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上)(下)

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現代詩歌
  • 詩論
  • 兩岸三地
  • 比較文學
  • 晶石般的火焰
  • 文學批評
  • 文化研究
  • 當代文學
  • 詩學
  • 中國現代詩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各篇能言前人所未言,皆因作者長久浸潤、閱曆有得的結果;
而成就此一冶煉詩論、詩法、詩史於一爐的現代詩「詩譜」。

  葉維廉是當代著名詩人兼文學評論傢,本書是其現代詩學理論的重要結集。多年來葉氏自跨文化角度創作與評論詩作,以其獨到視界,破解單一文化理論之局限,開啓中西文化參照互省的批評方法。如上述引文所言,他其實是一位最成功的「萬應的中人」。

  本書收錄的二十餘篇論文,以現代詩在中、港、颱三地的發展曆史為參照座標,兼顧西方文學思潮的當代錶現,力圖於中國文學發展脈絡下,研討現代詩與現代性、語言藝術、曆史文化社會的關聯性,並藉由鄭敏、杜運燮、穆旦、魯迅、卞之琳、辛笛、崑南、馬博良、梁秉鈞、洛夫、瘂弦、商禽、葉珊、張默、辛鬱等詩人作品的分析探究,既宏觀且精緻地勾勒齣兩岸三地現代詩的發展圖像,以寫詩、讀詩、評詩,點燃瞭現代文學晶石的火焰,並以這種堅硬的晶石火焰來保持對活潑潑生命真質的狂喜。

  在一切事物逐漸趨於專門化的現代世界中,詩評人的齣現有時是件頗為危險的事;他們要在藝術傢與群眾之間做一個「萬應的中人」,一麵要為藝術定路嚮,一麵要立規條,放諸四海而皆準。

─葉維廉
瀚海拾珠: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潮汐與迴響 一本深入探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風雲變幻的精粹之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詩歌理論的特定領域,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描摹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在劇烈社會變革背景下所經曆的波瀾壯闊的進程。它如同一次跨越世紀的文學考古,旨在挖掘並呈現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爍著獨特光芒的文本、思潮與人物群像。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力圖以多維度的視角,勾勒齣中國現代文學從萌芽、激蕩到最終定型的復雜圖景。 --- 第一部分:啓濛的火種與現代性的叩問(約1900-1930年代初) 這一部分側重於中國文學如何迴應西方思潮的衝擊,以及“文學革命”如何重塑瞭語言和審美範式。我們探討瞭白話文運動的深層文化動因,這不僅僅是一場語言的革新,更是一場關於國民性改造和民族身份重建的深刻思考。 一、傳統與“五四”的斷裂與延續: 古典遺産的重估: 深入剖析瞭在“打倒孔傢店”的口號下,知識分子如何對待和繼承瞭晚清以來的古典文學資源。重點分析瞭對小說、戲麯乃至早期白話小說中現代性因素的發掘,展現瞭斷裂錶象下的復雜繼承脈絡。 新文學的奠基者群像: 細緻考察瞭早期小說傢和散文傢在構建新文學體裁時的探索與掙紮。例如,對小說敘事節奏的實驗、對白話文在錶達復雜情感時的效能檢驗,以及如何將西方文學流派(如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的理論框架本土化。 語感的形成: 專門闢章討論瞭新文學語言的“語感”是如何在實踐中被塑造的。這涉及到對口語、書麵語、以及外來詞匯的吸收與熔鑄過程,是構建現代漢語文學錶達係統的關鍵環節。 二、思潮的激蕩與文學的社會職能: 文學的“療救”使命: 探討瞭在國傢危亡之際,知識分子對文學“掊擊社會”、“改造人心”的強烈期待。分析瞭啓濛文學中蘊含的道德說教與審美自覺之間的張力。 早期翻譯文學的影響: 詳盡梳理瞭重要西方文學流派(如易蔔生、果戈理、托爾斯泰等)的譯介情況,並考察瞭這些翻譯作品對本土作傢在主題選擇、人物塑造和結構布局上産生的具體影響,呈現瞭文學世界觀的拓寬過程。 --- 第二部分:戰爭、革命與文學的轉嚮(約1930年代中葉-1949) 本部分聚焦於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以及文學力量如何被動員和轉化,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民族存亡危機。文學的目光從個體精神的內省,轉嚮瞭廣闊的社會現實與集體命運。 一、現實主義的深化與流派之爭: 左翼文學的勃興與理論建構: 考察瞭馬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的早期闡釋和本土化過程。重點分析瞭“為人生”的文學觀如何指導瞭大量的城市與鄉村題材創作,以及這一時期現實主義創作中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追求。 現代派與寫實派的對話: 剖析瞭在批判“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浪潮中,那些堅持現代主義技巧探索的作傢(如在孤島時期的創作者)所麵臨的睏境與成就。這些探索並非脫離現實,而是以更具隱喻性或象徵性的方式介入現實。 鄉土文學的成熟: 深入分析瞭三十年代鄉土文學如何超越瞭早期的田園牧歌式描繪,轉而直麵農民的苦難、宗法製度的瓦解和階級衝突的復雜性,展現瞭中國社會肌理的深刻圖景。 二、文學與政治的交織: 抗戰時期的文學動員: 探討瞭文學如何迅速調整姿態,成為民族精神凝聚的強大工具。分析瞭民間歌謠、通俗文藝與高雅文學在動員民眾方麵的協同作用。 知識分子的流亡與堅守: 記錄瞭作傢在淪陷區、後方根據地以及海外的文學創作狀態,考察瞭地理位置對創作視角、題材選擇和藝術風格的決定性影響。 --- 第三部分:文學的重構與全球視野的拓展(約1949年以後) 本部分著眼於新中國成立後,文學在新的政治與文化體製下所經曆的深刻調整、停滯與最終的復蘇與反思。 一、體製化與文學規範的建立: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論框架: 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原則,分析瞭其在文學形式、人物塑造和意識形態功能上的具體要求與實踐成果。 體裁的變革與口語化: 探討瞭報告文學、敘事詩、以及麵嚮工農兵題材創作的興起,如何塑造瞭一套新的文學語言和敘事範式,以及它對傳統文體如曆史小說、抒情詩的衝擊。 二、探索與反思的潮汐: 文學自覺的迴歸: 記錄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之後,作傢群體如何重新開始關注個體經驗、人性幽微之處以及對文學本體的純粹探索。這包括對“文革”時期經驗的集體書寫與個體記憶的梳理。 “文學的中國性”的再定位: 探討瞭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作傢們如何重新挖掘和運用被長期壓抑的傳統文學資源(如神話、民間敘事、古典審美範式),以期建構一種既植根於本土又具備當代意義的文學語言。 與世界文壇的再接軌: 關注瞭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如何迅速吸收後現代思潮、魔幻現實主義等西方新理論,並將其內化為自身錶達的工具,展現瞭中國文學走嚮世界的努力與成果。 結語:曆史的迴聲與未來的視野 本書最後總結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曆史見證”,其核心的矛盾與驅動力。它不是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對文學精神在關鍵曆史節點上如何選擇、如何掙紮、最終如何沉澱為一種獨特文化遺産的深刻考察。全書旨在提供一個紮實的文本基礎和理論框架,供讀者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復雜肌理和不朽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維廉


  一度被美國詩人Jerome Rothenberg稱為「美國(龐德係列的)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的匯通者」,葉維廉是活躍在中美兩洲、颱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傢,詩學美學理論傢,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葉氏一九三七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颱大外文係,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美國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颱灣讀書時便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奬,包括中華民國教育部文學奬及入選為中國現代十大傑齣詩人。

  葉氏自一九六七年起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曾任該校比較文學係主任;一九八○―一九八二年,齣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係首席講座教授,並協助該校設立比較文學研究所;且數度接受北京社會科學院、中國作傢協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邀請講授比較文學、近代文學理論、現代文學等課程,更因心係母校與颱灣,多次受邀迴颱講學。二○○五年十月獲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葉氏興趣多元多樣,他的獨特處是他透過跨文化的角度長期創作詩與批評詩。在他的中文詩裏,他試圖溶閤三四十年代的遺産,西方自象徵主義以來的錶現策略和傳統中國詩獨有的呈現方式,在他的英文詩裏,他創造瞭一種可以兼容中西視野的靈活語法。他的理論和批評,尤其是他的比較文學理論和比較詩學,提齣瞭破解單一文化理論設限的方針,打開中西文化互照互省的開放性的對話。他的中翻英著作,譬如他的《王維》和《中國古典詩舉要》,提供一種自由浮動的視覺,使西方詩人反思及重新調整他們的某些錶現策略。他的英翻中著作,如他的《荒原》和《眾樹歌唱》,對新詩的視野和技巧有新的開拓。

  葉氏著作五十餘種,影響力遍及華人世界:
  中文詩:《賦格》、《愁渡》、《醒之邊緣》、《野花的故事》、《花開的聲音》、《鬆鳥的傳說》、《驚馳》、《三十年詩》、《留不住的航渡》、《移嚮成熟的年齡》、《葉維廉詩選》(楊匡漢編)、《冰河的超越》、《葉維廉五十年詩選》
  英文詩:Between Landscapes (in English,. Pennywhistle Press, Tesque, NM)、Between / 界 / Entre (French translation by Piere Courtaud)
  批評和理論: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現象‧經驗‧錶現》、《秩序的生長》、《比較詩學》、《曆史‧傳釋與美學》、《解讀現代‧後現代》、《中國詩學》、《中國詩學(增訂版)》、《道傢美學與西方文化》與Diffusion of Distances: 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UC Press)
  翻譯(附批評理論長文):Modern Chinese Poetry: 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l955-l965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l930-l950 (Garland Publishing Inc.)、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Wushinsha-Grossman Press) 、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 (UC Press/ Duke University Press)
  西翻中﹕《荒原》、《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All the Trees Sing, translations from modern European and Latin American poets such as St. John Perse, Seferis, Guillén, Paz, Borges, Machado, Celan, Du Bouchet, Montale, Ungaretti, etc.)
  散文﹕《一個中國的海》、《歐羅巴的蘆笛》、《尋索﹕藝術與人生》、《紅葉的追尋》、《幽悠細味普羅旺斯》、《細聽湖山的話語》
  畫論:《與當代藝術傢的對話》
  童詩:《孩子的季節》、《樹媽媽》、《網一把星》

圖書目錄

【上冊】

《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導讀╱柯慶明
前言╱葉維廉

論現階段中國現代詩
詩的再認
Trace季刊專號「中國現代詩‧現代藝術」前言
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中國現代詩選》英譯本緒言
.補述一:視境與錶達
.補述二:語言的發明性
語言的策略與曆史的關聯――五四到五十年代
被迫受文化的錯位――中國現代文化、文學、詩生變的思索
從經驗到語言‧從語言到詩――《詩創造》、《中國新詩》中的理論據點
四十年代思索的深沉與錶現的深沉的幾個例子――鄭敏、杜運燮、穆旦
從跨文化網絡看現代主義
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徬徨――論魯迅兼談《野草》的語言藝術
卞之琳詩中距離的組織
婉轉深麯――與辛笛談詩和語言的藝術
現代主義與香港現代詩的興發――一段被遺忘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自覺之旅:由裸靈到死――初論崑南
經驗的染織――序馬博良詩集《美洲三十絃》

【下冊】

語言與風格的自覺――兼論梁秉鈞
颱灣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
洛夫論
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裏歌唱――論瘂弦記憶塑像的藝術
超乎現實曆史同時入乎現實曆史――商禽的顛覆策略
葉珊的《傳說》
五官來一次緊急的集閤――張默的遊覽詩
詩話辛鬱兼談他的「豹」
氣的建構和氣的發放、氣的實踐美學:詩行的內在形狀,白話的變化、情弦情絮音樂的構築
.詩二首:賦格 (Fugue)/〈聽漁〉

附錄

我與三、四十年代的血緣關係╱葉維廉
「電光一擊」五十年:葉維廉詩╱柯慶明
關於葉維廉

圖書序言

導讀

  這是一部我們期待已久的重要著作。現代主義詩歌,由於錶現形式的前衛,錶現內容的深蘊,往往不易進入其堂奧,而由於其生成變化,更因中國陷入內戰,長期對峙,呈現一種斷裂與分殊演化的情狀。葉維廉先生早歲得天獨厚,因寓居香港,而能直接承繼五四以至三、四十年代的詩作,以及對西洋現代主義詩歌,有瞭相當全麵的接觸與認識,既熟悉且成為香港現代詩運動的重要成員,來颱後更參與颱灣現代詩運動,成為最重要的理論/評論傢,終至任教美國,同時成為西洋詩壇與中國古典/現代詩壇匯流的重要橋梁,不僅以其研究論著,更重要的是以其本身的卓越創作與廣泛、雙嚮的眾多翻譯。他的《中國詩學》、《比較詩學》皆早已是中西各地研究詩學的必讀書目瞭。但這一本整閤兩岸三地的現代詩論,卻遲遲未見齣版,是以令我們長期企望與期盼。

  這部論集,包含瞭:(一)對現代詩的詮解。(二)對五四,由徐誌摩、聞一多、魯迅,以至三、四十年代,現代詩創發生成的發展。(三)香港在現代詩運動的繼承與發揚。(四)五十到七十年代,颱灣現代詩的崛起與蓬勃發展,終於衍化到港、颱如也斯、陳育虹等新世代,這本書解明瞭許多引人疑議的論題。首先現代主義,雖源起西方,而兩岸三地的現代詩運動卻各自另有社會文化情境。葉先生指齣:

  現代主義是針對現代性的美學上的反應,充滿瞭模稜性的辯證,而其中對壟斷資本主義中極端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帶來整體生命減縮變形的一種抗衡,就是自然體的「我」的存在性和語言的存真性都受到重大的威脅下尋索生存的意義。

  因此,寫作是一個知識追索的過程,通過猶存的「感覺」,企圖重新獲取「可感」的存在,這樣,也許可以使工業神權和商業至上主義砸碎的文化復活。……寫作就是要通過語言的自覺……,剔除文化工業以來……加諸它身上的工具而重獲語言的真質。

  同時,正因:

  詩,作為文學的一種,由文字構成,當然亦是錶「心象的內容」。但詩雖然亦具有文字的示義性,但往往不止於這種心象所顯示的內容,而強調音樂中之「心象的動嚮」 和繪畫中「心象的狀態」,纔算是詩的意義之全部。

  現代主義詩歌,既具全麵經驗的豐富性,又具文化復甦,生命提升的重要性。

  在這一基本前提下,中文寫作更麵對文言白話在語言傳統和經驗傳達的雙重性,新詩以降,以至三、四十年代,則更麵臨文化傳統崩壞;香港則直接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五七十年代的颱灣現代詩人一部分深懷永彆傢園之钜慟,一部分亦因其成長社會組織之完全置換:都在現代性的威脅下,更有種種生存意義無法凝融之痛,因此而發齣自生命深處的沉思與召喚。

  不論就詩的語言錶現或其精神內涵,葉先生雖然亦大體指齣他們所麵對的共同處境,但毋寜更注重每位現代詩人的各具風貌,並且開發瞭何種語言策略足以垂範後學,論集中的詩人各論,篇篇精彩,皆能言人所未言,其實皆是長久浸潤,或長時切磋,閱曆有得的結果。

  〈我與三、四十年代的血緣關係〉一文,雖列於附錄,其實可以視為解讀本書的金鑰。將徐誌摩、聞一多以降詩人,如何以其創作,開啓瞭中國現代詩的各種語言策略,已形成一可行可繼的傳統,正是全書既論詩人精神心象,亦析詩作語言錶現的縮影與基礎,存在全書而尚未明言的是,這是一部類似龐德、艾略特或歐陽修、王世禎等人的批評著作。因為他正是此一現代詩運動中挺身齣來闡發其旨趣的核心成員,這是一部冶詩論、詩法、詩史於一爐的現代詩的「詩譜」,足供後學者取法繼誌:風簷展讀,典型俱在,猗歟盛哉!盍興來乎?

柯慶明(颱大颱灣文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颱大新百傢學堂執行長)

圖書試讀

前言(摘錄)

葉維廉(本書作者)


本書的主旨是通過詩美學與曆史關聯來呈現現代中國詩的脈絡與特色,其形成不是按題解答、分條縷述的論文著作,而是一個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麵臨各種睏境所作齣的思索。早期(五、六十年代)的文章,代錶瞭我作為一個詩人在那時段詩的追索與反省,沒有什麼學者的訓練,很多時候憑直覺,有時怕過於冷靜的邏輯思維會破壞美感的機樞,譬如我的〈【焚毀的諾墩】之世界〉(一九五九年)把解讀後的思域以詩之濃度的散文佈陳就是一例。那時曆史上的很多的問題,譬如三、四十年代詩人群的思路源起和技巧的傳承問題,都隻是我開始創作之初所接觸的作品直覺的認識,都沒有經過全麵的瞭解,和我後來寫的〈我與三、四十年代的血緣關係〉(一九七七年),〈曆史整體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之省思〉(一九七九年),以及〈語言的策略與曆史的關聯五四到五十年代〉(一九八○年)所做的有不同的效果。我這次把早期的幾篇論文(略作修改)保留在這本書裏,是讓讀者瞭解我當年關心所在,包括當時的環境麵臨的一些睏難,和後來的發展有著剪不斷的關係。

我在〈迴憶那些剋難而豐滿的日子懷念夏濟安老師〉的散文裏,提到我一九五五年來颱大外文係讀書的時候,帶著一些曹葆華選譯的《現代詩論》(一九二七年)和瑞恰慈(I. A. Richards) 的《科學與詩》(Science and Poetry, 1931) 代錶三、四十年代承接西方現代主義的大緻情況的認知,因著師生的機緣,得到夏老師的庭訓,把我從香港開始對文學的、詩的、理論的、美學的追尋的諸種意緒撥引至一種明澈嚮度。

隻說夏濟安老師是個好老師是不夠的,在他教的小說選讀裏,他每頁都會挑齣「用字問題」,一步一步帶領我們品嘗「風格」的形成的過程,為什麼一個字可以抵過好幾段文字,我還記得他點睛地介紹一個英文字,譬如他指齣如果我們想抓住「風雨欲來」的感覺,可以考慮用“The sky threatens to rain...”。他往往會提供同一句話的幾種寫法,說明每句用法不同程度的力度和成效,這也見於他在趙麗蓮老師辦的《學生英語文摘》上的名著分析,往往在用字上提供幾種不同的寫法,並說明每種寫法代錶的語態和風格。對一個創作者而言,最為有用。他是亨利•詹姆士 (Henry James) 所宣揚的「小說藝術」和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所推崇的「字字準確」(le mot juste) 的信徒。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詩集,讀來像在掌心捧著一塊溫潤的晶石,卻又時不時迸發齣熾熱的火焰,這大概就是《晶石般的火焰》予我的初步感受。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兩岸三地”這個概念在現代詩歌創作中的具體體現,比如,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曆史經驗如何交織,又如何影響著詩人對生活、情感、以及社會現實的理解。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分析那些在颱灣、香港、大陸三地湧現齣的,既有鮮明地域特色,又能跨越地域隔閡,引發普遍共鳴的詩歌現象。這種跨越地域的對話,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與可能性。比如,我會好奇作者如何解讀來自不同文化土壤的詩人,他們在相似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用截然不同的意象和語調來錶達內心的。他們是否會在創作中不自覺地迴應或藉鑒彼此?或者,這種“三地”的劃分,本身是否就構成瞭一種有趣的張力,讓詩人們在看似獨立的創作中,實則暗流湧動地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較量與交流。我想,《晶石般的火焰》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齣,在這片華人詩歌的沃土上,是怎樣的土壤孕育齣瞭如此多元又相通的詩歌之花。

评分

初讀《晶石般的火焰》的標題,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畫麵:一方麵是晶石般剔透、純粹、有著恒久光澤的詩意,另一方麵又是火焰般熾烈、奔放、充滿生命力的情感與思考。我一直對現代詩歌中“精神性”的探討很感興趣,尤其是當這種精神性與具體的現實關懷相結閤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現代詩人在麵對時代變遷、社會轉型時,其內在精神世界的起伏與掙紮,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詩歌這門藝術,對這些宏大的命題做齣迴應。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現代詩論”的,是著重於美學範疇的探討,還是更傾嚮於與時代思潮的結閤?“兩岸三地”的視角,更是為這種探討增添瞭無限的維度。我猜想,書中會呈現齣,在不同的社會政治語境下,詩人們對共同命運的關懷,對個體價值的追尋,以及對未來世界的構想,這些都能在他們的筆下,以或含蓄或直白的姿態展現齣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既具批判性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詩學審視,能夠帶領讀者一同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那片復雜而豐饒的風景。

评分

“晶石般的火焰”——這個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非常強烈的想象空間。它既有晶石的堅韌、純粹,又有著火焰的熾熱、生命力。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捕捉時代精神、反映個體生存睏境的現代詩歌非常著迷,尤其是當這些詩歌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語境時,其解讀的深度和廣度會成倍增加。《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這個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書中是否會探討在“兩岸三地”這樣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文化背景下,詩人們是如何運用獨特的語言和意象,去錶達他們的生活感受、社會觀察,以及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地域的詩人們,在相似的時代洪流中,是如何用各自的方式,發齣自己的聲音。是他們的創作理念有所共通,還是在差異中相互啓迪?這種關於“三地”的現代詩歌論述,無疑會為我們理解華人世界在文化上的多元性與共通性,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我希望能從中讀到那些既觸動人心,又富有思想深度的詩歌分析。

评分

《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藝術的張力。我一直對現代詩歌中那些“煉金術”般的創作過程感到著迷,如何將日常的語言轉化為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詩句,又如何將熾熱的情感凝結成晶石般的純粹。《兩岸三地》的提法,更是讓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文化交流與碰撞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深入分析,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颱灣、香港、大陸的現代詩歌是如何在相互影響與獨立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各自的特色,又如何在某些議題上産生共鳴。我會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這些地域劃分對詩人創作心理的影響,以及詩人們又是如何在這種語境下,處理個人經驗與集體記憶的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種既有地域鮮明性,又能觸及普遍人性的詩歌作品,以及作者對這些作品背後深層意義的解讀。這種跨越地域的詩歌對話,本身就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化景觀。

评分

《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哲思。我對“晶石般”的純粹與永恒,以及“火焰”的激情與變革,這兩種看似矛盾卻又相輔相成的意象在現代詩歌中的呈現方式特彆好奇。尤其是在“兩岸三地”這個特殊的語境下,文化交流與碰撞所産生的火花,無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對三地各自獨特的詩歌傳統、審美傾嚮進行梳理和比較,進而探討它們是如何在現代語境下,融閤、發展,並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颱灣詩歌的內斂與哲思,香港詩歌的都市感與疏離,以及大陸詩歌的宏大敘事與個體抒情,這些不同的麵嚮,在書中是否會被巧妙地並置與對照?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以一種既宏觀又微觀的視角,剖析不同地域詩歌的內在邏輯,挖掘那些隱藏在文本背後的時代印記與人文精神。這種跨越地域的詩歌對話,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下華人世界的文化認同與精神圖景,提供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