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捲一前 378問

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捲一前 378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剛經
  • 佛學
  • 禪宗
  • 修行
  • 問答
  • 佛教文化
  • 心靈成長
  • 哲學
  • 宗教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對於忙忙碌碌的現代人來說,
哪一部可以無敵受用呢?《金剛經》絕對是首選。
而本書將金剛經以提綱挈領的問答方式入手,
可以輕鬆悠遊金剛寶藏,智慧如海、身心安頓!

  佛法能買賣嗎?當然不是!《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捲一前378問》,買佛是指將《金剛經》書寫、受持、讀誦等自利行,而賣佛則是指為人解說《金剛經》等利他行。為何需要久久久呢?第一個久是說《金剛經》曆久而彌新,第二個久是書寫受持讀誦須長久持之以恒,第三個久是為人解說,得經生纍世常駐我心,行之愈久愈得力!

  佛要人修行從文字起觀照,不用觀照功夫凡情不能轉,因此本書作者羅果銘以讀經修行的經驗,試著消化各傢解說《金剛經》的精華,特彆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將剛入門或者修行多年仍會遇到的疑惑羅列齣來,並試著由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中找齣答案,方便不同根機的學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對機點。捲一列齣瞭378問,若能每天用功一問,一年又三十天的時間,就能一門深入讀完本書,對於佛教的般若智慧豁然開朗,往生淨土指日可待!

本書特色

  1.    378問的每一個提問後麵標註瞭《金剛經講義》的內容頁碼,方便查詢、對照。
  2.    378問的每一個答,都有作者的創見補充說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果銘


  luocharter@gmail.com

  以資訊科係畢業及幾十年來的資訊業經曆的他,理應較難接受佛法,但進入佛學世界後至今多年,稍有心得的他看見不同的生活風景,何其自在快樂。日常生活期間也延伸鑽研相關之佛學經典。2013年齣版《佛在心中莫遠求》是他皈依法鼓山10年後,些許的心得報告,希望能拋磚引玉,作為另類的心靈小品。

  《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久久久──捲一前378問》是他的最新力作,往生淨土或開悟見性是許多學佛者的終極目標,因此,羅果銘以稍有心得的寶貴經驗,將佛教流傳最廣的《金剛經》試著以學佛者可能常會遇到的疑問,以問答方式切入,讓修行者可以輕鬆深入經藏,花開見佛悟無生。

  ■著作:
  《佛在心中莫遠求》(城邦印書館,2013)
  《快樂寫作文》(城邦印書館,2014)

圖書目錄

自序
前言 
 用問答方式進入《金剛經》的世界
 這本書的骨架為何?  
 本書大意:遣妄除執 
第一章 補遺提問,共9問答
第二章 前後半部節要之問答,共46問答 
 《金剛經》與其他經書有何不同? 有何特色?
第三章 全經節要者之問答,共84問答
第四章 經題提問,共90問答 
第五章 經文提問,共158問答
第六章 結語
附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江味農居士校勘 
推薦書目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八個關鍵性問題


  問一、《金剛經》經文中的一時應如何解讀?

  一時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皆見諸相非相。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

  《金剛經》: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韆二百五十人俱。」

  《金剛經講義》:此證信序,又名通序,諸經通有故;亦名經後序,佛初說經,本無此序,至結集時始加入故;亦名遺教序,佛將涅槃,阿難尊者欽奉遺命,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若乾人俱,等語故。命置如是雲雲者,證明是佛所說,以起信故。故曰證信序也。

  蓋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果能橫竪無障,如是返聞,則自性天真佛便如是而在。而與大悲大願,遠塵離垢,理事和閤,圓滿返聞功德之五十五位菩薩摩訶薩為伴侶矣。則靈山法會,儼然未散。且謂在靈山親聞妙法也可,即謂靈山在此寸心也,亦無不可。何以故?自性天真佛,與釋迦牟尼佛已心心相印故,光光相照故。則已見證信序之境相為非相,而見如來故。諸善知識,此之如是,非對經本則如是,不對經本便不如是。亦非在此講經聽經之座則如是,離座便不如是。更非在法會如是,齣法會外便不如是。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皆見諸相非相。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珍重珍重。

  問二、諸位菩薩所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

  《金剛經講義》: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眾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以眾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眾生皆濛佛恩而不自知,猶之動植飛潛之得生成,全受日光之賜而不知者同也。語雲:雷霆雨露總天恩。天之有恩,實由佛之施恩也。試觀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眾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總之,此經一字、一句、一名詞、一稱謂,皆含妙義,不可忽略。

  問三、為何受持讀誦《金剛經》能成佛?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齣也。

  《金剛經講義》:佛為一大事因緣齣現於世。所謂一大事者,即是開示一切眾生,同具如來智慧覺性,俾得悟入,一齊成佛。說法四十九年,專為此事。由是言之,一切經莫非開示本具佛性。是一切經之主體,皆不外乎發揮性體可知矣。

  意謂,眾生皆可成佛。何以故?皆有如來之智慧覺性故。然不能成佛,何耶?本具之如來智慧覺性,有物障之之故,此明成眾生之所以也。夫一切眾生,皆有此性而不自知。即知之,而所障若未除淨,亦復不能證得,此明不能脫苦之所以也。障物為何?妄想執著是,此明成眾生受苦惱之病根也。此智一切眾生本具,但為無始無明所障,不得顯現。且此智,自證方知,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何以故?必須言語斷,心行滅,乃能自證故。然而一切眾生,昧之久矣,不假方便,障雲何開?障若不開,此智又何能現?故我世尊為此大事,齣現於世。不得已,仍用語言文字以啓導之。凡說佛知佛見,以開示眾生,使得悟入者,名曰般若法門,亦雲文字般若。

  當知所謂成佛者無他,覺性圓明而已。而覺性之開,非仗文字般若之力,其道無由。「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金剛般若經》,實為般若部之綱要,尤為要言不繁。何以故?本經無法不攝,無義不彰。「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是指示佛法要領,不齣般若也。而本經則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齣。」其指示般若要領全在此經,不尤昭昭明明乎。故曰一切諸佛從此經齣。

  問四、今世能受持讀誦《金剛經》的諸位菩薩是何因緣?

  吾儕苦惱眾生,如今得聞此言說章句亦是希有,亦是無量韆萬佛所種諸善根者,且於今生因緣成熟。

  筆者以為諸位菩薩不但跨越補遺提問5(本書86頁)所言之人生三難,一併通過瞭如經體第52答(本書221頁)所謂《金剛經》的三難(係對凡夫俗子而言),不但受持難、信解難,甚至得聞亦難。

  《金剛經講義》:菩薩指示般若要領全在此經,非具大乘根性者,弗剋承當。今若非佛緣殊勝,實無緣受持讀誦。因為本經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齣,受持讀誦正為利人利他適足以利己也。凡《大般若經》中要義此經皆備,可見讀此經無異讀《大般若經》,且無異讀三藏十二部經,此一部經所說即無上正等之法,故有諸佛及佛法皆從此經齣。

  吾儕苦惱眾生,如今得聞此言說章句亦是希有,亦是無量韆萬佛所種諸善根者。倘不如此,則於甚深微妙之般若不可得聞,即聞亦等於不聞。吾儕已在又後之五百歲中,鬥爭更為堅固,竟能來此地讀誦受持,必是不願競爭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者。如此吾儕即不宜妄自菲薄。已持戒者,更宜用功,再求堅固;未持戒者,應照佛說去持,則諸佛必大歡喜。以為種得善根,於此發芽。吾儕有此資格,又有世尊加被,可不自勉乎?

  吾輩何幸得聞此無上經法,其必已於無量韆萬佛所種諸善根,可知。何勝慶幸,何可妄自菲薄。然而善根如此,卻仍拖此臭皮囊,浮沉苦海,其必多生以來,或輕忽視之,未嘗讀誦,或雖讀誦而未能受持,或雖受持而未能如法也,亦可知矣。一思及此,又何勝慚愧。今幸佛光加被,又聞此法,又讀此經。若仍如前怠忽,前路茫茫,又不知要輪迴若乾次數,自討苦吃。一思及此,又不勝其悚懼。古德雲:此身不嚮今生度,更嚮何生度此身?可怕可怕。

  問五、《金剛經》應該如何受持讀誦?

  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廣為人人說此經,以期由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耳。

  《金剛經講義》:言受持,復言讀誦者,明其必能領納修持,方為真能讀誦。何況,亦是顯明盡能受持讀誦之人,更勝於隨說之人。然而世尊如此分而說之者:一、以明其受持功大,使人皆知趨重此點。二、以明其能說,必由能受持來。隨說,必由盡能受持來。若非盡受盡持,豈能頭頭是道,為大眾隨時隨處隨機隨文而說耶!三、以明盡能受持,必應遇有宜說之機會,即須為人說之。非但盡能受持,便是更勝也。

  實為勸人供養此經,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廣為人人說此經,以期由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耳。佛之說法,眼光四射,麵麵俱圓,如此。然欲受持,必先之以讀誦。果能讀誦,便有受持之可能。世人讀經,專在文字上求之,以為已明其義,實萬萬不可。如應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當然有許多解釋,此要不得,應除去之。再想又有彆種境界,又要除去之。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進,久久如呆。妙處即在此呆字。古人雲:「須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開悟,齣於意外。要請求善知識證其閤否。如無善知識,則以佛經證明。倘佛經上無此說,仍是凡情蔔度。如此則心中妄想打斷不少。雖不即是消歸自性,而已消歸不少。故須多讀誦大乘經典。本經處處說讀誦受持,受持,即觀照也。

  或以在塵勞不易作觀為疑。請就生活於颱北等大都市而言,吾人終日所聞者,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須知此等聲皆起滅不停;此等熙來攘往之眾生,皆忙於衣食,不由自主。

  於收心後(*如經文:敷座而坐)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之聲,當體即空。

  然明明是聲,而如此作觀,則不著有,不著空,乃是般若波羅蜜多之聲。故經文無論何句皆可作觀,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如此依文字起觀照,先須我去讀經,是經轉我。至於作觀,則是我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我轉經,更為重要功夫。

  問六、《金剛經》與念佛有何密切之關聯?

  故學佛首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般若正智也。無論修何法門,皆須緻力於此,故一切法不能離般若也。

  《金剛經講義》:當知妄想執著,由於無始無明。而般若則為理體正智。智開,則無明者明矣。無明明,則妄想執著自斷矣。故學佛首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般若正智也。無論修何法門,皆須緻力於此,故一切法不能離般若也。

  修淨土念佛亦然。經雲:「心淨則土淨」。妄想執著不除,心何由淨耶?古德言:愛不重不生娑婆。情執我見,實為愛根。故求生淨土,必應從此下手。所謂老實念佛者,老實二字,必當注意。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雲何能老實乎?由此可知,般若淨土,初非二事。此經,實一切學人齣妄之宏綱,淨心之樞要也。

  可憐苦惱眾生,無論貧富,一生皆為衣食忙碌。無論操何職業,皆是乞食。朝上起來趕赴都市中做事即是入城按時乞食。上工下工,即是次第乞已。乞食固然要緊,但應事畢即還至本處。凡夫之病,即是為衣食故,不得不嚮外馳求,結果忘卻瞭主人翁,不復還至本處。所以工作完畢,要快快迴頭,把心靜一靜,迴光返照,不要做不相乾的事,此即是學佛之敷座而坐。我們能將經文語句,迴到自己身上,自有受用。果能於尋常日用之間,時時返照,即是降伏,即是兩邊不著,即是與性體相稱而起修,即念佛亦念得好。

  所以淨土法門,下手便是轉識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觀照般若的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並且念佛人要發大心,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就是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廣度含靈,這不是與經體大意:「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一樣的嗎?若能融會得這點道理,還有不加緊念佛的嗎?還怕念佛不得力嗎?要緊要緊。

  問七、如何證明自己漸入佳境(如何證道)?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等,就性上說,皆是一真法界。故佛之說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齣。我們要證自性,須先離心緣相,如何可取。又要離言說相,如何可說。(淨空法師:《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第128段)

  如何悟?《金剛經》教我們覺悟的方法,隻要於一切法不分彆、不執著,你就覺悟瞭。有絲毫執著,即是迷,沒覺悟。不可以誤會,以為我都覺悟瞭,隻有這麼一點點尚未覺悟。一悟,一切悟。有絲毫不覺,就完全沒悟。佛在經上教我們一切放下,道理正在於此。到最後,「放下」這個念頭,也要放下,纔是真正覺悟,自性纔能現前,即所謂「明心見性」。說見性,說自性現前,跟此處講一真法界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境界。一真法界,即是性德現前。

  「故佛之說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齣。」佛說的一切法,是從他自己境界裏流露齣來的,亦即是從一真法界、從真如本性裏流齣來的。真如本性是真的。真如本性流齣來的言語是真言;文字稱為經典,都不是虛假的。是故,經典所講之道理、方法、境界,確實超越時間與空間。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是正確的,這就是超越時間、空間,顯示它的真實性。我們要瞭解佛所說的義理,當然難,難在我們沒有見性。佛經是從自性流齣來的,我們沒見性,怎麼能懂得經典的道理!因此大經大論,像《華嚴經》、《大智度論》就說得很明白,「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的經教,一定要有人跟我們解說;如果沒有人解說,世間一等聰明智慧的人都無法理解。原因在哪裏?世間人用分彆心、執著心;有分彆執著,是凡夫。用分彆執著來解佛的意思,「無有是處」。

  什麼人能解?修行證果之人。所以在古代,講經說法,為經論作註解,都是修行證果之人;譯經,那就更不必說,都是再來人,他們不會搞錯。真如本性,人傢真見到瞭。佛是圓滿的心性,就像十五的月亮,圓圓的滿月。菩薩雖然不是滿月,也是十一、十二的月亮,接近圓滿。位次更低一點,初四、初五的月牙,也是真的月亮,月光是真的,因而有能力為我們解說。這些人用的是真心。將妄心轉變成真心,轉妄成真,轉識成智,轉八識為四智,這些人纔行。

  現前,我們遇不到善知識,想求解經義,怎麼辦?有一個方法,至誠恭敬的讀誦,求感應。誦讀久瞭,得定瞭,心就清淨;定到相當的程度,就開智慧。所以,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智慧一開,這些經論,自自然然就通達。

  這些事,近代也有例子,倓虛法師的《影塵迴憶錄》中,記載當年在浙江,道場裏有一位香燈師父很忠厚。寺廟裏人多,良莠不齊;有些人看他老實,捉弄他,就跟他講:「香燈師,那些蠟燭放久瞭,會發黴。」他問:「那怎麼辦?」「拿齣去曬。」他也真聽話,把蠟燭搬到外麵去曬,一曬都融化瞭!住持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就搖頭對香燈師說,好瞭,明天你不要管香燈瞭。

  老和尚很瞭不起,有眼光,看到他這麼老實,能成功,就叫他到阿育王寺。阿育王寺也在浙江,距離他們的廟不太遠。阿育王寺裏供養著釋迦牟尼佛的捨利,就教他去拜捨利,一天拜三韆拜。老師父教他一天拜三韆拜,他就規規矩矩每天拜三韆拜,拜釋迦牟尼佛的捨利。他拜瞭三年,開悟瞭。老實人!他本來不認識字,經也看不懂;悟瞭以後,他能作詩、作偈,亦能講經。這就證明,真誠到極處,就得定,就開智慧,必定得三寶加持。是故佛法的修學跟世法不一樣,真誠能夠感應通達。(以上摘自《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淨空法師宣講於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問八、齣版本書目的?

  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的心得報告。

  本書絕非所謂的解說《金剛經》,因福慧俱未到位故。勉強而言,隻能說是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之後一律以「講義」為名代之)的心得報告。由於本「講義」前後達三十餘萬字,且為文言文體裁。「講義」第二十九頁中且言:「有人疑《金剛經》前後意義重復者,是不善讀《金剛經》,倘知後文與前文之關係,則不但不重復,且見其脈絡貫通。」筆者自覺有製作本書心得報告之需要!

  為瞭試著將三十多萬的文言文前後連貫的意義,嘗試以筆者之淺學陋識,做一個比較白話文式的心得報告,是編著本書的立意。然「講義」:「本經校勝多次,每次必加勝,愈校愈勝,並非後文深於前文,相差如此之遠,乃就眾生而言,指其功行愈勝福德愈多也」。所以本書稱為《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999問)──捲一前378 問》,其後若有幸續齣捲二、捲三等,誠摯希望讓大傢愈能由《金剛經》開智成佛。恰如經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齣。」

  本書《佛在心中莫遠求》,開瞭一個小小的齣書會。當中幾位知己善知識給瞭幾個提問,有些可以當場迴答,有些必須迴來找答案的。所以前端先給瞭一個也是問答方式的補遺,除迴覆當時的提問外,也懇切期望對各位在看本書時有所助益,這個補遺提問總共有9問。

  茲將本書章節之分法,說明如下:

  第一章:補遺提問,共9問答
  《金剛經》與其他經書有何不同?有何特色?筆者以為進入經文之前,讓大傢能夠對《金剛經》的結構,以及其他如前半、後半等先有一個概念式的提醒,那進入經文的提問應該容易些。故先有:
  第二章:前後半部節要之問答,共46問答
  第三章:全經節要者之問答,共84問答
  接著纔有:
  第四章:經題提問,共90問答
  第五章:經文提問,共158問答
  第六章:結語
  是為《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999問)──捲一前378問》也!

圖書試讀

前言

用問答方式進入《金剛經》的世界


取書名為《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其中,書寫、受持、讀誦是「買佛」,為人解說是「賣佛」。而所謂的久久久,第一個久是說《金剛經》本身的曆久而彌新,第二個久是說書寫、受持、讀誦要能長久持之以恒,第三個久是說為人解說,得經生纍世常駐我心,行之愈久愈得力。買賣不外乎價值傳承,其中有數量、有得失、有媒介等問題,簡單說就是有問答的對應。有緣得由淨空老法師的電視弘法,得其推薦介紹: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淨空老法師並編著有《金剛經講義節要及《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做精闢扼要的解說,實乃研習《金剛經》之金剛至寶也,拜讀之後受益良多。

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未能吸收瞭解之處,於是想藉由本書這樣的問答方式;一方麵記錄自己的心得與大傢共享,更特彆期待謬誤之處能得諸菩薩不吝指正。我買,你賣,我你是一不是二。問就是買,答就是賣,買賣,是一不是二。懇切期待大傢法喜充滿,多多備足前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法糧!

最近常在國傢地理頻道或探索頻道,看到播放在阿拉斯加探索挖掘金礦,不同尋寶者收獲好壞有很大的差彆。

請看這一段《金剛經》經文:「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齣。」其中,「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即是佛法。

恰如《金剛經》周知世人,它就像阿拉斯加一樣,富含黃金礦藏;但是人們必須自己努力去研究,遵循一些方法,透過適當工具,纔能獲取黃金。否則,不但入寶山空手而迴,賠瞭夫人又摺兵,破産之外亦不乏喪命者!筆者於後段之本書大意中談到:進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座寶山,遣妄、除執(這是方法與適當工具的一環,全書當有更進一步說明),恰是本段之補充說明。筆者又於序文中提到美國作傢佛洛森說:「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隻能從內開啓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彆人開門。」正與佛法破我需由自己來,完全吻閤。迴傢不論是百戶大廈或單一住傢,隻有對的鑰匙纔能迴到傢裏;那纔能過幸福的傢庭生活,所以迴傢幸福的路必須是自己努力、自己找。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