透露法西斯主義「政治美學化」的傾嚮;而他假道日本的中國中心主義使他墮入東西二元論的另一極端。
 
  第二部分以鬍蘭成流亡日本後的作品《山河歲月》(1954)為中心,討論戰後鬍的書寫方嚮。鬍力求以「詩」注「史」,強調中國文明的發展惟日月山川、禮樂風景的轉換。此一轉換反映在政治上為井田製度的消長,反映在認識論上為「興」的美學的流變。鬍強調「興」的錶徵不僅及於禮樂風景,更包含「民間起兵」的力量:「惟中國的革命是興」。鬍視中國現代史處處「驚險」皆化為「驚艷」,但無從擺脫其下的暴力和創傷。
 
  第三部分討論鬍蘭成的抒情詩學及其悖論。鬍將抒情的「興」活學活用,使之成為縱觀天下,參詳曆史,甚至統攝宇宙萬物的法則。鬍的學說誇張瞭中國抒情傳統最明媚的部分,也因而暴露其內蘊的危機:當抒情本體被無限放大,「曆史的不安」被架空,抒情總已滋生抒情的背叛。第四部分以鬍蘭成的自傳《今生今世》(1959)為中心,討論鬍蘭成抒情論的核心──情──的辯證。鬍引用古典「蕩子」作為情的主體意象;他對情的思考和實踐可以錶現在愛欲、政治及思想三方麵。鬍更賦予他的抒情論述一層哲學觀照;他與新儒傢如唐君毅、徐復觀等的往還辯難俱見其人野心。
 
  本書隻是我進行中的研究部分成果而已,各章立論當然有未盡之處。唯一可以說明的是所論三位人物都與颱灣發生關聯,因此讓此書稍有前後呼應的脈絡。在此我要感謝引領我進入抒情傳統研究的諸位師友,尤其是柯慶明教授、張淑香教授、鄭毓瑜教授、陳國球教授等。陳國球教授兼治中西比較詩學;他的博學和洞見在在使我受益匪淺。我也要感謝颱灣大學颱文所所長梅傢玲教授極力促成此書的齣版,以及颱灣大學齣版中心紀淑玲女士的悉心編輯。我期待各章論文得到方傢的批評指正,作為繼續研究的動力。

2011年6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極具挑戰性,但也同樣極具迴報的書。它迫使我去重新思考許多我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去印證書中提齣的觀點。那些關於現代人在巨大社會變革中,如何在情感上保持自身獨立性,又如何在與他人的聯結中尋找意義的討論,尤其觸動瞭我。 我尤其被書中對“主體性”和“情感”之間關係的深入剖析所摺服。作者們敏銳地捕捉到,在現代社會,個體的主體性建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自身情感的認知、管理和錶達來實現的。然而,這種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各種張力與矛盾。書中對這些矛盾的揭示,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人性的關懷。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抒情”,並非僅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個體在現代世界中,為確立自我、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而進行的持續探索。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總覺得“抒情傳統”聽起來像是陳年舊事,與我所處的時代有些距離。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書中提齣的觀點,猶如一把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現代社會許多現象的扇門。比如,關於“集體記憶”與“個體情感”的交織,關於“現代技術”對情感錶達的影響,以及關於“後現代”語境下“抒情”的消解與重構,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 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嚴謹而不失靈活的論證方式。作者們並非人雲亦雲,而是深入挖掘文本的肌理,引證翔實的資料,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對學術史的梳理清晰明瞭,能夠讓讀者快速瞭解相關研究的脈絡,但又不會被淹沒在故紙堆中。相反,他們總能抓住關鍵的爭論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推進。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和一群頂尖的學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受益匪淺。

评分

我一直以來對“抒情”這個概念總有一種籠統的認知,覺得它大概就是指情感的錶達,或是文學中那些傷春悲鞦的描寫。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像一個精密的解剖刀,將“抒情”這個詞匯層層剖析,展現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復雜演變。我尤其喜歡它對“抒情”與“公共領域”、“政治訴求”之間關係的探討,這讓我意識到,情感錶達並非僅僅是私人的事情,它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個體的公共參與。 書中的一些論述,更是直接點亮瞭我對於現代社會中某些現象的睏惑。比如,為什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反而更容易感到孤獨?為什麼在追求效率和理性的社會裏,情感的價值反而顯得更加珍貴?作者們通過對“抒情傳統”的考察,給齣瞭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釋。他們不僅指齣瞭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更深刻、更全麵、更富有批判性的方式來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體驗,莫過於它對“抒情”概念的“解構”與“重建”。它沒有簡單地將“抒情”視為一種固定的美學範疇,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流動的、充滿曆史動力的概念。作者們通過跨學科的視角,將文學、哲學、社會學甚至是心理學中的洞見融閤在一起,展現瞭“抒情”在現代語境下的多元麵貌。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看似非抒情的現代文本或藝術形式,也進行瞭富有啓發性的抒情性解讀。這挑戰瞭我原有的認知定勢,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錶達方式,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層情感力量。 尤其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抒情”與“批判”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它並沒有將兩者視為對立麵,而是指齣,在現代語境下,許多深刻的批判性思考,本身就內含著一種獨特的抒情維度。這種抒情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纏綿悱惻,而是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的追求、對個體命運的關懷,甚至是對存在本身的睏惑與追問。作者們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展示瞭這種“批判式抒情”是如何有力地推動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的。這種將“抒情”的邊界嚮外拓展的嘗試,讓我對“抒情”這個詞匯有瞭更豐富的理解。

评分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意料之外的思想漫步。我原本對“抒情傳統”這個詞匯帶著些許模糊的想象,以為會是關於詩歌的美學鑒賞,或是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文人墨客情感抒發的梳理。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更廣闊、更深刻。書中的論述並非孤立地探討“抒情”本身,而是將其置於現代性的宏大敘事之下,考察它如何在曆史變遷、社會思潮以及哲學觀念的碰撞中不斷被重塑、被質疑、甚至被顛覆。 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個體化”與“抒情”之間關係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們細緻地勾勒齣,在現代社會,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性的提升,情感的錶達方式和內涵也隨之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曾經那種集體性的、約定俗成的抒情模式,逐漸被更具私人化、更注重內在體驗的錶達所取代。這種轉變帶來的既有解放,也有新的睏境。一方麵,個體獲得瞭前所未有的錶達自由,能夠更真實地袒露內心的復雜情感;另一方麵,這種個體化的抒情也可能麵臨著理解的隔閡,甚至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孤獨。書中對這種張力的描繪,讓我對現代人的情感世界有瞭更深的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