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

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莎士比亞
  • 梅蘭芳
  • 戲劇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比較文學
  • 中國戲麯
  • 西方文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男伶扮演女角,本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
昭垂史冊,其中傑齣的人纔是恆河沙數……

  本書選錄瞭宋春舫於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七年間,發錶在《人間世》、《宇宙風》、《論語》等雜誌刊物上的文章,內容包括對於中國戲麯、西洋戲劇和現代話劇的論述,文章提及戲劇錶演者、觀眾、劇院、戲劇團體與戲劇專刊等等的發展情況,由此得以一窺民國時期中外戲劇的錶演生態。本書並收錄宋春舫題作的多篇序跋和生活迴憶的文字,讀者可對這位中國現代戲劇先驅的生平有進一步的瞭解。

本書特色    

  《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收錄十七篇文章,分載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多種文藝雜誌。文中既有對中西劇文化的異同闡述,又有對不同劇本的差異性解讀;既有對戲劇人物的形態描寫,又有對話劇錶演的期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春舫(一八九二~一九三八年)


  中國戲劇理論傢,祖籍浙江吳興,生於上海。一九一○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一九一二年留學瑞士日內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和法律,並遍訪歐美各國以考察舞颱藝術,且熟通多國語言。一九一六年迴國之後,擔任多所大學教授以及外交官和律師等職。

  「五四」前後在《新青年》上發錶大量文章,引薦西方名劇和論著,並將西方著名劇作傢和未來派、錶現派等演劇流派介紹給中國。同時撰文呼籲改良中國戲劇,被認為是《新青年》時代戲劇活動的主要人物,推進瞭新戲劇運動。著有論文集《宋春舫論劇》三集和喜劇《一幅喜神》、《五裏霧中》、《原來是夢》等,對於中國早期戲劇理論具有開拓性的貢獻。

圖書目錄

前言  陳子善
北平
我不小覷平劇
中國戲劇社的迴溯
看瞭俄國「舞隊」以後聯想到中國的武戲
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
論戲劇的對白
戲院觀眾縱橫談
談戲劇雜誌
話劇的將來
《海寜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褐木廬藏戲麯書寫目》自序
《宋春舫戲麯集》第一集序
《五裏霧中》之經過
《原來是夢》序
宋傢弄
從「傢」忽然想到搬傢
海草

圖書序言

前言

陳子善


  一九一八年十月《新青年》第五捲第四號發錶瞭署名宋春舫的《近世名戲百種目》,這是宋春舫的名字首次齣現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標誌性刊物上。該期《新青年》是「戲劇改良專號」,還發錶瞭鬍適的〈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傅斯年的〈戲劇改良各麵觀〉等等。在此前後,又有鬍適、羅傢倫譯《娜拉》、陶履恭(陶孟和)譯《國民公敵》和鬍適作《終身大事》等在《新青年》揭載,這就把「戲劇」也納入瞭「文學革命」或「文學改良」的軌道,與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領域的提倡白話、批判文言同步瞭。

  在此背景下,宋春舫此文的齣現非同一般,這不僅是一份較早較為完備的西洋近世名劇目錄,也似乎預示著未來中國話劇運動的興起必將藉鑑西洋戲劇,透露瞭宋春舫與現代戲劇的密切關係和多重身份,他是獨特的西洋戲劇收藏傢、研究傢、翻譯傢,以及話劇作傢。

  宋春舫(一八九二~一九三八年)是浙江吳興人,國學大師王國維的錶弟,後來王氏後人印行《海寜王靜安先生遺書》,宋春舫即為作序者。宋春舫傢學淵源,十三歲即在清末最後一次科考中考取秀纔,後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於舊學新學都有所涉獵。接著遠赴瑞士日內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掌握瞭法、德、英、義、西班牙和拉丁文等多種文字。在巴黎遊學期間,宋春舫迷戀上瞭戲劇和文學,終生不渝。

  迴國以後,宋春舫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等校執教,講授戲劇和比較文學。在此期間有三件事不能不記:一為他先後齣版瞭法文版的《海外劫灰記》和《現代中國文學》等,後者是已知的第一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法文著作;二為一九二〇年英國作傢毛姆訪問中國,在北京與宋春舫見麵,探討中西戲劇之異同,後來毛姆在遊記《中國屏風》中專門寫瞭〈戲劇學者〉這一章 ,生動地記述瞭他與宋春舫這場有趣的談話;三為他一九三二年在青島建造瞭藏書樓「褐木廬」。他二十餘年苦心搜集的西洋戲劇書刊,「圖府之祕籍,私傢之珍本」,均「聚書其中」,奠定瞭他國際著名戲劇藏書傢的地位。後來梁實鞦在《雅捨小品三集.書房》中特彆寫到「褐木廬」,稱「我看見過的考究的書房當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廬』為第一」。

  一九三二年十月,宋春舫入上海銀行,主編《海光月刊》,在其上連載歐洲遊記,後結集為《濛德卡羅》齣版。他又經常為林語堂創辦的《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撰稿,還齣版瞭翻譯和創作小說集《一個噴嚏》。

  當然,宋春舫最大的功績是在戲劇研究、翻譯和創作方麵。他生前齣版瞭《宋春舫論劇》(一至三集,第三集書名《凱撒大帝登颱》)和翻譯劇本《青春不再》(義大利賈默西屋Sandro Camasio等著)。他是研究現代戲劇的先行者,對西洋戲劇的評論和推介不遺餘力,而且幾乎是全方位、不斷跟蹤的,錶現派、未來派、象徵派戲劇和小劇場運動等,大概都是他第一個介紹到中國來,直至逝世還留下瞭《研究戲麯最低限度的英文目錄》、《光與舞颱》等遺稿。戲劇史傢趙景深後來有如下的迴憶:

  宋春舫先生是戲劇(尤其是話劇)的先知先覺或老前輩。我最早讀的戲劇理論書就是《宋春舫論劇》第一集,這是民國十二年齣版的,離現在已經將近二十年瞭。因瞭這本書,我纔知道戈登格雷、來因赫特、小戲院、錶現派、未來派等等,像我一樣對於這本啓濛運動的書的感謝的人,想來不少吧?

  宋春舫在話劇創作上也作過有益的嘗試。有《一幅喜神》(三幕劇)、《五裏霧中》(獨幕劇)、《原來是夢》(三幕劇)等劇本行世,後來結集為《宋春舫戲麯集第一集》。這三部話劇都是諷刺喜劇,而且都屬於他所謂的「短劇」。他還寫過一部極短的「未來派三幕劇」《盲腸炎》。宋春舫創作的劇本雖然很少演齣,但他在話劇形式的探索上的努力仍然值得注意。

  中國第一部現代文學史著作《中國新文學運動史》(王哲甫著),在討論「新文學創作第一期」的戲劇創作時,就把宋春舫與田漢、侯曜、熊佛西、洪深、歐陽予倩、丁西林、郭沐若等戲劇傢相提並論,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

  宋春舫——宋氏為未來派的戲劇傢,對於新劇的提倡,亦有相當的勞績。所著《宋春舫論劇》(中華書局初版)參考歐美戲劇傢的意見,並加入個人的見解,作為有係統的論文,在中國戲劇不發達的文壇上,要算是不可多得的文章。所著劇本如《早已過去瞭》、《朝秦暮楚》、《槍聲》等作,均有特殊的風格,然在舞颱上卻沒有得到相當的成功。

  可是,宋春舫的名字後來不明不白地從文學史傢的視野中消失瞭,原因雖然很復雜,但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著述的一種缺失。

  一九九六年遼寜教育齣版社齣版的《歐遊三記》中,收入瞭筆者提供的宋春舫的《濛德卡羅》,這是宋春舫的作品在睽隔六十餘年後首次與讀者重見。現在這冊《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則選錄瞭他關於中國戲麯、西洋戲劇和現代話劇的並不過於專門的論述,以及序跋和若乾迴憶性散文,以期對這位中國話劇史上值得紀念和研究的「先知先覺」引起必要的關注。譬如,青島早就把康有為、聞一多、老捨等文化名人的故居加以保護,但宋春舫的「褐木廬」而今安在?這可是有國際影響的啊,理應恢復和很好地保護。

圖書試讀

北平
 
這是十數年前的迴憶!
 
民國十二年正月十八日那一天,北平美育社假座真光劇場,開歌舞大會,目的是籌款救濟北京四郊的貧民。
 
無論哪一社的中堅分子,總是女性居多,美育社當然也逃不齣例外。如唐寶潮夫人、陸小曼女士、陳貫一夫人等,不消說個個都是舊都社交上數一數二的人物。我因平日喜歡研究戲麯,居然也忝附驥尾,當瞭美育社社友來湊熱鬧。
 
我第一個感想,「預演」即英文之DressRehearsal兩個字,在當時可以算得一個時髦名詞。何謂時髦名詞,為普通人十中有九是不知道的。至於預演與排演,完全是兩件事,吾國戲院嚮來隻有排演,沒有預演,他們平日所登的廣告中,有「排演成熟,擇吉開演」便是一個絕好的證據。
 
正式開演與預演,手續上講起來,卻毫無區彆。性質上呢,「正式開演」是公開的,「預演」卻是私人的。
 
曆來歐美各戲院,每逢新戲登場前一天的晚上,發帖邀請各報館的評劇主任及記者,以及國內的名流巨紳、文學大傢、社交明星等等。近年來,或者因為經濟狀況睏迫的緣故,也有臨時賣票的,票價是不消說,比平時便宜數倍,而觀眾卻都是知識階級中人,大學學生占大多數。
 
那一次美育社的預演,也是如法炮製,票是賣的,隻賣給學生們。
 
預演的目的,是有兩種。第一,預演是帶些廣告性質,評劇傢及新聞記者看瞭以後,翌日必在他們的報紙上發錶一番議論,引起一般人的興味,這本來是他們的天職呀!
 
第二,也是預演與排演不同的地方。在排演的時候,隻有極少數人——在歐美是隻有舞颱監督——在那裏監督;預演的時候,觀眾都在那裏監督。「袍笏登場」、「十目所視」,心理上的作用當然不同。而演劇者,亦不肯像排演的時候那樣敷衍瞭事。至於觀眾一方麵,預演既然是非正式的,舞颱的布置、伶人的唱作,即偶有不妥,也不去求全責備,嘗試者既有此種種精神上的鼓勵,更可奮勇從事瞭。
 
我第二個感想,就是北京人看戲的程度實在是比上海人高得多。這一次不是男女閤演麼?在一個男女尚且要分座的北京城中,男女閤演居然能成事實,而且演戲的時候,不必掛什麼「奉警廳諭禁止怪聲喝彩」的木牌,也沒有人來「好嗎,好乖乖」的高聲叫好。報上記載,都說「大傢閨秀,粉墨登場,為破天荒之盛舉」雲雲,以如此這般的鼓吹,在社會上,那個時候卻並沒有引起絲毫反響,而同時素稱得風氣之先的上海,一個徐太夫人齣來唱瞭幾齣崑麯,就鬧瞭一個滿城風雨、不亦樂乎,這畢竟是此勝於彼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於《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這個書名,隻能用“驚艷”來形容。它巧妙地將西方戲劇的代錶人物與中國京劇的藝術瑰寶並列,讓我立刻産生瞭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我猜測,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討“藝術的共性”,無論是在莎士比亞的文字中,還是在梅蘭芳的錶演裏,是否都存在著超越文化和時空的共通之處。我期待著,這本書會帶領我從莎士比亞那些關於權力、欲望、愛恨情仇的經典颱詞齣發,例如《奧賽羅》中的嫉妒,《馴悍記》中的男女相處之道,再將這些普世的情感和戲劇衝突,與梅蘭芳大師所演繹的那些至情至性的角色聯係起來,比如《黛玉葬花》中林黛玉的敏感憂傷,或是《洛神》中曹植與甄妃的愛恨糾葛。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分析,展現齣兩位大師在各自領域內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並且從中挖掘齣他們共同的藝術追求,或許是對於人性弱點的洞察,或許是對真摯情感的歌頌,又或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的書名所吸引。這跨越瞭語言、時空和文化的並置,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想象空間。我猜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兩位藝術大師的作品做拼貼,而很可能是在探討一種更深層次的藝術連接。或許,作者會從莎士比亞那些關於人性、權力、愛情的永恒主題齣發,例如《哈姆雷特》中的猶豫不決,《麥剋白》中的野心膨脹,又或是《羅密歐與硃麗葉》中的生死相隨,來引申齣在梅蘭芳的錶演藝術中,是如何通過細膩的身段、婉轉的唱腔,將這些復雜的人類情感賦予鮮活的生命。我期待著,作者能用犀利的筆觸,剖析莎翁劇作的結構與主題,再細膩地描繪梅蘭芳大師在舞颱上如何以“形似”與“神似”的結閤,將中國傳統戲麯的魅力發揮到極緻,並從中找齣兩者在追求藝術極緻的過程中,所共有的精神內核,例如對真善美的執著,對人生悲歡離閤的深刻體悟。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一齣來,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莎士比亞,這位西方戲劇的巨人,與梅蘭芳,中國京劇的泰鬥,中間隔著韆山萬水,不同時空,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書名卻將他們並置,這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性:作者是如何跨越如此巨大的鴻溝,找到他們之間的共通之處?是戲劇的本質?是錶演的藝術?還是人物的精神?我設想著,或許作者會從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入手,分析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再巧妙地將這種洞察聯係到梅蘭芳所塑造的經典旦角形象,例如《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又或是《霸王彆姬》中的虞姬,看看在這些東方藝術的瑰寶中,是否也同樣蘊含著對個體命運、情感糾葛的細膩描摹。我甚至想象,作者會不會探討兩種文化在戲劇錶達上的差異與融閤,比如西方戲劇的寫實與東方戲劇的寫意,又是如何在兩位大師的手中得到各自的升華。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戲劇藝術的魅力,去品味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精妙之處。

评分

書名《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的組閤,實在太有趣瞭,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我一直對跨文化的比較文學很感興趣,尤其是有兩位這樣舉足輕重的人物被放在一起時,總覺得背後一定有非常精彩的論述。我猜測,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討“扮演”這件事本身的普世性。無論是莎士比亞筆下那些命運多舛的王子、野心勃勃的君王,還是梅蘭芳舞颱上那些風華絕代的女子,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角色,承擔著命運的重托,或是展現著人性的復雜。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演員如何通過肢體、聲音、情感去塑造人物,又如何觸及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我特彆好奇,作者會不會對比莎士比亞戲劇中強烈的戲劇衝突和梅蘭芳京劇中的寫意錶演,是如何在各自的體係中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同時又是否能在某些精神層麵上産生意想不到的呼應?也許,這本書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我熟悉的莎士比亞作品,同時也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梅蘭芳大師藝術的偉大之處。

评分

《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這個書名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層層漣漪的好奇。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個“為什麼”:為什麼是莎士比亞?為什麼是梅蘭芳?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能讓作者將這兩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藝術巨匠聯係在一起?我非常期待,這本書會為我揭示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讓我能夠理解,西方戲劇的巔峰之作與中國國粹京劇的集大成者,是否在某種看不見的維度上,有著精神上的契閤。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莎士比亞戲劇中對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對命運無常的哲學思考,比如《李爾王》中父女情深的悲劇,或是《仲夏夜之夢》中愛情的荒誕與美好,再轉嚮梅蘭芳大師在舞颱上所塑造的那些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探究在他對傳統戲麯的創新與傳承中,是否也同樣蘊含著對人生百態的深刻理解和對藝術永恒價值的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