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nald Bogue
圖書標籤:
  • 德勒茲
  • 哲學
  • 音樂
  • 繪畫
  • 藝術
  • 美學
  • 後結構主義
  • 文化研究
  • 藝術理論
  • 現代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畫傢總試著在其作品中使不可見之力變得可見,作麯傢則試圖讓聽不見的聲音變得可聽見。

  藝術作品的形成不過是人類一般創造的一個麵嚮,而藝術也與自然世界不斷創生的過程不可分離。

  本書共分音樂、繪畫與藝術三部分,藉以論述藝術與自然科學、哲學之間的歧同辯證。

  首章概述德勒茲與瓜達希音樂宇宙學的基本特徵,透過音樂傢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作品,來展示這個理論如何連結音樂作麯本身。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麯傢以及德勒茲關於西方從古典時期到當前的音樂藝術史概念。第三章再一次檢視自然與音樂之間的關係。第四章主要闡述德勒茲稱為「臉性」(faciality)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第五章與第六章檢視德勒茲在培根的繪畫研究中論證有關「力」的捕捉,第七章則提供關於德勒茲《什麼是哲學?》書中艱澀段落的試探性閱讀,並評析德勒茲所謂個彆藝術的相關力量及其與哲學的密切關係。

  德勒茲是一個深具原創性的藝術分析傢,以及新詞與概念的發明者。本書嘗試闡明德勒茲復雜的哲學論點而不簡化它,並探問德勒茲的各種概念對於實際藝術作品分析可能帶來的實際成果。任何有興趣與德勒茲睏難文本周鏇的人,本書是彌足珍貴的重要參考。

  ●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闡述德勒茲關於音樂與繪畫的思想,並將其放置在其整體美學理論的論述中。
  ● 德勒茲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論點的細微糾纏與轉摺,且通常最頑強的句子與段落也正是瞭解書中整個章節的關鍵。
聲音的迷宮與圖像的疆域:當代藝術哲學探析 書名:聲音的迷宮與圖像的疆域:當代藝術哲學探析 引言:懸浮於意義之上的感官劇場 我們如何感知藝術?藝術作品並非僅僅是可供解讀的符號係統,更是一種強有力的在場,一種對感官的徹底重塑。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哲學中關於聲音、視覺與物質性之間復雜張力的關鍵議題。我們不再滿足於將藝術簡化為對既有真理的再現,而是聚焦於藝術如何開闢齣新的認知領域,如何通過其自身的物質結構和時間性,挑戰我們對實在的既有理解。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在後結構主義與現象學思潮的交叉地帶,藝術實踐如何成為一種抵抗“錶徵”(Representation)霸權的武器。我們將考察聲音(作為純粹的時間性流動)與圖像(作為空間性的構成)在當代藝術語境下如何互相滲透、互相界定,並共同指嚮一種“去中心化”的美學經驗。 第一部分:聲音的流動性與時間性之維 聲音,區彆於視覺圖像的瞬時捕獲,本質上是一種持續的、不可逆轉的時間性事件。本部分將詳細梳理20世紀以來聲音藝術理論的發展脈絡,重點關注“聲音景觀”(Soundscape)的概念如何從環境感知轉嚮內在的心理地理學。 1.1 噪音、沉默與“無聲的交響” 我們將分析約翰·凱奇(John Cage)之後,音樂不再被視為“組織好的聲音”,而是對所有可聽見現象的開放性接納。探討“噪音”(Noise)如何從對音樂秩序的僭越,轉化為一種對聽覺慣性的批判性工具。通過對默片時代的配樂研究,以及當代電子音樂中對“非音樂性聲音”的采樣,我們試圖揭示:沉默並非聲音的缺席,而是聲音潛力(Potentiality)的蓄積地。我們將細緻剖析“白噪音”在當代語境下如何成為一種符號意義的消解劑,迫使聽者直麵純粹的聽覺存在。 1.2 時間的展演:音樂作為持續的“發生” 不同於傳統音樂的敘事結構,我們關注那些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音樂形式。這包括對極簡主義音樂(Minimalism)中循環結構的研究,以及對即興演奏(Improvisation)中主體與結構關係的考察。聲音的流動性迫使我們思考:在聽的過程中,時間是如何被拉伸、摺疊或重復的?我們將藉鑒現象學中關於“持續性”(Durée)的概念,闡釋聲音如何構建齣一種內在的、非綫性的時間感知,使聽者不再是時間的旁觀者,而是時間事件的參與者。 1.3 聲場的拓撲學:空間與身體的互動 聲音的物理屬性——振動、頻率與波形——直接作用於身體。本章將探討聲音裝置(Sound Installations)如何將聽覺體驗轉化為一種觸覺和空間感。通過分析那些利用空間迴響(Reverberation)和相位效應(Phasing Effect)的作品,我們探究聲音如何“標記”或“重塑”瞭我們對特定空間的認知。聽覺不再是遙遠的感知,而是身體被聲波包圍、穿透的物質性經驗。 第二部分:圖像的界限與物質性的迴歸 本部分將轉嚮視覺藝術領域,但著重點不在於分析圖像的內容或象徵意義,而是關注圖像的“物質性”(Materiality)——它如何被構成、如何存在於空間中,以及它如何抵抗被“觀看”的規範。 2.1 繪畫的“事件性”:顔料的身體與畫布的張力 麵對抽象錶現主義和後繪畫性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我們重新審視顔料本身。顔料不再是描繪對象的媒介,而是物質的堆積、流淌和乾涸的證據。我們將分析厚塗法(Impasto)和滴流技術(Dripping)如何將繪畫過程的能量和時間性凝固在二維平麵上。畫布不再是視錯覺的窗口,而是一個承受物理力量的“場域”。這種對物質性的迴歸,是對任何試圖將圖像還原為純粹思想産物的行為的抵抗。 2.2 影像的“碎片化”:屏幕與邊緣的觀看 在電影和錄像藝術領域,本部分將探討圖像如何從統一的敘事屏幕中解放齣來。我們關注那些故意製造的失真、閃爍和斷裂的影像。錄像藝術的低分辨率和模擬磁帶的衰變,成為抵抗數字完美主義的有力武器。圖像不再是清晰的“窗口”,而是由粒子、電流和時間損耗構成的“物質殘片”。我們將分析這些碎片化的影像如何揭示觀看行為本身的不穩定性和被意識形態塑造的傾嚮。 2.3 結構主義美學:框架、邊界與不可見的構圖 本章深入考察藝術傢如何利用框架(Frame)——無論是畫框、屏幕邊緣還是建築物的邊界——來界定和挑戰圖像的領土。我們會分析那些故意將主要內容置於畫麵邊緣或完全移除中心焦點的作品。這是一種對傳統“構圖法則”的顛覆,旨在讓觀眾意識到“未被看見”的部分,即圖像的“負空間”或“場域的邊緣”,與可見內容具有同等的哲學重量。圖像的邊界即是其哲學的邊界。 第三部分:感官的交匯與跨媒介的形而上學 最後,本書探討聲音與視覺在當代藝術中的融閤,以及這種融閤如何産生全新的、超越單一感官領域的哲學洞察。 3.1 視聽的“不和諧”:錯位與感官的疏離 我們考察那些有意製造視聽不同步(Mise en Scène of Dissonance)的作品。當聲音與圖像的邏輯發生衝突時,觀眾被迫從習慣的“同步理解”中抽離齣來。例如,在特定錄像裝置中,極簡的嗡鳴聲與復雜的幾何運動並置,這種錯位迫使我們不再將感官輸入視為一個統一的體驗,而是作為獨立的、需要主動整閤的元素。這種疏離感,正是對“整閤的幻覺”的批判。 3.2 體驗的構造:環境與臨在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聚焦於沉浸式藝術(Immersive Art)和特定場域藝術(Site-Specific Art)如何將藝術品從孤立的客體轉化為一個包含觀眾身體的“發生場域”。在這些作品中,聲音的振動和視覺的包圍感共同作用,構造齣一種強烈的“臨在感”(Sense of Presence)。我們不是在“看”一個作品,而是“身處”於一個被聲音和圖像重構的臨時現實之中。這種構造挑戰瞭藝術品作為永恒、可移動對象的傳統定義,將其確立為一種依存於特定時空條件的“瞬間形而上學”。 結語:留給感官的開放性空間 本書最終指嚮的並非一套封閉的理論體係,而是一種方法論:即用開放的、物質性的視角來對待聲音和圖像,拒絕將它們還原為純粹的認知對象或社會批判的載體。通過深入挖掘聲音的時間性與圖像的物質性之間的張力,我們尋求開啓一種更富彈性、更具生成性的藝術哲學。藝術,在本書所探討的疆域中,是一種持續的、未完成的感官實踐,它不斷地在界限處邀請我們重新體驗“存在”本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雷諾.博格 Ronald Bogue


  目前為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係教授,為著名德勒茲專傢。首部關於德勒茲與瓜達希的英文專書《德勒茲與瓜達希》(Deleuze and Guattari,1989)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其他著作包括《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2003),《德勒茲論電影》(Deleuze on Cinema,2003),《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2003),及《德勒茲餘波》(Deleuze’s Wake,2004)。

  作者另編有《當代理論中的摹擬》(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1991),《自我的戲耍》(The Play of the Self,1994),及《當代文化中的暴力與仲裁》(Violence and Mediation in Cotemporary Culture)等書。

譯者簡介

李育霖


  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成功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國立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任颱灣人文學社理事長一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颱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著作包括專書Writing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s Nativist Literature(2008),《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2009),《擬造新地球》(2015),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閤編,2013),Deleuze and Asia(閤編,2014),《帝國在颱灣》(閤編,2015)等書,並翻譯有《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2006)等書。

邱漢平

  現任淡江大學英文係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教授,也擔任過聯閤報編輯部編譯,因為此一實際從事翻譯的經曆,而在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成立時,應邀在該所教授筆譯練習課,並受邀籌組翻譯研究團隊,嚮當時的國科會申請整閤型專題研究計畫,在1997-1999年期間擔任國科會「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整閤型計畫總計畫主持人。多年來,一直從事翻譯學術研究,最近的相關著作包括2014年刊登在《英美文學評論》的〈在班雅明與德勒茲之間思考翻譯〉,以及2015年收錄在商務印書館齣版的《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之文章〈班雅明的翻譯與科技論述〉。

塗銘宏

  淡江大學英文係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比較文學係博士。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德勒茲理論、視覺與跨媒介理論、日本當代思想、東亞文化論。

陳佩筠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為淡江英文係副教授。曾任《淡江評論》主編、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祕書長。研究領域為後結構、歐陸語言哲學、當代翻譯理論。目前教授課程包括文學理論、翻譯理論、翻譯與文化,以及中英翻譯等。

林宛瑄

  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檢視人如何因傳染病與病毒而流變為非人,以及其過程中所帶齣的動情力交流。現任職於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係,近年來研究興趣主要為喪屍如何凸顯齣特定時空中社會共群組構的基礎及問題性,以及偵探小說中的不受既定規則限製、貼近命案事件隨著隨問題開展時而遭遇的符號創造概念的美學式思考。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縮寫錶

導論

第一部分:音樂

第一章 自然即音樂:疊韻的去領域化
古典時期的音樂與宇宙
韻律與疊韻
從中域到領域
梅湘與時間的造構
鳥的音樂

第二章 時間中的音樂:曆史與流變
流變女人,流變孩童
音樂發明的聯截流變
古典形式,浪漫變異
人民的問題
瓦瑞斯與現代聲響機器
宇宙人民與辨識曆史

第三章 自然音樂傢:領域與疊韻
動物行為學與領域性
於剋庫爾與音樂性中域
魯耶爾與發展生物學的鏇律
結構性耦閤與自然漂流
功能與美學
自主的疊韻

第二部分:繪畫

第四章 臉
手與嘴,工具與臉
符號體製與力的臉
白牆,黑洞
臉性的抽象機器
臉與凝視
從凝視到臉
臉的去領域化
原始的頭,基督的臉,探針針頭

第五章 力
流形(the figural)
收縮與舒張
事實的殘忍


第六章 色彩
類比式調節
觸感與視感
背景與根基
關於哥德式綫條的補充
觸覺色彩主義
類比式圖錶調色

第三部分:藝術

第七章 感覺與構成平麵
感覺
內在性平麵、構成平麵
虛擬與可然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論

  在1953至1993年間寫作的二十五本書中,法國哲學傢德勒茲發錶一係列的思考,觸及眾多令人眼花撩亂的主題,從胚胎學、動物行為學、數學、物理學、經濟學、人類學、語言學以及冶金學等。在這些領域中他最經常轉嚮的則是藝術,特彆是在他1995年辭世前的十五年間。他寫過論普魯斯特的書(1964年,並於1970年及1976年修訂及擴充),論十九世紀小說傢沙歇.馬佐剋(Leopold Sacher-Masoch, 1967),卡夫卡(1975),以及最後題為《批評與臨床》(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1993)的論文集,在《意義的邏輯》(The Logic of Sense, 1969),《差異與重復》(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1969),《反伊底帕斯》(Anti-Oedipus, 1972)與《韆高颱》(A Thousand Plateaus, 1980)也充斥關於文學的引用。在《電影I:運動影像》(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 1983)與《電影II:時間影像》(Cinema 2: The Time-Image, 1985)中,德勒茲則從世界電影各時代的代錶性作品以及主要潮流中數以百計的影片為例,發展齣一套電影影像與符號的術語。在《韆高颱》中,德勒茲談論音樂與繪畫等藝術,在《法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1981)書中則透過詳細檢視培根的藝術描繪齣一般理論與繪畫史的輪廓。

  盡管文學與電影是德勒茲談論最多的藝術,但音樂與繪畫在其思想中占有特彆的位置。在評論各種藝術的不同領域時,德勒茲經常集中在音樂與繪畫,且經常將兩者對比藉以刻畫音樂與繪畫的可能與限製。在《什麼是哲學?》(What Is Philosophy?, 1991)一書的結論中,德勒茲思考哲學、科學與藝術間的關係時,討論主要以專屬於音樂與繪畫的概念與例子為主。德勒茲在音樂中發現瞭解藝術與自然世界關係的鑰匙。透過關於連結人類音樂與鳥鳴各項元素的思考,德勒茲發展齣動物行為與演化生物學的一般理論,即動機韻律樣式的形式,最後並擴展此音樂模式,將自然世界的互動描繪為對位疊韻的廣泛交響。德勒茲將繪畫視為感覺的範例藝術,因此是最能完全披露美學經驗內在麵嚮的媒介。做為最肉身的藝術,繪畫涉及身體的「流變他者」(becoming-other),使感覺離身並在非人的情感與知感的世界中重新轉化齣現。在《什麼是哲學?》中,德勒茲主要透過感覺與疊韻的概念劃定藝術的範圍,其藝術的一般理論大體上可以看做是繪畫與音樂理論的邏輯發展,繪畫提示藝術做為轉變內在與外在經驗力量的功能,而音樂則顯露藝術在自然世界創生過程的位置。因此本書的主要目的即是闡述德勒茲關於音樂與繪畫的思想,並將其放置在其整體美學理論的論述中。

  盡管德勒茲有時稱自己的作品為「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PP 201; 147),有時稱為某種「生機論」(vitalism)(PP 196; 143),但其思想也許最適閤被描述為「創生哲學」(philosophy of creation)。德勒茲經常將哲學描述為概念的發明,並將此類比藝術傢的創作活動。如畫傢透過色彩與音樂傢透過聲音,哲學傢則透過概念的媒介發明。在這層意義上,德勒茲的哲學是「建構主義」,一個在概念中建構的過程。但哲學建構也與創造領域相關,甚至比藝術本身更為廣泛。在《什麼是哲學?》中,科學、藝術與哲學被視為組成「思想或創造的形式」(QP 196; 208),且這些思想的創造樣態也被認為與自然世界的創生過程不可分離。如分子連結、胚胎分裂、鳥類成長與歌唱、畫傢繪畫、哲學傢概念化,科學傢假設、實驗與理論化。真正的概念化思考涉及「非有機生命的力量」(PP 196; 143),穿透所有事物,在這一意義下,德勒茲的哲學是某種「生機論」,也是某種「建構主義」。因此我們並不驚訝美學的關懷無可避免地導緻德勒茲討論政治、社會,以及生物身體等問題,因為藝術作品的形成不過是人類一般創造的一個麵嚮,反過來說,藝術也與自然世界不斷創生的過程不可分離。我們也不驚訝不管德勒茲檢視何種藝術,總是從藝術傢而非觀眾的角度。德勒茲以問題以及創作者創造新事物所麵臨的挑戰來定義各種藝術,接受的問題對他來說,仍是次要的考量。德勒茲對於藝術的指南是藝術傢本身而非評論傢,且他的力氣總是麵對藝術作品,留意創作者談論其創作的語匯,然後審慎思考,並發明適閤但有彆於藝術的概念。

  德勒茲有係統地討論藝術,但他並未提齣統一的「藝術係統」,因為每種藝術都有各自的問題與發展潛能。德勒茲標定音樂的目的為「疊韻的去領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 of the refrain),本書的第一部分專注探索這一命題。約略地說,德勒茲的論點是,疊韻是任何幫助建構有機體的中域、領域或社會場域的任何韻律動機,而當做麯傢創作音樂時遭遇並轉變瞭疊韻。第一章討論自然中疊韻運作的細節,特彆與鳥類等領域性動物相關,然後檢視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實際作麯,他在其音樂中也許比其他音樂傢更有係統地使用鳥鳴。梅湘關於鳥鳴的開發可以看做是「流變動物」(becoming-animal)過程的典範案例,藉此,作麯傢將疊韻去領域化。梅湘所謂的「節奏角色」、「附加價值」、「非可逆節奏」等,可以被理解為時間性去領域化的示範性技術,這些技術的功能做為非正統性、非記時時間的音樂類比,德勒茲將之與流變及事件連結。

  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麯傢以及德勒茲關於西方從古典時期到當前的音樂藝術史概念。梅湘挪用鳥鳴在作麯傢中並不尋常,但德勒茲在此操作中看見所有音樂傢創造真正不同東西時進入「流變他者」的一般過程。「流變他者」可以採取「流變動物」的形式,也可以是「流變女人」、「流變小孩」或「流變分子」,且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特定的聲樂錶達中,德勒茲發現聲音的一般去領域化過程,涉及所有這些流變。流變他者總是提供傳統音樂元素的「聯截」(transverse),而對德勒茲而言,音樂史正是這些聯截流變的曆史。在描繪古典、浪漫與當代音樂的廣泛時期,德勒茲將音樂形式的發展特彆連結到領域性疊韻的三個麵嚮,展示每一形式如何可以被視為聯截的流變。他將古典時期對封閉形式的重視連結到生物中域的形成,將浪漫時期對有機形式的興趣連結到中域到領域的轉變,而將現代對於開放結構的關懷連結到領域對宇宙逃逸路綫的開放。

  第三章再一次檢視自然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但這裏從也許可以稱為音樂行為學、生物學及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德勒茲認為,如果音樂可以被視為自然的活動,自然便可以被看做是某種宇宙音樂。動物的行為是由某種韻律樣式構成,每一行為都有動機,並與其他動機結閤,藉以組成中域、領域或社會轄域。這一行為的動機網絡無法與個彆有機體的生物構成分離,且有機體的發生本身也可看做是某動機的開摺(unfolding)。每一有機體的齣生、成長、突變,以及最終的死亡是一連續的過程,此一自我形構的持續過程理應被理解為某種發展鏇律在時間中的錶達。有機體內在發展鏇律與周遭的動機互動開摺,而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有機體與周遭的發生可以看做是長時間中鏇律與動機創造性的共同演化。最後,自然證實為一作麯傢,其偉大的作品即是自身,而人類音樂藝術在此作品中浮現,一個自然音樂傢(natura musicans)的高度特殊錶達。

  在第二部分,我從音樂的問題與目標轉嚮繪畫藝術。如果音樂的問題是疊韻的去領域化,繪畫則是「臉景」(face-landscape)與「駕馭力」(harness forces)的去領域化。「臉景」形成部分的視覺網絡(gridding),德勒茲稱為「臉性」(faciality),第四章主要闡述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德勒茲認為人類的臉是語言錶達與權力關係之社會構成的重要元素,一如音樂傢去領域化疊韻,畫傢透過凝視將身體與景觀建構的「網絡」去領域化。在每一社會中,言說與非言說的權力關係根據「符號體製」(regime of signs)組成,其中臉做為一個主動的視覺元素。一般的「可視性」(visibility)或可見的組織樣態,從每一符號體製中浮現,從臉延伸到身體最後到世界整體。當畫傢介入視覺世界,即麵對傳統臉部錶情、姿勢、姿態與景觀已然臉化的領域,所有這些都強化瞭支配的權力關係。畫傢的職責是打亂臉性的樣式,以及解放遭主流符號體製規範控製的力量。當畫傢完成這一職責,他∕她們捕捉並使穿透臉、身體與景觀間不可見的變形力量變得可見,因此啓動聯截的流變使新的事物浮現。

  第五章與第六章檢視這一力量的捕捉,如德勒茲在培根的研究中詳細論證的。德勒茲大量運用亨利.馬諦內(Henri Maldiney)關於塞尚(Cézanne)韻律與色彩的分析,且在《法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書中,德勒茲發展類似繪畫的非主體性現象學,首先繪製培根畫布中形體、輪廓及場域中各力量的韻律互動,然後說明顔色如何在其所有畫作中扮演生産性元素的功能。培根說他描繪圖像,跳過腦直接在畫布上運作,試圖在其藝術中呈現「事實的殘忍」(brutality of fact)。德勒茲在這方案中看見逃離視覺陳腔濫調以及在「感覺」(sensation)轄域操作的努力,其中流變的變形力量模糊瞭內部與外部的區彆,並創造瞭外在實體間不可辨識的地帶。培根描繪可辨識的人物與對象,但將傳統再現的「美形」(good forms)崩解,首先開始隨機將混亂的筆觸、汙點、汙跡等引入畫作中,然後使用這些記號做為作品發展的圖錶(diagram)。透過這些崩形(deformation),他試圖操作這些流變的力量,逃離一般的感知與傳統的再現。那些人類形體的扭麯的臉、延展的四肢與斑斕的肉體成為突變的內在力量與擠壓的外在力量。耦閤(coupling)的力量穿過成對的人形,而分離的力量從人體流動的單色場域中迸齣。在此力量復雜的互動中,一個奇怪的「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浮現,其錶麵形成一個情感的拓樸地誌空間,其韻律即是強度、非節拍時間的。

  德勒茲宣稱,每一位畫傢都重復繪畫史,在培根「淺深」(shallow depth)、變形形體、顫動色域與「觸覺」破裂色調的配置中,德勒茲看見從埃及藝術經希臘羅馬與拜占庭藝術到塞尚與梵榖的色彩主義空間色彩關係的曆史軌跡。如在培根作品顯示的,色彩史構成第二部分最後一章的主題。採用李格爾(Alois Riegl)對視覺與觸覺空間的區分,德勒茲以手與眼之間的關係談論繪畫。在許多西方藝術中,手從屬於眼,而觀看與觸摸在建構理性、透視空間時強調彼此。在埃及藝術中,這一強調倒轉過來,手支配眼,扁平的空間與平闆的人物顯示某種「觸摸的觀看」。但在兩種傳統中,眼與手隻有相對的自主性。相對地在拜占庭藝術中,眼從手中解放,人物與底色兩者從顔色與光亮的舒張收縮的韻律中浮現。另外一個解放眼與手的方式在歌德式藝術也很明顯,歌德式裝飾的鋸齒形綫條顯露一種逃離眼睛控製的觸感力量。視覺的拜占庭色彩與觸感的歌德式綫條的對照說明眼與手如色彩與綫條的對比,但德勒茲在特定色彩主義者如德拉剋洛瓦(Delacroix)、塞尚、梵榖等人的作品中發現拜占庭顔色的另類用法。德勒茲宣稱,色彩不必然是純粹視覺元素,越過色度透過色調的探索,色彩可以被當成觸覺的媒介。在培根破裂色調與補償色彩的運用,德勒茲發現一種觸覺的色彩主義,將手放在眼中,使色彩成為感覺觸覺空間的生産性媒介。

  在其著作中的許多地方,德勒茲匆匆帶過關於藝術之間以及藝術與哲學的關係,但隻有在《什麼是哲學?》書中直接談論這一議題。在第七章中我提供瞭關於《什麼是哲學?》書中艱澀結語段落的試探性閱讀,並評析德勒茲所謂個彆藝術的相關力量及其與哲學的密切關係。我在生物胚胎模型中發現德勒茲藝術理論的關鍵,其發生學的開摺在感覺的繪畫轄域中追溯著音樂的疊韻。哲學藝術在自然世界中形成,兩者都涉及創生性的虛擬(virtual)力量帶來連結與生長的所有過程。哲學從身體萃取那虛擬的力量,藝術則將其在物質中轉化賦予可觸摸的「感覺存有」(being of sensation)。在繪畫中,藝術的物質性最容易分辨。在音樂中,藝術與自然創生過程的連貫性最清楚顯露。但在兩者,藝術發明根本上都涉及感覺的非個人的流變他者。

  我相信德勒茲是一深刻且具原創性的藝術分析傢,但完整吸收其思想卻有令人心生畏懼的障礙。他是一個新詞與概念的頑固發明者,他的著作有時讀起來像術語的延伸定義。其論點通常相當濃縮,且思想的進行總是以悖論為基礎。盡管結構縝密並且寫作優雅,但他的著作經常挑戰讀者跟隨其藤蔓般推理路綫的能耐。德勒茲對材料的引用相當謹慎,但其文本經常要求對引用著作的高度熟悉方能完全理解。他提供大量類比與實例說明其論點,但很少對任何類比或實例作延伸討論。最後,他鼓吹並實踐某種非正統的「遊牧思想」(nomadic thought),因此概念有時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甚至同一本書的段落到另一段落都有修正或轉變。

  為協助剋服這些障礙,我嘗試閱讀(reading)德勒茲,在這個詞的多層意義上。首先,我將大部分的分析集中在解釋睏難的段落。廣泛的概述相當有用,但詮釋德勒茲時從一般概述到特定論點要冒相當的風險。德勒茲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論點的細微糾纏與轉摺,且通常最頑強的句子與段落被證實是瞭解書中整個章節的關鍵。做為解釋這些睏難段落的部分,我冒險追溯連結文本環節的稠密細絲,同時也說明個彆概念發展的邏輯。我試圖與德勒茲「一起閱讀」,探索其來源,指齣他為自身目的挪用其他作者的語匯、分析與說明。德勒茲看似神祕艱澀的言論通常是具高度典故性的,一旦熟悉其來源,其論點於是變得相對直接。我對德勒茲的閱讀還包括梳理那些德勒茲用來解釋各種不同概念類比與實例的言外之意。最令人興奮與齣乎意料的時分是那些德勒茲寫作時的句子開頭「彷彿……」,對這些不經意說明提供的暗示仔細推敲,許多晦澀的觀念於是變得相當清晰。最後,我建議德勒茲概念的閱讀須區分不同脈絡中用法的轉變,以及這些轉變背後的可能理由。

  德勒茲首先主要是一位哲學傢,他反覆堅稱哲學有其自己的問題與方法,且必須與其他領域與實踐區分開來。但他也聲稱哲學需要一種「對哲學本身的非哲學理解」(PP 223; 164),並將這非哲學理解與藝術連結。基於這緣故,我覺得有必要在書中麵對不同的讀者,不隻是哲學傢,也包括視覺藝術實踐者以及學生。我嘗試闡明德勒茲復雜的哲學論點而不簡化它,希望對非哲學傢也能理解。我也努力探問德勒茲的各種概念對於實際藝術作品分析可能有什麼實際的結果。最後,盡管德勒茲認為每一種藝術都有相對的自主性,但他對音樂與繪畫的對待是相互啓發的,畫傢可以從音樂的疊韻概念中獲得許多,或作麯傢也可從臉性收獲不少。因此我也試著使每種藝術的討論讓非專業者能理解。我希望讀者能將這些事實放在心上,並在解釋一些專業領域基本概念或重復熟悉的爭論時多點耐心。

  本書論德勒茲與藝術的書是三部麯的第三本,另外兩本是《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與《德勒茲論電影》(Deleuze on Cinema)。雖然每本書都各自獨立,但它們構成單一的計畫。在這三本書中,我盡可能麵對更廣泛的讀者,希望使任何對哲學與藝術關係有興趣的人都能理解德勒茲的思想。德勒茲關於藝術的寫作是相互增補與相互啓發的,對他研究音樂與繪畫有興趣的人也會發現他關於文學及電影的著作同樣值得閱讀。如果這本書有用,讀者也會希望參考本計畫的其他兩本著作。

  在過去幾年許多優秀的法文或英文的德勒茲研究相繼齣現。我從這些研究中獲益許多,但我並未對這些做齣延伸評論,隻引用這些文本藉以澄清某些德勒茲的論點。其中我發現特彆受用的包括Bensmaïa,Boundas與Smith的重要論文,以及Alliez,Ansell Pearson,Buchanan,Buydens,Colebrook,Colombat,Goodchild,Hardt,Holland,Kennedy,Lambert,Massumi,May,Olkowski,Patton,Rajchman,Rodowick,Stivale與Zourabichvili等人的著作。任何有興趣與德勒茲的睏難文本周鏇的人,都會發現這些作品很值得一讀。

  最後我必須加上方法學上的註解。書寫有關德勒茲的研究都會麵臨一個沒有簡單答案的特殊問題。德勒茲有四本最重要的書是跟瓜達希閤寫的,瓜達希本身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傢,對共同作品的貢獻也相當重要。德勒茲—瓜達希文本有其自身的風格,與德勒茲或瓜達希自己的個彆著作相當不同。然而判斷何者為德勒茲或瓜達希的觀念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思想與風格完全融為一體。當他們在閤作冒險後迴到各自的寫作計畫時,兩人都將先前的閤作成果當成自己的作品,並自由擴展作品中的概念延伸到新的探索領域。因此我彆無選擇,隻能將德勒茲的作品與德勒茲—瓜達希的閤著都視為單一著作的部分。如果我要研究瓜達希,我同樣會將瓜達希的書與德勒茲和瓜達希的閤著一併視為瓜達希的著作。因此,盡管我在引用德勒茲—瓜達希文本時經常以「德勒茲思想」指稱,但絕無意抹煞瓜達希在創作這些文本的重要角色,也無意忽略瓜達希對德勒茲哲學構成清楚而重要的影響。

  這項計畫持續許多年,很多人提供協助。喬治亞大學研究基金會與喬治亞大學人文藝術中心提供優渥的奬助讓我有時間研究及寫作。1Ian Buchanan、Constantin Boundas、Paul Patton與Charles J. Stivale在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給我溫暖的鼓勵。我要特彆感謝Jerry Herron及Mihai Spariosu的友誼與支持,還有Florin Berindeanu對手稿相當有助益的評論。在我德勒茲課堂上的學生也使我受益良多,特彆是Michael Baltasi、Ravinder Kaur Banerjee、Andrew Brown、Balance Chow、Hyung-chul Chung、Letitia Guran、Paulo Oneto、Wei Qin、Astra Taylor及Maria Chung-min Tu。我虧欠傢人最多,感謝他們整個過程的鼓勵、諒解與支持。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這本書,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思辨的張力。我一直覺得,德勒茲的著作,即便隻是讀懂其中的隻言片語,也能讓人對世界的認知産生某種程度的“扭轉”。這次看到他將目光投嚮瞭音樂、繪畫和藝術這些我們最為熟悉的領域,我充滿瞭期待,也帶著一絲敬畏。 我猜想,這本書的探討絕不會流於錶麵的藝術評論。它更可能是在用德勒茲獨特的哲學語言,去解構音樂的“時間性”和“流變性”,去揭示音樂如何能夠繞過理性,直接觸及到我們身體和情感深處的“震動”。而對於繪畫,我期待看到書中對色彩、綫條和構圖的“力量”進行哲學化的分析,如何通過視覺的“事件”來打破我們對空間和現實的固定觀念,形成一種新的“感覺圖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藝術作品是如何獨立於創作者和觀眾之外,擁有其自身的“生命”和“生成”機製,它是一種永不枯竭的創造源泉,不斷地生成新的意義和可能性。

评分

拿到《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頗具藝術感的封麵所吸引。雖然我不是德勒茲的專傢,對他的哲學理論也僅是淺嘗輒止,但“音樂”、“繪畫”、“藝術”這些字眼,與“德勒茲”這個名字結閤在一起,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強烈好奇。我一直覺得,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深處最原始、最難以言喻的情感和思考,而哲學則像是試圖用理性的語言來解構和理解這些情感與思考的工具。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熟悉的藝術形式。比如,在討論音樂時,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音樂是如何在抽象的音符和鏇律中,構建起一種超越語言的溝通方式,觸及到我們潛意識中的某些東西。當它談到繪畫時,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畫麵背後隱藏的結構和邏輯,不僅僅是色彩的搭配和構圖的巧妙,更是一種思想的流動和生命的湧動。至於藝術的總體,我猜測德勒茲會提供一種非綫性的、去中心化的解讀方式,讓我們擺脫對藝術的傳統審美標準和價值判斷,去感受藝術本身作為一種“生成”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光是聽起來就覺得是一本硬核的學術著作,不知道裏麵會涉及到多少哲學概念和復雜的理論分析。我一直對德勒茲這個人非常有興趣,他那種獨特的思想體係,尤其是他對“生成”、“差異”、“塊莖”等概念的運用,總讓人覺得充滿瞭顛覆性。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我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是深入理解德勒茲藝術哲學的絕佳機會。 我猜想,書中對於音樂的探討,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音樂作品的風格分析,而是會更深入地挖掘音樂背後的哲學邏輯,比如音樂如何構成一種“感覺圖式”或者“欲望機器”,又或者如何通過節奏和鏇律來錶達一種持續的“生成”過程。我尤其好奇,德勒茲會如何看待音樂的“非主體性”——即音樂如何能在脫離瞭創作者和聽者的主觀意誌之後,仍然能獨立地發揮其力量,成為一種獨立的生成力量。而對於繪畫,我期待看到德勒茲如何分析繪畫中的“綫條”、“色彩”以及“空間”如何參與到視覺的生成之中,是否會如同他分析電影一樣,將繪畫視為一種“運動-圖像”和“時間-圖像”的載體。他可能會運用“成為”、“塊莖”等概念來解釋繪畫中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突破固有的界限,形成新的意義。

评分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這本書,我是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的。當時就被這個書名吸引住瞭,覺得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幾個領域。我一直覺得,德勒茲的思想非常獨特,他看待世界的方式總是那麼不落俗套,充滿瞭創造力和生命力。將他的哲學理論運用到對音樂、繪畫和藝術的解讀上,我實在太好奇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在分析音樂時,是否會像他討論電影那樣,著重於音樂中的“事件”和“成為”,音樂是如何在時間中不斷生成和變化的,而不是靜態地去評價它的優劣。對於繪畫,我猜測他可能會關注畫麵中的“運動”和“力量”,色彩和綫條是如何形成一種視覺的“機器”,並且不斷地打破原有的界限,生成新的意義。我尤其期待,他會如何理解藝術作品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是否會強調藝術作品的“非主體性”,即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獨立生命力和生成能力,而不是僅僅被動地被我們去解讀和理解。

评分

我被《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德勒茲的哲學一直給我一種非常前沿、充滿顛覆性的感覺,尤其是他對於“流變”、“生成”和“欲望”的探討,總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將這樣一位哲學傢與音樂、繪畫、藝術這些充滿感性與創造力的領域結閤起來,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無數種可能性。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視角來理解音樂。或許,它不會去分析具體的樂器技巧或者音樂流派,而是深入探討音樂是如何成為一種“情感的器官”,如何能夠直接觸及我們最深層的生命體驗,甚至是如何在聲音的流變中創造齣一種獨特的“時空”。對於繪畫,我猜想書中會強調畫麵中的“動態”和“能量”,色彩和綫條不再是單純的視覺元素,而是構成一種“視覺的機器”,不斷地生成新的圖像和意義,打破我們對現實的固有認知。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藝術本身是如何成為一種“成為”的過程,一種永不停止的創造和生成,而我們作為觀者,又如何在其中成為參與者,與藝術一同經曆這場充滿活力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