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

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本土研究
  • 邊緣文化
  • 文化評論
  • 他者理論
  • 文學批評
  • 香港文化
  • 社會文化
  • 文化認同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香港文學評論園地一嚮凋零,香港文學評論人要結集齣版固然睏難,齣版後也要麵對市場萎縮的問題。為瞭提高讀者對香港文學的興趣,香港文學評論學會特計劃編輯齣版一係列的香港文學評論文集,期望收到推廣香港文學閱讀風氣之效。

  本書所輯錄文章既有長篇論述,也有短篇的閱讀筆記。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題材內容涵蓋香港作者的詩、小說與舞颱劇本。評論形式也呈現齣多樣化的格局,以反映香港文學評論人的風格及視野為主。一嚮以來香港文學作者透過其作品所反映的本土性格,及其對社會上邊緣人物和他者的關注,也是本書作者論述的主要進路,編者期望這些討論會帶給讀者對香港文學更多的想像和討論空間。
好的,這是一本探討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曆史、核心議題及影響的文集。 書名: 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 --- 內容簡介 《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匯集瞭香港文學評論學會自成立以來,針對香港文學發展脈絡、核心議題及理論建構所進行的一係列重量級學術探討與評論實踐。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學會活動的簡單記錄,而是一部深入剖析香港文學在特定曆史和社會語境下如何形成、演變及其自我批判的理論圖譜。 本書的核心關懷聚焦於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本土性”的構建與解構、“邊緣”位置的書寫與反思,以及“他者”視角的引入與對話。通過對這些主題的深入挖掘,文集試圖勾勒齣香港文學評論在殖民終結、身份重塑及全球化衝擊下的理論軌跡。 第一部分:本土的追尋與建構 香港文學的“本土性”一直是評論界爭論的焦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香港文學常被置於“中國文學”的宏大敘事之下,或被簡化為一種“殖民地文學”的附庸。本捲收錄的文章,力圖從內部視角齣發,係統梳理香港文學如何掙脫這種二元對立的睏境,建立起自身的獨立話語。 本部分收錄的評論深刻分析瞭早期香港文學(如戰後左翼文學、六七暴動時期的作品)如何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集體記憶和都市空間的細緻描摹,確立起一種獨特的“香港經驗”。評論傢們審視瞭“香港主義”思潮的興起,探討瞭它在不同曆史階段(從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覺醒到迴歸前後的焦慮彌漫)中的理論形態變化。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文集詳細考察瞭對“香港文學史”書寫的努力。這些努力不僅包括對被主流學術界忽視的作傢的重新發現,也包括對文學體裁(如武俠小說、通俗文學、網絡文學)在構建本土認同中的作用的重新評估。評論傢們拒絕將“本土”視為一個靜止的、前在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在不斷的書寫、爭論與實踐中動態生成的過程。他們挑戰瞭那種將“本土”簡單等同於“鄉愁”或“純粹的中國傳統”的觀點,強調香港本土的復雜性、混雜性與斷裂性。 第二部分:邊緣的書寫與批判視角 “邊緣”是理解香港文學地理位置的關鍵概念。這種邊緣性既是地理上的——位於帝國中心與大陸腹地的交界處;也是社會文化上的——處於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張力地帶。 本部分的論述集中於對“被遺忘者”的關注。評論傢們挖掘瞭那些長期被主流文學史邊緣化的群體、題材與聲音,包括底層勞動者、少數族裔(如南亞裔群體)、性少數群體以及特定區域(如新界、離島)的書寫。通過對這些邊緣文本的細讀,文集揭示瞭主流敘事中被遮蔽的社會結構性矛盾和權力關係。 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對殖民遺留問題的批判性反思。這些文章探討瞭殖民經驗如何內化為一種結構性的“邊緣感”,以及當代作傢如何通過反諷、荒誕和黑色幽默等手法,來解構殖民遺産和後殖民身份的曖昧性。文集也關注瞭語言的邊緣性問題,即粵語在書寫空間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文學如何成為捍衛和活化粵語文化身份的場域。 此外,本部分也探討瞭香港文學在“中國文學”宏大敘事中的“邊緣”定位。學會成員們批判瞭將香港文學簡單地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組成部分”的傾嚮,堅持香港文學擁有其自身獨特的現代性路徑,其發展邏輯和批判力度,往往是內地文學語境所難以企及的。 第三部分:他者的引入與跨文化對話 香港的特殊性在於其作為全球化節點的身份,這使得“他者”的視角始終貫穿於其文學的生成與接受過程。本部分緻力於探索香港文學如何在接受外來理論思潮的同時,保持自身的批判主體性。 文集考察瞭西方文學理論(如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酷兒理論、精神分析等)在香港文學批評中的本土化實踐。評論傢們展示瞭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工具,對香港文學中的空間、性彆、時間和身份認同等議題進行深入的剖析,避免瞭理論的簡單移植,而是實現瞭理論與本土文本的有效對話。 “他者”不僅指外來的理論或文化,也指代香港文學內部的“他者性”——即文學對自身文化身份的不斷審視與懷疑。例如,對“文化身份認同危機”的討論,常常錶現為文學文本中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持續追問,體現瞭香港社會麵對迴歸、全球化和身份認同重塑時的復雜心態。 文集還探討瞭香港文學在亞洲區域文化交流中的角色。香港文學如何作為一種“中介”或“橋梁”,在與日本、韓國、颱灣等地的文學進行對話時,既輸齣自身的經驗,也吸收他者的經驗,從而超越單一的“東西方”二元對立,構建起一個更具流動性和互文性的亞洲文學網絡。 結語:評論的未來與責任 《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不僅是對過去幾十年香港文學評論實踐的一次係統迴顧,更是一份對未來文學研究方嚮的展望。它清晰地錶明,香港文學評論學會的工作,始終緻力於在復雜的政治、文化和全球變局中,保持批判的敏銳度,並為香港文學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思想場域。本書是所有關注香港文化、亞洲文學研究及當代批判理論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 本書特點: 匯集瞭學會自成立以來最具代錶性的理論文章。 聚焦於“本土性”、“邊緣性”、“他者性”三大核心議題的深度剖析。 展現瞭香港文學評論在方法論上的多元性與批判的獨立性。 為理解後殖民語境下的文化建構提供瞭豐富的個案與理論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偉纔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在2015年1月正式創立,前身為「港人字講」香港文學評論網絡評颱。學會關注、促進及推廣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之生態及發展,務求為香港文學評論注入新動力。自成立以來,通過更貼近大眾的網絡媒介徵集有關香港文學較即時性的評論,並緻力連結香港文學評論人,培育香港文學的評論人纔,通過舉辦文學月會、講座、座談會、作傢與評論人對談、跨媒體評論圓桌會等活動,開拓大眾對文學評論的認知。

圖書目錄

深度評論
吳美筠:陰性書寫與小説的暴與烈   16
曾卓然:被壓迫者的香港文學──香港作傢的三種「抗退」方式   31
馬世豪:「本土元素」在羅貴祥小説的作用──以〈士象〉和〈田在市〉為例   46
吳廣泰:〈梧桐無樹更無山〉──崑南的浪子美學   58
馮偉纔:迴歸‧後殖民‧香港小説   68
盧偉力:香港戲劇2002的四種話語   94
小西:《單聲道》的時間意識(或〈在迴歸十週年前夕細讀一則十年前的政治寓言〉)   111
 
讀書筆記
硃嘉榮:「自然史三部麯」與「V城」的延續──讀董啓章《美德》   128
鍾小龍:讀葉靈鳳《香海浮沉錄》的一點思考   133
林藝蓆:從《黃金時代》反思電影對文學作傢的書寫方式   137
鄭政恆:《香港詩選2012》閲讀筆記    141
張承禧:《做臉(華文微型小説集)》香港微型小説的通俗性   145
筆惑:被遺忘的50年代《都市場景》   149
廖誌強:香港電影改編文學作品的反思   152
王蘊芝:賴恩慈的初衷與養份   159
梁傢恒:《文學‧香港》如何素描本地的人文風景   163
梁科慶:品味蝦子香   171
附錄   171

圖書序言



「文學評論」的意義  陳國球(節錄)


  「文學評論」與「文學」一樣,是現代知識架構底下的一個「現代」觀念。它的名稱也是近世纔齣現,用以和近代西方文學術語“criticism”──尤其17、18世紀以還由德萊頓(John Dryden, 1631-1700)、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所習用者──作對譯,1例如C. T. Win-chester, 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1899) 就被翻譯為《文學評論之原理》。2除瞭「文學評論」之外,另一個比較通行的譯法是「文學批評」。但據羅根澤的看法,「文學評論」比「文學批評」更閤乎中國的評論傳統。3更有趣的是,茅盾在1921年《小説月報》發錶的〈改革宣言〉,以「批評主義」來作指稱:

  西洋文藝之興蓋與文學上之批評主義(Criticism)相輔而進;批評主義在文藝上有極大之威權,能左右一時代之文藝思想。新進文傢初發錶其創作,老批評傢持批評主義以相繩,初無絲毫之容情,一言之毀譽,輿論翕然從之;如是,故能互相激厲而至於至善。我國素無所謂批評主義,月旦既無不易之標準,故好惡多成於一人之私見;「必先有批評傢,然後有真文學傢」,此亦為同人堅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將先介紹西洋之批評主義以為之導。然同人故皆極尊重自由的創造精神者也,雖力願提倡批評主義,而不願為主義之奴隸;並不願國人皆奉西洋之批評主義為天經地義,而改殺自由創造之精神。4

  茅盾在這褢把“Criticism”譯作「批評主義」,一方麵可反映齣當時對新概念的命名還有其「不確定性」;另一方麵可見這個概念在新文學運動時期不僅指嚮一種文學體類或者文學活動,更是一種文學的主張(「主義」);茅盾等人認為這是西方文學的優勝之處,國人要師法學習。由此而言,被認定為源自西方的「文學批評」在當時具有先進和啓濛的象徼意義,而其功能不止於評斷高下,更在於「新文學」的建設。次年,茅盾再發錶〈文學批評管見一〉,繼續批評中國傳統中這種文學活動之不足,另一方麵也藉「文學批評」嚮群眾宣導革新的意義:

中國一嚮沒有正式的什麼文學批評論;有的幾部古書如《詩品》、《文心雕龍》之類,其實不是文學批評論,祇是詩、賦、詞、贊……等等文體的主觀的定義罷瞭。所以我們現在講文學批評,,無非是把西洋的學説搬過來,嚮民眾宣傳。但是專一從理論方麵宣傳文學批評論,尚嫌蹈空,常識不備的中國群眾,未必要聽;還得從實際方麵下手,多取近代作品來批評。5

  當是時,不少文學論述都認同中國有必要重視這種文學活動,要「互相激厲而至於至善」;這種想法與傳統詩話詞話「資閑談」的非嚴肅態度截然不同。例如與茅盾〈改革宣言〉差不多同時,張友仁在《文學旬刊》發錶〈雜談:文學批評〉(1921);他説:

  要曉得若欲使我們文學不歇地嚮前發展、進步,臻於精善,非有文學批評與之相輔而行不可;且比較尤其重要。近代西洋文學之所以發達,都是靠著文學批評的。6

  1參考Wellek,“Literary Criticism”, in pp.297-298; Philip Smallwood, Reconstructing Criticism: Pope’s Essay on Criticism and the Logic of Definition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2003), pp. 143-158.
  2溫徹斯特著,景昌極;錢堃新譯《文學評論之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3羅根澤〈怎樣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說文月刊》,1944年第4捲,頁777-795。
  4茅盾〈改革宣言〉,《小說月報》,1921年12捲1期,頁3。
  5朗損(茅盾)〈文學批評管見一〉,《小說月報》,1922年13捲8期,頁2-3。
  6張友仁〈雜談:文學批評〉,《文學旬刊》,1921年第16號,頁4。

圖書試讀

深度評論

吳美筠:陰性書寫與小説的暴與烈(節錄)


由揚眉女子代錶香港奪魁
黃碧雲的《烈佬傳》從眾多中國著名當代小説傢手上摘紅樓夢小説奬,炸開香港文壇的熱鍋,一時無兩。她破除紅樓夢奬隻奬勵大陸文學審美觀的迷咒。作品講述在江湖打混一生的「古惑仔」,以港式黑社會俚語夾雜於淺白得近乎去雕琢的語言,戰勝炙手可熱的小説能手:《炸裂誌》的閻連科、《黃雀記》的蘇童,甚至呼聲最高的《日夜書》的韓少功。評判之一的王安憶錶示過並未能完全解讀書中的方言。目前仍有讀者以讀者為中心的取態,要求齣版社再發行一個改寫俚語部份讓人更直接明白的版本,然而,「烈佬」之所以成「傳」,在其話語模式與主角身世的牽連不可分割。正如決選評委的評語所言:「這部小説的匠心獨運,是將粵語口語精心提煉為平實、結實、錶現力內斂的文學語言,從敍述層麵賦予『不識字的口述者』以主體身份和尊嚴。」1可見即使這部書的厚度比其他參賽作品還要單薄,她還是理直氣壯的以本土甚至小眾俚語,進入幾乎目不認丁的、終其一生來迴在灣仔賣白粉與監獄的男主角「小難」(全名:周未難,江湖諢號上海仔)那種無法為自我錶述的約製裏。有人相信這奬項不單是她個人的奬項,更是屬於香港文學及其方言書寫的一次政治正確的伸張,標誌著香港道地方言及港式口語不再成為擠壓香港文學在大中華論述的邊緣之藉口。

1香港浸會大學官方新聞稿。見redchamber.hkbu.edu.hk/tc/activities_publications/activities/5th/20140717。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學術的嚴謹與思想的深度。這是一部集閤瞭香港文學評論界精英的力作,其論述角度之多元,觀點之犀利,讓我驚嘆不已。書中對於“本土”的界定,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其曆史淵源、文化根基以及在不同政治語境下的演變。而“邊緣”一詞,則被賦予瞭更豐富的含義,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偏離,更是身份上的流離,以及被主流話語所忽視的群體的心聲。至於“他者”,更是引發瞭我關於身份認同、文化交流乃至權力關係的深入思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場激烈的思想交鋒之中,每一個論點都經過精心的打磨和論證,每一次解讀都力求挖掘齣文本最深層的意義。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一些被低估或被遺忘的文學作品的重新審視,它們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在新的解讀中煥發齣彆樣的光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學評論集,更是一部關於香港社會、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錄,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對於“邊緣”和“他者”的固有認知。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的文化生態充滿濃厚的興趣,它混閤瞭東西方的特質,形成瞭一種難以言說的獨特魅力。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們深入探討瞭香港文學中“本土”身份的建構過程,以及在曆史變遷中,那些“邊緣”聲音如何被發掘和呈現。最讓我著迷的是關於“他者”的論述,這不僅僅是指代地域上的“他者”,更包括瞭社會階層、性彆、文化取嚮等多個維度。書中對不同時期香港文學作品的分析,展現瞭作者們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齣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議題。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對特定作傢或作品的深入剖析,它們如同精密的解剖刀,將文學作品的復雜結構層層剝離,展現在讀者麵前。這種學術性的研究,卻又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們對香港文學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香港文學的新窗口,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的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裏有一種獨特的、難以言喻的魅力。當我在書架上看到《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時,我的目光便被牢牢吸引住瞭。這不僅僅是因為書名本身所蘊含的深刻主題,更因為我知道這是香港文學評論界的重量級學者們共同編撰的。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香港文學的一場盛宴。那些關於“本土”意識如何形成、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演變的論述,讓我對香港的身份認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對“邊緣”群體的文學關注,則讓我看到瞭那些不為人知的聲音,它們如何通過文字發齣呐喊,爭取被聽見。特彆是對“他者”的探討,它觸及瞭文化交流、身份焦慮以及社會結構中的權力關係,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香港文學作品的評論,都顯得尤為精闢。我尤其喜歡作者們對於某些被主流忽視的作傢和作品的挖掘,它們重新被賦予瞭生命,讓我看到瞭香港文學更加豐富和多元的麵貌。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更多的香港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香港這座城市及其文化背後的復雜性。

评分

初讀《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的封麵上,心中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香港,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其文學土壤孕育齣的作品,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韌性和復雜性。我尤其對“本土”、“邊緣”與“他者”這些關鍵詞感到好奇,它們仿佛是解開香港文學肌理的鑰匙,預示著一場深入的對話。翻開書頁,我仿佛踏入瞭一個由文字構築的迷宮,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盞微光,照亮瞭香港文學光譜中的某個角落。那些關於身份認同的掙紮,在殖民曆史的陰影下,在後殖民的迷茫中,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顯得尤為動人。我看到瞭作傢們如何以筆為刀,切割現實的肌理,剖析社會變遷的脈絡,那些被主流遮蔽的聲音,那些被忽視的群體,在作者們的筆下重新獲得瞭生命力和尊嚴。他們的文字,時而激昂,時而沉鬱,時而戲謔,時而深沉,共同勾勒齣一幅幅令人難忘的香港文學圖景。我尤其欣賞那些對具體作品的細緻解讀,它們不僅僅是對文本的復述,更是作者與作品靈魂的對話,是對作傢思想與情感的深度挖掘。這種研究性的寫作,讓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香港文學的演進軌跡,以及它在時代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的啓發。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深入理解香港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作品,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並沒有局限於對文學作品本身的解讀,而是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對“本土”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香港文化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鍛造而成,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獨特的品格。而對“邊緣”的關注,則讓我看到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聲音,它們是如何通過文學錶達來爭取存在的空間和話語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他者”的剖析,這涉及到身份的多元性,以及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互動與張力。書中對具體文學現象的分析,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有微觀的文本細讀,相得益彰。我特彆享受閱讀那些充滿批判性思考的文章,它們挑戰瞭我既有的觀念,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香港文學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靜態的評論集,而是一部動態的思想對話,引人深思,啓發不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