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

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電影
  • 實驗電影
  • 颱灣文化
  • 電影研究
  • 藝術史
  • 視覺文化
  • 獨立電影
  • 前衛藝術
  • 文化研究
  • 影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超過二十萬字的內容,堂堂遍曆「颱灣實驗電影」這片颱灣電影曆史論述中一直是世人極為陌生的地帶,為中文書寫「實驗電影史」發齣寬厚的先聲。

  全書曆經三年的規畫、資料蒐集匯整與撰稿,從曆史脈絡、論述與訪談三個麵嚮,來討論颱灣實驗電影的特殊且不容取代的美學。編著者吳俊輝冀望在颱灣電影的版圖上,拉齣實驗電影的各個綫條,然後由這些綫條所組成的各個陌生地帶,去重新審視與檢驗「颱灣實驗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編著者吳俊輝,自1990年參與電影資料館颱語片的電影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以來,對颱灣電影史研究不輟,而在美國修習電影創作,接受實驗電影製作專業訓練與跨領域當代藝術創作概念與美學的薰陶──同時,也浸淫於實驗電影史、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研究,從而展開對颱灣實驗電影的研究與實踐,返颱後,長期緻力於實驗電影的推廣、學院教學與研究。近期於國際間的展覽暨策展交流,促發他編輯與齣版本書的構想與計畫,也催生齣一傢以「實驗電影」為主軸的新齣版社「恆河」。

  作為「恆河」創社之作,《比颱灣電影更陌生》必須麵對颱灣實驗電影研究先天上的睏難;既要積極留誌它在「菲林-機械」時代的繽紛事跡,為迴溯颱灣電影史未明之境,再尋伏流,同時,海納動畫與紀錄片等形式與新媒體藝術、跨領域藝術等概念的創作實境,不獨提示論述的可能性,也要詳加證明前輩創作者本有的跨越態度。本書也因此為颱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等等,建立瞭對話的嶄新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俊輝


  長期在颱灣緻力於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與國際交流。美國紐約巴德學院米爾頓.艾佛利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藝術創作學士,主修電影製作。電影作品曾於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舊金山電影中心、紐約􀄛勞勃.畢剋紀念電影􀄜實驗電影中心放映。《感傷之旅》(2003)獲2003年第五屆颱北電影節颱北電影奬最佳實驗片奬;《諾亞諾亞》(2003)獲2004年第六屆颱北電影節颱北電影奬最佳實驗片奬與第二十七屆金穗奬優等影片奬。2006年颱北雙年展􀄛(限製級)瑜珈􀄜參展藝術傢,展齣《(男孩)轉世》(2003)與《歐洲甦醒》(2006)。2012年,三銀幕投影的影像裝置作品《迷霧傳說》在國傢電影資料館與颱北當代藝術館策畫的􀄛鬍說:八道─鬍金銓武藝新傳􀄜展齣。2012颱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參展藝術傢,展齣影像裝置作品《假想敵計畫1─戰地電影係列1-八二三砲戰》。2009年曾任第二屆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策展人、2009年EXiS首爾實驗電影展國際競賽評審、2010颱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特彆放映─影像實驗室Doc EX!T􀄜策展人。EX!T颱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策展人至今。現任世新大學廣電係專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曆史脈絡
實驗電影的影格書 7
黃玉珊
如果沒有實驗,何來創新?──代序 10
石昌傑
我的8mm電影懺情錄 12
王墨林
遊走在颱灣電影的陌生地帶──編著者序 15
吳俊輝
颱灣實驗電影的過去發展與現況 23
吳俊輝
颱灣實驗電影的曆史拼圖 35
劉永晧
實驗電影與錄像在颱灣 43
顔.博飛Yann Beauvais|徐麗鬆譯
颱灣動畫短片的實驗風貌初探 63
石昌傑
論述
實驗─我的電影史 77
高重黎
如夢影動─我的影像創作與實驗 87
石昌傑
《颱北四非》的流動美學 107
劉紀雯
感受 真實 121
黃庭輔
藍調日和 123
林倩
實驗電影與日記電影 135
李明宇
動物私語 149
江淑婷
身體顯像 159
潘怡潔
日光顯影 169
蘇明彥
晃遊身體 179
應政儒
訪談
颱灣實驗電影的早期發展─
陳耀圻、莊靈、餘為政、高重黎訪談 197
劉永晧訪問|李明宇整理
內外交織的實驗與辯證─
專訪動畫導演石昌傑 257
吳俊輝訪問|林承翰、鄭明傑整理
從場景感受到影音紀錄的開發─
專訪紀錄片導演黃庭輔 303
吳俊輝訪問|湯詠茹、謝佳穎整理
膠捲的記憶、甦醒、與重生─
專訪實驗電影導演吳俊輝 355
陳平浩、曾芷筠訪問整理
附錄
颱灣實驗電影大事紀 379
潘怡潔、楊凱婷、李俊宏、吳俊輝整理
實驗電影與藝術相關研究書目 389
吳俊輝、楊凱婷整理
文章齣處 400
作者介紹 402

圖書序言



實驗電影的影格書 黃玉珊


  吳俊輝導演所編著的新書:《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是颱灣電影人多年來一直期昐,終於破繭而齣,在電影史和類型書寫上極為重要的一本書,在颱灣電影齣版史上可稱是創舉。本書將實驗電影在颱灣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內容極為豐富,作者詳述瞭從六○年代發芽的《劇場》雜誌到其後的《影響》雜誌,一些搞實驗電影、前衛電影的前輩作者,包括莊靈、張照堂、高重黎、呂欣蒼等人作品的描述和紀錄,彌補瞭早期颱灣電影史研究的一段空隙,對年輕一代的學子,不啻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傳承和銜接的課題。

  二次大戰以後,隨著歐洲藝術傢陸續移民到美洲,實驗電影的創作與實踐,因為多種族的融閤,文化混雜的特殊現象,加上現代藝術思潮的風起雲湧,除瞭鼓舞瞭前衛電影、地下電影的運動之外,也間接帶動瞭紐約獨立製片的風潮和多元影像文化的勃興。

  實驗電影在颱灣的發展,相對於六○年代的劇情長片、八○年代的新電影及後續發展、九○年代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女性電影的創作自覺和澎湃,實驗電影似乎顯得落寞。此肇因於颱灣光復後,國民政府著重於經濟建設,加上受到傳統寫實人文主義的影響,藝術創作在政令宣導意識形態的製約、國傢機器的主導下,果不其然的走嚮健康寫實的路綫。此和歐美電影在二戰後􀄛新寫實主義􀄜影響下各國新浪潮的崛起,明顯有著本質的差異和時空上的落差。

  而比較其他電影類型在颱灣麵臨的處境,實驗電影更是世界影圖中孤島中的孤島,􀄛比颱灣電影更陌生􀄜,一語道盡瞭颱灣實驗影像巔簸路上的滄桑。

  除瞭早期的《劇場》和《影響》雜誌對於實驗電影的引薦之外,在幾個關鍵的轉換期中,對於國外實驗電影的介紹,包括黃翰荻的專書譯著和周晏子為《電影欣賞》雜誌策畫的歐美實驗電影專題,對於颱灣實驗影像創作者在知識上的啓迪也同樣扮演瞭先鋒者的角色。

  此外,在時代環境所能提供的有限資源下,中華民國電影基金會下麵所設的金穗奬所包含的實驗類奬項,無疑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筆者在八○年代末到九○年代初曾經擔任瞭幾屆金穗奬評審,猶記得評審過程中不少令人興奮和潛力豐富的作品,如賴豐奇的《蜉蝣》、吳米森的《梵榖的耳朵》,都曾引起熱烈討論,留下瞭珍貴的紀錄。其後由民間醞釀發起的􀄛女性影展􀄜,也有不少後起之秀,嘗試以紀錄、實驗、劇情綜閤的手法,錶現作者對影像本質的探索和語言的創造。而在藝術和傳播影像相關係所呈現的學生作品中,也不時看到一些艷驚四座,想像充沛,顛覆寫實形式,突破一般結構思維的影音作品。
  
  除瞭不同影展和藝術教育催生的作品之外,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影像詩􀄜、􀄛流離島影􀄜的係列短片,也曾邀集瞭一些新生代作者,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題材,從錶現形式和鏡頭語言上做齣更多的變奏。同時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贊助拍攝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影像和藝術工作者,跨越類型、實驗媒材、運用數位科技、網路互動,所産生的對現有藝術形式和語匯的辯證,甚至於對觀看者的挑戰,都貫穿在不同時空的對話和交替之間,透過前衛影像工作者和論述者的精神、情感和意誌的穿透,得以再現、進入、觸動、翻轉、附著、再觀看。

  本書的編寫,記載瞭颱灣電影發展中重要而意義深遠的章節,書中實驗電影的影格書黃玉珊所包含的曆史脈絡、拼圖、論述,以及颱灣實驗電影大事紀,都喚醒瞭觀者對影史的記憶、思考,和影像跨界的想像延伸,相信颱灣影像文化會因此書的齣版,彌補長期缺蝕一角的等候,颱灣電影的底蘊將更為厚實,實驗電影的形式和風格也將更為多樣和豐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光是看就覺得一股勁兒的熟悉感油然而生,但又帶著一絲探索未知的興奮。我一直覺得,雖然颱灣新電影的光芒萬丈,但那些在影像邊緣遊走的、不那麼“市場”的實驗作品,纔是真正能觸碰到我內心深處某種難以言喻的衝動。每次看到那些跳脫常規敘事、挑戰觀眾既有認知的影片,都會有一種“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的震撼。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一種期待,希望它能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像解剖藝術傢一樣,一層層剝開颱灣實驗電影的麵紗,讓我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創作脈絡、美學風格,以及隱藏在影像背後創作者們的生命經驗和思想掙紮。我非常好奇,書裏會如何梳理這些作品的源起,它們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互激蕩的?又有哪些我可能完全沒聽說過、但絕對值得被發掘的瑰寶?

评分

每次想到颱灣的電影,我腦子裏浮現的總是那些溫情脈脈的傢庭故事,或是蕩氣迴腸的時代史詩。但《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這個名字,直接點醒瞭我,原來我們還有另外一條豐沛的影像光譜,是如此的“陌生”,卻又如此的“熟悉”。這種熟悉感,或許來自於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過的對“不一樣”的渴望。我非常好奇,書裏會如何界定“颱灣實驗電影”?它的時間跨度是多久?又有哪些標誌性的作品和導演會被提及?最讓我期待的是,它能否勾勒齣颱灣實驗電影發展至今的圖譜,讓我們看到它如何從萌芽、發展到可能麵臨的睏境,甚至是如何影響瞭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其他類型的颱灣電影。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忠實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那些充滿驚喜和挑戰的影像迷宮,讓我對颱灣電影的理解,從此不再局限於那些閃耀的明星和賣座的票房。

评分

老實說,我對“實驗電影”這個詞,既著迷又有點敬畏。著迷是因為它代錶著一種突破和可能性,敬畏則是因為很多時候,觀賞實驗電影需要一種心境和知識儲備,不是說像看商業片那樣輕鬆。但《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這個書名,似乎在邀請我去卸下防備,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陌生”一下。我期待的是,它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梳理,更能寫齣一種“人味兒”。比如,書裏會不會采訪到那些導演,聽他們聊聊創作時的心路曆程?會不會有當年參與過這些影片製作的工作人員的証詞,從另一個角度還原當時的場景?畢竟,影像背後的故事,往往比影像本身更吸引我。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本冰冷的理論書,而是在跟一群颱灣的影像“拓荒者”對話,感受他們的勇氣、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在這個島嶼上留下的那些獨特而深刻的印記。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在主流視野之外,默默孕育的藝術形式抱有特彆的好感,而《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這個書名,就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在颱灣電影成為國際上一個響亮品牌的同時,那些在更自由、更具探索性的領域中誕生的影像作品,似乎總是被淹沒在聚光燈之外。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為這些“陌生”的作品賦予生命和故事。它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實驗電影背後的哲學思考和美學追求?是否會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藝術堅持?我希望,它不僅能提供一種學術性的梳理,更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個鮮活的創作現場,感受那些影像“異端”們如何在這個時代,用獨特的語言挑戰著觀眾的感官和思維,也讓我們看到,颱灣電影的豐富性遠不止我們眼前所見。

评分

讀到《比颱灣電影更陌生:颱灣實驗電影研究》這個名字,我內心立刻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仿佛書裏藏著我一直想尋找但又不知道在哪裏找的東西。我總覺得,在看似喧囂熱鬧的颱灣電影界之外,一定存在著一群默默耕耘的影像創作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語言、形式和思想的邊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道光,照亮瞭這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非常期待它能呈現齣颱灣實驗電影的獨特性,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不那麼主流的關注下,誕生齣如此多令人驚嘆的作品。我想知道,這些作品的“陌生感”究竟體現在哪裏?是敘事結構?視覺風格?還是它們所觸及的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理解颱灣的電影,發現那些“比熟悉更動人”的影像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