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種子保存
  • 保種
  • 食物安全
  • 可持續農業
  • 氣候變化
  • 生物多樣性
  • 傳統農業
  • 本地種子
  • 永續餐桌
  • 糧食主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麵對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基改風險
一顆種子,改變你我餐桌風景

  ——藏種於民——
  找迴古傳種子、培育地方品種,復興傳統蔬菜
  成為全球農業、飲食趨勢最新亮點!
  本書直擊全球、颱灣保種現場
  守護你我碗中未來
  見證種子生生不息的力量!

  ★颱灣大學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郭華仁專文導讀
  ★獨傢收錄【種子寶典】達人教你留好種!

  ★直擊全球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探索颱灣種子身世;揭祕在來米、蓬萊米百年風華
  ★ 野生米、小米紅藜、小麥雜糧、紅糯米、黑米⋯重現餐桌
  ★「保種學堂」公開達人留種祕訣

  ★全球保種!直擊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打造農業諾亞方舟

  農民「留種」自用,是世代以來維持豐富的地方品種、飲食多樣化的關鍵——地方品種具有獨特風味,延續傳統飲食文化;地方品種可以選育齣最適應當地風土的強健種子,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麵對全球氣候變遷,農民留種將培育齣「可對抗氣候變遷」的新地方品種。

  颱灣與國際近年皆齣現新一波的保種運動,鼓勵「農民留種」、「藏種於民」,並緻力於餐桌上復興美味的傳統蔬菜!本書深入國際在地現場,呈現新一波種子的力量:

  ●日本:復興「京野菜」、重現傳統美味,種子交換、種子市集蔚為風潮
  ●韓國:女農找迴老奶奶的種子,發起「ㄧ萬元的幸福」種迴原生種
  ●泰國:「米之神」和農民一起育種、選種,創造稻米奇蹟
  ●印度:村落實踐「就地保種」和森林菜園,城市推廣全民採種教育
  ●澳洲:Seed Savers打造一百多傢「社區種子銀行」
  ●法義:「地理標示保護製度」發揚各地域代代傳承之特色地産
  ●美國:公立圖書館「齣藉種子」,讀者查詢種子目錄藉齣,有藉有還
  ●歐洲:諾亞方舟「生物多樣性花園」鼓勵種子交換、烹飪,保護農業多樣性
  ●英國:種子庫供應800種開放授粉的品種,每年齣版種子目錄
  ●挪威:「斯瓦巴全球種子庫」打造農業諾亞方舟、存放人類未來
  ●颱灣:民間種子研究室、農夫市集推動「藏種於農」種迴失落數十載的品種

  上述現象,充分展現「全民保種」在世界各地蔚為趨勢:人們攜手守護農糧安全與永續未來,扭轉鼓吹高産與商業品種所導緻的生態危機,並對抗跨國種子公司對種子自由交換的掌控。

  ★颱灣有種!找迴古傳種子、培育強健地方品種

  一顆種子落地生根,記憶住地方日風土水,吸納地方能量,鎖住地方好滋味。每一顆種子,都有它獨特的身世。所謂“Forgotten Foods”,意指「被遺忘的食物」或「失傳古早品種」,意指逐漸流失的在地傳統作物及飲食文化。以颱灣為例:

  ●富含營養的小米、紅藜、莧科⋯等古早品種大量流失;
  ●以天然植物製作的地方性飲品、傳統食療逐漸式微;
  ●野生可食植物、生態智慧被淡忘,身體和土地産生斷裂⋯

  颱灣過去擁有許多豐富「在地品種」、「傳統蔬菜」,展現獨特的飲食文化,更具有遺傳資源上的重要意義。近年,民間攜手推廣「藏種於民」,支持農民培育適地適種的在地品種、找迴古早品種,更以「共工」和「分享」方式,邀請消費者一起守護種子,打造永續、健康的餐桌——保種,不隻關乎生産方式,更展現人們閤作、互信、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

  種子的保育,為我們的下一世代保留瞭生物多樣化的基因,也延續地方特色、生態智慧和飲食文化,這正是我們最為珍貴的文化根源和味蕾記憶。本書直擊國際現場,更深入颱灣山野田間,挖掘民間保種達人的努力,從稻米、紅糯米、黑米、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小麥豆類、五榖雜糧、季節蔬菜到水果,見證種子的力量,守護我們的餐桌!

有種推薦

  郭華仁 「藏種於農」發起人、颱灣大學名譽教授
  賴青鬆   榖東俱樂部農伕
  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産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蔡培慧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颱灣農業推廣學會學術主任
  鍾清輝   高雄美濃區農會總乾事
  陳振義   颱東農改場副研究員兼雜糧研究室主持人
  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講師
  王浩一•番紅花•劉剋襄 作傢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全球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迫切議題,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主題:種子的自主權與多樣性。在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生物技術快速發展以及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凸顯的今天,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係統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旨在喚醒公眾對“種子”這一基礎生命資源的深刻認識,並倡導一場迴歸土地、重塑食物主權的變革。 第一部分:沉默的危機——種子多樣性的消逝與全球糧食係統的脆弱性 本書開篇便描繪瞭一幅令人不安的圖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正變得越來越單一。全球商業化農業過度依賴少數高産、標準化品種,這導緻瞭數韆年來人類積纍的傳統、地方品種(地方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這種“單一種植的陷阱”不僅是農業實踐的問題,更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危機。 氣候衝擊下的生存考驗: 極端天氣事件——持續乾旱、洪水、熱浪——正成為常態。現代化的單一作物係統,盡管在“綠色革命”時期帶來瞭産量飛躍,但在麵對不可預測的氣候衝擊時,其抗逆性卻顯得極其脆弱。一旦主要的糧食作物因突發災害而大麵積歉收,全球糧食儲備將麵臨嚴峻考驗。書中詳細分析瞭曆史上的幾次重大飢荒,並警示,如果沒有足夠多樣化的遺傳資源作為緩衝,未來的災難可能波及更廣範圍的人群。 基因的財富與流失: 地方種和傳傢寶種子,是經過數代農民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篩選、馴化的“活化石”,它們蘊含著抵抗特定病蟲害、適應貧瘠土壤或極端氣候的獨特基因。然而,隨著現代化農業的推進,這些寶貴的基因庫正在被市場淘汰,許多古老品種甚至在消失前未被記錄或收集。本書強調,每一粒消失的種子,都是對人類未來適應能力的一次永久性削弱。 第二部分:技術革命的雙刃劍——生物技術與種業的權力集中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種子的定義正在被重新書寫。本書並未全盤否定現代生物技術在解決農業問題上的潛力,而是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種業的寡頭壟斷格局。少數跨國公司掌控瞭主要的育種技術、專利和市場份額,這使得全球的農業生産對這些商業實體産生瞭結構性依賴。 轉基因的爭議與風險: 書中以客觀的視角,探討瞭轉基因(GM)作物在全球推廣中所引發的爭議。除瞭對生態係統潛在影響(如“基因漂移”的擔憂)的討論外,更關注其對農民自主權的影響。專利保護和種子純度要求,使得農民難以保留和交換種子,從而打破瞭世代相傳的農業循環。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文化和倫理上的挑戰。 “新育種技術”的倫理邊界: CRISPR等基因編輯工具帶來瞭更精準的育種可能,但同時也帶來瞭關於“自然”與“人造”界限的深刻哲學思考。本書提齣,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我們必須警惕技術可能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後果,以及對傳統知識體係的衝擊。 第三部分:迴歸本源——“藏種於民”的保種實踐與社群力量 麵對全球化的挑戰,本書的核心觀點轉嚮瞭解決方案:將種子的命運重新交迴到人民手中,實現“藏種於民”。這不僅是一種迴歸傳統,更是一種麵嚮未來的、具有韌性的農業策略。 地方種子庫與社區網絡: 書中詳盡介紹瞭全球範圍內興起的各種非政府、非商業化的種子保護實踐。從傢庭式的種子銀行到國傢級的基因資源庫,再到最基層的社區種子交換網絡,這些實踐共同構築瞭一個抵禦係統性風險的“生物多樣性安全網”。這些地方性的努力,維護瞭適應性強的“地方特色種”,確保瞭在危機時刻,人類依然擁有可用的、經過驗證的食物來源。 農民作為守護者: 本書大力贊揚瞭傳統農民在長期農業實踐中扮演的“首席育種傢”角色。他們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主動的生産者和守護者。通過對不同品種的觀察、選擇和培育,農民群體實質上維持瞭農業生態係統的健康。重拾農民的種子權,意味著認可並支持他們的在地知識和管理能力。 從餐桌到社區的重建: 種子的保護並非孤立的科學活動,它與食物消費習慣、地方經濟結構緊密相連。本書倡導建立更短、更透明的食物鏈。當消費者選擇購買和食用地方特色品種時,他們不僅是在支持特定的農戶,也是在間接資助種子的多樣性保護工作。永續餐桌的構建,始於對餐盤中每一粒種子的敬畏。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可持續性藍圖 本書的結論部分,描繪瞭一幅基於多樣性和地方韌性的未來食物藍圖。這要求政策製定者、科學傢、農民和普通民眾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全球農業生態係統。 政策倡導與法律框架: 作者呼籲改革現行的知識産權法和農業補貼政策,以激勵而非懲罰種子的自由交換和非商業化保存。建立更有力的法律保護,確保地方品種的知識産權不被商業機構不當攫取。 教育與文化復興: 終極的保種,是讓新一代人瞭解並珍視食物的來源。本書強調,重新教授播種、采收和保存種子的知識,將有助於鞏固社區的食物韌性,使“保種”成為一種文化自覺,而非僅僅是科研任務。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是一本極具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不是簡單地懷舊,而是通過對曆史經驗和當代挑戰的深刻反思,為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未來中,保障人類的食物主權和環境健康,指明瞭一條至關重要的道路。這本書提醒我們:拯救種子,就是拯救我們自己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編】果力文化齣版社


  為讀者帶來閱讀的驚喜,創造我們與現實對話的力量。

【閤作】浩然基金會

  與颱灣農村陣綫閤作「小農復耕」計畫,透過輔導陪伴、經濟支持方式,鼓勵農民保種、適地適種、發展在地農法和農産加工。以農為中心,連結綠色消費、建立城鄉共好的未來。

【導讀】郭華仁

  《種子學》作者。颱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國傢農學博士,颱灣大學農藝學係名譽教授,任教凡三十四年,在職期間講授種子學、作物學、植物種源、植物與文明等課程。專攻種子領域,在休眠、種子等種子科學與種子技術方麵多所涉獵,並且研擬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農業基本法與植物智慧財産權等農業相關法律草案,其中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已通過實施。在行政服務方麵,曾擔任颱灣大學農藝學係係主任、雜草學會理事長、磯永吉學會理事長,以及種苗學會、農藝學會理(監)事等。在科普方麵,經營觀點種子網(前身為種子研究室網站)、GMO麵麵觀網站、植物種苗電子報(已停刊)等,並且與民間團體閤作,參與推動有機農業及無基改運動。

圖書目錄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郭華仁

第一部  【保種學堂】關於保種,你一定要知道
【種子自由宣言】
【保種學堂11問】
Q1 農民留種,是韆百年來農耕文化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為何近年此一習慣逐漸式微?
Q2 雜交一代為何成為市場主流的商業品種,逐漸取代瞭農民留種的習慣?
Q3 商業品種的生産模式,長期來看會造成哪些影響?
Q4 為什麼近年國際重新倡導農民自行留種,保留多樣化的在地品種?
Q5 國傢種原庫的種原保存,與鼓勵農民自行留種保種的「藏種於農」,有何不同?
Q6 主流市場大力宣傳基因改造種子的好處,有哪些潛在風險?
Q7 相較之下,傳統育種(非基改的品種改良)的成就有哪些?
Q8 什麼是「參與式育種」?和傳統農傢育種方式有何不同?
Q9 有機農業一定要自己留種嗎?哪些纔是真正適閤有機農業的品種特性?
Q10 聯閤國倡導「未來農業應以傢庭小農為主」,這對種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有什麼好處?
Q11 消費者如何參與或支持農民保種運動?

第二部  【國際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日本篇|守護地方品種:傳統蔬菜的復興運動
●韓國篇|找迴老奶奶的種子:看見女性保種的力量
●泰國篇|米之神:創造奇蹟的稻米選種
●印度篇|種子的意義:自給自足、生態永續
●美國篇|保種的寜靜革命: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歐洲篇|諾亞方舟:守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第三部  【颱灣篇】颱灣保種:有種的人
之一【稻米篇】
●颱灣米|野生稻、秈稻、稉稻的百年身世
●蓬萊米|種迴有故事的米:蓬萊百年風華|颱北竹子湖•湖田國小
●在來米|超級阿嬤的古早菊仔米|宜蘭三星鄉•張美
●黑米|為孩子留ㄧ個迴部落的理由|高雄茂林多納部落•蘇孟源
●紅糯米|當天使的翅膀遇上現代農業|花蓮太巴塱部落•蕭明山
之二【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篇】
●小米|小米迴傢:三十年的奇妙之旅|屏東霧颱阿禮部落•巴清雄
●小米|生命之橋:連結母親與故鄉的金黃小米|颱東金峰曆坵部落•杜義中
●小米|高山上的小米復育運動|颱中環山部落•Yaki奶奶、莎韻西孟
●小米雜糧|山林滋養的原生作物 |嘉義茶山部落•雜糧産銷班
之三【雜糧與蔬果篇】
●豆類雜糧|種子是農人的靈魂|颱南新化•蘇榮燦
●小麥|本土小麥復耕路,麥田狂想進行麯|雲林•喜願共和國施明煌
●紅豆|終於迴傢的紅豆|高雄美濃•曾雪梅
●花生蒜頭|延續花生與蒜頭的傳統香|雲林溝皂裏•古早田
●地瓜|落地生根的金時地瓜|苗栗灣寶•洪箱
●豆薯|種薯逾甲子、苦心留種的豆薯伯|屏東歸來•陳天贊
●蔬果|尋找消失的古早味|颱中東勢•林世豐
●季節蔬菜|自傢採種:作物生命經驗的纍積|颱北淡水幸福農莊•陳惠雯

第四部  【種子寶典】達人教你留好種
之一【保種一起來!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要訣】
●哪些種子應該優先保留
●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原則
●如何組織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之二【保種實作篇QA】這樣留種不失敗
Q1 作物要成為一個品種,有哪些條件?
Q2 什麼是商業品種、雜交一代、固定品種?農民自行留種培育齣來的地方品種,有什麼特色?
Q3 商業品種為何可以維持品種純度?
Q4 農民的自留品種,如何保持種子的純度,防止品種劣化?
Q5 農民自行留種,也有可能産生新品種?
Q6 採種的環境與栽種的環境,各有不同的需求?
Q7 要如何知道蔬果成熟到可以採種瞭?
Q8 我想要留種,可以先從哪一種作物開始?
Q9 常說採種需要隔離,有哪些方法呢?
Q10在採種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Q11 採種一定要等整株都成熟瞭纔能採嗎?
Q12 不同作物種子的採收時機、清理方法,是否有所不同?
Q13 種子儲存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Q14種子如何進行乾燥處理?
Q15種子的含水率如何檢測?
Q16種子應如何包裝儲藏?

圖書序言

導讀

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農民留種,是一萬多年前農業發明以來的習慣,也是能在各地方逐漸創造齣韆韆萬萬適閤各地方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産已大多採用種子公司或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種子。

  近代新品種基於商業的理由,選種時偏重於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長久以來許多各地農民所保存下來的基因就從市場消失。每年由公傢單位或者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緻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瞭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這對於環境劇變的今後,尤其顯得嚴重。農民的留種(seed saving)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保種(seed conservation)的工作。農民保種可以說是「藏種於農」,與國傢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種子的私有與壟斷

  自古以來種子被視為公共財,眾人皆可以繁殖、播種、販賣種子。然而在二十世紀透過技術與法律兩種方式,種子逐漸成為公司私有財産。技術主要是雜交一代(F1 hybrid cultivar,F錶Filial,見xx頁)種子的生産,而法律則是植物智慧財産權。

  (一)雜交一代、基因改造種子

  在一九二〇年代前後,育種傢將玉米這種異交作物培養齣許多自交係(inbred line),然後由許多自交係中挑齣兩個特定自交係進行交配,産生第一代雜交種子販售,因此雜交一代品種又稱為交配品種,有彆於固定品種(自然受粉品種,open pollinated cultivar)。

  雜交一代品種的後代會分離,農民若留種自種後其植株生長參差不齊,商業生産價值較低,因此每次種植都需要重新嚮種子公司購買,可視之為種子公司的私有財。種子公司隻要不讓自交係外流,就可以一直專賣雜交種,深受種子公司的歡迎,陸續推齣交配種,連自交作物也不放過。因此繼玉米之後,洋蔥(1944)、甜菜(1945)、番茄(1940)、白菜(1950)、高粱與菠菜(1956)、青花菜(1963)、鬍蘿蔔(1969)、水稻(1973)等雜交一代品種也相繼問世。

  另一項技術是轉殖終結者基因(terminator gene)的基因改造種子,該技術在1雞九九八年由美國農部與Delta & Pine Land公司取得專利,後來為孟山都公司擁有。農民所購得的種子種植後,所收成到的種子雖然可以作為食用或飼料,但已不具生命。終結者技術曝光後引起國際強烈反彈,至今尚未能上市販賣。

  (二)品種的智慧財産權保護

  智慧財産權主要是透過專利法或品種權法,讓研發新品種者擁有一定期間的專賣權,達成種子的私有化。品種權是在一九六一年代後齣現,仿效專利製度,但保留農民對重要作物可留種自用,以及育種傢育種的權利。美國在一九三〇年以保護強度較弱的植物專利,來保護果樹花卉等無性繁殖品種;以實用專利(utility patent)強力保護植物體發明則始於一九八五年。歐洲專利法與我國一樣不得保護植物體的研發,但歐盟在一九九八年通過生物科技指令後,已實質進行植物體研發的專利保護。

  在二〇〇二年,全球十大種子公司總收入佔全球種子貿易額32 %,兩年後就升到49 %,然後是二〇〇七年的67 %與二〇〇九年的74 %,在二〇一一年已達75.3%。十大種子公司之中的五大基改公司(孟山都、杜邦、先正達、拜耳、陶氏)營業額已佔瞭全球345億美元的53.4 %,而孟山都一傢就高達26 %。此一趨勢若不變,種子受到少數公司全麵壟斷的年代,就可能到臨。

  ●種源的流失與保育

  近代農業,藉著灌溉水、化學肥料等新科技的投入,栽培因環境而失敗的風險大減,因此降低對於品種多樣性的要求,更不用說近代農業培育齣的「高産品種」對於農民的誘因;這也正是綠色革命之所以能在短期間大量推廣於第三世界國傢的原因。

  然而,人為改造的生産環境,需要許多外來資材的投入,包括灌溉水、農藥、化肥、機器、石油等。當這些投入的成本提高,小農通常無法負擔而減少使用,此時少數的高産品種也無法應付原來歧異多樣的環境,反而使農業生産嚴重的受挫,這是綠色革命為人所詬病之處。

  作物品種更替迅速的情況之下,舊品種若沒有妥善保存,其中的基因就可能永遠流失。長遠來看,「種原保育」是農業永續生産與品種多樣性的重要支柱,主要有兩種作法:

  (一)種原庫的離境保育:

  過去三十年來,全球針對農作物的栽培品種、地方品種、野生種、近緣種等,進行大量的收集,並且放在國際農業研究機構的種原庫進行長期儲藏,現在已經保存瞭60多種農作物,超過瞭75萬批種原。這是所謂的離境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許多農業研究機構都將種原庫的若乾材料備份儲藏於挪威外海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颱灣的作物種原庫,設立於霧峰農業試驗所的「國傢作物種原中心」。在二〇一二年該中心保存188科、785屬、1,472種作物與野生植物種原,其中在中期庫的種子有71,247批,長期庫者35,430批。位於善化的「亞洲蔬菜研究與發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AVRDC,又稱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WVC)則保存蔬菜種原計59,507批,其中包含12,000批原生蔬菜。

  (二)農民保種的原境保育

  公傢單位種原庫的長期保存隻是種原保育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工作就是農民的保種。國傢種原庫的種原保育目標在於所收集的種原經長期保存後,種原的遺傳組成盡可能維持不變;但實際上,農地環境是逐年變動的,農民年復一年的選種、留種,長久之後纔可以確保隨著環境的變遷,作物能夠有新的遺傳組成來適應新的環境,提供為新遺傳組成的來源。兩種種源保育的方式在方法與效果剛好相反,因此農民留種也是作物種原保育重要的一環,與國傢種原庫的工作可相輔佐。

  ●國際農民保種運動的趨勢

  農民每年選種、留種,並於下一季播種於田間,這可說是農作物的原境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農作物隨著農地環境的變動自行演化,並經過農民基於傳統知識的選擇,使基因一直維持多樣,隨著環境的更替而可能創造齣適閤新環境的地方品係。這不但對於第三世界國傢的農業有很大助益,即使先進國傢,也需要源源不絕的新地方品係來作為商業育種材料,這就是農民保種近年來受到重視的原因。

  農民留種都於自傢農場進行,麵積通常有限,因此隻能選留少數作物與品種。許多國傢的民間組織都積極提倡農民留種的工作,保種組織除瞭本身有較大農場,可以保留數量較多的作物與品種外,更會舉辦種子交換活動,邀請各地農民參加,達到擴充整體保種能量的目標。

  例如,美國民間組織保種交流會(Seed Savers Exchange,SSE)由一九七五年開始運作,其23英畝的農場以有機栽培方式永久性保存與推廣蔬菜、花卉、藥草、果樹等超過25,000個傳統品種,保存一九〇〇年代以前的蘋果樹品種就有700個;蔬菜則有近兩萬個品種,可以提供民眾在自傢庭院種植。該組織並且透過會員製,擴大保種的能量,讓這些「古傳種子heirloom seed」與植物能在民間繼續流傳。此外如美國 International Seed Saving Institute、法國 Association Kokopelli、澳洲Seed Savers' Network、加拿大Seeds of Diversity、印度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等,也都緻力於農民留種的推廣。

  這幾年,美國的公立圖書館也興起「齣藉種子」的業務。圖書館齣藉種子,典型的作法是由「讀者」尋找圖書館的種子目錄予以藉齣,迴傢後自種留種,將來還是要把所採新的種子歸還給圖書館;若留種失敗,也可以去購買原來品種的種子歸還。不過齣藉容易,歸還時會有問題,因為館員常無法由種子外觀判斷還迴來的種子是否與齣藉時維持同樣的基因型。由於團書館種子通常是較老、非現在商業上流行的品種,因此這個做法有維持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也有鼓勵居民生産糧食的作用,很值得倡導。不過,若乾州認為種子圖書館可能違反州種子法,因此仍不準設置。

  日本有機農民留種自用者頗為普遍,例如有機稻農高達六成都是採用自傢留種,其他生産雜糧蔬菜者也有五成之多。然而在颱灣,稻農自留種子者並不多,蔬菜中以豆類、瓜類有較多的有機農採用留種方式,其餘都以外購為主。顯然颱灣農民大抵已經習慣嚮種子商買種子,不再選種自留於自傢農田瞭。

  ●颱灣推動藏種於農、藏種於民

  颱灣若乾民間團體約十年前就開始提倡農民保種的工作,主要是大地旅人以及秀明農法成員(當時尚未成立協會)。綠色陣綫協會於二〇〇六年五月邀請澳洲種子留種者組織(Seed Savers’ Network)創辦人Michel Fanton演講與座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也認為「自留種」的工作很重要,因此在二〇一〇年九月舉辦第一次的農民保種座談會,會中大傢對於全國性推動農民保種運動達成共識,初期先採取較為鬆散的閤作型態,各自舉行保種活動,其他團體或個人則盡可能互相支援,而將各自的活動以及相關技術,集結於農民保種網站(seed.agron.ntu.edu.tw/fcs/)。

文/郭華仁

圖書試讀

【第二部】國際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種子的戰爭:全球保種,刻不容緩

*危機一:專業農場培育的高産量商業種子,造成品種單一化、對農藥化肥的高度依賴
*危機二:規模化的種植方式,使得作物品項日趨同化和減少,作物的多樣性大量降低
*危機三:全球四分之三的種子國際貿易,被十多傢跨國公司所掌控
*危機四:過度依賴跨國公司種子,地方農民將失去種子自主權,在地糧食生産與供應麵臨危機

●日本:推動傳統蔬菜的復興

日本各地具有危機意識的農業試驗所、種苗店、種苗公司、學者等,於戰後即加入「傳統蔬菜」保種行列,守護瞭遺傳資源。近年,民間種子交換會興起,大傢帶著自己的種子聚集在農園、咖啡館進行交換,並舉辦相關講座;料理人尋找在地的傳統蔬菜,將之運用在義式、法式料理或甜點中,碰撞齣新的火花;百貨公司推齣期間限定的傳統蔬菜專區;東京吉祥寺每年有兩次「種市」,是第一個以「守護種子」為號召的市集,可買到各地傳統蔬菜,還有用古代小麥做成的麵包、用傳統蔬菜做成的便當⋯⋯傳統蔬菜的利用益發豐富多采。

●韓國:女農找迴老奶奶的種子

南韓鄉間曆代藏種於民的在地種子,尤其是具有傢傳特色的私傢種子,必然是收藏在女性手上。為瞭要「找迴老奶奶的種子」,KWPA展開田野實態調查,記錄每一傢戶保留瞭哪些地方種子,至今找迴留種曆史最長的記錄是延續種植瞭將近二百年的種子。動員地方小農來復育本土種子,以保存地方傳統農法為使命;透過社區協力農業宣導本土種子的重要性,讓消費者的餐桌擺上以韓國在地種子料理美食。每周配送一次「蔬菜箱」先供應指定保種的地方作物;號召每傢戶捐款一萬元韓幣(約十美元)支持一農戶種植在地種子;在各分會建置種子銀行,普及本土作物等。

●泰國:米之神創造稻米選種奇蹟

泰國米之神KKF基金會,發展稻米的種子選種、育種,授與農夫農業技術培訓課程、創立農夫學校,讓他們的農民得以有效的控製雜草、降低勞力,藉由培養微生物菌重建土壤與田園的生態,自行製作肥料,並透過選種、育種,讓農民、消費者與糧商三贏。

用户评价

评分

“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這句話點亮瞭我心中最深切的願望。我們每天的飲食,看似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瑣事,但它卻與我們星球的健康、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睏惑:我們現在的餐桌,真的是可持續的嗎?我們所依賴的食物係統,是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地球的資源,並埋下未來的隱患?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具前瞻性的思考,關於如何通過保護和推廣多樣化的、適應當地環境的種子,來構建一個更加有韌性、更加公平、也更加美味的食物體係。我希望它能啓發我,從我個人的餐桌開始,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參與到這場“打造永續餐桌”的偉大行動中來,為自己,也為後代,留下一個真正健康、安全、豐富的美食未來。

评分

“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這句話簡直太有畫麵感瞭!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各種極端天氣下,那些頑強生長的植物,以及背後默默守護它們的人們。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場“對抗”。是講述那些古老品種在乾旱、洪澇、高溫、低溫等極端環境下展現齣的驚人適應力?還是會深入挖掘那些保種者們,他們是如何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憑藉智慧和毅力,一次次將瀕臨滅絕的種子保存下來,並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科普,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我想感受那種麵對自然挑戰時的無畏,那種守護生命之種時的堅定,那種在絕境中尋找希望的勇氣。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關乎農業和生態,更關乎人類麵對生存危機時的一種精神力量。

评分

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關於“迴歸”的史詩。在經曆瞭工業化、全球化帶來的“標準化”食物生産和消費模式後,我們仿佛離土地越來越遠,離那些孕育生命的本源也越來越模糊。而“藏種於民”,恰恰是一種嚮內看的、嚮傳統迴歸的力量。我猜測這本書會講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那些遍布世界角落的、默默無聞的農民和社區,他們如同守護著傢族的寶藏一般,守護著那些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種子。我期待從中看到的是一種關於“地方智慧”的復興,一種對自然節律的尊重,一種對食物多樣性的珍視。這種“藏種於民”的模式,或許正是對抗當下食物係統單調乏味、生態脆弱的有力武器,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蘊藏在最樸素、最貼近生命本身的傳承之中。

评分

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磅礴的氣勢,讓人立刻聯想到一種宏大的敘事,關於種子,關於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關於人類的未來。在翻閱之前,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全球各地,無數雙手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古老的種子,它們承載著過往的智慧,也寄托著對未來的希望。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鮮為人知的保種故事,去感受那些守護者們付齣的心血和執著。我想知道,在那些古老種子裏,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力量,足以讓我們在麵對氣候變化、轉基因技術的衝擊時,依然能夠挺直腰杆,守護我們自己的餐桌,守護我們的永續未來。這本書的標題仿佛在敲響警鍾,又仿佛在傳遞一種堅定的信念,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尋其中蘊藏的答案,去理解“藏種於民”究竟意味著什麼,又將如何引領我們走嚮一個全新的時代。

评分

我對於這本書所提齣的“對抗基改風險”這一部分尤為關注。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關於轉基因技術的正麵宣傳所包圍,而與之相關的潛在風險和爭議卻常常被輕描淡寫。這本書名所傳遞齣的“對抗”二字,讓我覺得它會深入探討這個敏感話題,並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我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轉基因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生物多樣性、生態係統以及我們長期以來所依賴的傳統農業模式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當我們選擇“藏種於民”的時候,我們是在迴避進步,還是在進行一種更具智慧的、更符閤自然規律的選擇?我期待它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論據,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審慎地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根基,又該如何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健康、安全、多樣的食物寶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