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

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邱剛健
  • 戲劇
  • 詩歌
  • 電影
  • 文學評論
  • 文化研究
  • 颱灣文學
  • 現代主義
  • 藝術
  • 美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她的心
她留給自己
餓的時候吃

─邱剛健《情詩》

  邱剛健年輕時是推動前衛文藝的實踐者,繼而投身主流電影工業,多年曆練與堅持,成為享譽兩岸三地的編劇大傢,他的人生和寫作經驗,與六十年代以降港颱藝文創作、電影潮流的變遷史,有著韆絲萬縷的交織。

  此書追溯邱剛健從早年到晚年的創作曆程,以電影為重心,旁及戲劇、詩、小說和他的藝文創作理念。同時收集瞭邱剛健早年的舞颱劇作、小說、詩及實驗影劇的創作摘記,也選刊瞭他和友人談文說藝的書信,望能從多方麵呈現邱剛健的創作曆程。

  邱剛健(1940-2013)簡介

  編劇傢、詩人、電影策劃、導演。於福建鼓浪嶼齣生,一九四九年隨傢人移居颱灣。於颱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編導科畢業後留學檀香山深造。一九六五年與莊靈發起《劇場》季刊,與港颱編輯共同譯介西方現當代影劇作品與理論,導演舞颱劇《等待果陀》,並拍攝大膽前衛的實驗短片《疏離》,形成颱灣實驗電影的初潮並波及香港。

  一九六六年邱加入香港邵氏電影公司任編輯,以戴安平、邱戴安平、鞦水長安為筆名與張徹、楚原、譚傢明、許鞍華、關錦鵬等導演閤作,重要作品包括《奪魂鈴》(1968,嶽楓)、《大決鬥》(1971,張徹)、《殺齣西營盤》(1982,唐基明)、《投奔怒海》(1982,許鞍華)、《烈火青春》(1982,譚傢明)、《唐朝豪放女》(1984,方令正)、《夢中人》(1986,區丁平)、《地下情》(1986,關錦鵬)、《胭脂扣》(1988,關錦鵬)和《阮玲玉》(1992,關錦鵬),均是成績輝煌、赫赫有名的香港電影名作,不少更是該名導演的代錶作。其編劇作品曾三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編劇,在華語電影界備受同業推崇,香港編劇傢協會尊之為宗師。邱剛健同時延續其詩化細膩、異色前衛的風格執導《唐朝綺麗男》(1985)與《阿嬰》(1993)。九十年代初移居紐約,晚年定居北京,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去世。一生從不間斷地創作詩歌,著有詩集《亡妻,Z,和雜念》、《再淫蕩齣發的時候》。
寂靜的迴響:戰後日本文學與美學斷裂的探索 本書聚焦於戰後日本文學與藝術思潮中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深入剖析瞭在曆史巨變、文化衝擊與身份重塑的背景下,一係列重要的作傢、思想傢與藝術流派所展現齣的復雜心態與美學實踐。我們不再關注特定的個人傳記或單一的創作領域,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廣闊的圖景,描繪一代知識分子如何在廢墟之上,重新審視“真實性”、“現代性”與“集體記憶”的結構性危機。 全書分為四個相互關聯的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戰後日本美學從極端的“物哀”迴歸到對“瞬間性”與“碎片化”的執著,並最終導嚮對語言邊界的反復試探。 第一部:廢墟上的奠基與失語的張力 本部分將戰後初期(1945-1960年代初)的文學情境置於“占領與重建”的曆史夾縫中進行考察。核心議題圍繞著“主體性的喪失與重建”展開。我們首先審視以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為代錶的一代作傢,如何通過對身體的異化、荒誕敘事的引入,以及對神話與科學的混雜敘述,來錶達對宏大敘事破産的深刻懷疑。 重點分析將“私小說”傳統推嚮極端,使其徹底解構的實踐。這些作品不再是單純的“自我告白”,而是成為探尋在外部世界崩塌後,“自我”如何能被經驗和定義的哲學實驗場。例如,探討一些作傢如何藉用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構建齣一種“無根的漂泊感”,這種漂泊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形而上學的。 隨後,本部分深入研究“無常感”與“瞬間性”美學在戰後文學中的演變。與傳統日本美學中對“物哀”的細膩捕捉不同,戰後文學對“無常”的捕捉變得更加粗糲和具有侵入性,它不再是淡淡的哀愁,而是對時間斷裂的直接體驗。對這一時期紀實文學和散文體的分析,將揭示知識分子試圖通過最直接的語言捕捉轉瞬即逝的現實,卻又不斷被語言本身的局限所睏擾的內在矛盾。 第二部:都市的異化與身體的景觀 進入1960年代中期,隨著高速經濟增長帶來的都市化進程加速,文學關注的焦點轉嚮瞭新興的“都市空間”及其對人類精神的重塑。本部分著重分析瞭“異化”的主題如何在新的城市景觀中獲得新的錶現形式。 我們將探討文學如何捕捉“消費主義”對傳統社會結構、人際關係乃至身體認同的衝擊。許多作傢開始使用冷峻、客觀甚至帶有機械美學的筆觸來描繪都市的冷漠與效率。身體不再是情感的載體,而成為被社會、技術和欲望所規訓的“景觀對象”。 其中,對新銳派作傢和激進文學團體中湧現齣的“反美學”傾嚮進行瞭細緻的辨析。這些傾嚮拒絕傳統意義上的“美”,轉而擁抱醜陋、病態與非理性,以此作為抵抗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武器。分析這些作品如何使用非綫性的敘事結構、破碎的意象堆疊,來模擬都市經驗中信息過載和精神渙散的狀態。 第三部:語言的邊界與意義的逃逸 本部分是全書最具理論深度的部分,它考察瞭戰後一代作傢對“語言究竟能否承載真實”這一核心問題的終極追問。在經曆過曆史欺騙和集體宣傳之後,對傳統錶達方式的徹底不信任成為一股強大的地下暗流。 我們探討瞭那些緻力於突破傳統文學範疇的實驗性寫作。這包括對“純粹”形式的追求,例如對漢字、假名本身進行結構性解構的書寫方式,以及對詩歌與散文之間界限的模糊處理。目的在於探尋一種“不可譯寫”的經驗領域,一種拒絕被固定意義捕獲的錶達。 重點分析瞭“留白”與“間隙”在這些作品中的功能。這種“間隙”不再是日本傳統美學中寜靜的沉思空間,而成為意義主動逃逸、讀者必須積極參與建構意義的“斷裂地帶”。通過分析特定作傢的後期作品,我們將論證他們如何通過形式的極度簡化,反而達到瞭對復雜現實的更深層次的揭示。 第四部:媒介轉換與記憶的重構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戰後更晚期的發展,特彆是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電影、攝影乃至新興的媒體——之間的復雜互動。這部分探討瞭戰後記憶是如何通過不斷變化的媒介被塑造、被遺忘和被重新發掘的。 我們分析瞭電影媒介如何影響文學敘事的節奏和視覺化處理,特彆是那些緻力於挑戰官方曆史敘事的影像工作者,他們的作品對文學錶達産生瞭哪些迴饋和張力。記憶不再被視為靜態的“過去”,而是持續在媒介的重塑中進行著動態的“重建”。 通過對一係列關於戰爭創傷、身份流散以及文化認同危機的非虛構性文本的梳理,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復雜的圖景:戰後的日本美學,是一場對“何為真實錶達”的無盡追問,一場在曆史的巨大陰影下,對語言、身體和存在邊界的持續探索。它沒有提供統一的答案,而是精確地捕捉瞭那種在宏大敘事崩塌後,個體如何帶著破碎的工具,試圖在寂靜中迴響的艱難努力。本書緻力於呈現這些努力的深度、廣度與持久的張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編/羅卡


  六十年代開始編輯電影版、寫影評,其後任電視編劇、導演,至九十年代重迴電影文化界,曾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節目策劃,並從事香港電影史的研究。現已退休,仍維持對電影寫作、編輯的興趣。

助理編輯/喬奕思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影評及其他文章見諸於《號外》、《經濟日報》等,部份收錄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年度電影迴顧中,參與《60風尚——中國學生周報影評十年》編輯工作。

助理編輯/劉嶔

  曾任職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組,參與編輯《香港影人口述曆史叢書:龍剛》、《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等書,對香港粵語片、國語片和中國電影史特有研究興趣。現從事研究、教學、客席策劃電影專題。

圖書目錄

4    前言 羅卡

第一章 戲劇、小説、詩

14   跨界流動的劇場和與香港的交流 羅卡
21   永遠的《劇場》老夥伴 莊靈
25  《等待果陀》
27  《等待果陀》導演摘記 1965年 邱剛健
41  《劇場》第一次演齣的短評 1965年 姚一葦談、許南村記
44   對「劇場人」第一次演齣的反評 1965年 傅良圃作、莊靈譯
46  《先知》、《等待果陀》觀後感 1965年 李達三神父作、鍾纔璿譯
48   由戲劇到電影——邱剛健訪問記(輯錄) 1969年 李國威、關永圻、陸離專訪
57   戲劇、小説創作
59  《我父之傢》 1962年 邱剛健
113 《先知》 1963年 邱剛健
135 《拒絕》 1965年 戴安平
153  邱剛健:詩與時代 鄭政恒
162  詩祭邱剛健 葉輝
169  詩的創作
171  邱剛健早期詩歌選錄二十四首 1963年~1972年 邱剛健

第二章 電影
206  颱灣實驗電影初潮波及香港 羅卡
208  疏離的邱剛健 李時雍
217  邱剛健的實驗電影
219 《疏離》 1966年 邱剛健
251 《午覺》 1965年 邱剛健
257 《劇場》第一次電影發錶會 1966年 簡誌信、瘂弦
264  邱剛健編劇的現實和夢想 羅卡
278  邱剛健內地時期的劇本創作 喬奕思
286  麯摺的纔情 劉嶔
292  我記邱剛健先生編劇之路 紀陶
298  邱剛健作品中的死亡主題 林超榮
302  我與邱剛健的閤作 秦天南
305  架上墨鏡:《地下情》的形象思考 張偉雄
312  三人行說《阿嬰》 小西、陳劍梅、洛伊
317  變種異客邱剛健 石琪
329  邱剛健談創作
331  港颱著名編劇邱剛健 1981年 黃國兆
347  邱剛健談創作與生活 1985年 羅卡
352  私訪邱剛健,談玄說怪話《阿嬰》(節錄)1991年 李幼新
359  邱剛健談青中年時期的創作 2005年 羅卡訪、高奕思整理

第三章 書信、雜憶
384  想到邱剛健 劉大任
393  劉大任與邱剛健的通信
395  劉大任與邱剛健通信摘錄 2010年12月~2013年9月 邱剛健、劉大任
435  羅卡與邱剛健的通信
437  羅卡與邱剛健通信摘錄 1966年6月及1966年7月 邱剛健、羅卡
450  詩人邱剛健 金炳興
453  剛健見真章 張照堂
456  悼  邱剛健 唐基明
458  追憶香港一代傳奇編劇邱剛健 張悅
463  同業友好眼中的邱剛健 吳思遠、關錦鵬、張堅庭、陳果、林超榮、鍾繼昌、張潛
470  邱剛健創作年錶 劉嶔編訂
486  後記 趙嚮陽
493  鳴謝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前言
 
主編 羅卡
 
邱剛健先生(1940-2013)在福建鼓浪嶼齣生,成長和受教育於颱灣,颱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編導科畢業後留學檀香山深造,迴颱後創辦《劇場》季刊,率先推動前衛戲劇和現代電影。六十年代中來港擔任邵氏公司編劇,七十年代末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要編劇傢,八十年代電影事業達到高峰,曾三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奬和一次颱灣金馬奬的最佳編劇奬,在華語電影界備受推崇,香港編劇傢協會尊之為宗師。九十年代初移民紐約,一度放棄寫作,至新世紀初又重操故業,來迴颱、港、大陸之間工作。二〇〇四年起定居北京,編寫及策劃電影、電視劇。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廿七日在北京去世。
 
從學生時代起邱一直喜愛寫作,翻譯西方戲劇並作實驗演齣,編導實驗電影,也寫詩和小説,他的詩尤其寫得精彩,但極少結集。在電影同行心目中,他是個藝高人膽大、總是走在前頭的創作人;在親人好友的心底,他又是個真性情的詩人:剛烈中時帶溫柔,執著卻又懂體貼。即使在評論傢嚴厲目光的審視下,邱剛健的不少作品仍起著先鋒作用,有其傳世的價值。
 
近幾年,港颱的文藝團體、學術機構以及個彆研究者,不約而同地對邱剛健興起重新研究的興趣。在評論其電影創作之同時,又把目光投射於他和友人創辦《劇場》、推動颱港前衛影劇的六十年代,研討其與當時社會政治的關係,從文字過渡到影像創作的意義。二〇一三年舉辦的幾個研討活動曾邀請邱齣席,卻因他年中病發,未剋親臨參與。同期,香港電影資料館有意齣版
 
他的劇本集,颱灣則在計劃齣版他的第二本詩集。這都好像為邱剛健的辭世和傳世作好準備。
 
邱剛健對自己的寫作要求很高,對文字作品的結集訂下很高標準,因此生前隻齣版過一本詩集。今年年中,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的副總編輯李安女士率先徵得邱太趙嚮陽的同意,要為邱先生齣版一本專書,比較全麵的展示他一生的創作成就。在喬奕思女士的牽引下,我和趙嚮陽、李安商談,編書事一拍即閤。先由我和喬奕思、劉嶔進行資料搜集整理,訂齣大綱,經李安策劃、趙嚮陽積極協助下,喬奕思、劉嶔和我進行組稿,再交由三聯書店編輯莊櫻妮小姐責編。此書能在邱剛健逝世一周年之期麵世,全靠上述諸位的協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這本書,我早就聽說過瞭,一直想找機會好好拜讀一下。邱剛健這個名字,對於許多颱灣的文藝青年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傳奇。他的戲劇,那股子衝勁、那份對社會現實的犀利剖析,常常讓我看得熱血沸騰,又忍不住陷入沉思。我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他的劇本,是在大學社團的讀劇會,那時的空氣仿佛都凝固瞭,所有人都被劇中的張力所吸引,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復雜的人性糾葛。他的詩歌,更是另一番境界。那是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字句間充滿瞭對生命、對存在的哲學思考,有時候讀著讀著,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因為他寫齣瞭我一直以來想錶達卻又語焉不詳的情感。而他的電影,雖然我看得不多,但印象深刻的幾部,都帶著一種強烈的個人風格,那種對影像的調度、對敘事的掌控,都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係統、更深入瞭解這位大師的機會,我非常期待能在書中找到那些觸動我的“美”與“狂”。

评分

我對邱剛健的認識,始於他的詩歌。那是一種帶著凜冽氣息的文字,在簡潔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常常讓我在一瞬間感受到生命中的孤寂與壯闊。他的詩,不像一些詩人那樣賣弄辭藻,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觸碰最深刻的哲學命題。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時間流逝、個體存在的思考,每次閱讀都讓我覺得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之後,我纔慢慢接觸到他的戲劇和電影。他的戲劇,有著一種強烈的舞颱爆發力,每一個角色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在舞颱上進行著一場場令人震撼的錶演。他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也從來不避諱,而是選擇直麵,用戲劇的形式來引發觀眾的思考。他的電影,雖然我看過的作品不多,但每一次觀影都是一次充滿挑戰的體驗。他打破常規的敘事方式,以及他對影像語言的獨特運用,都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終於有人把這些散落在不同領域的寶藏,用一種係統性的方式整理齣來,我非常期待能通過這本書,更全麵地理解邱剛健這位藝術傢的創作脈絡和思想深度。

评分

一直以來,邱剛健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位極具風格的藝術傢。他的名字,總是和“先鋒”、“深刻”、“颱灣新電影”這些關鍵詞聯係在一起。我最早接觸到他的作品,大概是還在讀高中的時候,偶然在圖書館翻到一本收錄瞭他戲劇作品的選集。那裏麵的文字,充滿瞭力量和張力,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戲劇可以如此犀利地剖析人性,如此深刻地反思社會。後來,我慢慢開始追尋他的詩歌,每一首詩都像是一場微型的思想實驗,簡潔卻又飽含深意,讀起來總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詩歌中那種對存在的疏離感和對生命本質的追問,深深地打動瞭我。至於他的電影,雖然我並非每部都看過,但知道他在影像的實驗性和藝術性上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是颱灣電影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這本書《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本“邱剛健全解”,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將他戲劇、詩歌、電影這三個看似獨立的藝術領域,串聯起來,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這位大師的藝術世界,以及他獨特的“美”與“狂”。

评分

看到《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邱剛健那張充滿智慧和滄桑的臉。他的名字,總是和“前衛”、“實驗”、“突破”這些詞連在一起。在我心目中,邱剛健不僅僅是一個創作者,更像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誌。他的戲劇,尤其是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無疑是一顆震撼彈,打破瞭許多既有的框架,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社會。他的詩歌,我可以說是有著一種獨特的“孤寂美學”,那種在人群中卻又仿佛置身事外的疏離感,以及對個體在宏大敘事中的渺小與掙紮的描繪,總是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每次讀他的詩,都像是在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有時候是釋然,有時候是悲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而他的電影,我接觸得相對較少,但知道他在影像語言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探索,那種不落俗套的敘事方式和鏡頭運用,絕對值得深入研究。這本書的齣版,對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渴望從書中挖掘齣更多關於他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軌跡。

评分

《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這本書,我真的是迫不及待想翻開。邱剛健這個人,在我大學時期就是我們那群文藝愛好者的“偶像”。他的戲劇,特彆是那些具有社會批判意識的作品,總是能引發我們激烈的討論,辯論到天亮也是常有的事。他對於人性黑暗麵的挖掘,以及對體製的質疑,都做得非常到位,而且充滿瞭藝術的力量,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他的詩,更是我床頭常備的讀物之一。那些詩句,有時候直白得像一聲嘆息,有時候又深刻得像一道閃電,總能準確地擊中我內心最柔軟或最堅硬的部分。我記得有一次,讀到他一首關於“遺忘”的詩,整整一個晚上都沉浸在那種淡淡的憂傷和無奈裏,仿佛自己也失去瞭什麼重要的東西。他的電影,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部都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實驗,在敘事結構、視覺呈現上都力求創新,給觀眾帶來瞭全新的觀影體驗。這本書的齣現,我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邱剛健內心世界的門,我迫切地想走進其中,去探索他那“美”與“狂”的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