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黑手黨:揭露食品産業黑心結構、食安問題連環爆的真相

食品黑手黨:揭露食品産業黑心結構、食安問題連環爆的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ita Vollborn, Vlad D. Georgescu
圖書標籤:
  • 食品安全
  • 食品産業
  • 揭秘
  • 內幕
  • 食安問題
  • 健康
  • 調查報道
  • 食品黑幕
  • 公共衛生
  • 消費者權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請廠商自我管理根本就是請鬼拿藥單!
鳥瞰利益掛帥的全球食品産業結構,找到自保之道!

  食品産業是德國第四大産業,僅次於汽車、機械和化工。德國人對於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社會正義的高標準,讓一般公民對食品産業背後的官商勾結的利益結構有相當的警覺和好奇。這也促成兩位有食品科技專業訓練的資深記者整理相關資料,寫成這本揭露黑暗內幕的書籍。

  本書的重點在於提醒大眾,食品工業早已不是簡單純樸、農村經濟的想像,而是全球化資本産業鏈中的一部分。我們餐盤上的食物不隻是個人腸胃問題,還是復雜政商結構的産物,牽涉到的麵嚮包括:大量工業化生産、精密的成本獲利計算、復雜的科技調控機製、農業政策製定的協商、商業利益團體的遊說、跨國之間的經貿協定等。甚至,富裕地區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往往影響貧窮地區的廣大民眾的生存利益。例如,歐盟的農業補助政策導緻歐盟地區的農業産品大量銷往第三世界國傢,造成第三世界的小農陷入睏境。而大量單一的生産和農藥的使用,不僅耗損珍貴的水資源,也破壞瞭生態平衡。

  在全球化無遠弗屆的穿透之下,食品産業麵臨資本利益極大化的龐大驅力,但是相對地,法律的監督管控趕不上資本的自由流動。長久的治本之道,並非寄望於政治人物和法律,也非繁復的國傢管控機製,而是公民自發自覺的運動和改革,從消費飲食習慣的改變開始,進而推動另類農作經濟、生態保護、有機種植和動物友善養殖畜牧等。

  本書作者對大型食品産業在利益掛帥之下的運作現況,提供淺顯易懂的整體性介紹,同時思考你我可以自我保護和改革現況的方法,這些德國公民食品消費運動的經驗,值得當前擔憂黑心食品的颱灣讀者參考。

名人推薦

  周桂田 颱灣大學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鬍忠信 曆史學者、政治評論員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在現實狀況和道德理念之間,提供瞭紮實報導和整體鳥瞰的視野。——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麗塔‧沃爾本(Marita Vollborn)、弗拉德‧喬治斯可(Vlad D. Georgescu)


  作傢及自由科學醫藥記者。在德國廣播文化電颱的「政治評論副刊」(Politisches Feuilleton)擔任評論員。報導及文章散見於 SZ、Focus、Spiegel Online 及其他報章雜誌。沃爾本曾為國際企業擔任食品技術專傢,而喬治斯可則曾受雇為汙染與有毒物質研究的化學傢。雙方都對食品工業與其産品知之甚詳,兩人共同經營網站:LifeGen(www.lifegen.de)。

名人推薦

張淑惠


  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德國慕尼黑口筆譯學院肄業。曾任《世界地理》雜誌特約翻譯,譯筆簡潔流暢。譯作包括《史上最大搶案》(閤譯)、《VW總裁心》《集書人》《35 歲開始,不再為錢工作》《死亡閱讀者》《書展邊緣的獨行》等。

黃秀如

  中國文化大學德文係畢業,自 1992 年至 2003 年,就讀於德國馬堡(Marburg)菲力普大學(Philips Universitat)。目前從事專業翻譯,譯作有《七秒半抓住顧客口袋》《男味》《發現小船:242 個德國經典邏輯遊戲》《歸鄉》《大斷電》等。

黃慧珍(Magda Huang)

  旅居歐洲十餘年,就讀德國慕尼黑大學德國文學係期間,曾獲多次奬學金前往義、捷等國交換留學或學術交流。擅長中、德、英、颱語,曾任《電子時報》(DigiTimes)國際産經新聞編譯、國內外數十場博覽會現場口譯員、紀錄片翻譯,現專任筆譯以及會議、商務與藝文活動口譯。

李雪媛

  颱北市人,德國海德堡大學碩士,主修曆史學與政治學,譯有《士兵修好瞭留聲機》《希特勒草莓》《嚮生命說Yes!》《名・聲》《焦灼之心》。

鄭秀慧

  成功大學外文係畢,德國萊比錫大學碩肄,喜愛學習語言,通曉德、英、日文;喜愛閱讀翻譯文學,透過對語言及文化的理解,深入體會翻譯的哲學。目前從事對外華語教學工作,業餘時間並以沉浸於翻譯中為樂。

圖書目錄

前言 食品産業:誰是既得利益者

第一章 貪得無厭的集團
再見瞭!消費者權益保護
嚮下沉淪的食品零售業
農業落入農業商業的陷阱中

第二章 奈米食品:消費者成瞭白老鼠
奈米微粒會破壞胎盤
失控的奈米物質提高罹癌風險
快速老化拜奈米食品之賜?
奈米微粒是潛在的環境殺手
買賣復製食品

第三章 道德,再見:德國肉品生産的真麵目
不人道的養雞方式
任人宰割的鴨和鵝
超大型火雞的悲歌
任憑宰割的肉豬
不停受孕的乳牛

第四章 深奧難解的農作習題
黃豆、水稻和棉花成為商業化的種植模式
基改馬鈴薯已經失控
蜜蜂大量死亡也是人類的危機

第五章 食品安全的監理機製嚴重不足
被汞汙染的魚——沒有人意識到其嚴重性
對持續危害人體健康的戴奧辛一無所知
掛上「有機」就是保障?
就算食品安檢人員不足,我們還是能有其他選擇

第六章 牛奶萬能?
酪農業的神話
奶類:是詛咒還是恩賜?
奶類可能對器官産生的影響
奶類是天然食品?

第七章 我們該如何自保?
另類思考:要改變纔有未來
另類生活

注釋

圖書序言

前言 

食品産業:誰是既得利益者


  本書書名結閤瞭「食品工業」和「黑手黨」這兩個字眼,乍看之下或許會覺得太誇張,不過實際上本書的內容無關傳統的組織犯罪機製。如果它們隱藏在本書所述的行為背後,我們身為消費者雖然束手無策,但也期待能將希望寄託在有作為的政府組織,可以打擊及製止這種不公平和非法的商業活動。

  但食品黑手黨的背後隱藏著指標性企業、政治說客、官員以及重量級的國會議員集結而成的網絡,無論是奈米食品、復製肉品或實際上形同虛設的食品控製,食品黑手黨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罔顧消費者的健康風險,決定我們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和組織犯罪者不同的是,食品黑手黨以潔白無瑕者之姿,不擇手段地獲取個人和集團的利益,因為這關係到龐大的金錢利益。

  德國食品工業於二○一三年營業額達一韆七百五十二億三韆萬歐元,繼汽車工業、機械製造和化學工業之後,為德國第四大産業。該産業成長的動力來自占總營業額三○%的齣口業務。德國是全世界第三大食品齣口國,經濟首長和高階政治人物無不齊聲宣導,經濟成長和齣口是德國競爭力的基石。但他們沒說的是,龐大的經濟總成本和目前農業生産問題造成的影響嚴重性仍不斷攀升。因此,歐盟單單為瞭畜養歐盟境內的牲畜持有量,就必須進口大量的黃豆,等於使用瞭歐盟境外約三韆五百萬公頃的農作麵積,相當於德國的總麵積。農業的資源高消耗(歐盟國傢境內也是如此)、環境汙染、使用易患疾病的高性能品種以及大量藥物進行工業式養殖牲畜,以及使用大量的藥物進行工業式養殖牲畜,使得社會成本不斷上升,這些成本,例如:農業補助津貼等,全由納稅人買單。而原本應該負責維護基本價值、保護社會和文化標準、降低風險,以及訂定能長期鞏固人民生活基礎的政府,無論是德國還是整個歐盟地區,卻絕大部分隻圖利於農産大企業和食品工業。

  政府單位在食品領域的無能造成消費者莫大的損失,是其他領域無法比擬的,例如: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就傾嚮於廢除民主製度以及將食品慣用的品質標準最小化。

  復製和貼上不僅是德國高層政客過去在進行博士論文時最有效的方法,現在歐盟議員的提案書內容有部分也常和企業及各種利益協會的說客言論不謀而閤。這種將整篇文字段落套用到後來的法律條文上能保證剷除跨國企業的絆腳石,幫它們更接近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種將私利與法律責任綑綁在一起的法律關係到五億零五百萬歐盟民眾,破壞瞭成員國宣示民主治理歐盟的誓約。

  歐盟的農業政策將目標集中在增加生産力和齣口上,這種不公平的政策不僅在發生德國和歐洲,也在全世界製造瞭無數的犧牲者。補助津貼的發放沒有實質的效果,公共福利和環保隻扮演次要的角色。高額補貼費一直都是那些因其規模、機械化投入程度或有其專業性的企業取得,但補貼金對這些企業而言隻是錦上添花,因此既有的不平衡無法因此消弭,反倒更為惡化。除此之外,獲得補貼的齣口産品還會乾擾國際市場,因此單方麵的經濟考量,使得多重因素的農業問題越來越嚴重。農莊消失的情況持續蔓延,歐洲農民的收入平均隻有一般勞工的三三%,從事農業的人數持續減少,就像農産品的生産價格一樣直直落,飼養業追求補貼金,而畜養種類減少、地錶水品質不良,以及土壤肥沃度下降等環境問題不斷增加,消費者利益受損,歐盟不去對抗世界的飢荒和貧窮,反而製訂農業政策毀瞭開發中國傢無數農民的生計,因為這些人的農産品價格無法與透過國傢稅收資助的歐洲農産品相抗衡。

  這一切當然還會衍生齣獲得高額的國傢稅收資助的食品行業如何達到公平正義的問題,特彆是還不清楚這樣的食品行業能帶來什麼樣的社會成效。單單二○一三這一年,歐盟就直接支齣六十二億歐元,獲得補貼的對象包括備受爭議的公司如化學公司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能源集團的德國意昂電力集團公司(Eon)和德國萊茵集團(RWE)以及坦剋製造商德國萊因金屬公司(Rheinmetall)。且公司越大,補貼所得越多:羅佩勒(Rhönperle)農業閤作社〔杜林根邦(Thüringen)〕約三百萬歐元,和德國大型雞蛋生産商之一的斯平哈根(Spreenhagen)蛋雞培育公司一樣。此外,糖業巨頭南糖(Südzucker)則超過二百萬歐元,德國最大乳製品商德國乳品事務所有限公司(Milchkontor)則享有超過七十萬歐元的補貼金。二%的企業就占瞭補貼總額的三○%;四分之三的補貼金接受者的金額應大幅降低,約每公頃二百九十歐元即可。小型企業的補貼金可不是「農民的哈茨四失業金」(Hartz IV)。歐盟拒絕引進超過耕種麵積上限就沒有歐盟基金補貼的作法,因此耕作麵積超過一韆公頃以上的持有人是最大受益者。然而得到國傢稅收資助的受益者在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共同責任上有何助益?相對地,消費者能得到他們期待的農業和食品生産方式嗎?

  製造恐懼、不安和欺騙是農業企業的利益代錶為達利潤最大化和為現有係統辯駁等目的常用的手段,他們不斷嚮消費者洗腦,告訴消費者目前的食品生産方式雖有疑慮,但也隻有目前的食品生産方式能保持或繼續提升目前的生活水準。如果改變瞭生産方式,産品價格就會上漲,進而齣現供應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德國經濟生産總額下降,收入或甚至工作機會減少等嚴重後果。許多消費者考慮到上述情況,於是開始妥協並接受他們原本反對的事情。

  聰明的農業和食品工業市場早就找到挑起這種消費者矛盾心理的方法,他們在電視廣告和各種精美廣告中對他們的工業生産産品營造完美的形象:快樂的乳牛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吃草,畫麵洋溢著充滿優格香氣的鄉村景色、滑稽的綠色小矮人穿梭在森林裏採收綠色豌豆芽。如果是乳製品、香腸或起司等廣告,産品名稱加上「鄉村」兩個字肯定大賣。

  政府對這些誤導消費者的策略不僅視而不見,甚至還加以支持,例如:隸屬於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Ernährung und Landwirtschaft, BMEL)的國傢食品法典委員會中,除瞭有來自食品監督單位、科學傢、消費者組織的代錶以外,也有來自食品行業的代錶。因此,從以前到現在,茶的包裝盒上可以印上黃色小李子或梨子的圖樣,即便産品內根本不含這些水果;檸檬汽水裏沒有檸檬,但産品名稱還是可以有「檸檬」兩個字;而産品名稱「阿拉斯加鱈魚」的産品其實是染色的鱈魚替代品。

  許多政治人物(尤其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政治人物)一直以來都受製於財力雄厚和影響力強大的企業以及協會,其中包括德國賴夫艾森協會(Deutschen Raiffeisenverband, DRV)和德國農民協會(Deutschen Bauernverband, DBV)。這些政治人物為企業發聲,不僅能獲得可觀的額外收入,還使得農業工業將其觸角和影響力提升到最高政治層麵。而德國農場閤作協會目前在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和其對等協會在奧地利擁有的地位相當,已對國傢的民主製度造成威脅。

  食品工業對於消費者而言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他們擁有讓農業政策轉彎以及使工業妥協的權力。因此本書的齣版也是為瞭所有置身於該領域的人,我們會用案例告訴讀者該如何對抗食品黑手黨,以及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為食品生産的改變奮鬥的重要性。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