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全三捲)

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全三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西方哲學
  • 心靈哲學
  • 蘇格拉底
  • 卡繆
  • 思想史
  • 哲學史
  • 存在主義
  • 理性主義
  • 經驗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大師解讀.華文世界近年最令人期待的哲普之作
24位西方大哲的思辨之旅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奧古斯丁.多瑪斯.笛卡兒.史賓諾莎.休謨.盧梭.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齊剋果.馬剋思.尼采.柏格森.懷德海.卡西勒.德日進.雅士培.馬塞爾.海德格.卡繆

  「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傅佩榮


  華文世界近年最令人期待的哲普之作,由颱大哲學係傅佩榮教授於一九九〇年代在洪建全基金會的一係列課程錄音整理而成,以「見解明確,方法清晰,係統完備,並且對現實人生有深刻的啓發」為原則,挑選從古希臘直到當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學傢,在「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專門術語中打轉,同時以準確清楚的口語介紹西方哲學名傢的思想」的基礎上,為大眾解讀西方大哲的人生智慧,體驗聖哲的愛智之趣。

  不同於中國哲學重視整體見解、實用知識、道德傾嚮、社會關係,並自先秦儒傢與道傢齣現後鮮有全新論述,西方哲學的思辨趣味可謂獨樹一幟,其風貌從古至今都是百傢爭鳴,以哲學為「愛智」,勇於慎思明辨、追求真理。閱讀西方哲學,可以培養理性思辨的習慣,正是知識份子所應具備的條件。凡事但求閤理,進而推究理性之依據,設法建立共識;這正是注重溝通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修養。

  第一捲即從古希臘三哲之一蘇格拉底所奠定的西方哲學基礎上開展,依時序介紹柏拉圖、亞裏斯多德、休謨、多瑪斯、奧古斯丁、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人;第二捲開始,引介影響近代思潮甚深的盧梭、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齊剋果、馬剋思、尼采等;第三捲為柏格森、懷德海、卡西勒、德日進、雅士培、馬塞爾、海德格、卡繆等近代哲人,呈現齣承先啓後的思想演變,以及不同時代的特定挑戰。各章均有哲學傢的生平簡介與主要觀念介紹,閱讀後即能掌握各大傢的學說梗概。

  本書的目標是邀請大傢一同貼近西方哲學傢的心靈,知道這些知名的哲學傢究竟如何思考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如何提齣一套完整的概念來錶述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心得對我們現代人有何種啓發作用。站在這二十四位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對於西方思潮的發展主軸與特定風格,便不覺得陌生,進而開拓視野、提升思想高度,非常適閤作為接觸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詳細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在1500字左右,內容完全獨立於您提到的“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全三捲)”。 --- 《失落的文明之光:探尋馬雅的宇宙圖景與神秘衰亡》 作者:艾倫·霍姆斯 譯者:李明遠 齣版社:寰宇文化齣版社 齣版時間: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失落的文明之光:探尋馬雅的宇宙圖景與神秘衰亡》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美洲古代馬雅文明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考古學、人類學與天文學的綜閤性田野考察。本書作者艾倫·霍姆斯教授,憑藉其三十餘年在尤卡坦半島和危地馬拉高地的實地研究經驗,結閤最新的激光雷達(LiDAR)技術發現與解讀,旨在為讀者重建一個鮮活、復雜、遠超傳統刻闆印象的馬雅世界。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詳盡地描繪瞭馬雅文明從前古典期萌芽,曆經古典期鼎盛,直至古典期晚期崩潰及後古典期的艱難延續的全過程。 第一部:神聖的起源與熱帶雨林的國度 本部分首先從地理環境入手,剖析瞭美洲大陸熱帶雨林、喀斯特地貌以及季節性乾旱如何塑造瞭馬雅獨特的生存哲學與社會結構。作者詳細介紹瞭馬雅人的宇宙觀——他們如何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宇宙模型,包括九層地下世界(Xibalba)、人間以及十三層上層天堂。 重點章節討論瞭“神聖君主”(K’uhul Ajaw)的權力基礎。馬雅城邦並非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由眾多競爭性的王權中心構成。霍姆斯教授深入分析瞭蒂卡爾、帕倫剋、卡拉剋穆爾等主要城邦的政治互動,揭示瞭他們之間通過戰爭、聯姻和祭祀儀式構築的復雜外交網絡。書中詳盡闡述瞭馬雅象形文字的成功破譯過程,這使得我們得以直接閱讀那些刻在石碑和陶器上的王室編年史,從而擺脫瞭殖民時期文獻的局限性。 第二部:時間、數字與星辰的精密測量 馬雅人對時間概念的理解,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作者摒棄瞭“神秘主義”的標簽,轉而從實用科學的角度,係統梳理瞭馬雅曆法的精妙結構。 本書詳細解釋瞭三種主要的曆法係統及其相互交織的關係: 1. 260天的“神聖曆”(Tzolkin): 與人類生命周期和儀式緊密相關。 2. 365天的“太陽曆”(Haab): 對應農業周期。 3. “長紀年”(Long Count): 用於記錄曆史事件的絕對日期,其基於一個精確的創世神話起點(公元前3114年)。 作者通過對伊察(Itzá)文化中心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的觀測建築(如“埃爾卡斯蒂略”金字塔)的分析,展示瞭馬雅天文學傢如何實現對金星運行周期的驚人精確預測。他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時間管理者”,通過對時間節點的把握,維護著宇宙秩序的穩定。 第三部:汗水與血的建築:城市規劃與宗教儀式 馬雅的建築成就代錶瞭其文明的物質高峰。本部分著重於解析馬雅的城市形態和宗教實踐。作者區分瞭不同地域(如佩滕低地與帕蘇地區)的建築風格差異,並探討瞭大型金字塔、宮殿和球場在社會功能上的多重含義。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對“球賽”的深入探討。球賽不僅僅是一種體育活動,更是一種高度程式化的宗教劇場,象徵著光明與黑暗、生與死的永恒鬥爭。書中通過對帕倫剋“十字銘文神廟”等遺址中描繪的祭祀場景的解讀,揭示瞭王權與神祇溝通的儀式細節,包括血祭、自我犧牲以及對俘虜的處理方式。作者強調,在馬雅的認知中,宇宙的運轉需要人類的能量輸入,而儀式則是維持這種平衡的關鍵。 第四部:古典期崩潰的迷局 為什麼在公元8世紀至9世紀,那些宏偉的低地城市,如托朗圖尼、科潘,在短短數十年內被遺棄,留下瞭巨大的石碑和空曠的廣場?“馬雅崩潰”是考古學界最大的謎團之一。 本書匯集瞭氣候學、土壤學和考古病理學的最新證據,對幾種主流理論進行瞭批判性審視: 環境超載論: 長期乾旱與過度農業化對脆弱的生態係統造成不可逆的壓力。 內部衝突與戰爭升級論: 城邦間競爭的白熱化,導緻資源枯竭和人口流散。 政治與意識形態危機論: 神聖君主無法通過祭祀保證雨水和豐收,導緻民眾對精英階層的信任瓦解。 作者傾嚮於多因素綜閤作用的模型,認為環境壓力是導火索,而社會政治的脆弱性則加速瞭係統的全麵崩塌。 第五部:重獲新生與文化遺産 古典期終結並非意味著馬雅文化的消亡。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後古典期的發展,特彆是在尤卡坦半島北部的瑪雅潘(Mayapán)體係,以及西班牙徵服後的抵抗與適應。 作者詳細記錄瞭今日仍在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馬拉高地生活著的數百萬馬雅後裔。通過對當代馬雅社區的語言保護、傳統農耕技術以及儀式實踐的研究,本書有力地證明瞭馬雅文明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段凝固在博物館中的曆史,而是一種仍在不斷演化和適應的活態文化。 《失落的文明之光》是一部既具有嚴謹學術深度,又飽含人文關懷的傑作。它挑戰瞭人們對“失落文明”的刻闆印象,展現瞭馬雅人作為傑齣科學傢、建築師和思想傢的復雜麵貌,邀請讀者一同進入那個既陌生又迷人的熱帶雨林中的黃金時代。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所教授。著有《儒傢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傢》、《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捲》、《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孟子》《大學.中庸》(立緒)。

圖書目錄

第一捲

總序品味西方心靈

1蘇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2柏拉圖Plato,427B.C.-347B.C.
無知是最大的罪惡

3亞裏斯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
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

4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
如果要明白,就應該相信

5多瑪斯ThomasAquinas,1225-1274
追求人生最高的幸福

6笛卡兒RenéDescartes,1596-1650
要以探求真理為畢生的事業

7史賓諾莎BaruchdeSpinoza,1632-1677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8休謨DavidHume,1711-1776
理性永遠無法戰勝情緒

第二捲

總序品味西方心靈

1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
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

2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3席勒FriedrichSchiller,1759~1805
人在遊戲時,纔完全是人

4黑格爾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

5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
既不屈從愛,也不屈從恨

6齊剋果SorenAabyeKierkegaard,1813~1855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7馬剋思KarlMarx,1818~1883
人性是人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製造齣來的

8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
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會使你變得更強壯

第三捲

總序品味西方心靈

1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
生命的本質在於創新

2懷德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
教育是使人通過樹木見到森林

3卡西勒E.Cassirer,1874~1945
藝術乃是通往自由之路

4德日進PierreTeilharddeChardin,1881~1955
人類應該自問要走嚮何方

5雅士培KarlJaspers,1883~1969
追求人的提升與超越

6馬塞爾GabrielMarcel,1889~1973
人間隻有一種痛苦,就是孤寂

7海德格MartinHeidegger,1889~1976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8卡繆AlbertCamus,1913~1960
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

圖書序言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 ╱ 傅佩榮


  我們每天接觸的資訊,在廣度上已經無遠弗屆瞭,在深度上則日益覺得不足。深度與傳統有關,不能隻由字麵上得到肯定。大傢都知道蘇格拉底是哲學傢,也記得他說過「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是這句話何以是正確的?許多人沒有反省,甚至未受教育,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嗎?如果要反省,又該如何著手?反省之後,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嗎?

  要辨明一位哲學傢的思想,就須大費周章,何況西方哲學史中,可以列齣一連串閃亮的名字,個個頭角崢嶸、自成一傢之言,我們如何可能全部認識?同時,有無必要這樣做呢?這些問題不能簡單迴答,必須稍加分析。

  首先,即使我們不願承認現代化與西方化之間的等同關係,也不大注意西方文化在事實上主導著世界潮流,但是對於「文化交流互動」的需求,卻是不能否認,也不宜忽視的。譬如,在閑談中引用幾句西方格言,往往帶來彼此會心的微笑。如果用「某人說話很尼采」來描寫一個朋友,大概不會受到責怪,但是用「某人說話很孟子」來描寫,就難免招人物議瞭。我們的文化活動其實已經浸染瞭許多西方因素,既不可能求其還原澄清,倒不如順水推舟,把一些常見的思想瞭解得更為透澈,讓自己使用起來更為得心應手。

  其次,「文化交流」的帽子太大瞭些,我們站在個人求知的角度來看,也應該深入認識西方文化,尤其是居於核心地位的西方哲學。西方哲學的思辨趣味可謂獨樹一幟,與我們自己的哲學大不相同。中國哲學重視的是整體見解、實用知識、道德傾嚮、社會關係,並且自從先秦的儒傢與道傢齣現之後,就很少能有全新的一傢之言瞭。西方哲學的風貌,從古至今都是百傢爭鳴,因為他們以哲學為「愛智」,勇於慎思明辨、追求真理,不惜自創一套名詞、自尋一種方法、自立一套架構,然後不管說得對不對,好不好,都可以清楚展示、供人品評。

  閱讀西方哲學,可以培養理性思辨的習慣,這種習慣正是知識份子所應具備的。凡事但求閤理,進而推究理性之依據,設法建立共識;這正是注重溝通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修養。

  然後,能否不帶任何實用的目的,純粹由欣賞的眼光來品味西方哲學呢?這纔是閤適的態度啊!我不必奢望在讀瞭柏拉圖與康德之後,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或增加個人資産。我可以期許的是,讓自己的心靈由平地走嚮高原。高原上空氣較為稀薄,未必可以久居,但是視野遼闊,或許可以「望盡天涯路」,對於人生全貌及價值層次可以作整體的瞭解與評估。平地沒有什麼不好,隻是太擁擠瞭些,眼光不易高遠,心靈難免閉塞。我們不必在高原定居,但是偶爾體會一下「走嚮高原」的心路曆程,也是人生一件有趣的事。

  我的專業正是哲學,並且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如何能夠「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專門術語中打轉,同時以準確清楚的口語介紹西方哲學名傢的思想」,無疑是一大挑戰。我挑選從古希臘直到當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學傢,根據是:見解明確,方法清晰,係統完備,並且對現實人生有深刻的啓發。為瞭配閤一般讀者的背景,我刻意避開繁瑣冗長的論證,以免減低瞭愛智的樂趣。我自己也在準備的過程中,重新思索許多問題,獲益良多。若能把這二十四位哲學傢的思想瀏覽一遍,對於西方心靈的發展主軸與特定風格,就不會覺得陌生瞭。「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這是我的信念。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哲學不過是那些陽春白雪的理論,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然而,《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當我讀到斯賓諾莎那“神即自然”的宏大哲學觀時,雖然一時無法完全消化,但那種將一切統一於一個整體的視野,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和豁達。緊接著,康德的“批判哲學”,雖然“先驗範疇”之類的概念讓我頭疼,但他對於認識論的深刻剖析,以及對道德律令的強調,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動機和界限。這種對理性自我約束的推崇,對於現代社會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再往後,黑格爾那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如同潮水般湧來,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進程和思想的演變是如何通過矛盾和統一不斷前進的。讀這些哲學傢的理論,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座思想的高峰,雖然過程艱辛,但登頂之後,視野之開闊,感受之震撼,是任何其他方式都無法比擬的。這套書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看到人類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復雜和深刻,也能讓你在迷宮般的理論中找到指引方嚮的燈塔。

评分

不得不說,《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是一部讓人欲罷不能的巨著。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存在主義的探討所吸引。薩特的存在主義,那種“自由的詛咒”,以及對個人責任的強調,讓我深感共鳴。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選擇和責任所睏擾,薩特的思想,雖然有些沉重,卻給予瞭我一種直麵現實、承擔責任的力量。而加繆的“荒謬哲學”,則用一種近乎悲憫的視角,展現瞭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無意義感,但他同時又呼喚著反抗和堅持,這種矛盾中的力量,讓我看到瞭人類精神的韌性。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迴避哲學中那些最尖銳、最令人不安的問題,而是勇敢地將它們呈現齣來,並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喜歡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風格,它讓我看到瞭哲學作為一種探索精神的本質。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人類的處境有瞭更清醒的認識。

评分

購買這套《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的初衷,是想在閑暇之餘,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一些營養。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全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從古希臘的源頭,一路梳理到近現代的代錶人物,邏輯清晰,脈絡分明。尤其是第一捲關於古希臘哲學的介紹,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闡述,不僅準確,而且富有啓發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這些經典思想時,融入的現代視角,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不再顯得遙不可及。例如,當讀到關於“德性倫理學”的討論時,我能看到它與我們當下社會所提倡的“公民素質”和“道德修養”有著深刻的聯係。而到瞭中捲,我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命題,更是對個體獨立思考的肯定,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對西方哲學史有瞭一個係統而全麵的認識,也為日後深入研究某個哲學流派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评分

我一直對思想史和哲學的發展脈絡非常感興趣,而《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精彩的哲學著作之一。全書的敘述流暢且富有感染力,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哲學傢的觀點,而是將他們置於曆史的背景下,展現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史的進程。我特彆喜歡在讀到啓濛運動時期哲學傢的論述時,那種對理性、自由和進步的強烈追求,讓我感受到瞭人類思想解放的巨大能量。而當翻到後半部分,對尼采“超人哲學”和“權力意誌”的解讀,雖然有些挑戰,但那種對傳統價值的顛覆和對生命力量的呐喊,依舊讓我熱血沸騰。這套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它讓我看到瞭西方哲學是如何從最初的對世界的理性探索,逐漸走嚮對個體存在、生命意義的深刻追問。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反復閱讀、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

评分

這套書真是讓人腦洞大開!我一直對人類思想的起源和演變充滿好奇,而這套《西方哲學心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簡直就是一本思想的盛宴。翻開第一捲,就被蘇格拉底那種“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的謙遜和追問所吸引,他對於真理的執著,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仿佛把我帶迴瞭古希臘的雅典街頭。接著,柏拉圖的“理念論”,雖然有些抽象,但那種對超越感官世界的追求,對永恒不變真理的信心,著實令人神往。亞裏士多德的實證精神,從邏輯到倫理,再到政治,他對世界萬物的細緻觀察和分類,讓我看到瞭理性思考的雛形。閱讀這些哲學傢的思想,不像是枯燥的知識灌輸,更像是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疑問,他們的答案,都成為瞭啓發我思考的火種。尤其是在閱讀到關於“美德”和“幸福”的討論時,我開始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方式,思考什麼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存在。這套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介紹哲學傢的觀點,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內化,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哲學體係。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我忍不住一遍遍地咀嚼,迴味無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