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

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女性主義
  • 電影研究
  • 流行文化
  • 性彆研究
  • 後女性主義
  • 文化批評
  • 電影分析
  • 女性形象
  • 社會學
  • 媒體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惡女,是銀幕上的女性形象,也是最真實的慾望展演,
她們是性彆議題反叛者,也是流行文化新指標,更是所有女性潛意識的化身。

  .《BJ單身日記》不隻是布莉姬的求愛小劇場,
  更是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遊移協商齣的典型代錶?

  .《慾望城市》挑戰異性戀主流的性愛冒險與姊妹情誼,
  與暗藏的酷兒文化相濡以沫,宛如一座都會情慾博物館。

  .從芭蕾舞劇破繭新生的《黑天鵝》,如何透過鏡像理論,
  成為傳遞女性凝視、追求理想化自我、釋放滿漲情慾的齣口?

  .從《超完美嬌妻》到《控製》,女人操演虛構的陰性形象,
  象徵女性主體的權力翻轉,也是對父權社會最甜蜜的復仇。

  《穿著PRADA的惡魔》如何從引發男性焦慮的米蘭達與小安,
  來看以傢庭之名收編「時尚惡魔」所帶來的威脅?

  告彆純真年代,歡迎來到惡女當道的年代!
  看流行電影中的惡女們,如何發揮陰性力量,
  挑戰傳統社會價值,突破父權社會的框架。


  拜金、敗德、叛逆、縱慾……關於流行電影中的「惡女」,世俗眼光是這樣定義的。一切的指涉,全來自於傳統價值中對女性形象的刻闆詮釋,彷彿女性隻能是舉止端莊、相夫教子、不能有自己意見的男性附屬品――傳統的父權社會該如何正視這樣的性彆偏見?

  銀幕上的惡女勇於錶現女性的陰性力量,成為性彆議題上閃亮鮮明的時代標記;她們勇於解放身體與情慾,帶來衝撞性彆框架的反叛力量。從流行文化的角度來看,批評她們的是社會上根深蒂固的父權思想;銀幕惡女的存在,亦曝露瞭女性內心最原始的吶喊――惡女風潮是如何走入流行電影史?惡女現象又如何成為後女性主義研究的顯學?

  傳統的女性主義提倡男女平等,卻不慎落入將女性視為「僞男性」的思考陷阱中;後女性主義則重新定義陰性特質,以陰性力量作為對抗父權社會的最佳武器。當銀幕上的惡女傾巢而齣,道德標準不再成為唯一選擇,傳統乖乖牌的女性形象已是陳年老話。她們可以是改寫傳統羅曼史公式,隻要性不要愛的慾望熟女;也可以是引領風潮、情慾解放的校園女王蜂。她們以不同的麵貌,遊走在道德禁忌與人性約束之間。在流行電影史中,她們的鮮明形象成為社會話題;在後女性主義研究中,她們以驚世駭俗的紅粉威脅,同時衝擊父權社會與傳統女性主義。

  拋開刻闆印象,重新定義惡女價值。且看流行電影中姿態各異的惡女如何詮釋女性新主張;又是如何跨齣銀幕,走入你我生活,掀起惡女新浪潮。

名人推薦

  張小虹∣作傢、國立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特聘教授
  紀大偉∣作傢、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伍軒宏∣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係講師
  鄭芳婷∣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錶演藝術所助理教授

《鏡中迴響:當代視覺敘事中的身份構建與權力重塑》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流行文化,特彆是電影、電視劇及新興數字媒體中,關於“身份”的復雜構建與權力動態的微妙轉變。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敘事中的傳統角色原型,而是將焦點投嚮視覺文本如何反思、挑戰乃至重塑我們對性彆、階級、種族、性取嚮等核心社會分類的認知。 《鏡中迴響》的核心論點在於,當代流行文化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性彆對立或刻闆印象的再現,它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解剖學”式的審視。這部著作試圖描繪的,是一幅由碎片化、多重疊加的自我形象構成的當代圖景,探討創作者和受眾如何在視覺的洪流中尋找意義,以及這種尋找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權力結構。 第一部:後經典敘事的解構與重塑 本書的首部聚焦於敘事結構本身的演變。我們觀察到,經典的“英雄之旅”模型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循環、破碎、反高潮的敘事模式。這種變化並非偶然,而是對後現代社會不確定性的直接迴應。 第一章:非綫性時間與主體性危機 本章探討瞭時間綫被故意打亂的敘事手法在主流作品中的普及。通過對幾部備受矚目的科幻及心理驚悚片的分析,我們論證瞭這種非綫性敘事如何反映瞭現代主體在信息超載和身份流動性麵前所經曆的“認知斷裂”。電影中的角色不再擁有單一、明確的動機或目標,他們的“自我”是不斷協商和重構的結果。我們考察瞭“記憶”作為一種可塑材料,在構建虛假或修正曆史中的作用,以及這種敘事策略如何挑戰瞭觀眾對“真實”的既有期待。 第二章:景觀社會與自我凝視的陷阱 藉鑒布希亞和德波的理論框架,本章深入研究瞭“景觀社會”如何滲透到每一個熒幕角色身上。我們分析瞭數字時代下,角色如何被塑造成一種“可展示的商品”,其內在價值被外在的符號係統所取代。重點關注那些將“美麗”、“成功”或“反叛”等概念極端符號化的角色,並剖析觀眾對這些角色的消費過程。這不僅僅關乎美學,更關乎經濟權力與符號價值的捆綁,探討瞭屏幕上的自我展示如何轉化為現實中的社會資本。 第二章的延伸:算法與觀看的政治 我們進一步探討瞭流媒體平颱背後的推薦算法如何影響瞭身份敘事的生産和消費。算法偏愛那些能夠産生高參與度(高點擊、高轉發)的內容,這無形中強化瞭某些特定身份形象的循環播放。這種“過濾氣泡”效應,雖然提供瞭看似個性化的內容流,卻也固化瞭觀眾對身份的預期,使得真正顛覆性的錶達難以進入主流視野。 第二部:身體、符號與場域的張力 第二部將分析的焦點從敘事轉移至“身體”在屏幕上的呈現方式,以及這些呈現如何與既有的社會權力場域産生摩擦。 第三章:具身化政治:界限的模糊與擴張 本章細緻考察瞭身體在當代視覺作品中的處理方式。這包括對身體的改造、增強(如賽博格主題)以及對身體邊界的刻意侵犯(如身體恐怖片)。我們認為,當代電影對“完美身體”的迷戀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對“有缺陷的”、“過渡性的”或“技術介入的”身體的迷戀。這種轉嚮並非簡單的包容,而是在技術進步的語境下,對“何為人”這一基本定義的重新談判。我們特彆分析瞭那些通過身體的可見性(或不可見性)來爭取政治主張的角色。 第四章:空間敘事中的邊緣化與重占 電影中的空間設定(從封閉的地下空間到無垠的數字宇宙)是身份政治的載體。本章比較瞭“傢園”這一傳統敘事支柱的瓦解,以及角色如何在流離失所的狀態下,建立起暫時的、流動的身份認同。我們分析瞭在反烏托邦或後末世設定中,對特定地理空間(如被汙染的城市、隔離區)的描繪,如何映射齣現實世界中關於資源分配、族群隔離和身份歸屬權的衝突。 第五章:沉默的政治:聲音與缺席的權力 聲音在視覺敘事中承載著巨大的權力。本章研究瞭在許多當代作品中,邊緣化群體的聲音是如何被策略性地“消音”或“扭麯”的。我們分析瞭那些沉默的角色——他們的沉默是順從、抗議還是蓄勢待發?通過對配樂、環境音效和對話留白的細緻分析,本章探討瞭創作者如何利用聲音的缺失來強調某種政治性或心理狀態,以及觀眾如何解讀這些“負空間”中的意義。 第三部:受眾、參與與文化再生産 第三部轉嚮後觀看階段,探討數字媒體如何改變瞭觀眾與作品的互動方式,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反哺到新的文化生産中。 第六章:粉絲文化:主體性再編碼 本書不再將粉絲視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將其視為積極的“意義重編碼者”。我們探討瞭粉絲社群如何通過“二次創作”(Fan Fiction, Fan Art, Meme)來解構或顛覆原作者設定的身份框架。重點分析瞭粉絲社群中關於角色“真實意圖”的辯論,這種辯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權力鬥爭——誰有權定義一個角色的意義?這揭示瞭觀眾對流行文本的占有欲。 第七章:跨文化挪用與全球化視野下的身份殖民 在全球化資本的推動下,文化元素和身份符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國界。本章警惕地考察瞭“文化挪用”的復雜性。我們分析瞭當特定的、具有深厚曆史背景的身份符號被剝離其語境,用於商業或娛樂目的時,所産生的權力不平衡。這不僅僅是“誰偷瞭誰的風格”的問題,更是關於中心文化如何持續地將邊緣文化符號轉化為其自身增長的燃料。 結論:視野之外的探索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當代流行文化對身份政治的復雜影響:它既是權力的放大器,也是潛在的抵抗工具。我們最後呼籲讀者超越屏幕的錶層吸引力,深入挖掘這些視覺文本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曆史根源。真正的“解剖學”工作,在於理解視覺符號如何被精心地放置、拆解,以及最終如何被我們這些觀看者重新組閤,從而影響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對“自我”和“他者”的界定。這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工具箱,幫助讀者以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審視那些塑造我們集體意識的流行影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舜翔 Paris Shih


  颱灣颱北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國文學研究所,曾於美國威廉與瑪莉學院交換研究一年,並分彆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與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短期研究。研究興趣是莎士比亞當代改編、珍.奧斯汀當代改編、女性主義理論、後女性主義與大眾流行文化。論文常發錶於《文化研究月報》。在學院內研究莎士比亞時期的城市下流文化,著有畢業論文《下流之城》。
 
  在學院裏做正經八百的文學研究,私底下真正迷戀的卻是俗不可耐的流行文化。喜歡時尚,流行樂,校園愛情電影,以及少女文化。2010年起在部落格「後女性的魔鏡夢遊」上大量書寫好萊塢電影中的性彆再現,點閱率已超過百萬人次。2014年開始在《女人迷》撰寫專欄,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少女情慾學。2015年創立「流行文化學院」研究網站,為網站召集人與總編輯,與研究團隊共同書寫大眾流行文化的多元麵嚮。多篇部落格與專欄文章在網路上被廣為流傳與討論,是廣受大眾閱讀的學術研究者。

  Blog∣後女性的魔鏡夢遊
  Facebook∣Paris Shih

圖書目錄

序:九○年代惡女學

Chapter 1_慾望熟女的不純真年代

01_顛覆珍.奧斯汀,改寫傳統羅曼史的《BJ單身日記》
02_隻做愛不要愛──《慾望城市》的性權力/利
03_女人,能否擁有三角戀選擇權?
04_當女性從被觀看的客體成為凝視的主體
05_從慾女鏡像學窺視心中的黑天鵝

Chapter 2_蛇蠍美人的惡女羅曼史
06_都是「另一個女人」──小三與正宮的交換日記
07_從扮裝皇後到玩美舞孃的身體革命
08_浪漫天真,拒絕長大的半熟文化
09_告彆保守道德,貞潔隻是神話
10_完美嬌妻的控製寓言與甜蜜復仇

Chapter 3_女王蜂的崩壞與新生
11_關於性彆焦慮──鄰傢女孩的身體改造計畫
12_讓人愛恨交織,來自校園女王蜂的陰性威脅
13_嘲弄父權社會的貞操迷思與情慾遊戲
14_挑戰傳統框架,當代少女的身體與情慾自主
15_從二元對立的陽剛世界到陰性特質的解放

Chapter 4_時尚電影的紅粉逆襲
16_遊走在時尚與傢庭的陰性惡魔
17_從《金法尤物》看陰性力量與陽剛神話的消長
18_整形的人造美──關於後人類時尚神話

Chapter 5_恐怖片的女巫獵殺迷思
19_校園砍殺片暗藏的處女情結
20_不隻驚聲尖叫──審判權的性彆翻轉
21_厭女主義──不受控製的情慾與妖魔化指涉

結語_邁嚮惡女觀影新詩學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超越好女/惡女之彆:朝嚮未來性彆的後文化研究


  施舜翔的書,讀起來像玩一趟雲霄飛車,刺激、好玩、快速、熱鬧、豐富。一篇一篇讀來,光是語氣就值得品味,那麼熱切、歡慶、肯定,那麼樂於分享,那麼站在大傢這一邊。這是一本肯定的書,肯定欲望,肯定時尚,肯定身體,肯定自己,肯定現在,肯定現世。這是一本絕對肯定當下的書。

  而且,這是一本絕對有用的書。它告訴我們看待「惡女」的方法,「惡女」為什麼「惡」?「壞女孩」為什麼「壞」?有什麼道理?誰的道理?「惡女」是父權體係意識型態的産物,透過流行文化塑造、散播,尤其是電視劇集和商業電影。這些看來隻是消遣娛樂的領域,註記著性彆文化,也是身分認同的展演場地。但流行文化並非單麵,所以本書一定會告訴大傢,如何解讀流行文化,如何「反讀」、「歪讀」電視劇和電影,纔能看到「惡女」的另外一麵:

  「惡女」在流行文化裏被扭麯、監控、設定、刻畫、再現,背負眾多矛盾的文化價值與權力,但在過去二十幾年,「惡女」也慢慢被釋放、被認同、被提升。施舜翔的書,就是一本解放惡女的書。

  「後女性主義」的切角

  書名中有「惡女」,講的又是「壞女孩」、「慾女」、「蛇蠍美人」之類的人物類型。這些名詞像信號一樣通知我們,本書的刀法是「後女性主義」的切角。定義書中有,也有討論說明,不在這裏講瞭。但我們知道「後女性主義」希望走齣女性主義與父權體製對峙的僵局,主張女人可以做在女性主義大戰男性沙文主義的年代為瞭堅守立場而被禁止、被質疑、被否定的事,可以享樂、可以穿得漂漂亮亮、可以接受男人、可以放縱自己,但不放棄女性優位。女性主義戰鬥年代的位置是迴不去瞭,但「後女性」的大剌剌擁抱歡愉就是答案嗎?讀《惡女力》的時候,如果啓動辯證或解構觀點,會真正有心得。

  所以,從「後女性主義」觀點來看,「壞女孩」已經不是「壞女孩」,「好女孩」也可以是「壞女孩」,每位女孩都可以是「壞女孩」。如此,施舜翔的書雖然叫《惡女力》,事實上早就已經超越好女/惡女之彆,跨越瞭好女孩/壞女孩的差異。

  「後流行文化」的世界

  前麵說過,本書讀來覺得「熱鬧」,那是因為書中討論瞭《BJ單身日記》、《慾望城市》、《黑天鵝》、《窈窕美眉》、《金法尤物》、《婦仇者聯盟》等賣座電影,一直到最近的《控製》,都是讀者熟悉的作品,其中不少在流行文化脈絡中留下印記。它們不見得「反映」現實,但它們透過輕鬆、甚至誇張的手法,指嚮性彆政治的重要穴道,呈現問題的關節點,如果知道怎麼看,其中絕對有深意,這就是施舜翔要跟大傢分享的。

  如果從傳統的菁英vs.大眾、菁英文化vs.通俗文化的階級二分架構來看,這些作品也許被小看。可是如今舉目望去,所謂菁英文化已經無限退卻,我們談文化的時候,講的就是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已經沒有二分的界綫。即使是菁英文化的殘留,也必須經過流行文化的通俗包裝手段,纔能存活,它們已經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流行文化符碼大量復製的今日,流行文化已經是「後流行文化」,或「後通俗文化」、後普普文化,因為菁英文化的對照組已經不存在瞭。《惡女力》已經完全浸淫在「後流行文化」的大海之中。

  「後文化研究」的工具

  我們在書中碰到一些熟悉的朋友,Mulvey、Berger、Benshoff、Modleski、Paglia、Hayles、Haraway、Clover、Creed、Irigaray、Riviere,我們看到瞭「文化研究」的拳路,以及批判理論的招數。的確,本書充分運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與分析工具,靈活齣入影視文本,特彆留意性彆政治、性彆認同、女性慾望的議題,努力打破迷思,書寫女性主體位置的流行電影史。但由於「文化研究」一直沒有成為一個獨立學門,而作為一個正式領域,它已經解體,融入各個學門裏麵,以彆的方式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後文化研究」的書。其實,不隻融入各學門,在「後文化研究」的時代,原本算是「文化研究」的方法,已經融入廣大的一般文化領域之中。

  書中探討的「慾望熟女」、「蛇蠍美人」、「女王蜂」、「時尚惡魔」、「少女惡煞」五大類型,已經不是「文化研究」的被動對象或客體,而是使用「後文化研究」的積極主體。
     
  施舜翔的書於是結閤「後女性主義」、「後流行文化」、「後文化研究」三大武功路數,完全發揮,全速前進,指嚮一個(或好幾個)性彆未來,超越善惡、好壞、好女/壞女/惡女差異的未來。《惡女力》的書名當然讓我想起英國「辣妹閤唱團」(Spice Girls)繼承自前輩但發揚光大的標語「Girl Power」。那是「女力」的裏程碑之一,二十年前的事瞭。現在,不管你是不是認同「惡女」,都應該來讀一讀這本書,練習多元視角,一起來跟施舜翔同樂。

  最後,好奇的是,感覺本書有一個「酷兒」的架構,但酷兒的聲音未能凸顯,那是一種隱藏,還是已經太明顯就不用說瞭?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係講師、文學評論傢 伍軒宏



九○年代惡女學


  這是一本從九○年代以後銀幕上的惡女形象談當代女性叛逆潛能的書。嚴格說起來,流行電影裏的女性叛逆形象是我研究瞭五年的主題。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先談一談我為什麼走上這條研究之路。

  二○○九年,我來到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準備展開長達一年的研究。我沒有想到在這邊修的其中一堂課會改變我往後的思考路徑,那就是蘿莉.沃芙(Laurie Wolf)教授的女性主義理論課。說實話,在踏進沃芙教授的課堂之前,我對女性主義是什麼一點概念也沒有。

  在這堂課裏,我們一邊讀經典的女性主義理論,一邊和同學激烈地辯論著各式各樣的大眾文化現象。我們從美國反色情女性主義者朵金(Andrea Dworkin)讀到性積極的卡利菲雅(Pat Califia),從莫薇(Laura Mulvey)的男性凝視理論讀到甘思(Jane Gaines)的女性凝視理論,從法國女性主義三大傢伊希嘉蕊(Luce Irigaray)、西蘇(Helene Cixous)與剋莉絲締娃(Julia Kristeva)讀到酷兒研究巴特勒(Judith Butler)與盧本(Gayle Rubin)。我們也從女性劇場討論到女性電影,從童話故事爭辯到時尚實境秀,幾乎無所不談,無所不辯。

  我不會忘記那學期在沃芙教授課堂上所感受到的思考熱度。還記得那時我一下課就會迴到宿捨,熱切地跟颱灣的好姐妹分享課堂上與同學討論爭辯的種種。我在那堂課的論文中討論《超級名模生死鬥》(America's Next Top Model)中的女性裸露、展示與扮裝,在期末的分組呈現則和同學一起進行性彆翻轉拍攝計畫,拍齣男版「傲慢與偏見」,男版「超級名模生死鬥」與女版「○○七」。後來,我也與沃芙教授變成好姐妹,我去美國開會時總不忘迴威廉與瑪麗學院找她,她來颱北開會時,我們每天都膩在一起,窩在颱北各個咖啡廳角落進行我們女巫式的交談。

  然後我與文化研究相逢。從美國迴颱灣的那一年,我遇見伍軒宏老師的「文化研究」與陳音頤老師的「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

  在「文化研究」這堂課中,伍軒宏將五○年代末崛起的文化研究一一介紹給我們。我們看到剋裏德(Barbara Creed)如何結閤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在《陰性怪物》(The Monstrous Feminine)以經典恐怖片中的陰性怪物,拆解男性潛意識恐懼。我們看到班蕭夫(Harry M. Benshoff)如何以一本《衣櫃中的怪物》(Monsters in the Closet),將恐怖電影中的酷兒召喚齣來,創立酷兒觀影新詩學。我們也跟著莫德烈斯基(Tania Modleski)的《羅曼史的甜蜜復仇》(Loving with a Vengeance),一起追溯羅曼史的族譜,踏入這個陰性文類的花花世界。

  在陳音頤的「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這堂課中,我們則討論九○年代在文化研究領域興起的後女性主義。後女性主義作為一種當代文化現象,反映齣女性主義在九○年代以後的多重轉嚮。有人說,後女性主義強調女性情慾主體,以《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與《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中充滿情慾、享受性愛的城市單身女子為代錶。也有人說,後女性主義是少女女性主義(Girlie Feminism),是第三波女性主義中的「少女分部」,以「女孩力量」(Girl Power)與「陰性培力」(empowered femininity)的雙重概念,重寫少女身分與陰性特質的既有定義,於是少女也可以成為英雄,陰性也可以充滿力量。更有人說,後女性主義是後現代女性主義(Postmodern Feminism),象徵女人在後現代社會中對陰性身分的操弄與戲耍,從此單一固定的女性主體位置成為過去完成式,分裂與流動的復數女性主體纔是性彆的現在進行式。

  於是在這堂課中,我們從辣妹閤唱團(Spice Girls)的女孩力量討論到瑪丹娜(Madonna)的後現代女性主義,從《金法尤物》(Legally Blonde)的粉紅政治討論到少女雜誌的女孩時尚,從《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的性感符碼討論到《超級名模生死鬥》的敢曝美學(camp),我們甚至辯論派瑞絲.希爾頓(Paris Hilton)究竟是叛逆少女還是萊維(Ariel Levy)口中的「女性沙豬」。

  如果說女性主義給瞭我批判父權社會的基礎能量,後女性主義則替我的思考注入瞭新的活水,使我麵對一波波不斷湧現的新興性彆現象時,能夠避免僵硬的教條與訓斥,能夠分析其中的矛盾與曖昧,能夠跳脫傳統的二元與對立,也能夠看齣可能的顛覆與叛逆。這堂課中,麵對不同大眾文化現象,每個少女的立場與解讀也不同,更讓我相信我們活在一個女性立場復數化的世代。

  從女性主義到後女性主義,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文化,我的思考版圖慢慢浮現而齣。然後,我開始想要書寫屬於自己的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於是有瞭「後女性的魔鏡夢遊」。

  二○一○年,我開始在部落格「後女性的魔鏡夢遊」上發錶一篇一篇討論銀幕上性彆現象的文章,也一點一滴試著建構自己的女性主義新詩學。之所以決定以「後女性主義」為齣發點進行書寫,是因為我就跟著這些大眾文化成長,決定以凱莉、布莉姬、瑪丹娜,以及那脂脂粉粉的一切作為我的思考起點。

  這是我思考最熾熱的時刻,也是我書寫最快速的階段。我不停地觀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書寫。剛開始寫時,還沒有太多人閱讀與迴應,「後女性的魔鏡夢遊」就像是我的思考日記簿,也像是我的秘密研究室,我擁有非常大的書寫自由。我自主流女性主義批評中叛逃,從銀幕上的女性叛逆形象,思考後女性主義的種種顛覆潛能。我從《BJ單身日記》寫到《金法尤物》,從時尚電影新浪潮討論到恐怖電影中的新一波叛逆少女。當初怎麼也沒想到一寫就寫瞭五年。

  二○一四年是我書寫的轉捩點。當時我在研究所研究莎士比亞,原本打算停止部落格書寫,專心作學術研究。沒想到二○一四年年初發錶的一篇討論《星光大盜》(The Bling Ring)中崩壞女孩的文章一夕爆紅,我也在短時間內麵臨瞭前所未有的迴響。有人秉持傳統女性主義觀點批判我,也有人看到後女性主義所潛藏的可能顛覆。因為一篇文章,原本差點遁入象牙塔的我,活生生地被重新拉迴大眾文化中。

  我又開始瞭部落格書寫,甚至接下瞭「女人迷」的專欄,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少女情慾學。於是在研究所的最後一年,一邊到處齣國開會,一邊寫大眾女性專欄,一邊完成與流行文化毫不相乾的畢業論文。我的指導教授一直覺得很奇怪,一本論文寫瞭這麼久寫不完,她不知道的是,我錶麵上作學院內的莎士比亞研究,私底下卻書寫著大眾流行文化,那關於少女、情慾與時尚的一切。

  成名之後,大澤找到瞭我。她是一個齣版社編輯,原本卻是我部落格的忠實讀者。原來她很早就發現我的書寫。我還記得我們聊瞭一整夜,討論怎麼把部落格的書寫整理成一本書。後來,我花瞭整整半年的時間,閉關修煉,重新把過去五年的書寫中,關於九○年代以後銀幕上惡女形象的文章整理齣來,整理齣一部後女性主義時期的惡女史。五年的書寫,最終成為這本《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

  《惡女力》就是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所談的一場羅曼史。

  女性主義也好,後女性主義也罷,我不是很在乎錶麵的稱號與學術的爭論。我真正在乎的,永遠是惡女的叛逆姿態。這本《惡女力》,是為全新一個世代的惡女所寫的枕邊崩壞童話。

圖書試讀

01_顛覆珍.奧斯汀,改寫傳統羅曼史的《BJ單身日記》
 
1995年,當海倫.費爾汀(Helen Fielding)答應編輯在《獨立報》(The Independent)開設專欄,寫下一名倫敦單身女子的愛情故事時,她沒有想到自己將寫下九○年代最經典的慾女代錶,更沒有想到這個慾女會在多年後躍上大銀幕,以穿著豹紋內褲在冰天雪地追迴達西先生一幕,鼓舞瞭全世界的不馴少女們。
 
一年後,費爾汀的專欄齣版成《BJ單身日記》,她開啓的不隻是新的書寫模式,更是一個新的女性年代。
 
整本小說都是布莉姬的單身日記,也是她瘋狂展演的內心小劇場。所有的人物與對話都需經過她的眉批與註解,所有的場麵調度也都是她即時的情緒産物。前一秒還信誓旦旦地錶示自己要做一個不需要男人的新時代女性,後一秒立刻又花枝亂顫地與上司調情。上一刻還在嘲諷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那本暢銷熱賣的女性主義經典,下一刻則在孤單彷徨時決定去讀一讀這本書。
 
這樣的告白體書寫,在2001年躍上瞭大銀幕。我們最愛的布莉姬式喃喃自語,在銀幕上化為芮妮.齊薇格(Renée Zellweger)無所不在的旁白。寫實不存在,你所看到的一切,全都在芮妮.齊薇格一句句旁白中,化為布莉姬的內心小劇場。你從來沒有看到那些人物那些對話那些事件,你看到的依舊是一本倫敦單身女子的瘋狂日記。
 
究竟這本瘋狂日記如何改寫現代女性圖像,成為慾女羅曼史經典?
 
布莉姬既是個性鮮明的獨特角色,卻又是反映眾生的凡婦俗女(everywoman)。她代錶的是第二波女性主義之「後」的都會單身女子圖像:她接受高等教育,取得英國文學學位,在倫敦齣版社工作。她享受都會現代性,下瞭班以後立刻可以跟姐妹齊聚酒吧,抽煙喝酒,大聊性事。
 
她擁有每個女人欲求的獨立與自由。布莉姬同時也代錶瞭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之間的遊移。
 
小說中,當布莉姬與馬剋.達西初次相遇,為瞭展現自己的深度,她謊稱自己最近在閱讀蘇珊.法露迪九○年代初齣版的女性主義經典《反挫:誰與女人為敵》(Backlash: 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萬萬想不到布莉姬隻是隨口鬍謅,馬剋.達西倒是讀瞭這本暢銷經典,布莉姬隻得尷尬地換個話題。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這本《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 anatomy》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颱灣電影文化裡浸淫多年的觀眾,常常覺得很多時候電影裡的女性角色,雖然外錶光鮮亮麗,但內在卻被限製在刻闆印象裡。這次看到這本書竟然敢從「惡女」這個比較邊緣,甚至帶點負麵色彩的角度切入,真的太有意思瞭!我一直覺得「惡女」身上其實藏著很多反叛的力量,她們不循規蹈矩,敢愛敢恨,甚至有時候會為瞭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這不正是一種打破傳統女性形象的錶現嗎?書名裡的「後女性主義」也讓我很好奇,這是不是代錶它會探討在後現代社會中,女性主義思潮如何演變,又如何在流行文化中以更複雜、更具爭議性的方式呈現?尤其是在颱灣,我們一直以來對於女性角色的討論就很多元,從早期瓊瑤劇裡的苦情女主角,到現在各種獨立自主、甚至帶點腹黑的女性形象,這本書的切入點絕對能引起很多共鳴。我超期待它能剖析幾部我印象深刻的電影,像是《七月與安 கதாபா》裡那種複雜的女性情誼,或是《消失的情人節》裡那種看似柔弱卻內心堅定的女性角色,看看作者會如何從「惡女」的角度去解讀她們的行為與動機,會不會挖掘齣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細節。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流行文化的趣味,絕對是近期我最期待的閱讀清單之一!

评分

《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這種熱愛挖掘電影深層意義的觀眾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颱灣的電影市場雖然多元,但在女性角色的刻畫上,總是有一些陳腔濫調,要不就是聖母,要不就是花瓶。這次聽到「惡女力」這個詞,就覺得眼睛一亮,因為這代錶著一種敢於挑戰、敢於突破的女性形象,她們不畏懼被貼上標籤,甚至能夠從這些標籤中找到自己的力量。書名裡的「後女性主義」聽起來就很學術,但結閤「流行電影解剖學」,卻又充滿瞭親切感,讓我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電影案例,來闡述這個概念。我腦中立刻浮現齣好多可能被納入探討的電影,比如那些在職場上展現強勢領導力的女強人,或是那些在感情中主導一切,甚至有點霸道的女性角色。她們身上的「惡女力」,或許是聰明纔智的展現,或許是為瞭生存而必須展現的韌性,也或許是對傳統性別框架的一種無聲反抗。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這些角色背後的心理動機,以及她們的行為如何與當代社會的性別議題產生連結。這本書絕對會是一場精彩的電影思辨之旅,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它會為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评分

說真的,看到《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這本書,我腦中立刻聯想到好多部讓我覺得「哇,這女人太狠瞭!」的電影。而且,不是那種單純的壞,而是有種聰明、有計謀,甚至讓人有點佩服的「狠」。書名裡的「解剖學」三個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感覺作者不是在隨便聊聊,而是真的會深入剖析,把那些藏在電影情節和角色塑造背後,關於性別、權力、慾望的複雜網絡一層層剝開。我個人對「後女性主義」這個概念一直很有興趣,它跟傳統女性主義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更包容,甚至允許女性角色展現一些過去被視為「不夠女性化」的特質?像是那些在職場上運籌帷幄、在感情裡主導一切,甚至為瞭達到目的而不惜利用各種手段的女性。這些角色,在傳統眼光下可能會被貼上「心機」、「拜金」的標籤,但透過「惡女力」這個視角,是不是能看到她們身上潛藏的顛覆性力量?尤其想到颱灣的社會氛圍,大傢對於女性的期待總是多層麵的,有時希望溫柔賢淑,有時又讚賞她們的堅強果敢。這本書能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觀看框架,去理解那些讓我們又愛又恨的「惡女」角色,其實也是當代女性多元樣貌的一種體現?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會用哪些電影來做案例,又會提齣什麼樣的觀點,來挑戰我們對「好女人」和「壞女人」的既定認知。

评分

這本《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光聽名字就覺得超帶感!颱灣電影近幾年真的越來越敢拍,也越來越齣現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但很多時候,她們的「力」並沒有被好好呈現。我常常覺得,那些被稱為「惡女」的角色,其實往往比那些完美無瑕的女主角更貼近現實,她們有野心,有缺陷,也會犯錯,但正因為如此,她們纔顯得更加真實和有魅力。書名裡的「後女性主義」聽起來就很前衛,它是不是意味著作者會探討,在當今社會,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不再隻是追求平等,而是更強調女性主體性,甚至是擁抱那些過去被壓抑的「陰暗麵」?而「流行電影解剖學」,更是讓我腦洞大開,想知道作者會把哪些經典或新興的電影「大卸八塊」,從「惡女力」這個角度去分析角色的動機、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角色如何反映或挑戰我們社會對性別的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探討像《艋舺》裡那種江湖女性的生存之道,或是《總鋪師》裡那種有著堅韌生命力的女性形象,她們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但她們身上卻有著一種不容忽視的生命能量。這本書絕對有潛力成為引發大傢熱烈討論的文化符號,我非常期待它能帶給我全新的觀影視角,甚至重新定義我對「惡女」這個詞的理解。

评分

拿到《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年頭,誰還喜歡乖乖牌?特別是看颱灣的流行電影,很多時候真正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不按牌理齣牌,甚至有點「不受控」的女性角色。書名裡的「惡女力」三個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和反叛,它不是那種臉譜化的壞人,而是可能帶著複雜的動機、聰明的頭腦,甚至有著自己一套生存哲學的角色。而「後女性主義」這個詞,更讓我感到好奇,它是不是代錶著一種更成熟、更包容的女性主義觀點,能夠接納女性身上各種麵嚮,而不隻是追求單一的「完美」形象?我常常覺得,很多所謂的「惡女」,其實是在社會壓力下,為瞭保護自己、追求目標而不得不採取的策略,她們的「惡」可能是一種偽裝,也可能是一種真實的自我展現。這本書如果能剖析像《大佛普羅計畫》裡那種充滿算計又帶著黑色幽默的女性角色,或是《陽光普照》裡那種在壓力下掙紮求生的女性,我會覺得非常有共鳴。我非常期待它能用一種新穎、犀利的視角,來解讀這些在銀幕上綻放著獨特「惡女力」的角色,讓我們看到她們身上複雜的人性,以及她們如何挑戰傳統的性別規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