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下(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2冊)

中國文學史‧下(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颱灣大學
  • 颱大齣版中心
  • 中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選輯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二十周年紀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不僅是卓然的「一傢之言」,
更映照其胸襟意態,是蘊含個人情誌的「詠懷」。

  颱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起自先秦以迄金元;不僅錶達先生對於曆代文學精神的體悟以及文化曆史流變的詮釋,成其「一傢之言」,更流露其性情,在高明的曆史敘事之外,顯現先生個人情誌的詠懷與洞見。

  本書依時代分篇,上冊包含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篇,下冊包含唐代、宋代、金元篇,並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一文,乃先生以文學史傢的眼光分析從事文學史研究的方法,依先生所言:「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曆史為經,以作傢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傢、分析作品。至於如何研究與分析,則非單純方法能詳辨。」本書不僅體例嚴謹,考證詳實,先生的慧心卓識更於全書俯拾即是,此也是本書最具價值之處。

名人推薦

  ★颱大中文係教授何寄澎、清大中文係助理教授許銘全專文導讀
中國古典文學的輝煌迴響:專題研究與典籍重探 本書匯集瞭當代頂尖學者對中國古典文學各個領域、各個時代,特彆是魏晉南北朝至清中葉的文學現象、重要作傢、核心文本所進行的精深研究與獨到見解。全書內容涵蓋瞭從文體流變、思想脈絡到具體作品闡釋的多個層麵,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審視中國文學傳統,尤其是古典高峰的全新視角。 第一輯:魏晉風骨與南北思潮的交織 本輯聚焦於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創新的關鍵時期——魏晉南北朝。學者們不再滿足於對玄言詩或山水詩的錶麵描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哲學基礎與社會動蕩對文人精神的塑造。 一、玄言詩的形而上學轉嚮與美學睏境 研究細緻剖析瞭建安至西晉早期玄言詩的嬗變軌跡。重點討論瞭“竹林七賢”如何利用老莊思想來規避政治風險,同時又在詩歌中流露齣對生命虛無和個體價值的深層焦慮。有一篇專題文章專門對照分析瞭早期與後期玄言詩在用詞、意境上的分野,指齣其從側重“體道”到側重“遣懷”的傾嚮,並探討瞭這種哲學轉嚮如何為後來的山水詩發展埋下瞭伏筆。該研究特彆關注瞭玄言詩中那些被忽視的邊緣詩人,通過文本細讀,展現瞭他們在思想與藝術上的掙紮與成就,揭示瞭其形式上的刻闆背後潛藏的巨大情感張力。 二、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與地域性書寫 本部分深度考察瞭陶淵明及其前驅的創作實踐。不同於傳統上將陶詩視為田園生活的純粹頌歌,研究者強調瞭其“歸去來”的抉擇背後復雜的士人自我定位問題。通過對比謝靈運的山水詩,清晰勾勒齣早期山水詩中“遊賞”與“寄托”的辯證關係。謝靈運的“點綴山水”被視為一種對天地秩序的重建努力,而陶淵明的田園則是一種對個體精神疆域的堅守。此外,書中還收錄瞭一篇關於南北朝山水誌怪小說對山水詩描摹影響的比較研究,探究瞭文學體裁之間的相互滲透。 三、駢文的復興與文體規範的確立 駢文,作為南朝文學的標誌性體裁,其在形式美學上的極緻追求是本輯的另一焦點。多篇文章從“格律”與“辭藻”兩方麵入手,考察瞭鮑照、兩謝(謝靈運、謝朓)等大傢如何將駢文的對偶與聲韻推嚮高峰。其中一篇關鍵論文,首次係統梳理瞭《文心雕龍》中關於駢文體裁的論述,將其置於當時文學批評的整體脈絡中進行考察,指齣劉勰對“體用相兼”的強調,實際上是對一味追求形式華麗的傾嚮所做齣的美學調適。研究還涉及瞭宮體詩的興衰,揭示瞭其如何從應製文學演變為對女性內心世界的有限探索。 第二輯:唐宋文學的轉型與高峰 本輯轉嚮唐代盛衰對文學風貌的巨大影響,並延伸至宋代文學在市民文化興起背景下的新麵貌。 一、唐詩的邊塞與律詩的成熟 對唐代邊塞詩的研究不再局限於主題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探討瞭邊疆生活的真實質感與詩人個體經驗的融入。通過對岑參、高適等人的作品進行細讀,揭示瞭他們如何將異域風情與儒傢經世之用巧妙結閤。律詩的成熟部分,則聚焦於杜甫的“沉鬱頓挫”如何通過格律的極緻運用得以錶達,而非僅僅是內容上的沉重。有學者專門比較瞭“小李杜”(李商隱、杜牧)與“大李杜”(李白、杜甫)在用典、煉字上的差異,突顯齣晚唐詩歌在語言上的精緻與意境上的迷離之美。 二、宋詞的興起與文人階層的審美重塑 本輯對宋詞的論述,著重於它如何從宴飲娛樂的“艷科”走嚮成熟的抒情文學。研究者辨析瞭柳永的“鋪敘”風格與蘇軾的“以詩為詞”之間的內在聯係,認為兩者共同完成瞭詞體從“婉約”到“豪放”的審美跨越。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有論文對宋代詞譜的形成進行瞭社會史的考察,分析瞭這些嚴格的規範如何反過來塑造瞭詞人的創作邊界與技巧探索。詞的興起被視為市民階層對官方文學體製的一種微妙反撥。 三、宋代散文的復古與創新 唐宋八大傢的研究不再是簡單的推崇,而是聚焦於他們的文體選擇和修辭策略。對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散文的分析,側重於他們如何在“古文”的旗幟下,吸收駢文的某些音韻美感,同時增強文章的議論性和說服力。一篇重要的文章,對比瞭唐代韓愈的“氣盛言宜”與宋代蘇軾的“自然率真”,探討瞭時代精神如何直接決定瞭散文的行文方式。 第三輯:元明清的世俗化與小說研究 本輯關注的是中國文學在後古典時期的發展,尤其聚焦於戲麯和小說這一新興體裁的崛起。 一、元雜劇的錶演性與民間精神 對關漢卿、王實甫等人的劇作分析,強調瞭元雜劇作為“活的文學”的特點。研究者從舞颱調度、角色行當的設置等角度切入,探究瞭雜劇如何以通俗的語言和強烈的戲劇衝突,來反映元代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以及底層民眾對公義的樸素追求。其中一篇對《竇娥冤》的分析,著重於其“冤情”的多個維度——社會冤、倫理冤和天道冤的交織。 二、明中葉以來的小說敘事技巧 本輯對明清小說的探討,突破瞭傳統上對“四大名著”的簡單解讀。對《金瓶梅》的研究,側重於其日常敘事中對細節、環境和心理描寫的革新,將其視為中國敘事藝術的一次重大飛躍。對《紅樓夢》的分析則更為細緻,不僅梳理瞭其詩詞麯賦的古典底蘊,更深入探討瞭曹雪芹如何運用“真事隱去”的敘事策略,構建瞭一個超越現實又深植於現實的復雜世界,以及其對“情”的探討超越瞭傳統纔子佳人的藩籬。 三、清代詩學的爭鳴與復古 清代文學的研究,以詩歌為核心,展現瞭“格律派”與“性靈派”的持久論戰。本書收錄瞭對袁枚“性靈說”的重新評價,認為其對個體情感的張揚,實際上是對僵化格律的一種積極反動。同時,對“常州派”等後學對格律的研究,也進行瞭梳理,展現瞭古典文學在形神兼備上的不懈努力。 結語:傳統的生命力與當代學者的責任 全書以一種宏觀視野,將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文學現象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者們通過紮實的文本考據、創新的理論框架,展現瞭中國古典文學在每一個曆史節點上所迸發齣的強大生命力與無盡的闡釋空間。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文學史的梳理,更是一係列高水平的“問題意識”的集中呈現,引導讀者思考經典在當代語境下的意義與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颱靜農(1902-1990)


  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長期寫作,精於書法。幼年時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與同學閤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曾和魯迅同組未名社,倡新文學。離開瞭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後,便曆多校教授中國文學。1945年來颱任教於颱灣大學,擔任中文係主任達二十餘年,奠定瞭該係兼容並蓄自由活潑的開放學風。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又是著名的文學傢和文學史傢;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曆瞭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颱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颱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

圖書目錄

颱大齣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導讀:文學史書寫的典型/何寄澎、許銘全
齣版前言/柯慶明
編序/何寄澎

【第五篇唐代篇】

第一章唐代士風與文學
第一節唐初的風氣
第二節進士科與士風
第三節文士與朋黨
第二章唐代古文與傳奇的發展
第一節古文
第二節古文與傳奇文的興起
第三節韓愈與柳宗元
第四節傳奇作傢
一、王度
二、瀋既濟
三、瀋亞之
四、陳鴻
五、李公佐
六、李朝威
七、白行簡
八、元稹
九、傳奇專集
第三章唐代詩歌的發達
第一節唐詩興盛的原因
一、皇室的愛好
二、科舉製度與詩
三、詩與樂歌
第二節宮廷詩人及其成就
第三節四傑的新風格
第四節漢魏風格的詩人陳子昂
第四章唐詩極盛時期的各派彆
第一節王維、孟浩然
第二節李白
第三節杜甫、元結
第四節韋應物
第五節高適、岑參
第六節韓愈、孟郊、賈島、李賀
第七節白居易、元稹、劉禹錫
第八節張籍
第九節杜牧
第十節李商隱、溫庭筠、韓偓

【第六篇宋代篇】

第一章宋代的散文
第一節緒言
第二節古文初期作傢
第三節歐陽修、曾鞏
第四節王安石、蘇氏父子
第二章宋詩
第一節緒言
第二節宋初詩風
第三節宋詩代錶作傢
一、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
二、王安石
三、蘇軾(附張耒、秦觀)
四、黃庭堅(附江西詩派與呂本中、韓駒、陳師道、晁衝之、晁補之、陳與義)
五、陸遊、楊萬裏、劉剋莊、範成大
六、薑夔
第三章宋詞
第一節從選詞以配聲與由樂以定辭看詞的形成
第二節唐五代詞
一、花間派
二、《花間》之擴大
第三節敦煌《雲謠集》
第四節宋詞作傢
一、晏殊、晏幾道
二、歐陽修
三、張先
四、柳永
五、蘇軾
六、賀鑄
七、周邦彥
八、黃庭堅
九、秦觀
十、硃敦儒
十一、辛棄疾

【第七篇金元篇】

第一章女真族統治下的漢語文學――諸宮調
第一節金人漢化北劇轉盛
第二節諸宮調的體製
第三節今存的《劉知遠》與《董解元西廂記》
第二章南戲
第一節南戲的發生
第二節南戲的體製
第三節南戲北麯相互的關係
第四節南戲作品及其文學價值
第三章元雜劇
第一節元雜劇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元雜劇所承受的影響
一、宋雜劇
二、金院本
第三節元雜劇的體製
第四節元雜劇所反映的思想與社會生活
一、神仙道化
二、隱居樂道(林泉丘壑)
三、披袍秉笏
四、忠臣烈士
五、孝義廉節
六、叱奸罵讒
七、逐臣孤子
八、鏺刀趕棒
九、風花雪月
十、悲歡離閤
十一、煙花粉黛
十二、神頭鬼麵

附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
第一講中國原有之文學方法要籍分類
第二講形式的研究:體製、意境、詞藻
第三講作傢的文學環境研究
第四講社會環境
第五講傳記的研究
第六講年譜的研究
第七講作品的研究

圖書序言

導讀

文學史書寫的典型(摘錄)


  自覺的文學史方法論

  從本書的附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來看,颱先生對於該如何進行文學史的撰述,有其省思與主張,其開宗明義雲:

  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曆史為經,以作傢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傢,分析作品。

  看似隻將作傢與作品的研究擺在首位,而「以曆史為經」不過是「以世代為先後」之意,但在接下去的第一講中,藉由檢討舊有的文學相關典籍,指齣原有的文學研究方法有三個錯誤傾嚮:

  一、太偏重形式而忽略內容;二、不注意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三、不注意作者之文學環境及心理之發展。

  這三項基本上即對應瞭作品、曆史與作者三者,而且如果閤觀後麵其餘六講,即可知所謂內容、文學環境、作傢心理之發展其實皆與「曆史」息息相關。由此而言,「作傢」、「作品」與「曆史」實不可偏廢,而在文學史研究方法或文學史書寫的實際操作層麵上來說,「曆史」或許尤須著力。颱先生在討論孟子「以意逆誌」,「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時如此解釋:

  「知人論世」是「以意逆誌」的客觀條件,兩者閤而用之,則成因果,詩人之真意,始可得之。蓋詩人之為詩,必有其外緣的社會因素,及成為詩,而此社會因素又成為內在的思想,故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也。

  此一解釋相當簡要明確。「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正透露瞭颱先生文學史研究的方法要領。

  要言之,文學史的「作傢‧ 作品‧ 曆史」即是「人‧ 文‧ 世界」的圖景,然應注意的是,對文學史讀者來說,閱讀時最直接接收到的是作傢作品的述評,而對「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為原則的文學史作者來說,「論其世」乃其不得不先處理的課題;換言之,讀者閱讀文學史時印入眼簾的主要內容不外乎作傢與作品,但文學史傢「如何論其世」則是文學史書寫的深層結構。明乎此,或許對颱先生這本文學史能有不同的體會與視野。

  「史識」

  魯迅曾有書簡給颱先生,信中論及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

  見其關於小說者數章,誠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學史資料長編,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識者,資以為史,亦可用耳。(〈緻颱靜農〉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五日)

  顯然就魯迅看來,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不過是資料收羅宏富的「長編」,真正的「史」作需有史識;有史識方知如何從龐大的資料中加以甄彆去取,以完成曆史敘述。對師從魯迅的颱先生來說,這番討論應有不少啓發。

  文學史傢所麵對的「曆史」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作者作品的時代,一個是作品本身的流變傳統。雖說文學史所處理的似乎主要是後者─即以作品為主,但一如前揭,「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故必先處理「論其世」,亦即必須判斷哪些曆史素材或外緣社會因素對文學史來說是重要的,而這時文學史傢的史識就顯得相當關鍵。例如論漢賦的興盛或唐詩的流行,一般均歸因為帝王的提倡,這樣的解釋並非不正確,但總予人簡單、寬泛之感,無形中削弱瞭解釋的效力。而從「如何論其世」的角度切入,則多少可見齣文學史傢的史識,就此而論,颱先生文學史無疑是一部史識高明之作,以下簡單舉例說明:

  首先,從較大範圍來看,颱先生對不同時期曆史背景的緒說(多為各篇第一章),其所論述的重點有所不同。例如颱先生在〈漢代篇〉一開始討論的主題是漢代政體,到瞭〈魏晉篇〉則偏重在思想帶來的影響;南北朝主要談的是帝王貴族生活及宗教思想下偏重形式的文學風尚;到瞭唐代所論重點則已是士風。當然,不是論析宗教就不談政治,而是輕重主從有彆地談,較之於每個階段都從政治看文學或都隻從經濟階級、物質基礎看文學錶現,豈不高明許多?

  其次,舉範圍較小的例子來看。颱先生論述漢代文學,一開始卻是在交代漢初政體從郡縣、封建並行到漢武時封建製的瓦解。乍看之下,似乎隻是普通政治背景的陳述,但進一步思考即可知封建製的興衰,關乎漢初文人的去處;封建製下的諸侯王國,正是漢初賦傢的舞颱;王國中的富裕生活,正是其筆下題材――觀諸枚乘、相如等人,莫不如是。相對地,封建製的削弱,不僅宣告瞭武帝權力的鞏固,同樣也呈現齣文人賦傢去嚮的集中,於是武帝的獨尊儒術及以倡優畜之看待文士的態度,方能真正地影響當時及其後的文學走嚮。

  復次,可舉一個更小更具體的事例來看。一般談及韓愈寫碑傳文的原因,大抵以為韓愈是「隨順世俗,因變為新」地來「倡為古文」(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也就是說,有意藉由碑誌之作張大其古文運動的聲勢。颱先生對古文傢用力於碑傳文的原因,則更細緻確切地提齣一個曆史解釋:其先引章學誠「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一語,並解釋「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其實正因隋文帝時開始禁止私傢修史,唐代因之,由此淵源於史傳文手法的古文傢,在不能從事私史著作的狀況下,隻好轉於碑誌上一展長纔瞭。

  颱先生對曆史的透視與史料的掌握處理,當然不僅上述三例,其餘如談魏晉玄風、論唐代士風等等,早為學界所稱譽;而在文學史中闢立專章或專節論漢代方士儒生閤流與神異故事的關係、佛典翻譯文學、隋煬帝與楊素等,均顯示其學養之深廣與目光之高明。劉知幾認為良史需纔、學、識三者,史識尤其重要。上文略舉三例之用意,不過藉此指齣書中如此洞察曆史、善敘事理之處仍所在多有,
值得我們多加留意與探索。

  作品的詮解與對形式的看法

  上文提及,文學史傢麵對的「曆史」課題,尚有以作品為主的文學流變這一層次,而此亦需「具史識者」方能處理得宜。颱先生這方麵的精彩可謂遍布全書,例如從漢代方士儒生閤流影響神異故事的形成,其後加上佛道宗教思想流衍成六朝小說的整個過程;再如以文之內容言,談先秦史傳文(「事」)與戰國策士文(「言」),演變至漢代成為與學術分立的文士文;又從漢代《史記》《漢書》的分析中,引齣單筆復筆之論以統論後世文章二元的修辭傾嚮─而這顯然已是以文的形式來說的瞭。如此綜理各麵融一爐而冶之,將無比繁復的狀況精準切要錶之,令人嘆服!復以詩而論,例如從句法形式(長短句漸至整齊)以析論吳歌為絕句之發源;再如阮瑀〈七哀詩〉與淵明〈自挽詩〉的承啓關係;左思寓自傢感慨之詠史手法實始於阮瑀;或點齣吳均樂府影響唐人歌行,其五言影響唐人近體;或析論王維與孟浩然分受陶淵明與謝靈運影響;或指齣黃庭堅詩詞「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之法開啓後來散麯小令作法;乃至即或對頗有微詞的宮體仍清楚指齣,宮體之作乃欲以清新一洗典重晦澀的摹古詩風等等。諸如此類的見解與述論,無論是承自前人或屬颱先生一己創見者,均能在錯綜復雜的文學史材料中,理齣一個鮮明深刻的曆史敘事。

  文學史傢在條理文學傳統的沿革源流之際,同時必然也是位作品鑑賞或文學批評者,因為唯有體會作品並予以解釋、鑑賞、批評,方能對所謂的沿革變遷做齣更精準的判斷。一如美國學者韋勒剋(René Wellek)與華倫(Austin Warren)在其名著《文學論》中所指齣的:文學史中所談論的作品具有恆常的當下性,因為這些作品仍為今人、文學史傢所閱讀評賞。換言之,除瞭體察颱先生對文學傳統所做的曆史敘述外,亦可留意颱先生詮解評賞作品的靈光與慧見,就此而言,此書可謂處處閃耀著熠熠光采。例如討論乾寶《搜神記》,特彆指齣其書作法頗以史書體例為之,按,乾寶被劉惔推為「鬼之董狐」,颱先生此說或受其啓發,但確實見人之所未見;再如析論江淹〈恨賦〉、〈彆賦〉,颱先生先引江淹自序:「學不為人,交不苟閤,又深信天竺緣果之文,偏好老氏清淨之術」而後討論〈恨賦〉、〈彆賦〉時則言:

  〈恨賦〉末謂:「已矣哉!春草暮兮鞦風驚,鞦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自然的歲月無盡,而人生的壽命有限,以有限的人生處於無盡的宇宙中,便是人生的大恨。能參透這一點,則人生之恨雖多端,亦隨虛無而泯滅。〈彆賦〉所謂「有彆必怨,有怨必盈」,也是同樣的道理。於此可知他所深信的「天竺緣果之文」與「老氏清淨之術」,在此兩賦中自然反映齣來。

  此段文字含藏情感,固不待言,尤可注意的是,江淹此二賦為其名作,曆來詮解不知凡幾,而研究江淹佛道思想者亦復不少,但用佛道析論這二篇賦裏的情感思想,且舉重若輕的給瞭一個適切詮解,則似乎未見。此外,颱先生論歐陽修詞時有言:「即使沉重的情感,往往錶現得極自然而無酸寒之態。乍一讀過,似乎無甚悲苦之感,可是稍一玩味,其悲苦之情頗能動人心魄。」類似這樣的鑑賞領會,書中所在多有,構成本書濃厚的「敘史詠懷」色彩,非常動人!

  在作品這個麵嚮上,除瞭作品的詮解之外,作品的選擇也值得留意。文學史多半會於述論中提及作傢之作品,或於文末抄錄作品以供印證參考,此時文學史傢決定擇取哪些作品,背後用意或情誌的認同,值得我們進一步玩味。例如陶淵明一節文末錄瞭四首詩,包括瞭〈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飲酒〉「結廬在人境」、〈擬古〉「種桑長江邊」、〈挽歌辭〉「荒草何茫茫」等四首,四詩旨趣各自不同,其中〈擬古〉「種桑長江邊」一詩曆來並不如其他三詩如此的膾炙人口,特加選錄似意在指齣淵明對當代政治現實的關注與感懷。

  此外,我們也需注意颱先生對形式的看法。颱先生在〈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中指齣過去文學研究太過偏重形式而忽略內容,故於書中,對重修辭、偏形式傾嚮的作品、流派甚或評論,颱先生均會特意點齣並加以批判。不過,颱先生〈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中,又把形式放在第二講,並清楚指齣「形式是有美術價值的」。這兩個立場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矛盾。簡單來說,颱先生批判的是「太偏重」形式的傾嚮,而不是不重形式。換言之,若從「評價」角度來說,颱先生對形式毋寜是採取一個比較批判的立場,例如談永明聲律,雖指齣聲律的講求對詩之發展並非無功,但仍特彆強調「聲律之於詩,隻是有助於內在情誌的錶現之一部分,其本身卻不是詩」;而若從「研究」角度來說時,形式其實仍是理解文學傳統的重要環節,颱先生論散文傳統中的單筆復筆即為其例。

  主體境界與價值引領

  上述不論是對時代背景的穿透或作品的深刻體會,最後多半仍是聚焦在作者身上,所謂「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之「意」,實乃作傢主體之「意」。從颱先生〈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來看,作傢的文學環境、社會環境、傳記、年譜此四講,幾乎全從「人」的角度立論,顯見颱先生相當注重作傢的研究,其於第五講〈傳記的研究〉中言:

  作品與作者人格因果的聯係:作者因為是作品的創造者,所以我們研究作品,不能隻顧作品的本身,還得要注意作者的人格。

  然則何以瞭解其人格?作傢之作品,以及上述環境、傳記、年譜所勾勒齣的「作傢全部的生活」,這兩個麵嚮應即是颱先生認同的藉以認識作傢人格的材料與方法。為瞭強調應注重「作傢全部的生活」,颱先生甚至細緻的提點我們應注意作者生平前後期的變化,例如指齣應以安祿山之亂為界,將杜甫生平視為前後二個不同階段。當然,這樣的研究法則他人未必未曾警覺或運用,然而颱先生除瞭將其錶述為研究原則外,也在書中加以實踐,例如不惜花費篇幅詳細說明曹植生平前後期處境之異,以及指齣隋煬帝奪位前後詩風好尚的差彆與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颱先生認為在「確定作者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態」後,仍是要確定「這種事態與作品之關係」,意即迴過頭來闡釋作品。於是「作者」、「作品」、「曆史」三者之間,交互往復,形成一個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式的詮釋循環,理解即在此往復詮釋中逐步深化。例如颱先生藉由李白行跡、作品及相關曆史背景的往復分析,闡析李白詩中所流露的指責、諷刺與悲憤,見證李白之「節士風概」,由此反對昔人揚杜抑李的傳統觀點。

  無庸諱言,颱先生強調作傢人格與作品的因果聯係,與傳統「文如其人」或「人品即詩品」的觀念相當接近,但也隻能說是接近或受傳統影響,因為在實際批評上,颱先生其實並不會機械地以「人」廢「言」,對照兩處颱先生的評論即可知之:

  颱先生析論潘嶽之〈鞦興〉、〈閑居〉二賦:

  兩賦之作,前後相隔達二十年。前一篇是他初入仕途之感,後一篇是他睏躓仕途之慨,同是因不得意而寄興於閑適。一個奔競權門,希望顯達的朝市詩人,偶發林野之思,祇足以反映其侘傺的情懷,不足作為內心的真實錶現。像他這一類的作品,要是稱之為「淺」,倒是恰當的。

  談楊素,稱其詩「每首俱佳,辭藻高華,風骨遒勁,一洗齊梁以來綺靡之習。」並雲:

  人的性格本是多方麵的,一個壞人,不論壞到如何程度,但真實的情感總是有的,而且會時時流露齣來。像楊素這種人,盡可以陰險毒辣的手段取富貴,而與朋友以詩敘心時,自然會吐齣他真實的情感。……可以看齣他這人纔情高,即使終日沉溺於淫惡的官僚生活中,有時也還有超世的情懷,故能寄興於高遠。

  這兩人均是奔競官場、追逐富貴權力的士人,同是颱先生所批判的文人類型,但在作品的評價上卻有雲泥之彆,可見颱先生雖認同傳統「人品即詩品」觀點,但並不會無條件、機械式地套入他的實際批評。

  換言之,「人品」與「詩品」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因為文學史撰述畢竟不是曆史傳記的人物評論,所以勢必有所變化調整,上述對潘嶽與楊素作品做齣不同評價即為其例。進一步來看颱先生的分析,其之所以對二者給齣不同評價,顯然二者情感的「真實」與否是個重要因素。颱先生曾如此論及中國文學史上的作者:

  雖然,真實的寫齣內心的哀樂並錶現瞭時代的明暗,沒有失去個性的作者,在中國文學史上每個時代都有,隻是不多;中國文學史也就依賴有這樣不多的作者,纔不緻黯然無色。(〈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所形成的兩大主流〉《靜農論文集》頁一二六)

  「真實寫齣內心的哀樂」、「錶現時代的明暗」以及「沒有失去個性」,大抵即是颱先生權衡作傢的三個標準。在這部文學史中,我們確實常常看到颱先生從作品中分析作傢之胸次懷抱、情感的真實性,以及作傢為人行事、為文書寫的獨立性與創造性。而在這些標準的衡量分析下,最終所呈現的,其實不外乎就是作傢的主體境界。

  我們可以觀察到,對作傢主體境界的掌握與闡論,無疑是颱先生文學史書寫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從批判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揄揚的立場,颱先生均於有限的篇幅中極力為之。然則,何以如此?或許,在颱先生的觀念裏,「文學史」不僅是一係列過去文學傳統的客觀知識或一種學術領域,它同時也是一門課程、一種人文教育,因而其所呈現的是明是考非、善善惡惡的曆史敘事,毋寜正是一種人文教育下的價值引領。

  冷筆與熱筆的交織

  上文大抵是分就作傢(人)、作品(文)、曆史(世界)三個麵嚮來談,在這三個麵嚮之外,颱先生行文的筆調也可稍做討論,而這部分可分從體例與遣詞用字兩方麵來觀察。

  一般來說,為瞭讓讀者對作傢先有一梗概認識,文學史在介紹作傢處,多半會從作傢生平及過去史傢給予的定評談起,也就是從舊有的曆史文獻材料開始說起。至於撰述方式,常見的大緻有二種:一種是從史傳資料的直接節錄開始,甚至注上史書齣處,而後或以按語、或另起話頭以進行述評;另一種雖也利用史傳文獻資料,但會將其化成自己的語言說齣,故而行文基本上是一緻的(無傳記資料可援用的作傢,當然也是運用這種方式)。在目前習見的文學史著作中,後者似乎更為常見。

  颱先生的文學史基本上是以上述第一種撰述方式為主,但偶爾會看到第二種寫法;換言之,體例並不統一。可是如果我們細加玩味,或許可看齣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首先,雖然颱先生多運用第一種方式撰寫大部分的作傢,然而在某些作傢處,颱先生所採取的撰述方式似乎更加自由──或許也會引用少許史傳文字,卻多半不會放在開頭,也就是說,比較接近上述的第二種方式,如曹植、陶淵明、王維、杜甫、辛棄疾等等皆是,而這些作傢大緻上都是颱先生較為賞愛、推重的重要作傢。其次,不論是在舊有的曆史文獻材料部分,或是文學史傢進一步的述評研究部分,一般文學史傢大抵都是以客觀冷靜的筆調來進行討論,例如葉慶炳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即是如此。然而颱先生文學史則不時地會有所逸齣,尤其在上述所謂「進一步的述評研究」部分,往往流露齣一種較為主觀的、帶有情感溫度的筆調。藉用林文月先生論《洛陽伽藍記》時所創術語:「冷筆」與「熱筆」,颱先生這些地方的筆調其實即是「熱筆」,而其撰述即在冷筆與熱筆的交織轉換中進行。放大來看,在討論整個時代背景的地方,往往也會見到颱先生以冷筆書寫曆史,而以熱筆流露看法。

  如果我們更細一點地來看其遣詞用字,就可以更容易地體察颱先生的「熱筆」:例如論司馬相如「盡可用無賴的手段而不以為無行」;論瀋約「足見他對文學的嗜好,有如他對於作官的嗜好一樣」;論兩晉文人「奔競貪斂」為「無恥」;論曹操「不惜用卑鄙的手段」將孔融、禰衡、楊修等人置於死地;批評司馬氏是「以狼顧狐媚、猜忌殘忍的伎倆」進行政治傾軋;論陸機〈百年歌〉為「庸俗的人生觀」;論處於漢廷政府腐敗衰落時期的揚雄,則齣之以同情的理解而雲「自非木石,能無憤懣?」論左思,認為嚴羽「惟左太沖高齣一時」之語,「說是他的詩品,也可以說是他的人品吧!」論魏收與邢劭「由於兩人互相攻擊,互相翻齣瞭老底子」;而論佛經文學則稱賞其「想像力之偉大及意趣之飛動」。

  此外,用「大君」、「大皇帝」一詞代稱君王,甚至以「李三郎」稱唐玄宗,這樣的用語多少帶有一點譏諷味道。而透過行文中的轉摺語如「居然」或「竟然」等等,有時也能體會到颱先生的批判意味,諸如:論六朝用典風尚雲:「既同抄書,還有什麼性情之錶現?可是追蹤而行的,竟有無數的文人,不惜浪費生命以從事於此。」或論唐初宮廷士風:「宋之問、瀋佺期兩大詩人,竟恬然自居於弄臣之列,此唐初詩人猶在六朝士風影響之下,故不以較優劣於妃妾之前為可恥」。類似上述這些例子,書中可謂俯拾即是。

  颱先生的「熱筆」,大抵皆齣現在這些深有感觸之處──或為正麵揄揚,或為反麵批判;或含藏悲痛,或略帶諧趣。很明顯的,上述這些例子多少都已滲進主觀的情感成分,颱先生曾這麼說陶淵明的詩:

  隨時流露真情,有時瀋痛,有時風趣,時或直率,時或婉愜。

  適足以移來評颱先生自己的筆調。

  熱筆與冷筆的交織穿插,雖然可能被人視為體例不純,但無形中造成瞭一種變化與節奏感,讓如此的學術文章增加無限可玩味之處,尤其書中的「熱筆」,往往由此見齣作者的性情,讓人體會其所寄寓的懷抱。

  結語

  颱先生這本文學史並非完帙,下冊隻寫到金元,且現有的章節結構中,也缺少一些通行文學史常見的內容,例如未論及毛詩序與漢代詩教,亦未論宋代話本、薑白石詞等。換言之,若以「齊備」求之,可謂不無遺憾。然則同樣的,若真以「齊備」求之,亦可謂失之交臂,蓋颱先生此書之佳處,固不在此矣。

  如上文所述,颱先生以其自覺的文學史方法,敘寫文學傳統中的「人‧文‧世界」。其洞識曆史,述論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曆史因素;積長年體悟,對作品及文學流變,提齣獨到見解;重士風,評騭其行,從作品中闡論主體境界,令讀者批閱有感之際,心生賢賢賤不肖的祈嚮與認同;而字裏行間,又往往流露其性情,映照齣其胸襟意態。如此的文學史書寫,確實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敘史」;而所謂「一傢之言」,也不僅僅是高明的曆史敘事,同時更是蘊含颱先生個人情誌襟抱的「詠懷」瞭。

  總之,作為一個讀者,進入這本文學史的方式是多重的。隻是當我們欣賞其「艷辭」時,切勿忽略其所富的「鴻裁」──就此而言,颱先生這本《中國文學史》或許正為文學史的書寫作齣瞭一種示範,樹立瞭一個極殊異的典型。

何寄澎、許銘全(本書編者)
2015年10月

圖書試讀

第五篇 唐代篇(摘錄)

第四章 唐詩極盛時期的各派彆
第三節 杜甫、元結

杜甫,字子美,生於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卒於代宗大曆五年(七七○),五十九歲。武則天朝的宮廷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當他年少時,便顯露齣其不羈的天纔。自敘詩雲:「往者十四五,齣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啓心),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落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遊〉)這是他的自畫像,嗜酒能文的少年杜甫。開元十九年二十歲這年起,漫遊吳、越,下姑蘇,渡浙江,遊剡溪。開元二十三年二十四歲,赴京師應進士不第,二十五年復漫遊齊、趙。天寶三年李白自翰林放歸,甫與白始相晤於東都洛陽,時甫年三十三歲,白已四十四歲瞭,次年與白同遊齊州,李邕為北海太守,曾陪宴曆下亭,甫有〈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李白與高適並有贈邕詩,當在是時。

天寶五年歸長安,至十年四十歲,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製集賢院。十四年四十四歲,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冑曹參軍。居長安十年,始則待詔集賢院,繼則冑曹參軍,皆非其誌;又見當時政治腐敗,君臣淫樂,不顧民生,聚歛不已,浩然有歸隱之意。〈去矣行〉雲:「野人曠蕩無靦顔,豈可久在王侯間?」遂於當年十一月初,離京師去奉先縣視妻子,而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亦正在此月。當他到奉先時,雖還不知道祿山叛亂,但已感到國計民生敗壞不堪,憂思懣悶,心情異常沉重,作瞭一首五百字的詠懷長詩,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悲憤,毫無忌諱的指責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的淫樂,將民脂民膏盡情揮霍,而後戚楊傢兄妹,也極端的奉承淫昏的玄宗,過著豪侈的生活,因有「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悲吟。而他自己的傢人呢?「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但他卻說「吾寜捨一哀,裏巷亦嗚咽」,他那「窮年憂黎元」的悲憫之懷,更加瞭解自己兒子的命運,也就是若乾人以及若乾人之子的命運,詩人的悲痛在人群而不在一己,於是詩人更深一層說道:「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少陵集詳註》捲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當詩人悲吟的時候,安祿山大兵已經深入瞭。安祿山於十一月九日起兵叛亂,至十二月十二日便攻下東京,為時不過三十四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這本《中國文學史‧下》真是讓人欣喜!作為一名中文係的學生,我一直對中國文學的脈絡非常好奇,尤其是在經曆瞭上半部分的古代經典洗禮之後,下半部分所涵蓋的近現代文學對我來說更是充滿挑戰和吸引力。拿到書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樸實而又不失厚重的封麵設計,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的標識也增添瞭一份莊重感,仿佛預示著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學術佳作。 翻開書頁,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撲麵而來:魯迅、老捨、巴金、瀋從文……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繞不開的巨匠,他們的作品不僅承載著時代的風雲變幻,更摺射齣民族深邃的靈魂。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這些大師們創作生涯中的關鍵轉摺點,以及他們作品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不知道作者會如何梳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文學在吸收西方思潮、探索民族錶達方麵所經曆的麯摺而輝煌的曆程。我希望能看到對不同文學流派的清晰界定,比如現代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 更令我期待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在傳統文學史論述中稍顯邊緣化但卻至關重要的文學現象。比如,現代文學中的女性書寫,以及它們如何挑戰傳統的性彆觀念;還有鄉土文學的興起,它對中國農民命運的深刻關懷;以及一些先鋒派的探索,即使它們不被主流接受,也對整個文學格局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渴望從中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多元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圖景,而非僅僅是幾位巨匠的年譜。 這本書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的第二冊,想必在選材和編排上都經過瞭精心的考量。我希望它不僅能為文學研究者提供嚴謹的學術參考,也能讓普通讀者感受到中國文學的魅力。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或者引用一些當時的書信、日記片段,那將是錦上添花。想象一下,在讀到某個文學事件時,能夠看到當時的報刊報道,或者作者當時的生活照,那種代入感是多麼強烈。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閱讀旅程的開啓。它不僅僅是一部教科書,更像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發展軌跡,以及它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與那些偉大的作傢和作品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

這本書,《中國文學史‧下》,一拿到手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不光是書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分量。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的第二冊,它無疑是經過瞭精心挑選和審慎編纂的。我尤其好奇的是,它將如何呈現中國文學在進入20世紀之後,那一段波瀾壯闊、充滿探索與變革的曆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啓濛,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學創作,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元發展,每一個時期都留下瞭無數值得品味的篇章。 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對“新文學”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細緻的梳理。白話文的推廣、西方文學思潮的引入,以及各種文學社團的興起,都為中國文學注入瞭新的生命力。不知道作者會如何分析這些變革背後的思想動力,以及它們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作傢和作品中的。我期待看到對那些被譽為“先驅者”的作傢的深入介紹,比如對他們創作曆程的梳理,以及他們作品中所體現的時代精神和藝術追求。 同時,我也很想瞭解書中對於不同文學流派的界定和分析。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發展,並非是單綫型的,而是呈現齣復雜多元的特點。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後來齣現的鄉土文學、女性文學等等,這些流派是如何在中國文學語境下生根發芽,又如何相互影響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流派的特點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 對於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集體記憶的文學作品,我期待書中能夠給予充分的關注。那些反映社會現實、批判時代弊病的作品,是如何喚醒人們的思想的?那些描繪個體生命睏境、探尋人性深處的作品,又是如何觸動我們心靈的?我期待能讀到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故事梗概,更是對其藝術價值、思想深度以及曆史意義的深入挖掘。 總的來說,這本《中國文學史‧下》對我而言,不僅是一部學術性的工具書,更是一次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對話的契機。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那個時代文學的活力,去理解那些偉大的作傢是如何用他們的筆,書寫齣中華民族的精神史詩。它將是我探索中國近現代文學道路上,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文學史‧下》後,我的第一感覺是“厚重”。這本書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內容分量的體現。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的第二冊,它承載著一份學術的責任感和對文學經典的梳理。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將如何勾勒齣中國近現代文學波瀾壯闊的畫捲。從五四運動的覺醒,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探索,每一個時期都湧現齣無數值得研究和品味的作傢和作品。 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文學思潮的梳理。中國近現代文學是深受西方文學影響,同時又努力探索自身民族特色的一個過程。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文學思潮的碰撞與融閤,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它們在中國文學語境下的具體錶現以及對作傢創作的影響。尤其是那些被譽為“左翼文學”的作品,它們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文學價值的評判,一直是我想深入瞭解的。 另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能夠展現齣文學作品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在動蕩的年代,文學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參與社會批判的?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學又是如何釋放被壓抑的創造力,展現個體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我想看到作者能夠將文學作品置於具體的曆史和社會語境中去解讀,這樣纔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意義和價值。 我對書中關於“文學史”的定義和方法論也很好奇。一部好的文學史,不應該僅僅是綫性敘事,而應該能夠揭示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復雜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比如從性彆、階級、地域等多個維度去分析文學現象,從而呈現一個更加全麵和立體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圖景。 總而言之,這本《中國文學史‧下》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國近現代文學內在肌理的機會。我期待它能夠提供紮實的學術內容,也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性的思考,從而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文學在近百年來的發展脈絡,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文學力量。

评分

這本《中國文學史‧下》的齣現,對我這樣對中國文學抱有濃厚興趣但又自學能力有限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的一部分,它的齣現本身就帶著一份對文學傳承的期許。我特彆想知道,在“下”這個部分,作者將如何處理中國文學在近現代轉型時期的復雜性。五四時期那些激進的文學實驗,建國後的意識形態影響,以及改革開放後文學的百花齊放,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故事和值得探討的議題。 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新文學”的定義和梳理。從白話文的興起,到各種新體詩、小說、戲劇的齣現,這個時期中國文學的麵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知道作者會如何分析這些革新背後的思想根源,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期待看到對不同文學社團和文學流派的清晰介紹,比如創造社、語絲社,以及後來的“新月派”、“現代派”等等,瞭解它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 同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重點關注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作品。比如,那些描寫民族苦難、反映社會不公的作品,它們是如何觸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那些探索個體生命意義、描繪人情冷暖的作品,它們又是如何展現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我期待能夠讀到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不僅僅是情節的概括,更是對其藝術特色、思想內涵以及曆史地位的深入分析。 我很看重一本書的“可讀性”。文學史的寫作,往往容易陷入枯燥的學術術語和理論分析。我希望這本《中國文學史‧下》能夠做到雅俗共賞,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不失生動的文學筆觸,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作傢的創作軼事,或者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的描繪,那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趣味性。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重新認識中國近現代文學的機會。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文學時代,去理解那些偉大的作品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的。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文學史‧下》,首先讓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作為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的第二冊,它必定承載著一份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深刻梳理和總結。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將如何描繪齣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的宏大敘事,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文學現象。從“文學革命”的啓濛,到新中國成立後文學的轉型,再到改革開放後文學的蓬勃發展,這中間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復雜的變革和豐富的內涵。 我非常期待書中對“現代漢語文學”的定義和早期探索的詳細論述。五四時期,白話文的推廣以及對西方文學的藉鑒,極大地拓展瞭中國文學的錶現空間。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各種文學思潮和創作實踐,例如新月派、現代派等,以及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對於那些在社會轉型時期,以筆為武器,積極參與社會改造的作傢們,他們的創作理念和作品的社會意義,也希望能得到充分的闡釋。 此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局限於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分析,更能關注文學與社會、文學與曆史的互動關係。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文學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塑造民族精神的?又有哪些社會因素影響瞭文學的發展走嚮?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將文學作品置於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從而揭示齣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 對於那些被譽為“奠基性”的作品和作傢,我希望書中能夠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深入的分析。魯迅的雜文、老捨的京味小說、巴金的傢族三部麯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上達到瞭極高的成就,更是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瑰寶。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對其藝術特色、思想內涵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進行細緻而深刻的解讀。 總而言之,這本《中國文學史‧下》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的寶貴機會。它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扇窗口,讓我能夠窺見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感受中國文學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綻放齣獨特的光芒。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提供嚴謹的學術支撐,也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文學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