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上):1375年之前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上):1375年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劍橋文學史
  • 古代文學
  • 宋元文學
  • 文學史
  • 曆史
  • 文化
  • 中國曆史
  • 經典
  • 學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書完整翻譯、不刪不剪
集閤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傢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華語語係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字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傢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捲,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韆多年的發展曆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捲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錶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麵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齣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隻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孫康宜

  ‧劍橋大學齣版社的係列國彆文學史之一,該係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傢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齣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捲,分彆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瞭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韆多年的發展曆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傢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嚮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閤,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曆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緻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瞭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瞭本捲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産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傢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係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瞭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捲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傢等等。除瞭詩詞、小說、戲麯、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好的,這是一部名為《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 導言 本書是《劍橋中國文學史》係列的第二捲,聚焦於1375年(元末明初)至20世紀中葉的中國文學史。這一曆史時期跨越瞭明、清兩代,直至近代中國的劇烈變革與現代化進程。它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的階段,也是傳統文學生産模式經曆深刻重塑,並最終融入現代世界體係的關鍵時期。本捲旨在係統梳理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演變脈絡、主要思潮、體裁發展及其文本意義,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見的文學圖景。 第一部分:明代文學的轉型與成熟(1375–1644年) 明朝的建立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文學也隨之展現齣新的麵貌。本部分首先探討瞭明初文壇的復古傾嚮與官方文學的構建,分析瞭“後七子”等復古派對唐宋文學的重新發掘和實踐,以及他們對文體規範的強調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創作風尚。 隨後,焦點轉嚮市民階層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這一時期,小說的地位顯著提升。我們詳細考察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代錶的長篇章迴小說的成熟與普及,分析瞭這些作品如何反映瞭社會結構、英雄觀念和民間敘事傳統。同時,以《金瓶梅》為代錶的世情小說,則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和筆觸,描繪瞭晚明社會復雜的道德景觀與人情世故,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巔峰。 在戲麯方麵,明中後期是昆山腔和弋陽腔等聲腔體係成熟的時期。湯顯祖及其“臨川四夢”是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作品深刻融閤瞭浪漫主義與對人性的關懷,展現瞭高度的藝術成就。本部分也討論瞭散文領域的發展,特彆是公安派(以袁宏道為代錶)提倡的“性靈說”,強調錶達真情實感,反對僵化的格套,對後世文風産生瞭持續的影響。 第二部分:清代文學的繁榮與思想交鋒(1644–1911年) 清代初期,在滿漢衝突與文化整閤的背景下,文人麵臨著復雜的政治與身份認同問題。本部分首先考察瞭清初的“復明”文學思潮,以及與此相對的、尋求新秩序的官方文學和實用文風。 中期,隨著社會結構的穩定,文學創作進入瞭又一個高峰期。小說藝術在這一階段達到瞭新的高度。曹雪芹的《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終結之作,以其精湛的心理描寫、宏大的結構和對世俗悲劇的深刻洞察,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傑作。我們對《紅樓夢》的美學成就、原型分析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進行瞭深入探討。同時,諷刺小說(如《儒林外史》)和譴責小說的興起,反映瞭知識分子對科舉製度、官僚腐敗和社會弊病的尖銳批判。 在詩歌領域,乾嘉時期的“乾嘉學派”對漢魏六朝詩歌的考證與推崇,與晚清“同光體”對格律的極緻追求形成瞭有趣的對話。此外,文人筆記、纔子詞學研究也在這一時期繼續發展,展現齣強大的學術支撐。 第三部分:近代文學的嬗變與現代性覺醒(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19世紀末的兩次鴉片戰爭和隨後的社會動蕩,迫使知識分子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與文學的價值。本部分重點分析瞭文學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轉摺點。 首先,新舊文學的爭論是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從林語堂、梁啓超提倡的“新文體”開始,白話文運動的醞釀與實踐逐步展開。梁啓超的文章,以其充沛的情感和對政治的關注,極大地推動瞭白話在政治宣傳和思想啓濛中的應用。 接著,我們進入“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學革命的爆發,標誌著中國文學正式邁入現代階段。鬍適、陳獨秀等人對文言文的批判,為白話文學的全麵興起奠定瞭基礎。魯迅的齣現,以其犀利深刻的小說(如《呐喊》、《彷徨》)和雜文,不僅奠定瞭其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地位,也為中國文學確立瞭批判現實主義的基調。茅盾、巴金等作傢的作品,則將關注點聚焦於革命、階級鬥爭與個體精神的解放。 第四部分:文學與思潮的交織(跨越明清與近代) 本捲的特色之一在於將文學文本置於其思想與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本部分涵蓋瞭幾個貫穿整個時期的重要主題: 1. 理學與心學對文學的滲透: 考察硃熹理學、陽明心學如何影響瞭士大夫的創作觀念,尤其是在論詩文時對“義理”與“真知”的強調。 2. 地域文學的興起: 分析明清時期,以江南、徽州、四川等地為中心的區域性文學群落的形成及其獨特的審美取嚮。 3. 翻譯文學的引入: 探討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思潮湧入,翻譯文學(尤其是小說和戲劇)對中國本土文學體裁和敘事方式産生的衝擊與藉鑒。 結論:傳統的迴響與現代的迴響 本書最終總結瞭1375年以來中國文學的宏大曆程:從古典傳統的巔峰(明清小說、戲麯的繁榮)到麵對西方衝擊的痛苦轉型,再到五四時期對舊體製的徹底決裂。這一時期的文學,既是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社會在尋求現代化道路上,知識分子內心掙紮與不懈探索的藝術投影。它為理解當代中國文學的形態與精神源流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曆史基礎。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彆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瞭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閤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閤作主編《明清女作傢》(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閤作主編《曆代女作傢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齣版瞭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係和東亞語言文明係。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目前正在從事杜甫全集的翻譯。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

作者簡介

柯馬丁(Martin Kern)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教授。發錶瞭大量關於中國早期文學、曆史以及宗教的研究著作。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詩意錶達、禮儀錶演和周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近作包括《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2000),並主編《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2005)。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

  美國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漢賦研究二則》(Two Studies on the Han Fu, 1968)、《揚雄賦研究》(The Han Rhapsody: A Study of the Fu of Yang Hsiung, 1976)、《漢書揚雄傳研究》(The Han shu Biography of Yang Xiong, 1982)。一直從事《文選》的英譯,目前已齣版三捲(1982, 1987, 1996)。編譯瞭龔剋昌的《漢賦研究》(1997),與範士謹(Eugene Vance)閤作主編瞭《宮廷文化中的權力話語和修辭》(Rhetoric and the Discourses of Power in Court Culture, 2005),還與張泰平(Taiping Chang)閤作主編瞭《古代及中古中國文學史料叢考》(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2010)。

田曉菲(Xiaofei Tian)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中國文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文學和文化、書籍史以及比較文學。著有《神遊:中國中古時期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2011)、《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2007)、《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2005)、《「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2004)、《鞦水堂論金瓶梅》(2003)等等。

伊維德(Wilt L. Idema)

  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榮退教授。用英文和荷蘭文發錶瞭大量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的研究作品,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閤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捲》(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薑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艾朗諾(Ronald Egan)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歐陽修文學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1984)、《蘇軾之辭、象、事》(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1994)、錢鍾書作品選譯本《管錐編:錢鍾書論文學與思想》(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1998)、《美的問題:北宋的美學思想與趣味》(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2006)。

傅君勱(Michael A. Fuller)

  美國加州大學厄灣分校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漂流於江湖之間:南宋詩與文學史之難題》(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ry, 2013)、《文言文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 1999)、《東坡之路》(The Road to East Slope: The Development of Su Shi’s Poetic Voice, 1990),以及《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01)中關於宋代詩歌的章節。

林順夫(Shuen-Fu Lin)

  1972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73年9月起執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學係。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學係中國文學榮譽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中國詩歌傳統的轉變:薑夔與南宋詞》(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 1978)、中文演講集《理想國的追尋》(2003)和學術論文集《透過夢之視窗: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理論論叢》(2009)。與宇文所安閤作主編《漢末至唐代的詩歌》(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 1986),並與舒來瑞博士(Larry J. Schulz)閤作翻譯董說的《西遊補》(The Tower of Myriad Mirrors: A Supplement to Journey to the West, 1978; 2000)。

奚如榖(Stephen H. West)

  197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執教於亞利桑那大學,1986至2004年在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任Louis Agassiz中國文學講座教授。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擔任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並且是該校全球研究學院語言和文學係(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etters and Cultures)講座教授(Foundation Professor)。研究集中於中國早期劇場以及晚期的城市文化和文化史;教授的課程涵蓋宋元時期的詩文,12、3世紀的城市文學以及早期戲劇。

圖書目錄

聯經中文版序  孫康宜
英文版序  孫康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緻謝  宇文所安

捲上導言  宇文所安

第一章 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  柯馬丁(Martin Kern)
一 漢語及其書寫係統
二 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
三 《詩經》
四 〈國風〉與早期闡釋傳統
五 《尚書》中的王室詔令
六 戰國時期的敘事文學與修辭
七 讀寫能力的問題
八 戰國文本譜係的漢代建構
九 戰國哲學、政治話語文本
十 《楚辭》
十一 早期帝國的詩歌
十二 西漢的曆史敘事與雜史敘事
十三 秦與西漢的政治、哲學論著
十四 經典的地位

第二章 東漢至西晉(二五─三一七)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
一 東漢文學
(一)概述
(二)班氏傢族及其同時代人
(三)崔氏傢族
(四)杜篤與馮衍
(五)桓譚與王充
(六)兩種新興的散文文體:銘、箴
(七)東漢中期
(八)張衡
(九)馬融與崔瑗
(十)兩位南方人:王逸與王延壽
(十一)東漢末年
(十二)東漢末年的「論」
(十三)趙壹
(十四)蔡邕
(十五)東漢詩歌
二 建安時期
(一)概述
(二)鄴城文學「沙龍」
(三)曹植與曹丕
三 正始時期
(一)概述
(二)竹林七賢
(三)阮籍
(四)嵇康
四 西晉文學
(一)概述
(二)潘嶽
(三)陸機與陸雲
(四)張協、左思、左棻
(五)西晉賦
(六)劉琨、盧諶,嚮東晉過渡

第三章 從東晉到初唐(三一七─六四九)  田曉菲
一 四世紀的文學
(一)東晉(三一七─四二○):概述
(二)文學的社會用途
(三)記敘
(四)內省的山水:詩與文
(五)其他的詩歌題材和賦
(六)樂府
(七)文學批評
(八)陶淵明
(九)十六國文學
二 五世紀的南方文學
(一)概述
(二)寫作與社會生活
(三)謝靈運
(四)顔延之
(五)鮑照和江淹
(六)劉義慶及其文學集團
(七)絕句的興起
(八)永明一代
三 六世紀的南方文學
(一)梁武帝的統治和文化菁英的崛起
(二)文學生産:目錄、類書、選集
(三)文學批評
(四)宮體詩
(五)其他文學形式
(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建構
(七)創傷和離散:書寫江南的沒落
(八)餘燼
四 五世紀初至七世紀初的北方宮廷
(一)概述
(二)五、六世紀的北方文學
(三)從隋煬帝到唐太宗

第四章 文化唐朝(六五○─一○二○)  宇文所安
一 概述
二 武後時期(六五○─七一二)
三 玄宗時期:「盛唐」(七一二─七五五)
四 佛教寫作
五 安史之亂後(七五六─七九一)
六 中唐一代(七九二─八二○)
七 最後的繁榮(八二一─八六○)
八 唐朝的沒落和地方政權時期(八六一─九六○)
九 新朝(九六○─一○二○)
十 敦煌敘事文學伊維德(Wilt L. Idema)

第五章 北宋(一○二○─一一二六)  艾朗諾(Ronald Egan)
一 概述
二 梅堯臣、歐陽修與新詩風的齣現
三 歐陽修與文藝散文
四 王安石:作為詩人的政治改革傢
五 蘇軾
六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
七 佛教與詩歌
八 題畫詩
九 宋詞
(一)張先、晏殊
(二)柳永:有爭議的綜閤
(三)歐陽修
(四)蘇軾與遠離女性化
(五)詞論的肇始
(六)周邦彥
十 「非文藝」散文
(一)筆記與小說
(二)詩話
(三)鑑賞文學
(四)非正式書信

第六章 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  傅君勱(Michael Fuller)、林順夫
一 「中國轉嚮內在」時代的文學林順夫
(一)北宋亡於女真
(二)中國轉嚮內在
(三)北宋覆亡對學術與文學的衝擊
二 文與道:道學的衝擊傅君勱
(一)道學對緣飾語言的批判
(二)內在性的文學與轉嚮外在的反嚮運動
(三)初期:美學與哲學議題在楊萬裏和陸遊身上會閤
(四)初期:硃熹與文本的透明性
(五)十三世紀初葉:「理」的各種立場
(六)南宋後期:道德自我的詩學
三 文學的社會世界:團體與結社,以及印刷術的影響傅君勱
(一)印刷與考試文化
(二)南宋的官刻與私刻
(三)詩歌風格與文學菁英
(四)詩人團體:風格的社會組織
四 截止到一二一四年的金朝菁英文學傅君勱
(一)金朝初葉:「藉纔異代」
(二)中期:世宗與章宗朝,曆史與文化語境
(三)世宗與章宗朝的文學
五 專業性與藝術手法林順夫
(一)古典詩歌
(二)詞
(二)散文
六 城市生活之樂林順夫
(一)南宋的都市發展
(二)文學中的都市生活刻畫
(三)宋朝都市裏的娛樂
七 南宋覆亡林順夫
(一)濛古徵服南宋
(二)文人轉為戰士
(三)宋朝遺民作傢風格多樣
(四)對南宋文化的懷念與批評

第七章 金末至明初文學(約一二三○─約一三七五)  奚如榖(Stephen West)
一 概述
二 一三○○年之前的北方創作
三 一三○○年之前的南方創作
四 元詩四大傢
五 外族作傢
六 一三七五年之前的詩歌
七 辭賦
八 元代白話文學
九 散麯:詩歌混閤的新形式
十 尾聲

參考書目
本捲作者簡介(依本捲目次排序)
索引

圖書序言

聯經中文版序

  《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中文全譯本即將齣版。首先我們要感謝各位作者的努力,同時必須感謝幾位細緻嚴謹的翻譯者:劉倩、李芳、王國軍、唐衛萍、唐巧美、趙穎之、彭淮棟、康正果、張輝、張健、熊璐、陳愷俊、梁淑雯、劉威廷、楊華慶。他們的譯文大都經過瞭作者本人的審核校訂。復旦大學古籍所的吳冠文先生也指齣一些錯誤,並予以更正,我們也要特彆感謝他。此外,對於兩位在百忙中努力堅持自譯(即使是部分自譯)的作者──李惠儀和奚密──我們也要獻上謝忱。

  必須說明的是,當初英文版《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編撰和寫作是完全針對西方讀者的;而且我們請來的這些作者大多受到瞭東西方思想文化的雙重影響,因此本書的觀點和角度與目前國內學者對文學史寫作的主流思考與方法有所不同。下麵我將把《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要齣版構想和編撰原則簡單介紹給中國讀者。

  《劍橋中國文學史》的最初構想是由英國劍橋大學齣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文學部主編琳達.布瑞(Linda Bree)於二○○三年底直接嚮我和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提齣的。在西方的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非同尋常時刻。當時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剛於二○○一年齣版瞭一部大部頭的、以文類為基礎的中國文學史。同時,荷蘭的布瑞爾公司(E. J. Brill)也正在計畫齣版一部更龐大的多捲本。就在這個時候,劍橋大學齣版社邀請我們編撰一部具有「特殊性」的《劍橋中國文學史》。正巧我們當時也正在考慮著手重寫中國文學史,所以,我們的研究方嚮與劍橋大學齣版社的理想和目標不謀而閤。

  《劍橋中國文學史》乃是劍橋世界文學史的係列之一。與該係列已經齣版的《劍橋俄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劍橋義大利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talian Literature)、《劍橋德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相同,其主要對象是受過教育的普通英文讀者。(當然,研究文學的學者專傢們也自然會是該書的讀者。)然而,劍橋文學史的「歐洲捲」均各為一捲本,唯獨《劍橋中國文學史》破例為兩捲本,這是因為中國曆史文化特彆悠久的緣故。巧閤的是,第二捲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在年代上大緻與劍橋世界文學史的歐洲捲相同,且具有可比性。

  與一些學界的文學史不同,《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不是作為參考書,而是當作一部專書來閱讀。因此該書盡力做到敘述連貫諧調,有利於英文讀者從頭至尾地通讀。這不僅需要形式與目標的一貫性,而且也要求撰稿人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地互相參照,尤其是相鄰各章的作者們。這兩捲的組織方式,是要使它們既方便於連續閱讀,也方便於獨立閱讀。捲上和捲下的導論就是按照這一思路設計的。

  所以,除瞭配閤在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讀者需要之外,《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麵對研究領域之外的那些讀者,為他們提供一個基本的敘述背景,讓他們在讀完本書之後,還希望進一步獲得更多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知識。換言之,《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質疑那些長久以來習慣性的範疇,並撰寫齣一部既富創新又有說服力的新的文學史。

  此外,《劍橋中國文學史》還有以下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它盡量脫離那種將該領域機械地分割為文類(genres)的做法,而採取更具整體性的文化史方法:即一種文學文化史(history of literary culture)。這種敘述方法,在古代部分和漢魏六朝以及唐宋元等時期還是比較容易進行的,但是,到瞭明清和現代時期則變得愈益睏難起來。為此,需要對文化史(有時候還包括政治史)的總體有一個清晰的框架。當然,文類是絕對需要正確對待的,但是,文類的齣現及其演變的曆史語境將成為文化討論的重點,而這在傳統一般以文類為中心的文學史中是難以做到的。

  分期是必要的,但也是問題重重。《劍橋中國文學史》並非為反對標準的慣例而刻意求新。最近許多中國學者、日本學者和西方學者也已經意識到,傳統按照朝代分期的做法有著根本的缺陷。但習慣常常會勝齣,而學者們也繼續按朝代來分期(就像歐洲學者按照世紀分期一樣)。在此,《劍橋中國文學史》嘗試瞭一些不同的分期方法,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去追蹤不同時期思想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例如,初唐在文化上是南北朝的延伸,因此《劍橋中國文學史》把初唐與唐朝其他階段分開處理。此外,本書不將「現代性」的開端設置於「五四」時期,而是把它放在一個更長的曆史進程中。近些年的思想學術成果緻力於重新闡述「傳統」中國文化在遭遇西方時的復雜轉化過程,我們對此多所參考與藉鑑。在捲上、捲下的導論中,我們都對分期的理由做瞭說明。

  另一個隨著文學文化的大框架自然齣現的特點是:《劍橋中國文學史》較多關注過去的文學是如何被後世過濾並重建的。這當然要求各章撰稿人相互之間進行很多閤作。重要的是,過去的文學遺産其實就是後來文學非常活躍的一部分。隻有如此,文學史敘述纔會擁有一種豐厚性和連貫性。當然,將「文學文化」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不僅要包括批評(常常是針對過去的文本),也包括多種文學研究成就、文學社團和選集編纂。這是一種比較新的思索文學史的方法。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作品(即使是在印刷文化之前的作品)能長久存留下來,甚至成為經典之作,而其他大量的作品卻經常流失,或早已被世人遺忘?

  有關過去如何被後世重建的現象,還可從明清通俗小說的接受史中清楚看齣。例如,現代的讀者總以為明朝流行的主要文類是長篇通俗小說,如《三國誌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等,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去認真閱讀那個時代各種文學文化的作品就會發現,當時小說並不那麼重要(至少還沒變得那麼重要),詩文依然是最主流的文類。這些小說的盛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後來喜歡該文體的讀者們的提攜。有關這一點,北京師範大學的郭英德教授也大緻同意我的意見,他認為至少在明代前中期,文人最注重的還是詩文的寫作。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有關文學的改寫。人們通常認為,〈漢宮鞦〉、〈梧桐雨〉是元朝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作品的大部分定稿並不在元朝。根據伊維德(Wilt Idema)的研究,許多現在的元雜劇版本乃是明朝人「改寫」的。至於改寫瞭多少,很難確定,因為我們沒有原本可以參照。當然,西方文學也有同樣的情況,比如有人認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成就,主要來自他能把前人枯燥乏味的劇本改寫得生動傳神,其實他自己並沒有什麼新的創造發明。對於這種所謂創新的「改寫」(rewriting)跟作者權的問題,我們自然會想問:到底誰是真正的作者?後來改寫者的貢獻有多大?版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又如何?這一類的問題,可以適用於不同國傢、不同時代的文學。

  此外,必須嚮讀者解釋的是:我們這部文學史後麵所列齣的「參考書目」隻包括英文的資料,並未開列任何中文文獻。首先,如前所述,本書乃是一個特殊情況的産物,是劍橋大學齣版社的約稿,所以有關讀者對象(即非專業英語讀者)有其特殊的規定,同時齣版社對我們的寫作也有特彆的要求。所以我們所編寫的「英文參考書目」是為非專業英語讀者而準備的,其目的也隻是為瞭幫助有興趣的讀者將來能繼續閱讀一些其他相關的英文書籍。同時,我們要強調的是:寫作文學史首先要參考的是原始文獻,其次纔是二手文獻。當然這並不錶示我們這部文學史的寫作沒有受到二手中文文獻的影響。事實上,在撰寫每一章節的過程中,我們的作者都曾經參考瞭很多中文(以及其他許多語文)的研究成果,如果要一一列齣所有的「參考」書目,篇幅將「浩如煙海」,會無限增大,所以劍橋大學齣版社完全支持我們的做法,即隻列齣有選擇性的英文書目。同時我們覺得中文版的《劍橋中國文學史》應當反映英文原版的麵貌──我們這部書是為非專業英語讀者而寫的。現在我們既然沒有為中文讀者重寫這部文學史,也就沒有必要為中文版的讀者加添一個新的中文參考書目。

  總之,《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宗旨和理想是既要保持敘述的整體連貫性,又要涵蓋多種多樣的文學方嚮。希望中譯本能夠傳達齣我們真誠的努力。最後有兩點需要有所交代,一是本書由十餘位作者閤作而成,中譯本又經過瞭多位譯者的參與工作,故而每一章的學術與錶達方式不盡相同,必然帶有各自作者和譯者各異其趣的風格印跡;第二,從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的簡體中譯本的下限時間隻截至一九四九年。但這次聯經齣版公司終於能齣版「全譯本」,這真是對本書的最好補充。因此我們要對聯經的鬍金倫先生特彆獻上衷心的感謝。

孫康宜

英文版序

  這部兩捲本《劍橋中國文學史》橫跨三韆載,從上古時代的鍾鼎銘文至二十世紀的移民創作,追溯瞭中國文學發展的久遠曆程。在全書編寫過程中,作者們通力閤作,對主題相關或時段交疊的章節予以特彆的關注,力求提供一個首尾連貫、可讀性強的文學史敘述。我們亦認真考慮瞭每個章節的結構和寫作目標,並斟酌在何處分捲以便讀者的理解。

  當代中國的文學史寫作浸潤於兩種傳統之中:其一為中國古典學術範疇;其二為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史書寫。齣於對學術習慣的尊重,當代西方學者在介紹中國文學時往往襲用中國學界術語,對西方讀者而言這些語匯常常難於理解。本書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採用更為綜閤的文化史或文學文化史視角,特彆避免囿於文體分類的藩籬。對中國早期和中古文學而言這種方法較為適用,但應用於明清和現代文學則多有睏難。雖然如此,通過清晰地架構總體文化史或政治史,我們還是有可能實現最初的目標。例如,捲上的唐代文學一章沒有採用「唐詩」、「唐代散文」、「唐代小說」、「唐代詞」等標準範疇,而是用「武後時期」、「玄宗時期」等主題,敘述作為整體曆史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文、筆記小說等作品。與此相似,捲下關於明代前中期文學的一章分為「明初─一四五○」、「一四五○─一五二○」及「一五二○─一五七二」,分彆關注諸如「政治迫害與文字審查」、「對空間的新視角」、「貶謫文學」等文化主題。文體問題當然值得注意,但是相對於以文體本身作為主題的敘述,文體産生發展的曆史語境更能體現其文學及社會角色。這種方法麵臨的一個問題是,有些作品經過瞭漫長的發展曆程,因而不屬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這樣的作品主要是屬於流行文化的通俗文學,就文本流傳而言它們齣現較晚,但是卻擁有更久遠的淵源。伊維德在捲下第五章處理瞭這個問題,將他自己的寫作與其他章節的曆史敘述融閤起來。

  由於這項工程的規模和復雜性,我們決定不提供冗長的情節概括,隻在必要的時候對作品進行簡短介紹。中國學術界的文學史寫作通常圍繞作傢個體展開,其他劍橋文學史作品同樣如此。這部文學史不可避免地也會討論不同時代的偉大作傢,但是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更關注曆史語境和寫作方式而非作傢個人,除非作傢的生平(不管真實與否)已經與其作品的接受融為一體。

  隨著文學作品本身及其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明清和現代文學更難以用統一的方式敘述。篇幅所限,我們決定暫不討論當前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同時,基於我們的曆史維度,我們也不得不排除韓國、越南以及日本境內的漢文作品。但如果這些國傢與中國之間的文學交流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則適當予以關注。

  除瞭作品本身,文學史寫作無疑還會受到一個民族國傢的學術傳統和標準範疇的約束。就中國文學而言,年號、人名、文體以及中文語匯的傳統漢學翻譯方式都可能對歐美讀者造成閱讀障礙。鑑於此,我們努力保持術語翻譯的一緻,盡管我們要求作者根據各自時代的需要選擇最恰當的英文譯文。每部作品首次齣現時都給齣英文譯名,並在括弧中注齣中文拼音,漢字原文則收入書後詞匯錶。除特彆說明外,本書所引中文資料的英語譯文均為作者自譯。同樣由於篇幅所限,引文齣處一般隨文提及,未以注釋形式標齣。本書的「書目」所列齣的英文參考文獻也隻選擇性地收入瞭部分著作,尤其鑑於中文齣版物數量之龐大,作者們所參考的中文文獻一律未予列齣。不必說,我們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所給予的啓發是永遠充滿感激的。

孫康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捲上導言(節錄)

  漢語與梵語、希伯來語共同享有一份殊榮,它們都擁有持續不斷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之一。這幾大傳統的遠古時代晦暗不明,其源頭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瞭後世建構、附增、編訂等活動的塑造。不過,每一種文化都從未忽略忘記其早期文本,這些文本是這些傳統數韆年來滄桑變化的參照點。特彆是漢語和梵文,在數韆年間,覆蓋瞭廣闊的地理區域,積纍瞭數量龐大的文學文本,它們至今仍被人研究、閱讀。

  姑且不論各種銘文──由於介質經久,這些銘文得以留存至今──中國文學傳統的傳世文本始於西元前一韆年左右,此後作品數量穩步增長。全中國各地的小學生至今還在閱讀那些選自上古、中古時期的文本,盡管離不開詳盡繁復的注解。紙張──書麵文字最成功的媒介,約在西元一、二世紀逐漸得到廣泛應用。紙張的耐久性不及牛羊皮紙,但製作一部書籍亦無須整群牛羊;像同樣廉價的紙莎草、棕櫚葉一樣,紙張能夠保證各種程度上的流通,文學文本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寶藏。而且,到瞭十世紀,中國就已有瞭政府贊助主管的印刷;到瞭十一世紀末期,商業印刷業已經相當發達。正如歐洲人日後認識到的那樣,就知識傳播而言,紙張與印刷術的攜手聯閤是無往不利的。

  書籍、作品問世之後,就要麵臨收集、保存、散失等問題;作品一旦散失,又隻能得到部分恢復。文本在被某種形式的文化權威──無論是宗教的、政治的還是學術的──固定之前,它們往往或增或減,通常會有所改變。讀者常常在文學史中尋找由一係列特殊時刻組成的譜係,這些特殊時刻體現為那些可以係於往昔某一特定時刻的文本。但更多時候,尤其是印刷時代之前,我們看到的是文本變化的沉澱物,後人藉助這些沉澱物,通過重新抄寫、編輯、修訂等方式,按照他們自己的趣味和利益塑造文本遺産。

  中國有一個緻力於重估、保存文本遺産的悠久學術傳統。現存最早的皇傢圖書館目錄齣現在西元前一世紀末。自此之後,目錄學傳統一直連綿不斷,十二世紀之前多為政府主導,其後則是私人目錄學傢居功至偉。對於保存文本遺産,帝王們感到一種特殊的責任;他們頒布詔令,搜求珍稀書籍,然後對之進行抄寫、傳布;皇傢圖書館若是毀於祝融,新的詔令便又再次頒發。書籍的損失時有發生,謝天謝地有很多書籍佚失瞭;但是,也有很多書籍為一個重視書本的文化保存下來並珍重收藏。比起其他文化,我們對前印刷時代中國文本遺産的變更知之甚多,正是因為我們對這份遺産本身知之甚多。一個文本文化的曆史不是單憑那個文化的偉大就能賦予的;它是動機與材料的曆史,為瞭某種當下的需要而不斷再造齣文化的往昔。

  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意味著好幾種不同的東西。它可以包括所有用漢語寫作的文學,古代漢語也曾作為朝鮮、越南、日本文學的書寫媒介。一部「中國文學史」也可以包括現代中國政治邊界內的所有文學,這一邊界內有多種語言,還有一些完全獨立於漢文學之外的古老博大的文學傳統。在本書中,我們的研究領域採用的是一個較為有限的定義:即在漢族社群中生産、流通的文學,既包括現代中國邊界之內的漢族社群,也包括那些華人離散社群。盡管本書所論的作者不全是漢人,卻都參與瞭漢文化。

  這一錶麵上顯得很簡單的定義引發很多問題。這一定義隻能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多個社群的種族自我認同,而這些社群有數韆年的發展變化曆史;二是多種語言之間具有共通身分的假定,而這些語言在語言學傢們看來是不同而又密切相關的。如同所有這類「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其本質上都與某一政體密不可分,這一政體在今天就是「民族國傢」(nation state)。中國政體與外在於該政體的華人社群的關係,還有這些社群自己與該政體的關係,依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無論我們如何試圖給文學史劃齣範圍,比起這一學術體裁在十九世紀初首度成熟的時候,這項工作已經變得遠遠更為復雜。兩個世紀前,對文學史傢而言,無論是作為一種曆史事實還是作為一種理想,語言、種族、民族國傢,這三者之間的同一性都是不證自明的。即便在當時,一個民族國傢內部,往往也有使用其他語言言說──而且常常也使用其他語言書寫──的社群。現在,我們意識到問題要復雜得多。過去有一些古典語言──有時與口語截然不同──構成瞭文學生産的主體,卻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各個「國傢文學」(national literatures)的曆史之外。從過去到現在,都存在混閤式的語言(macaronic languages),因翻譯的壓力而發生變化的語言,在殖民地與前殖民地、在離散人群與多種族移民中傳播、變異的國傢語言。

  所有這些現象都為文學史帶來瞭難題;這些現象清楚錶明,作為一項現代工程的文學史,在何種程度上與民族國傢及其利益綁縛在一起,為民族國傢提供一部連綿不斷的文化史。如果沒有民族國傢的形成,某一特定族群的文學史往往就變成瞭對一個「人民」的文化史的確認,和一種特定的語言聯係在一起,而這種語言為這一情況的可能性提供瞭根據。

  盡管早在現代時期之前,中國文學就已服務於為一個社會階級建構一個共同的文化身分這一目標,中國文學史的現代書寫,從一九二○年代首次全麵成熟之後,卻一直持守著十九世紀對語言、種族、政體的同一性的信念。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它不斷重述一個漢民族的史詩,重述從遠古到現代、散布於極其廣闊的地域的中國文學文化的曆史與連續性。

  這把我們帶到漢語語言的問題,思考二十世紀的「語言政治」(language politics)所發生的變化如何産生瞭這兩捲本的《劍橋漢語文學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而不是一捲稱為《劍橋古代漢語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一捲稱為《劍橋白話漢語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Vernacular Chinese Literature)。在西歐,這樣的兩捲書不會隻用同一個字:捲上會用「拉丁語」,捲下則會使用歐洲「地方語言」(vernacular)中的一種──這裏且以「義大利語」為例,直到很晚,義大利語都還不是一種民族國傢語言,而是「地方語」,「volgare」。在中國,兩捲可用同一個字;在歐洲,兩捲須用不同的兩個字。這一事實是「政治性的」──既在通常的意義上,也在文化的意義上。

  眾所周知,漢語是一種以字元為基礎的語言。這一事實帶來的種種後果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同一個字的讀音,在語言史上,包括瞭各種既相互區彆又相互關聯的語言和方言的大語言區域內,都變化很大。此外,漢語隻有上古語言形態變化(morphology)遺留下來的辨認不齣的痕跡,它的單詞似乎沒有屈摺變形(uninflected)。如果說書麵語語法的最初功能是為瞭控製語言的區域差異和曆史變化,那麼,漢語並不需要書麵語語法,因為漢字發音有各種變化,而且從錶麵看來明顯缺乏形態學。如同所有語言一樣,字詞和句式因時因地發生變化,但讀音的變化,使得以上古語言為基礎的一種簡單的「文言」看上去不過是口語的正式的書麵形式。在一九二○年代的語言改革之前,中國的狀況近似於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的美式英語寫作練習:gotta(代錶口語),got to(轉化為書麵語的口語),have to(非正式用語,但在某些場閤的書麵語中可以接受),must(正式用語,「正確得當的」書麵用法)。的確,就承認各種差異不過是語言修辭層次(register)的問題而言,漢語與英語極其相似,它們皆承認所有這些變化都屬於同一種語言(「漢語」或者「英語」)。

宇文所安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

一 漢語及其書寫係統

/柯馬丁(Martin Kern)


漢語──以及作為一種書寫係統的漢字──的最早證據是在今日安陽附近的殷商末代(約前一二五○ ─前一○四六)都城發現的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安陽位於今天河南省的最北端。從那時起至今,中國文學錶達的語言和文字,在過去三韆多年間,可以勾勒齣一個連綿不斷的發展脈絡。在人類曆史上,漢字是少數幾種獨立創造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最初的書寫係統仍在被繼續使用的唯一一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中國人用漢字書寫,其他東亞、東南亞國傢如朝鮮、日本、越南等也使用漢字,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遠遠跨越瞭口頭語言的疆界。

刻在牛胛骨和龜甲上的商末甲骨文,是與王室祖先神靈交流的記錄。從首次發現甲骨文的一八九九年以來,至今已發現瞭十五萬多片刻字甲骨。甲骨文的長度,從幾個字到幾十個字不等,保存瞭王室對各種大大小小問題的占蔔記錄,如君王的健康、軍事勝利、祭祀時機、天氣情況等等,關乎君王本人及王朝的繁榮昌盛。刻在龜甲、牛骨上用於占蔔的這些文字,記錄瞭君王與其祖先的成功交流,因而具有宗教、政治的雙重意義。此外,另一類商末文獻數量較少,是澆鑄在用於祖先祭祀的精美青銅容器(多為食器、酒器)上的銘文。至少在西元前十五世紀,商王朝就已開始鑄造青銅禮器,但直至西元前一二五○年左右纔齣現青銅器銘文。這些最早的青銅器銘文(又稱「金文」)絕大多數隻有一至五個字,錶明該青銅容器的器主身分與祭祀目的。不過,這些西元前二韆年晚期以來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說明中國的書寫係統已經相當精密發達,其起源、發展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年代。而且,盡管這些文字不純粹是為瞭歸檔備案或記錄曆史而創造齣來的,但卻似乎基於那些最初寫在竹、木等易於朽壞的材質之上的文本。沒有什麼證據可以錶明商都發現的文字僅限於甲骨文或青銅器銘文;那些寫在不那麼經久耐用的材質上的文字,不過是消失不見瞭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尚未深入閱讀具體章節之前,僅僅從書名和作者的聲譽來看,我就已經對它充滿瞭敬意。這本書所涵蓋的時間跨度之長,足以讓人驚嘆,將1375年之前的中國文學一網打盡,這無疑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任務。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在古代中國文學領域擁有深厚造詣的學者,纔能承擔起如此宏偉的學術工程。對於這樣一個時間段內的文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些古老而充滿韻味的詩篇,那些流傳韆古的散文,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文學經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塵埃,去感受那些古代文人的情懷,去體會他們筆下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們的創作動機。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對中國文學源頭活水的清晰闡釋,以及早期文學形式是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的。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對古代文學的演變有一個更為具象化的認知。對我來說,閱讀這樣一本書,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與曆史對話,與先賢溝通,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评分

僅僅是看到這本書的厚度,就足以讓我感受到它蘊含的知識分量。1375年之前,這可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漫長而輝煌的篇章,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元麯的崛起,期間湧現瞭無數偉大的作傢和不朽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在這如此宏大的時間維度裏,構建起一個清晰而有條理的文學敘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介紹和評論,而是能更深入地挖掘文學作品背後的社會、文化、政治因素,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例如,我會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解讀不同朝代文學風格的變化,以及當時的社會思潮是如何影響文人的創作走嚮的。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的係統性認知,理解各個時期文學的特點、代錶人物以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沉睡在曆史深處的文學瑰寶重新喚醒,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它們。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讓我還沒翻開就充滿瞭期待。1375年之前,這涵蓋瞭中國文學史上極其漫長且重要的時期,從先秦的樸素到唐詩的巔峰,再到宋詞的婉約,以及元代文學的革新,這其中蘊含著無數值得探索的寶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梳理和理解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不同時代、不同文體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以及他們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篇章的。在閱讀之前,我總是會想象作者會重點關注哪些作傢、哪些作品,又會提齣哪些獨到的見解。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文學世界,去感受先民們樸素的歌謠,去領略詩人詞客的纔情,去體會戲麯作傢們對人生的洞察。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增長文學知識,更能讓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文學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的深刻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引人遐想瞭,總覺得“劍橋”這兩個字自帶一種學術的莊重感,再加上“中國文學史”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我的期待值瞬間就被拉滿瞭。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厚重得足以壓秤的紙張,以及字體清晰、排版疏朗的印刷,光是觸感就有一種捧讀經典的感覺。我特彆喜歡這種帶有曆史厚重感的封麵設計,那種泛黃的紙張,古樸的字體,都仿佛在低語著韆年的故事。在閱讀之前,我總是會先仔細地研究一下目錄,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中國文學的源流的,這對我來說,就像是繪製一幅文學地圖的先行步驟。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怎樣的宏觀視角,它會從哪些關鍵的節點切入,又會側重於哪些時期或流派,這些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索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瞭解到,在遙遠的古代,文字是如何承載情感,思想又是如何通過詩詞歌賦得以流傳的。我更渴望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記住那些名字和作品,而是能夠真正理解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瞭怎樣深遠的影響。當然,我也希望這本書的語言能夠生動有趣,而不是枯燥的學術堆砌,畢竟,文學的魅力在於它的生命力,而非束之高閣的理論。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扉頁和序言,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個清晰的文學時間軸。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學術立場和研究方法,讓我對這本書的嚴謹性有瞭初步的判斷。我尤其關注作者在梳理中國文學史時所采用的切入點,比如是側重於社會曆史背景對文學的影響,還是更偏重於文學內部的演變與發展。這本書的規模之大,足以容納下不同學派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所以我特彆期待它能夠呈現齣中國文學史多元而豐富的麵貌。在還沒有深入閱讀具體內容之前,我總是會對作者的學術背景和在相關領域的成就進行一番瞭解,這有助於我理解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和作傢,發現它們被忽視的細節和獨特的價值。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為係統和完整的中國文學知識體係,不再是零散的點,而是能夠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閱讀這樣一本厚重的著作,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更多的啓發和思考,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