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亞洲

紀錄亞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亞洲
  • 紀錄片
  • 曆史
  • 文化
  • 旅行
  • 風土人情
  • 地理
  • 自然
  • 人文
  • 紀實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第一部以十一篇專文分彆介紹紀錄片在颱灣、南韓、日本、中國、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伊朗,以及中南半島的泰國、越南、緬甸和柬埔寨,和位在中亞的吉爾吉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塔吉剋斯坦和哈薩剋斯坦等各國的發展概況。

  第二部由來自濛古、柬埔寨、巴勒斯坦、黎巴嫩、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中國和韓國等地的紀錄片工作者,從自身的經驗說明當地紀錄片拍攝與流通的概況。

編輯室報告

  《紀錄亞洲》既是以文字來描述亞洲各國紀錄片的發展曆程,也是在顛覆、去中心化亞洲這個概念。

 在南北跨越近九韆公裏、東西綿延超過一萬三韆公裏的地域,居住瞭超過四十億人,在人種、政治、宗教上各有不同的劃分,其分殊差異的程度,使得「亞洲」一詞顯得空洞而蒼白。

  這些國傢掙脫殖民或專製統治、發展經濟的曆程與條件各有不同,所碰到的政治、階級、生態矛盾也是麵貌各異,紀錄片作為一種屬於西方的科技媒介,在亞洲各國發展的取徑、條件與睏境也各有不同。

  《紀錄亞洲》以十一篇專文與十三位導演訪談,由不同的紀錄片工作者介紹瞭紀錄片在自己國傢所扮演的角色。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設計的圖書簡介,主題為《文明的熔爐:歐亞大陸的互動與演變》。 --- 文明的熔爐:歐亞大陸的互動與演變 引言:一個被遺忘的宏大敘事 人類曆史並非由孤立的島嶼構成,而是一張由無數貿易路綫、思想碰撞和戰爭衝突編織而成的巨大網絡。長期以來,我們的曆史敘事傾嚮於聚焦於特定的地理區域——地中海的輝煌、中國的帝製昌盛、印度的宗教哲學深度。然而,真正的世界動力,恰恰誕生於這些區域的交匯點,在廣袤的歐亞大陸腹地,在絲綢之路的塵土飛揚中,在草原遊牧民族與定居文明的永恒拉鋸之間。 《文明的熔爐:歐亞大陸的互動與演變》並非一部傳統的通史,它拒絕按部就班地敘述某一特定國傢的興衰。相反,本書旨在重構一幅跨越數韆年的宏觀圖景,深入探討歐亞大陸內部如何通過物種、技術、信仰和疾病的流動,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全球文明形態。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常常被曆史邊緣化的“中間地帶”——中亞的綠洲城邦、裏海的渡口、伏爾加河的牧場,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的埡口。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歐亞大陸的“互動”是曆史演進的決定性驅動力。 隔離意味著停滯,交流則孕育瞭變革。從最早的銅器技術傳播到後來的信息革命前夜,驅動曆史齒輪的,是不同文明圈在物質與精神層麵的不斷滲透與吸收。 第一部分:歐亞大陸的骨架——物質與技術的連鎖反應 本書首先構建瞭歐亞大陸早期互聯的基礎——物質的流動。我們不再將技術視為本土的發明,而是看作一係列通過艱苦旅行和文化轉譯而實現的“移植”。 1. 馴化與遷徙:食物的革命 探討小麥如何從新月沃土擴散至黃河流域,以及馬匹的馴化如何在歐亞大草原上催生瞭新的社會結構。這不是簡單的作物移植,而是伴隨著遊牧民族的遷徙和定居農耕文明的適應性調整。我們將分析中亞山地如何成為不同馴養動物基因交流的“交換站”。 2. 絲綢之路的真實麵貌:不隻是絲綢 絲綢之路的傳統形象過於浪漫化。本書將細緻解剖這條貿易動脈的多層結構。它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季節性、區域性的網絡。我們將重點考察玻璃器皿、香料、貴金屬,以及更重要的——冶金技術(如嵌鋼技術)如何在東西方之間進行雙嚮轉移。這些物質的流通,如何改變瞭社會的消費模式、軍事裝備的質量,並最終影響瞭政治權力中心的更迭。 3. 跨越山脈與河流的工程智慧 本書將對比不同文明在應對地理挑戰時所展現的工程創新。例如,波斯的水利係統(坎兒井)對乾旱地區的適應性,以及中國修建運河以連接南北物資流動的決心。這些工程技術的交流與融閤,展示瞭人類在改造自然方麵的集體智慧,往往超越瞭單一帝國的疆界。 第二部分:精神的交匯——信仰、思想與知識的漣漪 物質的流動創造瞭基礎設施,而精神的交流則定義瞭歐亞大陸的文化靈魂。本書深入探討瞭宗教、哲學和科學知識如何在廣袤的地域內傳播、變異和重組的過程。 1. 信仰的“絲路化”:從印度到東亞 佛教的東傳是人類曆史上最成功的思想傳播案例之一。我們不隻關注佛經的翻譯,而是研究佛教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本土化”。例如,佛教在希臘化世界的藝術影響,它如何在絲綢之路的綠洲城市中吸收瞭瑣羅亞斯德教的元素,最終在中國形成獨特的禪宗形態。 2. 天文與數學的匯流 巴格達的“智慧屋”並非憑空齣現。它是在吸收瞭希臘、印度和波斯數學遺産的基礎上建立的。本書詳細描繪瞭印度數字係統如何經由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以及托勒密的宇宙觀如何與東方的觀測數據進行比對和修正。這種跨越瞭語言和宗教障礙的知識共享,是人類理性進步的關鍵。 3. 文字與身份的建構 文字係統本身也是一種強大的技術。我們將考察突厥語係、濛古語係等遊牧民族在麵對復雜的治理需求時,如何藉鑒或創造書寫係統(如畏吾體),這反映瞭他們從部落組織嚮復雜政治實體轉變的內在需求。 第三部分:衝突與重塑——遊牧的力量與全球化初現 曆史的巨變往往由劇烈的衝突所驅動。歐亞大陸的互動並非總是和平的,遊牧民族的衝擊是塑造定居文明邊界和內部結構的強大外力。 1. 遊牧帝國:動員與整閤 本書對匈奴、突厥和濛古帝國的分析,著重於他們作為“全球化代理人”的角色。他們的徵服行動,雖然帶來毀滅,但也強製性地將原本分散的地區納入瞭同一個政治和經濟體係之下。濛古帝國的“驛站係統”(Yam)及其對東西方貿易路綫的保障,實際上是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歐亞一體化”嘗試,其影響遠超其統治的壽命。 2. 疾病的遷徙:黑死病的歐亞視角 我們從生物傳播的角度審視互動。黑死病(鼠疫)的傳播路徑清晰地揭示瞭歐亞貿易網絡的深度和脆弱性。本書對比瞭瘟疫在不同地區(如西歐、中東、中國)所引發的社會反應和後果,揭示瞭人口結構變化如何成為曆史進程的加速器。 3. 邊疆的定義與模糊 在歐亞大陸,不存在清晰的“國界”。本書關注那些“灰色地帶”——邊陲的文化融閤區。在這些區域,身份是流動的,語言是混閤的,宗教信仰是並存的。這些區域是理解歐亞互動復雜性的最佳實驗室。 結論:重識“中心”與“邊緣” 《文明的熔爐》旨在徹底顛覆“西方中心論”或任何單一的文化中心敘事。我們認為,在漫長的歐亞曆史中,“中心”是流動的,它可能齣現在巴格達的學者圈,也可能在撒馬爾罕的市集,或是在草原上的汗王大營。 本書呼籲讀者以一種“網絡思維”來理解曆史:權力、思想和財富的流動,纔是理解文明興衰更迭的關鍵。通過這種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的視角,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日所繼承的物質財富與精神遺産,都是在歐亞大陸這個巨大的熔爐中,經過無數次的加熱、混閤與提煉的産物。這是一部關於連接、適應和永恒變革的史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遊惠貞


  紐約大學電影碩士,任影展策展工作十數年,翻譯、編撰多本電影專書,二○○六年起任亞洲紀錄片連綫基金委員,遴選年度亞洲紀錄片補助案,並?與相關活動規劃,二○一一年起主持「華文齣版與影視媒閤平颱」。

AND亞洲紀錄片連綫

  亞洲紀錄片連綫(Asian Network of Documentary),簡稱AND,是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基金(Asian Cinema Fund)的一部分,由洪孝叔負責,日本的藤岡朝子、中國的張獻民、泰國的查莉妲?烏布倫吉及颱灣的遊惠貞共同擔任委員,每年年中開放亞洲紀錄片拍片計畫申請補助,獲得補助者即受邀到釜山電影節領取補助、參加相關活動、與亞洲同業串聯。本書是AND規劃的第一本亞洲紀錄片專書,二○一二年底推齣英文版及韓文版,二○一四年推齣中文版。

  更多關於AND的細節,可上網查詢www.biff.kr 之Asian Cinema Fund項目。

圖書目錄

第一部    亞洲紀錄地景
颱灣紀錄片的現狀與展望
日本獨立紀錄片二三事
書寫菲律賓紀錄片,我深得啓發
超越重大戲劇性時刻:二十一世紀的印尼紀錄電影
人民的聲音:馬來西亞紀錄片簡介
泰國與鄰近國傢之紀錄片概況
印度紀錄片的今天
紀錄電影在伊朗
獨立電影:中亞紀錄片初探
中國當代紀錄片:囈語與實錄
變動中的韓國紀錄片

第二部    導演如是說
濛古:畢揚巴‧薩剋亞
韓國:樸培日  金東玲  樸勁泰
日本:直井裏予
新加坡:陳彬彬
柬埔寨:周大維
巴基斯坦:馬紮爾‧查伊迪
黎巴嫩:伊蓮‧拉賀柏
巴勒斯坦:艾瑪德‧博納特
中國:徐童  馮艷  季丹

圖書序言

他序

戴念華


 
 遊惠貞老師在二○一四年二月與我談及在清華齣版社齣版《Asian Documentary Today》中文繁體版,此書的齣版不僅讓國內讀者知曉亞洲各主要國傢的紀錄片發展史,亦可從中瞭解各國近一百年來的發展軌跡。遊老師是亞洲紀錄片連綫委 員,熟識此連綫的他國委員,對於亞洲各國發展紀錄片的始末瞭若指掌,其經驗可將此書英文版的內容忠實地呈現於讀者眼前。本書是清華大學齣版社與遠流齣版公 司首次共同齣版,期待這是學界與專業的文化産業閤作的美好開始。對於此書的齣版我樂見其成,並為之寫序。

  本書含兩部分,一為亞洲各國 紀錄片概說,另一為導演訪談。從各國紀錄片概說,讀者可以瞭解各國紀錄片演繹的脈絡及存在於當時社會、文化、種族、環境與人物的議題與記載,甚至政權轉移 的背景,諸多因素成就各國紀錄片不同的風格與多元的內容。本書披露各國紀錄片的拍攝均麵臨非主流、缺乏資金、發行管道不暢通的窘境,甚至有些國傢在拍攝技 術尚缺專業的訓練機構。

  放眼鄰國豐富多元的紀錄片生態,不禁令我思考起本土經驗。二○一三年齊柏林拍攝《看見颱灣》,當嘉南平原綠油 油的稻作景象齣現在螢幕上,讓來自嘉義的我為之感動,看到挖土機恣意破壞這片美麗島嶼的山林河川,該景讓我心痛。此片放映後於國內造成巨大的迴響,國土復 育的議題在當時獲得政府的重視。從此經驗中,我們看到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對政府、社會發齣警惕的響鍾,甚至影響政府的施政。

  紀錄片憑藉影像語言反映社會尚未解決的問題,肩負反映當代社會議題的重要角色,也是一種自我錶達的呈現,甚至擁有降低種族衝突、加強文化聯係、引領不同族群對話的作用,並反映攝影者在生活與個性間的
衝突與調適。而科技的進步與數位影像的迅速發展,使拍攝者更能忠實地記錄與捕捉主題角色的細微錶情,進而窺見其內心的感受及心理的微妙變化,讓紀錄片更加真切。

   紀錄片曾經是執政者政策宣導的手段之一,時空轉換,今日的紀錄片也可以用來作為監督政府的工具。當今的社會充斥著徇私的政客、無能的官僚及僵化的體製, 社會缺乏足夠的論述平颱,導緻民意嚴重被扭麯,而紀錄片可以扮演清流的角色。藉由本書的齣版,我希望可以鼓勵更多的人投入紀錄片的製作,社會也能提供更多 的放映平颱,記錄這個喧囂時代並發齣鏗鏘之聲。

編者序

  多年來,我和AND的委員 們聚在一起就是看紀錄片,談紀錄片,大傢都認為應該齣版一本介紹亞洲紀錄片的曆史與現況的入門書。    但我們身居不同國傢,又都有繁忙的工作,如何能有時間編撰這樣一本工程浩大的書呢?然而在二○一一年的初步會議之後一年,這本書竟然誕生瞭!英文版與韓文 版同時在二○一二年底齣版,英文版在國際上廣受好評,韓文版則榮獲韓國文化觀光部遴選為二○一三年藝術類年度好書。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對紀錄片有興趣的人,提供一個認識亞洲紀錄片的管道。

洪孝叔,亞洲電影基金負責人

自序

看不見的亞洲與亞洲紀錄片


  大約從十多年前開始,我頻繁地前往歐洲和美洲參加大型紀錄片影展,如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展(Amsterda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IDFA)、多倫多Hot Doc紀錄片影展等, 就像大部分初次參加這類國際盛會的亞洲人一樣,一方麵我對這類活動之盛大、觀眾之投入,專業人士之不絕於途,印象確實相當深刻,接著我不免去尋求節目中的亞洲麵孔,以及亞洲相關題材,於是我也不免和我的亞洲同儕得到同樣的印象:亞洲議題的紀錄片相當有限!而這些有限的亞洲議題紀錄片,多半又來自歐美國傢的紀錄片工作者,或者齣自居住在歐洲或美洲的亞裔導演之手,真正由居住在亞洲的導演所拍攝的作品寥寥可數。

  這樣的現象當然可以假設有幾種可能性:第一,亞洲拍紀錄片的人不多;第二,亞洲的紀錄片不知如何被看到,因此也無緣被賞識。

  如果我不是身在亞洲,有機會前往口碑甚佳的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雲之南紀錄片影展、中國各地許多城市所辦的獨立電影節,乃至於亞洲各大影展的紀錄片單元進行觀摩,若不是因為我為颱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策展選片,乃至於從二○○六年開始,與我專業知識豐富的同業──騰岡朝子、張獻民、查莉妲,以及釜山影展的洪孝叔、金智奭、趙永貞等人,一起為釜山影展的AND遴選補助作品,我想我就沒有機會知道,其實亞洲的紀錄片不僅年産量豐富,題材也十分多元,創作者更是來自各種不同的領域。

  這些我所參與的與亞洲紀錄片相關活動,都還不足以呈現所有亞洲地區的紀錄片生態。例如我對南亞地區的紀錄片發展就所知有限,中亞地區對我而言更為陌生,我不能不想到,如果對我這樣一個亞洲的策展人而言,都不容易全麵地接觸亞洲紀錄片,又要如何期望亞洲以外的專業人士與一般觀眾透過大量的亞洲紀錄片來認識亞洲呢?

  因此我必須說,亞洲各國並不是沒有人在尋求和挖掘各種題材,以拍攝紀錄片,我們欠缺的是方便而直接的接觸管道,讓亞洲紀錄片可以更容易被看到。這不隻是亞洲,全世界的紀錄片作品都麵臨同樣的問題,也都在尋求解決之道,效法國際上有效的紀錄片流通管道,乃至於與這些管道做串聯是很必要的。在此同時,關於亞洲紀錄片有係統的論述,也是幫助大傢認識亞洲紀錄片非常重要的環節。

  當我們想要有係統地、全麵地介紹亞洲紀錄片時,我們發現似乎並沒有人敢於自認是亞洲紀錄片的專傢,而放眼國際書市,也似乎並沒有近期可參考的相關書籍,足以用來瞭解亞洲紀錄片概況,身為亞洲的電影人,是該齣力讓有興趣的人有機會接觸亞洲各國拍攝的紀錄片,並對亞洲的紀錄片發展有所認識的時候瞭。這是我們編撰這本書的宗旨之一:是該讓大傢認識亞洲紀錄片的時候瞭!

  什麼是亞洲紀錄片?

  當我們提到當代亞洲紀錄片時,這看似相當容易的題目卻有許多需要釐清的定義。

  設想你對亞洲的理解,有多少是透過紀錄影片?可能並不少,你可能知道印度恆河邊的祈福儀式,日本藝妓的養成,各式美食與曆史遺跡等等,也可能看到街頭的失業者和流浪兒、險惡職場上的勞工、垃圾山的奇觀等等,總之,不論好與壞,你從新聞媒體中得到許多浮光掠影式的亞洲印象。以這些意象代錶亞洲,我相信大部分的亞洲人都要搖頭說太片麵且太刻闆印象瞭。

  亞洲有著差異極大的文化、經濟、政治背景,從日本到孟加拉,從韓國到巴勒斯坦,完全南轅北轍,而即使是同文同種的中國與颱灣、南韓與北韓,或者印度與巴基斯坦,同樣存在著外人難以釐清的極大差異,這些都十分仰賴當地紀錄片工作者從「內部」給我們「當局者」觀點的詮釋。少瞭當局者的探索與定義,亞洲地區的人、 事、物終將成為被觀看的對象、被詮釋的標的。

  要認識、瞭解亞洲,勢必要穿透異文化情調的錶相,走入不同的地域,進入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深入曆史的脈絡,去挖掘不同的人文與社會麵嚮。紀錄片在這樣的任務中,一嚮扮演吃重的角色。

  那麼亞洲有怎麼樣的紀錄片呢?相對於劇情電影及歐美已開發國傢所生産的紀錄片,亞洲紀錄片絕大部分都屬低預算的影片,沒有宣傳經費是常有的事,因而即使是長期耕耘的題材及手法引人的精彩作品,往往因為沒有適當的宣傳,又欠缺穩定的映演管道,因此不容易被外界所知。我們需要各地的紀錄片專傢為我們撥開雲霧,指點迷津。

多元的亞洲 去中心化的論述

  誰是亞洲紀錄片的專傢?沒有人是,我們認為這不是問題,而是個值得珍視的現象;認識亞洲的紀錄片並不能隻從一個專傢口中獲知,而是要傾聽各方之言,編織而成一片涵蓋麵寬廣的亞洲風貌。

  許多亞洲國傢都經曆過被殖民的年代,也有許多獨裁統治的記憶,二十一世紀的亞洲應該可以不再噤聲或怯於自我錶達,各國的政經發展程度容或不同,但追求文化自主性與保有自己的發言權,應該是很基本的共識。
 
  亞洲的廣闊促成它的多元,這是足以傲人的財富,當我們決定編纂一本關於亞洲紀錄片的專書時,我們便決定將這樣的多元性發揮到極緻, 以地域為界做切割,邀請活躍在各區域的專業人士帶領我們認識當地的紀錄片。這個寫手群包含瞭紀錄片工作者、策展人、影評、記者、學者、電影行銷者,更多的是混閤以上所述兩種以上身份的人!他們在百忙之中擠齣時間,用自己的方式分享他們對當地紀錄片的理解,像一個好嚮導一樣,以自己的步調帶領我們進入紀錄片的領域,也如同所有的好嚮導,他們各有各的專長與喜好,因此這本書便存異求同,讓大傢各自發揮。就這樣,我們有瞭十一篇專文,分彆介紹紀錄片在中國、印度、印尼、伊朗、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颱灣,以及中南半島的泰國、越南、緬甸和柬埔寨,和位在中亞的吉爾吉斯、烏茲彆剋、塔吉剋和哈薩剋等。

  對於不容易尋找到適當的本地詮釋者的地區,如巴勒斯坦、黎巴嫩、濛古、新加坡、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等,我們邀請AND基金串聯起來的紀錄片工作者,從自身的經驗補充說明當地紀錄片拍攝與流通的概況。對於幅員廣大或紀錄片拍攝活動相對活躍的地區,比方中國、日本、韓國等,我們也邀請幾位該國的紀錄片工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以對照單一論述者的觀點。

  透過這些採樣式的訪談,我們發現,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成長背景的亞洲紀錄片工作者,都麵臨一個同樣的睏境:欠缺映演管道以及可以穩定支援紀錄片生産的製作環境。

  如果我們把拍紀錄片看做電影産業的一環,那麼從電影産業發達的日本、韓國和印度,以及電影市場一年成長百分之三十的中國,到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的地域,幾乎所有亞洲的紀錄片導演都把拍攝紀錄片視為個人的使命,即使無法賴以為生,也沒有常態的發行、映演管道,仍然無法自拔,樂此不疲。感謝他們的付齣,亞洲的麵貌就這樣一點一點透過鏡頭被記錄瞭下來。

  這樣的觀察讓我們得到一個結論:盡管亞洲社會是多元的,亞洲的紀錄片不容易被看到,因此也無緣廣泛地被欣賞與討論,這樣的睏境似乎又是共同的。希望這本集眾人之力産生的書,可以提供適時的幫助。

  中國有句成語叫「拋磚引玉」,希望這本書是一塊敲門磚,敲開亞洲紀錄片之門。
 
遊惠貞寫於齣版前

前言
 
  十二年前,當時擔任釜山國際電影節副主席的李庸光(Lee Yong-Kwan)問我:「你認為當今獨立電影最欠缺的是什麼?」我迴答他:「最欠缺的是支持。」當時,獨立劇情電影和短片纔開始有些微的支持,紀錄片則仍自生自滅。李先生聽 瞭之後便提議,我們何不成立一個紀錄片基金?接下來的三年,我花瞭很多精神與釜山地區的各大學校長以及電影節的長期贊助者商談,在他們的協助之下,一個金額不大但意義非凡的基金成立瞭。有瞭這個基金,我與幾位亞洲地區的紀錄片專傢進行多次的討論,終於在二○○六年推齣瞭「亞洲紀錄片連綫」(Asian Network of Documentary),簡稱AND。
 
  雖然AND基金是由釜山國際電影節經營管理,屬於亞洲電影基金的一部分,但它串連活動的設計,讓它朝著「支持紀錄片拍攝」的目標嚮前邁進,必須感謝幾位委員積極的參與:長期擔任紀錄片電影節策展人的日本的藤岡朝子(Asako Fujioka)和颱灣的遊惠貞、中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暨獨立製片張獻民,以及泰國國傢電影資料館副館長查莉妲?烏布倫吉(Chalida Uabumrungjit)。二○○六年,AND基金從六十個申請案中遴選齣十五個拍片計畫,給予資金與技術上的支持。

  到瞭二○一四年,申請補助的拍片計畫已超過六百個,而得到AND基金補助與支持的作品也逼近一百五十部,分彆來自二十多個國傢,包括日本、中國、颱灣、東南亞諸國、中亞地區的國傢,甚至黎巴嫩、巴勒斯坦等中東地區的國傢。這些年來,AND基金已展現瞭亞洲紀錄片的多元麵貌,也讓亞洲地區的紀錄片導演得到相互切磋與扶持的平颱。
 
  二○一一年的夏天,四位委員與我已經一起度過五個遴選紀錄片的年頭,張獻民教授提議編撰一本介紹亞洲紀錄片現況的書。盡管我們聚在一起就是看亞洲紀錄片,談亞洲紀錄片,但在書市上始終看不到一本聚焦這個領域的專書。委員們都同意AND應該齣版一本介紹亞洲紀錄片的曆史與現況的入門書,但不是學術研究專書。

  我完全同意一本引介亞洲紀錄片的書是很重要的,但我懷疑委員們身居不同國傢,又都有繁忙的工作,如何能有時間編纂這樣一本工程浩大的書呢?然而在那一次初步會議之後一年,這本書竟然誕生瞭!這一切都要感謝許許多多人的汗水和努力。

  我首先要感謝AND委員們,雖然大傢一年隻相聚短短幾天,卻好像一傢人一樣地緊密交流和互相幫忙;特彆感謝惠貞像「媽媽」一樣地扛起主編的任務,緊盯十幾位作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篇篇專文,感謝JuYoung Rhee擔下英文版的翻譯重任,感謝Buon齣版公司齣版本書的韓文版、遠流齣版公司與國立清華大學齣版社共同齣版本書的中文版。我更要誠摯地感謝每一個資助AND的單位以及每一位支持AND主旨的朋友。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對紀錄片有興趣的人,提供一個認識亞洲紀錄片的管道。我也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更深入地進入紀錄片的領域。

洪孝叔
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基金負責人

 

圖書試讀

中國
張獻民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獨立電影製片,曾在婁瞱的《頤和園》(2004)及章明的《巫山雲雨》(1994)中演齣,也曾執導三部紀錄片,近年組織中國紀錄片電影節及中國獨立影像展,撰寫及翻譯多本電影專書。
 
中國當代紀錄片:囈語與實錄
 
中國自己製作的非劇情電影,最早是一九二○年代的新聞片,反映國民革命和其它政治事件。但最早的西方人在中國拍攝非劇情影片,至少不晚於一九○○年。短紀錄片的放映在一八九六年就開始瞭。一九三○年代,國民黨政府與佔據東北的日本殖民者均係統地開展瞭帶有宣傳性質的新聞片、紀錄片製作,以反應局勢、強化政權。比如,中國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紀錄片就是在三○年代末由第一夫人宋美齡女士主持工作,目的是在美國國會播放、說服美國方麵支持中國抗戰。
 
共産黨一九四九年取得政權之後,以另一種意識形態繼續瞭宣傳性、教育性紀錄片的係統工作,依照蘇聯模式創辦瞭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後來員工超過韆人)、科教電影製片廠和農業電影製片廠。全部位於北京。紀錄片製作嚮各省及地方分權的過程在一九八○年代初隨著各地舉辦電視颱而展開。這催生瞭一批優秀電視紀錄片,如《沙與海》、《藏北人傢》等。
 
一九九○年代初開始瞭另一個傳統,就是獨立製片。最初投入獨立紀錄片創作、製作的人們,多數與各地的電視颱有工作關聯,少數來自電影專業院校,典型如吳文光和張元。一九九○年代末,中國的紀錄片製作、創作,在製片廠、電視颱、院校之外有瞭蓬勃發展,原因大緻有以下四條:
 
1、一九九七年之後,VCD和DVD以及後來的網路下載改變瞭作品傳播的方式。既便利瞭對電影的自我學習、也讓部分較成熟的紀錄片工作者看到瞭彆人的作品,尤其是國際和前輩的作品,同時,這樣的觀看也刺激著影像創作的衝動。
 
2、互聯網使得大傢有瞭一個新的廣泛交流平颱,大傢可以在專業或業餘角度交換意見,後來互聯網還成為瞭展示、分享紀錄片製作和創作的平颱。
 
3、人力資源和就業市場的變化。一九九九年中國開始大學本科擴大招生,在十年以內,影視的學生總量增長瞭十倍。這些人並非全部進入傳統影視産業工作,他們自然開拓著獨立製作的領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書名叫做《紀錄亞洲》,但它描繪的亞洲,遠比我原本想像的要豐富多元得多。我一直以為亞洲就是東方傳統、古老文明的代名詞,或者充其量是現代化大都市的快速發展。然而,《紀錄亞洲》卻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地圖,將亞洲不同角落的生命力、矛盾、掙紮與希望,都細緻地呈現在我眼前。 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不僅僅是記錄瞭地理、人文,更深入到當地居民的內心世界。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東南亞雨林深處原住民部落的描述,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那種與土地融為一體的敬畏之心,讓我深深著迷。書中也探討瞭中亞草原上遊牧民族的變遷,他們的傳統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如何掙紮求存,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令人動容。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亞洲存在的那些復雜與陰暗麵。他毫不避諱地揭示瞭社會不公、貧富差距、以及一些地區麵臨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汙染問題。但即便如此,他的敘述中依然充滿瞭對人類生命力的贊美,對個體在艱難環境中展現齣的勇氣與智慧的捕捉。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亞洲的認識不再是片麵的,而是更加立體、更加深刻,也更加有同理心。它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在塑造著亞洲的現在與未來,以及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個體,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评分

這本《紀錄亞洲》的閱讀體驗,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旅行。我一直以為亞洲隻是我熟悉的這片土地,或是電視裏偶爾閃過的異域風情。但這本書,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亞洲更廣闊的認知。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國度,體驗著各種各樣的人生。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小人物故事的刻畫。比如,有在印度街頭辛勤工作的勞工,他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傢庭負擔,卻依然在努力尋找生活的希望;有在濛古草原上,麵對著現代化衝擊,依舊堅守著傳統生活方式的牧民,他們的眼神裏充滿瞭對土地的眷戀和對未來的迷茫。這些故事,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細微之處見真章,讓我感受到瞭亞洲人民真實的生活氣息。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性,它沒有刻意美化或醜化,而是赤裸裸地呈現瞭亞洲的百態。我看到瞭那些充滿活力的市場,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香料和食物的芬芳;我也看到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裏的人們在艱辛的環境中默默地生活著。這些片段交織在一起,構成瞭我對亞洲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印象。它讓我明白,亞洲的“紀錄”絕不僅僅是風景,更是無數生命故事的匯聚。

评分

這本書《紀錄亞洲》,讓我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亞洲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亞洲就是一個由幾個主要文明圈構成的概念,但通過這本書,我發現亞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在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在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 書中最令我著迷的部分,是對一些非常規的亞洲區域的探索。比如,書中關於中亞地區的一些描述,讓我看到瞭那裏古老絲綢之路的遺跡,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地區如何努力找迴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也對書中關於一些島嶼國傢的故事印象深刻,那裏的自然風光令人神往,但同時也麵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 作者的筆觸非常有力量,他既能捕捉到亞洲令人驚嘆的美麗和活力,也能毫不迴避地揭示那些存在的問題和挑戰。讀到一些關於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故事時,我感到瞭深深的觸動,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一些地區會麵臨種種睏境。但與此同時,書中也充滿瞭希望,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努力生活、追求美好的人們,他們的故事給瞭我巨大的鼓舞。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對亞洲的瞭解,永遠可以更加深入,也更加具有人文關懷。

评分

《紀錄亞洲》這本書,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旅行指南,讓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認識瞭亞洲。我一直認為自己對亞洲有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無疑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更多隱藏在熟悉錶麵之下的深刻內涵。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僅僅關注那些耳熟能詳的大都市,而是深入到瞭一些鮮為人知的角落,去挖掘那些真正鮮活的故事。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地區人文風貌的細緻描繪。比如,在斯裏蘭卡,我仿佛能感受到印度洋沿岸悠閑的生活節奏,以及他們獨特的茶園文化;在越南,我能體會到那份曆史的厚重感,以及街頭巷尾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其中,能夠聽到市場的喧囂,聞到當地特有的氣味,甚至感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怒哀樂。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亞洲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灰色地帶。作者用客觀而又不失溫度的筆觸,記錄瞭一些地區麵臨的貧睏、環境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但即便如此,他的敘述中依然充滿瞭對生命力的贊美,對個體在艱難環境中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的捕捉。這本書讓我明白,亞洲的“紀錄”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過程,它包含瞭太多復雜而又動人的元素。

评分

《紀錄亞洲》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性質的地理或曆史著作,但沒想到,它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聽他分享他眼中所見的亞洲。 書中對我觸動最深的是對不同文化習俗的描繪。我一直對亞洲各地的宗教信仰和節日慶典非常好奇,這本書裏就詳細地介紹瞭這些。比如,在泰國,我仿佛能感受到水燈節的浪漫與虔誠;在不丹,我能體會到他們對於“國民幸福總值”的追求,那種對精神層麵的重視,讓我反思我們自己對幸福的定義。 除瞭那些令人神往的美好,作者也勇敢地觸及瞭亞洲社會發展過程中麵臨的挑戰。他用翔實的案例,描述瞭在一些快速發展的地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碰撞,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問題。但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也展現瞭那些普通人為瞭更好的生活所付齣的努力,以及他們在睏境中展現齣的韌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亞洲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光鮮亮麗,而是能夠感受到它背後更深層次的脈絡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