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颱灣紀行

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颱灣紀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晚清史
  • 外交史
  • 旅行文學
  • 福爾摩沙
  • 英國
  • 郇和
  • 曆史地理
  • 文化交流
  • 紀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沒有任何外國人,能像已過世的郇和那樣,將他的名字如此緊密的與福爾摩沙(Formosa)連在一起。」


--美國駐淡水領事 達飛聲(James Davidson)

  「他是最努力,也是成就最高的『探險型』博物學傢之一。」--英國動物學會主席 施剋雷特(P. L. Sclater)

  這位外交官在探險、原住民文化、博物發掘等方麵創造瞭許多「颱灣第一」,並且開風氣之先,在他之後,許多博物學傢、人類學者、洋商、外交官、攝影師、海關人員因而對Formosa産生興趣,他們停停走走留下足跡,豐富瞭「老颱灣」的記憶。

  颱灣至少有三十三種動、植物以郇和的名字來命名,他發現「西藏熊」是早期颱灣與喜馬拉雅區共有的生物,就連颱灣當地原住民也被他窺視的一清二楚──英國外交官被公認為「颱灣早期最偉大的博物學傢」,打開他的探險宛若走進福爾摩沙博物館,流連在尋寶的世界而意猶未盡。

  西元19世紀底之前,颱灣還是一個充滿「瘴癘之氣」的未開發土地,牡丹社事件及清法、乙未戰爭就靠著風土病殺滅許多法兵跟日軍,形成天然國防防護網。生活環境極差的年代,颱灣史上首任的英外交官郇和登陸瞭,原是為瞭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來到颱灣,卻當起瞭鳥獸專傢,他四處尋訪、不停的生病,在大病初癒後總會留下許多探險文章,篇篇都觸及老颱灣最不為人知的一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政三


  彰化人,颱灣研究者。

  著作:
  《英國廣播電視》、《北颱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徵颱紀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齣磺坑鑽油日記》、《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颱灣外記》、《徵颱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異人的足跡:轉角的風華―陶德》、《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颱灣紀行》、《美國油匠在颱灣》、《紅毛探親記:1870年代福爾摩沙縱走探險行》、《紅毛探親再記》、《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等,其他作品散見國內外報刊、網路。

圖書目錄

自序--與鳥獸共舞
郇和環遊颱灣首記
郇和環遊颱灣再記
郇和「北泰雅印象」:奎輝社紀行
「蘇澳風情畫」:郇和蘇澳紀行
郇和「西拉雅與排灣族點滴」
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
〈附錄一〉郇和生涯一覽錶(Robert Swinhoe,1836~1877)
〈附錄二〉颱灣鳥類新舊學名對照
〈附錄三〉原住民族語言對照

圖書序言

自序

  與鳥獸共舞


  樂於賞鳥的鳥友或研究颱灣鳥獸世界者,可能比颱灣史研究者更熟悉正式中文名字叫「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9~1877.10卒)的「史溫侯」或「斯文豪」這個人,因為他除瞭是英國首任駐颱外交官(1861.7~1866.3駐颱),更為人熟悉的是在發掘鳥獸的傑齣貢獻,尤其鳥類方麵。他發現許多颱灣鳥獸新品種,有的冠上他的名字,迄今仍在使用,達飛聲(James Davidson)稱:「沒有任何外國人,能像已過世的郇和那樣,將他的名字如此緊密的與福爾摩沙(Formosa)連在一起。」除瞭颱灣,他轉派清國大陸期間(1866.3~1873.10),仍於閑暇或公齣之際,勤研究大陸與北日本鳥獸,1869年還浪漫地將海南島的「叉尾太陽鳥」(Aethopygachristinae / Fork-tailed Sunbird),以夫人Christina的名字命名為「剋麗絲緹娜太陽鳥」。

  郇和生於印度加爾各答,18歲即投入英國駐華外交圈,20歲首次來颱,在新竹湖口鳳山(Hongsan)一帶進行「尋人」秘密任務,順便採集博物。

  1857、1858年兩度搭乘英艦剛強號(the Inflexible)環颱搜尋歐美船難漂民,並偵測民情、探勘海岸與礦産。1860年隨「英法聯軍」殺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後來齣版《1860年華北戰記》(Narrative of the 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

  1861年7月派駐颱灣府(颱南);同年12月20日,直接從「養病」的廈門轉到淡水開館。翌年4月,不顧「戴潮春事件」即將爆發,逕赴大漢溪上遊探訪泰雅族大嵙崁群奎輝社;同年5月離颱返倫敦養病,至1864年1月31日纔迴到淡水。這段「養病」期間,正好是他在倫敦學術圈的活躍期,發錶多篇颱灣原住民和鳥獸論文,奠定瞭他在「颱灣學」的名聲與地位。1864年5月,帶著英國外交部補助的精密儀器,第三度探訪蘇澳──他理想的大英殖民地;同年7月赴澎湖及南部搜尋茶船Netherby失事事件,與排灣族有瞭第一手接觸。這些探險都留下紀錄。9~11月又生病,11月初直接從廈門移駐打狗(高雄),在英商寶順洋行(Dent & Co.,這是該洋行在中國的正式通行名稱,又譯為顛地洋行。德約翰的Dodd & Co.因早期代理該行颱灣業務,就一直被颱灣相關文獻稱為寶順洋行)集貨船三葉號(Ternate)上,「以船為傢、以船為辦公處所」達半年之久,1865年5月初纔改租高雄哨船頭東側山丘處天利行(McPhail & Co.)的民宅為館捨,總算「登陸」瞭。1865年2月初,升任領事,人逢喜事精神爽,當年發錶多篇論文。1866年初探訪荖濃溪、六龜,2月底調派廈門,4月4日正式接任駐廈門領事。

  從他的「颱灣經驗」來看,每次探險後總有許多文章齣現,也總會大病一場,顯見他很用功但身體欠佳;不過,彆忘瞭早期颱灣生活環境並不好,且是「瘴癘之地」,各種風土病構成的「天然國防防護網」曾宰殺無數法兵(1884~1885年清法戰爭)及日軍(1874年牡丹社事件、1895年乙未之戰及稍後抗日)。離颱後先調廈門,再調寜波(1867及1871),最後調駐煙颱(1873)。這並非他與颱灣最後的接觸,1867年8月曾至澎湖探勘煤礦;1868年12月至翌年1月底,以及1869年6月兩度以「颱灣領事」(the consul of Taiwan)名義來颱處理「英船砲擊安平事件」(或稱「樟腦戰爭」)善後事宜,他在業餘的「研究鳥獸」費盡心力,但本職的「外交工作」能推就推,有點本末倒置。依據1868年10月29日英公使阿禮國(R. Alcock)照會總署恭親王函,可知郇和係在該日之前,即奉命前往颱灣處理日漸升高的緊張局勢;換句話說,是在11月25日發生「砲擊事件」之前近一個月。他不火速赴颱處理,卻慢條斯理地於12月11日方抵打狗,又拒絕接管善後事宜,反縱容火爆的駐颱署領事吉必勛(John Gibson)繼續處理,自己卻利用時間寫瞭評論柯靈巫(Cuthbert Collingwood)颱灣行與自己赴張傢口之旅的2篇文章,並於1869年1月中旬從打狗分彆寄齣,不願涉入爭端的「不沾鍋」心態可見。

  郇和與颱灣最後一段緣分,係美國博物學傢史蒂瑞(Joseph Steere)赴英,將在颱期間(1873.10.3~1874.3.31)採集到的鳥類標本交給他鑑定,郇和發現內有一新品種,遂以史蒂瑞姓氏命名為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黃胸藪眉」,又稱「藪鳥」(畫眉科);1877年10月郇和在鳥學權威雜誌《硃鷺》(Ibis, 1: pp. 473-474)發錶〈福爾摩沙來的新鳥種〉(On a New Bird from Formosa, (Liocichla steerii)),是生前最後文章,也為他的「颱灣情緣」劃下瞭美麗的記點。1877年上半,他在「倫敦萬國博覽會」(The London Exhibition of 1877)設置「福爾摩沙專櫃」(Formosan Booth),展示颱灣原住民文物與鳥獸標本,榮獲奬章及奬金;同年10月28日因癌癥病逝倫敦,得年僅41歲。

  1866年4月迄1873年10月駐節大陸期間,他勤跑各地,發錶許多有關清國大陸的鳥獸文章,另有多篇包括北海道函館、勘察加半島,以及颱灣動物的介紹及比較;即便退休返英期間,仍多所著墨。他應該曾遠赴北海道、勘察加半島採集、探險。他發現颱灣的動物與清國沿海地區的動物關係有斷層,反倒與喜馬拉雅區(Himalayas)、馬來群島、日本關係較密切;另舉齣「西藏熊」(the Tibetan Bear)是喜馬拉雅區和颱灣及北清(North China)的共同品種。不知他可曾到過西藏?值得進一步挖掘。

  1873年10月初,他因下肢癱瘓離開駐所,返英療養,從此永彆亞洲;1875年8月25日無法康復,正式辦理退休。最後歲月(最遲從1874年9月起,至1877年10月卒)蔔居倫敦市中心西南方、泰晤士河北岸的雀兒喜區(Chelsea)卡萊麗廣場33號(33 Carlyle Square)──位於目前倫敦市中心西南的SW3區,泰晤士河北岸、國王路(King's Road)與老教堂街(Old Church Street)交叉口。1873年底或1874年初返抵英國,可能即蔔居該地。

  就探險、住民族文化及語言記錄、博物發掘等方麵,郇和創造瞭許多「颱灣第一」,為我們留下豐富的「老颱灣」(Formosa)記憶。贊賞他的貢獻之餘,也須瞭解他懷抱大英帝國殖民觀(這是當時英人普遍心態,何況他生長在大英帝國印度殖民地官僚世傢)、他算不上瞭解颱灣發展史、他不能說是盡職的外交官;不過瑕不掩瑜,他創造齣留名颱灣史的條件與獨特領域。英國動物學會主席施剋雷特(P. L. Sclater)於1875年年會,稱贊郇和:「他是最努力,也是成就最高的『探險型』博物學傢(exploring naturalists)之一。」

  上述素描,在本書各章都有較深入的敘述,書末〈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及〈郇和生涯一覽錶〉,有助通盤瞭解他的一生與著作。筆者曾陸續發錶於《颱灣博物季刊》88~92(24: 4~25: 4)期(2005.12~2006.12)、96(26: 4)期(2007. 12)的各篇文章因陸續發現新資料,因此都有所修正。

  至於鳥類方麵,自認雖「鳥事」欠佳,郇和鳥類命名有些已陸續被後期研究者更改過,由於說法不一,筆者花瞭無數時間「與鳥兒共舞」,整理齣〈颱灣鳥類新舊學名對照〉。另篇附錄〈原住民族語言對照〉,係將郇和與早期史蒂瑞、達飛聲、近期研究者採集的颱灣原住民族語言,以及史蒂瑞在菲律賓收錄的原住民語言相對照。

  書末「參考書目」所列作者,均為應該感謝的對象,沒有他們在不同時空的努力,筆者無法成書,畢竟須引經據典,不可能單靠「創作」;書中如有「異見」,還請海涵,純就事論事。《颱灣博物季刊》的採用,讓我在刊登期間「每3個月有筆『老人年金』(稿費)可領」;並感謝「國立颱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原人類學組)組長李子寜兄及歐陽盛芝研究員提供的珍貴圖片,使本書生色不少。東年大哥的提攜、指點與期勉,銘感於懷。中研院颱史所翁佳音兄,在部分排灣族地名的指正,讓我找到瞭「方嚮」。名作傢曹銘宗兄提供多本大作供參,情誼感人。名漫畫傢、好友杜福安為筆者退休、推齣修訂再版本,特彆畫瞭一張生動的素描,備感榮幸之餘,特緻謝意。楊榮川董事長、楊士清總經理「五南文化事業」旗下的「五南圖書齣版公司」沒棄嫌,推齣修訂再版本心存感激,並嚮本書編輯群蘇美嬌等的努力,說聲「真(金)多謝」。

  本書第一版是筆者6年多前萬般無奈重迴公職前一個月齣版;現載欣載奔迴歸傢園,樂於不眠不休地修稿、校稿。特誌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颱灣紀行》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紀行”二字所蘊含的旅行與見聞。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深知,官方的曆史敘事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而個體的旅行記錄,則更能捕捉到時代的細微之處,那些鮮活的、充滿人情味的點滴。郇和,作為一名英國外交官,他必然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我希望他筆下的颱灣,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地理名詞,更是有著溫度、有著故事的地方。他會如何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會對颱灣的美食、服飾、習俗産生怎樣的評價?他對當地官員的印象如何?他對當時颱灣社會齣現的各種新事物,如西方傳教士、新式學堂等,又持何種態度?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展現一幅不同於教科書的晚清颱灣畫捲,一幅充滿異域風情,又暗藏時代變革的生動圖景。我期待著,在這趟“福爾摩沙”的旅程中,與郇和一同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

评分

第一次翻開《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颱灣紀行》,純粹是被書名所吸引。颱灣,這個我熟悉的土地,卻在晚清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透過一位英國外交官的眼睛,會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我好奇的是,郇和這個名字,在颱灣的曆史長河中,是否留下瞭不易察覺的痕跡?本書能否讓我窺見那個年代的颱灣,與我們現在所知的颱灣,有哪些截然不同的風貌?我期待能從書中瞭解到,那個時期颱灣的社會結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與西方世界的早期接觸,是如何一步步改變這座島嶼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郇和的視角,能夠理解晚清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尷尬地位,以及西方列強,特彆是英國,是如何審視並影響著中國的內政外交。這本書,或許是一扇窗,讓我得以“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曆史,去體會那個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那些被曆史洪流所裹挾的個體命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能引發我對於殖民、現代化、國傢主權等議題的深刻思考。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瞥見《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颱灣紀行》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一位身處異鄉的西方人,在那個古老帝國風雨飄搖的年代,用他的筆觸記錄下他對這片土地的所見所聞。我最想知道的是,郇和這個人物本身。他是一位怎樣的外交官?他的觀察角度是否會受到自身國傢利益的影響?他是否會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希望通過他的記述,能夠看到晚清颱灣與當時世界其他地區在文化、經濟、政治上的聯係與碰撞。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當時英國在颱灣的商業利益,或是與當地社會精英的互動。我期待的是一種帶有反思色彩的閱讀體驗,通過瞭解一個“他者”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身,去思考曆史發展中的偶然與必然。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颱灣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跨文化交流、國傢命運與個人視野的生動教材。

评分

《翱翔福爾摩沙》這個名字,一開始就給瞭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想象著一位身著西裝的外交官,在那個尚未完全開化的年代,乘坐著輪船,或是馬車,在颱灣的土地上穿行。他眼中的颱灣,是怎樣的?是充滿未知的神秘之地,還是有著獨特魅力的東方島嶼?我更想從書中看到的是,郇和是如何看待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差異。他是否會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或是帶著好奇與尊重?書中對晚清政治格局的分析,能否給我帶來新的啓發?那些發生在颱灣的事件,是否能摺射齣當時整個中國的縮影?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記錄郇和的個人見聞,更能通過他的視角,深入剖析晚清時期中國社會轉型所麵臨的內外壓力。這本書,或許能夠成為我理解那段曆史的一把鑰匙,讓我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去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曆史。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敘事,而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

评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書店裏尋找那些能帶我穿越時空的寶藏,《翱翔福爾摩沙》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著作。書名中的“福爾摩沙”,這個帶著一絲異域風情又略顯憂傷的舊稱,立刻勾起瞭我對近代颱灣曆史的遐想。郇和,這個名字對我來說相當陌生,但“英國外交官”的身份,卻預示著這本書將提供一個非中國視角的觀察點。我迫切想知道,這位來自遠方的異國賓客,是如何看待彼時的颱灣?他所記錄的,是官方的政治博弈,還是民間的水土人情?是對颱灣豐富物産的驚嘆,還是對當地社會秩序的評判?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細節描寫,比如對港口城市的描摹,對原住民部落的探訪,甚至是與當地官員的交鋒。這些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夠幫助我構建齣一個更為立體、鮮活的晚清颱灣形象。同時,我也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一位外國外交官的遊曆,是否會因此留下些許特殊的印記,或者,僅僅是作為一段短暫的異國經曆,而被他匆匆記錄下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