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

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enzin Gyatso
圖書標籤:
  • 達賴喇嘛
  • 般若智慧
  • 佛教
  • 哲學
  • 心靈成長
  • 智慧
  • 人生
  • 修行
  • 西藏佛教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般若智慧之道

  1979年夏,達賴喇嘛在瑞士的雷康(Rikon)以藏語開示佛教梵文經典《入菩薩行》第九品〈智慧品〉,聽眾約有上韆的藏人和西方人,這一係列的宣講,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候選人艾倫.華勒士(B. Allan Wallace)整理註譯,編輯為本書。

  《入菩薩行》是印度聖哲寂天的著作,乃是大乘佛教傳統修證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智慧品〉即是這部佛教典籍的第九篇,在佛教學者眼中,此篇內容精妙,是闡釋中觀哲學最重要也最深奧的代錶性經典。

  本書結閤瞭〈智慧品〉原典與達賴喇嘛的開示,逐段註釋。

  梵文原典的英文譯註,主要根據十四世紀宗喀巴大師的古典藏文註解,並參考智作慧的梵文註解《入菩提行難處釋》與宗喀巴一位弟子的藏文註解,透過達賴喇嘛精闢的闡示解讀和親證的體悟,使我們得以跨越時空和文字的門檻,進一步瞭解藏傳佛教的原典教義,及其與當代思潮的關聯。

  ※本書原書名《超越的智慧》
禪宗與宋明理學中的“空性”探微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禪宗與宋明理學思想體係中對“空性”概念的理解、闡釋及其在修行實踐中的體現。我們將超越對佛教“空”的膚淺認識,聚焦於中國本土哲學如何消化、轉化並最終融入其獨特的宇宙觀與道德實踐之中。 第一部分:禪宗的“機鋒”與“悟境”中的空 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獨特發展,其核心精髓往往通過“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獨特方式傳遞。本書首先將細緻梳理禪宗祖師們如何運用公案和機鋒來打破學習者固有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一、公案的解構:直指人心 我們將選取數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公案,例如“雲門吃餅”、“趙州狗子有無佛性”等,分析這些看似荒謬的對話背後所蘊含的對“實在性”的質疑。分析的重點在於,禪宗如何通過否定概念的確定性,引導修行者直麵“當下”的“無待之境”。這種對“空”的體認,並非虛無主義,而是一種破除執念的、積極的生命狀態。 二、般若觀的中國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雖然禪宗深受般若經思想的影響,但本書將著重探討禪宗如何將其本土化。重點研究慧能《壇經》中對“無心”與“見性”的論述。禪宗的“空”,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空”。一杯茶、一炷香,萬物皆是“空性”的暫時顯現,這與印度佛教中偏嚮於形而上學的探討有所區彆。我們將探討禪宗如何將“空”轉化為一種生活態度——即“平常心是道”。 三、坐禪與行住坐臥:空性的實踐 本書將詳細闡述禪宗不同流派在修行方法上對“空”的體現。從臨濟宗的“棒喝”到曹洞宗的“隻管打坐”,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方法,實則都是指嚮同一個目標:去除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我們將分析“照見五蘊皆空”如何在坐禪的靜默中被體驗,以及如何在勞動(行禪)中被持續保持。書中將側重於描述這種“空”如何轉化為一種瞬間的、徹底的生命覺醒(開悟),以及開悟後對世俗煩惱的徹底超越。 第二部分:宋明理學中的“理”與“未有天地先有理” 宋明理學,特彆是硃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標誌著儒學對佛學思辨的深度吸收與改造。理學傢們試圖構建一個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宇宙論,而這個“理”在某種程度上,與佛教的“空性”形成瞭有趣的對話與張力。 一、硃熹的“天理”與“太極”:空性的結構化 硃熹的理學體係試圖將“空”的洞察轉化為一個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結構——“理”。本書將深入探討“太極”與“理”的關係。太極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其狀態是“寂然不動”的,這與禪宗的“空寂”有相通之處。然而,理學強調“理”是內在於萬事萬物之中的,通過格物緻知可以探求。我們將分析“理”的“渾然一體”如何暗閤瞭佛傢的緣起性空,以及理學如何努力將這種超越性的“空”義,落實到具體的倫理道德(如“存天理,滅人欲”)之中。 二、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心即是理與空性的主觀化 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的高峰,其核心觀點“心即是理”是對傳統“格物緻知”的徹底反轉。本書將重點分析“緻良知”的修行過程,如何成為一種內在的“空性”體驗。當主體認識到自身“心”的本體即是宇宙的“理”時,外在世界(物)的虛妄性便被揭示。這種“心外無物”的論斷,與禪宗“萬法唯識”的思想形成瞭精妙的對應。我們將探討,王陽明如何通過“知行閤一”來避免“心學”滑嚮純粹的主觀唯心主義,而將其迴歸到對個體道德實踐的深刻要求上。 三、儒釋的張力與融閤:超越性的倫理迴歸 本書的難點和精華在於辨析理學如何“消化”瞭佛教的空性概念。理學雖然藉用瞭佛教對“超越性”的描述(如寂然不動的太極),但最終的目的卻是為瞭鞏固儒傢的倫理綱常。我們將通過對比理學傢對佛教“空”的批評(如指責其為“無意義的虛無”),來揭示其內在的整閤策略:既要保留佛學對現象世界超越性的洞察,又要將其錨定在現實世界的秩序構建上。 結語:空性在中國哲學中的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禪宗的“徹底解脫”與宋明理學的“入世規範”在對“空性”的理解上的異同,並探討這種深刻的思辨如何塑造瞭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模式。我們看到的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在中華文化場域中,一種超越性的智慧被賦予瞭全新的生命力和實踐路徑。這種對“空”的探究,最終指嚮的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最高肯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第14世達賴喇嘛 丹增嘉措 Tenzin Gyatso


  1935年生於西藏安多,1959年中共接管西藏後,他在印度達蘭沙拉成立流亡政府,是西藏的精神與政治領袖。精通藏傳佛教各宗派教義,並緻力於推廣佛法到西方,成為舉世聞名的精神導師。他是個奮戰不懈的和平工作者,所倡導的普世與個人責任觀也備緻推崇,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奬,2011年宣佈為推進民主製度,將一切政治權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産生的領導人噶倫赤巴洛桑森格。

英譯者簡介

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


  1970年開始研究西藏語言和佛教,花費十年光陰研究佛教哲學,並在印度和瑞士跟隨西藏學者禪修,同時教授藏語、哲學、禪學。1980-1984年專心投入一係列長期的閉關,在安赫斯特學院完成醫學士學位,並取得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學位。

中譯者簡介

陳琴富


  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奧剋拉荷馬大學文學碩士,現任旺報副總主筆、水月蘭若主持人。曾隨一行禪師、隆波通學習南傳的觀呼吸和四念處,隨宗薩仁波切、噶韆仁波切學藏傳佛法。著有《當下最美好》、《健康的修煉》、《海天佛國》、《蓮花佛國》;譯作有《步步安樂行》、《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西藏慾經》、《大手印暨觀音儀軌》、《超越的智慧》(立緒)、《藏傳佛教世界》(立緒)《時輪金剛沙壇城:曼陀羅》(立緒)等。

圖書目錄

〈譯序〉證空性見 入菩薩行
〈原版序〉佛法最深奧義的開示
〈謝辭〉

緒論:般若慧生處

第一部 開啓般若智慧的方便

1 二諦的建立
二諦的類彆
斷二諦之諍
駁實有之諍
2 破唯識見
3 中道之必要
  瞭悟空性之必要

第二部 無我

4 人無我
破俱生我執
破數論派的我
破分彆論的我
斷無我之諍
5 法無我
  四念處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斷諍

第三部 破除實有

6 破他宗實有見
7 論證無實有
  辯「金剛屑」因
  互生的辯正
  破有無生因
8 勸修空性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譯序

證空性見 入菩薩行╱陳琴富


  以佛教的曆史而論,在佛陀駐世弘法到佛陀的直接弟子入滅為止,稱為根本佛教時期;主要的思想就是佛陀親口傳授的四聖諦、三法印。從佛陀的再傳弟子起約公元前三五○年到二七○年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主要的思想也是依循佛世遺規,在教權方麵維持戒律,在法統方麵維持佛陀口傳的要典。佛滅後一二○年起,僧團開始分裂,因意見不一分為兩部,稱為部派時期:一為上座部,發展成今日南傳小乘佛教;一為大眾部,發展成今日漢藏的大乘佛教。   

  在佛滅後四百年,也就是紀元前一世紀,大乘佛教纔開始産生。第一位提倡大乘的學者是馬鳴菩薩,著有《大乘起信論》,說一心二門,性相兼容,空有俱顯。第二位是龍樹菩薩,著有《中論》、《大智度論》等,弘揚緣起性空義。第三位是無著和世親兄弟,他們提倡法相唯識,與龍樹之學形成大乘佛教的兩大學派。中觀與唯識對於大乘佛法都有直接的影響,不論是漢傳還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在所弘揚的法教中都兼具瞭兩傢的義理,許多宗派對於中觀與唯識的精義並沒有作太微細的思辨。   

  龍樹菩薩駐世的年代大約在三世紀間,他是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幼習婆羅門教義,後皈依佛法,初習小乘,後學大乘。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有說他學過隱身之術,潛入龍宮,打開南天門寶藏,取得大乘經典。曾到過北印度等地學習大乘佛法,後來迴到南印度,以《般若經》為依據廣為著述,開啓瞭空宗──中觀學派。   

  《中論》含攝瞭中觀學派的主要思想。開宗明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齣。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直接否定瞭外道和小乘部派的生滅、常斷、一異、來齣等戲論見解,揭櫫瞭著名的「八不中道」。諸法都是緣起,並無自性,故說空性。此一實相超越瞭經驗和語言的錶意範圍,為瞭安立世間人的知見,而有所謂的二諦,一是施設假名的經驗世界,稱為世俗諦,一為諸法空相的真理,稱為勝義諦。而瞭悟勝義諦是證入涅槃的條件。《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諦,則不得涅槃。」

  其後佛護和月稱對於中觀哲學的闡釋,是以歸謬論證的方法,形成瞭中觀應成派。清辨和觀誓的闡釋,是以定言論證的方法,形成瞭自續派。兩派對於中觀哲學的微細思辯亦有些許的齣入。例如清辨不承認自證分,但承認外境以自相有;而應成派於名言上不承認諸法以自相存在,亦不許阿賴耶識、自證分、自續。清辨、月稱之後約一世紀,最重要的中觀學者就是寂天和法稱。八世紀中葉以後,後期中觀學派最重要的論師有寂護、蓮華戒、獅子賢。

  中觀思想對於漢傳佛教的影響是深遠的,隋唐的三論宗即是弘揚龍樹的中論理論體係,開始傳譯者為鳩摩羅什,深擅三論者有僧肇、曇影、僧叡、僧導,到瞭第六世吉藏著有《三論玄義》、《大乘玄論》等三十八部大疏百餘捲,貞觀以後,三論宗逐漸式微。但中道空義影響著漢傳佛教甚遠,不論是禪宗淨土都標榜緣起性空的義理。不過真正弘揚或講述中觀哲學者幾無後人。至於西藏地區,中觀思想在前後弘期時相繼傳入,宗喀巴早期的思想屬於自續派係統,晚期則轉入應成派。其《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習次第多承襲寂護、蓮華戒的思想。目前格魯派仍沿襲中觀應成思想,寺院中都必須研習《入中論》、《現觀莊嚴論》等五部大論,可以說對中觀思想弘揚較有次第者。目前西藏學者都還經常講述《入中論》、《釋量論》、《入菩薩行》等中觀印度原典。

  至於唯識學派,一般多歸宗於彌勒,他是何許人也,曆史並不可考,有說他是無著的老師,有說他就是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留有《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等所謂的慈氏五論。在四、五世紀間,無著、世親兩大論師齣世,繼承瑜伽師的理論,弘揚慈氏論著,尤其世親所著《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闡明唯識心外無境之說,建立瞭唯識學派。唯識在空義之外,獨尊有說,認為一切法都是自方存在,依他起和圓成實是以自相存在,遍計所執則非真實的存在。
  
  唯識在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唐朝法相宗,玄奘大師在印度從戒賢學《瑜伽師地論》,迴國後除大量翻譯唯識典籍,也寫成《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等著作,奘師門下四哲窺基、神昉、嘉尚、普光,共成唯識一宗。唐武宗會昌法難,此宗的許多論述遭到焚毀,唐末五代戰亂頻仍,寺院荒廢,漸漸沒落。清季楊仁山創辦「金陵刻經處」,門下歐陽漸、梅擷蕓通達唯識,其後熊十力、呂澂皆一時俊彥。在沙門中太虛大師、法昉法師、印順法師、慈航法師、演培法師都精研唯識。唯法相一宗之宗風已不再。   

  關於寂天的生平事蹟漢文資料並無流傳,他的生卒年也無可考,大約活動於七世紀末、八世紀中;他生於南印度,本名寂鎧,父親善鎧是梭羅史特拉國的國王,自幼聰慧,跟隨上師習法,父親逝世過後,在即將登基的前夜,夢見文殊菩薩端座於他的國王寶座上,自知不宜掌理國政,連夜直奔東印度從獅子王座下學法,後到中印度最著名的佛學院那爛陀寺依勝天齣傢,法名為寂天。   

  在那爛陀寺期間,他內勤修學,外示放逸,私下編著瞭《學處集要》和《一切經集》,但僧眾瞧不起他,以為他除瞭吃喝、拉撒、睡眠之外,一無所是,貶他為「三想者」,籌計找機會將他逐齣僧團。於是召開一次誦經大會,估計他一定背誦不齣一篇經典,可以趁機羞辱他,把他逐齣僧團。輪到他背誦時,不料他自信滿滿的問僧眾希望聽什麼經典,僧眾捉弄他說要聽沒聽過的經典,於是他齣口成頌,宣說這一部《入菩薩行》,當他說到「智慧品」第三十四頌:「當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而起,逐漸升高至形體消失,聲音仍在空中迴響,直至《入菩薩行》全文頌完。從此雲遊四方,隨緣度化而去。  
 
  盡管史傳過於神奇,但是從《經集》和《學集》引述一百多部經典,可以知道他在經論上下過甚深的功夫,而《入菩薩行》韆頌對於中觀哲學的闡釋,以及對於當時數論派、勝論派、小乘部派、大乘唯識見解的批駁,可以知道他不但精研三藏,對於大小乘諸部派以及外道的知見都研究得十分透徹,從他此一部頌論的慈悲與謙沖境界,可以瞭知他是一位登地的大乘行者,後世稱他為菩薩,誠非虛名。   

  《入菩薩行》的內容是大乘行者如何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修證次第,有從理入,有從行說,由淺入深,次第分明。全論共分十品,分彆是:菩提心生的利益、懺悔罪業、受持菩提心、不放逸、護正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嚮。本書即是達賴喇嘛對其中第九品「智慧品」的開示。達賴喇嘛身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法王,是格魯係統的法脈持有者,對於中觀哲學當然有最精闢的見解和實證功夫,尤其格魯派從宗喀巴以降就是傳揚中觀應成哲學,再沒有人比達賴喇嘛更適閤宣講這部經典。從達賴喇嘛的開示中,讓我們更清楚瞭解自龍樹菩薩以來整個中觀哲學係統所闡述的空性義理,也更明白佛陀所弘揚的大乘佛教法義。可惜達賴喇嘛隻宣說瞭其中的「智慧品」而已。不過達賴喇嘛時常在其他的開示中提到這本頌論對他的影響,甚至當他闡述菩提發心時,都忍不住悲欣交集的流下淚來。   

  《入菩薩行》很幸運的保存瞭梵文原典,印度有關此書的註解超過一百部,可惜傳者不多,藏文也有完整的譯著。至今梵藏的注釋本,比較有名的包括智作慧的《入菩提行難處釋》、善天的《入菩薩行妙貫》、威月的《入菩薩行意趣釋》、賈曹傑的《入菩薩行詳釋》、無著賢的《入菩薩行釋》,當代藏傳佛教的學者亦有許多的開示。至於漢文本,在宋朝時期就由天息災翻譯,題名為《菩提行經》,可惜在漢傳佛教中一直未受到重視。

  翻譯此書,在偈頌部分參考瞭三個版本:一是釋如天的《入菩薩行譯注》;二是貢噶旺鞦仁波切講述、張慧娟居士翻譯的《入菩薩行論》;三是傑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的《入菩薩行論廣解》。其中隆蓮法師是採七言句式的翻譯,雖然用詞典雅、語意清楚,但不似五言句式簡明,因此偈頌部分綜閤釋如天和張慧娟的譯詞。翻譯這本書對我而言是自不量力,期盼識者能指正一二。然而很私心的是,透過這樣的翻譯讓我能從字裏行間,以心實際領受大乘中觀的空性見,就如同接受瞭一次佛法的灌頂,冷暖自知。

  寂天菩薩在本書「智慧品」的結尾有深刻的發願,願以自己所修集的福德雲,飄下無量的安樂雨,消除眾生飽受三界苦火燃燒的摺磨;並願心無所緣、意現明空,將虔誠修集的清淨福德,對蕓蕓眾生開顯諸法緣生無自性的空理。在其「迴嚮品」中有更謙卑宏深的誓願。翻完此書,隻見到自己盲昧無明,仍願有緣讀到此書者,能證悟空性義理、如法入菩薩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份寜靜而深邃的佛法智慧。雖然我還未曾深入研讀,但僅僅是書名本身,就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的嚮往。在現代社會這個快速變遷、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外在的紛擾所裹挾,內心深處的平靜變得愈發難得。我總覺得,像般若智慧這樣能夠穿透迷霧、直抵本質的教誨,是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嚮的燈塔。達賴喇嘛的名字,更是代錶著一種溫和、慈悲而又充滿洞見的精神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讓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智慧,如何在煩惱與執著中保持清醒,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展現更多的理解與包容。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生活節奏也相當快速的地方,學習如何安頓自己的心,如何培養內心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找到一些能夠安撫躁動不安的心靈,提升自我覺察能力的方法,讓我能夠以更平和、更具智慧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而不是被它們所吞噬。

评分

說實話,《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這個書名,對我而言,有點像是一個久違的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種古老而永恒的智慧。我一直對佛教的哲學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關於“空性”和“慈悲”的論述,總能讓我産生深刻的共鳴。達賴喇嘛作為當代精神領袖,他的言行總是散發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智慧與力量。我很好奇,在他的口中,般若智慧究竟是如何被闡釋的?它是否會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讓我們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凡夫俗子,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颱灣,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各種心靈成長、自我提升的書籍,但很多時候,它們流於錶麵,缺乏真正的深度。《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這個名字,讓我看到瞭一絲希望,它似乎承諾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探索,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梳理內心的雜亂思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评分

當我看到《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這個書名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一直認為,智慧是一種能夠指引我們走嚮更好生活的力量,而“般若”這個詞,在中文語境裏,總帶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達賴喇嘛,作為一位享譽世界的精神導師,他的話語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好奇的是,他將如何解讀“般若智慧”?它是否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的世界裏保持清醒,不被欲望所迷惑的哲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實際的指導,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智慧,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但也伴隨著競爭和壓力的社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認識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遠比外在的物質追求更加重要,並且,這種內心的力量,是可以透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

评分

初見《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這個書名,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畫麵: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他那充滿智慧的目光,緩緩道齣生命的真諦。我平日裏雖然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對佛教的“緣起性空”等概念卻一直抱有好奇。總覺得,在很多我們看似難以逾越的睏境中,其實都隱藏著通往解脫的鑰匙,隻是我們因為執著而看不清。達賴喇嘛的名字,總能讓人聯想到一種超越宗教界限的普世價值,一種對人類苦難的深刻關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引領我一步步走進般若智慧的殿堂,讓我明白,所謂的“智慧”並非高不可攀的哲學概念,而是能夠切實改善我們生活、提升我們幸福感的實用工具。尤其是在颱灣,生活壓力不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復雜,如果能夠從中找到一些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少地煩惱,更多地快樂,那將是多麼寶貴的事情。

评分

《達賴喇嘛說般若智慧之道》這個書名,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不是佛教的專業人士,但一直對“般若”這個詞的概念感到好奇,它聽起來就有一種深邃的力量,似乎能夠洞察一切虛妄。達賴喇嘛,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和平與智慧的光環,讓我覺得他所闡釋的任何東西,都一定有著非凡的價值。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那些看似高深的佛法道理。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太多的聲音充斥著我們的耳朵,讓我們感到疲憊和迷失。我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夠幫助我沉靜下來,迴歸內心的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心靈的慰藉,一些關於如何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如何培養內心平靜的啓示。我期待它能像一股清流,洗滌我因世俗紛擾而濛塵的心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