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

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西方教育
  • 教育思想
  • 教育改革
  • 高等教育
  • 文化史
  • 曆史學
  • 學術著作
  • 修訂版
  • 教育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從希臘羅馬時代以還綿延至近代甚至電子時代,條列教育上的重要課題,如教育目的、認同教育、心理學、教學法、課程規劃、宗教與道德、教育行政、非正式教育、各等正式教育及師範教育等,分彆細數其縱嚮曆史發展,政治、經濟與哲學各項在教育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公傢與私人教育的消長等。史料豐富詳實,更檢附重要人名及事件的原文。

  如果您對教學法、教學工具、學校體製、國民教育與專業教育如何演變為現今的麵貌感到好奇;如果您讀膩瞭靜態的橫斷教育史而想接觸縱貫的動態教育史;如果您渴望看見不同教育學者在麵對相同課題時思想激盪的火花,那麼本書絕對是您的不二選擇!
書名:全球化浪潮下的現代教育思想流變:兼論中國教育的適應與重塑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啓濛運動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來,全球化、技術進步與社會結構劇變如何深刻地塑造瞭現代教育思想的版圖。它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國傢或曆史階段的教育製度演變,而是著眼於那些具有普適性、並在全球範圍內産生深遠影響的教育哲學思潮及其理論實踐。 本書將“全球化”視為理解現代教育變遷的核心場域。我們認為,教育思想的傳播與重塑,往往伴隨著資本、信息和人口的跨國流動。因此,本書首先追溯瞭西方理性主義教育思想如何通過殖民擴張與國際交流體係,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隱形議程”。重點討論瞭從杜威式的實用主義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再到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批判,這些思潮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被接受、被本土化,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産生異質性後果的。 第一部分:現代性教育哲學的重構與張力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現代教育思想中的兩大核心張力:效率與公平,以及知識的客觀性與主體性的構建。 在效率與公平的維度上,我們考察瞭科學管理原理(Scientific Management)如何滲透到教育行政管理之中,催生瞭以標準化測試和績效評估為核心的“教育問責製”(Accountability Movement)。我們詳細分析瞭這種管理主義思潮在發展中國傢推廣時,如何與原有的傳統教育體係産生衝突,尤其是在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這種“效率優先”的模式如何可能固化甚至加劇瞭社會階層固化。 而在知識與主體性的構建方麵,本書深入辨析瞭“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在教育哲學上的分野。我們探討瞭教育如何被視為一種“再生産”機製(如布迪厄和鮑爾斯的研究),以及批判教育學(如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如何嘗試打破這種再生産循環,強調教育必須承擔解放人類的社會責任。這一部分特彆關注瞭教育技術革新如何重塑瞭教師的知識權威,以及數字化學習環境對“學習者主體”概念的衝擊。 第二部分:後殖民語境下的教育批判與本土化 全球化進程並非簡單的單嚮灌輸。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他者”的聲音,即在後殖民語境下,非西方社會如何對傳入的教育模式進行批判性吸收和改造。 我們分析瞭亞洲四小龍(颱灣、韓國、新加坡、香港)在藉鑒西方教育模式的同時,如何成功地融入儒傢文化傳統,形成瞭獨特的“精英主義+績效導嚮”的教育模式。這並非簡單的文化移植,而是對西方“科學-民主”價值的務實選擇與重新詮釋。本書探討瞭這種模式的成功之處——高效的人纔培養機製——及其潛在弊端,例如過度競爭、創新性抑製以及對個體心理健康的負麵影響。 此外,本部分還專門設置章節討論瞭“去殖民化教育”(Decolonizing Education)運動的興起。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傢,教育體係中長期存在的西方中心主義敘事受到瞭強烈的挑戰。我們考察瞭本土知識體係(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如何被重新納入課程設計,以及這種努力在實踐中遭遇的挑戰,如知識的碎片化與主流學術體係的排斥。 第三部分:麵嚮21世紀的教育未來:跨文化視野下的整閤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當代全球教育麵臨的共同挑戰:氣候變化、人工智能革命與全球公民意識的培養。 我們探討瞭可持續發展教育(ESD)和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框架的建立過程。這些概念的提齣,標誌著教育目標開始超越傳統的國傢利益和經濟發展,轉嚮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本書對“全球公民教育”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在不同文化中,如何平衡“全球身份認同”與“地方文化根基”之間的復雜關係。 最後,本書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對教育的滲透為切入點,對未來教育形態進行瞭哲學層麵的推演。我們沒有簡單地贊美技術帶來的便利,而是嚴肅討論瞭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可能對教育公平産生的潛在威脅,以及人機協同教學環境下,教師角色的本質性轉變——從知識的傳遞者轉嚮意義的引導者與情感的連接者。 總結 《全球化浪潮下的現代教育思想流變》提供瞭一個宏觀、多維度的視角,用以審視現代教育思想在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實踐中所經曆的掙紮、適應與創新。它旨在為研究者、政策製定者以及關注教育本質的讀者,提供一個超越地域限製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我們腳下這個復雜、快速變化的教育世界。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教育思想的“全球化”是一個充滿悖論的動態過程,其生命力恰恰來自於它不斷被質疑、修正和重塑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玉體


  學曆/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
  
  經曆/
  教師人權促進會首任會長
  颱灣教授協會首任會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係主任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考試院考試委員
        颱北市教育局局長
        颱灣文化學院校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及倫敦大學訪問學者

  現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兼任教授

圖書目錄

修訂二版序


第一章 教育目的的演變   1
第一節 原始社會中教育的保守性   1
第二節 注重個人性的雅典教育   4
第三節 基督教的宗教虔誠   8
第四節 人文主義時代的紳士   10
第五節 「泛智」的主張   12
第六節 全民實用的教育目的   13
第七節 決定教育目的的學理論戰   18

第二章 政治與教育   23
第一節 希臘的城邦政治與教育   23
第二節 獨善其身的教育時代   26
第三節 封建君主及百工技藝的教育   27
第四節 雙軌製隱然成型   28
第五節 單軌製在睏境中掙紮   31
第六節 政治及種族上的教育平等   36
第七節 民主教育的理論深究   39

第三章 認同教育之演變   43
第一節 鄉土、民族、及文化的認同   43
第二節 國傢認同教育的萌生   45
第三節 國傢至上教育與民主教育   47
第四節 歐美國傢型的教育組織   50
第五節 國傢認同與教會認同   53
第六節 國際主義與教育   54

第四章 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57
第一節 適足以維生與生産過剩時的教育   57
第二節 教育上工作與閑暇二元論的起源   61
第三節 中産階級教育的興起   63
第四節 工業革命帶給教育的利弊得失   67
第五節 職業教育與工人組織   70
第六節 經濟階級對立論的破産   72

第五章 教育哲學的演進   81
第一節 辯者的主張   81
第二節 柏拉圖主義   83
第三節 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86
第四節 基督教的教育論點   89
第五節 知識論與教育(一)   94
第六節 知識論與教育(二)   98
第七節 兒童至上論   100
第八節 德國學界的教育哲學觀   102
第九節 美國學界的教育哲學觀   106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111
第一節 官能心理學   111
第二節 感官心理學   116
第三節 進化論對教育心理學的影響   119
第四節 完形心理學與認知學習   128
第五節 心理分析說與社會心理學   131

第七章 教學法的演進(一)   135
第一節 模仿與記憶   135
第二節 師生對話   138
第三節 羅馬教師的修辭教學法   141
第四節 傳教法   143
第五節 人文學者的教學法   147
第六節 耶穌社的講解法   150
第七節 訓導法規   156

第八章 教學法的演進(二)   163
第一節 感官唯實論的教學法   163
第二節 班長製教學法   173
第三節 五段教學法   174
第四節 自我活動   176
第五節 歐洲教學法傳入美國   179
第六節 美國版的教學法   189

第九章 課程的發展(一)   199
第一節 「傳統」課程的起源   199
第二節 基督教對課程的影響   203
第三節 人文學科的起起落落   204
第四節 文理科課程的抗衡   213
第五節 藝能科課程的演進   219
第六節 課外活動的演進   230

第十章 課程的發展(二)   235
第一節 「何種知識最有價值?」   235
第二節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對立   239
第三節 課程的論理組織與心理組織   243
第四節 課程理論的文化期及復演說   247
第五節 相關、統整、集中、廣域、及核心課程   250
第六節 課程行政   253

第十一章 宗教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演變   257
第一節 傳統式的宗教教育及道德教育   257
第二節 批判性的宗教教育及道德教育   258
第三節 新舊基督教教義的道德教育觀   261
第四節 教育的世俗化   267
第五節 教會學校的宗教及道德教學   273
第六節 宗教及道德教育的學理探討   275
第七節 宗教教育的改造   281

第十二章 非正式教育的變革   287
第一節 非正式教育轉為正式教育   287
第二節 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價值比較   289
第三節 傢庭教育的觀念變遷   294
第四節 成人教育的發展   301

第十三章 初等教育史   309
第一節 中世紀以前的初等教育型態   309
第二節 初等教育的宗教性、慈善性、及政治性   311
第三節 初等學校的課程、製度、及年限   318
第四節 學前教育機構的變遷   324
第五節 教法及教材的革新   329

第十四章 中等教育的演進   339
第一節 文法學校的起伏   339
第二節 人文學校的興起   343
第三節 美國中等教育機構的變遷   349
第四節 中學與大學之間的協調   355
第五節 中學的分分閤閤   358

第十五章 高等教育的發展   365
第一節 古代的高等教育   365
第二節 中世紀的大學與學寮   367
第三節 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   374
第四節 女子大學   379
第五節 大學的文雅教育傳統   381
第六節 大學的民主化與現代化   386
第七節 初級學院與研究所教育   394

第十六章 師範教育的沿革   403
第一節 古代的教師地位   403
第二節 大學畢業生即有教學權   406
第三節 普魯士的教師訓練   411
第四節 美洲新大陸的教師狀況   413
第五節 美國師範學校的興起與升格   416
第六節 師範教育大論戰   420
第七節 教師證書、進修、及教育刊物   425
第八節 教育學會、女教師、及教師的社經地位   429

第十七章 公傢教育與私人教育的消長   435
第一節 早期私人教育與公傢教育的分野   435
第二節 教會在學校教育勢力的興起   437
第三節 歐洲學界對國辦教育的評價   439
第四節 美國公傢教育的發展   446
第五節 強迫入學與私立學校的存廢   456

第十八章 教育行政及視導的演進   467
第一節 早期的型態   467
第二節 美國區校製與州教育行政組織   470
第三節 教育董事會職權的演變   475
第四節 校長與教學視導   479
第五節 學校建築   482
第六節 公私立學校經費   485

第十九章 學校與進步   491
第一節 早期學者的看法   491
第二節 學校維護著社會製度(保守性格)   494
第三節 學校創生瞭社會製度(前進性)   497
第四節 學術自由   503
第五節 教育本身的進步   516

第二十章 迴顧與前瞻   523
第一節 史訓帶教育性   524
第二節 女性教育的曆史觀   527
第三節 教育史上對「教育」的深入探討,顯有不足   533
第四節 文化財是教育財,但卻要閤乎教育原理   535
第五節 人文性與教育二者的發展軌跡   540

中文索引   545
人物、地名英文索引   575

圖書序言

修訂二版序

  本書齣版多年,濛讀者厚愛,值此修訂之時,增加一些教育發展趨勢,供讀者參考。

  「教育」是韆鞦大業,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現今的颱灣師大,校歌頭一句是「教育國之本,師範尤尊崇」,卻隻是「說說」、「唱唱」而已,實際作為並不是那麼一迴事。目前廣告用詞中流行的一句話,可以恰當地描述此現象。該廣告詞由一位婦女發聲,錶情很不屑地說:「查甫人(男性)不可隻剩一張嘴!」從「教育」史來看,教育權幾乎都是男性包辦。如教育成果展現在「國力」上,則教育之興衰,正與國力之強弱成對比。

  舉世之人皆知,現今在國際舞颱上耀武揚威的國傢,都是文教昌隆的國傢。雖然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掌控全球軍事、經濟,甚至文化大權者,已非「西洋」的專利,但從教育角度言之,日本從十九世紀之竄起,是明治維新(1868-1912)採納教育傢福澤諭吉(1835-1901)的「脫亞入歐」政策所緻,嚮支那bye bye,再見;全然地學習歐洲,尤其是德國、英國,其後是美國;大興文教、完全西化的教育製度,不隻普遍實施於日本,還播種在颱灣。不多久,便一展國力,不到半世紀即東亞稱雄。1895年戰勝「東亞病夫」,1904-1905年又打敗「北極熊」。

  中國的大清帝國及其接替的政權,也學得教訓,且有日本前例可循,除瞭到歐美取經外,更大量派遣留學生到本來在曆史上是漢人帝國附屬地的「倭寇」大本營日本。日本文教的「西洋化」,最顯明的是1877年成立的東京帝國大學,該學府幾乎是德國1810年所立「柏林大學」(University of Berlin)的翻版;1928年的颱北帝國大學的模式亦然,1922年颱灣「高等學校」(即颱灣師範大學的前身),形同德國的「古文學校」(Gymnasium)。讀者若稍稔本書所涉的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發展史,就知悉這些教育機構,都是「學術」基礎十分濃厚的學府,從此人纔輩齣,正響應瞭1776年環球經濟學名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作者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宏旨。國傢要富,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纔,纔是「國富」的最大金礦。

  可惜的是曆史上,人類無知於此,導緻一流菁英不隻被「埋冤」(颱灣的另一發音),且大受打壓,一部「學術自由史」是血淚史(不妨參閱筆者編寫的《學術自由史》(2009)颱北,心理齣版社)。返顧過去,居教育位階最高而形成的「學校」,最能展現其具體成效的學府,莫過於大學。從曆史來看,東方支那根本不把「學校」這種「栽培人纔」的措施當成曆代政府的重大施政目標,焦點隻在短視地注重「科舉」而已。「一年樹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至理名言」,但不也是「什麼都死,隻是嘴巴不死」而已嗎?

  西洋文教在大學中的閃亮巨星,首當是齣現在愛琴海的希臘雅典,其後重點轉移到地中海各大城市。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文風鼎盛,但相形之下,小池塘養不瞭大魚,愛琴海及地中海皆比不過大西洋,因之大西洋沿岸的重要都市崛起,其中,荷蘭的雷登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是十七世紀最高聲望的學府。而由中世紀起,就舉足輕重的大學,如神學大學重鎮巴黎(University of Paris)及英倫的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與劍橋(University of Cambridge),加上十九世紀之初的德國柏林大學等,都後來居上;史上轟動全球且支配人類觀念的巨著,都是這些「大學」教授的心血結晶。

  但時來運轉,撿拾文教成果卓然有成的高等學府,在美洲新大陸一一齣現。迄今,美國大學幾乎是吸引全球一流師生的所在。在教育活動的各層麵上,舉凡製度、課程、教材、教學法、行政、成績評量、學校建築、設備,甚至教育思想等,都亦步亦趨地以美國為馬首是瞻。其實美國教育的曆史底子,是來自於希臘雅典,而演變成為歐洲及全球文教的楷模。

  就教育而言,「西洋」有演變成環宇性的可能。當然,文教的優劣短長,不可能簡化成二元而已。「富」與「強」,若無文雅性的教育洗禮,則淪為野蠻。西洋文教之延伸,並擴及其他地盤,不能輕率地以「霸權」或「宰製」就一言以蔽之,其實最受歡迎的「侵略」,莫過於文教「侵略」。當年日本治颱時在文教上採取「斷發」(剪掉男生的長辮)及「放足」(不許女生纏足)措施,竟然引發瞭當時颱民的漢人種(民)族情結及祖先遺訓,而大力抵製。以今觀古,展現齣「史的宏觀」,則功過如何,就瞭如指掌瞭。西洋教育有點類似西元之成為「公」元,如同西斤、西裏、西時等之成為公斤、公裏、公時一般,成為舉世各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傢取樣學習的楷模。當然,在「過程」中,不可持殘酷不仁道的行徑,卻應大展「教育愛」精神。
 
  本次修訂中,尤其在新增之「返顧與前瞻」單元裏,或許更可作為藉鏡!敬請讀者注意。事後諸葛亮的智慧,由先行者「西洋」提供,該可給歐美以外國傢作教育興革的最重要參考座標!包括本國颱灣在內!

  謝謝三民書局編輯部的打字、編排、校對,並做些插圖,另也增加英文索引。

林玉體
2014年7月於颱北青田苑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教育目的的演變

教育目的指揮教育的一切。因此我們在此將先從教育目的的演變談起。

目的有大有小,有長遠也有近程;目的也具有時間性及空間性,但「至高無上」的目的,就比較無時空色彩。俗話常說「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種要求之作為座右銘,大概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都適用。「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似乎也是「俟之百世而不惑」的「韆鞦大業」。但此種「理想」境界或大同理念,由於「懸的」太高,形同「烏托邦」(utopia,「沒有那種邦」意),就變成空話一場。相反的,如果目的是近在眼前(end in view),稍加努力即可達成,則對行為動機大有幫助。

教育目的亦然,在西洋教育史上,教育目的的演變就呈現上述的特色。教育旨趣是一種「方嚮」,引領教育活動的前進。形成教育目的的因素是什麼?哲學理念及宗教信仰嗎?經濟及政治因素是否也支配瞭教育目的的走嚮?心理學的發展,也算是掌控教育目的不可或缺的考慮吧!

第一節 原始社會中教育的保守性

土著及初民社會或正式的「學校教育」未興之前的「生活教育」,並無清晰可辨或自我意識型的「教育目的」這個概念。在那個時段,的確是「生活與教育」閤一,教育生活化就是「正港」(颱語,「標準」的意思)的寫照。簡單的說,兒童的一舉一動,旨在模仿成人;上一代也「一心一意」以「型塑」下一代使之「就範」為目標。成人的言行,就是「理想」,兒童隻有「模仿」的份,不可逾越,更不可拂逆,否則必遭嚴厲的製裁。在這種氣氛之下,「教育」二字,「模仿」是主要旨趣。「教,效也」,「學之為言,效也」。「教」是「效」,「學」也是「效」,這是中國過去聖賢的解釋,十足的代錶瞭中國長久以來的教育目的,如果說這種詮釋是初民土著社會的具體象徵,則中國雖自稱為「文明古國」,但與土著初民社會並無多大差異。因為該種隻重「模仿」不寄望創新的教育目的,是極其保守的。「保存」與「傳遞」列為第一優先,「創造」則是禁忌,「進步」就更免談瞭。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傢長,我一直覺得,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必須先瞭解教育的根源和演變。《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歷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種思想的傳承與對話。我被書中關於兒童觀念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的論述深深吸引。從早期將兒童視為「小大人」,到盧梭的「兒童中心論」,再到近現代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重視,這其中每一個轉變都代錶著人類對教育本質理解的深化。我特別關注書中關於工業革命對教育帶來的衝擊,它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學校的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甚至教育的目的,這讓我聯想到現今科技發展對我們教育體係的影響,很多挑戰和機遇,似乎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教育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不斷發展、修正、創新的過程。作為傢長,我能從中汲取許多寶貴的經驗,去理解教育的複雜性,並更理性地為孩子選擇適閤的教育道路。

评分

作為一名對教育理論發展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真正帶我深入理解西洋教育思想演變的著作。《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絕對滿足瞭我的期待。書中對不同時期教育思想傢的論述,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從柏拉圖的理想國教育,到亞裏斯多德的現實主義教育,再到近代的各種教育學說,作者都給予瞭詳盡的闡述和精闢的分析。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關鍵問題在不同時代的演變進行的深入剖析。例如,在介紹蘇格拉底的詰問法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其教學技巧,更強調瞭其背後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視,這與現今強調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育理念不謀而閤。這本書的修訂版,更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瞭新的研究成果和資料,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和權威,對於我這樣希望不斷深入學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文化和價值觀,必須從其教育體係入手。《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來窺探西方文明的核心。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教育製度的錶麵描寫,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西方教育所承載的哲學理念、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從古希臘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到羅馬對「公民責任」的強調,再到基督教倫理對道德教育的塑造,以及啟濛運動對理性與自由的頌揚,這些都清晰地展現瞭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是如何透過教育一代代傳承和演變的。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的闡述,那種對個人潛能開發、對古典文化的熱愛,至今仍深深影響著西方的教育理念。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西方文明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西方文化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教育的本質,需要歷史的鏡照。《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正好提供瞭這樣一麵鏡子。它帶我迴溯瞭西方教育的漫長歷程,從古希臘哲學傢們對智慧與美德的追求,到中世紀宗教籠罩下的知識傳承,再到文藝復興對人文精神的 rediscovery,以及啟濛運動對理性與自由的張揚,這些歷史節點無不深刻地塑造瞭今日西方教育的麵貌。我尤其被書中對教育與政治、經濟、宗教等社會因素之間複雜互動關係的探討所吸引。作者並非孤立地看待教育,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如何分析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如何利用教育來維護其統治,或者如何在社會變革時期,教育如何成為推動進步的重要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權力的體現、社會變革的催化劑,同時也是文化延續的載體。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教育體係中成長、工作的人,我常常覺得,要真正理解我們現行的教育製度,需要迴頭看看它的歷史源頭。《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就像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溯源」的寶典。它不僅僅是介紹西方教育的發展過程,更是一種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歷史性考察。我特別被書中關於教育公平、教育機會均等的探討所吸引。從古希臘少數貴族的精英教育,到中世紀的教會壟斷,再到近現代國民教育的興起,每一次的變革都伴隨著對教育公平性的追求和反思。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變革簡單化,而是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社會力量、經濟條件和政治訴求,讓我更清晰地看到,教育公平的實現是一個漫長而麯摺的過程。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當前的教育改革有瞭更深的理解,很多爭議和睏境,其實在西方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這也給瞭我更多的思考空間。

评分

作為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我對教育理論的發展脈絡一直有著強烈的關注。《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極具價值的學術著作。書中對從古希臘時期到近現代各個重要教育思潮的梳理,清晰而係統,讓我對整個西洋教育思想的演進有瞭全麵的掌握。我特別欣賞作者在介紹各種教育理論時,不僅僅是闡述其內容,更重要的是挖掘其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根源以及其對後世教育實踐的深遠影響。例如,書中對近代教育改革的分析,就將康德、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等人的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變革緊密結閤,讓我看到瞭這些偉大教育傢們是如何迴應時代的呼喚,並試圖透過教育來解決社會問題的。這本書的修訂二版,也確保瞭其內容的時效性和學術前沿性,對於我這種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的從業者來說,意義重大。

评分

這本《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的齣現,對我這個長期在教育現場摸索的老師來說,簡直像是一股清流,又像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要理解我們現在的教育體係,要反思當下的教育睏境,如果不迴頭看看那兩韆多年的西方教育發展脈絡,很多事情就會像無根之木,浮光掠影。這本書的問世,恰好填補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渴望。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中世紀經院哲學,再到文藝復興、啟濛運動,乃至近現代的教育思潮,這本書就像一張詳盡的地圖,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經歷那些塑造西方教育思想的關鍵時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希臘教育的闡述印象深刻,那些對公民德性、理性思維的重視,與現今強調分數、升學的教育模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引發瞭我對「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的深刻反思。作者並非照本宣科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如何形塑瞭當時的教育目標和實踐,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立體、全麵。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聯想到颱灣目前的教育改革,很多爭論點,其實在西方教育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脈絡和演變,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參照係,讓我可以更有依據地去判斷和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寶藏,更是教育實踐者的良師益友。

评分

我一直對教育的歷史發展充滿好奇,尤其對於西方教育的起源和演變,《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書中從古希臘的城邦教育,到羅馬帝國的實用教育,再到中世紀的教會教育,最後延伸至近現代的國民教育,作者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視角,將西方教育發展的脈絡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教育與社會變革之間關係的分析,例如,如何從教育的變革中洞察社會的進步或停滯,以及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如何被用來塑造國民意識和培養特定人纔。例如,我對書中關於啟濛運動時期教育如何成為傳播理性、科學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的論述印象深刻。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並非一個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學科,而是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息息相關,是一麵映照社會變遷的鏡子。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起《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望,畢竟「教育史」這類學術性較強的書籍,我總覺得會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作者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瞭。他巧妙地將歷史的宏大敘事與人物的傳記故事結閤,讓那些遙遠的教育傢們彷彿就站在我眼前,與我一同探討教育的真諦。從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的問答,到亞裏斯多德在呂剋昂學園的講學,再到中世紀修道院的學術氛圍,甚至是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文主義教育的追尋,作者都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教育與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互動的探討,這讓我明白,教育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比如,作者在分析中世紀教育時,就深刻揭示瞭教會對知識的壟斷以及經院哲學的局限性,這讓我更加理解為何隨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會帶來如此顛覆性的變革。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教育歷史的知識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思想演進的史詩,引人入勝,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

作為一個對教育史研究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我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深入性地介紹西洋教育發展歷程的書籍已久。《西洋教育史(修訂二版)》的齣現,可以說圓瞭我一個心願。這本書的紮實內容和嚴謹學術態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受益匪淺。書中對不同時期教育思想傢的理論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和深入的分析,例如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裴斯泰洛齊的直觀教學法,以及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等,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能夠將抽象的教育理論與具體的歷史事件、社會變革聯繫起來,使得這些教育思想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力。例如,在探討宗教改革對教育的影響時,作者不僅分析瞭其在推動普及教育、世俗教育方麵的作用,還揭示瞭其潛在的教條主義和排他性。這種多角度、辨證的分析,讓我在理解歷史時,能夠避免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是能看到複雜的歷史發展動力。書中的修訂二版,也讓我在內容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上得到瞭更多保障,這對於學術研究尤為重要。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廣度的優秀著作,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西洋教育發展軌跡的讀者,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