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開發者更高境界: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

比開發者更高境界: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Android
  • Android 5
  • 0
  • 源代碼分析
  • Google工程師
  • 移動開發
  • 技術
  • 編程
  • 深入理解
  • 係統原理
  • 軟件工程
  • 源碼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頂尖Android開發專傢的Android係統分析權威指南
  ■講解新版本熱點技術,解決係統開發睏惑問題

專傢推薦
    
  這本書介紹Android 係統的充實和認真程度可能在市麵上無齣其右。
  從Android下載安裝到設定編譯,從JNI/Boinic到Loop/Init,從SystemServer到Provider,從套件管理到圖形係統,從視窗係統到輸入管理,從電源管理到睡眠喚醒機製,從網路管理到音、視訊係統,甚至從Vold 到Recovery,從虛擬機器到自動化測試,都詳細解釋說明。
  作為一個工作十多年的資深工程師、從1.0 版本開始接觸Android 係統的工程師、量産過多款産品的Android 第一綫架構師,我想沒有這樣的經曆是很難將這本書撰寫得如此詳盡。
  希望讀者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發,開啓自己完美的Android 開發之旅!~~ 小米電視係統軟體部總監,茹憶

  這是一本有6年Android 係統開發經驗、頂尖Android 係統工程師的心血之作!可以推薦給任何從事Android 係統開發或應用程式開發工程師看的書!~~原Motorola 軟體總監,播思通訊CTO,饒宏

  一本非常優秀的介紹Android 內部機製的圖書,詳細地分析瞭Android 係統的大部分模組,值得每一個希望深入學習Android 係統的工程師擁有。~~德信無綫軟體部經理,陳行星


探索軟件架構的深層邏輯:係統設計與前沿技術實戰 本書聚焦於軟件係統的宏觀架構設計、復雜問題分解以及應對現代計算挑戰的工程實踐,旨在幫助讀者超越具體的API調用層麵,理解驅動大型、高性能軟件係統的底層原理與設計哲學。 我們將深入剖析那些決定係統成敗的關鍵決策點,從資源管理、並發模型到模塊間通信的優化策略,構建起一個堅實的係統思維框架。 第一部分:係統架構的基石與設計哲學 本部分將從基礎概念齣發,構建起對現代復雜軟件係統認知的全局視角。 1. 現代軟件係統的演進與挑戰: 我們首先迴顧過去十年來軟件架構範式的轉變,從單體應用到微服務、從集中式數據存儲到分布式數據管理。重點討論技術棧快速迭代帶來的“技術債”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前瞻性的架構設計來緩解這種壓力。分析當前業界麵臨的主要挑戰: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的缺失、係統彈性(Resilience)的脆弱性,以及在多核、異構硬件環境下性能的瓶頸所在。 2. 架構模式的深入解讀與權衡分析: 詳細闡述主流的架構模式,如事件驅動架構(EDA)、分層架構、整潔架構(Clean Architecture)等。每一模式的介紹都將圍繞其核心理念、適用場景、以及不可避免的權衡(Trade-offs)展開。例如,微服務的去中心化帶來的開發效率提升,如何以復雜化的服務間通信和數據一緻性保證為代價。本書將提供一套決策矩陣,指導工程師根據業務需求、團隊規模和運維能力選擇最閤適的架構藍圖。 3. 抽象層次的藝術:從需求到實現: 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需求分解和抽象。係統設計的第一步並非選擇技術框架,而是清晰地定義邊界和契約。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來組織復雜的業務領域,以及如何設計清晰、穩定的API層和數據模型,確保上層應用邏輯與底層基礎設施實現的分離。強調“麵嚮接口編程而非麵嚮實現編程”的長期價值。 第二部分:高性能與資源管理的精細控製 在多核處理器和受限資源(如移動設備或邊緣計算節點)的環境下,資源管理不再是簡單的“足夠就好”,而是精細化控製的藝術。 4. 內存布局與緩存友好的數據結構: 深入探討計算機體係結構對軟件性能的決定性影響。分析CPU緩存(L1/L2/L3)的工作原理,以及數據局部性(Data Locality)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性能提升。介紹如何設計緩存感知型(Cache-Aware)的數據結構,例如數組優於鏈錶在某些遍曆場景下的優勢,以及結構體填充(Padding)對內存訪問效率的影響。 5. 並發模型與同步原語的底層機製: 係統地講解並發編程中的核心難題:競態條件和死鎖。我們將超越標準的互斥鎖(Mutex)和信號量,探索更底層的同步機製,如無鎖數據結構(Lock-Free Data Structures)的設計思路,以及基於內存屏障(Memory Barriers)的編程實踐。通過對經典並發原語(如CAS操作)的剖析,揭示操作係統內核如何調度和同步綫程。 6. 延遲敏感型係統的優化技術: 專注於如何最小化係統延遲。討論I/O多路復用(如epoll/kqueue)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設計高效的異步處理流程。介紹延遲預算的分配策略,並探討在特定場景下(如實時交易或低延遲網絡服務)如何利用零拷貝(Zero-Copy)技術減少數據在內核態和用戶態之間的不必要拷貝。 第三部分:分布式係統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構建能夠在網絡上可靠運行的分布式係統,需要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式來應對網絡的不確定性。 7. 分布式事務與數據一緻性模型: 全麵解析CAP理論(一緻性、可用性、分區容錯性)的實際應用場景。重點介紹BASE(基本可用、軟狀態、最終一緻性)的工程實踐。詳細講解兩階段提交(2PC)的局限性,並深入探討Paxos或Raft等共識算法的邏輯流程,理解它們如何在不可靠的網絡環境中達成狀態同步,以及它們對係統吞吐量的影響。 8. 服務間通信與容錯機製: 探討不同通信協議的優劣,從麵嚮請求的RPC(如REST/gRPC)到麵嚮消息的異步隊列。核心聚焦於網絡分區下的係統彈性設計。介紹斷路器(Circuit Breaker)、重試策略(Retries)的設計要點,以及如何利用超時(Timeouts)機製隔離故障,防止級聯失敗(Cascading Failures)的發生。 9. 分布式係統的可觀測性工程: 在服務數量激增的環境下,定位問題變得異常睏難。本章強調構建統一的可觀測性棧。詳細介紹日誌(Logging)、指標(Metrics)和分布式追蹤(Distributed Tracing)三者的結閤之道。如何設計高效的追蹤上下文(Trace Context)傳播機製,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分析延遲的真實來源和瓶頸所在。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工程實踐與質量保障 本書最後部分關注如何將前述的架構知識轉化為可靠、可維護的工程産齣。 10. 自動化與基礎設施即代碼(IaC): 討論現代部署流水綫(CI/CD)的架構要求。理解基礎設施作為代碼(IaC)不僅僅是腳本編寫,更是一種狀態管理範式。介紹如何使用配置管理和編排工具來聲明式地定義係統狀態,確保環境的一緻性和快速、可重復的部署能力。 11. 係統韌性測試(Resilience Testing): 強調事後修復不如事前預防。介紹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方法。如何設計受控的故障注入實驗,係統性地暴露架構中的薄弱環節,從而在生産環境問題發生前加以修復。 12. 長期演進與架構治理: 分析大型係統生命周期中的架構漂移(Architectural Drift)問題。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架構評審流程,以及如何通過清晰的文檔和設計原則來指導新功能的開發,確保係統在持續迭代中,其核心設計目標不會被無意中破壞。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那些已經掌握瞭基礎編程技能,並希望將自己的職業發展推嚮係統設計和架構領導職位的工程師、技術主管和對底層係統優化有濃厚興趣的開發者。 我們不提供特定框架的教程,而是提供一套普適性的、可遷移的思維工具集,幫助你設計齣能夠抵禦時間考驗、高效運行於復雜環境下的健壯軟件係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超


  資深Android 專傢、係統架構師。曾任職於四通利方、Motorola、小米等多傢著名公司。最早的Android 係統開發者之一,研究Android 核心多年。主持研發過天語W606、酷派W711、華為T8301 等多款Android 手機係統。

圖書目錄

前言

Chapter 01   建立Android 係統開發環境
1.1 安裝作業係統
1.2 安裝開發套件
1.3 安裝一些有用的工具
1.4 下載原始程式

Chapter 02   Android 的編譯環境:Build 係統
2.1 Android Build 係統核心
2.2 Android 的産品設定檔
2.3 編譯Android 的模組
2.4 Android 中的簽名

Chapter 03   連接Android 和Linux 核心的橋樑:Android 的Bionic
3.1 Bionic 簡介
3.2 Bionic C 函數庫中的係統呼叫
3.3 Bionic 中的記憶體管理函數
3.4 管綫
3.5 Bionic 中的執行緒管理函數
3.6 Futex 同步機製
3.7 Android 的Log 模組
3.8 可執行檔格式分析
3.9 Bionic 中的Linker 模組
3.10 偵錯器 —— Ptrace 和Hook API

Chapter 04   處理程序間通訊:Android 的Binder
4.1 Binder 簡介
4.2 如何使用Binder
4.3 Binder 應用層的核心類彆
4.4 Binder 的實現原理
4.5 Binder 驅動
4.6 解析名稱的模組 —— ServiceManager 的作用
4.7 匿名共用記憶體ashmem

Chapter 05   連接Java 和C/C++ 層的關鍵:Android 的JNI
5.1 JNI 的作用
5.2 JNI 用法介紹
5.3 JNI 環境
5.4 ART 帶來的JNI 變化

Chapter 06   Android 的同步和訊息機製
6.1 最小操作
6.2 Android native 層的同步方法
6.3 Android Java 層的同步機製
6.4 Android 的訊息機製
6.5 處理程序間的訊息傳遞

Chapter 07  第一個使用者處理程序:Android 的Init 處理程序
7.1 Init 處理程序的初始化過程
7.2 解析啓動指令稿init.rc
7.3 Init 處理程序對訊號的處理
7.4 屬性係統
7.5 守護處理程序ueventd 介紹
7.6 「看門狗」—— watchdogd 介紹

Chapter 08   支撐Android 世界的一極:Zygote 處理程序
8.1 Zygote 簡介
8.2 Zygote 處理程序的初始化
8.3 Zygote 啓動應用程式
8.4 預先載入係統類彆和資源

Chapter 09  精確地控製資源的使用:Android 的資源管理
9.1 資源係統簡介
9.2 Android 資源的製作
9.3 Android 資源的使用
9.4 Android 資源管理的實現原理
9.5 全新的設計語言 —— Android 5.0 的Material Design

Chapter 10   Android 係統的核心之一:SystemServer 處理程序
10.1 SystemServer 的建立過程
10.2 SystemServer 中的Watchdog

Chapter 11   APK 套件的安裝、移除和最佳化:Android 的應用管理
11.1 瞭解PackageManagerService
11.2 安裝應用
11.3 係統執行時期的應用管理
11.4 守護處理程序installd
11.3 在storyboard 中設計速覽
11.4 掛鈎控製器

Chapter 12  Android 的元件管理
12.1 應用處理程序的組成
12.2 Android 架構的核心 —— ActivityManagerService 服務
12.3 Process 管理
12.4 Activity 管理
12.5 應用的啓動過程
12.6 Service 管理
12.7 提供資料的存取 —— ContentProvider 管理
12.8 廣播 —— BroadcastReceiver 管理第三部分 WatchKit 進階功能

Chapter 13   Android 的多使用者模式
13.1 管理使用者的係統服務 —— UserManagerService 服務
13.2 PackageManagerService 和多使用者
13.3 ActivityManagerServier 和多使用者

Chapter 14   Android 的圖形顯示係統
14.1 畫布 —— 瞭解Surface
14.2 影像顯示原理
14.3 SurfaceFlinger 服務
14.4 影像的輸齣過程
14.5 歸納

Chapter 15  Android 的視窗係統
15.1 應用處理程序和WMS 的聯係
15.2 WindowManagerService 服務
15.3 確定視窗尺寸
15.4 視窗動畫管理
15.5 歸納

Chapter 16   Android 的輸入管理
16.1 管理各種輸入的服務 —— InputManagerService
16.2 應用處理程序處理Input 訊息
16.3 歸納

Chapter 17  Android 的電源管理
17.1 電源管理服務 —— PowerManagerService
17.2 控製係統休眠的機製
17.3 電池管理服務

Chapter 18  Android 的儲存係統
18.1 管理存放裝置 —— Vold 守護處理程序
18.2 對存放裝置操作 —— MountService 服務
18.3 其他儲存相關的服務

Chapter 19  Android 的網路管理架構
19.1 管理各種網路裝置 —— Netd 守護處理程序
19.2 網路管理的中心 —— ConnectivityService 服務
19.3 完成對網路實體介麵操作 —— NetworkManagementService 服務
19.4 歸納

Chapter 20  Android 的音訊係統
20.1 音訊係統簡介
20.2 AudioPolicyService 服務 —— 輸入輸齣裝置的狀態
20.3 音訊的核心 —— AudioFlinger 服務
20.4 一次完整的播放過程

Chapter 21  讓應用更安全:Android 的SELinux 模組
21.1 安全係統 —— SELinux 簡介
21.2 安全增強型 —— SEAndroid 簡介
21.3 Android 如何使用SELinux
21.4 歸納

Chapter 22  Dalvik 和ART 虛擬機器
22.1 Dalvik 虛擬機器簡介
22.2 Dalvik 的啓動和初始化
22.3 Dalvik 位元組碼的執行過程
22.4 Dalvik 的記憶體管理機製
22.5 ART 模式簡介

Chapter 23  係統升級模組:Android 的Recovery 模組
23.1 Recovery 模組的執行
23.2 Recovery 的升級過程
23.3 update-binary 模組

Chapter 24  Android 的偵錯方法
24.1 取得和分析係統Log
24.2 記憶體洩露的分析方法
24.3 Android 的自動化測試

圖書序言

前言

  Android 5.0(代號Lollipop,簡稱Android L)是Android 係統自1.0 版本以來變化最大的升級版,它包含瞭很多激動人心的改進,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在於使用者體驗方麵。「Material Design」扁平、簡潔,且其色彩豐富、動感十足的設計風格,給使用者帶來瞭更新鮮的感覺。除瞭介麵風格的重大變化外,包含搜索、應用選單、通知中心等許多細節在Android 5.0 上也有很大改進。

  Android 5.0 在係統性能提升方麵也做瞭相當大的努力,首先是ART 徹底代替瞭Dalivk 虛擬機器,同時開始支援64 位元編譯,因而,使用者很快就能使用執行64位元CPU 的手機,重要的是,係統的耗電量也透過「Porject Volte」專案有瞭顯著的改善。

  從2008 年9 月23 日Google 發佈Android 1.0 版本到2014 年6 月26 日Google正式推齣Android 5.0,已經6 年過去瞭。筆者第一次接觸Android 係統是2008 年在Motorola 工作的時候,那時Android 纔嶄露頭角,現在Android 係統已經佔據手機市場50% 以上。由於工作關係,筆者6 年來一直緻力於Android Framework的開發和研究, 也算是略有收獲。

  Android 是一套開放原始碼係統, 官方(Google)提供的技術資料很有限,其官方網站(www.android.com)中提供的資料更多地是在介紹Android 應用程式的開發。這6 年間也湧現瞭大批介紹Android的書籍,主要是介紹Android 應用程式的開發,分析Android 核心原始程式的書籍較少,為此特意撰寫本書。

  ✤本書內容介紹

  本書介紹瞭Android 主要模組的架構、原理和主乾實現。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獲得對Android 係統進行延伸開發的能力,而筆者在書中,也盡可能詳細地列齣程式的註釋、各種屬性和常數的解釋,以及係統中使用的各種檔案格式的介紹,希望本書能成為係統開發人員的案頭工具書。

  全書共分24 章,基本包括瞭Android 係統中重要的模組,對於每個模組,筆者盡量詳細地介紹瞭它們的架構、原理和程式等各方麵,由於篇幅限製以及本人的瞭解有限,如果讀者發現瞭其中的謬誤,歡迎來信賜教,本人不勝感激。關於本書的一些後續的資訊,可以造訪筆者的部落格(http://blog.csdn.net/u013234805)。

  本書有3 個主要特點:一是新,全書以最新為基礎的Android 5.0 的程式分析說明(Android 5.0 中很多程式細節都有改進);二是全,對Android 的覆蓋麵比較廣,Android 4.4 和Android 5.0 中增加的新功能,如SELinux、ART 等都有詳細介紹,同時整本書以一套原始程式分析說明,很多模組前後能相互印證;三是細,除瞭對各個模組為基礎的功能進行詳細說明外,對書中摘錄的Android 原始程式也做瞭詳細註釋。

  本書針對的讀者主要是進行係統開發的工程師,包含手機開發工程師、ROM 開發工程師和各種使用Android 作為開發平颱的TV 和可穿戴式裝置(Wear)的開發工程師。當然,即使是Android 應用程式開發工程師,如果能瞭解更多的Android 係統知識,也會對應用程式開發有相當大的幫助,畢竟Android 底層的開發資料比較少,一些API 的解釋也不盡人意,在開發應用的過程中,當遇到問題時,如果能開啓原始程式進行檢視,很多問題都能輕鬆解決。

  ✤本書導讀

  閱讀係統分析類彆的書籍,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Android 是一套非常復雜的係統,為瞭能減輕讀者的負擔,筆者在介紹每個模組時,盡量先介紹模組的使用、原理或架構,讓讀者對某個模組有瞭初步瞭解後再透過剖析原始程式來更深入地介紹細節。

  本書摘錄瞭大量的Android 原始程式,讀者第一次閱讀某個章節時,如果覺得枯燥,可以先忽略原始程式,隻閱讀筆者的分析文字,有瞭整體的概念之後,再從頭開始瞭解書中的程式會更容易。

  其實,真正掌握某個模組的內容,是必須要能讀懂原始程式的,為瞭幫助讀者達到這個目的,筆者會做盡量詳細的分析解釋,對於一些復雜的函數,同時會在程式中加上詳細的註釋。

  為瞭減小程式佔用的版麵,筆者將程式中的Log 敘述、英文註釋,以及一些進行參數檢查、錯誤處理的程式都刪除瞭,然後再加上註釋,改動後的程式和原始程式看上去可能有區彆,但是邏輯上並沒有差彆,而且更加容易瞭解。

  如果純粹使用自然語言去描述某個函數的程式邏輯,可能會非常晦澀難懂。對於軟體工程師而言,通常更習慣閱讀程式來瞭解邏輯,因此,筆者在書中盡可能保留一個函數原始程式的全貌。但是大段的程式也會讓人覺得枯燥,因此,對於程式量大的函數,筆者一般會把程式分成小段來分析說明,這樣能保持一頁中程式和文字的閤適比例,減輕讀者的閱讀負擔。

  在閱讀本書時,有一點要注意:在Java 語言中,通常使用「方法」這個稱謂,而C/C++語言中,則習慣使用「函數」。在本書中,筆者會同時使用這兩種稱謂,因為Android 的很多模組中,Java 和C++的程式中會有名稱相同的函數,為瞭不混淆兩者,書中說明Java 程式時,盡量使用「方法」這個稱謂,說明C/C++ 程式時,則使用「函數」。當然兩者並沒有本質區彆,這是筆者特意為之,是為瞭更好瞭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在我茫茫Android開發路上的燈塔,太及時瞭!之前雖然也寫瞭不少Android應用,但總感覺自己在原地打轉,很多底層的東西一知半解,遇到疑難雜癥時,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性能瓶頸或者內存泄漏的問題時,更是抓瞎。市麵上關於Android開發的中文書籍,要麼過於淺顯,要麼就是一些框架教程,真正能深入到源碼層麵,並且有高人指點的,真的屈指可數。 這本書的書名就夠吸引人瞭:“比開發者更高境界: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光是“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這幾個字,就讓人覺得這絕對是貨真價實的乾貨。而且,5.0的源碼,雖然現在已經是好幾個版本之前的,但Android的很多基礎架構和核心原理,在那時就已經奠定得很紮實瞭。掌握瞭5.0的源碼,再去理解後續版本的演進,應該會容易很多。我一直覺得,想要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開發者,光靠“調API”是不夠的,一定要深入理解框架的運作機製,知道“為什麼”和“怎麼做”,而不是僅僅知道“做什麼”。 這本書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從作者的背景來看,他應該對Android的底層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夠以一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視角來解讀源碼。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學會如何閱讀和理解Android的源碼,還能學到很多頂尖工程師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應用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這對於提升我的技術深度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絕對是巨大的助力。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性能優化和穩定性方麵的講解,因為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提升的技能。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名Android開發者,工作幾年下來,感覺自己對Android的理解越來越深,但同時也越來越感覺到,在技術的深度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麵上關於Android開發的中文書籍,很多都是麵嚮初學者的,內容相對淺顯,或者是一些框架的使用教程,對於想深入理解Android底層原理的開發者來說,選擇確實不多。 直到我看到瞭這本書:《比開發者更高境界: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光是書名,就讓我眼前一亮。“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這個光環,以及“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這個硬核的內容,都預示著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泛泛之輩。我一直認為,要真正掌握一門技術,必須深入到它的“心髒”——也就是它的源碼。 5.0的源碼,雖然不是最新的,但它代錶瞭Android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很多基礎的設計和實現,至今依然是理解後續版本的基礎。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希望能係統地梳理Android的源碼,理解其設計理念和實現細節。比如,Activity的啓動流程、Service的生命周期、BroadcastReceiver的工作原理,甚至是一些底層的Binder通信機製等等,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理解的部分。 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頂尖工程師的視角,一定能幫助我看到很多自己可能忽略的細節,並且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從更宏觀、更根本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個提升自己技術視野和思維深度的絕佳機會。

评分

我是一個對技術有極緻追求的Android開發者,工作幾年下來,雖然能夠獨立完成很多項目,但在一些深層次的技術問題上,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很多時候,遇到棘手的bug,或者需要進行一些底層的性能優化時,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總感覺自己對Android的理解還停留在錶麵。市麵上的中文Android書籍,要麼是麵嚮初學者,要麼就是一些特定框架的使用指南,真正能深入到源碼層麵,並且有高人指點的,真的不多。 所以,《比開發者更高境界: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書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這幾個字,就足以保證內容的權威性和深度。而且,選擇分析5.0的源碼,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雖然5.0已經不是最新的版本,但它所奠定的Android基礎架構和核心設計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幫我解開Android源碼中的那些“黑匣子”。例如,Binder是如何工作的?Activity的啓動過程背後到底經曆瞭哪些復雜的流程?View的繪製和布局係統是如何實現的?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瞭解的,因為隻有真正理解瞭這些底層原理,纔能在開發過程中,寫齣更健壯、更高效、更具擴展性的代碼。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作者作為一名頂尖的Google工程師,一定會在書中分享很多獨特的見解和實用的技巧,這些是單純閱讀源碼文檔無法獲得的。這本書不光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方式的啓發,能夠幫助我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Android係統,從而真正實現技術上的“躍遷”。

评分

最近在找一些能夠提升Android開發功力的進階讀物,逛書店和電商平颱逛瞭老半天,終於被這本書給吸引住瞭。它的標題非常直接,而且“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這幾個字,立刻就打消瞭我對內容質量的疑慮。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Android開發教程,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應用層的API調用,對於框架內部是怎麼運作的,很多細節都一帶而過。這就像隻知道怎麼用勺子吃飯,卻不知道飯是怎麼煮齣來的。 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直接從5.0的源碼入手,這對於我這種有一定開發經驗,但又覺得技術瓶頸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Android 5.0雖然發布有一段時間瞭,但它的核心框架和很多設計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分析源碼,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Android的係統架構,例如Binder機製、Activity生命周期管理、View的繪製流程等等。這些都是理解Android工作原理的關鍵,也是很多疑難雜癥的根源。 我尤其看重作者是“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這個身份。這意味著他不僅在理論上對Android有深入的瞭解,更在實際工程項目中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我相信,他分享的不僅僅是源碼的解讀,更包含瞭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積纍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這種“實戰派”的分享,往往比純粹的理論講解更有指導意義。這本書可能會幫助我跳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睏境,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在Android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自己在“知其然”的層麵上做得還不錯,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卻始終睏擾著我。很多時候,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bug,或者在進行性能優化時,總感覺隔瞭一層窗戶紙,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市麵上關於Android的書籍,大多側重於API的使用和框架的搭建,很少有能夠深入到源碼層麵,並且有來自一綫開發者的實戰指導。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把“鑰匙”。“頂尖Google手機工程師”這個標簽,足以證明作者在Android領域有著深厚的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碼”這個主題,更是直擊痛點。5.0的源碼,雖然不是最新的,但它承載瞭Android早期核心設計的精華,理解瞭它,就等於掌握瞭Android最根本的運行邏輯。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Android的各種核心組件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例如Activity Manager Service(AMS)、Window Manager Service(WMS)等係統服務的內部機製,以及事件分發、消息傳遞、內存管理等底層原理。這些內容往往是那些“高深莫測”的bug的根源,也是提升應用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 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夠掌握分析和閱讀Android源碼的方法,更能學到頂尖工程師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所采取的思考框架和解決策略。這對我來說,將是一次極大的技術視野拓展和思維模式的升級,讓我能夠真正從“應用開發者”進階到“係統理解者”,從而更好地駕馭Android開發這門技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