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心中的太空

觀測心中的太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太空
  • 心理學
  • 觀測
  • 內心
  • 探索
  • 哲學
  • 思考
  • 宇宙
  • 自我
  • 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智悲翻譯中心


  智悲翻譯中心是由喇榮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發起,海內外諸多佛子共同參與、自願發心的一個翻譯機構。

  索達吉堪布本人,長期緻力於將藏傳佛教的智慧寶藏翻譯成漢語,利益中文背景的眾生。從上世紀六○年代開始,物質科技發達的西方人,前僕後繼地來到靈修智慧深廣的東方,找尋精神文化的豐厚財産。到近年,禪修經驗豐富的僧侶們配閤心理學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佛教所提倡的「眾生平等」等前衛理念,無一不鼓舞著西方世界每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們。

  智悲翻譯中心分中譯英和英譯中兩個部門,透過中文至英文的翻譯,將索達吉堪布翻譯、著述的藏傳佛教的智慧寶藏,呈現到渴求精神文明的西方人麵前;同時,也經由英文至中文的翻譯,將西方證成佛教的實證,帶迴古老的東方大地。

圖書目錄

序     007
本書緣起     011
智悲翻譯中心簡介     012

一、對話
1. 解開佛教與科學的密鑰     014
2. 探索信仰與理性的界限     026
3. 打開真理之門     053

二、佛教與物理學
1. 佛教與量子物理學:東西方對話的貢獻     074
2. 第二次量子革命     092

三、佛教與心理學
1. 觀測心中的太空     104
2. 正念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探究     121
3. 積極心理學與佛法的慈悲之道     130

四、佛教與經濟學
1. 可持續發展的佛教經濟學透視     136
2. 佛教和可持續發展:自足適度生活的科學     150

五、佛教與倫理學
1. 佛教倫理:佛陀反對用動物祭祀     162
2. 野生物種保護倫理學說--超越人與自然二元論     167
3. 佛教倫理的人類價值     186

六、佛教與環保
1. 未來的痛 尚未開始     192
2. 大乘佛教與環境倫理學:唯識教義之透視     198

七、社會快訊
1. 為富不仁:越有錢,越缺乏同情心     214
2. 佈施的學問:為何佈施讓人心情愉快?     218
3. 寜靜以緻遠     230

後記     235

圖書序言

本書緣起

  《說文解字》言,「科」者,「從禾從鬥,鬥者量也」。「學」者,「覺悟也」。「科」、「學」連起來的意思是透過觀察、測量達到覺悟。在現代泛指西方舶來的解釋自然真理的各種學說。

  從懷疑中醒來的覺悟者,我們稱為佛陀。兩韆五百年前,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眾生宣講瞭覺醒的教言,這些真知的智慧,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反而利用現代科技,跨越鴻溝,震醒瞭西方--科學發達,佛教新興的國度。截至2012年,已經有超過八韆名前沿科學傢們投入科學與佛教的研究。

  本書是智悲翻譯中心花費瞭大量的精力,翻譯的國外各個科研領域,對佛教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和演講等內容,很好地闡述瞭佛教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有著怎樣的幫助和藉鑒作用。

  西方科學界對於佛學的實證研究,讓智識分子們重新認識和思考佛教。西方科學對於佛教的實證研究,加強瞭我們對於佛學的重新認識。佛教是迷信嗎?科學傢們怎麼看待佛教?什麼是意識和物質?哪個更為重要?宇宙的運行是指嚮一個目標嗎?人類的最終定位是什麼?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重新思考佛教!

圖書試讀

一、對話

一個人若意識到,
器情世界中所展示齣的人類欲望、
目標和不可思議的秩序都微不足道時,
他會將個人生活中的痛苦視為一種牢獄,
並希望將萬物作為唯一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More About Buddhism & Science
1. 解開佛教與科學的密鑰

www.religiondispatches.org
「宗教快訊」匯譯

1. 佛經的作用

在某種程度上,佛教的理念甚至打開瞭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的頭腦。在佛教中,依靠經驗和推理多於經文。一位學習傳統佛教的佛教徒說,當遇到一些知識或觀點與自己的信仰不閤時,他會首先以證據或推理驗證,若驗證通過,則會接受新知識。同理,如果現代科學提供瞭可靠的證據,證明佛教中某些觀點是錯誤的,那麼他也會接受現代科學。這一觀點在非佛教徒看來,似乎是佛教內部的一個革命性突破,但對於佛教徒自身,這是很正常的事。

在很多時候,佛教徒對待佛經的方式,並不像亞伯拉罕諸教教徒之於《聖經》、《舊約》或《可蘭經》。佛經並不是不可置疑的上帝話語,也不是隻能藉由信心而接受的物質或精神宣言。相反,佛經指示瞭超於普通感官和認知的不可言說之實相。

盡管有人相信經文皆指示實相,但這種單純的「相信」,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佛教的修持不僅僅基於對佛經的忠誠信心,而更在於修行者本身對於經文所描述之實相的親身體驗。通往佛陀的道路,是建立在實證而非信仰的基礎上。

佛經中有時候會描述物質世界,但旨在輔助內心的修持。例如,早期巴利經文描述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遠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認知。也許我們會産生疑問,憑藉那個時代的「科學」,早期的佛教徒如何能夠理解周遭的物質世界?然而,相信物質由四大組成永遠不會成為修道的關鍵,況且這與現代物理或地質學沒有任何直接相違之處。也許很多人會自動「更新」古老的經文,而使之與現代地質學相閤,但我們所試圖理解或證悟的本質,並不取決於信仰四大元素或者原子、電子。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