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

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科技倫理
  • 社會影響
  • 未來趨勢
  • 技術哲學
  • 創新方法
  • 批判性思維
  • 數字社會
  • 人文關懷
  • 科技發展
  • 社會變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九個重要案例,看透生活中切身的安全議題
九道思考工法,按部就班重奪迴生活自主權
 
  天氣預報細懸浮微粒超標,下班後小王戴上口罩走齣公司,順路走到超市買一瓶牛奶迴傢,但哪一牌的牛奶纔是安全的?喝豆漿吧,那麼非基因改造黃豆的標示在哪裏?齣瞭超市買晚餐,前些日子烹調用油大廠連環爆齣問題,現在外食真的安全嗎?迴傢之後,上網隨意留言開個玩笑也要小心,誰知道會不會被告?上床睡覺開冷氣,腦中閃過福島核電風波,響應節能省電吧,但不開冷氣,地球暖化成這樣,吹電風扇還是熱熱熱!……小王的一天就這樣昏昏沉沉地睡瞭過去。明天恐怕隻是今天的復製。
 
  難道隻能這樣嗎?科技主宰瞭現代社會,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大大小小的風險與災難。政府的失能,更加深瞭民眾的恐懼,不安的感覺逐漸蔓延。我們連日常生活中吃下肚的坐上去的穿上身的住進去的都難以確定安危,安身立命變成一種奢侈。聽天由命就是我們的宿命?
 
  安身立命,真的那麼睏難?

  日本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傾注全力,由多名學者閤寫齣這本深入淺齣、兼具案例和理論的通識著作,期間國際知名STS學者也紛提懇切的建議。它可以是給學生的通識教科書,更可以作為給一般大眾的「教養書」。書中選取九個日本特彆重要且具代錶性之科技災害案例並深入分析,時間從五零年代到今天;從國際知名的痛痛病與水俁病,到近年全球都議論紛紛的狂牛癥、愛滋與核能議題,以至新興爭議──網路訴訟。這些不隻是日本,也是現今颱灣所不得不麵對、卻又躊躇不前的難題。更可怕的是,未知的災難還會一直到來!
 
  本書嚴格審視政府、專傢與科技廠商的作為,並提供民眾必要的科技素養。對於專傢的建言,以及專傢和政府的閤作,我們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如何判斷、如何檢視?此書破除專業與常民生活的籓籬,透過殷切平實的書寫,邀請大傢共同來思考這些難題,覓尋安身立命之道。
《文明的軌跡:人類社會演進的宏大敘事》 圖書簡介 《文明的軌跡:人類社會演進的宏大敘事》是一部深刻探討人類社會從起源到未來的演變曆程的鴻篇巨著。它不局限於單一的技術維度或文化視角,而是以一種跨學科的、曆史縱深感極強的敘事方式,係統梳理瞭人類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復雜性、適應性與內在驅動力。本書旨在構建一個宏觀的曆史框架,用以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境地,並審視未來可能麵臨的岔路口。 第一部分:根源的呼喚——史前社會的形成與早期結構 本書開篇追溯至人類心智和工具的第一次飛躍。我們首先聚焦於認知革命的影響,探討符號思維、語言的誕生如何徹底改變瞭人類的組織能力和信息傳遞效率。這並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次深刻的生物學與文化學的交織。隨後,我們將深入分析舊石器時代狩獵采集社會的社會結構——那些建立在親屬關係和非正式權威之上的動態平衡。 緊接著,本書詳細闡述瞭改變人類命運的新石器革命。農業的興起,即“第一次綠色革命”,是本書論述的第一個關鍵轉摺點。我們不僅考察瞭農業技術的傳播路徑(如“大麥與小麥的東方之舞”和“玉米的西方傳播”),更深入剖析瞭其對社會形態的顛覆性影響:從遊牧到定居,從平等走嚮瞭階層分化,以及由此催生的剩餘産品、私有財産和早期政治權力的萌芽。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理解定居生活如何為更復雜的社會組織——早期村落和城邦——奠定瞭物理和人口基礎。 第二部分:秩序的建立與疆域的拓展——古代帝國的興衰 在早期文明的基石之上,本書進入瞭古代世界的構建階段。我們考察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著重分析瞭水利灌溉係統對國傢形成的關鍵作用。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往往是早期中央集權得以鞏固的物質基礎。 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是“帝國模式”的誕生與運作。從亞述的軍事機器到波斯的驛站係統,再到羅馬的法製與工程奇跡,我們係統性地解構瞭古代帝國如何通過統一的度量衡、法律文本、基礎設施(道路和運河)來管理廣袤的地域和多元的人口。書中特彆設置瞭對古代宗教與意識形態的研究,探討這些非物質力量如何成為維護社會等級製度和凝聚力的粘閤劑。這些宗教和哲學體係,如儒傢倫理、希臘哲學或一神教的崛起,不僅提供瞭道德規範,更是構建社會“意義世界”的藍圖。 我們同時也細膩描繪瞭古代經濟的脈絡——長距離貿易路綫(如早期絲綢之路)的開闢,以及奴隸製和封建依附關係在不同文明中的變異與共存。 第三部分:變革的陣痛——中世紀的轉型與全球聯係的萌芽 跨越瞭古典文明的黃昏,本書進入瞭被傳統史學常描繪為“停滯”的時代,但我們將其解讀為“重新聚閤與區域整閤”的時期。本部分詳細梳理瞭歐亞大陸各地獨特的轉型路徑: 1.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科學遺産: 探討瞭阿拉伯學者的貢獻,他們如何在保存和發展古希臘科學的同時,開創瞭代數、光學和醫學的新紀元,並成為瞭東西方知識交流的樞紐。 2. 東亞的集權與精細化管理: 分析瞭中國宋代及之後的官僚製度的成熟,以及在農業技術(如高産作物引進、水稻種植的精細化)和手工業生産(如瓷器、冶鐵)上的持續突破。 3. 歐洲的封建體係與大學的興起: 考察瞭分散的權力結構如何催生瞭契約精神和地方自治的雛形,以及大學作為知識生産機構的齣現,預示著新的思想解放。 這一階段的高潮是“連接世界的探險”。我們審視瞭濛古帝國帶來的歐亞大陸的短期整閤,以及隨後的地理大發現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瞭全球的經濟地理和權力平衡,開啓瞭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進程。 第四部分:理性與動力的爆發——現代性的雙重螺鏇 現代性的到來,是本書著墨最多、分析最深入的部分。我們將其定義為一場由知識、能源和組織共同驅動的革命。 首先,是對科學革命的細緻考察。牛頓範式的確立,不僅是物理學的突破,更是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的根本轉變,它為啓濛運動提供瞭堅實的認知基礎。緊接著,本書將工業革命視為一次能源結構和勞動組織形態的決定性斷裂。蒸汽機、煤炭的使用,以及工廠製度的普及,徹底改變瞭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並催生瞭全新的社會階級——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 在政治領域,本書對比瞭啓濛思想的傳播(如洛剋、盧梭的理念)與政治革命的實踐(如英美法三國革命),探究瞭民族國傢(Nation-State)作為新的政治實體的確立過程。民族主義的興起,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認同形式,是如何取代瞭傳統的王朝忠誠。 在經濟方麵,我們將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與擴張性,以及它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不平等的資源分配體係。 第五部分:二元對立的張力——20世紀的全球衝突與意識形態的角力 20世紀被描繪為“極速時代的混亂與反思”。本書將著力於分析全球化壓力與意識形態衝突如何將人類推嚮瞭空前的破壞性高潮。 我們係統梳理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層社會經濟根源,而非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麵。重點分析瞭大眾傳媒、民族主義宣傳和工業化戰爭機器的結閤,如何使得衝突的規模和性質發生瞭質變。 緊隨其後的是對社會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考察。這不僅是軍事和經濟的競賽,更是一場關於“如何組織人類社會”的深刻哲學辯論。我們探討瞭福利國傢的齣現、去殖民化運動的浪潮,以及冷戰對全球技術發展、文化生産和社會心理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六部分:信息流動的時代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最後,本書展望瞭當代社會。我們探討瞭後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過渡,重點分析瞭半導體技術、互聯網以及生物技術對社會結構、勞動力市場和個人身份認同的衝擊。 我們審視瞭當前世界麵臨的“超級復雜性危機”:全球氣候變化、跨國金融係統的脆弱性、以及生物倫理學的挑戰。本書並未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關鍵問題:在數據和算法日益成為決策核心的背景下,人類的自主性將如何被重新定義?全球治理的睏境在多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尚未完全適應自己創造的復雜性? 《文明的軌跡》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審視曆史的清晰工具,它強調人類文明並非綫性的進步,而是一個充滿試錯、循環與突變的過程。通過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讀者或能更具洞察力地迎接那尚未寫就的未來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綾部広則(Ayabe Hironori)

  【簡曆】1968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目前任職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

  【主要著作與論文】「現代社會と科學技術の共進化プロセス解明への視座——SSC計畫の事例研究(1983-1992)」(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
 
梶雅範(Kaji Masanori)


  【簡曆】1956年生,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學術博士。現任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社會理工學研究科副教授。

  【主要著作與論文】『メンデレーエフの周期律発見』(北海道図書刊行會,1997);D. I. Mendeleev's Concept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27 (1), 2002;Mendeleev's Discovery of the Periodic Law: The Origin and the Reception (Foundation of Chemistry 5(3), 2003)。
 
神裏達博(Kamisato Tatsuhiro)

  【簡曆】1967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廣域科學博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前科學技術廳、三菱化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現任獨立行政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社會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專門研究員。

  【主要著作與論文】「“狂牛病”リスクに理性的な対応を」(『論座』2001年11月號);「社會はリスクをどう捉えるか」(『科學』2002年10月號);『食品リスク——BSEとモダニティ』(弘文堂,2005)。
 
小林傳司(Kobayashi Tadashi)

  【簡曆】1954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係研究科科學史.科學基礎論專攻博士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現任大阪大學溝通設計中心教授、中心副主任。

  【主要著作與論文】『公共のための科學技術』(編著,玉川大學齣版部,2002);『誰が科學技術について考えるのか』(名古屋大學齣版會,2004);「科學技術とガバナンス」(『思想』2005年5月號)。
 
調麻佐誌(Shirabe Masashi)

  【簡曆】1965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廣域科學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學術博士。現任於東京農工大學大學教育中心副教授。

  【主要論文】「Linux開発」,(收錄於『公共のための科學技術』,玉川大學齣版部,2002);「デジタルデバイド試論」(收錄於『ハイテクを生きる』,北樹齣版,2003);Likelihood of in-bound/outbound access to co-authorship(共同作者,Scientometrics, 59, no.3, 2004)。
 
杉山滋郎(Sugiyama Shigeo)

  【簡曆】1950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係研究科科學史.科學基礎論專攻博士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學術博士。現任北海道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科教授。

  【主要著作與論文】『日本の近代科學史』(朝倉書店,1994);『北の科學者群像[理學モノグラフ] 1947-1950』(北海道大學図書刊行會,2005);『科學コミニケーション』(『思想』2005年5月號)。
 
塚原東吾(Tsukahara Tōgo)

  【簡曆】1961年生,東京學藝大學碩士,獲荷蘭政府公費留學奬學金,萊頓大學醫學係博士。現任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副教授。

  【主要著作與論文】Affinity and Shinwa Ryoku (Gieben Publ., 1993);「科學と帝國主義が開く地平」(『現代思想』2001年8月號);「日本の機器観測の始まり」(共同作者)(『地球』315,2005)。
 
平川秀幸(Hirakawa Hideyuki)

  【簡曆】1964年生,國際基督教大學研究所比較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現任京都女子大學現代社會學係副教授。

  【主要論文】「リスクガバナンスのパラダイム転換——リスク/不確実性の民主的統治にむけて」(『思想』2005年5月號);「日本の食品安全行政改革と食品安全委員會——殘された問題/新たな課題」(共同作者,『科學』2005年1月號);「科學技術と市民の自由——參加型テクノロジーアセスメントとサインスショップ」(『科學技術社會論研究』1,2002)。
 
廣野喜幸(Hirono Yoshiyuki)

  【簡曆】1960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係研究科相關理化學博士課程修畢,理學博士。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副教授。

  【主要著作與論文】「バイオテクノロジーの技術論的位相」(『思想』2001年7月號),『生命科學の近現代史』(共編著,勁草書房,2002);「[BSE] 歴史の経緯」(『科學』2004年1月號)。
 
藤垣裕子(Fujigaki Yūko)

  【簡曆】1962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廣域科學博士課程修畢,學術博士。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廣域係統科學係副教授。

  【主要著作與論文】「科學政策論」(『科學論の現在』,勁草書房,2002);『専門知と公共性——科學技術社會論の構築にむけて』(東京大學齣版會,2003);「固い科學観再考——社會構成主義の階層性」(『思想』2005年5月號)。
 
鬆原剋誌(Matsubara Katsushi)

  【簡曆】1963年生,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社會工學博士課程修畢,學術博士。現任常磐大學國際學係副教授。

  【主要論文】「科學と法の界麵——科學的証拠のSTS問題」(『公共のための科學技術』,玉川大學齣版部,2002)。
 
宗像慎太郎(Munakata Shintaro)

  【簡曆】1972年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總閤文化研究科廣域科學博士課程修畢,學術博士。目前任職於民間機構「Think Tank」。

  【主要著作與論文】「専門傢の主観的判斷の妥當性検証と正當化に関するベイズ統計的研究——非専門傢による評価の手法」(共同作者,『科學技術社會論研究』 3,2004)。

校訂者簡介

林宗德

  【簡曆】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機器人/人工智慧的社會學與哲學、日本科技史。譯有《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文化理論的麵貌》等。

譯者簡介

王珮瑩

  【簡曆】颱北大學司法係,清華大學曆史所科技史組畢業,曾在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以及青山學院大學看過四季的風景,譯有《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多年來耽溺於日本的美學,成癮於善與惡的邊緣地帶。

圖書目錄

推薦序/傅大為 來自東洋的STS九道工法
推薦序/吳嘉苓 哆啦A夢的STS工具箱
前言

案例分析
第1章   水俁病案例中行政、科學傢、媒體的相互作用   杉山滋郎
 ──震驚世界的日本50年代兩大公害之一的水俁病期來龍去脈。
第2章   痛痛病問題解決過程中專傢與市民扮演的角色  梶 雅範
 ──兩大公害之一,其解決經緯以及與水俁病之比較。
第3章     從文殊訴訟探討日本核能問題   小林傳司
 ──大眾期待的核能廠安全程度與專傢判斷是否有齣入?
第4章 藥害愛滋問題的STS分析   廣野喜幸
 ──國際蔓延的新興病癥,各政府的應對態度及速度天差地遠。
第5章     從BSE/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病探討日本食品問題   神裏達博
 ──麵對無法確定病因的新病癥,政府該如何應對?
第6章     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治理    平川秀幸
──商業利益?還是社會環境價值?哪個較為重要?
第7章     醫療廢棄物之攻防    鬆原剋誌
──居民要求的不隻是客觀角度的安全,也是主觀角度的安心。
第8章     全球暖化與不確定性    宗像慎太郎‧塚原東吾
 ──用科學計算齣的全球暖化趨勢,真的能夠解釋我們的生活環境嗎?
第9章     先進技術與法律:從Winny事件談起    調麻佐誌
──當網路科技被利用於犯罪時,軟體開發者責任何在?
 
  解說:邁嚮進階研究(Advanced-Studies
──想要剖析科技與社會問題時,這裏教你需要的步驟及重點。
 
   研究取徑的趨勢
──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漫漫長路曆史,怎麼發展到今天。
 
  專有名詞解說
──讓你一窺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概念。
 
基本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作者介紹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來自東洋的STS九道工法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傅大為


  很高興看到當初我推薦給群學齣版社的這本《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後簡稱《九道工法》:一本日本STS的名著(原書名:『科學技術社會論の技法』2005東京大學齣版社),終於要以中文的麵目齣版問世瞭。

  大約從2000年以後,颱灣有比較多的朋友開始閤作推廣「科技與社會研究」(簡稱STS)*,到今天為止,大約已經15年瞭。為瞭因應颱灣逐漸邁入科技社會的趨勢,與科技醫療相關的社會爭議不斷,而對於未來科技發展的大方嚮,例如能源與化工,政府與社會也是舉棋不定,所以教育界與學界的許多朋友,鹹認為推廣與研究STS是十分需要的。而當時我們所擁有的STS思想與曆史案例資源,一般都是來自在歐美也纔發展瞭二三十年的STS研究。我們知道許多愛迪生電力的崛起、美國愛滋療法運動、膽固醇爭議、傢庭中的工業革命、還有巴斯德如何取得法國信任的STS分析,但我們對颱灣、乃至對於東洋世界中的STS案例,卻知道的相當少,也極為缺乏本土的STS教材。

  上述這個在東亞社會常見的論述興起型態,通常都以「西方vs.本土」為思考的主軸,但是在21世紀東亞諸社會發展STS的新潮流裏,我們其實該多注意一下東洋日本的STS發展。從遭受原子彈與二戰科技武器的摧殘開始,日本步入科技社會的腳步,一般比其他如韓國、中國、颱灣等東亞社會都來得早,而當代的科技與社會爭議,在日本也發動的早一點。同時,日本的STS研究,在東亞也算是比較深入而廣泛。當年中山茂翻譯孔恩的經典《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革命の構造』),比東亞其他社會開始翻譯該書至少要早十年,而我們後來在發展颱灣STS以及籌設東亞STS國際期刊(EASTS Journal)時,也常受到日本STS學界朋友的啓發與鼓勵,繼而2010年日本STS學會也盛大舉辦瞭國際科技與社會學會(4S)在亞洲的第一次年會。但是,因為文字上的障礙,當我們希望多瞭解日本(乃至韓國)的STS現狀及其爭議案例時,通常最快但又狹窄的管道,還是透過英文。

  又當我們步入一傢有規模的書店,日本文學的翻譯、村上春樹的譯品、乃至加上中文的日本漫畫與動畫,真可謂汗牛充棟。但是關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科技社會學、乃至STS的日文翻譯,可謂絕無僅有。這難道錶示日本是個文學大國,而對科技則缺乏人文社會的反省嗎?當然不是。它反而錶示颱灣與日本,這個在曆史文化與經貿關係都極為深厚的兩個鄰邦,在交流知識與科技的人文地圖上,其實是相當貧乏而扭麯的。也所以,《九道工法》中文版的問世,它衝擊這個相當扭麯的知識人文地圖、提供一個介於西方與颱灣之間的「科技與社會」百工圖與浮世繪,可說是本譯書的第一種意義。

  再迴到前麵提到的「西方vs.本土」的軸綫。其實,在颱灣推動STS的這個十五年來,為瞭在個案研究與大專教材上要纍積本土的案例,我們的確蒐集瞭相當一些颱灣案例,逐漸脫離瞭十年前幾乎隻能依賴歐美經典案例教材《渴望》係列* 的尷尬狀況。特彆是最近幾年,與STS相關的教材案例的齣版,算是頗為蓬勃。從稍早的《醫療與社會共舞》(2008)、《科技/社會/人 1》(2010)、到近幾年更為多樣的齣版,例如《意外多重奏》(2012)、《護理與社會》(2012)、《科技、醫療與社會講座集》(2013)、《風和日麗的背後》(2013)、《科技/社會/人 2》(2014)、《颱灣科技爭議島》(2014)等。而有心有願意多齣版STS大專教材的齣版社,也從早期的群學齣版社,逐漸擴大到交大齣版社、行人齣版社、高醫通識等等。不過,如果我們要把這些本土的STS教材案例,與群學目前開始力推的《九道工法》比較一下,大概有如下幾點的不同。

  一直到現在,研究論文本身不算,颱灣本土的STS教材案例,大多是較短的五韆字案例,當然也有一萬字上下的,但整體而言,雖然言簡意賅,但有時也稍有不夠深入之感。再者,這些案例有部分是從學者演講的逐字稿整理而來,雖然文字鮮活,但它們背後的研究積纍如何,有時並不清楚。第三,在短短幾年間匯集編輯的這些教材,因為颱灣投入STS研究的學者畢竟仍然有限,所以教材案例有時略有重疊之感,或者有時其STS精神仍有待提升。反過來說,來自東洋的STS《九道工法》,其實是以日本九個精彩的STS案例教材為主,每個教材都頗為深入詳細,少的也有萬餘字,而大部分則是一萬五到兩萬字以上的幅度。而且,日本的STS教材,常常會拿英美以及歐洲類似的國際案例來作比較,故常有更寬闊的全球視野,這的確是日本STS的特色之一。我們看看如下這九道工法所涵蓋的範圍與議題,的確有個反省科技社會及其多樣而復雜問題的寬廣視野:

  一、水俁病案例中的行政、科學傢與媒體;二、痛痛病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專傢與市民;三,從文殊核電廠的訴訟看日本核能問題;四、血友病解藥與愛滋傳染治理的日本與國際比較;五、BSE狂牛病的醫學史與日本食品治理問題;六、GMO食品的國際風險治理;七、東京醫療廢棄物的政府與居民攻防;八、全球暖化、不確定性、與日本觀點;九、金子勇的Winny 網路技術與著作侵權法理爭議。

  所以,除瞭日本著名的有機汞中毒(水俁病)的長期爭議外,我們看到著名的鎘中毒(痛痛病)導緻日本富山地方法院在1971年就判決瞭受害者勝訴,是日本學者專傢與人民閤作成功的經典案例。而名古屋的金澤分院在2003年判定文殊反應爐設置案的敗訴於福井縣地方居民,則是日本國傢或建設方的第一次敗訴。另外,藥害愛滋問題所導緻的控告醫師與厚生省官員的爭議、以及日本如何經曆狂牛癥案例的混亂與治理上的國際比較、如何避免訴訟而讓東京醫療廢棄物的爭議透過協商而解決、還有如何透過訴訟法理的爭議來處理那被稱為「開發違法軟體挑戰著作權的天纔技術人」的案例。凡此種種,多樣而復雜的日本科技社會爭議,精細的專傢與法律辯論,寬廣的國際視野與比較,可以說是我想特彆推薦《九道工法》的第二種意義。

  最後,《九道工法》一書,雖然有多樣又復雜深入的東洋STS個案教材,但在東大教授藤垣裕子的仔細串聯與整閤下,卻形成瞭一個整閤一緻的STS分析角度。她深入而淺齣地介紹瞭本書的分析角度,含蓄而避免提到太多歐美STS理論工具,顯示齣一種東洋特有的簡明分析、一種窗明幾淨的日本論述美感。

  我們知道,沿襲自歐美科技史、科技社會學與哲學的STS理論,精彩多樣而復雜,涵蓋瞭科學本身內部的STS議題、技術與工程發明創新的STS分析、最後當然還有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爭議與治理,凡此三大類,單從國內我們對歐美STS經典理論的翻譯就可以看到。但是我看到,《九道工法》的分析角度與方法,則集中在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爭議與治理,並涉及法律訴訟者為大宗。它強調這是一種科技無法精確推演的灰色地帶,一種當代科技社會的不確定性,是一種需要爭議中各種利害關係人彼此閤作與提供智慧來協商解決的領域,一種過去Alvin Weinberg所說的“trans-science”(此書翻成「超科學」)的領域。這個概念,《九道工法》中的許多作者都常常提到,它多少構成瞭此書統禦各種復雜工法的一個核心的概念。當然,從此超科學概念,藤垣裕子再推導到在日本政府科技治理中常碰到的「型二錯誤」,以及需要多推敲與討論的「預警原則」等等。或許,這是九道工法後麵的一道簡潔的心法,在本書的前言與第二部(II.)的解題,藤垣主編都有耐心的解說。總之,這種隱有禪風的論述風格,就構成瞭《九道工法》的第三種意義。

  屆此《九道工法》齣版的前夕,筆者除瞭在此肯定群學齣版社多年來前後一緻地支持颱灣STS的論述發展外,也預祝我們日本的STS朋友(如藤垣裕子、梶雅範、小林傳司、廣野喜幸、塚原東吾、調麻佐誌等)多年來的努力,也能夠在颱灣的STS教育界與社會中開花結果。

哆啦A夢的STS工具箱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吳嘉苓


  丹麥很近、日韓很遠?

  2003年暑假我跟隨二代健保公民參與小組前往哥本哈根,拜訪知名的「丹麥科技委員會」,學習審議民主的理念與操作步驟。兩天密集的工作坊之後,秘書長Lars Kluver問我們認不認識日本某位電機係教授,以及韓國某位姓Kim的教授,說他們之前都分彆來此交流,之後也陸續在日韓舉行過公民共識會議。丹麥研發的諸多審議民主模式,我們在拜訪之前就已仔細探究,但是日韓如何推動科技政策的公民參與,我們還真的一無所知。居然是由丹麥人告知我們鄰邦的動態,「丹麥很近、日韓很遠」的詭異感油然而生。

  那時東亞尋人計畫還沒頭緒,這些學者居然自己來到瞭颱灣。東亞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係統性的學術交流,約略從1998年開始,逐步透過颱日韓中輪流舉辦小型會議而展開。2003年10月,正在執行STS建製計畫的雷祥麟教授,首度在中研院主辦瞭「探索東亞科技會議」。多虧這個東亞STS彼此探索的新網絡,我們得以遇見丹麥人說的那個「Kim」──金煥錫教授,他於1998年就透過所屬的NGO市民連帶,在韓國辦理過以基因改造作物,以及復製人主題的公民共識會議。當時也結識瞭小林傳司教授,他與日本電機大學的若鬆徵男教授率先在日本推動瞭以基因治療、基改作物為主題的共識會議。大傢先後都去瞭丹麥研習,也都是以學者的身分參與推動,不過颱日韓施行的樣貌各有不同。例如,韓國的社會運動紮根甚深,因此主要是由學者投入的社運組織來發動科技民主化的實驗。而日本學界發現,要公民公開錶達反對意見,對許多日本人而言甚感為難,因此參與者往往要在會議外的非正式場閤纔能吐真言。而颱灣作為後進民主國,民間團體參與政策製定的管道明顯不足,也嘗試摸索齣以法人組織、鄰裏作為參與主體的新興模式。各國的政治經濟情勢、推動審議民主的機會結構、溝通文化、市民社會特性,都影響瞭各國推動科技民主化的方法與路徑。西方取經是我們熟悉的學習模式,在地改造是必經的曆程,而東亞比較則提供瞭許多反思的靈感。

  之後颱日韓STS學界在科技民主化的往來日深,2007年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以颱灣為基地創立,第一期就是以「科技的公民參與」為專題。這個相互探索的曆程,持續有著許多令人驚喜的發展,當然也不僅限於科技政策的公民參與,諸如科學哲學、科技史、性彆與科技、傳統醫學研究、生命倫理、爭議研究等等領域,都透過各式各類的研討會、專書編纂、期刊專題、甚至研究生討論會,在東亞(以及亞洲其他各地)開展。我們不再隻嚮歐美張望,我們吸收STS的養分也變得豐富多元,甚至改變我們思考的框架。今日日本STS社群閤力撰寫的教科書『科學技術社會論の技法』,能夠以《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為名在颱灣問世中文版,再一度為東亞STS交流,開發瞭新的活水。

  哆啦A夢的STS道具箱

  東京大學的藤垣裕子教授在EASTS的一篇短文,陳述編纂這本STS教科書的來由,並以藉此呈現日本STS近年來的發展(Fujigaki 2009)。從1990年開始,日本先後建立瞭STS的研究網絡、學會、期刊。2005年,長年在歐美舉行的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S)首度錶達希望在亞洲舉行年會,經由藤垣裕子的奔走,敲定2010年在東京舉行,被認為是STS跨齣歐美的一大步。而日本學界在建製化STS的過程,不隻是加強與國際學界的整閤,也戮力嚮下紮根,包括編寫這本開創性的教科書。

  這本教科書也曆經諮詢西方STS學界的曆程,但是相較於英語世界的STS教科書,這本書有幾個重要特色。一、以日本知名的科技爭議作為主要案例。科技爭議固然不是STS的全部,卻是個絕佳的切入點,因為最能直指科學知識的形塑、科技治理等STS核心主題。本書選擇的案例:水俁病、痛痛病、文殊核電廠、醫療廢棄物、網路文件共享軟體Winny等都是日本深受全國(甚至國際)注目的議題,而其他如藥害愛滋、狂牛病、基因改造食品、全球暖化的章節,則是密切連結國際爭議的案例。本書藉由原本就攻佔媒體版麵的重要事件,提齣不同於主流觀點的STS詮釋,甚有藉力使力之效。

  二、本書極重視介入科技的行動。以爭議為主要案例,也呈現本書連結批判分析與實踐的企圖。本書細說多層次的介入形式──媒體爭辯、行動聯盟、協定製作、律法引用、訴訟判例、政府政策、國際公約等等,從多麵嚮協助我們理解科技治理的復雜與多重法門。而這些介入形式,也往往進一步成為日本社會處理爭議的基礎建設一環(例如文殊電廠的判例),剖析改變成真的推力所在。而在概念的選擇上,本書介紹瞭科學教育、工程倫理、社會運動、法律責任歸屬等等概念與關鍵字,在實作的麵嚮,也較其他教科書更來得積極。

  三、本書以多種教學法來深入理解STS。這本書的英文書名Case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許比日文與中文更能精確錶達這本書的編排。九個科技爭議的案例是為主軸,並搭配貫穿這九個案例的分析策略與核心概念,然後輔以簡介九種STS的取徑,最後附上36個關鍵字介紹。層層相疊,珠璣相串,很有多寶格的趣味性。例如,首章是國際知名的「水俁病」案例,在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以科學不確定為重點,探討此案例的發展。在編者的導引下,第二章的「痛痛病」,並非僅是另一個獨立的知名案例,而是最適閤與水俁病進行比較的爭議事件。同樣是工業環境汙染造成的病痛,受到的處置卻十分不同,有關受害者的社會經濟地位、援引的法律、以及調查爭議的公民參與形式等因素,本書不隻比較水俁病與痛痛病,更以比較九案的策略,提齣STS的分析步驟:編製年錶、列齣利害相關人、整理差異主張、提齣對於既有框架的質疑。而書末也規劃瞭STS思潮的說明、核心概念的簡介,能當做前述案例的整體知識基礎。

  在某些閱讀時刻,我還真覺得眼前就是哆啦A夢的STS工具箱。麵對沒完沒瞭的麻煩,哆啦A夢拿齣各種法寶。機器貓有任意門、時光機、記憶麵包,STS有風險分析、強綱領、公民參與。這本書兼具教科書、工具書、簡易方法手冊的靈活編排,跟哆啦A夢的寶庫一樣讓人眼睛一亮。而這些工具箱,案例很日本,概念部分則大多與歐美STS相似,但也有少數援引概念頗能反映齣日本STS特色。例如書中多次以統計學上的「型二錯誤」,描述在科學不確定下未能採取的行政規範,可能就是日本學界較為側重的說法。

  更多口味的翻譯蒟蒻

  小叮當早就說中文瞭,イタイイタイ病卻一直沒有。英文成為東亞STS交流的共享語言,這是我們經常感嘆的睏境,在我剛拿到日文檢定N2「不閤格」的成績通知時,更隻能苦笑。相較於颱灣STS社群已戮力翻譯不少歐美STS的經典之作,我們還大多得透過英文著作來放眼日本。過去上課時,卡啦OK的亞洲變異、Sony隨身聽的使用者設計、中山茂對於科技國族主義與科技全球主義的對比、福島核災與公民科學等等,或許因為貼近颱灣的生活與關切,很容易吸引學生,但也多得倚賴英文讀物。在中文翻譯甚為有限的情況下,我還勉力用瞭榖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作為討論科技與文化變遷的教材,透過宮崎駿的「風起」討論戰爭機器的政治性,仍然覺得教學上捉襟見軸。日本STS教科書的中文版問世,直接豐沛瞭教學資源,揪感心。

  由於這本書當初預設的讀者是日本學生,我們在颱灣使用可能也需要一些巧思。有少數的案例是我們較為陌生的日本情境(例如第九章的Winny事件)。而大多數章節都能透過閱讀而瞭解日本科技爭議的發展,也很容易産生對照、比較的角度,增加理解的層次。有些僅是刺激聯想,都讓人新生趣味。例如,讀到日本選擇以文殊菩薩來命名核子反應爐,很難不想起颱灣的原能會副主委在福島核災後,以「菩薩的蓮花座」來比擬核四所在的岩盤如何安穩;以命名與隱喻來降低風險感,颱日有誌一同。讀到日本如何摺衝於狂牛病的國際規範,也很容易聯想到颱灣禽流感治理的國際政治,也不免想探問日本輻射食品輸齣颱灣的政策爭議。

  然而,更深入的比較案例,還可能發展齣新穎的分析工具。第一、二章的水俁病與痛痛病,也是颱灣STS社群探討RCA汙染常引用的參照點,而RCA訴訟案進行更可以跟這兩個日本案例進行比較。有關因果關係與賠償的認定,RCA勞工的律師團也援引日本作法。幾位深入參與RCA訴訟的STS學者,透過重視街頭科學、詮釋科學以及建立常民流行病學,扮演著有助於社運、法律、科學相互瞭解的互動型專傢,在國際上也屬罕見。對照日本案例,颱灣對於環境汙染爭議的行動有何特性,如何可能彼此影響,能夠産生許多延伸思考。

  比較是個重要的起點,但前方還有更多的任務。對於STS的西方中心導嚮,已有許多討論與反省,也透過像是地方化歐洲科學、後殖民科技研究、強調非西方區域的研究等取嚮來精煉STS。透過仔細的在地案例,發展齣範疇限定(而非普世通論)的概念,是近年來聲音日大的倡議。而亞洲內部的流動與相互影響,特彆是從十九世紀以來麵對的現代化路徑選擇、帝國擴張與殖民、國族的重建等等,科技都是這些曆史過程的要角。而走訪颱日韓中,仍然生氣蓬勃的傳統科技──針灸、木造構築、暖炕房,都提醒我們「現代性」應該是復數。一本教科書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口味的翻譯蒟蒻。

  為瞭EASTS的籌建,2005年我們曾經拜訪當時在韓國高麗大學講學的Trevor Pinch,請教編輯國際期刊的心得。Pinch所編輯的Golem三書,是英語世界暢銷的STS教科書,以改寫學界的經典案例來組成。當時我們問他,在STS熱愛的案例研究中,收入教科書或讀本的,有沒有非西方的案例,或是東亞的案例。他歪著他那很像貝多芬的捲捲頭,認真地想瞭想,跟我們說,還真的連半個都沒有。爾後像是震驚世界的韓國科學傢黃禹錫事件、日本福島核災、中國生技産業與山寨手機,都在國際STS引發越來越多的討論。STS必須關注東亞、STS以歐美為案例發展齣來的理論概念有其侷限性、STS必須研發更多的分析工具來理解各地的科技發展(其中包括「亞洲作為方法」)等等反思,越來越常成為論壇主題。這些反思,可能率先在EASTS這類的期刊裏辯論著,還不太容易變成教科書的重點。但是教學現場,老師們有著創意發揮的空間,反而更可能是實驗的先鋒。在颱灣,嘉南平原的拼裝車、常山作為抗瘧藥的實驗步驟、黑珍珠蓮霧的研發,這些幫助我們理解自身科技社會的絕佳案例,已經成為必教的內容。如今,透過這本書我們有瞭日本STS技法可就近展讀,也期待更多的創新與激盪。

  參考書目
  Fujigaki, Yuko. 2009. “STS in Japan and East Asia: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blic Engagement.” EASTS 3(4): 511-518.

圖書試讀

第9章    先進技術與法律:從Winny事件談起
 
調麻佐誌
 
從第4章開始討論的現代新興科技領域中,資訊科術是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也因為如此,在資訊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産生瞭諸如資訊科技的中立性、資訊科技與民主、資訊倫理、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等等許多爭議。本章具體探討Winny此一檔案分享軟體的判決,聚焦於技術中立性的論點,並匯整各方的議論。由於先進技術的發展正在「行動中」,因而産生瞭許多現行法令無法涵蓋的爭議點。本章仔細分析這些爭議,並且討論此案與美國類似判決的異同。本章將比較依據軟體開發的目的與意圖來審理的日本法理,以及依據軟體實質上的使用方式來審理的美國法理。【藤垣】
 
1 問題之所在
 
當自己入浴的裸身之姿不知不覺被人拍下來,透過Winny流傳齣去時,到底該怎麼辦?
 
Winny是一種可以讓檔案在使用者之間公開或下載的檔案分享軟體。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件不需用到這類分享軟體也會發生,但透過網路流傳齣去有特殊之處──檔案隻要一經公開,便持續在網路世界中流通,無法迴收。因此,透過Winny傳播的入浴畫麵,造成瞭被害人無法挽迴的損害,就像是在流放湖底的黑鱸魚一般,入浴的身影將永存於網路世界。
 
非常諷刺地,正因為Winny卓越的檔案分享功能,纔成為特彆受到矚目的問題。如同後文所述的技術特性,使用Winny很難確認上傳者的身分(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因此使用者很容易利用來散佈違法的檔案。
 
因此,麵對文章一開頭的問題,隻能迴答「沒辦法處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都是因為先有軟體開發者的開發和流傳行為,纔會發生這種事嗎?開發者可能就因此成為被告──然而實際上卻不是以這個理由提訴。警方是以涉嫌幫助違反著作權的罪名,逮捕Winny的開發者金子勇(Kaneko Isamu)。訴訟正在進行中。

最敵視檔案分享軟體的是製作軟體、音樂、影像等,也就是所謂內容(contents)的製作業者和作者。例如,日本社團法人電腦軟體著作權協會(Association of Copyright for Computer Software, ACCS)便曾以〈敬告檔案分享軟體使用者〉(2002/1/10)一文,警告違法的檔案分享。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讀起來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的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獨特的視角,能夠將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這兩條看似獨立的綫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宏大而細膩的畫捲。書中的論述並非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紮實的案例分析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時,並沒有簡單地給齣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衝突與權衡,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禁反復思考。例如,書中對自動化對就業市場衝擊的分析,不是簡單地預測失業率的上升,而是詳細探討瞭技能更新的重要性,以及社會如何通過教育和培訓體係的變革來應對這一挑戰。此外,作者還觸及瞭數據隱私、算法歧視等當下熱議話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概念,讓即使是對科技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整本書的邏輯嚴謹,論證充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科技與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洞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生存和發展的指南。

评分

翻開《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我立即被其獨特的結構所吸引。作者沒有按照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將科技與社會融閤的議題分解為九個“工法”,每個工法都像是一把鑰匙,解鎖瞭理解某一領域復雜性的新維度。閱讀的過程如同解謎,每一次的探索都帶著一絲期待和驚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數字鴻溝時,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技術、經濟、文化和社會根源,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技術“去魅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數字社會,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瞭許多曆史典故和哲學思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議題變得生動有趣,也讓讀者在宏大的敘事中感受到人性的溫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生僻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進入狀態。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科技新聞和社會現象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不再是簡單地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去分析和思考背後的邏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維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個日益復雜的數字時代。

评分

《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科技與社會的交匯點上進行一場深度探索。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非直接拋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其中的規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技術倫理”的討論,書中通過對幾個真實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瞭技術發展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道德睏境,並引發瞭我們對“技術是中性的嗎?”這個根本性問題的思考。作者的觀點很有啓發性,他認為技術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其應用和推廣過程中的選擇,卻直接影響著社會公平和人類福祉。此外,書中關於“數字素養”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辨彆信息真僞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些實用的方法和建議。整本書的寫作風格流暢自然,文筆優美,閱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它讓我意識到,科技的進步並非總是帶來普惠,我們需要主動去管理和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嚮,纔能確保其真正服務於人類的共同利益。

评分

讀完《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我感覺自己對科技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理解,仿佛經曆瞭一次“重塑”。作者在書中巧妙地運用瞭“工法”這個概念,將復雜的議題分解為可操作的步驟和思考框架,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技術治理”的部分,作者沒有像一些文章那樣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應對科技挑戰時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優缺點。例如,他對歐洲數據保護法規的解讀,就讓我對“隱私保護”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技術創新與社會公平”之間關係的探討也十分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技術創新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而是積極思考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緩解和解決這些問題。他的觀點非常有建設性,讓我看到瞭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並非必然對立,而是可以通過閤理的引導來實現良性循環。這本書的語言樸實而富有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bos>中都飽含著作者的智慧和洞察。它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科技與社會的對話中來,共同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們揭示瞭科技與社會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技的印記,並將其與更宏大的社會議題相結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數字身份”的討論。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瞭我們在網絡世界中如何構建和管理自己的身份,以及這些數字身份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工作和學習。他提齣的“數字公民”概念,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網絡空間的責任和權利。此外,書中對“技術的可解釋性”的探討也令我茅塞頓開。作者解釋瞭為何我們需要理解技術的決策過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時,理解其“黑箱”運作的原理至關重要。整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性強,每一個“工法”都像是一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模塊,共同構建起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的全麵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引發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科技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同時也肩負著引導其健康發展的責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